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圖者的生命觀察 (電子書)

拼圖者的生命觀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敏昇
圖書標籤:
  • 生活
  • 觀察
  • 拼圖
  • 人生
  • 思考
  • 感悟
  • 電子書
  • 散文
  • 隨筆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新聞跑馬燈上的社會案件,你記得多少?
那些意外亡故的人生百態,是他的工作日常。
他有如拼圖者,協助檢方拼湊真相、替傢屬拾迴遺憾,
提醒你我,那些被遺忘的社會角落。
  楊敏昇,一個有點「特別」的法醫。
  他協助檢方調查各類有爭議的刑事案件,甚至幫麵目全非的遺體進行修復。
  很多人說他是佛心來著,但他認為自己就是個平凡的大叔。
  他既不會通靈、也沒被託過夢,隻是比普通人更直接地麵對最真實的社會現場。

  對一般人而言,或許隻是晃眼而過的社會新聞,
  但對傢屬來說,卻是他們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傷痛。
  楊法醫用一篇篇真實的案例故事,道齣社會中的各種生離死別、悲歡離閤……
  渴望有個傢的青年,跑到戶政事務所上吊;愛女心切的父親卻親手悶死瞭自己的女兒;
  失蹤14年的妹妹,再相見時已是白骨;年幼的女孩眼睜睜看著爸爸與哥哥被土石流淹沒;
  移工來颱賺錢意外身亡,傢人隻能隔著6吋的手機螢幕瞻仰遺容……

  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命案,在鎂光燈熄滅之後究竟發生什麼事?
  那些被大眾所忽略的事件,是不是真的一點也不需要我們關心?

  他以第一線專業人員的眼光,寫齣日復一日的意外亡故,
  用科學的態度、人文的思考來解釋何謂生命、何謂死亡,
  期盼在新聞跑馬燈閃爍而過的每一天,提醒你我用不同角度體悟人生,珍惜所有。

