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認知心理學(二版) (電子書)

音樂認知心理學(二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振家
图书标签:
  • 音樂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音樂認知
  • 音樂
  • 心理學
  • 電子書
  • 二版
  • 學習
  • 研究
  • 大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們為何需要音樂?音樂有哪些功能?音樂為何會引起情緒?聽音樂時為何會想要律動身體?……拜科技進步之賜,科學家如今可以觀測人腦在處理音樂訊息時的活化型態;另一方面,音樂活動的跨物種比較,也隨著生物學家對於靈長類、鯨豚、鳥類……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與演化生物學的觀點,探討音樂認知心理學的主要議題,本書二版增加了一些有關大腦中輔助運動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顯著網路(salience network)的文獻,以反映科學家對於音樂腦的研究進展。關於音樂應用的議題,在二版中特別凸顯了三項音樂功能:第一,聆聽音樂可以緩解某些病人的疼痛感,其原理涉及預設模式網路;第二,兒童藉由音樂遊戲促進了大腦的發展,可以強化動作協調、感覺統合、認知控制,以及聽語能力;第三,在音樂中展現個人創意,能促進預設模式網路跟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腦區之間的互動與平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音乐认知心理学(二版)》(电子书)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展现该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同时确保不包含原书的具体内容,且行文自然流畅。 --- 深度探索人类心智与音乐交织的奥秘:一部严谨的认知科学著作的导览 本书并非关于音乐实践、技巧或音乐史的著作,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深层次的领域:音乐认知心理学。它是一本为对人类心智如何处理、理解、记忆和体验音乐这一复杂现象感兴趣的读者精心准备的学术指南。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为基石,系统梳理了自早期实验心理学以来,直至当代神经科学前沿,关于音乐认知研究的核心理论、实验范式和关键发现。 第一部分:构建理解的基石——基本感知与处理机制 本卷首先奠定了理解音乐认知所需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其信息输入依赖于人耳的物理结构和大脑的初步信息编码过程。 1. 听觉的物理与生理学基础: 我们将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强度、时域与频域分析)出发,深入探讨声音如何转化为神经信号。重点解析了听觉皮层的组织结构,以及初级听觉中枢如何对声学特征进行分离和初步整合。这部分内容清晰地勾勒出从“振动”到“感知”的生物学路径。 2. 音高知觉的复杂性: 音高是音乐最基础的元素之一,但其认知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书中详细考察了基频理论、和声学理论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探讨了人耳如何解决“音高模糊”问题(如复合音的知觉)、如何处理音高变化(如旋律的起伏),以及个体差异在音高判断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音调(Pitch)与音色(Timbre)的相互作用,阐明大脑如何将这两者分离或融合以构建完整的听觉场景。 3. 节奏与时间结构的解析: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本书系统分析了人类对时间间隔的感知能力,包括对亚秒级到秒级区间的准确测量。讨论了节拍(Beat)的产生机制——是内在的、自发的同步过程,还是由外部线索驱动的预测活动?深入分析了韵律(Meter)的认知表征,即大脑如何组织离散的时间点形成层级结构(如小节、拍子)。此外,还讨论了对复杂节奏模式(如复节奏、切分音)的认知负荷与处理策略。 第二部分:结构化与意义的构建——音乐的组织与表征 当基础的音高和节奏元素进入大脑后,它们必须被组织成连贯的结构,才能产生意义。本部分聚焦于音乐的语法和记忆系统。 1. 和声的心理学: 和声是西方音乐的核心,其认知研究历史悠久。书中详尽回顾了关于调性(Tonality)的经典理论,如阿恩海姆的完形理论和后来的信息整合模型。重点分析了和弦功能的心理学基础——为什么某些和弦进行听起来“和谐”或“解决”,而另一些则产生“不协和感”或“期待感”。探讨了音级(Scale Degree)的表征,以及大脑如何维持一个动态的调性中心,并对偏离该中心的音进行实时评估。 2. 旋律的表征与记忆: 旋律是音乐中最容易被记住的元素之一。本书探讨了旋律的轮廓(Contour)、间隔(Intervals)在记忆中的权重。研究了人们如何在大脑中表征一段旋律——是以绝对音高、相对音高还是以运动感知的形式存在?这部分内容交叉比对了短期工作记忆与长期情节记忆在旋律再现中的作用。 3. 音乐语法与预期: 音乐的认知处理具有强烈的预测性。本书深入分析了音乐语境如何建立预期模型。当听众听到一个不符合预期的音符或和弦时,大脑会产生何种神经反应(如ERP中的N400效应的音乐对应物)?这揭示了音乐结构如何在认知层面被“编码”为一套隐含的规则集。 第三部分:高级认知功能与音乐体验 音乐认知并不仅仅是处理音符,它深刻地嵌入了更宏大的认知图景之中,影响着情感、记忆、注意力乃至社会互动。 1. 音乐与情感的联结: 情感是音乐体验的核心。本部分区分了情绪(Emotion,指短暂、强烈的生理反应)与心境(Mood,指持续的、低强度的情感状态)。探讨了调节音乐情绪的机制,包括:预期违背理论、唤醒水平(Arousal)的生理指标、以及音乐结构(如速度、调式、音域)与特定情感标签(如快乐、悲伤)之间的映射关系。 2. 音乐记忆与学习: 详细区分了程序性记忆(如演奏技巧)与陈述性记忆(如记住歌曲名称或歌词)。针对音乐学习过程,考察了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认知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分块(Chunking)、自动化(Automatiz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来高效习得复杂的音乐技能。 3. 音乐、语言与认知共享: 音乐和语言是人类最独特的两种序列处理系统。本书对比了两者在句法处理、语义理解以及神经基础上的异同点。探讨了在双语者或拥有音乐背景的个体中,是否存在跨模态的认知迁移(如从音乐训练中获得的数学或空间推理优势)。 4. 音乐的社会与文化维度: 认知并非孤立发生。本部分讨论了同步性(Synchrony)在群体音乐体验中的作用——听众如何通过共同的节拍感知来增强社会联结感。同时,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音高、调性、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认知规则的差异性与普适性。 结语: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音乐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未解之谜和前沿挑战,包括对音乐创造力的认知模型、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音乐感知特征的探究,以及利用先进的脑成像技术(如fMRI, EEG, MEG)来追踪音乐处理的实时动态网络。 通过对这些复杂主题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本书为学生、研究人员和任何对“我们的大脑如何理解音乐”这一问题抱有好奇心的人,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启发性的认知科学框架。它不仅是知识的汇编,更是一份指引未来探索的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振家


