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電子書)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斯塔夫.勒龐
图书标签:
  • 群眾心理
  • 社會心理學
  • 行為經濟學
  • 從眾效應
  • 社會影響
  • 大眾傳播
  • 行為科學
  • 思考模式
  • 人性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7年版新增文化評論人詹偉雄專文導讀

「在這個眾聲喧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辨識出群眾的缺失,
重拾理性與思辯能力,進一步釐清事實與真相?」

  長銷百年不墜,當代讀來更具意義的群體心理學經典名著
  全球近二十種語言版本,累計銷售上千萬冊
  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譽之為「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
  美國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社會學大師墨頓 齊聲讚賞

  為什麼一到百貨公司週年慶,人們就像失心瘋一般地大肆搶購?
  當某個公眾人物爆發醜聞時,為什麼人們都毫不遲疑地相信記者?
  看到鼎泰豐的人潮,即便沒吃過也認定它們的小籠包最好吃?
  當7-11推出集點活動時,就算你不愛Hello Kitty也會跟著蒐集?
  我的理性哪裡去了……為什麼當人成為群眾的一分子,就會變成受人擺布的玩偶?

  我們都以為人類是理性的動物,然而諸如上述這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卻是天天在發生。

  究竟是為什麼呢?

  長久以來,無數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試圖為之提出理論上的解釋。有些學者相信,因為人類的群居天性,總要與他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並且脫離不了群體生活;因此他們開始研究起人們在團體中的心理狀態,想要從中找出「群眾心理」與某些非理性行為之間的關聯,因而在之後逐漸形成了「群體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而本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正是這個領域的先驅,本書遂也成為研究群眾心理的經典著作。

  ▍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學經典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在本書中對「群體」所做的精細剖析,讓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著名社會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等大師們都愛不釋手,後世更有不少心理學研究是立基於本書之上,可說是一部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一部心理學經典。

  勒龐對於群體的看法是:「一個群體的運作具備其獨有的特徵,不同於個體單獨的行為模式。群體在組織化的過程中,每個成員的觀念和想法會漸趨一致,他們自覺的個性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體的群眾心理。」

  當獨立個體受到刺激時,大腦會告訴他不要衝動,但是成為群體一員後,他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因此透過匿名、傳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人們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一些平常被視為不理性的特質,像是瘋狂、衝動、偏執、盲目、狂熱、易被鼓動等等。這種現象使得我們在無意間變成了群氓之族,身處在一個群氓時代裡。

  ▍群體的五大特徵

  勒龐在書中扼要地舉出了群體的五大特徵,分別為──

  ▪ 群體是衝動的奴隸
  「群體是衝動的奴隸。與群體成員一樣,獨立個體同樣會受到這種刺激影響,但是他的大腦會告訴他不要衝動,這是不明智的,因此他會控制自己而不受衝動影響。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種現象,即是獨立個體具備控制本能的能力,而群體缺乏這種能力。」

  ▪ 群體永遠徘徊在無意識邊緣
  「(群體)的一個普遍特徵是極易受人暗示……通常,群體總是在期待中關注某事,因此很容易被暗示……最初的暗示經過相互傳染後進入群體所有成員的大腦,接著群體態度趨於一致,並很快成為既定事實。」

  ▪ 群體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群體情感不論好壞都會呈現出雙重性──極端簡單與誇張。這一點和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群體成員作為個體出現時,與原始人類是相似的。他們無法對事物做出細緻的區分,只從事情的整體上觀察,而忽視中間的發展過程。任何情感態度的表露,通過暗示和相互傳染迅速散播開來,從而強化群體誇張的情感,這樣明確得到群體認可的物件就會變得異常強大。」

  ▪ 群體是偏執和專橫的代名詞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情感。他們對待各種意見、思想和信念,要不是全盤接受,就是一概否決;要不是視其為絕對真理,就是視其為絕對謬誤。通過暗示加以誘導而不是通過推理得出的信念通常亦是如此。我們意識到,這種偏狹常常與宗教信仰有關,並絕對控制著人們的思想。」

  ▪ 群體是矛盾共同體
  「群體有時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有時也表現出無私奉獻、勇於犧牲以及公正無私這樣十分高尚的舉動,而且比獨立個體表現得更崇高。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為號召,最有可能打動群體,並常常使他們不顧生命、慷慨赴義。……群體為了自己了解甚少的信仰、思想和隻字片語,便敢於直面死亡,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群體的力量,不能忽視

