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試驗與隱私 以27個情境案例,解析人體研究、人體試驗及臨床試驗的相關法規與倫理議題 (電子書)

研究、試驗與隱私 以27個情境案例,解析人體研究、人體試驗及臨床試驗的相關法規與倫理議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美蓮
图书标签:
  • 人體研究
  • 人體試驗
  • 臨床試驗
  • 醫學倫理
  • 研究倫理
  • 法規
  • 隱私權
  • 生物倫理
  • 醫療法
  • 研究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何謂人體研究、人體試驗、藥品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
受到哪些法規的保護與管理?

  本書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以情境案例引領思考與理解抽象艱澀的法律條文,對研究對象而言,將能知悉自身權益及保障;對研究者而言,則有助於撰寫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計畫,避免違反相關法規,以及讓大眾對於以人為對象之研究有進一步的理解。

  全書共分八章,分別介紹人體研究法、原住民族研究相關法規、人體試驗相關法規、藥品臨床試驗、醫療器材臨床試驗、人體生物資料庫,以及研究倫理與個人資料保護,最後說明管理利益衝突的重要性及管理方式,為一部適合推薦給所有研究者及研究對象研讀的法規教材。

本書特色

  1.給研究者:以問題為導向,用情境及議題導入法的規定與分析,並提供具體解答,便於給在實務應用中遇到挑戰的研究者參酌遵循。

  2.給研究機構:透過本書可清楚瞭解應執行哪些必要之監督,以及應遵守哪些法規範?方可善盡保障研究團隊與研究對象權益管理之責。

  3.給研究對象:作為以人為對象之研究中的當事人之一,研究對象(含受試者、參與者等)可透過本書指引,清楚明瞭相關適用法與行政規範,俾以保護自身權益。

名人推薦

  ■法律及生醫學者專家盛讚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

  引領大眾深入瞭解及思考人、生命、科學、商業利益與法律規範的關係,為研究倫理與隱私權保障的研究與學習,作出重要貢獻。——周志宏(北教大文教法律所教授、銓敘部部長)

  以清晰的文筆解讀法規條文,又以具體的案例呈現實務應用,是近年來少見結合法學與生醫專業以探討進行人體、人類研究的書籍。——周倩((陽明交大教育所教授暨REC主委))

  由27個生動情境案例分析,學習人體試驗的法規與倫理複雜議題,協助生醫創新研發讀者逐步建立正確觀念並應用於未來實務上。——林啟萬(臺大醫工所教授、工研院生醫與醫材所長暨IRB主委)

  研究設計及送審前必讀的工具書!各種研究情境分門別類,易讀又專業。——張炳勛(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暨IRB執行秘書)

  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過程,倫理與法律問題重要且不可忽視。本書內容清晰實用,在此鄭重推薦!——楊曜旭(臺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副院長暨IRB主委)

