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自由的自由: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思想紛爭 (電子書)

反自由的自由: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思想紛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華靈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反自由主义
  • 伊赛亚·伯林
  • 列奥·施特劳斯
  • 思想史
  • 政治思想
  • 20世纪哲学
  • 西方哲学
  • 自由与决定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紀極權主義的思想根源是什麽?
這個問題正是伯林與施特勞斯畢生追問的根本問題。
在一元主義與多元主義之間,在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之間,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為什麽人類追求自由,卻走向了自由的反面?
《反自由的自由: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思想紛爭》提出了這一疑問

  20世紀的極權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政治悲劇,典型案例是蘇聯共產主義和德國納粹主義。伯林是流亡英國的俄裔猶太人,童年曾目睹俄國革命,壯年曾造訪蘇聯,對蘇聯共產主義有著痛徹心扉的體驗。在他看來,蘇聯共產主義根源於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發源於一元主義與絕對主義。施特勞斯是流亡美國的德裔猶太人,早年僥倖逃脫納粹的魔爪,從此寄身於異國他鄉。因此,他對德國納粹主義有著深入骨髓的反思。他認為,德國納粹主義肇源於自由主義,而自由主義淵源於多元主義與相對主義。倘若如是,我們的困境是,在一元主義與多元主義之間,在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之間,應該何去何從?為什麽兩個具有類似極權主義經歷的思想家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診斷?我們的困惑是,為什麽人類追求自由卻走向了自由的反面?馬華靈試圖在《反自由的自由: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思想紛爭》一書解答上述疑問。
 
思想的迷宫与灯塔:现代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冲突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叶至后半叶西方政治思想的两座巍峨灯塔——伊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之间关于自由、理性、历史与政治实践的深刻辩论。尽管两位思想家在许多议题上分属不同阵营,并有着截然不同的学术路径,但他们共同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祛魅的、多元的现代世界中,我们如何理解并实现有意义的政治生活? 伯林:承认价值的多元性与消极自由的必要性 伯林的思想核心围绕“价值多元主义”(Value Pluralism)展开。他认为,人类追求的根本价值(如正义、平等、自由、真理、社群归属感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些冲突并非简单的误解,而是不同“高贵目标”之间的永恒张力。 (一)消极自由的辩护与积极自由的警惕 伯林在其标志性的论文《两种自由观》中,清晰地区分了“消极自由”(Freedom From)与“积极自由”(Freedom To)。消极自由关注的是免于外部干涉的状态,是个人自主权不受侵犯的领域。伯林坚决捍卫消极自由,认为它是防止专制和胁迫的必要屏障。 相反,他对积极自由——即“做自己的主人”或追求自我实现的自由——持高度警惕。他指出,积极自由的概念极易被滥用,诱使政治家声称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或“真正的理性目的”,从而有权强制他人服从,最终导向极权主义的“好心办坏事”。伯林通过对卢梭、黑格尔及后来的许多集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对单一、绝对的理性目的的追求如何吞噬了个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二)历史的偶然性与修昔底德式的悲剧感 伯林的史观深受休谟和历史主义的影响,他强调历史的开放性、偶然性与复杂性。他反对任何试图将历史导向一个必然结局或完美状态的宏大叙事。对他而言,政治的智慧在于承认我们无法达成一个完美的、无冲突的社会。政治家必须在有限的、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做出痛苦的权衡与选择,这是一种修昔底德式的悲剧性抉择。理解这种限制,是实现“不完美的正义”的前提。 施特劳斯:古典政治哲学的复兴与现代性的危机 施特劳斯则从对古典(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细致重读中,诊断了现代性的核心危机——即对“崇高”与“永恒真理”的放弃。 (一)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施特劳斯将现代性的开端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并将其视为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彻底背离。他严厉批判了历史主义——即认为所有思想和真理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没有永恒标准可言的观点。施特劳斯认为,历史主义的内在逻辑必然导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因为它摧毁了检验和超越当前政治现实的客观标准。如果一切都是历史的产物,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当下的政治实践是“善”的还是“恶”的? (二)隐晦的写作与“双重对读法” 为了对抗现代政治文化的平庸化和危险性,施特劳斯提倡对古典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隐晦的阅读”。他认为,伟大的古代思想家常常使用“双重对读法”(esoteric/exoteric writing),将激进的、可能颠覆社会共识的深刻洞见隐藏在世俗的、符合主流意见的论述之下。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既能保存真理,又能保护自己和那些有能力理解真理的人。对施特劳斯而言,寻找这些“被遮蔽的”文本,是重新发现古典政治智慧的关键。 (三)“自然权利”与“高贵的政治” 施特劳斯试图复兴古典的“自然政治”(Natural Right),即基于人类理性可以发现的、关于何为美好生活和正义政体的永恒原则。他认为,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洛克和霍布斯以来的自由主义)将政治目标降格为仅仅保障安全和私人权利,从而失去了对“高贵的政治”(noble politics)——即培养公民德性、追求最高善的政治——的追求。这种降格导致了政治的平庸化和精神的空虚。 两位思想家的核心交锋点:理性、历史与自由的边界 尽管伯林和施特劳斯很少直接对话,但他们的立场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1. 对理性的界定: 伯林认为,理性在道德和政治领域无法提供统一的、客观的答案,理性更多是工具性的,用于在冲突中权衡。而施特劳斯则坚持认为,通过严格的哲学反思,理性能够触及关于“何为善”的永恒真理,只是现代性抛弃了这种可能性。 2. 对历史的态度: 伯林拥抱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视其为自由的条件;施特劳斯则将历史主义视为现代性的毒药,认为只有通过回归古典的永恒问题,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 3. 对自由的理解: 伯林认为自由在于对强制的有效限制(消极自由),并为价值的多元共存提供空间。施特劳斯则更关注公民在追求高尚目标时展现的德性自由,警惕过于强调私人权利可能导致的社会瓦解。 本书旨在梳理这两位巨匠的思想脉络,分析他们如何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并探讨他们的遗产对当代政治思想和实践所具有的持久意义。它不是简单地选择某一方的立场,而是深入挖掘他们之间张力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引导读者思考:我们究竟生活在一个价值不可避免冲突的“伯林式”世界,还是一个遗忘了“永恒善”的“施特劳斯式”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華靈


