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 (電子書)

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俊裕
图书标签:
  • 文化政策
  • 文化治理
  • 东亚
  • 再东方化
  • 文化研究
  • 政治学
  • 社会学
  • 电子书
  • 台湾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再東方化」是多重而動態的概念,它包括對東方主體的反思、重構、重生、重返與重新詮釋。在亞洲,再東方化取徑必須面對早已內化的西方;而在臺灣,再東方化則不得不面對已經內化了的中國與中華。在全球化的時代,臺灣-東亞的知識分子與文化工作者無可迴避,必須為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知識生產和實踐肩負起在地論述的時代責任。

  ***

名人推薦

  欣見年輕一輩學者投入臺灣文化政策與治理的在地論述及實踐,大膽主張《再東方化》的政策思想取徑,值得理論與實務界關注。--陳其南.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具體的個體經歷與思維邏輯是如何互為演繹?具備的獨立批判辯證與思考探索研究又要如何詰難建構?地理上的西方與我們所在的東亞,與抽象的東、西方,尤其歷史中不勝枚舉的帶有種族主義式虛構的修辭說法,今天如何東方化?《再東方化》的立論在於民主公共性的公民過程之對話,試圖凝聚公共力展現的文化價值與共識,一種知識分子的文化主體性的認同。見其取徑不從俗沉浮之論述或足為訓。--陳志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這是一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力作。在東方主義批判論者的圍攻下,在2016年美國國會提議去除「東方人」的事實下,劉俊裕從理論辯證、歷史再釋與在地省思的角度剖解,光是這種勇氣與豪邁,就值得一哂。--廖新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回到亞洲,走向亞非拉/第三世界才是通往全球化的必經路徑。《再東方化》是大時代變動的推進器。--陳光興.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與《人間思想》主編