  有助讀者具體瞭解研究倫理議題,與我國相關法規之應用,對提升研究倫理教育帶來貢獻。——蔡甫昌(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臺灣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
探寻科技前沿与个体权利的交汇点:一部关于新兴技术、社会治理与伦理抉择的深度剖析 本书聚焦于当代科技发展浪潮中,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刻的治理挑战与伦理困境。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科学领域的研究规制,而是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应用、环境安全以及信息主权等多个关键领域,探讨在技术飞速迭代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平衡创新驱动与社会责任,确保人类福祉与可持续发展。 全书结构严谨,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二十个剖析性案例,深入剖析了技术进步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这些案例并非是对既有研究伦理的重复梳理,而是着眼于那些尚处灰色地带、需要社会达成新共识的前沿议题。 第一部分:智能时代的治理困境与边界重塑 (涵盖五大案例群)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系统在决策制定、社会影响层面所引发的治理难题。 案例群一:算法歧视与问责机制的缺失。 探讨了在金融信贷审批、司法量刑辅助等领域,深度学习模型因数据偏差导致的系统性不公问题。重点分析了当“黑箱”决策造成实际损害时,法律责任应如何界定——是归于开发者、使用者,还是算法本身?书中详细阐述了当前国际上对“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的监管尝试,并提出建立多层级问责框架的必要性。 案例群二:自动驾驶的道德困境与软件升级的法律效力。 并非侧重于传统交通安全法规,而是深入研究了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在面临“电车难题”变体时的预设逻辑。探讨了软件OTA(Over-The-Air)更新对车辆所有权、安全标准合规性的影响,以及制造商在持续迭代过程中,如何履行对用户和公众的安全承诺。 案例群三:数字孪生城市的隐私泄露风险与公共利益的界限。 分析了通过海量传感器数据构建城市数字镜像时,如何有效区分必要的数据采集与过度侵犯个人空间。案例探讨了在紧急状态下(如流行病控制),政府对数字孪生数据的临时使用权与公民的“被遗忘权”之间的冲突与调和机制。 案例群四: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潜在风险与“控制问题”。 从一个非技术的、治理和政策的视角出发,审视了学界对于AGI失控风险的担忧。书中评估了现有的国际安全协议和技术预警机制在应对超智能实体时的适应性,并讨论了在AGI尚未实现之前,各国应如何制定前瞻性的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政策。 案例群五: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对信息真实性的冲击与媒体信任危机。 案例聚焦于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制造的虚假信息如何颠覆政治选举、金融市场乃至个人声誉。本书分析了现有诽谤法、版权法在应对合成媒体时的滞后性,并探讨了建立全球性的内容溯源与真实性验证机制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生物技术前沿与人类能级拓展的伦理光谱 (涵盖七大案例群)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生命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尤其关注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学以及认知增强技术带来的深刻伦理反思,这些议题超越了既有的医学伦理范畴。 案例群六:基因驱动技术(Gene Drive)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与不可逆转性。 讨论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野生种群的遗传特征以根除病媒,但同时也面临着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无法挽回的改变的风险。案例分析了国际生物安全公约在应对这种“生态武器化”潜力技术时的局限性。 案例群七:增强型人类(Transhumanism)的社会公平性。 探讨了认知增强药物或植入式神经接口(如脑机接口)的普及化可能造成的社会阶层固化——即富裕阶层通过技术获取显著的认知优势,从而创造出一个“生物学上的不平等阶层”。书中对比了不同国家在“能力提升”技术监管上的差异化策略。 案例群八:人体微生物组研究与数据主权的界定。 随着对肠道菌群等微生物群落研究的深入,涉及的生物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案例探讨了这些高度私密、能揭示个体健康和行为倾向的数据,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应如何界定,尤其是在跨国研究合作的背景下。 案例群九:基于mRNA平台的新型疫苗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全球分配。 关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快速迭代的生物技术平台所衍生的知识产权壁垒问题。案例分析了强制许可(Compulsory Licensing)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适用性及其对创新激励的潜在影响。 案例群十:器官按需打印(Organ-on-Demand)技术的商业化风险。 讨论了当组织工程技术成熟后,如何防止生物材料和再生器官被过度商业化,以及如何确保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避免形成“富人买命,穷人等候”的局面。 案例群十一:去中心化科学(DeSci)模式对传统科研资助体系的挑战。 分析了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的科研众筹与数据共享模式,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如何应对其在同行评审的质量把控和资金监管方面的不足。 案例群十二:长寿技术(Longevity Science)的社会哲学反思。 探讨了当延长健康寿命的技术日益成熟时,社会结构(如养老金体系、职业生涯长度、代际关系)将如何被重塑,以及延长生命是否应被视为一项普遍权利。 第三部分:全球化挑战、环境正义与跨界治理 (涵盖八大案例群) 本部分将视角扩展到跨越国界的复杂议题,包括气候变化、太空探索以及全球供应链中的治理漏洞。 案例群十三:气候工程(Geoengineering)的单边行动风险。 深入分析了某一国家或实体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单方面实施大规模地球工程干预(如平流层气溶胶注入)的潜在后果,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冲突和责任认定问题。 案例群十四:深海采矿的国际法真空与生态遗产保护。 探讨了在国际海底区域(The Area)进行资源开采活动时,现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环境风险评估和“人类共同遗产”原则执行上的不足。 案例群十五:太空碎片管理与“科斯定理”在近地轨道上的失效。 分析了商业航天发射激增导致的轨道拥堵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强制执行“碎片减缓”标准,解决“公地悲剧”在太空领域的体现。 案例群十六: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制劳动与区块链透明度的局限。 案例分析了企业如何利用最新的供应链追踪技术,但仍无法完全杜绝次级供应商中的人权侵犯,探讨了技术解决方案与强有力的人权立法之间的关系。 案例群十七:跨国数据流动中的主权性数据托管(Sovereign Data Localization)。 探讨了各国为保护本国公民数据不受域外法律管辖而采取的数据本地化政策,及其对全球数字贸易和云计算服务的负面影响。 案例群十八:转基因作物(GMOs)的跨国知识产权争议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 区别于传统的GMO安全讨论,本案例着重分析了围绕专利种子的法律战如何影响区域农业的自主性。 案例群十九: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补偿机制的金融化风险。 审视了基于市场的生物多样性信用交易体系(Biodiversity Credits),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漂绿”(Greenwashing)风险,以及如何确保补偿真正惠及受损的生态系统。 案例群二十:新型心理健康干预技术(如VR疗法)的跨文化适用性与伦理审查。 考察了源自某一文化背景的技术工具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应用时,可能对用户心理投射和文化敏感性造成的偏差,并提出适应性伦理框架的必要性。 本书的整体基调是批判性、前瞻性与建设性的结合。它不提供简单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这些复杂案例的剖析,引导读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法律专家还是普通公民——深入思考:在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潜力与不可控风险时,我们应如何构建一套既能激发创新、又能坚守人类核心价值的社会契约和法律框架。全书旨在成为一本关于未来治理哲学的操作手册和思想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薛美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體與行為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博士後研究員,於陽明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開設「研究對象權益之保障與法律議題」課程。
 