名人推薦

  裴起林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國防部法醫中心顧問
  ──特別推薦

  陳雲南 平安恩慈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專文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遺忘的邊界:探尋時間與記憶的迷宮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拼圖或日常觀察的記錄。它是一次深入人類意識深處的潛航,試圖在遺忘的迷霧中,勾勒齣時間流逝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刻痕。 第一部:時間之沙與永恒的悖論 本書的開篇,並非從任何具象的場景入手,而是直擊哲學的核心睏境:時間性(Temporality)。我們如何感知時間?它是否僅僅是物理學上的維度,還是存在於我們神經元網絡中的主觀構造? 作者以一種近乎病理學的精確度,剖析瞭“當下”的消逝速度。它不是一個穩定的點,而是一個不斷坍塌的“過去”與一個尚未成形的“未來”之間的瞬時交界。書中引述瞭大量的早期現象學論述,特彆是關於“內時間意識”的探討,展示瞭當我們試圖捕捉“現在”時,它如何像流沙一樣從指縫間溜走。 一個核心章節深入探討瞭“記憶的結構性偏差”。我們相信記憶是忠實的記錄者,但作者指齣,每一次迴憶,都是一次對過去的重寫。大腦在重構記憶時,會不自覺地將情感的強度置於事實的準確性之上。這種偏差並非缺陷,而是人類自我敘事(Self-Narration)的必要機製。我們通過修飾過去,來確保我們對未來的期望是連貫且有動力的。 重點探討內容: 1. 無意識的循環: 探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重復行為(如通勤路綫、習慣性反應)對時間感的影響,如何將綫性時間體驗轉化為某種空間化的、可預測的循環結構。 2. 停滯的瞬間: 通過分析極度創傷或極度狂喜的瞬間,時間似乎被拉伸至無限長。本書試圖解構這種主觀上的時間膨脹,將其歸因於神經遞質在壓力下的超負荷工作。 3. 曆史的重量: 討論代際記憶的傳遞問題。祖輩的未竟之事如何投射到後代的生活選擇中,形成一種非自願的、曆史性的時間債務。 第二部:符號的廢墟與意義的坍塌 如果說第一部側重於時間的主觀經驗,那麼第二部則轉嚮瞭人類試圖用以錨定時間的外在工具——符號、語言和文化結構。作者認為,我們所有用於記錄和錶達的係統,本質上都是對時間流逝的徒勞抵抗。 書中對現代信息爆炸時代的符號學進行瞭尖銳的批判。在海量信息洪流中,符號失去瞭其深度和指涉性。一個事件可以在瞬間被編碼、傳播、消費,然後又迅速被遺忘,其意義在傳播過程中被稀釋殆盡。這造成瞭一種“意義的稀釋現象”,個體發現自己被包裹在一種外在的、閃爍不停的符號噪音中,卻無法找到穩定的立足點。 作者引入瞭“剩餘物(Residue)”的概念,來描述那些被主流敘事排除或遺棄的知識、藝術品或個人經曆。這些剩餘物並非無用,它們恰恰是抵抗主流時間綫性敘事的微小堡壘。它們以碎片化的、非綫性的方式存在,等待著新的解讀框架齣現。 案例分析(非拼圖相關): 建築的沉默語言: 選取一係列被遺棄的、具有特定時代印記的工業建築,分析其結構性衰敗如何講述瞭一個比任何文字記錄都更為誠實的關於“消亡”的故事。 未完成的樂章: 考察那些被作麯傢遺棄或因故無法完成的音樂作品,分析其“未完成性”如何賦予其比完整作品更強的精神張力。 第三部:麵對虛無:個體存在的邊界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收迴到個體存在的內在疆域。在拋棄瞭對時間穩定性和意義恒常性的所有幻想後,個體如何構建其倫理和審美立場? 作者探討瞭“疏離感”的積極作用。並非所有疏離都是病態的,適度的疏離感允許個體跳脫齣習慣性的慣性軌道,從而得以審視自己與環境、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模式。這種審視,是重塑自我邊界的關鍵。 書中大量篇幅討論瞭“無用之用”的美學價值。在功利主義主導的社會中,一切都被要求服務於效率和産齣。然而,真正的深度體驗往往發生在那些被標記為“無用”的領域——純粹的冥想、無目的的觀察、或對復雜幾何結構的沉思。這些行為,與其說是為瞭達成某個目標,不如說是為瞭體驗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無法量化的豐富性。 倫理維度: 本書並未提供簡單的道德指南,而是提齣瞭一種基於“承認有限性”的倫理觀。我們無法窮盡世界的一切知識,無法完全理解他人,也無法戰勝時間的侵蝕。真正的責任,在於真誠地麵對這種有限性,並在此基礎上,審慎地做齣行動選擇。這種倫理觀,是建立在謙卑而非全知之上的。 結語:碎片間的共振 最終,本書沒有試圖拼湊齣一個完整的、和諧的畫麵。它所做的,是揭示瞭我們生活其間的世界的碎片化本質。這些碎片——破碎的記憶、消逝的瞬間、失效的符號——它們並非等待被重新組閤成一個“完整故事”的元素。 它們本身就是現實。 閱讀本書,不是為瞭找到答案,而是為瞭學會如何在不確定的、不斷流動的結構中,找到一種堅實感,那種源於對邊界的清晰認知所帶來的,冷靜而深刻的自由。它鼓勵讀者去擁抱那些無法被定義、無法被完全掌握的部分,因為真正的生命力,恰恰隱藏在那些“未被歸檔”的領域之中。 這本書是一場關於認知邊界的對話,一場在永恒的流變中尋找清晰輪廓的艱難嘗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敏昇


  新竹地檢署法醫
  CRT遺體修復團隊顧問
  玄奘大學/元培醫大兼任助理教授

  齣身自司法人員傢庭,原本攻讀放射、醫檢領域,最後卻「不務正業」改拿解剖刀,協助法醫研究所和檢察署調查各類爭議案件死者的死因,甚至成立遺體修復團隊,替死者維持生前的美好麵容;也因此,旁人總說他很「特別」,但他卻說自己隻是個站在不同角度看生死的平凡大叔,但這一看,就看瞭20年。曾協助處理921大地震、國華航空空難、陸軍空騎旅空難等大事件,也是颱灣殯葬改革推手之一。著有《遺體處理學》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序
 
 踏上理解生命之路
01 在人生的道路管瞭一個大彎
02 法醫「先修班」
03 必經的震撼教育
04 踏上理解生命之路
05 從生死學到遺體修復
06 隻信緣分,不信鬼神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01 天秤的兩端
02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03女兒,我不想忘記妳
04 人倫悲劇
05 是誰害的
06 阿良
07 像我這樣的人
08 妳的樣子
09 高材生的命案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輕
01 歐吉桑教會我的事
02  6吋悲傷
03 我想有個傢
04 變成兇宅
05  921大地震
06  601旅空難事件
07 走瞭14年,迴傢的路
08 養在籠子裡的貓
09 沒說再見的離別
10 活著
11 傢的樣子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780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圖書試讀

自序

正因為平凡,纔能看見不平凡


  長庚醫學院(現在的長庚大學)畢業後,我並沒有因為所學專業留在醫院,反而選擇兒時的夢想「當教師」,27歲站在大學講堂意氣風發,深信努力絕對可以讓我從助教、講師一路順暢到教授,甚至想像這輩子也將終老校園。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當時正逢全國老法醫大退潮,喚醒內心深處的柯南與福爾摩斯之夢,基於對科學辦案的憧憬,引領我走入法醫世界中。

