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死亡 (電子書)

凝視死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文德
圖書標籤:
  • 死亡
  • 哲學
  • 存在主義
  • 虛無主義
  • 心理學
  • 思考
  • 人生
  • 電子書
  • 閱讀
  • 凝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願意人生最後一裏路,是眼神空洞的坐在輪椅上滑行嗎?
  你希望至愛親人的餘生,是靈魂被禁錮在病床上的軀體裡?


  現代醫學已經扭轉瞭嬰兒死亡率和傷病緻死率,
  但是麵對衰老和死亡,醫學能做的還是很有限。
  葛文德透過自己傢庭和病人的故事,
  描述瞭衰老、死亡過程中的睏擾、痛苦與無奈。
  醫師該如何與病人討論死亡?如何提供適度而不浪費資源的療法?
  如何協助病人在虛幻的期望與有品質的臨終生活之間,做齣抉擇?
  這些不僅是醫學院很少會教的課,也是許多人避諱不敢麵對的生命課題。
  葛文德毫無畏懼的迎嚮這個禁忌話題,
  以誠懇的態度、溫暖的筆觸,敘述老人安養、臨終照護的種種麵嚮,
  揭示人生的終極目標可不是「好好的死」,
  而是「好好的活、有尊嚴的活過每一分鐘」。

得獎紀錄

  亞馬遜暢銷書總榜第5名、社會科學暢銷書榜第1名、
  亞馬遜公衛政策暢銷書榜第1名、死亡議題暢銷書榜第1名
  美國《華盛頓郵報》2014年度十大好書
  美國《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榜第1名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第1名
  美國獨立書店2015年非文學類大獎,銷售量超過五十五萬冊

各界推薦

  這是一本應該強製每個人都要閱讀的書……
  如何讓晚年生活有意義,《凝視死亡》提供瞭有用的指引。——《時代》雜誌

  葛文德探索瞭醫學的斷層帶,
 《凝視死亡》關注的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芝加哥論壇報》

  葛文德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醫師作傢之一,
  《凝視死亡》不隻深深打動人心,更是充滿洞見。—— 奧立佛·薩剋斯(Oliver Sacks),著名作傢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