  相較於過去的任何一個時點,現在的我們都是處在一個群體更有力量的時代。只要打開電腦、連上網路,我們就能接觸到全世界;不妨看看Facebook、Twitter這些社群網站的影響力吧!相較於傳統的大眾媒體,人們透過網路媒介,可以讓許多謠言、潮流或者廣告流竄的速度更快、更廣,群體更容易被組織起來,其力量也愈來愈不容忽視。

  在這樣的時代裡,某些特定的觀念和想法藉由群眾心理的影響力,幾乎是防不勝防地置入我們的腦袋,也讓我們在無形中不再主宰自己的思維。想要奪回你對自己的主控權嗎? 要如何避免自己成為受他人擺布的傀儡呢?關於群眾心理作用的一切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透過本書,可以讓你看清楚這個社會,也重新掌握自己的思維;不要讓有心人誤用群體的力量,對社會造成壞的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們一定能夠將群體力量導向更好的用途。

各界重量級好評讚譽

  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它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心理學大師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學領域已經出版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 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

  勒龐的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美國社會學大師 墨頓(Robert Merton)

  勒龐具有不斷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他所關注的問題毫無疑問會成為所有社會心理學家和善於思考社會的人共同關注的問題。──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霍爾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群星的低語:探索人類集體行為與思想的隱秘結構》 導言:當個體融入洪流 人類社會的運作,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個體理性選擇的疊加。在我們看似獨立的思考和決策背後,潛藏著一股強大的、難以言喻的力量——集體的意志與情緒。這本書並非探討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群眾騷動,而是試圖深入挖掘,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乃至生物學的視角,解構「群體」這個複合體的形成機制、內在邏輯及其對個體心靈的重塑過程。 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單位開始,探討個體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尋求歸屬感和意義的本能驅力。這種驅力如何被放大、扭曲,最終鑄就出具有獨立生命力的「集體意識」?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那些看似無序的集體行為背後,隱藏的深層結構與歷史脈絡。 第一部:集體的誕生與邊界界定 第一章:從原子到網絡——社會結構的演化動力學 本章將從社會學的基礎理論出發,回溯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到複雜工業化社會的結構性轉變。我們將關注「關係」在定義群體中的核心作用。一個群體如何形成?它需要哪些必要的結構要素?是共同的目標、共享的符號,還是對外在威脅的共同感知? 我們將引用早期社會網絡分析的理論模型,探討信息流動在群體內部的擴散速度與路徑依賴性。特別是,在缺乏中央權威的狀態下,群體如何自發地建立起一套默認的行為規範和交流協議,從而有效地實現協作與分工。這種內生的秩序建構,往往比外加的強制命令更為持久和深刻。 第二章:符號、儀式與共同的幻覺 符號系統是構建任何複雜群體認同的基石。本章聚焦於語言、圖像、音樂和儀式在凝聚人心方面的非凡能力。我們將探討,特定的符號(例如旗幟、口號、特定的服飾)如何被賦予超越其物理形態的情感重量。 儀式,作為一種高度結構化的集體行為,其意義在於提供了一種「暫時性的現實重構」。通過同步的動作和情感投入,個體體驗到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共在感」(sense of being together)。這種儀式化的體驗,有效地消除了個體間的細微差異,將焦點集中於共同的象徵意義上。我們將分析不同文化中,從宗教朝聖到體育賽事中儀式的共性與差異。 第二部:心靈的折射與放大效應 第三章:認知負荷下的捷徑:從判斷到直覺的轉移 個體在面對海量信息和高壓決策環境時,傾向於採用認知捷徑(Heuristics)。本書將深入探討在群體情境下,這些捷徑如何被集體地採用和強化。當個體停止獨立驗證信息,轉而依賴「別人都在這麼想」時,認知負荷被成功轉移,但代價是判斷的精確性大幅下降。 我們將分析「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在群體傳播中的放大作用。那些最容易被記憶、最富戲劇性的信息片段,往往會被反覆提取和傳播,從而在集體認知中佔據不成比例的重要性,即使它們在客觀事實中佔比極低。 第四章:情感的傳染性與情緒的共振頻率 情感從來都不是孤立的體驗,而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社會現象。本章將研究情感在群體中的傳播機制,特別是那些強烈、基礎性的情緒,如恐懼、憤怒和狂喜。情緒的傳播速度往往遠超理性分析的速度。 我們將引入神經社會科學的視角,探討鏡像神經元系統在群體同步性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同步的情感體驗中,個體的邊界變得模糊,集體的「情緒狀態」開始反過來指導和規範個體的內在感受。這解釋了為何在特定情境下,個體會感到自己「必須」產生某種群體認可的情緒反應。 第三部:秩序的變遷與社會的韌性 第五章:層級結構的內在張力與分化 任何群體都不是均質的,權力與影響力的分配會自然形成層級。本章關注群體內部的權力動態如何影響信息過濾和決策制定。領袖的出現,往往不是對群體需求的被動回應,而是對潛在情緒的精準捕捉與表達。 我們將分析「從眾壓力」(Conformity Pressure)在層級結構中的不同表現形式。在高度集權的群體中,表達異議的成本會急劇上升,導致「沉默的螺旋」現象。然而,群體內部也會出現裂隙,當次級群體的身份認同與主流群體發生衝突時,潛在的分化力量會開始累積。 第六章:超越極端化——群體的自我修正能力 集體行為常被視為非理性的代名詞,但社會系統也具備驚人的自我修正和適應能力。本章探討群體如何通過內部反思機制、引入外部信息源或經歷「認知失調的引爆點」來調整其集體信念和行為模式。 關鍵在於「信息的多元化輸入」和「異議的制度化空間」。當群體能夠在不瓦解自身認同的前提下,容納和處理與主流敘事相悖的信息時,其韌性將得到顯著增強。我們將探討那些成功從危機中學習並演化的社會群體的案例,分析它們在面對重大衝擊時,如何平衡穩定性與變革性。 結語:在個體與集體之間尋找平衡的藝術 總結全書的論點,人類的社會性是我們生存與繁榮的基礎,但這份基礎也蘊含著潛在的風險。理解群體心理學的結構,並非為了批判或譴責集體行為的「非理性」,而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身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最終的目標,是培養一種清醒的自我意識,在參與和歸屬的同時,保持批判性的獨立思考,使我們既能成為社會結構中有效的一環,又不至於被集體的情緒洪流所淹沒。這是一門關於如何在洪流中保持方向的藝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以對群體心理特徵的研究而聞名於世,被後人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維利」。