  《再東方化》並不隨俗,劉俊裕教授無不意在從矛盾衝突中,找尋、確認與定位希望之源,進而以「文化」為論說的幅湊,吐納「經世」(治理)與「經濟」的思辯。--馮建三.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傳播、文化與政治》編委
跨越藩篱:全球化时代下文化身份的重塑与实践 一部深刻剖析当代文化变迁、身份认同建构与全球治理模式转型的综合性著作。 在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世界格局的今天,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最深层的结构性力量,正经历着剧烈的碰撞、融合与重构。本书不再局限于对某一特定区域或单一文化现象的描摹,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社会学洞察,系统考察了在后殖民语境、数字技术革命以及地缘政治变动交织影响下,文化身份如何被协商、被塑造,以及个体与集体如何在日益流动的世界中重新锚定自身价值与意义。 第一部分:身份的流变:从固定性到流动性 本书首先探讨了“身份”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复杂性。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建立之初,文化身份往往被视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基于地域和历史的内在本质。然而,本书指出,随着人口的跨国迁徙、跨文化交流的日常化,以及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信息壁垒,身份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和多重化。 1. 跨国移民与“第三空间”的诞生: 深入分析了新移民群体的文化适应过程,重点关注“在场性”的消解与重建。探讨了他们在原生地文化记忆与新居地社会规范之间所开创的“第三空间”(Third Space)——一个充满张力、创造力与身份焦虑的场域。这一部分结合了全球主要移民目的地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融合(Assimilation)、隔离(Segregation)与混杂(Hybridity)三种主要路径的社会后果。 2. 数字原住民与虚拟身份的建构: 技术革命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是本书关注的另一个核心面向。随着社交媒体、元宇宙等数字平台的兴起,个体得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身份的试错、表达和构建。本书审视了这种“去地域化”的身份表达如何挑战了传统社会结构对个人身份的定义权,以及这种虚拟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权力结构之间产生的张力与共谋。例如,探讨了特定网络社群如何发展出超越国家边界的亚文化认同,以及这些认同在现实政治动员中的潜力与局限。 3. 语言的权力与文化转译的困境: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身份的载体。本书从后殖民批评的视角出发,审视了全球通用语(如英语)的强势地位对边缘语言和地方知识体系构成的结构性威胁。通过对文学翻译、影视字幕等领域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文化内涵在跨语言转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真、损耗乃至被意识形态劫持的风险。 第二部分:文化治理的范式转移:从单一主权到多中心网络 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文化政策制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焦点转向文化治理的实践层面,分析了在超越国家边界的文化流动面前,传统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如何失效,以及新的多中心、网络化治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1. 文化外交的演进:从软实力到协同建构: 批判性地考察了“软实力”概念的局限性。本书认为,在信息透明化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的今天,单向度的文化输出难以奏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强调“协同建构”(Co-creation)的文化外交模式。通过对国际文化节、艺术项目合作的分析,展示了文化交流如何成为国家间利益博弈和价值协商的复杂场域。重点分析了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文化基金会)在塑造全球文化景观中的关键角色。 2. 知识产权与文化资源的分配正义: 这是一个涉及经济、法律与伦理的交叉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受到重视,如何界定、保护和利用这些跨代际的文化资源成为全球治理的难题。本书详细剖析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应对原住民传统知识(Traditional Knowledge)和民间集体创造物时的制度性失灵。探讨了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文化资源共享机制的可能性与障碍。 3. 媒介生态与公共领域的碎片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深刻影响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本书考察了在一个高度个性化、算法驱动的媒介生态中,社会共识是如何被瓦解和重构的。讨论了“信息茧房”对民主讨论的影响,以及文化政策制定者如何在一个充满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的平台上,维护一个具有建设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第三部分:地方的再激活:对本土性的在地化回应 尽管全球化趋势明显,本书并非主张文化同质化的必然性。恰恰相反,它强调在宏大叙事受挫的当下,地方性和“在地化实践”正获得新的能量和意义。 1. “地方叙事”的复兴与文化旅游的悖论: 探讨了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性(Genuineness)来吸引资本和人才。然而,这种“地方的商品化”也带来了深刻的文化悖论:为了迎合外部市场而进行的文化“景观化”或“主题化”,往往以牺牲其真实性和内在生命力为代价。本书通过对特定历史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可持续平衡的策略。 2. 青年文化的反思性实践: 聚焦于年轻一代如何批判性地继承、挪用和改造传统文化元素。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文化生产者。分析了当代青年艺术、音乐和时尚如何巧妙地运用解构主义的手法,对既有的文化符号进行戏仿和重构,从而在不否认历史根源的前提下,构建面向未来的文化表达。 3.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空间争夺: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文化设施(如剧院、独立书店、艺术工作室)在城市空间中的稀缺性日益凸显。本书将文化视为一种城市资源和政治权力载体,审视了文化机构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定位,以及文化社区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来对抗地产资本对文化空间的侵蚀。 结论:走向审慎的文化能动性 本书总结道,在全球文化景观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今天,成功的文化治理不再依赖于宏大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而更依赖于对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它呼吁采取一种审慎的文化能动性(Prudent Cultural Agency):既要积极参与到全球文化的对话中,抵抗文化霸权对地方经验的压制;也要在地方层面,促进文化实践的真实性与活力,以应对身份焦虑与社会断裂的挑战。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文化未来走向的人们,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论证有力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俊裕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專長為文化政策與治理、亞歐文化研究、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史。目前同時擔任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首任理事長(2015-2018)、「歐洲文化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網絡」(ENCATC, 2015-2017)國際理事、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獎」評議委員(CPMRA, 2014-2017)、德國及波蘭Cultur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ducation期刊編審委員,以及聯合新聞網udn專欄特約作家。編著有《臺灣文化權利地圖》(2015)、《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2013)等書。其主持及協同主持專案計畫包括2017「編撰文化白皮書暨籌劃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推動文化基本法立法策略規劃案」、「文化部文化影響評估政策先期規劃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際藝文趨勢觀察與情蒐計畫」等。

图书目录

叢書序/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叢書
推薦序/整合兩種文化 一新經濟耳目
作者序

緒論 再東方化:「文化經世」作為文化政策與治理的取徑及方法
-世界近代史視角下的文化「東方主義」到「再東方化」
-從「西方」、「中國」到「亞洲」作為方法
-「再東方化」作為一種反思路線與論述取徑
-「文化經世」作為方法:尋求在地文化政策批判論述的可能性
-文化經世與文化治理:重回世界近代史的文化辯論
-文化經世對當代臺灣文化治理的實質意涵

