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 (電子書)

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復
图书标签:
  • 黃光國
  • 知識論
  • 策略
  • 破解
  • 台灣史
  • 史學
  • 電子書
  • 學術
  • 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華人社會至今尚沒有擺脫學術自我殖民的處境,更沒有精確回應中華文化本質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徵。由於中國學問本來著重於「主客合一」,如果沒有階段性使用「主客對立」的語言型態,將思考指向的目標對象化,藉此構築概念來獲取客觀知識,則我們將無法完成具有現代意義的學術。但,我們該如何階段性使用「主客對立」的知識論,來讓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成為真實,進而讓學術研究能真正回應社會需要呢?這就是本書的終極關懷。

  本書由七位學者執筆,圍繞在「黃光國難題」這個核心命題,經由交叉辯論來澄清議題。作者群的討論無不圍繞在釐清抽象概念的正誤,從而獲得可信的知識基礎,更希望建構出能精確闡釋儒釋道文化的理論,因此訂出這部書名。本書最可貴的精神資產,不僅僅是學者間不同觀點交織的火花,甚至不只是學者的深刻反省與自我批判,而是這些不同思路的辯論並未絲毫減損彼此深厚的情誼,呈現「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源風格。
 
探寻知识的边界:当代哲学与科学的交汇 本书汇集了当代哲学、科学史与认知科学领域的多篇重量级论文,旨在探讨知识建构的本质、科学理论的演进规律,以及人类心智在理解复杂世界中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全书内容跨越了科学哲学、认识论、心灵哲学以及科学史等多个学科,以严谨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读者进入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知道”的深层思辨之旅。 第一部分:知识的基石与界限——认识论的重构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传统认识论的核心议题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挑战。作者们审视了“知识的辩护”问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真信念加辩护”模型,而是深入剖析了信念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性、历史性与情境依赖性。 一、知识与信念的动态关系:探讨了在科学范式转换(Kuhnian shifts)的背景下,知识如何从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转变为一种持续演化的实践。分析了信念的“涌现性”特征,即个体信念如何通过集体互动和知识社群的认可机制而获得其辩护力量。重点讨论了“无根信念”(groundless beliefs)在科学发现中的角色,质疑了笛卡尔式的基础主义的有效性,转而探讨更为灵活的融贯论视角。 二、证据的结构与解释力:本章深入分析了经验证据在理论选择中的作用。它超越了传统的“证伪主义”和“证实主义”的二元对立,提出了一种基于“解释性价值”的证据评估框架。研究了理论的“简约性”(Parsimony)和“统一性”(Unification)等非经验性标准如何实质性地影响了科学共同体对新理论的接受度。特别是对那些难以被直接经验验证的理论(如量子力学中的某些诠释)的辩护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三、情境认识论与实践智慧:认识不再被视为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命题集合,而是被视为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发生的活动。本部分引入了关于“实践知识”(Know-how)的哲学分析,区分了陈述性知识(Knowing-that)与程序性知识(Knowing-how)之间的张力。通过对技术实践和医学诊断案例的考察,揭示了专家如何依赖于直觉、类比和文化规范来快速做出判断,这些“潜藏的智慧”构成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科学理论的本体论地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交锋 本部分聚焦于科学哲学的核心争论:我们是否应该相信我们成功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世界真实面貌的描述?作者们对科学实在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并细致考察了不同理论的本体论承诺。 一、对“成功”的再定义与“不完备的实在论”:传统的“不完备的实在论”(MDR)认为,成功的理论至少描述了世界的可观测部分。本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成功”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依赖于工具和目的的概念。通过考察历史上被抛弃的“成功”理论(如以太理论),论证了理论的“可解释性”或“预测力”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其本体论的真实性。提出了一种“工具性实在论”的变体,即理论的实在性仅限于其在特定干预和控制任务中的有效性。 二、观察与理论的相互渗透:深入探讨了理论负载性(Theory-ladenness)问题。不再将观察局限于对纯粹经验数据的记录,而是强调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理论驱动的行为。本章通过对显微镜观察、粒子探测器数据解读的哲学分析,展示了理论框架如何塑造了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从而挑战了经验主义的清晰界限。 三、数学与物理的交织:探讨了数学结构在物理理论中的不可或缺性及其本体论地位。讨论了柏拉图主义、直觉主义等哲学立场如何影响我们对物理定律的理解。重点分析了现代物理学中那些高度抽象的数学框架(如规范场论),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现实的构成要素,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人类心智为组织经验而创造的工具。 第三部分:心智、语言与实在——认知科学的哲学反思 本部分将视野转向人类的认知结构,探讨心智的局限性如何限制了我们对实在的把握,以及语言和概念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知识体系。 一、心智的模态与限制:基于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本章批判了将人类心智视为一个完全理性的信息处理系统的观点。强调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情境依赖性的重要性。研究了人类固有的认知偏差(biases)如何系统性地影响科学发现的路径,以及这些偏差在某些情况下如何反而促进了非凡的洞察力。 二、概念的演化与认知域:探讨了关键科学概念(如“力”、“质量”、“物种”)是如何随着科学发展而发生深刻语义漂移的。引入了认知语义学的工具来分析这些漂移,论证了概念的“僵化”往往是阻碍科学进步的因素。讨论了不同认知域(如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之间概念体系的不可通约性问题。 三、实在的构建性视角:本章从社会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知识体系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目标。然而,它并非完全否定客观实在,而是主张我们对实在的理解总是通过一套社会协商和技术中介的系统被“构建”和“中介”的。对“客观性”的追求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实践,而非一个可以达到的静态状态。 全书以其跨学科的广度和深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代知识论困境的全新视角,既扎根于严密的逻辑分析,又敏锐地捕捉了科学实践的前沿脉动。它不是提供一个最终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永无止境的探寻知识本质的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復(主編,第一、六、十三章)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黃光國(主編,第二、五、七、九、十二、十四章)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林耀盛(第三、四章)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張蘭石(第八、十、十一、十五章)