蕭子健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與生醫工程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現任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審查委員、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委員、教育部IRB查核委員等。與薛美蓮博士共同開設 「研究對象權益之保障與法律議題」課程。

图书目录

推薦序01  蔡甫昌
推薦序02  林啟萬
推薦序03  周志宏
作者序

第一章     以「人」為本——人體研究法篇
案例1我被「研究」了?
案例2審不審,有學問
案例3 我的身體我作主
案例4 病歷回溯型研究

第二章     原力覺醒——原住民族研究篇
案例5我≠我們
案例6 誰同意才算數?
案例7 「用得其所」很重要
案例8 結果發表,修但幾勒!
案例9 關鍵步驟,不能省
案例10 公務進行原住民研究,也須先取得「YES」!
案例11 在田調之前的研究倫理

第三章     善惡一念間——人體試驗篇
案例12 人體試驗Quick Check
案例13 保護受試者權益
案例14 最後一哩路不鬆懈

第四章    白老鼠也有人權——藥品臨床試驗篇
案例15 搞懂內容很重要
案例16 招募廣告的限制
案例17 面對試驗意外的發生

第五章    刻在心底的權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篇
案例18 一以貫之的受試者權益保護
案例19 醫材試驗的損傷因應

第六章    健康大數據——人體生物資料庫篇
案例20 臨時喊卡可以嗎?
案例21 安全,藏在細節裡
案例22 你的資料,誰來守護?

第七章    防堵隱私破口——研究倫理與個人資料保護篇
案例23 當心誤踩個資地雷
案例24 守護隱私,超前部署
案例25 別小看隱私危機
案例26 特殊個資,更要細心呵護

第八章    見利思義——研究利益衝突篇
案例27 利之所在,不應是惡之所在

附錄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研究對象說明暨同意書
附錄2  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與使用注意事項
附錄3 原住民族委員會「人體研究計畫諮詢取得原住民族同意與約定商業利益及其應用辦法」研究計畫送案申請表
附錄4 原住民族委員會「人體研究計畫諮詢取得原住民族同意與約定商業利益及其應用辦法」第9條約定類別說明表
附錄5 藥品臨床試驗受試者同意書格式
附錄6 醫療器材臨床試驗受試者同意書範本
附錄7  [人體生物資料庫名稱]參與者同意書參考格式
附錄8  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特定目的及個人資料之類別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70050
  • EISBN:978986547021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6.7MB

图书试读

出版序

  撰寫本書的此時,臺灣正面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嚴峻考驗,國產疫苗正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冀望能解除國人染疫危機。然而,何謂人體研究、人體試驗、藥物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又受到哪些法規的保護與管理?相信是所有研究者(試驗者)及研究對象(受試者)都必須暸解的,也正是本書要介紹的重點。

  從人類的醫療歷史觀之,人的生命與健康和醫藥發展息息相關,於是醫學界為澈底維護生命權,不斷地進行醫藥的科學試驗或研究,希冀在預防與治療上達到最大的效果,而醫學之所以能獲得信賴,其中實施科學的人體試驗極具關鍵性,然人體試驗必須符合倫理,否則恐怕無法為人類謀求福祉,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多起醫師利用戰俘進行人體試驗的事件,這些慘無人道的試驗,造成許多受試者身心受到嚴重傷害與難以抹滅的痛苦。因此,為兼顧醫學科學發展與維護受試者人性尊嚴及權益,訂定以「人」為試驗研究的倫理規範與法規顯得格外重要,《紐倫堡守則》(Nuremberg Code)、《赫爾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及《貝爾蒙特報告》(Belmont Report)即是以人為試驗研究的三個重要倫理規範,其中在一九七九年的《貝爾蒙特報告》中明列「尊重個人」、「行善」、「正義」等三個原則,皆落實在國內外許多人體試驗與研究有關的法規中。

