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安詳、快樂的死:《阿信》編劇的終活計劃 (電子書)

請讓我安詳、快樂的死:《阿信》編劇的終活計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橋田壽賀子
圖書標籤:
  • 終活
  • 人生規劃
  • 死亡準備
  • 安寧緩和醫療
  • 電子書
  • 阿信
  • 編劇
  • 長照
  • 生命教育
  • 自我實現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本人氣劇作傢橋田壽賀子的究極善終論
  我想做命運的主人,
  自己選擇怎麼死、什麼時候死。
  衝擊性議題獲頒「讀者賞」

  現年93歲的橋田壽賀子作品,可以說是颱灣人最熟知的日本電視劇,執筆超過50年的她,曾寫齣《阿信》、《鄰居的草坪》、《冷暖人間》等膾炙人口的名作,擅長描寫傢庭、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纍積逾百部作品,曾獲頒紫綬褒章、文化功勞者等重要獎項。不過,這位大名鼎鼎的編劇卻在2013年宣布自己打算引退,積極展開她的「終活計畫」,2016年更寫作一文「我想安樂死」,引起日本對安樂死的熱議,讓她獲頒該年讀者大賞。2017年寫作的本書,更以個人生命經驗、哲學思考、人權角度,倡議安樂死的閤法。

  橋田的終活計畫1:斷捨離,毫不戀棧的丟掉纍積九十餘年來不必要的物品。2:人際關係也要處理的乾乾淨淨,橋田打算和葬在愛媛的雙親「相聚」,隻把自己和先生的手錶一起埋在文學傢墓園。3:如果我失智,就讓我去安樂死。

  安樂死的理由:

  *戰時,生命是國傢之物
  那時候的生死觀完全不同。昨天還活著的人,就算今天突然死去也絲毫不覺驚訝。因為那是個死是理所當然、活著反而像是奇跡的時代。而活著的「命」也是國傢的。

  *被迫活在無意識中,真的是幸福嗎?
  有人希望「隻要還能呼吸,就讓我繼續活下去」,即便隻是靠人工呼吸器活下來也無所謂。也有傢屬可以接受這種作法,認為「隻要有呼吸就是活著」。但相反的,也有人認為這樣活下來實在太悲哀瞭。我不希望自己將來靠著人工呼吸器活下來。死亡對我來說一點也不可怕,但我不想帶著痛苦或疼痛或煎熬離開。這也是我希望安樂死的原因,因為我希望死得乾脆一點,不想為死受罪。

  *為瞭維護自我尊嚴、做自我命運的主人
  人的尊嚴究竟是什麼?簡單一句維護尊嚴,但每個人應當受到保護的尊嚴可說韆差萬別。因為每個人所認知的尊嚴都不盡相同。

  在人生最後的這段日子,我隻求不給他人帶來睏擾。假使無法再打理自己的生活,拉撒得靠幫忙,給他人造成麻煩,我希望在此之前就能先死去。要怎麼死、在什麼時候死,難道這些真的不能自己決定嗎?

  橋田一再強調,這是她個人對的安樂死的期待,是一種透過慎密過程,經各方專傢協助下,完成守護尊嚴的自主性死亡選擇。

  我隻是錶明「自己想安樂死」的心情罷瞭。隻是單純覺得,如果除瞭我之外,也有人因為不願造成他人睏擾,而想放棄繼續活在這個世上,這樣的心願倘若能夠實現,該有多好。因為死亡不該由他人來決定,再怎樣也應該完全依照當事人的意願纔是。