  1982年生於浙江臨海,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曾獲2008年度台灣哲學學會與《思想》季刊年度徵文獎。主要學術興趣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知識社會學與當代中國政治。2016年,聯合創辦華東師範大學思勉政治哲學工作坊。2017年,聯合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法哲學與政治哲學文叢」。聯繫郵箱:mahualing@gmail.com。
 

图书目录

導論

第一章 一元主義與多元主義:伯林的極權主義理論
第一節 從一元主義到共產主義:極權主義的病理學
第二節 從多元主義到自由主義:極權主義的治療學
結語
 
第二章 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施特勞斯的極權主義理論
第一節 從相對主義到納粹主義:極權主義的病理學
第二節 從絕對主義到自由主義:極權主義的治療學
結語
 
第三章 兩種極權主義理論: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思想紛爭
第一節 施特勞斯的伯林批判
第二節 伯林的施特勞斯批判
第三節 兩種極權主義理論的雙重困境
結語
 
第四章 多元主義與相對主義:伯林與施特勞斯的公開交鋒
第一節 客觀性與可理解性:伯林的明確回應
第二節 普遍性與可評價性:伯林的隱含回應
結語
 
第五章 多元主義與絕對主義:伯林與施特勞斯的隱匿對話
第一節 施特勞斯的絕對主義觀念
第二節 伯林的絕對主義觀念
第三節 絕對主義與普遍主義
結語
 
結 論 複合多元主義理論
第一節 多元主義的道德哲學
第二節 多元主義的政治哲學
 
後記:我的思想歷程
參考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31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MB

图书试读

導論(節錄)