  這是葛文德最新、最棒的一本書……
  他以感人的故事、清晰的見解,帶我們凝視衰老和死亡的課題。——《紐約時報書評》

  葛文德以睿智和勇氣,提齣瞭我們不太願意思考、麵對的問題。—— 英國《週日泰晤士報》

  讀罷《凝視死亡》,令人潸然淚下,
  一整個星期都無法停止談論書裡提到的故事和觀點……
  這是很罕見的一本書,竟能夠激盪齣這麼多思緒的火花。——《自然》期刊

  葛文德的書如此令人印象深刻,這應當能改變醫學界的走嚮……
  期待更多人閱讀和消化這本《凝視死亡》。—— 英國《金融時報》

  當社會怯於碰觸衰老和死亡的議題,
  這本書有如暮鼓晨鐘,警示我們哪裡走岔瞭,如何改弦易轍。——《舊金山紀事報》
曆史的迷霧與人性的迴響:《灰燼與榮光》 一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史詩,深入二十世紀動蕩年代的肌理 《灰燼與榮光》並非僅僅是一部曆史的編年史,它更像是一麵被打磨得鋥亮的棱鏡,摺射齣二十世紀初至中葉,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洪流、革命的浪潮以及社會劇變中,無數普通人如何掙紮、如何堅守、又如何在命運的洪爐中被錘煉齣既脆弱又堅韌的靈魂。本書以紮實的史料考據和細膩入微的文學筆觸,構建瞭一個立體而復雜的曆史場景,聚焦於一個虛構的、卻又無比真實的歐洲小城——維爾德堡,以及圍繞這座城市興衰的三個核心傢族的命運糾葛。 第一部分:盛世的序麯與暗流的湧動(1900-1914) 故事的開篇,我們將時間撥迴到那個被後世稱為“美好年代”的浮華錶象之下。維爾德堡,一座坐落在東西歐交匯處的工業重鎮,錶麵上是蒸汽機轟鳴、工廠林立的現代化典範。 【傢族一:布赫瓦爾德——工業與資本的奠基者】 布赫瓦爾德傢族是這座城市的工業巨擘。族長奧古斯特·布赫瓦爾德,一個白手起傢的鐵血商人,他深信效率和進步是唯一的真理。書中詳細描繪瞭從煤礦的開采、鋼鐵的冶煉到新興電力係統的建立過程中,資本原始積纍的殘酷與高效。然而,這種飛速的發展也催生瞭尖銳的社會矛盾。年輕一代的繼承人,漢斯·布赫瓦爾德,一個受過柏林大學教育的理想主義者,開始對父親的鐵腕管理和工人的惡劣生存環境感到不安。他秘密資助進步的文化沙龍,試圖在傢族的商業帝國和新興的工人運動之間找到一條“人道”的齣路,這種內在的衝突,為後來的傢族分裂埋下瞭伏筆。 【傢族二:德拉甘諾夫——舊貴族的黃昏與文化抵抗】 與布赫瓦爾德的工業崛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拉甘諾夫傢族。他們是維爾德堡的老牌貴族,世代擁有莊園和世代相傳的古典音樂傳統。族長亞曆山大·德拉甘諾夫,沉浸於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和對“永恒美學”的追求中,他對工業的喧囂和市民階層的粗俗嗤之以鼻。本書通過對德拉甘諾夫府邸中那些宏大的室內音樂會、失落的圖書館以及與帝國宮廷藕斷絲連的關係的描寫,勾勒齣一個在時代洪流中逐漸邊緣化的階層。他們的抗拒是精神上的,他們試圖用藝術的純粹性來抵禦即將到來的野蠻。其中,亞曆山大的女兒伊莎貝拉,一位纔華橫溢但內心敏感的鋼琴傢,她的愛情糾葛——她愛上瞭一位社會主義傾嚮的年輕記者——成為瞭連接舊世界與新世界的脆弱橋梁。 【傢族三:科瓦奇——邊緣的崛起與民族的熔爐】 科瓦奇傢族的敘事則代錶瞭被時代壓抑的“他者”的聲音。他們是來自東部邊境的移民後裔,世代從事手工業和小型貿易。他們在維爾德堡的社會階梯上處於最底層,默默承受著主流社會的偏見。但隨著工業擴張帶來的人口流動,科瓦奇傢族的成員展現齣驚人的適應能力和商業直覺。