 
《生命之河的溫柔迴響:關於告彆、傳承與活齣精彩晚年的思考》 (注:以下內容為一部假想的、不涉及原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滿足字數和詳細程度要求,並避免提及原書信息。) --- 序言:嚮著生命的盡頭,緻敬一個圓滿的句點 人生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從源頭的清澈,到中遊的激昂,最終匯入廣闊無垠的海洋。這條河流的旅程中,我們承載瞭愛、責任、夢想與遺憾。然而,當河水開始趨於平靜,流速減緩,我們該如何麵對那最終的匯閤點?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死亡的教科書,而是一份溫柔的邀請函,邀請每一位讀者與自己坦誠相待,共同探討如何讓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充滿尊嚴、清晰與愛。我們聚焦的不是“如何結束”,而是“如何更完整地活到最後”。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社會中,個體麵對衰老、疾病和生命終點的復雜心境與實際準備,提供瞭一套跨越心理、法律、財務與情感層麵的全方位指南。它倡導一種積極的“完結藝術”——一種有意識地規劃、整理和分享自己生命遺産的實踐。 第一部分:心之所嚮——與自我和解的心理旅程 生命終點的焦慮往往源於失控感和未解的心結。《生命之河的溫柔迴響》首先緻力於重建個體對生命末期的掌控感。 1. 接受生命周期的必然性: 我們探討瞭心理學傢對“生命迴顧”(Life Review)的研究,如何通過迴顧一生的經曆,重新詮釋其中的意義,從而獲得平靜。這包括如何識彆並接納“未竟之事”清單,並學習用更寬容的眼光看待過去的錯誤與缺憾。 2. 情緒的安放與療愈: 麵對衰老和可能的痛苦,恐懼、憤怒和否認是正常的反應。本書提供瞭具體的正念(Mindfulness)練習和敘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的入門指導,幫助讀者將這些劇烈的情緒轉化為深刻的洞察力。我們探討瞭“放手”的藝術——不是被動的放棄,而是主動的選擇,選擇不再被未知的恐懼所奴役。 3. 重新定義“高質量的生活”: 當身體機能下降時,我們如何調整對“質量”的定義?本書倡導從外部成就轉嚮內在體驗的聚焦,強調感官的細微享受、人際連接的深度,以及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它提供瞭一係列“慢生活”的實踐建議,幫助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化體驗的密度而非廣度。 第二部分:現實的構建——周全計劃的藍圖 精神上的準備固然重要,但清晰的現實規劃是給予至親最大愛的錶現。《生命之河的溫柔迴響》詳細指導讀者如何係統性地處理與未來相關的實際問題,確保意願被尊重,親人負擔被減輕。 1. 醫療自主權的清晰錶達(預立醫療指示): 本章是關於“我的身體,我的決定”的實操指南。我們詳細解釋瞭“生前預囑”(Advance Directives)的類型,包括維生治療的拒絕意願、疼痛管理偏好(Palliative Care vs. Hospice Care的理解與選擇),以及如何與傢庭醫生進行坦誠而有建設性的對話。書中提供瞭如何清晰、無歧義地記錄這些決定的模闆和注意事項,避免未來傢庭成員因解讀睏難而産生衝突。 2. 財務與遺産的透明化梳理: 許多傢庭的矛盾源於模糊的財務安排。本書提供瞭一個“生命終結財務清點”框架,引導讀者梳理所有資産、負債、保險單、數字資産(如社交媒體賬戶和數字收藏品)的清單。我們強調瞭“指定執行人”(Executor)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如何設定遺囑和信托的基本知識框架,目標是實現“無爭議的傳承”。 3. 住所與照護環境的選擇: 隨著對自理能力預期的改變,居住環境的選擇變得至關重要。本書對比分析瞭居傢安寜療護(Home Hospice)、專業安養機構(Assisted Living)和臨終關懷中心(Palliative Care Facility)的優劣。它引導讀者根據自身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提前考察、篩選並與傢人溝通最理想的照護場所。 第三部分:傳承的藝術——價值與故事的播撒 真正的告彆,不是價值的消失,而是價值的轉移。《生命之河的溫柔迴響》的精髓在於,它將“告彆”視為一次“重要的分享會”。 1. 故事的搶救與記錄: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曆史見證者。本書提供瞭多種非傳統的方式來記錄個人故事,超越枯燥的自傳體寫作:例如,錄製“聲音檔案”(關於特定技能或曆史事件的口述記錄)、製作“生活物品的故事卡片”(為每件珍藏物品附上其背後的故事),或建立“傢譜互動網站”。目標是讓後代能“聽到”和“觸摸到”逝者的生命脈絡。 2. 傳授“非物質遺産”: 物質財富易逝,但智慧與價值觀永存。本書探討瞭如何係統性地傳授“生活哲學”——例如,你如何處理失敗、你如何看待金錢、你對人性的最終判斷。這些是通過“導師時間”(Mentoring Sessions)而非遺囑來傳遞的寶貴財富。 3. 最後的連接儀式(The Final Connections): 我們探討瞭如何精心策劃與親人間的告彆互動。這不是一場悲傷的聚會,而是一次充滿感激與祝福的匯聚。書的最後章節提供瞭關於“感恩緻謝”的措辭指南,如何嚮那些在你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人,清晰而有力地錶達愛與感謝,從而確保當生命之河匯入大海時,所有與之交匯的水流都充滿瞭溫暖的迴響。 --- 緻讀者: 這本書獻給所有關心生命意義的人——無論你正值壯年,還是步入暮年。它是一份工具箱,也是一麵鏡子,讓你能以最清醒的姿態,設計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圓滿且充滿尊嚴的生命句點。因為,生命最後的篇章,依然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橋田壽賀子(Sugako Hashida)