  1983年,日本著名導演今村昌平拍攝的戛納金棕櫚獎獲獎影片《楢山節考》,講述了古代日本信州深山老林裡的一個小山村所發生的離奇故事。這個荒僻的山村糧食短缺,物資匱乏,貧窮落後,於是,村中便有了個數百年來代代相傳的古怪習俗:所有老人到了70歲,都要由其長子背到楢山上拋棄,任其自生自滅。如果老人拒絕上山,或者兒子不願背其雙親上山,那麼,在村民眼中,他們就是全村的恥辱。從此,他們將終生蒙羞,無法抬起頭來堂堂正正做人。電影中的男主人公辰平忍痛把年邁的母親阿玲婆背上山崗,舉目所見皆是累累白骨,而鳥獸猶在啄食屍骨上的腐肉,讓人不寒而慄。這種拋棄老人的行為,美其名曰向楢山神獻祭,而實際上只是為了減少家庭的口糧支出。

  西方的文明人如何應對東方的野蠻人呢?他們可能會如此譴責:「人權是不可剝奪的絕對價值。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無論針對何人,人權都是絕對有效的永恆價值。任何人都不能被他人剝奪人權,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他人的人權。不管是出於宗教的理由而把活人獻祭給楢山神,還是出於經濟的考量而把活人拋棄荒野,在我們看來,這種行為本身是違反人權的。因此,我們強烈譴責你們的野蠻行徑,並要求你們立即停止滅絕人性的行為。否則,我們將派遣軍隊占領你們的村莊,直到幫助你們建立符合人權的自由主義制度為止。」

  那麼,東方的野蠻人如何反駁西方的文明人呢?他們可能會如此自我辯護:「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傳統,不同的村莊有不同的習俗。你們可以選擇符合人權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可以選擇符合家庭利益的生活方式。你們可以採取符合人權的自由主義制度,我們也可以採取符合家庭利益的權威主義制度。你們的價值取向是合理的,我們的價值取向也是合理的。你們不能說你們符合人權的價值取向是正確的,而我們符合家庭利益的價值取向是錯誤的。實際上,你們所謂的人權與自由並不是什麼普遍價值與絕對價值。人權與自由只是你們西方社會長期發展的最終結果,因此,它們只是你們西方人的特殊價值與相對價值。在你們西方的歷史上,有過黑人奴隸,有過封建社會,有過性別歧視,有過種族隔離,有過書報審查,有過刑訊逼供。如果人權與自由是普遍價值與絕對價值,那麼,你們一開始為什麼不堅守人權與自由的絕對準則呢?由此可見,你們所謂的普遍價值與絕對價值,只是特殊價值與相對價值罷了。既然如此,你們西方人就應該尊重我們東方人為了整個家庭的利益而把老人拋棄荒山的特殊價值取向。而我們東方人也尊重你們西方人符合人權的特殊價值取向。如果你們非要把你們的人權與自由強加給我們,那麼,你們就是帝國主義者,就是霸權主義者。我們絕對無法接受!」

  倘若用學術術語來概括東西方人的邏輯,那麼,西方人譴責東方人的邏輯實際上是絕對主義邏輯,而東方人回應西方人的邏輯實際上是相對主義邏輯。在絕對主義者看來,人權是絕對價值,因此,我們不能以任何藉口來犧牲人權。在相對主義者看來,人權是相對價值,因此,我們可以以家庭利益的理由來犧牲人權。乍看之下,絕對主義邏輯與相對主義邏輯似乎都能自圓其說。確實,即便在當今社會,我們依舊可以看到許多侵犯人權的現象,例如恐怖分子槍殺手無寸鐵的平民,獄警無緣無故虐待囚徒,原始部落同類相食,宗教極端分子火燒異教徒。如果按照相對主義的邏輯,所有價值都是相對價值,沒有什麼絕對價值,那麼,我們就不能聲討槍殺平民行為,不能懲罰虐囚行為,不能禁止同類相食行為,不能譴責火燒異教徒行為。這樣的結論,我們能夠同意嗎?顯然,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論。在這個意義上,人權必須是絕對價值,否則,人類社會必將毀於一旦。反之,在今日世界,我們也看到許多把所謂的絕對價值強加給他人的帝國主義現象,例如美國侵略伊拉克,強行推行所謂的自由主義制度;伊斯蘭極端分子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給異教徒,要求對方要麼接受他們的宗教信仰,要麼選擇被殺身亡。如果按照絕對主義的邏輯,有些價值是絕對價值,所有人都必須接受絕對價值,那麼,美國通過侵略在全世界推行自由主義制度就是合理的,伊斯蘭極端分子要求所有異教徒都信仰真主也是合理的。這樣的結論,我們能夠接受嗎?顯然,我們也無法同意這樣的結論。在這個意義上,價值應該是相對的,否則,帝國主義必將死灰復燃。