主要人物,年輕的米科拉·科瓦奇,憑藉過人的精明和對底層人脈的掌控,在貧民窟中建立起一個非法的地下信息網絡。他的崛起,不僅關乎財富的積纍,更關乎身份的確認和對主流話語權的挑戰。 第二部分:戰火的洗禮與信仰的崩塌(1914-1930)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如同一個巨大的絞肉機,徹底撕碎瞭“美好年代”的幻夢。 本書詳盡記錄瞭維爾德堡如何從一個工業中心轉變為後勤基地。布赫瓦爾德的工廠日夜轟鳴,為前綫提供軍火,這使他們獲得瞭巨大的政治影響力,但也使漢斯與父親的關係徹底破裂。漢斯選擇瞭投身戰地醫療,在血與火中目睹瞭“進步”的真正代價。 德拉甘諾夫傢族的命運則更為悲慘。亞曆山大固執地拒絕承認戰爭的現實,堅信“文化可以超越政治”,但當他的兒子在凡爾登的泥濘中陣亡後,他的精神世界徹底崩潰。伊莎貝拉則放棄瞭鋼琴,投身於戰時紅十字會,她的音樂天賦被用來安慰垂死的士兵,她的理想主義被現實的殘酷徹底磨平。 米科拉·科瓦奇的網絡,在這個信息高度受限的年代,反而發揮瞭關鍵作用。他通過走私、交換物資和散布未經審查的消息,在混亂中獲取瞭極大的利益,也贏得瞭底層民眾的忠誠。他冷眼旁觀著各大傢族的衰落,意識到權力正在從血統和資本轉嚮對信息和資源的絕對控製。 第三部分:陰影下的新生與意識形態的對決(1930-1945) 戰後維爾德堡的重建充滿瞭不確定性。魏瑪共和國的脆弱、經濟大蕭條的衝擊,以及極右翼和極左翼思潮的激烈碰撞,使這座城市成為意識形態角鬥場。 布赫瓦爾德傢族在繼承權上陷入內鬥。漢斯試圖將傢族企業引嚮現代化和國際閤作,但他的妹妹和姑母卻傾嚮於與新興的民族主義勢力靠攏,以確保傢族在政治上的安全。這種分歧最終導緻瞭企業的私産被不透明地“保護”起來,為日後的清算埋下禍根。 德拉甘諾夫傢族試圖通過復興古典藝術來重建昔日榮光,他們組織瞭盛大的“文化復興節”。然而,新興的政治勢力對這種“頹廢的精英文化”深惡痛絕。伊莎貝拉的故事在這裏達到瞭高潮——她必須在保護傢族僅存的文化遺産和麵對日益增長的政治暴力之間做齣艱難選擇。她開始秘密資助那些被禁錮的思想傢,用藝術的隱喻來對抗宣傳。 科瓦奇傢族的米科拉,則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找到瞭前所未有的機會。他敏銳地察覺到新的政權對於“效率”和“秩序”的渴望,他將自己的地下網絡“閤法化”,成為新體製下不可或缺的“協調者”和“資源調配專傢”。他並非狂熱的信徒,而是深刻理解權力的本質:誰能更好地組織和利用資源,誰就能生存下來。 尾聲:廢墟上的繼承與無盡的追問 小說在戰爭的末期和戰後的短暫休戰中結束。維爾德堡被夷為平地,三個傢族的物質財富或被毀壞,或被轉移,但他們所代錶的人性側麵——工業的傲慢、文化的堅守、底層的韌性——卻在廢墟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本書的收尾並非簡單的團圓或懲罰,而是對曆史進程中道德選擇的深刻反思。漢斯是否能以更人道的方式挽救他父親的遺産?伊莎貝拉的藝術抵抗最終是徒勞還是播下瞭希望的種子?米科拉的新權力又將如何定義下一個時代? 《灰燼與榮光》以其廣闊的時代視野、復雜的人物群像和對曆史必然性與個體自由意誌之間永恒張力的探討,為讀者提供瞭一部關於二十世紀歐洲如何從精緻走嚮野蠻,又如何在野蠻中孕育新生的震撼心靈史詩。它探討的核心議題是:當曆史的車輪碾過一切既有的價值體係時,真正的“榮光”究竟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石之上,還是僅僅取決於誰能掌握下一刻的權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文德Atul Gawande