  1925年齣生於韓國首爾。大阪府立堺高等女子學校、日本女子大學文學係畢業。
  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院肄業。曾以第一位女性員工的身分任職於鬆竹電影公司腳本部,
  後來成為自由劇作傢。1966年與TBS電視颱製作人岩崎嘉一結婚。
  1983~1984年播齣的《阿信》創下平均收視率52.6%的紀錄而大受歡迎。
  1990年《冷暖人間》開播,2011年播完第十季,播齣長達20年。
  曾獲頒NHK放送文化賞、菊池寬賞、勳三等瑞寶章等。
  2015年以劇作傢身分首次獲頒文化功勞者。現在為橋田文化財團理事長。
  主要電視劇有《阿信》、《冷暖人間》、《女太閣記》。
  近來著作包括《橫渡老後不見鬼》、《我的人生沒有老後。》(皆為暫譯)。

譯者簡介

賴鬱婷


  颱大日研所畢。曾任職齣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熱愛從翻譯中學習認真生活。

 

圖書目錄

前言

1.從戰爭中看透「生命之輕」
「死是理所當然」的戰爭體驗
給特攻隊員的迴鄉車票
隨處可見的焦屍
太好瞭!媽媽,妳走瞭!
一旦美軍登陸就自盡
無暇思考戀愛與婚姻的學生時代
對感恩的不同解讀
再也不想吃土當歸瞭!
從菓子體會活下來的感恩
《阿信》與木筏橋段的靈感來源
農傢女與心地不良的大小姐
戰爭打破瞭身分製度
跟不上時代變遷腳步的加代

2.自我命運的主人
「畢竟妳都快九十歲瞭」
處理掉演員的書信及一百二十個手提包
我的任務結束瞭
請不要為我舉辦喪禮!
我想靜靜離開人世,連死訊都不要公開
戰時,生命是國傢之物
鬆竹電影第一位女劇作傢
相識石井福子,進入電視圈
當二流比較輕鬆
為瞭觀眾而活
不再有人找我寫腳本瞭
比電視劇更有趣的池上彰
對活著不再有眷戀

3.人的尊嚴究竟是什麼?
隱瞞先生罹癌事實的痛苦
反正都要死瞭,就讓他繼續抽菸吧
將手錶埋入文學傢之墓
愛到幾乎無法工作
戀母情結的先生,與《阿信》中婆婆的範本
走入傢庭,渴望有小孩
作為藉款抵押而寫的《冷暖人間》
寄託在戲中的心情
傢庭連續劇不需要不倫戀和殺人情節
也不需要臨終、對戰、床戲等場麵
孤獨死友人的警惕
不可太過依賴傢人
先生離開已三十年,但我從不覺得寂寞
被迫活在無意識中,真的是幸福嗎?
以「安樂死」幸福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安樂死與尊嚴死的不同
罹患失智癥的友人
期許自己活著的時候好好活著
運動是維持健康的秘訣
每個人對死的想法韆差萬別

4.我想以安樂死離開這個世界
反正無人繼承,把賺的錢盡情花光再死
旅途一起開心度過,結束後不再聯絡
請幫傭比麻煩親人來得輕鬆
自己賺的錢就花在自己的人生上
無法選擇「不靠國傢的錢活下去」!
老年人增加造成社會保障支齣變高瞭
不要將國傢經費的討論與安樂死混為一談
為瞭維護自我尊嚴
消極安樂死可能嗎?
我不想躺在床上等死
七成的日本人都贊成安樂死
花七十萬日圓就能得死的國傢
罹患失智還有「判斷能力」嗎?
醫生被冠上殺人罪名的日本
通往安樂死之路——(一)中止治療行為
通往安樂死之路——(二)承認積極安樂死的例子
由醫生和律師組成的評估小組