  閩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夏允中(第十、十一、十五章)

  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

陳泰璿(第十、十一、十五章)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

張峻嘉(第十、十一、十五章)

  高雄師範大學佛法與科學研究室特聘研究員
 

图书目录

第 一 章 黃光國難題:如何替中華文化解開戈迪安繩結(陳復)
第 二 章 「自我」與「自性」: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策略(黃光國)
第 三 章 「榮進」之後:黃光國難題,我們的難題(林耀盛)
第 四 章 坦塔洛斯的困題:思「反」心理學,批判社群革「心」(林耀盛)
第 五 章 「心性」與「文化的考古」:敬答林耀盛(黃光國)
第 六 章 修養心理學:黃光國儒家自我修養理論的問題(陳復)
第 七 章 由「關係主義」到「修養心理學」(黃光國)
第 八 章 文化傳承與典範轉移之一役:華人宗教研究上的黃光國難題(張蘭石)
第 九 章 華人宗教研究的典範移轉(黃光國)
第 十 章 黃光國難題:自性的有無(陳泰璿、夏允中、張峻嘉、張蘭石)
第十一章 黃光國難題再三問:如何定義自性、如何修養、如何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張峻嘉、夏允中、陳泰璿、張蘭石)
第十二章 榮格心理學與自性難題(黃光國)
第十三章 破解黃光國難題:如何構築清晰的知識論策略(陳復)
第十四章 傳承儒家的進路(黃光國)
第十五章 儒釋道「自性」思想的視域融合與理論化(張蘭石、張峻嘉、陳泰璿、夏允中)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1859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1MB