  為了讓以人為對象的研究能夠符合尊重個人、行善、正義等原則,並且確保研究對象權益受到重視,我國於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公布施行《人體研究法》,作為以人為研究對象所須遵循的基本規範。除了《人體研究法》外,我國以人為試驗研究的相關法規尚有《醫療法》、《人體試驗管理辦法》、《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醫療器材管理法》、《醫療器材優良臨床試驗管理辦法》、《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與《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由於每個法規的立法目的、適用對象、適用範圍皆不同,對於研究者(試驗者)而言,恐怕會感到既複雜且難以正確適用,因此基於教育目的,也為了讓研究者(試驗者)在進行以人為對象的研究時,能夠澈底瞭解並保護研究對象(受試者)的權益,勢必須要一部適合研究者(試驗者)研讀的法規教材。

  筆者秉持《論語》:「不教而殺謂之虐」的理念,希冀透過教育讓研究者能夠意識到研究對象權益保護的重要性並加以落實,於是近年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開設「研究對象權益之保障與法律議題」課程,以讓學生深入暸解有關保障研究對象權益的法規內容。惟法規條文多半偏向抽象艱澀、不容易理解,於是筆者嘗試透過Q&A 的情境案例解釋與應用法規條文,並帶領學生思考。而這樣的教學方式,獲得學生給予高度評價,皆認為可以更清楚知悉法規的規範。

  再者,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必須擬定計畫,經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始得為之;暸解相關法律規定,亦有助於研究計畫的撰寫,以便順利通過審查,然而坊間卻似乎沒有一本出版詳述保障研究對象權益法規的書籍,因此筆者決定撰寫本專書,以案例Q&A 及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相關法條規定,讓讀者易於理解,也能避免違反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相關法規,冀能形成和善及尊重人權的研究環境。

  本書共分八章,架構如下:

  第一章〈以「人」為本:人體研究法篇〉。首先說明《人體研究法》立法目的,以及與其他法規的關係。其次,解說《人體研究法》有關研究對象權益保障的規定與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審查。最後,提出如何使用和處理研究材料。

  第二章〈原力覺醒:原住民族研究篇〉。由於原住民族檢體的特殊性,經常成為研究對象,而且原住民族屬於易受傷害族群,必須特別保護其權益,重視研究倫理,是以本章將介紹我國對於原住民族研究的相關法規。

  第三章〈善惡一念間:人體試驗篇〉。本章將敘明如何進行人體試驗、如何保護接受試驗者權益,以及人體試驗施行期間與完成後的注意事項。

  第四章〈白老鼠也有人權:藥品臨床試驗篇〉。本章主要說明進行藥品臨床試驗時,如何保護受試者,以及臨床試驗招募廣告應注意原則、試驗計畫書,與受試者參加試驗後發生問題的處理。

  第五章〈刻在心底的權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篇〉。《醫療器材管理法》在民國一一○年五月一日施行,其中明確納入醫療器材臨床試驗相關規範。《醫療器材管理法》與《醫療器材優良臨床試驗管理辦法》如何保護受試者以及管理醫療器材臨床試驗,都是本章介紹重點。

  第六章〈健康大數據:人體生物資料庫篇〉。我國在民國九十九年二月三日公布施行《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其立法目的指出:「為規範人體生物資料庫之設置、管理及運用,保障生物資料庫參與者之權益,促進醫學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特制定本條例。」因此,如何保護參與者權益、管理人體生物資料庫與運用人體生物資料庫,便是本章關注焦點。

  第七章〈防堵隱私破口:研究倫理與個人資料保護篇〉。以「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可能會涉及蒐集、處理或利用研究對象的個人資料。本章將闡明《個人資料保護法》中有關個人對自身資料的權利;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蒐集、處理或利用一般個人資料的要件;蒐集、處理或利用特種個人資料的要件。

  第八章〈見利思義:研究利益衝突篇〉。以「人」為對象的研究,若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將會影響研究對象的權益,因此有必要規範利益衝突的問題。本章說明管理利益衝突之重要性、利益衝突的類型及利益衝突的管理方式。