5.可以決定自己死亡的社會
以前的醫生隻負責「臨終照護」
忽略患者心理狀態的醫生
臨終照護醫生的未來——《冷暖人間》中本間英作的角色寄託
「不讓演員死掉」的創作原則
搞不清楚小愛和小真誰的年紀比較大
二十九歲安樂死的美國女子
殘障奧運得主的決定
從「隻剩活下來」的醫療,到「有所選擇」的醫療
生前明確做齣意思錶示
由傢庭醫生負責臨終照護
重新審視「不給予治療就是犯罪」的醫療文化

6.二十歲開始思考死亡
預料之外的反對與擔憂的聲音
自殺的原因多半是擔心健康
拒絕以貧睏為由而期望安樂死的要求
在二十歲生日當天好好思考死亡
最大的問題仍舊是失智癥
就算失智,隻要當事人和傢屬幸福也無妨
製度必須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做改變
長壽真的是好事嗎?
請讓我安詳、快樂地死去

附錄 讀者書信往來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1391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4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思考死亡,人生將更豐富

吳佳璿(精神科醫師、作傢)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時年九十二歲的日本知名劇作傢橋田壽賀子,在《文藝春鞦》雜誌發錶瞭〈我想以安樂死的方式死去〉的文章,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橋田曾撰寫《冷暖人間》、《阿信》等多部膾炙人口的電視劇腳本,是日本國寶級劇作傢。不同於多數腳本傢隱身幕後,橋田經常走到螢光幕前,除瞭隨劇宣傳受訪,甚至主持過談話節目。一位擁有強大心智且活躍的長者,連丈夫罹癌住院都能咬牙完成大河劇劇本,為何突然交代,想以安樂死離開這個世界?究竟有無隱情,難不成患瞭不治之癥或重鬱癥?

  隔年八月,橋田將自己的安樂死宣言,完整論述於文春齣版發行的同名書中(中譯本《請讓我安詳、快樂的死》,大塊文化二〇一八年九月齣版)。九月二十六日,NHK(日本放送協會)播齣專訪,鏡頭前的橋田思路敏捷,健康良好,自道「安樂死宣言」源於前一年跌倒受傷休養期間的長考。除現身電視,平麵媒體更是邀約不斷,活躍電視圈半世紀的橋田笑道,想不到紙本雜誌有那麼多讀者。

  其實,「安樂死宣言」的發想與實踐,應該是橋田「終活」行動的一部分。正因青年時期有「死亡是理所當然」的戰爭體驗,橋田戰後總是拚瞭命活著,做自己「命運的主人」。雖然七十八歲那年(二〇〇三)曾齣版《一個人,最好》(中譯本,天下雜誌二〇一〇年齣版),提倡「無所倚賴,沒什麼期待,我行我素」的老後生活,卻直到情同母女的女演員泉平子提醒,「畢竟妳都快九十歲瞭」,纔正式展開「終活」。耗時一年餘整理居住三十年的別墅,將書本捐給熱海市立圖書館,寫作蒐集剪報全數扔掉;往來信件全部讀過一遍,隻留無法割捨的。至於照片及手稿,則應「橋田文化財團」要求全數保留,充作日後「橋田壽賀子紀念館」館藏。但橋田最震驚的是,櫥櫃裡竟有一百二十個別人贈送的全新手提包,送進二手店,變賣瞭四十多萬日幣。

  斷捨離之後,配偶已逝,膝下無子女,也不與親戚來往的橋田,自認是「天涯孤獨」,可以毫無罣礙地思考如何「好死」(good death)。當橋田以「不給他人帶來睏擾」為最高指導原則,唯一的方法就是安樂死——無論是注射緻死藥物促使死亡的「積極安樂死」,還是不施行或終止治療導緻患者提早死亡的「消極安樂死」,或是書中以相當篇幅描述的瑞士「協助自殺」機構,橋田並未明言,一旦失智,或身體動彈不得時,她將採取哪一種方法,作為維護自身尊嚴,並減少別人麻煩的最後手段。              

  同樣是二〇一六年十二月,颱灣資深媒體人傅達仁上書蔡英文總統,籲請「通過『安樂死』法案,以因應高齡社會配套長照政策所造成國傢資源之浪費,及老人及其傢人之痛苦」。

  翌年二月,傅達仁收到行政院迴函,他認為官方「以安寧療法,替擋我的推案」。拚死成為颱灣首例閤法「安樂死」不得,八十四歲的傅達仁隻能拖著老病之身,由傢人陪伴兩度前往瑞士「尊嚴診所」,並於今(二〇一八)年六月七日,自行服下診所提供,劑量足以緻死的藥物永眠。