  然而,絕對主義邏輯與相對主義邏輯似乎又都無法自圓其說。一開始,我們無法接受相對主義的結論:「如果按照相對主義的邏輯,所有價值都是相對價值,沒有什麼絕對價值,那麼,我們就不能聲討槍殺平民行為,不能懲罰虐囚行為,不能禁止同類相食行為,不能譴責火燒異教徒行為。」後來,我們又無法同意絕對主義的結論:「如果按照絕對主義的邏輯,有些價值是絕對價值,所有人都必須接受絕對價值,那麼,美國通過侵略在全世界推行自由主義制度就是合理的,伊斯蘭極端分子要求所有異教徒都信仰真主也是合理的。」如果我們既否定相對主義的結論,又否定絕對主義的結論,那麼,絕對主義邏輯與相對主義邏輯怎麼可能站得住腳呢?我們不能說我們無法接受絕對主義的結論,於是相對主義的結論是正確的;我們也不能說我們無法同意相對主義的結論,於是絕對主義的結論是正確的。

  因此,絕對主義邏輯與相對主義邏輯的大麻煩是,兩者既合理,又不合理。倘若如是,在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之間,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在文明人的侵略與野蠻人的暴政之間,人類社會的希望何在?這個問題恐怕是近百年來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根本問題,也可能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實踐中,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遠的不談,近來所謂的查理週刊事件與伊斯蘭國(ISIS)問題,實際上就是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問題。而在理論上,許多思想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福山所謂的歷史終結問題,亨廷頓所謂的文明衝突問題,施特勞斯所謂的自由主義危機問題,伯林所謂的價值衝突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問題。

  既然如此,在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之間,我們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呢?這個問題就是本書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本書意圖通過比較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從而在理論上解答這個問題。那麼,這個核心問題到底跟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有什麼關聯呢?

  簡單而言,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問題實際上就是二十世紀的極權主義問題。極權主義問題是二十世紀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伯林(台灣譯為柏林)是流亡英國的俄裔猶太人,而施特勞斯是流亡美國的德裔猶太人。前者對蘇聯共產主義有著切身的體驗,而後者對德國納粹主義有著痛徹的反思。在伯林看來,極權主義是絕對主義與一元主義的結果。而在施特勞斯看來,極權主義是相對主義與多元主義的結果。倘若如是,在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之間,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在一元主義與多元主義之間,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後記

我的思想歷程


  為什麼要從事學術研究?這是每一個學者都要面對的根本問題,也是每一個有志於成為學者的研究生首先要搞清楚的基本問題。有些人是因為知識的興趣而從事學術研究,有些人是因為人生的困惑而從事學術研究。數年前,我曾經問當時博士畢業不久的李蕾(Leigh Jenco):「你為什麼要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她說:「中國政治思想很有趣啊,所以我想研究。」她屬於前者,而我顯然屬於後者。我從事學術研究的原動力就是要回答什麼是美好的人生,什麼是美好的政治。易言之,我向何處去?中國向何處去?而我之所以從事政治哲學研究,是因為政治哲學正是要回答美好的人生與美好的政治問題。

  那麼,我為什麼要研究西方政治哲學呢?對於這個問題,一個最致命的質疑是,你研究西方能夠超越西方人嗎?如果能,你憑什麼能?你的語言能力又超不過作為母語的西方人,你的知識背景也達不到西方人的十分之一,你拿什麼來超越西方人?如果不能,那麼你為什麼要研究西方?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二三流學術研究中,那不是虛度光陰,荒廢青春嗎?