  勒龐早年在巴黎學醫,並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遊歷歐洲、北非和亞洲,寫了數本有關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著作。一八七○年起在巴黎行醫;一八八四年開始研究群眾心理學,闡發了強調民族特點與種族優越性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勒龐尤以對群體心理特徵的研究而著稱;他認為「民族的精神」或「種族的靈魂」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基礎,一個民族、種族或一種文明都具有民族的精神,即共同的感情、利益和思維方式。

  本書《烏合之眾》出版於一八九五年,為勒龐最有名的著作之一。他的思想對於後世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影響較深,同時也成為現代意識形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图书目录

導讀 風、血與詩——感受群眾,才能理解群眾,試讀《烏合之眾》(詹偉雄)

序 論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美國社會學大師 羅伯特.墨頓)
《烏合之眾》的功能/佛洛伊德眼中的《烏合之眾》/未竟的肖像畫(未竟的世紀末眾生相)/曠日持久的爭論戰/布朗熱浪潮/歷史在勒龐眼中永遠是矛盾的/勒龐不是先知

前言

導論 群體時代

第1章 群體一般特徵:受人擺布的玩偶
群氓之族/受人擺布的玩偶

第2章 群體態度與群體道德:感情的傀儡
群體衝動、善變且暴躁:群體是衝動的奴隸
群體的被暗示性與輕信:群體永遠徘徊在無意識邊緣
群體態度的誇張與單純:群體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群體的偏狹、專橫與保守:群體是偏執和專橫的代名詞
群體道德:群體是矛盾共同體--為什麼今天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明天卻可以犧牲和不計名利地獻身

第3章 群體的觀念、推理能力和想像力
群體觀念:群體是固有觀念的奴隸
群體的推理能力: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弱智
群體想像力:天才的想像力成為了他們受制於人的弱點