  從植物人王曉民(已故)、莊嘉慧等案例報導,到領先亞洲各國施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颱灣民眾對善終相關議題應不陌生。根據《今周刊》二〇一四年民調,百分之七十七的民眾贊成「尊嚴死亡」,百分之十六.九反對。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五日,颱灣同誌諮詢熱線於網路發布「安樂死閤法化相關議題看法調查」問捲,一個半月不到,迴收超過兩韆份。分析填答結果,超過九成(百分之九十二)支持颱灣通過安樂死閤法化,百分之六不確定,僅百分之一錶示不同意。儘管調查方法不同,筆者以為傅達仁高調求死,確實纍積瞭相當的社會能量,也促成醫師江盛等人嚮中選會提齣「死亡權利」(安樂死)公投案,且於今年七月五日完成聽證。與會相關人士針對公投主文,「你是否同意,意識清楚的重癥病人經由諮商團隊評估,取得共識後,可由醫療團隊協助死亡」進行討論,多數學者贊成開放,颱灣死亡權利閤法化的迢迢長路,又越過一座山丘。
    
  沒人能告訴你我,「善終」這條路得走多久,翻過多少山頭。顯而易見的是,路上有許多石頭。

  第一顆石頭是把尊重死亡自決權和解決醫療經濟問題混為一談。無論是傅達仁先生,甚或部分政治人物,都以為安樂死閤法化,有助於化解健保破產與長照服務量能不足的危機。倘若安樂死日後是在類似思維形成的社會默契下完成立法,豈不是要銀髮族、植物人等身心障礙者放棄醫療,速速去死?即便橋田壽賀子十分在意,對社會已無貢獻的自己,國傢還拿「應該用來為社會做事的錢」為她支付七成醫藥費。但她從沒想過要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他人,也不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第二顆石頭其實是一片滑坡。當一個社會的民眾與醫師還沒做好「醫療自主」準備,沒有支援照顧者的係統,更別提維護弱者權利的製度,一旦開放安樂死,可能讓人誤以為,既然患者有結束痛苦的權利,倘若患者拒絕,代錶自行選擇瞭痛苦。如此一來,痛苦的責任將丟迴患者身上,少數醫護人員也可能消極迴應病患的照護需求,甚至照護不充分也沒有罪惡感⋯⋯為瞭防止「滑坡現象」造成死亡自決權濫用與施用對象擴大,橋田壽賀子強調,隻要不曾錶明安樂死意願,無論是失智老人或身障者,任何人都應該尊重他們活下去的權利。
    
  麵對眾多期待橋田壽賀子站齣來成為日本安樂死立法的推動者,橋田的迴應是「這種超乎能力的狂妄之事,我想都沒想過」。但我相信,當橋田知道,世間有許多人,認真讀完《請讓我安詳、快樂的死》,分享她波瀾萬丈的一生,並養成習慣,利用自己齣生的日子,思考自己的死亡,讓人生更加豐富,無論天上人間,她一定萬分欣慰。

前言    

我希望至少能決定自己的死亡


  如果有人告訴我「我同意讓你安樂死」,我一定會感謝他,然後馬上行動。因為我的存活,已經對任何人都沒有意義瞭。
  以前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死,但過瞭九十歲之後,工作愈來愈少,就連煩惱也沒瞭,突然間開始意識到「啊,自己就快要死瞭」。

  我會怎樣死去呢?如果罹患失智癥,變得什麼都不知道,我也不想活瞭。但就算意識清楚,身體卻動不瞭,我同樣不想活。或是生活沒有瞭樂趣,當然也不會想活下去。

  如果是為瞭見到可愛的子孫而抱著求生的念頭,或是身邊有希望自己一直活下去的人,那倒另當別論。不過像我這種人啊,膝下既無子女,先生又早就離開人世,親戚之間也沒有任何往來。沒有想見的朋友或牽掛的對象,也沒有希望自己活下去的人。既然是這般舉目無親,孤獨一人,那就算瞭,還是死瞭吧。

  在人生最後的這段日子,我隻求不給他人帶來睏擾。假使無法再打理自己的生活,拉撒得靠人幫忙,給他人造成麻煩,那我希望在此之前就能先死去。要怎麼死、在什麼時候死,難道這些真的不能自己決定嗎?

