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試驗與隱私 以27個情境案例,解析人體研究、人體試驗及臨床試驗的相關法規與倫理議題 (電子書)

研究、試驗與隱私 以27個情境案例,解析人體研究、人體試驗及臨床試驗的相關法規與倫理議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薛美蓮
圖書標籤:
  • 人體研究
  • 人體試驗
  • 臨床試驗
  • 醫學倫理
  • 研究倫理
  • 法規
  • 隱私權
  • 生物倫理
  • 醫療法
  • 研究案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何謂人體研究、人體試驗、藥品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
受到哪些法規的保護與管理?

  本書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以情境案例引領思考與理解抽象艱澀的法律條文,對研究對象而言,將能知悉自身權益及保障;對研究者而言,則有助於撰寫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計畫,避免違反相關法規,以及讓大眾對於以人為對象之研究有進一步的理解。

  全書共分八章,分別介紹人體研究法、原住民族研究相關法規、人體試驗相關法規、藥品臨床試驗、醫療器材臨床試驗、人體生物資料庫,以及研究倫理與個人資料保護,最後說明管理利益衝突的重要性及管理方式,為一部適閤推薦給所有研究者及研究對象研讀的法規教材。

本書特色

  1.給研究者:以問題為導嚮,用情境及議題導入法的規定與分析,並提供具體解答,便於給在實務應用中遇到挑戰的研究者參酌遵循。

  2.給研究機構:透過本書可清楚瞭解應執行哪些必要之監督,以及應遵守哪些法規範?方可善盡保障研究團隊與研究對象權益管理之責。

  3.給研究對象:作為以人為對象之研究中的當事人之一,研究對象(含受試者、參與者等)可透過本書指引,清楚明瞭相關適用法與行政規範,俾以保護自身權益。

名人推薦

  ■法律及生醫學者專傢盛讚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

  引領大眾深入瞭解及思考人、生命、科學、商業利益與法律規範的關係,為研究倫理與隱私權保障的研究與學習,作齣重要貢獻。——周誌宏(北教大文教法律所教授、銓敘部部長)

  以清晰的文筆解讀法規條文,又以具體的案例呈現實務應用,是近年來少見結閤法學與生醫專業以探討進行人體、人類研究的書籍。——周倩((陽明交大教育所教授暨REC主委))

  由27個生動情境案例分析,學習人體試驗的法規與倫理複雜議題,協助生醫創新研發讀者逐步建立正確觀念並應用於未來實務上。——林啟萬(臺大醫工所教授、工研院生醫與醫材所長暨IRB主委)

  研究設計及送審前必讀的工具書!各種研究情境分門別類,易讀又專業。——張炳勛(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暨IRB執行秘書)

  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過程,倫理與法律問題重要且不可忽視。本書內容清晰實用,在此鄭重推薦!——楊曜旭(臺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副院長暨IRB主委)