  面對這個質疑,我的回答是:我研究西方,不是為了回答西方的問題,而是為了回答中國的問題。《反自由的自由: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思想紛爭》,正是遵循著這樣的思路而寫作的。我筆下所寫的是西方,但是心中所想的是中國。正是因為中國的問題意識,我才具有了不同於西方人的學術視野與思想觀點。我的西方研究,不是用西方的問題意識來回答西方的問題,而是用中國的問題意識來回答中國的問題。如果是前者,中國人研究西方從而超越西方的可能性恐怕微乎其微。然而,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的西方研究就具有了不同於西方人的獨特性。

  我當初選擇西方政治哲學,是因為西方政治哲學具有中國政治思想所不具備的理論與方法。所以,研究西方只是研究中國的準備,而不是終極目標。最終,我會回到中國問題上來。

  (二)學術問題

  我曾經問過一位摯友:「你的問題是什麼?」朋友的回答是:「我的問題是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恐怕是許多研究生的問題。所以,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通常導師會扔給他們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學術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並不是你的學術問題,而是導師的學術問題。儘管這些學術問題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未必是你真正感興趣的學術問題。導師的學術問題不是你所感興趣的學術問題,而你又提不出你所感興趣的學術問題。那麼,怎麼辦呢?

  我們如何形成屬於自己的學術問題呢?我的經驗是,從我們的切己體驗中提煉學術問題,從我們的切膚之痛中提煉學術問題。例如,你的自由被侵犯了,所以你想知道什麼是自由;你出身於農村,所以你想研究農村問題;你遭遇了不公,所以你想研究正義問題;你家的房子被拆遷了,所以你想研究財產權問題;你是女性並受到了歧視,所以你想研究女性主義問題。這是學術問題的萌芽,但不是學術問題本身。你想研究自由問題或者女性主義問題,只是表明你找到了研究主題,而不是學術問題。

  儘管研究主題不是學術問題,但是學術問題產生於研究主題之中。例如自由問題,伯林曾經指出自由和自由的條件不是一回事,缺乏自由的條件並不意味著缺乏自由。然而,你卻認為缺乏自由的條件就是缺乏自由。所以,你的學術問題是,缺乏自由的條件是否意味著缺乏自由?你所反對的觀點是,缺乏自由的條件並不意味著缺乏自由。而你所捍衛的觀點是,缺乏自由的條件就是缺乏自由。在這個案例中,自由問題只是我們的研究主題。但是,這個研究主題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我們所要研究的學術問題。然而,通過研讀這個研究主題下的重要文獻,我們知道我們要贊成什麼,我們要反對什麼,於是,我們就知道了我們要研究什麼學術問題。

  (三)學術概念

  美國政治學系通常都要求非政治理論專業學生必修一門以上政治理論課程和方法論課程。前者恐怕是為了讓學生明晰學術概念,而後者應該是讓學生掌握學術方法。然而,中國高校的政治學系通常都沒有這個要求。因此,許多政治科學專業的學生隨意亂用、混用和濫用學術概念,甚至某些著名學者也不能倖免。

  某著名學者曾在某場演講中提出中國人的自由就是隨意這樣的命題,從而表明中國也有中國的自由傳統,並不是只有西方才有所謂的自由傳統。年少氣盛的我當場反駁道:「你不能因為隨意具有自由的某些特徵就斷定隨意就是自由。這就好像雞和鴨都有羽毛,但是,你不能因為雞也有羽毛,於是斷定雞就是鴨。羽毛只是鴨之所以為鴨的必要條件,但卻並不是鴨之所以為鴨的充分條件。」