  臺灣新竹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之後赴德留學,取得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音樂學博士。返臺後擔任臺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應用力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現為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師,也是該校「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的成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生物音樂學、藝術與醫療、音樂聲學、戲曲,在校開設「音樂、演化與大腦」、「音樂作品中的愛」、「疾病與災難的表演與展示」等課程。研究論文散見於《歐洲神經科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腦與認知》(Brain and Cognition)、《音樂知覺》(Music Perception)等。
 

图书目录

再版序
作者序
 
第一章 聲音本質與聽覺系統
第一節 音量、音高、音色
第二節 周邊聽覺系統
第三節 中樞聽覺系統

第二章 音感:音高訊息的初步處理
第一節 絕對音感的利弊
第二節 絕對音感的獲得
第三節 音感的神經基礎
第四節 音程、旋律、相對音感

第三章 音樂的意義與形式
第一節 音樂符碼如何獲得意義
第二節 從語意到概念
第三節 音樂的形式與組合規則
第四節 音樂在戲劇中的功能

第四章 音樂與運動系統
第一節 演奏者與演唱者的大腦
第二節 拍子、拍節、節奏
第三節 跟著音樂起舞
第四節 音樂即興

第五章 音樂的情緒特性
第一節 從共鳴、渲染到昇華
第二節 音樂情緒的神經基礎
第三節 聽眾研究

第六章 跨物種比較與生物音樂學
第一節 大翅鯨的歌曲創作
第二節 鳴禽的音樂性
第三節 靈長類的二重唱與打擊樂
第四節 跨界新視野

餘韻: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
 
附錄
索引
圖片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3941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再版序