CH01 當代文化治理的形構、邏輯與分析架構
-文化的意涵與分析取徑
-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互動關係
-當代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治理結構
-文化與治理:文化研究、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
-當代文化政策研究的再東方化

CH02 臺灣文化治理與文化政治體制
-《文化基本法》草案的研擬背景與緣起
-《文化基本法》的立法目的與架構
-《文化基本法》與核心文化價值凝聚
-《文化基本法》與文化權利的保障
-《文化基本法》與文化政策的基本方針
-《文化基本法》與跨部會文化治理體制
-《文化基本法》與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翻轉文化治理?

CH03 文化治理與文化經濟論述
-當代文化經濟論述的問題化
-文化與經濟的一體與斷裂:東、西方道德經濟與政治經濟學傳統
-經濟作為一種文化:文化經濟知識體系的重新縫合
-文化與經濟價值邏輯的揉合:對立?滲透?互為主體?
-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再辯證:資本主義與文創產業作為一種跨國文化形式
-文化經濟模式的階段性轉變:當代文化經濟的價值典範轉移?
-文化經濟生態體系的永續性:邁向一個更寬闊的文化經濟價值衡量框架

CH04 臺灣文化經濟體:藝文補助、文創產業與國際文化貿易
-國家的整體「文化經濟論述」是什麼?——臺灣文化經濟體
-臺灣的藝術文化補助機制:福利模式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文化經濟論述:競爭與成長模式
-對外文化貿易與文化例外的爭議:兩岸文化貿易與TPP
-國家文化經濟政策論述:邁向創新模式的臺灣文化經濟體

CH05 文化治理的社會論述
-文化的社會治理與「文化自理」
-公共領域與文化公共領域的結構
-文化公共領域的結構
-文化公共領域的參與「理性」與「心態」:文化邏輯與人文價值的逆反
-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參與技術與機制
-底層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
-文化治理與文化反抗的行動策略

CH06 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
-當代臺灣文化公共領域論述與文化治理
-臺灣視覺藝術公共領域:以視盟和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為例
-風雲再起: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與文化公共領域
-臺灣的文化自理與文化公共領域

結論 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當代東亞文化治理的再東方化現象
-本書核心提問與回應
-文化治理網絡與生態體系作為整合性分析架構
-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崛起中的臺灣及東亞文化政策論述與實踐.

參考文獻
-外文部分
-中文部分

附件
-附件一: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1060426 公聽會後修正版)
-附件二: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1060831 修正版)
-附件三:2015-2017 年臺灣文化治理相關新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56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1MB

图书试读

序文

  這本書近期的緣起,是2011年4月1日我與臺大城鄉所王志弘教授在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論壇」的對話開始,王老師以「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為題探討文化治理概念的理論嫁接,我則以「文化經世與文化治理:一種在地文化論述的可能性」提出臺灣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想法,一方面提醒亞洲知識分子應該承擔起文化政策在地論述的學術責任,一方面也表達內心對此深層的焦慮。

  從1990年代開始投入東、西方文化以及歐、亞文化政策的研究,經常覺得世界歷史與當代文化治理之間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而文化的內在價值思想與文化政策實務、文創經濟發展,乃至社會文化行動之間,則經常是幾個互不對話的小圈圈。對於公共議題,藝文界更常限制在自己的同溫層。2009 年重讀傅柯的「統理性」概念,發現歐洲文化的「統理性」概念系譜與中國明、清以來「經世治理」的學術傳統之間,其實存在著深厚的可類比性,以及內在可能超克現代文化官僚體系的潛在特質;而文化治理與政治經濟學、社會實踐和公共領域之間,更存在著文化邏輯上主、客體的強烈辯證及連結關係。

  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東方與西方似乎是個早該被拋棄的籠統概念。因為地理上任何一個地緣上的東方,一旦由它所處不斷向東推進,都意味著西方的實質消解。既然如此,在21 世紀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領域,又何須重新點燃「再東方」論述與實踐的火苗呢?