第4章 群體信仰的宗教形式:宗教形式的忠實追隨者
偏執與狂熱是群體信仰的孿生兄弟
盲目是群體的稟性

第5章 影響群體意見與信念的間接因素
種族:使群體走出野蠻狀態的有力支撐
傳統:控制我們內心最深處自我的無形主人
時間:真正的創造者和偉大的毀滅者
政治和社會制度:虛假、短暫的外衣
教育:使民族走向衰落的劊子手

第6章 影響群體意見與信念的直接因素
形象、話語和措辭:無堅不摧的利器
幻想:人類藝術與文明的真正締造者
經驗:群體擺脫幻想控制的利器
理性:對文明發展不起作用的「垃圾」

第7章 群體領袖及其說服手段
群體領袖:貪圖個人利益的巧言者
領袖的說服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說服群體的最好修辭手法
聲望:麻痺群體判斷力的「殺手鐧」

第8章 群體信念與意見的變化範圍:推遲文明滅亡的因素
堅定不移的信念:文明不可缺少的支柱
易變的群體意見:受機遇擺布的玩偶

第9章 群體分類
異質群體
同質群體:共同信仰的結合體

第10章 犯罪群體:受無意識支配的劊子手
無意識的行凶者
瘋狂的大屠殺

第11章 形式陪審團:比法官更具人情味的刑事群體
「弱智」群體
他們同樣是情感的奴隸
他們是「犯罪群體」的保護傘

第12章 選民群體:政治機器的傑出作品
「迎合」是候選人獲勝的基石
無休止的爭論戰
群體權力擁有與宗教一樣的力量

第13章 議會:文明民族的理想象徵
議會制度是一切現代文明民族的理想
議會是領袖操控群體的機器
消耗財力和束縛人們自由的機器

結語 民族的迴圈過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3555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導讀

風、血與詩——感受群眾,才能理解群眾 ,試讀 《烏合之眾》


  公元1789年7月14日傍晚,巴黎暴民攻破了君權象徵的巴士底獄,典獄長德.勞奈(Bernard-René de Launay)被活捉遊街,準備遞送到市政廳前處決,沿途,不少的民眾用隨身的武器戳刺他,在抵達目的地前,德.勞奈幾乎崩潰了,他掙扎著高喊:「夠了,讓我死吧!」也就是這一用力,他的腿踢中了一位圍觀者的小腹,這時群眾便開始鼓譟,要這位民眾立時殺了他。

  勒龐的《烏合之眾》一書,引述了法國大革命史學家(應該是Hippolyte Taine)的記述,是這麼描繪這幅殺戮場面:

  「他是個失業廚師,無聊的好奇心使他來到巴士底獄,想看看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因為大家都這麼認為,他也認為這是一種愛國行為,甚至覺得自己應該得到一枚勳章,獎勵自己手刃惡魔。他拿著一把借來的刀對著裸露的脖子下手,但是刀有點鈍,怎麼都割不動,於是他從兜裡掏出一把黑柄小刀(作過廚師,應該對切肉很在行),成功完成了任務。」

  當一個人身處於亢奮的群眾之中,成為了群體的一份子,這個人就不再是孑然一身時的那個人了,他會展露出前所未有的想法和行動,遠遠偏離人生軌道,這是《烏合之眾》一書的主要意旨,當然,勒龐還會加上一句:群眾永遠比個人愚笨得多,「不是整個世界比伏爾泰更聰明,而是伏爾泰比整個世界更聰明」;雖然弔詭的卻是,歷史的進程往往還得靠著這種本質愚蠢的群眾運動來推進,「激發人類走上文明之路的不是理性,而是充滿激情與膽量的幻想」。

  《烏合之眾》一書出版於1894年,英文版於一年後上市,兩種版本都成了市場暢銷書,可以想見,整個十九世紀歐陸革命的動盪,加上各地區國族國家獨立的起義風暴,使西方見識了群眾運動巨大的能量,不論是從中得益的革命家,或是於其中受苦的市民階級,都積極地想理解這神祕難解的暴風如何生成、怎麼運作,又如何能去蕪存菁、化害留利,使群眾能為己用,或至少能降低其狂野非理性的一面,而保留其創造式破壞的一面。