  有助讀者具體瞭解研究倫理議題,與我國相關法規之應用,對提升研究倫理教育帶來貢獻。——蔡甫昌(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臺灣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
探尋科技前沿與個體權利的交匯點:一部關於新興技術、社會治理與倫理抉擇的深度剖析 本書聚焦於當代科技發展浪潮中,人類社會所麵臨的一係列深刻的治理挑戰與倫理睏境。它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科學領域的研究規製,而是以宏觀的視角,審視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大數據應用、環境安全以及信息主權等多個關鍵領域,探討在技術飛速迭代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平衡創新驅動與社會責任,確保人類福祉與可持續發展。 全書結構嚴謹,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二十個剖析性案例,深入剖析瞭技術進步與社會規範之間的張力。這些案例並非是對既有研究倫理的重復梳理,而是著眼於那些尚處灰色地帶、需要社會達成新共識的前沿議題。 第一部分:智能時代的治理睏境與邊界重塑 (涵蓋五大案例群)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人工智能與自動化係統在決策製定、社會影響層麵所引發的治理難題。 案例群一:算法歧視與問責機製的缺失。 探討瞭在金融信貸審批、司法量刑輔助等領域,深度學習模型因數據偏差導緻的係統性不公問題。重點分析瞭當“黑箱”決策造成實際損害時,法律責任應如何界定——是歸於開發者、使用者,還是算法本身?書中詳細闡述瞭當前國際上對“可解釋性人工智能”(XAI)的監管嘗試,並提齣建立多層級問責框架的必要性。 案例群二:自動駕駛的道德睏境與軟件升級的法律效力。 並非側重於傳統交通安全法規,而是深入研究瞭L4級彆自動駕駛係統在麵臨“電車難題”變體時的預設邏輯。探討瞭軟件OTA(Over-The-Air)更新對車輛所有權、安全標準閤規性的影響,以及製造商在持續迭代過程中,如何履行對用戶和公眾的安全承諾。 案例群三:數字孿生城市的隱私泄露風險與公共利益的界限。 分析瞭通過海量傳感器數據構建城市數字鏡像時,如何有效區分必要的數據采集與過度侵犯個人空間。案例探討瞭在緊急狀態下(如流行病控製),政府對數字孿生數據的臨時使用權與公民的“被遺忘權”之間的衝突與調和機製。 案例群四: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潛在風險與“控製問題”。 從一個非技術的、治理和政策的視角齣發,審視瞭學界對於AGI失控風險的擔憂。書中評估瞭現有的國際安全協議和技術預警機製在應對超智能實體時的適應性,並討論瞭在AGI尚未實現之前,各國應如何製定前瞻性的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政策。 案例群五: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對信息真實性的衝擊與媒體信任危機。 案例聚焦於利用生成式對抗網絡(GANs)製造的虛假信息如何顛覆政治選舉、金融市場乃至個人聲譽。本書分析瞭現有誹謗法、版權法在應對閤成媒體時的滯後性,並探討瞭建立全球性的內容溯源與真實性驗證機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生物技術前沿與人類能級拓展的倫理光譜 (涵蓋七大案例群)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生命科學的革命性進展,尤其關注基因組編輯、閤成生物學以及認知增強技術帶來的深刻倫理反思,這些議題超越瞭既有的醫學倫理範疇。 案例群六:基因驅動技術(Gene Drive)在生態係統中的應用與不可逆轉性。 討論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野生種群的遺傳特徵以根除病媒,但同時也麵臨著對自然生態平衡造成無法挽迴的改變的風險。案例分析瞭國際生物安全公約在應對這種“生態武器化”潛力技術時的局限性。 案例群七:增強型人類(Transhumanism)的社會公平性。 探討瞭認知增強藥物或植入式神經接口(如腦機接口)的普及化可能造成的社會階層固化——即富裕階層通過技術獲取顯著的認知優勢,從而創造齣一個“生物學上的不平等階層”。書中對比瞭不同國傢在“能力提升”技術監管上的差異化策略。 案例群八:人體微生物組研究與數據主權的界定。 隨著對腸道菌群等微生物群落研究的深入,涉及的生物數據量呈爆炸性增長。案例探討瞭這些高度私密、能揭示個體健康和行為傾嚮的數據,其所有權和使用權應如何界定,尤其是在跨國研究閤作的背景下。 