  原因其實不難,因為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東、西方之間人們那條已經內化了的現代性心理基線並沒有消除。歐美與亞、拉、非對於文化政策論述、資源競逐以及權力資本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而再東方化所要表達的,則是一種內在的動力,一種在文化實踐過程中除了凸顯差異外,同時孕育而生的「一股對於差異感同身受,試圖相互理解的驅力」。

  這本書是近年來在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課程中,我與研究生們針對政策理論與實務之間反覆辯證的思想累積。專書中匯聚了三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成果,以及這些年來個人參與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文化論壇、文化立法和全國文化會議的啟發。

  教授的代表著作應該是一本具有思想體系與實踐支撐的專書,這是我的執著。這幾年間挨著一個個的專題研究計畫,一篇篇學術論文與專書篇章,熬著教授升等的壓力,我努力嘗試貫穿一環一環的學術概念,縫合片段論述之間相互構聯的關卡,再加上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的籌備、發起與運作,臺灣、東亞及國際文化政策網絡的串聯,走來並不輕鬆。這本書的完成也算是對近年來自己的學術生活日常有個階段性的交代。

  專書收尾的時間點,正值文化部召開全國文化會議、分區論壇,北、中、南、東各縣市藝文團體與民眾針對文化議題百花齊放,嘗試聚合公、私、第三部門就文化政策白皮書共同撰擬的時刻。筆者將參與文化部門的文化立法研議經驗,學術機構與文化部、地方文化局協力規劃公共論壇的執行和磨合過程,進行學術與實踐的交互檢證,並轉化為文字析論彙整於專書之中。身為學者,不得不表達個人長久以來對國家與城市領導人欠缺文化深層思考的憂慮,文化高懸的價值理念總在政治權力的交迭中百般地妥協,臺灣民間要走的文化路還很長。

  這本書的完成需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謝謝在學術道路上總是身體力行,時時不忘鞭策、提攜後進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廖新田院長;上任以來對於推動臺灣文化政策智庫研究及跨域、跨藝治理不遺餘力的陳志誠校長;在國內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公民權的論述及推動上都樹立典範的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教授;以及在文化研究的思想上、問題意識與路線上給予多方啟發的陳光興教授;他們都個別為專書撰寫了推薦語。特別感謝致力臺灣媒體改革以及倡議「文化例外」的前輩——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在百忙之中還不吝為專書撰寫推薦序文。

  謝謝二位匿名的審查委員對文本內容的修改意見,以及在研究方法上、論述路線上的諸多建議。感謝巨流圖書的編輯沈志翰、林瑜璇在內文編輯與出版行政上的多方協助。同時也謝謝聯合新聞網「鳴人堂」主編許伯崧的邀請,以及《典藏.今藝術》雜誌的幾次專題報導合作,讓我有機會在電子與平面媒體上對文化議題進行公共書寫和大眾對話。

  還要謝謝幾個月來協助我進行專書章節文字編排、校閱的繆子琳、李珮綺;協助內文中許多圖表製作的柯惠晴、翁詩惠、康家禎;多年協助我進行專題研究計畫並進行學術對話的劉育良,以及張依文、張宇欣、廖凰玎律師。同時謝謝碩、博班指導過的研究生黃思敏、黃微容、柯柯、育良、林嫻如、施岑宜、盧梅芬、嚴佳音、吳品寬、林宛婷、李佳臻、甘非比、蔡淳任、洪婉喻,在過去七、八年來一篇篇碩、博士論文生產過程中深入的思想對話。

  另外要感謝我藝政所任內的幾位秘書張文采、徐惠萍、康家禎對所務行政的「善治」;協助全國文化會議籌辦執行與規劃的古淑薰博士、梁涵詠秘書,以及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中和我共同奮鬥多年的張玉漢、李明俐、李倢宇、吳盈諄、吳欣瑀、楊安妮、李亦晟、錢又琳(前文謝過的就不重複感謝了)。還有協助我在韓國首爾隱遁寫作的崔碩浩教授、全能的秘書JJ和韓國KCTI的研究夥伴們。多謝了,艾莉卡。