  對勒龐而言,他當然是個站在「烏合之眾」對面的知識份子,雖然他對法國的教育有很多的批評,但觀諸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顯然仍是以身為「啟蒙之子」的法國伏爾泰信徒為職志的,《烏合之眾》是他對法國十九世紀城市中的暴民所作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直接的情感因素是他目睹1871年巴黎公社的暴力起義事件),而在完成這部小書後,他轉而把研究旨趣轉向放射性元素,據說還差點於1903年獲提名角逐諾貝爾物理獎,他的一生中,明顯地嚮往著一間寬大穩頓的書房而非硝煙四起的街頭,這樣的智識歷程,遠遠不同於撰寫《悲慘世界》的雨果,或者熱切肯定巴黎公社革命的馬克思。

  但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正是他對群眾的由衷不安,方才使他能捕捉到群眾運動中撲朔迷離的幾個特質,並且以極其動人的修辭表達出來。譬如說他對群眾運動中領袖人物的解析:「群體成員缺乏意志,會本能地轉向意志堅定的人,因為他們身上具有群體成員身上缺乏的品質」,便啟蒙了二十世紀的希特勒,《我的奮鬥》這一本自傳直接由勒龐的指引中取材,從都會魯蛇心理的陰暗反面打造出光芒四射的時代偶像,召喚了上千萬德國人成為納粹信徒。也或是由於其面向歷史與現實中的真切恐懼,勒龐才能深刻觀察到「民眾>群眾>暴民」的因果關係,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而非偶然:「群體中,愚蠢、無知和心懷嫉妒的人,會擺脫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從而產生殘忍、巨大的短暫力量」。當然,他對群眾們雷霆萬鈞劃破時代場景後、煙火散盡後的個人滄桑運命,也是洞燭機先的,他最常被後世人引用的一句話便是:「群體中的個體,彷彿是空氣中的塵埃,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二十世紀是一個群眾運動更加奔騰的世紀,有趣的是,支持《烏合之眾》於西方書肆常賣的,不是群眾或學者,而是各色各樣希望能召喚起群眾運動的政治行動家;二十世紀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抬頭,也不再把《烏合之眾》看成是一本具有嚴謹意義的學術著作,勒龐思想中的生物決定論、父權偏見與歐洲中心主義也愈來愈不政治正確;在社會「集體意識」這個研究議題上,勒龐法國同胞涂爾幹所著的《社會分工論》與《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其對日常生活更穿透性的理解,明顯地在知識地圖上具有著更廣大的說服力和啟發性。那麼,身處在一萬多公里距離之外、一百多年時光之遙的台灣讀者,再來讀這本《烏合之眾》的理由會是什麼?

  五十多年前,美國社會學結構功能論大學者墨頓(Robert K. Merton)於《烏合之眾》英文版寫的導讀中,指明了勒龐的這本小書,有著三個開創性的價值,其一,他指出「群體社會」即將到來,執政者會反過來聽從主流民意來施政;其二,群體當道,平庸和低俗的文化會成為最有價值的文化;第三,群體會成為歷史發展中無可替代的主要推動者。

  雖然已半世紀了,墨頓所揭櫫的三個提醒對台灣讀者仍然有效,而且十分有效,因為台灣才剛剛進入民主化社會,在台灣的歷史上,民主的歲數還沒有超過三十歲,這樣的理解也就意味著:台灣史中的大部分的歲月都在潛意識裡渴望著「群眾」,也伺機召喚著「群眾」,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夠推翻殖民者或極權政權,獲得民主,但坦白說,我們也因此而完全缺乏另一面對「群眾」的理解,吾人對群眾可能產生的暴力後果一無所悉,因為我們就貨真價實地承受著執政者施加於上的暴力,歷史上滿滿是鎮壓的血漬,從而使我們無從想像群眾也可能鮮血滿手,而且相較體制暴力更不可捉摸,但,雖然欠缺歷史經驗,網際網路與電視傳播所流轉的強大群眾獵巫氣息,或者各種平庸意見當道的決絕與剛硬,卻也是現世台灣人不陌生的群體壓力。