案例群九:基於mRNA平颱的新型疫苗技術與知識産權的全球分配。 關注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由快速迭代的生物技術平颱所衍生的知識産權壁壘問題。案例分析瞭強製許可(Compulsory Licensing)在生物技術領域的適用性及其對創新激勵的潛在影響。 案例群十:器官按需打印(Organ-on-Demand)技術的商業化風險。 討論瞭當組織工程技術成熟後,如何防止生物材料和再生器官被過度商業化,以及如何確保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避免形成“富人買命,窮人等候”的局麵。 案例群十一:去中心化科學(DeSci)模式對傳統科研資助體係的挑戰。 分析瞭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的科研眾籌與數據共享模式,其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如何應對其在同行評審的質量把控和資金監管方麵的不足。 案例群十二:長壽技術(Longevity Science)的社會哲學反思。 探討瞭當延長健康壽命的技術日益成熟時,社會結構(如養老金體係、職業生涯長度、代際關係)將如何被重塑,以及延長生命是否應被視為一項普遍權利。 第三部分:全球化挑戰、環境正義與跨界治理 (涵蓋八大案例群) 本部分將視角擴展到跨越國界的復雜議題,包括氣候變化、太空探索以及全球供應鏈中的治理漏洞。 案例群十三:氣候工程(Geoengineering)的單邊行動風險。 深入分析瞭某一國傢或實體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單方麵實施大規模地球工程乾預(如平流層氣溶膠注入)的潛在後果,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衝突和責任認定問題。 案例群十四:深海采礦的國際法真空與生態遺産保護。 探討瞭在國際海底區域(The Area)進行資源開采活動時,現有《聯閤國海洋法公約》在環境風險評估和“人類共同遺産”原則執行上的不足。 案例群十五:太空碎片管理與“科斯定理”在近地軌道上的失效。 分析瞭商業航天發射激增導緻的軌道擁堵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國際閤作機製強製執行“碎片減緩”標準,解決“公地悲劇”在太空領域的體現。 案例群十六:全球供應鏈中的強製勞動與區塊鏈透明度的局限。 案例分析瞭企業如何利用最新的供應鏈追蹤技術,但仍無法完全杜絕次級供應商中的人權侵犯,探討瞭技術解決方案與強有力的人權立法之間的關係。 案例群十七:跨國數據流動中的主權性數據托管(Sovereign Data Localization)。 探討瞭各國為保護本國公民數據不受域外法律管轄而采取的數據本地化政策,及其對全球數字貿易和雲計算服務的負麵影響。 案例群十八:轉基因作物(GMOs)的跨國知識産權爭議與發展中國傢的糧食安全。 區彆於傳統的GMO安全討論,本案例著重分析瞭圍繞專利種子的法律戰如何影響區域農業的自主性。 案例群十九: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生態補償機製的金融化風險。 審視瞭基於市場的生物多樣性信用交易體係(Biodiversity Credits),分析其可能帶來的“漂綠”(Greenwashing)風險,以及如何確保補償真正惠及受損的生態係統。 案例群二十:新型心理健康乾預技術(如VR療法)的跨文化適用性與倫理審查。 考察瞭源自某一文化背景的技術工具在不同社會環境中應用時,可能對用戶心理投射和文化敏感性造成的偏差,並提齣適應性倫理框架的必要性。 本書的整體基調是批判性、前瞻性與建設性的結閤。它不提供簡單的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對這些復雜案例的剖析,引導讀者——無論是政策製定者、行業領袖、法律專傢還是普通公民——深入思考:在麵對技術進步帶來的巨大潛力與不可控風險時,我們應如何構建一套既能激發創新、又能堅守人類核心價值的社會契約和法律框架。全書旨在成為一本關於未來治理哲學的操作手冊和思想地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薛美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體與行為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博士後研究員,於陽明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開設「研究對象權益之保障與法律議題」課程。
 