图书试读

主編序

  本書《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係集結我們思源學會的同道們三年多來的研究與辯論內容。早在2016年底,主編之一的黃光國自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退休,其學生共同舉辦「黃光國教授『榮進』學術研討會」的時候,即期待與會者能對自己過去的學術研究工作提出「不留情面」的批判,並告知將會盡其所能詳盡答覆。因此,主編之一的陳復首先提出「黃光國難題」來直問黃光國在結合中華文化內涵於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包括本土心理學)的過程裡,如何能精確闡釋中華文化的特徵,從而真正完成學術現代化工程,自此就開始這場波瀾壯闊的思想路線大辯論。

  首先,黃光國根據自己和李維倫、林耀盛、葉光輝、陳復等人持續對話的內容,撰寫成《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一書,書中回顧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在過去三十年間曾經出現過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並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分別加以批判,該書第一章即是探討陳復所提出的「黃光國難題」。當時,陳復即寫出多篇論文來批評黃光國的論點,並提出各種新觀點,黃光國則每篇都寫論文來回應,並引起許多中青年學者陸續跟進討論,包括:林耀盛、張蘭石、夏允中、陳泰璿、張峻嘉等,都提出各種尖銳的問題,並指出破解「黃光國難題」的可能策略。

  這其間最核心的問題莫過於知識論的思考。由於中國傳統的學問本來著重於「主客合一」,然而如果沒有階段性使用「主客對立」的語言型態,將思考指向的目標對象化,藉此構築概念來獲取客觀知識,則我們將無法完成具有現代意義的學術。當時,大家的討論無不圍繞在釐清抽象概念的正誤,從而獲得可信的知識基礎,更希望建構出能精確闡釋儒釋道文化的理論,因此訂出這部書名,實屬其來有自。本書最可貴的精神資產,不僅僅是學者間不同觀點交織的火花,甚至不只是學者的深刻反省與自我批判,而是這些不同思路的辯論並未絲毫減損彼此深厚的情誼。

  這或許即是從「知」(觀念)與「行」(實踐)兩個層面出發,徹底在落實最新型態的「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吧?經由這些辯論的過程,思源學會的同道們對儒釋道思想談的「自性」逐漸獲得共識,並從不同角度思索如何發展出相應的現代學術語言,來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後來更進而正式成立「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此一學術組織(簡稱思源學會),特別著重凝聚學者,共同探索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架構與在地實踐,關注如何根據華人社會的實況研究與推動相應的自主學術,並向社會大眾和國際社群介紹最新的學術成果。

  這三年來,經由黃光國的號召,臺灣的北、中、南、東各大學每月輪流舉辦「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社群學術研討會」,邀集人文與社會各領域的學者來主講或座談,仔細討論當前學術如何長年面臨概念被自我殖民的困境,其帶來的深刻影響,並討論解決的路徑。能獲致這些豐碩的學術成果實屬不易,本書即是這項成果中最精緻的展現。對一位學者最大的尊敬,就是以最嚴厲且嚴謹的方式批判他的思想,當他的思想經過各種觀點的沖刷而經得起考驗,他就完成自己來到人間的慧命。我們都應該踏在這樣的道路上,「黃光國難題」已是我們共有的學術難題,期待本書的拋磚引玉,能號召更多學者完成自己來到人間的慧命。
 
陳復、黃光國
2019年2月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讓人充滿好奇心!「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這可真是個大膽又引人深思的標題。身為一個對台灣社會學、哲學還有本土思想脈絡有一定關注的讀者,我對黃光國教授所提出的那些深刻挑戰,尤其是關於知識論層面的辯論,一直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坦白說,要真正「破解」一個學術大家拋出的難題,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極高的學術素養和跨越傳統藩籬的思維。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投下了一顆重磅震撼彈,讓人期待它能帶來哪些新的視角或體系化的論證。特別是「知識論策略」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作者可能不僅僅是在回應或反駁,更是在建構一套全新的、可以應對當前複雜學術困境的思維框架。我猜測,這或許會是一本需要反覆咀嚼、甚至可能需要搭配其他相關文獻才能完全領會其精妙之處的硬核著作。如果它真能成功地梳理出前人未曾觸及的癥結點,那對整個華人文學術界來說,都是一大福音。光是想像作者如何小心翼翼地拆解那些既有的理論基石,然後提出更具穿透力的替代方案,就已經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內頁了。這不僅僅是一場學術論戰,更像是一場思想的奧德賽旅程。