  勒龐是一位看著巴黎街壘革命長大的小孩,他的恐懼,正是吸引人們閱讀《烏合之眾》的起點,唯有切身地穿過時代場景,才能把時代的一些氣息帶至外來者的面前,讓我們同時聞嗅到暴風、鮮血與詩,並心生些許警惕和反思。從這個角度看,《烏合之眾》(之於我們)具備著更多的文學性而勝於科學性,狄更斯的《雙城記》也寫法國大革命,但,請相信我,它不會比《烏合之眾》更扣人心弦。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一開始就給我一種很強烈的視覺衝擊感。那種排版和用色,讓我覺得它不只是一本學術探討,更像是一本揭露社會底層運作的工具書。坦白說,我對「群眾心理」這個主題一直都抱持著既好奇又警惕的態度。畢竟,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被各種立場的聲音轟炸,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判斷的能力。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個體」在「集體」中的消融現象。這本書似乎想告訴我們,一旦進入群體,那個理性、獨立思考的「我」是如何被稀釋,甚至是被取代成另一種更原始、更容易被操控的「我們」。我期待看到一些經典案例的深度剖析,像是歷史上的群眾運動,或是近期社群媒體上發生的集體盲從事件,而不是空泛的理論陳述。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一眼就辨識出那些試圖利用群眾情緒的「推手」們的伎倆。畢竟,認識敵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認識我們自己內心深處,那份渴望從眾的潛在因子。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感掌握得非常好,雖然主題嚴肅,但中間穿插的案例分析和比喻,讓閱讀過程並不會感到枯燥。特別是關於「匿名性」對群眾行為影響的探討,簡直是為臉書、Dcard 上的酸民現象做了完美的背景理論支撐。一旦隱藏在螢幕後面,個體所承擔的道德責任感會瞬間下降,使得那些平日裡謹言慎行的「好人」,也能輕易地釋放出平時壓抑的攻擊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只把網路上的亂象歸咎於「素質低落」,而是要看到那種環境如何激發了人性中最黑暗、最原始的「狩獵」本能。它成功地將古典的群體心理學理論,巧妙地嫁接到了我們當代最熟悉的數位場域,使得這些理論不再是高閣上的塵封知識,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現實。

评分

讀完前幾章的感受是,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犀利,完全沒有一般社會學書籍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街頭觀察家在跟你分享他的心法。特別是關於「情緒傳染性」的論述,簡直是為當下台灣社會的各種網路論戰做了最貼切的註解。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簡單的標籤或口號,就能在短時間內凝聚起一大批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的論述基礎往往是建立在強烈的情感連結而非事實查核上。這本書似乎在挖掘這種「非理性」背後的「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人們為什麼「願意」被煽動?這種「願意」背後,是不是隱藏著某種深層的社會焦慮或未被滿足的集體需求?我個人覺得,它挑戰了我們對於「民主素養」的傳統定義,或許真正的民主素養,並非單純的投票權行使,而是抵抗被集體意識裹挾的「心防」。我希望接下來的章節能更深入地探討,在數位時代,這種群體行為的擴散速度和破壞力是如何被科技指數級放大的。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很有層次感,它不是一開始就丟出結論,而是循序漸進地建立起「個體→小群體→大群體」的分析梯度。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述「領袖魅力」那一部分所採用的視角。過去我們總習慣將群眾運動的成功歸咎於領袖的「惡意」,但這本書似乎更細膩地描繪了領袖與群眾之間那種近乎共生的心理契約。群眾需要一個出口,而領袖恰好提供了這個宣洩的管道與賦予意義的敘事。這種互相需要的狀態,讓整個群眾現象變得更像是一個自然發生而非單純人為操縱的結果。這種觀點讓我重新思考,當我們批評那些盲目追隨者時,我們是不是也忽略了他們作為「人」所需要的歸屬感和簡單的答案?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更具同理心的(但絕不等於認同)去理解群眾行為的切入點,這點相當難得。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我們群眾是瘋狂的,而是它提供了一套精密的「解剖刀」,讓我們能夠親手去解剖自己身上那塊容易被集體情緒感染的薄弱組織。它讓我對「理性」這兩個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理解為何那些看似荒謬的集體決策,在當下情境中卻是如此「合乎邏輯」地發生了。我認為這本書非常適合所有需要進行公開溝通、媒體分析,或是任何害怕自己被時代巨輪無意間碾過去的社會人。它不只是一本讓你「看透」別人的書,更像是一面鏡子,讓你不得不正視自己內在那個隨時可能被點燃的、潛伏的「群眾自我」。讀完之後,我對「從眾壓力」的警覺性提高了好幾個層次,這份收穫是無價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