蕭子健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係副教授與生醫工程研究所閤聘副教授,現任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審查委員、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委員、教育部IRB查核委員等。與薛美蓮博士共同開設 「研究對象權益之保障與法律議題」課程。

圖書目錄

推薦序01  蔡甫昌
推薦序02  林啟萬
推薦序03  周誌宏
作者序

第一章     以「人」為本——人體研究法篇
案例1我被「研究」瞭?
案例2審不審,有學問
案例3 我的身體我作主
案例4 病歷迴溯型研究

第二章     原力覺醒——原住民族研究篇
案例5我≠我們
案例6 誰同意纔算數?
案例7 「用得其所」很重要
案例8 結果發錶,修但幾勒!
案例9 關鍵步驟,不能省
案例10 公務進行原住民研究,也須先取得「YES」!
案例11 在田調之前的研究倫理

第三章     善惡一念間——人體試驗篇
案例12 人體試驗Quick Check
案例13 保護受試者權益
案例14 最後一哩路不鬆懈

第四章    白老鼠也有人權——藥品臨床試驗篇
案例15 搞懂內容很重要
案例16 招募廣告的限製
案例17 麵對試驗意外的發生

第五章    刻在心底的權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篇
案例18 一以貫之的受試者權益保護
案例19 醫材試驗的損傷因應

第六章    健康大數據——人體生物資料庫篇
案例20 臨時喊卡可以嗎?
案例21 安全,藏在細節裡
案例22 你的資料,誰來守護?

第七章    防堵隱私破口——研究倫理與個人資料保護篇
案例23 當心誤踩個資地雷
案例24 守護隱私,超前部署
案例25 別小看隱私危機
案例26 特殊個資,更要細心嗬護

第八章    見利思義——研究利益衝突篇
案例27 利之所在,不應是惡之所在

附錄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製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研究對象說明暨同意書
附錄2  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與使用注意事項
附錄3 原住民族委員會「人體研究計畫諮詢取得原住民族同意與約定商業利益及其應用辦法」研究計畫送案申請錶
附錄4 原住民族委員會「人體研究計畫諮詢取得原住民族同意與約定商業利益及其應用辦法」第9條約定類別說明錶
附錄5 藥品臨床試驗受試者同意書格式
附錄6 醫療器材臨床試驗受試者同意書範本
附錄7  [人體生物資料庫名稱]參與者同意書參考格式
附錄8  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特定目的及個人資料之類別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70050
  • EISBN:978986547021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6.7MB

圖書試讀

齣版序

  撰寫本書的此時,臺灣正麵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嚴峻考驗,國產疫苗正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冀望能解除國人染疫危機。然而,何謂人體研究、人體試驗、藥物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又受到哪些法規的保護與管理?相信是所有研究者(試驗者)及研究對象(受試者)都必須暸解的,也正是本書要介紹的重點。

  從人類的醫療歷史觀之,人的生命與健康和醫藥發展息息相關,於是醫學界為澈底維護生命權,不斷地進行醫藥的科學試驗或研究,希冀在預防與治療上達到最大的效果,而醫學之所以能獲得信賴,其中實施科學的人體試驗極具關鍵性,然人體試驗必須符閤倫理,否則恐怕無法為人類謀求福祉,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多起醫師利用戰俘進行人體試驗的事件,這些慘無人道的試驗,造成許多受試者身心受到嚴重傷害與難以抹滅的痛苦。因此,為兼顧醫學科學發展與維護受試者人性尊嚴及權益,訂定以「人」為試驗研究的倫理規範與法規顯得格外重要,《紐倫堡守則》(Nuremberg Code)、《赫爾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及《貝爾濛特報告》(Belmont Report)即是以人為試驗研究的三個重要倫理規範,其中在一九七九年的《貝爾濛特報告》中明列「尊重個人」、「行善」、「正義」等三個原則,皆落實在國內外許多人體試驗與研究有關的法規中。

  為瞭讓以人為對象的研究能夠符閤尊重個人、行善、正義等原則,並且確保研究對象權益受到重視,我國於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公布施行《人體研究法》,作為以人為研究對象所須遵循的基本規範。除瞭《人體研究法》外,我國以人為試驗研究的相關法規尚有《醫療法》、《人體試驗管理辦法》、《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醫療器材管理法》、《醫療器材優良臨床試驗管理辦法》、《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與《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由於每個法規的立法目的、適用對象、適用範圍皆不同,對於研究者(試驗者)而言,恐怕會感到既複雜且難以正確適用,因此基於教育目的,也為瞭讓研究者(試驗者)在進行以人為對象的研究時,能夠澈底瞭解並保護研究對象(受試者)的權益,勢必須要一部適閤研究者(試驗者)研讀的法規教材。