  在學術研究中,最好的結果是創造屬於自己的學術概念。但是,如果不能創造學術概念,那麼就先澄清學術概念。倘若中國學術界能夠養成澄清學術概念的習慣,那麼許多不必要的學術爭論恐怕都可以避免了。實際上,許多學術爭論並不是因為兩個人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而只是因為兩個人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著同一個學術概念。兩個人都誤以為這是觀點分歧,而實際上只是概念歧義。

  (四)學術閱讀

  如何閱讀學術作品?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打開書本,讀得津津有味;而合上書本,卻什麼都想不起來。我也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閱讀時,邊劃出書上的精彩句子,邊為之拍案叫絕;而閱讀後,腦子裡完全無法形成關於這本書的整體框架。我自己也犯過這些低級錯誤,並且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來,我才逐漸意識到,學術閱讀不是劃出精彩句子,而是梳理邏輯框架。

  但是,有些學術著作死活讀不懂,怎麼辦?我的經驗是,如果是譯著,死活讀不懂,多半是譯者的問題。如果是原著,死活讀不懂,可以先不讀。書與人,也是講究緣分的。有些書雖然經典,但是這些書所研究的問題並不是你所關心的問題,你不一定能夠進入這些書的內在理路。等到未來你的研究進行到一定程度,你的問題意識跟這些書的問題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重合,或許你就豁然開朗了。

  數年前,我讀過《啟蒙辯證法》,我不懂德文,所以我先讀的是英文本,完全不知所云。接著,我又找了中文本對照,還是不知所云。後來,我就直接束之高閣了。我還讀過哈貝馬斯的《合法化危機》,也是不明所以。但是他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卻讓我深受啟發。許多經典著作跟我無緣。我一開始沮喪,後來就想通了。實際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三四部經典,這三四部經典,你是要反覆閱讀,爛熟於胸的。日後,你每次思考問題,都能從這三四部經典中獲得啟發與靈感。所以,你要找的就是這三四部經典。這三四部經典,你一看之下,就有相見恨晚之感,拿起來就捨不得放下,其中的許多觀點都擊中了你的心靈。你會在心裡想,這就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啊,這就是我的困惑所在啊。至於其他經典,未必是你的菜,且待來日。

  那麼,如何找到這三四部經典呢?我認為,要找到這三四部經典,可以從你的學術問題開始。你可以先嘗試從你的切身體驗中提煉出學術問題,然後根據你的學術問題來研習相關的學術作品。例如,如果你是女性而受到歧視,你可能會對女性主義問題感興趣,那麼你就去研讀女性主義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三四部女性主義著作就是你要尋找的三四部經典。接著,圍繞著這三四部經典,你可以像同心圓一樣,逐步往外擴充,充實你的知識結構,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之樹。

  (五)學術筆記

  那麼,如何梳理學術著作的核心框架呢?我的方法是寫作學術讀書筆記。學術筆記不是抒情,也不是感想,更不是無病呻吟。我曾經看過一位朋友的讀書筆記。他的讀書筆記一次性評價了四五本書,洋洋灑灑數千言,表面上頭頭是道,實際上胡說八道。這個問題跟這本書有關,於是他抒發了一番自己的感想;那個問題跟另一本書有關,於是他又發散性思維地天馬行空了。然而,全書的核心框架是什麼?我根本就看不到。抒情感想是學術筆記的大忌!

  ……

  (七)學術寫作

  每年答辯時節,許多大學老師都會吐槽學生的畢業論文寫得如何不忍直視,如何慘不忍睹。然而,一種可能是,有些大學老師從來沒有教過學生如何寫論文,卻在論文答辯時指責學生不會寫論文。如果你教過,但是學生沒學會,那可能是學生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沒教,那麼就是你的問題。你在指責學生不會寫論文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不教會學生寫論文。有些學生平生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畢業論文,以前從來沒寫過,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寫,怎麼可能寫得好呢?他們可能連什麼是學術論文都不清楚,就要動手寫作數萬字,甚至數十萬字的畢業論文,能把字數填滿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還能指望他們寫出符合學術規範的論文嗎?
 