  著名外科醫師、哈佛醫學院外科教授、暢銷書作傢、非營利組織領導人。

  美國波士頓布裏根婦女醫院一般外科和內分泌外科醫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管理學係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外科「提爾(Samuel O. Thier)講座」教授、阿裏亞尼醫藥創新中心(Ariadne Labs)執行長、非營利組織Lifebox的會長(Lifebox緻力於提升全球各地的外科手術安全)。

  自1988年起擔任《紐約客》主筆,著有《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開刀房裡的沉思》、《檢查錶:不犯錯的祕密武器》、《凝視死亡》四本書,皆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兩度獲頒美國國傢雜誌獎,亦獲得美國醫療服務研究協會(AcademyHealth)最具影響力獎、麥剋阿瑟研究獎、以及路易士.湯瑪斯科學寫作獎。

譯者簡介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屢獲翻譯獎,譯作等身。

  1966年生,。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包括《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醫療抉擇》、《賈伯斯傳》、《成為賈伯斯》、《文明的代價》、《告別之前》、《狼廳》、《雅各的韆鞦之年》、《我的焦慮歲月》等數十冊。
 

圖書目錄

閤作齣版序 讓老年人有尊嚴的走過生命最後旅程 黃達夫
推薦序 可憐身是眼中人 侯文詠
前  言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第一章    獨立的自我
第二章    肉身解體
第三章    依賴
第四章    一個老人的生活願景
第五章    值得活的人生
第六章    放手
第七章    生死問答
第八章    勇氣

結  語    幫助病人完成更大的人生目標
資料來源
誌謝
讀後感    韓良誠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2083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7MB

圖書試讀

前言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葛文德


  雖然我在醫學院學到瞭很多東西,可從來沒有人教我如何麵對死亡。儘管在第一個學期,為瞭學習人體解剖學,我分到瞭一具乾癟、皮膚像皮革般的屍體,但教科書幾乎沒提到衰老或瀕臨死亡是怎麼一迴事。我們不瞭解死亡過程,對臨終經驗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死亡又會如何影響到周遭的人。就我們所見,醫學訓練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救治病人,而非照顧臨終病人,讓他們安然離去。

  記得醫學院曾舉行為期一週的病醫關係研討會,以讓我們成為更圓融、更有愛心的醫師。在那個星期,我們花瞭一個小時討論托爾斯泰的經典中篇小說《伊凡.伊裏奇之死》。另外也有幾個星期我們曾練習身體檢查的禮節,學習避免不當的肢體接觸;還有幾週則探討社會經濟學與種族對健康的影響。一天下午,我們一起思索伊凡.伊裏奇的境況——他得瞭某種無以名之的不治之癥,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伊凡.伊裏奇年四十五歲,是聖彼得堡中級法官,畢生為瞭社會地位汲汲營營。一天,他從梯子上摔瞭下來,腰部撞到窗框,感覺有點疼痛。幾天後,非但沒好,還更加疼痛,甚至不能上班。他本來「聰明過人、風度翩翩、充滿活力,而且討人喜歡」,然而因病痛而陷入沮喪,身體也愈來愈虛弱。朋友和同事都當他是瘟神,避之唯恐不及。他太太請瞭多位名醫來幫他診治,花瞭不少錢,但還是不知道他到底得瞭什麼病。那些醫師的診斷各有不同,給他的治療也都沒有效果。伊裏奇就這麼活在痛苦當中,心中充滿怒氣,怨恨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摺磨他。

  托爾斯泰寫道:「其實,摺磨伊裏奇最甚的是欺騙、謊言。他周遭的人都說,他隻是病瞭,隻要好好靜養,接受治療,就能康復,不願麵對他即將死亡的事實。」伊凡.伊裏奇曾抱著一絲希望,心想,也許不久他就會好轉,但他日漸虛弱、消瘦,自知來日不多。他活在極度的痛苦之中,深深恐懼死亡。但他最難過的,則是他的醫師、朋友和傢人都不承認他快死瞭。

  托爾斯泰寫道:「他非常希望有人能同情他這個垂死之人,然而就是沒有人可憐他。在漫長的摺磨之後,他真的希望大傢能同情他,就像同情一個生病的孩子(可他怎麼好意思這麼說?)。他渴望別人的憐愛與安慰。他知道自己是政府要員,德高望重,鬍子都花白瞭,因此不可能有人會來憐憫他,但他還是如此渴望。」

  在我們這些醫學生看來,伊凡.伊裏奇得不到任何安慰,也沒有人承認他快死亡,這是主人翁個性與俄國文化的問題。托爾斯泰筆下那個十九世紀末的俄國似乎殘酷而原始。那個社會相信伊凡.伊裏奇隻要接受治療,必然能夠好起來。但我們又何嘗不是?不管伊裏奇得的是什麼病,我們認為現代醫學必然能夠治好他的病,隻不過我們也相信誠實和親切是現代醫師的基本責任。要是我們碰到像伊裏奇這樣的病人,必然會懷著同情心醫治他。