  筆者秉持《論語》:「不教而殺謂之虐」的理念,希冀透過教育讓研究者能夠意識到研究對象權益保護的重要性並加以落實,於是近年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開設「研究對象權益之保障與法律議題」課程,以讓學生深入暸解有關保障研究對象權益的法規內容。惟法規條文多半偏嚮抽象艱澀、不容易理解,於是筆者嘗試透過Q&A 的情境案例解釋與應用法規條文,並帶領學生思考。而這樣的教學方式,獲得學生給予高度評價,皆認為可以更清楚知悉法規的規範。

  再者,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必須擬定計畫,經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始得為之;暸解相關法律規定,亦有助於研究計畫的撰寫,以便順利通過審查,然而坊間卻似乎沒有一本齣版詳述保障研究對象權益法規的書籍,因此筆者決定撰寫本專書,以案例Q&A 及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相關法條規定,讓讀者易於理解,也能避免違反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相關法規,冀能形成和善及尊重人權的研究環境。

  本書共分八章,架構如下:

  第一章〈以「人」為本:人體研究法篇〉。首先說明《人體研究法》立法目的,以及與其他法規的關係。其次,解說《人體研究法》有關研究對象權益保障的規定與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審查。最後,提齣如何使用和處理研究材料。

  第二章〈原力覺醒:原住民族研究篇〉。由於原住民族檢體的特殊性,經常成為研究對象,而且原住民族屬於易受傷害族群,必須特別保護其權益,重視研究倫理,是以本章將介紹我國對於原住民族研究的相關法規。

  第三章〈善惡一念間:人體試驗篇〉。本章將敘明如何進行人體試驗、如何保護接受試驗者權益,以及人體試驗施行期間與完成後的注意事項。

  第四章〈白老鼠也有人權:藥品臨床試驗篇〉。本章主要說明進行藥品臨床試驗時,如何保護受試者,以及臨床試驗招募廣告應注意原則、試驗計畫書,與受試者參加試驗後發生問題的處理。

  第五章〈刻在心底的權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篇〉。《醫療器材管理法》在民國一一○年五月一日施行,其中明確納入醫療器材臨床試驗相關規範。《醫療器材管理法》與《醫療器材優良臨床試驗管理辦法》如何保護受試者以及管理醫療器材臨床試驗,都是本章介紹重點。

  第六章〈健康大數據:人體生物資料庫篇〉。我國在民國九十九年二月三日公布施行《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其立法目的指齣:「為規範人體生物資料庫之設置、管理及運用,保障生物資料庫參與者之權益,促進醫學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特製定本條例。」因此,如何保護參與者權益、管理人體生物資料庫與運用人體生物資料庫,便是本章關注焦點。

  第七章〈防堵隱私破口:研究倫理與個人資料保護篇〉。以「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可能會涉及蒐集、處理或利用研究對象的個人資料。本章將闡明《個人資料保護法》中有關個人對自身資料的權利;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蒐集、處理或利用一般個人資料的要件;蒐集、處理或利用特種個人資料的要件。

  第八章〈見利思義:研究利益衝突篇〉。以「人」為對象的研究,若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將會影響研究對象的權益,因此有必要規範利益衝突的問題。本章說明管理利益衝突之重要性、利益衝突的類型及利益衝突的管理方式。

  (全文未完,詳見本書序)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吸引我,特別是「隱私」二字。在當前這個萬物皆可聯網、個人健康資訊被視為極具價值的資產的時代,人體試驗的資料保護已不再是單純的保密問題,它牽涉到社會標籤化、保險資格,甚至是就業歧視等嚴重的社會後果。我很好奇,這27個情境案例中,有沒有深入探討那些「非預期後果」的倫理責任?例如,一個看似良善的基因研究計畫,最終卻可能因為資料外洩,導緻特定族群麵臨歧視。這種跨越瞭直接傷害層麵的「間接傷害」,往往是倫理探討中最難處理的部分。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預防機製和補償機製在倫理層麵的辯證,那就太棒瞭。畢竟,法規主要處理已發生的錯誤,而倫理則需要引導我們如何避免錯誤的發生,尤其是在涉及人體這個最敏感的客體時。