评分

說真的,光是這個書名在手機上跳出來,我就被那種硬碰硬的學術氣勢給震懾住了。這不是那種隨便翻翻就能吸收的淺碟式讀物,它散發出一種要求你「認真對待」的氣場。我猜測,這本書在結構上必然是極度縝密的,從對既有文獻的細膩梳理,到對黃氏觀點的精準定位,再到最後提出其知識論解決方案,每一步都可能經過了千錘百鍊的推敲。我個人對於這類型的「戰略性」著作特別著迷,因為它們往往揭示了學術鬥爭背後隱藏的邏輯規則。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勾勒出,在台灣的學術場域中,知識是如何被建構、被壟斷,以及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壟斷,那麼它就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對於像我這樣,時常感到在傳統學術體系中思緒受限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期待它能帶來足夠的「思辨燃料」,讓我能夠重新審視我對許多既定知識的接受程度。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和書名,立刻讓我想起大學時代那種為了搞懂一個哲學概念,可以連續幾晚對著書本和咖啡喃喃自語的時光。這類型的書籍,說實話,絕對不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讀物,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學理基礎,不然很容易在艱澀的術語和複雜的邏輯推演中迷失方向。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對它抱持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態。你知道的,台灣學術圈對黃光國先生的議題討論一直很熱烈,但往往陷在某種既有的光譜裡打轉。如果這本書能夠跳脫那種框架,提供一套真正「破局」的知識論工具,那它的價值就不僅限於學術圈內部,更可能影響到我們理解自身文化和知識體系的視角。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在地性」與「普遍性」在知識論上的拉扯?這中間的辯證關係,往往是台灣學術界難以迴避的宿命。期待作者能帶來一種既能立足本土經驗,又能與國際學術對話的雄心壯志。這種需要極大心力才能完成的智力建構,光是能夠出版問世,就已經值得一份敬意了。我已經準備好讓這本書挑戰我現有的認知極限了。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題目,簡直像一則精心設計的懸疑預告片,讓人腦中自動生成各種可能的戰場圖景。我比較關注的是「策略」這個詞彙,它暗示著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不只是純粹的理論批判,更包含了某種實踐性的指導方針,或者說,一套用來指導未來學術研究和知識生產的具體方法論。在當代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清晰的知識論基石來錨定我們的判斷力。黃光國教授的議題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觸及了知識權力的核心問題。如果作者真的能提出一套有效的「破解策略」,那麼這本書的意義就不僅限於學術圈內的同溫層討論,而是能為所有關心台灣知識主體性建構的人士提供一把銳利的解剖刀。我希望作者的文筆能夠保持一種銳氣,不要過度學術化到令人卻步,而是能在保持嚴謹的同時,帶著一種邀請讀者共同參與思辨的熱情。畢竟,破解難題不只是少數專家的事,更需要廣泛的社會共鳴和理解。

评分

這本電子書光是標題,就已經讓我聯想到一場思想上的高空雜技表演。要處理黃光國教授提出的難題,其難度不亞於在鋼索上走鋼絲,稍有閃失就可能陷入自我矛盾或邏輯謬誤的萬丈深淵。因此,我非常期待作者在論證過程中的細膩程度和邏輯的滴水不漏。這類型的書籍,最忌諱的就是空談口號,而「知識論策略」這個定位,讓我抱持著一種「有備而來」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具體展示,所謂的「策略」在實務上如何運作,它如何能夠有效地規避掉過去在處理類似問題時所遇到的結構性盲點。對我而言,一本成功的學術論戰之作,不只是要指出別人的錯誤,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能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思辨指南。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為後黃光國時代的知識論研究開闢一條康莊大道,那麼它的歷史地位將不容小覷。這絕對是一本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去「征服」的硬骨頭,但回報想必是巨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