  (全文未完,詳見本書序)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公共衛生政策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人來說,這類書籍簡直是及時雨。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關於新藥臨床試驗階段爆出副作用,或者某個偏鄉醫療計畫在未充分告知下進行了某類篩檢的爭議。這些事件的後續處理,往往陷入了互相推諉的泥淖,因為權責界線模糊不清。我希望這本「27情境解析」能清晰地劃分出,在研究設計、執行、結果發布,乃至於後續追蹤這整個生命週期中,研究主持人、機構、贊助者和受試者各自該負擔的法律責任和倫理義務。如果書中能夠針對台灣現行《醫療法》、《個人資料保護法》以及相關子法規,做一個整合性的、圖表化的梳理,讓原本艱澀難懂的法條能與實際案例對應起來,那麼它就不只是一本給醫界人士看的書,更是給立法者、法律顧問甚至關心自身權益的普通民眾一本極其實用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吸引我,特別是「隱私」二字。在當前這個萬物皆可聯網、個人健康資訊被視為極具價值的資產的時代,人體試驗的資料保護已不再是單純的保密問題,它牽涉到社會標籤化、保險資格,甚至是就業歧視等嚴重的社會後果。我很好奇,這27個情境案例中,有沒有深入探討那些「非預期後果」的倫理責任?例如,一個看似良善的基因研究計畫,最終卻可能因為資料外洩,導致特定族群面臨歧視。這種跨越了直接傷害層面的「間接傷害」,往往是倫理探討中最難處理的部分。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預防機制和補償機制在倫理層面的辯證,那就太棒了。畢竟,法規主要處理已發生的錯誤,而倫理則需要引導我們如何避免錯誤的發生,尤其是在涉及人體這個最敏感的客體時。

评分

這本《研究、試驗與隱私》聽說集結了27個真實案例,專門剖析人體研究、臨床試驗中的法規與倫理兩大核心議題。坦白講,台灣對於這方面的探討,往往是零散地出現在各大學的醫學倫理課程或是法律文獻中,少有像這樣能將「法規」和「倫理」這兩條線索,透過具體情境串聯起來的著作。我個人最期待的是,它如何處理那些灰色地帶。畢竟,醫學的進步需要試驗,但保障受試者的權益又是不可動搖的底線。書中提到的情境案例,想必能讓我們看清楚,當研究人員為了追求突破,可能在知情同意書的說明上玩弄文字遊戲,或是當監察委員會(IRB)的審查標準出現寬嚴不一的情況時,一般民眾、甚至初階研究人員該如何應對。期待它能用台灣本土的法律脈絡去解構這些國際上常見的倫理困境,讓閱讀過程不只是冷冰冰的條文背誦,而是真正能對照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從中建立起對「尊重人體自主權」的深刻體認。

评分

老實說,現今醫學科技發展之迅速,簡直像搭了火箭一樣,新的療法、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層出不窮,但相對應的倫理框架和法律規範,往往還在原地踏步,追趕得氣喘吁吁。這本書若能成功地透過27個案例來描繪出這段「規範滯後」的現實,那它就絕對是當代醫學倫理教育的一劑猛藥。我關注的點在於,它如何處理「數據隱私」和「研究創新」之間的拉扯。想像一下,當大數據分析開始成為臨床試驗的標配,研究單位如何確保匿名化處理真正有效?如果涉及跨國合作,不同國家的隱私法規如何協調?光是想像這些複雜的交叉點,就覺得這本書的編排肯定煞費苦心。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解釋《人體研究法》的條文,那網路資料庫就能取代了,真正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揭示那些未被明文規定,卻在實務操作中不斷被挑戰的灰色地帶,並且提供一套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工具。

评分

坦白說,坊間談論人體試驗的書籍,多半流於學術性的理論探討,讀起來枯燥乏味,對於實務操作層面的指導性較低。因此,這本集結了「27個實戰情境」的電子書,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操作性」。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偵探小說一樣,帶領讀者層層剝開迷霧,去理解一個研究從概念到實施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潛藏的倫理陷阱。譬如,當一個臨床試驗需要招募弱勢族群時(例如失能者或經濟弱勢者),如何界定「真正的自主同意」而非「被迫同意」?這需要的不只是法律條文的解釋,更需要對人性、權力結構的深刻洞察。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在每個案例後附上專業人士的「倫理評估與法規遵循建議」,那麼它將會是業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實務指南,遠超出一本單純的法條彙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