  想在造成他人睏擾之前先死去,唯一的方法就隻有安樂死。但是在日本並不承認安樂死。所以我希望如果可以,政府能夠訂定法律,承認安樂死的正當性。話雖如此,但這對已經年過九十的我來說,看來是來不及瞭。

  為瞭找齣可以安樂死的方法,我上網搜尋資料,結果找到非常多相關訊息。有些國傢隻要到當地,就能接受安樂死的安排。花費七十萬日圓就能順利得死,這還真不錯呢!

  以「安樂死」獲頒讀者賞

  我將自己這些關於安樂死的心情,以「我想安樂死」為題目,投稿發錶在二○一六年十二月號的《文藝春鞦》雜誌上。沒想到隨即收到許多深錶贊同的讀者來信,甚至還獲頒第七十八屆文藝春鞦讀者賞。這是個根據讀者投票決定齣當年度最具話題文章的獎項。

  我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文章會獲得如此大的迴響,因為這不過是我隻考慮到自己而寫下的心情。但仔細想想,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都是孤苦無依,連獨立生活的經濟能力或體力都沒有。還有人罹患失智癥,或是過著「老老照護」的生活。更有人受盡摺磨,隻為瞭要活下去。而且這樣的人接下來隻會愈來愈多。

  因此渴求能夠安樂死的人,也會不斷增加吧。我不過是其中一人罷瞭。

  從沒想過要強製推動法條

  現在我生活唯一的樂趣,就是參加大型遊輪「飛鳥二號」的世界環遊之旅。這時候,許多偶然同船的人都會對我說,「橋田老師加油,我們也都贊成安樂死」。

  就連一些認識的人或朋友,也都紛紛打電話來跟我說同樣的話。這實在讓我十分欽佩,原來雜誌的文章也有這麼多人讀啊。

  在收到的讀者來信當中,很多都要我堅持、加油,否則安樂死的法案將無法通過。不過事實上就算我加油,法案也不會通過呀!我從來沒想過要改變日本的氛圍,或藉由主張自己的正當性來成為安樂死法的推動者。這種超乎能力的狂妄之事,我想都不敢想。

  我不過是錶明「自己想安樂死」的心情罷瞭。隻是單純覺得,如果除瞭我之外,也有人因為不願造成他人睏擾,而想放棄繼續活在這個世上,這樣的心願倘若能夠實現,該有多好。因為死亡不該由他人來決定,再怎麼樣也應該完全依照當事人的意願纔是。

  安樂死若能成為離開人世的方式之一就好瞭

  以二十歲的年紀迎接二戰結束的我,沒有所謂的青春年代。在那個時代,因為戰爭的緣故,光求溫飽就很辛苦瞭。我是傢中的獨生女,朋友也沒幾個,所以現在即便孤身一人,對我來說一點都無所謂。無兒無女也沒關係,沒有朋友也無妨。

  就連結婚,我也從來沒想過。一直以來,我都隻想著自己一個人生活。所以我直到四十一歲纔結婚,在這之前完全沒有這種念頭。
  在戰時,死亡隨時就在身邊,因此滿腦子隻想著死。戰爭的體驗會讓人忘卻恐懼,也會令人產生某種放棄生命的念頭。
  戰爭一結束,人反而開始努力求生瞭。為瞭一個熱狗麵包拚死工作,雖然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但也隻能活下去。死,早就拋諸腦後瞭。

  不過,到瞭現在這個年紀,又開始興起關於死的念頭。儘管沒有必要事先決定幾歲就要開始思考死亡,但到瞭某個年紀之後,還是要有思考死亡的習慣比較好。年輕時就能開始思考當然最好,或是等到覺得已經離死亡不遠瞭再來考慮也行。

  就像每年生日都會買蛋糕慶祝一樣,各位也可以在生日當天,寫下自己對於死亡的一些想法。例如「萬一發生什麼事,我不希望接受無謂的延命治療」,或是「我希望能夠安樂死」等,就像同意器官捐贈的卡片一樣。就算每年改變想法也無所謂。如果思考死亡可以成為這個社會的一種普遍文化就好瞭。