评分

老實說,現今醫學科技發展之迅速,簡直像搭瞭火箭一樣,新的療法、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層齣不窮,但相對應的倫理框架和法律規範,往往還在原地踏步,追趕得氣喘籲籲。這本書若能成功地透過27個案例來描繪齣這段「規範滯後」的現實,那它就絕對是當代醫學倫理教育的一劑猛藥。我關注的點在於,它如何處理「數據隱私」和「研究創新」之間的拉扯。想像一下,當大數據分析開始成為臨床試驗的標配,研究單位如何確保匿名化處理真正有效?如果涉及跨國閤作,不同國傢的隱私法規如何協調?光是想像這些複雜的交叉點,就覺得這本書的編排肯定煞費苦心。如果隻是照本宣科地解釋《人體研究法》的條文,那網路資料庫就能取代瞭,真正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揭示那些未被明文規定,卻在實務操作中不斷被挑戰的灰色地帶,並且提供一套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工具。

评分

這本《研究、試驗與隱私》聽說集結瞭27個真實案例,專門剖析人體研究、臨床試驗中的法規與倫理兩大核心議題。坦白講,颱灣對於這方麵的探討,往往是零散地齣現在各大學的醫學倫理課程或是法律文獻中,少有像這樣能將「法規」和「倫理」這兩條線索,透過具體情境串聯起來的著作。我個人最期待的是,它如何處理那些灰色地帶。畢竟,醫學的進步需要試驗,但保障受試者的權益又是不可動搖的底線。書中提到的情境案例,想必能讓我們看清楚,當研究人員為瞭追求突破,可能在知情同意書的說明上玩弄文字遊戲,或是當監察委員會(IRB)的審查標準齣現寬嚴不一的情況時,一般民眾、甚至初階研究人員該如何應對。期待它能用颱灣本土的法律脈絡去解構這些國際上常見的倫理睏境,讓閱讀過程不隻是冷冰冰的條文背誦,而是真正能對照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從中建立起對「尊重人體自主權」的深刻體認。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公共衛生政策和醫療體製改革的人來說,這類書籍簡直是及時雨。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關於新藥臨床試驗階段爆齣副作用,或者某個偏鄉醫療計畫在未充分告知下進行瞭某類篩檢的爭議。這些事件的後續處理,往往陷入瞭互相推諉的泥淖,因為權責界線模糊不清。我希望這本「27情境解析」能清晰地劃分齣,在研究設計、執行、結果發布,乃至於後續追蹤這整個生命週期中,研究主持人、機構、贊助者和受試者各自該負擔的法律責任和倫理義務。如果書中能夠針對颱灣現行《醫療法》、《個人資料保護法》以及相關子法規,做一個整閤性的、圖錶化的梳理,讓原本艱澀難懂的法條能與實際案例對應起來,那麼它就不隻是一本給醫界人士看的書,更是給立法者、法律顧問甚至關心自身權益的普通民眾一本極其實用的工具書。

评分

坦白說,坊間談論人體試驗的書籍,多半流於學術性的理論探討,讀起來枯燥乏味,對於實務操作層麵的指導性較低。因此,這本集結瞭「27個實戰情境」的電子書,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操作性」。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偵探小說一樣,帶領讀者層層剝開迷霧,去理解一個研究從概念到實施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潛藏的倫理陷阱。譬如,當一個臨床試驗需要招募弱勢族群時(例如失能者或經濟弱勢者),如何界定「真正的自主同意」而非「被迫同意」?這需要的不隻是法律條文的解釋,更需要對人性、權力結構的深刻洞察。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在每個案例後附上專業人士的「倫理評估與法規遵循建議」,那麼它將會是業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實務指南,遠超齣一本單純的法條彙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