  我們擔心的是知識不足。雖然我們知道如何同情病人,但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能正確診斷齣來,並給病人妥善的治療。我們付瞭高昂的學費進瞭醫學院,為的是瞭解身體內部的運作、疾病的機轉,以及利用長期纍積下來的發現和技術來遏止疾病。至於其他的,就沒想那麼多瞭。所以我們把伊凡.伊裏奇所受的摺磨拋在腦後。

  幾年後,我開始接受外科訓練、展開行醫生涯,我接觸到的一些病人使我不得不直視身體衰敗與人終將死亡的現實。不久,我就發現自己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幫助這樣的病人。

  接近生命終點之時,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在擔任外科住院醫師之初開始寫作,最早寫下的文章中有一篇是約瑟夫.拉劄洛夫的故事。拉劄洛夫是在市政府服務的老公務員,他太太在幾年前罹患肺癌先他而去。此時,六十齣頭的拉劄洛夫因前列腺癌廣泛轉移,腹水嚴重,鼠蹊部和雙腿也都齣現水腫,那陣子已瘦瞭二十幾公斤。一天,他在傢醒來,右腿動彈不得,加上大小便失禁,於是住院治療。當時,我是實習醫師,正在神經外科部門學習。我在拉劄洛夫開刀的前一天去病房看他。我們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他的胸脊,壓迫到他的脊髓。癌癥進展至此,已無治癒的可能,但我們還是盡力為他治療。由於緊急放射線治療沒能使腫瘤縮小,神經外科醫師給他兩個選擇:緩和醫療或是切除壓迫到脊髓的腫瘤。拉劄洛夫決定接受手術。我的任務就是拿同意書讓他簽字,代錶他明白手術的風險,願意接受手術。

  我站在病房外,拿著病歷,手心冒汗,一直在想,到底怎麼談到這個話題纔好。我們希望藉由手術使他的脊椎不再遭到進一步的損傷。然而,手術無法使他痊癒,不能使他擺脫癱瘓重新站起,也不能讓他迴復原來的生活。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頂多隻能讓他多活幾個月,而且手術本身風險很高。我們必須切開他的胸腔,取齣一根肋骨,塌陷他的肺葉,纔能看到脊椎。失血量一定不少,復原更是艱辛。由於他已經很虛弱,術後必然麵臨併發癥的嚴重考驗。手術可說是兩麵刃,雖然可能改善他的病情,但也可能帶來更大的威脅,使他喪命。神經外科醫師已經跟拉劄洛夫提過這些風險,但他堅定錶達想要開刀的意願。現在,我必須進去,完成文件的簽署。

  躺在床上的拉劄洛夫麵如死灰,形銷骨立。我自我介紹說,我是實習醫師,要請他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確保他知道手術的風險。我說,手術可去除他脊椎上的腫瘤,但可能會有嚴重的併發癥如全身癱瘓或中風,甚至可能緻命。那時,他兒子也在病房內,問道,這麼做會不會太逞強瞭?拉劄洛夫不高興兒子扯他的後腿。

  他說:「別放棄我,給我活下去的機會吧。」他簽好同意書,我走齣病房,他兒子也跟著齣來,把我拉到一邊,說他母親之前在加護病房躺瞭很久,靠呼吸器苟延殘喘,直到過世。當時,他父親曾說,他絕不要這樣,現在卻一意孤行,再危險都不顧。

  當時我認為拉劄洛夫先生堅持開刀實在是不智之舉,現在依然這麼想。他真是失算,但不是因為手術風險太高,而是因為手術並不能讓他得到他真正想要的,也就是重拾健康人生。手術再怎麼成功,他依然羸弱,一樣需要有人替他把屎把尿。他追求的隻是一個幻想,卻可能因此踏上一條漫長而痛苦的死亡之路——事實正是如此。

  從技術層麵來看,這次的手術可說無懈可擊。開刀房團隊總計花瞭八個半小時切除侵犯到脊椎的腫瘤,然後以樹脂骨泥填塞脊椎被侵蝕的缺口。手術終於解除瞭脊髓的壓迫。但拉劄洛夫一直沒能恢復,在加護病房齣現呼吸衰竭、全身性感染、血栓等問題。我們給他抗凝血劑以對付血栓,他卻因此齣血。每天我們都有節節敗退之感,最後不得不承認,他已經迴天乏術。術後第十四天,他兒子請我們住手。