  音樂活動包括了演奏(演唱)、創作、欣賞,這三個面向都很重要,但是臺灣的音樂專業教育比較重視前兩者,相對的,諸如「聽眾的大腦如何處理音樂訊息?」「欣賞音樂對於生活有何影響?」等議題,則未受到應有的關注。實際上,音樂聽眾的人數遠多於音樂家,因此,如何讓更多人懂得欣賞音樂、善用音樂來提升精神生活,應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此外,在充分瞭解聽眾、培養聽眾之後,音樂的演出與創作也會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

  本書的一個核心目標,便是想要喚起音樂人與大眾對於音樂聽眾的關注。本書希望從欣賞音樂的認知機制出發,廣泛探討音樂心理學的議題,包括音樂演奏(演唱)與創作的大腦神經基礎,其中有許多議題跟以下四大謎題有關:

  1. 人們為何需要音樂?音樂有哪些功能?
  2. 音樂為何會引起情緒?聽音樂時為何會想要律動身體?
  3. 生物會趨吉避凶,但為何有許多人喜歡聆聽哀傷或悲壯的音樂?
  4. 人類的音樂跟語言有何異同?

  這些謎題都相當吸引人,但目前還沒有完整的答案。令人振奮的是,在本書初版發行之後的六年之間,音樂心理學家與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對於這些謎題已有更多的瞭解,本書也利用改版的機會,納入相關的新發現。

  本書的二版維持原本的架構,而在內容上增加了近年的新發現,其中較大的修改,是增加了一些有關大腦中輔助運動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顯著網路(salience network)的文獻。最近的研究顯示,我們之所以能享受音樂的流動,從中體驗各種情緒與律動感,有賴這些腦區的協同運作,而音樂在人類文明中之所以能夠發揮種種功能,也跟以上兩個神經網路有關。

  筆者近年的教學中,經常鼓勵學生思考音樂在人類社會中的功能,因為純學術的探索,終究還是要落實於生活,促進健康與福祉。關於音樂應用的議題,本書在二版中特別凸顯了三項音樂功能,並且從認知神經科學來解釋。第一,聆聽音樂可以緩解某些病人的疼痛感,其原理涉及預設模式網路;第二,兒童藉由音樂遊戲促進了大腦的發展,可以強化動作協調、感覺統合、認知控制,以及聽語能力;第三,在音樂中展現個人創意,能促進預設模式網路跟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腦區之間的互動與平衡。

