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 (電子書)

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家興
图书标签:
  • 諮商
  • 心理治療
  • 實務
  • 心理學
  • 臨床心理學
  • 諮詢
  • 治療
  • 電子書
  • 專業書籍
  • 心靈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是一位資深心理治療師與心理師培訓者,從事諮商與心理治療臨床工作與教學研究35年後的經驗分享,係從廣義的精神分析學派觀點,以有系統的方式,說明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實施步驟與注意事項,並特別強調透過治療架構與治療關係來增進個案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的治療模式。

  本書是一本讓精神科醫師、精神科護理師、心理師、諮商師、臨床社工師、職能治療師、輔導教師,以及上述領域的實習生和學生,能夠容易閱讀、理解並上手應用的心理治療工作指南,有助於減少從事助人工作時的挫折,進而提升專業助人的效能。本書非常適合作為諮商技術與實務,或諮商實習課程的教科書,也可以當作專業助人工作者提升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效能的臨床工作手冊。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跨越心靈的邊界:現代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 內容簡介: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人們對理解自我、他人以及複雜的人際關係的需求日益迫切。《跨越心靈的邊界:現代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旨在為廣大學生、初階專業人士以及對人類心智運作充滿好奇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面且深入的視角,探討二十世紀以來心理學領域的核心思潮、實驗發現以及其實際應用。 本書的結構經過精心設計,旨在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穿梭於理論的殿堂與現實的場域之間。我們不著重於單一治療取向的細節操作,而是聚焦於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建構、主要學派的哲學基礎,以及這些理論如何形塑了我們今日對行為、認知與情感的理解。 第一部:心靈的基礎藍圖——歷史回溯與核心範疇 本部分將為讀者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我們從科學心理學的誕生談起,追溯其在實驗室中的早期探索,並詳細剖析幾大主流學派的歷史定位與根本差異。 章節重點包括: 1. 心理學的發源與演進: 從馮特(Wundt)的結構主義到詹姆士(James)的功能主義,探討心理學如何從哲學的邊緣走向獨立的科學地位。 2. 行為主義的革命與限制: 深入探討巴夫洛夫、斯金納等人的條件反射理論,分析行為學派在環境塑造行為上的貢獻與其對內在歷程的忽略。 3. 認知革命的興起: 著重於訊息處理模式的引入,探討記憶、知覺、問題解決等高階心智功能的運作機制。我們會運用當代神經科學的發現來佐證經典的認知模型。 4. 人本主義的價值重申: 分析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與羅傑斯的自我實現觀點,強調個體的主觀經驗、自由意志與潛能的開發,作為對決定論的反動。 第二部:解讀人類心智的關鍵視角 此部分將深入探討當代心理學的四大主要研究範疇,這些範疇提供了理解人類複雜行為的多維度框架。 1. 發展心理學的生命歷程: 我們將追蹤個體從胎兒期到老年期的心理與社會發展軌跡。重點分析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在當代教育中的啟示,探討艾瑞克森(Erikson)的人格發展危機,並討論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對成人親密關係的深遠影響。 2. 社會心理學的群體力量: 社會情境如何塑造我們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本章節將詳細闡述從人際吸引、從眾行為到偏見形成的社會心理學實驗,例如米爾格倫的服從實驗與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讓讀者理解無形的社會規範如何影響個人決策。 3. 異常心理學的界線劃分: 本章節嚴謹地介紹當前精神疾病的分類系統(如DSM的結構概念),並探討何謂「正常」與「異常」的界線。我們會探討幾類常見的症狀群(如焦慮症、情感障礙)的描述性特徵、可能的生物學基礎與社會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我們將聚焦於病理學的描述與分類,而非具體的治療介入方式。 4. 人格心理學的獨特性: 探討如何定義和測量「人格」。我們將對照特質論(如大五人格模型)的實證基礎,與心理動力學的潛意識假設,分析不同理論如何試圖描繪出每個人獨有的行為樣式與內在結構。 第三部:心理學研究方法與科學倫理 要成為一位稱職的心理學知識學習者,理解知識是如何產生的至關重要。此部分將提升讀者的科學素養。 章節重點包括: 1. 科學方法的實踐: 詳細介紹實驗法、相關法與描述法的設計原則、變數控制、抽樣技術與數據解讀。我們將提供範例說明如何區分偽科學宣稱與經證實的學術發現。 2. 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探討智力測驗、人格問卷等心理測驗的建構過程,解釋何謂標準化、常模建立,以及如何確保測量的準確性。 3. 研究倫理的基石: 鑑於心理學研究常涉及人類受試者,本章將詳細闡述知情同意、保密原則、去偏差處理(Debriefing)等國際學術界對研究倫理的嚴格要求。 結語:邁向整合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結語將呼籲讀者超越單一學派的限制,擁抱整合性觀點(Integrative Perspective)。我們將討論當代心理學如何試圖將生物學、認知與社會文化因素整合於統一的框架下,展望未來在跨文化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等新興領域的發展趨勢。 《跨越心靈的邊界》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以科學的嚴謹態度,深入探索人類心靈的廣闊疆域,理解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從而更清晰地面對自我與世界。 --- 目標讀者: 大學部心理學相關科系學生、教育、人力資源、社會工作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所有希望系統性理解現代心理學核心知識的廣大讀者。 預期收穫: 建立穩固的心理學理論框架,掌握分析人類行為的科學工具,並提升對心理學研究的批判性評估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家興