  主治醫師要我為他拔除呼吸管——他賴以為生的管線。我查看含有嗎啡的點滴,看流速是否已調到最大,他纔不會有吸不到氣的痛苦。我想,他說不定還有聽覺,於是彎下腰,在他耳邊輕輕說,我就要幫他拔除呼吸管。管子拔齣之際,他咳瞭兩、三下,一度張開眼睛,很快再閉上。他的呼吸愈來愈費力,不久就停瞭。我把聽診器放在他胸口上。他的心跳聲愈來愈弱,終於停止。

  自從我寫下拉劄洛夫先生的故事,至今已過瞭十多個年頭。我最深的感觸並非他的決定有多糟,而是我們沒能誠懇的把所有選項都攤在他麵對,跟他討論。我們很會跟病人解釋每一種療法所具有的危險,但我們不曾真正碰觸疾病的現實。幾個月治療下來,拉劄洛夫的腫瘤科醫師、放射科醫師、外科醫師等,無一不知他不可能痊癒,但還是眼睜睜看他受盡摺磨。我們不曾使他看清事實的全貌,沒坦承自己的能力終究有限,更別提跟他討論在接近生命的終點之時,什麼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如果說他在追逐幻想,我們又何嘗不是?他躺在醫院裡,癌細胞已擴散到全身,緻使身體部分癱瘓,要使他迴復到幾星期以前的狀況,機率可說是零。而我們似乎無法承認這樣的事實,幫他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沒能麵對現實,沒能給他安慰,也沒能引導他,告訴他要怎麼做。我們隻是給他一種又一種的治療,騙自己相信,說不定會有奇蹟齣現。

  我們並不比十九世紀那些為伊凡.伊裏奇診治的醫師來得高明。有鑑於病人受到種種有如酷刑的肉體摺磨,說實在的,我們恐怕比那些古早時代的醫師更糟。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你不得不懷疑:莫非我們纔比較原始?

  麵對死亡,你必須謙遜
  現代科學使人類的生命歷程有瞭很大的轉變。現代人可以活得更久,也過得更好,這是以前的人無法享有的。然而,科學進展也使我們在衰老和瀕臨死亡的過程中,大抵仰賴醫療專業人士的照顧,隻是身在醫學界的我們還沒準備好承擔這樣的責任。

  這個事實被隱藏得很好,因為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生命末期的真實境況。在一九四五年以前,一般人大抵在自己傢中去世,但到瞭一九八○年代,隻有百分之十七的人如此——那些在傢中過世的人通常是因為猝死,來不及送醫,例如心肌梗塞、中風、受到嚴重創傷,或者住的地方過於偏遠,人煙稀少,附近無醫療院所。不隻美國這樣,整個工業世界都是如此。衰老與死亡總離不開醫院和養老院。

  雖然我父母都是醫師,從小耳濡目染,但等我自己當上醫師,纔發覺自己對醫學世界還很陌生。以前,我不曾看過任何人死亡,因此在我親眼目睹死亡那一刻,著實震撼。我並不是聯想到自己也會有這麼一天,即使死者跟我年紀相仿,我也沒有那念頭。我身穿白袍,病人穿著住院袍。我還無法想像自己會從醫師變成病人。然而,我可以想像我傢人被死亡的陰影籠罩,畢竟我曾經看過我太太、父母和我的孩子歷經重病威脅,命在旦夕。儘管情況不樂觀,醫學還是把他們從鬼門關口拉瞭迴來。因此,對我而言,最大的震撼就是,醫學竟然沒能把人都搶救迴來。當然,我知道理論上來說,病人有可能會死亡。然而,我們還是屢屢衝破難關,似乎規則總能被打破。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競技,但我們每次都能贏得勝利。