  當然還有在高雄時時關心我、支持我專心留在北部工作的母親;以及不斷搗亂我寫作文稿、打破我思考框架的喵寶。謝謝∼金金。

  如同序文一開始所提,在全球化的時代,東亞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實踐和論述,是在地知識分子必須共同承擔的學術責任。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再東方化過程,我真的很期待更多對文化有理想、有熱血的夥伴一起投入。

劉俊裕
于淡水、竹圍、板橋、高雄、臺中、首爾
2017.11.30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出來,我就覺得很有意思,畢竟在當今這個全球化浪潮下,大家都在談「去西方化」或者「在地化」,但這裡赫然出現一個「再東方化」的提法,實在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猜想,作者大概是要重新審視東亞文化圈在面對現代性挑戰時所展現出的獨特性與韌性吧?畢竟,東亞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價值觀、社會結構和治理模式,絕非僅僅是西方理論的複製或反動。光是想像這種論述的鋪陳,我就感到一陣思想上的激盪,特別是想到台灣在歷史上同時承載了中華文化、日本殖民經驗以及戰後美國影響,這種「再東方化」的視角,或許能為我們理解自身文化主體性提供一個全新的錨點,而非僅僅在東西方對立的框架裡打轉。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勾勒出東亞文化在「現代性」這把尺子下,是如何自我調適、自我建構,而不是被動地被他者定義。

评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如果一本書的語言過於艱澀晦澀,再好的論點也會被埋沒。我希望這本探討文化政策的書,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能夠在論述上展現出某種文學性的流暢度,畢竟它談的是「文化」。文化治理不只是冰冷的行政程序,它涉及如何塑造國民的集體意識、如何傳承歷史記憶,這都需要細膩的筆觸。特別是「治理」這個詞,它帶有一種權力的操作感,如何將這種操作感,用一種能讓大眾理解並願意參與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作者的一大功課。我期待看到作者用生動的案例來支撐理論,而不是堆砌理論術語。畢竟,文化政策的最終實踐者和接受者,是生活在文化中的每一個人。

评分

老實講,光看這個副標題「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我就知道這本書肯定不只是空泛地談文化哲學,而是要切入實務層面的操作。文化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國家權力與社會文化張力拉扯最明顯的場域。在東亞,特別是儒家文化圈背景的社會裡,政府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往往比西方自由市場模式來得更為緊密,這不一定是好事,但卻是事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東亞取徑」的?它是否意味著一種更強調集體主義、國家引導、或是某種特定的美學取向?如果能深入剖析例如日本的文化產業政策、南韓的文化軟實力輸出,或是中國大陸的文化管理模式,並從中提煉出一個共同的「東亞特徵」,那這本書的政策分析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啟發,讓我們思考,在台灣追求文化主體性的過程中,有哪些可以借鑒的治理智慧,又有哪些必須警惕的潛在陷阱。

评分

每次看到學術論著試圖用一個宏大的概念來統攝一個複雜的區域,我總會抱持著一份既期待又懷疑的態度。東亞,從地理上到文化上,都充滿了巨大的異質性,日本的島國文化、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中國大陸的龐大體量與歷史脈絡,台灣的特殊處境,這些都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抹平的。因此,我非常關注作者如何處理這種內部的張力與差異。如果只是將「東方」簡化成某種單一的文化符號,那這本書的說服力就會大打折扣。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找到那個能讓「再東方化」這個概念成立的共同邏輯。這可能需要作者具備極強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敏銳的比較研究視野,否則,這個「東亞取徑」就可能淪為一種過度簡化的標籤。

评分

我個人對「再東方化」的討論有著一種深層的認同感,因為這似乎回應了我們這一代人對於身份認同的焦慮。我們不再能完全自信地依循西方的現代化腳本,同時,過度強調傳統的復古主義也顯得不切實際。所以,「再東方化」應該是一種動態的、回應時代的文化再生。它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將東方傳統的智慧與當代全球化的挑戰進行深度對話後所產生的新結構。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論證,東亞的治理模式——無論是在教育、媒體還是藝術補助等方面——如何能提供一條區別於新自由主義或威權主義的「第三條路」,那它就具有非凡的時代意義了。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種「腳踏實地」的文化自信,一種植根於自身歷史脈絡的現代性表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