  期待讀者在瞭解音樂的認知原理之後,也能思考其應用於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從而提升音樂的功效。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業餘的音樂教育者,我一直很頭痛如何將複雜的認知科學理論,轉化成學生可以理解的教學內容。這本電子書的優勢就在於它的「實用性」遠高於理論的空談。特別是關於「學習與練習」那一章,它不僅僅探討了技能習得的一般原則,而是具體地連結到樂器學習上,例如「自動化」的程度對演奏表現的影響,這對我的教學方法帶來了很大的啟發。我甚至把書中的一些圖表直接拿去做課堂討論的材料,因為它們的視覺呈現非常直觀。另一個讓我很驚豔的是,它對「跨文化音樂認知」的討論,打破了西方音樂中心主義的窠臼,這在台灣的學術圈裡其實是蠻進步的觀點。電子書的好處是,當我在不同場地備課時,隨時都能在雲端調出需要參照的內容,不需要揹著厚重的實體書到處跑。這本書不只讓我對音樂的認知歷程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更提供了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教學現場的具體藍圖。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價值,我覺得最核心的一點,在於它對「音樂的意義建構」所進行的深入探討。很多類似的書只會停留在「大腦如何處理聲音頻率」這種物理層次,但這本書敢於挑戰更哲學、更貼近人類經驗的問題,即「為什麼同樣的音符組合,在不同文化或不同個體聽來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它連結了認知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甚至是語言學的觀點,來解析音樂理解的複雜性。我個人對其中關於「音樂成癮」和「聽覺依賴」的章節最感興趣,它用科學的眼光去解析了我們對某些歌曲的「無法自拔」,這讓我對自己的音樂偏好有了一個更客觀的認識。此外,作為「二版」,內容的擴充非常到位,加入了許多近年來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研究成果,這讓舊有的理論框架得到了強有力的佐證。總體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音樂在人類心智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說實在話,我對心理學的書籍普遍抱持著一種「保持距離」的態度,總覺得很多都寫得太學術腔,讀起來很累。但這本《音樂認知心理學(二版)》完全顛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儘管內容的學術嚴謹度絲毫不打折。作者在描述複雜的認知歷程時,常常會使用生動的比喻,讓我這個非本科生也能輕鬆抓住核心概念。例如,當它解釋「視覺與聽覺訊息整合」時,那個關於指揮家如何同步處理樂譜和樂團表現的比喻,簡直讓人拍案叫絕。而且,我特別喜歡它在每章末尾設置的「延伸思考」部分,它不是制式的習題,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現實世界中尚未被完全解答的音樂謎題,這讓閱讀體驗從單向吸收知識,變成了雙向的知識建構過程。對於想從純粹愛樂者晉升為能進行有深度討論的聽眾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橋樑,它不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夠格去理解這些東西。

评分

這本《音樂認知心理學(二版)》的電子書,拿到的時候真的有點興奮,畢竟現在資訊爆炸,要找到一本紮實又兼具實務性的認知心理學專書不容易。我本來以為它會是那種老掉牙、理論堆砌的教科書,結果翻開後發現編排相當流暢,尤其是在探討「聽覺記憶」和「旋律表徵」那幾章,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貼近我們日常聽音樂的經驗,不像有些學術書寫得讓人昏昏欲睡。舉例來說,它不只是把理論搬出來,還會引用很多實驗設計的細節,讓我這個對實驗法有點興趣的讀者,可以很清楚地理解科學是如何得出這些結論的。像是對「音高知覺」的討論,就從基礎的神經機制一路講到高層次的語義編碼,層次分明,讀起來很有層次感。而且,電子書的排版也很友善,即使是複雜的圖表,在平板上縮放閱讀也沒有失真,這對需要經常查閱特定段落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能滿足科班學生的需求,對於想更深入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喜歡某一首歌」的普通樂迷來說,也是一本極佳的入門磚。

评分

老實講,我對心理學的了解多半是從科普讀物入門的,這本《音樂認知心理學(二版)》在處理那些比較艱澀的認知模型時,展現出了驚人的清晰度。我特別欣賞它在章節之間銜接的邏輯性,讀起來不會有那種東拉西扯的感覺。它並沒有過度聚焦在某個單一領域,例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討音樂的「情感反應」與「執行功能」之間的關聯,這部分內容在市面上同類書籍中算是比較少見且深入的。對於我這種熱衷於解析流行音樂結構的人來說,書中關於「和聲預期」的討論,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框架去理解為什麼某些橋段會讓人感到驚喜或滿足。而且,這本書的「二版」更新幅度讓人有感,看得出來作者團隊對於近幾年認知科學的新進展做了非常細緻的補充,不像有些版本只是換個封面敷衍了事。唯一稍微覺得有點挑戰性的,可能是在深入探討早期大腦處理聲音的機制時,需要稍微停下來消化一下專有名詞,但這也反映了內容的紮實程度,畢竟要談認知,這些基礎是無法跳過的。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的工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