  每一位剛站上崗位的醫師和護理師,都曾麵對死亡或是眼睜睜看著病人走嚮死神懷抱。最初麵對這樣的生死衝擊,有人哭瞭,有人則像強迫關機一樣,把自己的感覺切斷,還有些人似乎不以為意。我最初目睹死亡的時候,內心的防衛機製使我得以忍住淚水。但我常夢見死者。我經常做惡夢,夢見病人的屍體齣現在我傢裡,甚至在我床上。

  我萬分恐慌,不解的問:「這個人怎麼會在這裡?」

  我知道我麻煩大瞭,說不定已捲入命案。我得趕快悄悄把屍體送迴醫院,別讓任何人發現。我想把屍體抬進後車廂,但是太重瞭,根本抬不起來。或者,我已設法把屍體放進後車廂,但血像黑黑的汽油不斷滲齣,淹沒瞭整個後車廂。又或者,我把屍體送到醫院,搬上推床,推過一條又一條的走廊,就是找不到死者原來住的那間病房。「嘿!」有人對我大叫。我拔腿就跑,那人緊追不捨。我嚇醒瞭。四周漆黑,我太太在我身邊酣睡,我直冒冷汗,心臟狂跳。我以為那些人就是死在我手裡。我失敗瞭。

  當然,死亡不代錶誰失敗瞭。死亡是正常的。死亡也許是敵人,但也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我知道這些抽象的真理,但不曾麵對死亡的真麵目。是的,人終將一死,每一個人都不例外,包括我眼前這個人,我負責照顧的這個病人。

  已故外科前輩努蘭(Sherwin Nuland)在經典之作《死亡的臉》(How We Die)感嘆:「大自然終將獲得勝利,在我們之前的世世代代都接受這樣的命運。在大自然之前,醫師願意認輸、謙遜。」然而,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接受紮實的訓練,擁有最先進的科技,說實在的,並不怎麼瞭解謙遜的意義。

  你選擇走上行醫這條路,想像自己從中獲得莫大的成就感,於是你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這種成就感就像木匠修復破損的古董木櫃,或科學教師用精闢的解說讓五年級的學童恍然大悟,瞭解什麼是原子。有一部分的成就感來自能夠助人,另一部分則來自利用精熟的技術解決難纏、複雜的問題。你的能力讓你獲得自我肯定。因此,對臨床醫師而言,最大的威脅莫過於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無法解決病人的問題。

  打從齣生那一刻開始,我們每天都在變老——這是人生無可避免的悲劇。這是我們可以瞭解、也能接受的事實。瀕死與死去的病人以後再也沒齣現在我的夢裡,但這並不代錶我已知道如何麵對無法修補的一切。醫學這個行業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修補人體的缺損。如果你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們自然知道怎麼做。如果無法解決呢?於是,我們變得茫然、冷漠,而病人隻能受苦,覺得活得沒尊嚴。

  試著把死亡的處置納入醫療過程,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我們的經驗還很粗淺。而證據顯示,現今的做法大有問題。

  坦然麵對衰老與垂死的歷程
  這本書要談的是死亡的現代經驗,包括衰老、死亡的感覺是如何;醫學如何改變這樣的經驗,以及有哪些是改變不瞭的;還有,我們想要麵對生命的有限,卻因不瞭解現實而齣錯。在外科行醫十年來,我自己也步入中年。我發現我自己和我的病人都認為現況已到瞭教人忍無可忍的地步。應該怎麼做呢?我們不隻不知道確切的答案,甚至不知道是否可能找到詳盡的答案。然而,基於作傢與科學研究者的信念,我相信藉由揭開麵紗、貼近觀察,我們可以從睏惑、怪異和混亂之中理齣些頭緒。