用户评价

评分

其實,在台灣這個多元文化快速衝擊的環境裡,我們經常在傳統價值與西方引進的自由主義之間拉扯。這本書恰好能提供一個高架的視角,讓我們跳脫日常的情緒性反應。伯林與施特勞斯的對話,本質上就是關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歷史和人性」的根本性分歧。我推測,這本書一定會觸及到「價值相對主義」與「客觀真理」之間的緊張關係。如果作者能夠清晰地呈現,施特勞斯如何試圖從古典文本中挖掘出超越時代的政治倫理,而伯林又是如何包容性地接納現代世界價值的多元衝突,那麼這本書對於想要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建立個人堅固精神支柱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劑強心針。它不給予慰藉,但給予清醒。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探討政治哲學的書,很容易流於口水戰或政治立場的宣洩,缺乏真正的思辨深度。我比較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高水準的文本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處理像伯林(Isaiah Berlin)那種充滿文學氣息又極富洞察力的寫作風格時,如果能將他對於「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界線劃分,跟施特勞斯(Leo Strauss)那種回歸文本原意、警惕現代性「去魅」的立場,進行細膩的對照,那就太棒了。我猜測,作者很可能花了大量篇幅去梳理兩者在面對「善的生活」這個古典議題時,如何因為對人性的基本假設不同,而導向截然不同的政治結論。這種跨越文本藩籬、直指核心論辯的寫作方式,對我們理解當代政治論述中的隱性假設,絕對有極大的幫助。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下去確實有點「硬核」,那種學術味很濃的排版,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要啃下一本大部頭的哲學論著。不過,光是書名裡「反自由的自由」這組對比詞,就已經夠引人好奇了。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下,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較直觀的層面,像是言論自由、居住自由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權利。但如果「自由」本身還能有「反」的一面,那背後隱藏的哲學思辨該有多深?我猜測這本書大概會深入探討,當我們過度強調個體絕對的自主性時,會不會反而導致某種新的束縛或混亂。特別是引用了伯林和施特勞斯這兩位思想巨擘,一個是強調多元價值的自由主義旗手,另一個則是強調古典政治智慧的捍衛者,他們的交鋒,想必能為我們當前熱議的各種自由議題,提供一個完全不同的、更具歷史縱深的視角。這或許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絕對是拓展心智邊界的良藥。

评分

從排版和呈現方式來看,電子書的形式確實適合這種需要頻繁跳躍、交叉參照的學術比較。我個人對於專門探討兩位重量級學者之間「思想紛爭」的專著,抱持著高度的期待。因為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往往不是在互相同意中建立的,而是在激烈的辯論與對立中錘鍊出來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架構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的?是按照主題逐一比較,還是梳理兩人思想發展的時間軸?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展現出,伯林對現代性的樂觀(或謹慎的樂觀)與施特勞斯對現代性的深刻憂慮,是如何在同一個「自由」概念下產生巨大裂痕的,那麼這本書就不僅是學術研究,更是一部精彩的思想戲碼。

评分

對我這個長期關注台灣公共事務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提供一套更精確的「診斷工具」。現今社會,大家都在談「覺醒」和「進步」,但很少有人停下來問:我們所追求的「自由」,它的邊界在哪裡?如果施特勞斯那套對古典智慧的重估,真的能提醒我們警惕那些被簡化、被意識形態包裝過的概念,那麼,這本書就能幫助我們剝開許多時下流行口號的糖衣。我希望它能引導讀者思考,是不是在我們追求「無拘無束」的過程中,無意間犧牲了某種更根本、更需要嚴謹規範才能維護的秩序或價值。如果電子書的檢索功能能讓我們輕易對照到伯林和施特勞斯各自的關鍵著作段落,那閱讀體驗會更加流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