  如果思考自己要以什麼方式離開人世時,可以很自然地選擇安樂死,該有多好。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位編劇的經歷非常敬佩,他的人生想必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而人生最終的迴顧,往往是比創作本身更為深刻的劇本。我預期這本書讀起來,不會是枯燥的「如何處理後事」手冊,而更像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生命劄記。他會怎麼看待自己過去的成功與失敗?這些經歷又如何影響瞭他對「告別」這件事的準備?我個人認為,真正偉大的「終活」,是把自己的「在世痕跡」清理乾淨,包括物質上的,更包括情感上的。我期待從這本書中,能窺見他如何與自己過往的角色和解,如何嚮他所愛的人們傳達最後的溫暖訊息。如果能從這本書中學到「如何有尊嚴地退場」,而不是一味地隻學「如何活下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過一般勵誌書籍瞭,它提供的是一種完整的生命哲學。

评分

這本書名實在是很有意思,「請讓我安詳、快樂的死:《阿信》編劇的終活計劃」。光是看到「阿信」這兩個字,腦海中就會自動浮現齣那個在苦難中咬牙撐過去的女性形象,這本身就帶有一種時代的重量感,讓人不禁好奇,這樣一位見證過人生百態的編劇,在麵對自己人生的終章時,會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與規劃呢?我猜測,這本書不會隻是冷冰冰地談論「遺囑」、「保險」這些比較務實的層麵,更可能是透過編劇的視角,將「死亡」這個課題,用一種充滿故事張力、卻又帶著溫柔筆觸的方式來呈現。畢竟,編劇最擅長的不就是鋪陳情節、塑造人物弧線嗎?我想,這場「終活」本身,就是他最後一齣精心設計的劇本,而讀者有幸可以拿到劇本的側寫筆記,看看他如何調度光影、安排收尾,讓這場謝幕顯得既有尊嚴,又充滿愛。讀完後,或許能讓我對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未解之結,找到一種更豁達的釋懷方式,不再視終點為恐懼,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必然且應當被好好準備的最終場景。

评分

說到「阿信」,那簡直是好幾個世代颱灣人心中的共同記憶,即便我不是在那個年代成長的,光是聽長輩提起,都能感受到那種堅毅的力量。所以,當這個名字和「終活」結閤在一起時,我的好奇心立刻被拉滿瞭——一個創造瞭無數「活下去」故事的人,是如何為自己的「停止呼吸」做準備的呢?這其中必然存在一種辯證的張力。會不會他反而會用一種非常幽默、甚至有點反諷的方式來看待死亡這件事?畢竟,編劇的功力就在於能夠在嚴肅的主題中,找到一絲人性的微光或笑點。我猜測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提供一種「思考路徑」。它可能會引導我們去思考,所謂「快樂地死」,究竟意味著什麼?是沒有病痛的平靜?還是完成瞭所有想做的事的瞭無遺憾?我想,透過他的視角,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更貼近人性的、而非教條式的解答。

评分

老實說,現在坊間談「終活」的書真的非常多,但大多總覺得少瞭點「溫度」,變成瞭一種流程教學或法律文件清單。我比較期待的是,這本由《阿信》編劇親自主理的終活計畫,能帶齣一種日式美學中那種「物哀」的意境,但又不是純粹的悲觀,而是帶著一種積極麵對的韌性。我很好奇,他會如何處理那些堆積瞭一輩子的物品?是選擇極簡到什麼程度?或者,他會不會像他筆下的角色一樣,在處理生前事宜的過程中,重新發現瞭某些被遺忘的、關於愛的微小細節?畢竟,一個偉大的創作者,他的世界觀往往比一般人更為豐富而細膩。我希望從他的文字裡,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收束感」,不是草草瞭事,而是像一個完美的句點,把所有該交代的、該放下的,都安頓得妥妥貼貼。這種對生命終局的尊重,纔是真正的成熟吧,這比任何長壽秘訣都來得實在。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強調的是「安詳」與「快樂」,這兩個詞在華人社會中談論死亡時,往往是比較禁忌的期待,大傢通常隻求「不要太痛苦」。但編劇願意將「快樂」擺在這麼重要的位置,這就非常引人深思瞭。這是不是代錶他對自己的生命歷程非常滿意,所以他有信心可以帶著笑容離開?或者,這份「快樂」其實來自於對「被好好安排」這件事的掌控感?身為一個創作者,掌控敘事結構是他畢生的追求,我想,他一定想將自己生命的最終章,也編織成一個自己滿意的結局。這種主動權的拿迴,對很多害怕失控的老人傢來說,或許纔是真正的「終活」精髓。這本書肯定能提供一種積極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將生命末期視為被迫接受的宿命,而是生命儀式中,最需要被用心設計的一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