  你不必待在老人或疾病末期的人身邊,就可瞭解醫學常常隻是讓人承受無謂的痛苦。在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之時,我們常為瞭一丁點的機會,不惜用藥物讓自己大腦昏沉,耗盡所有體力。我們住在養老院或加護病房,接受製式的常規治療,不再能擁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不願坦然麵對衰老與垂死的經驗,必然會活在痛苦中,無法得到基本的慰藉。要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善終,那就隻能讓醫學、科技和陌生人來操控自己的命運。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瞭要瞭解這一切。我們對死亡仍有太多的誤解。有些人一看到醫師論到每一個人難逃衰老和死亡,就不由得驚懼起來。即使醫師仔細分析、用心推敲,這個社會似乎仍有很多人仗著自己年輕體壯,冷眼旁觀,無視老人、病人遭到犧牲。有生就有死,生命週期就是這麼殘酷。如果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就隻能在痛苦裡輪迴,無法解脫。

  如何麵對死亡?眼下說不定就有更好的做法,隻是我們視而不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思考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迴過頭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排序。作者似乎一直在探討一些宏大且永恒的主題,但處理的方式卻非常貼近個體經驗,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種平衡拿捏得極好,讓你在被震撼於其思想深度的同時,又能在字裏行間找到自己的影子。很多颱灣的知識分子作品都有這種特點,將深刻的哲學思辨融入到具體的生活細節之中,使得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對於想在閱讀中獲得一些人生啓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咀嚼的佳作。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作者在敘事手法上的拿捏真是有一手,盡管我沒法提具體內容,但那種從字裏行間透露齣來的時代感和曆史厚重感,真的讓人印象深刻。他很懂得如何鋪陳情緒,不會一股腦地把所有信息丟給你,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開謎底,每翻過一個章節,都會讓人産生“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同時又留下更多的懸念。這種節奏的掌控力,在颱灣齣版的文學作品中算是相當成熟的瞭。很多本土作傢在這方麵做得不錯,但這本書的處理又多瞭那麼一絲冷峻和剋製,不會過分煽情,卻又足夠觸動人心。我特彆欣賞這種敘事上的“留白”,讓讀者自己去填補那些未明言的情感細節。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實在讓人忍不住想吐槽啊,打開來就覺得有點費眼。字體大小和行距的調整似乎沒有經過太多考量,有時候感覺字擠在一起,讀起來挺吃力的。尤其是在通勤的捷運上,手機屏幕的光綫一變化,某些段落的對比度就變得很奇怪,常常需要手動調整屏幕亮度纔能勉強看清楚。我一直覺得,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視覺呈現,如果光是閱讀過程就讓人感到不適,那再精彩的內容也會大打摺扣。希望未來的版本在用戶界麵和閱讀舒適度上能做一些優化,畢竟我們花錢買書,不光是買內容,也買一個順暢的閱讀過程嘛。希望編輯部能多聽聽讀者的聲音,把這些細節處理好,這樣纔能真正留住喜歡閱讀的我們。

评分

從裝幀設計上來看(雖然是電子書,但我們還是能感受到設計思維的),這本書的封麵和章節標題的視覺處理,透著一股強烈的藝術品味。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運用,以及簡潔到近乎極簡的布局,給人一種高級的疏離感,非常符閤現代審美趨勢。它不像有些暢銷書那樣用力過猛去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種沉靜的力量吸引你主動去靠近、去探索。這種設計語言的背後,其實是對內容的一種尊重,它沒有試圖用花哨的外錶去掩蓋什麼,而是自信地展現其核心價值。對於追求質感的讀者來說,這種低調的奢華感是很有吸引力的。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非常具有颱灣文學作品特有的那種細膩和在地氣息。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或者大陸網絡用語的痕跡,是那種老一輩作傢沉澱下來的文字功底。很多句子讀起來就像是吟誦一樣,帶著一種緩慢、沉思的韻律感。尤其是在描繪一些日常生活場景或者人物的內心掙紮時,那種對具體物象的捕捉能力,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這對於我們習慣瞭快速信息輸入的現代讀者來說,其實是一種難得的慢下來品味文字的機會。我常常會因為一個絕妙的比喻或一個精準的動詞而停下來,反復迴味好幾遍,這大概就是好文字的魔力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