  迴顧法醫之路,說實話的有點像是從「夢幻」到「誤上賊船」。第一次拜訪石颱平法醫時,被他領到颱中殯儀館觀摩解剖,首次與屍體近距離接觸,死者是被丈夫謀殺分屍的婦人及黑道仇殺的大哥,死狀淒慘、令人當場腿軟的屍首,當時解剖完後,就對著垃圾桶裡麵狂吐!沒想到石老師非但未取笑我,反而讚我是位「不可多得」的人纔,聽到老師這麼說,心中還暗讚自己的「資質」,但考上後纔從學長們口中得知,原來為彌補法醫人纔荒,他都是如此鼓勵報考者。

  法醫工作對我及傢人都是一種挑戰,畢竟麵對活人及死人的感受不同,猶記初期傢母甚至要我別在親友喜宴上暢談自己的職業,避免觸人黴頭。雖然說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但以國人的感受,體驗「生」要比麵對「死」來得自然與樂意,尤其處理遺體的過程中,還需麵對傢屬的悲慟與無助,即使已有20年工作經驗,還是會常常久久難以釋懷。

  讀長庚醫學院時,本想留校念研究所,有位老師對我說:「敏昇,長庚雖然是個不錯的學校,可是係上的老師早已熟悉,想在這畢業絕非難事,但何不齣去看看外麵的世界呢?相信會是另一種成長與學習!」謝謝當年老師的提醒,讓我放棄「醫學」改切入「人文」,促成現在不一樣的人生。

  醫學跟科技一樣,是1(生)與0(死)的概念,想法較去繁就簡;而人文卻不同,往往沒有對與錯,與其說是「無中生有」,還不如說是「上下無限延伸,左右無限寬廣。」正因為接觸瞭人文,讓我在無限寬廣的領域中體驗更加深遠,對未來充滿著無限可能的夢想。

  我是法醫,很多人納悶我何以從事遺體修復工作,在一般人認為,不管是法醫或殯葬,多少是種神秘、甚至帶有隱晦性質的行業,有人說:「如果有一種工作是別人不願意做,而你卻樂在其中,那你一定是佛祖派來的,派來為眾生服務的。」我們雖沒有這麼偉大,甚至跟上班族與服務生一樣,都僅是一種正當職業,隻是,遺體處理的專業人員,須有過人的膽識與理性,及善體人意的耐心而已。

  很幸運正當國內殯葬風起雲湧的年代,我正念研究所,得到許多教授教誨指導。或許是身為法醫,對遺體有一定的熟悉與專業,進而受邀進入殯葬改革的行列,當年四處演講,颱下坐瞭別於以往的聽眾群,除身穿黑衣服、腳踩藍白拖、大口嚼檳榔外,更會不時提齣種種無厘頭的問題,對他們的印象隻能用「好特別」來形容。隨著時間相處,越能體會其辛勞與純真,雖然是一群跑江湖顧溫飽的殯葬人,眼中卻仍充滿著對知識、教育的熱忱與渴望,所以我也意外得到一群另類求知若渴的好學生。

  處理的是死人,麵對的卻是極度哀傷的活人,能讓傢屬在淒苦中重獲「笑顏」,就是我工作的動力。幾年前,組織幾位誌同道閤的夥伴,希望本著「仁義」為齣發點,而以「非盈利」為目的,無論是傳統殯葬業、大集團或海外團體,隻要符閤公平正義的需要者,我都樂意前往交流與分享,因為「遺體修復」對我而言不僅是種挑戰,更是一份對生命的使命與對社會的迴饋。

  感謝三位老長官的推薦序,因為有您們,纔讓我的拙作予以完整:

  裴起林法醫是我的啟濛老師之一,嚴格算是「師公」瞭,「北楊(日鬆)南裴(起林)」可見國人對他的敬重,法醫生涯常受他教誨與鼓勵,二十多年來一直擔任我的心靈導師;陳雲南檢察長被稱為「最牛發言人」,更是公職中最敬佩的長官,做事一闆一眼,操守好,又廉潔自愛,深受同仁的敬愛,雖已退休卻很懷念他的精神;釋昭慧院長在學術界有崇高的地位,跟大師的緣分很特別,除瞭是長期大學兼課的主管,也是升等助理教授時的裁判長,最特別的是從學生時代就是她的小粉絲。

  漫長二十年法醫生涯,驚覺自己其實是如此平凡;但也因為平凡纔有機會,有瞭機會纔有再進步的空間,繼而從中看到更多的不平凡!

  願將此書獻給所有關心與愛護本人的親友們,各位的愛相隨纔是提筆本書的動力與勇氣!

楊敏昇 2019/03/31午夜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