  學歷:
  美國肯塔基大學諮商心理學哲學博士
  美國南加州精神分析學院進階精神分析治療結業

  經歷:
  美國舊金山總醫院、麥考利神經精神醫院及列治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實習心理師
  美國洛杉磯太平洋診所亞太家庭服務中心心理師兼助理主任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創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

  執照:
  美國加州心理師考試及格
  臺灣專技高考諮商心理師考試及格

  現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委員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專業倫理委員會委員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專業倫理委員會召集人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的特色與適用性
第二節 名詞界定
第三節 諮商的基本概念
第四節 心理諮商的效果
第五節 對心理治療的誤解

第二章 基本架構
第一節 基本架構的重要性
第二節 基本架構的內容
第三節 基本架構的臨床意義
第四節 改變基本架構的處理
第五節 專業界限

第三章 治療歷程
第一節 治療的基本歷程
第二節 治療歷程的內容
第三節 療程的概念與應用
第四節 治療歷程的三個階段

第四章 初次晤談
第一節 初次晤談的目的
第二節 初次晤談登記表的設計與使用
第三節 初次晤談的細節
第四節 初次晤談實例
第五節 從初次晤談到心理諮商

第五章 心理評估與診斷
第一節 心理問題的分類
第二節 心理評估的內容與方法
第三節 心理健康檢查
第四節 心理診斷的原則
第五節 心理評估的考量與個案概念化

第六章 個案教育
第一節 諮商協議
第二節 澄清個案的諮商期望
第三節 個案的責任
第四節 教導個案如何談話

第七章 諮商態度與治療關係
第一節 諮商態度
第二節 如何開始心理治療
第三節 諮商關係的建立、維持與改變

第八章 諮商技巧與晤談策略
第一節 諮商的基本技巧
第二節 一般晤談的原則與技巧
第三節 歷程取向的晤談技巧
第四節 晤談的其他相關策略

第九章 有效的治療方式
第一節 有效的治療方式
第二節 新手常犯的錯誤
第三節 幫助新手從容上路的建議
第四節 幫助個案自我探索的技巧

第十章 個案求助行為與諮商經驗
第一節 個案的求助行為
第二節 個案的諮商經驗
第三節 阻礙治療的個案行為
第四節 非自願個案

第十一章 移情與反移情
第一節 移情現象
第二節 移情的辨認
第三節 移情的處理
第四節 反移情的認識與處理

第十二章 結案
第一節 結案的時機
第二節 提前終止治療的結案現象
第三節 如何結束心理治療
第四節 結束心理治療的含義
第五節 禮物的處理

第十三章 個案紀錄
第一節 撰寫個案紀錄的理由
第二節 個案紀錄的性質
第三節 撰寫個案紀錄的原則
第四節 個案紀錄的製作、保存與管理

第十四章 特定議題與危機個案的處理
第一節 諮商中特定議題的處理
第二節 危機個案的辨識與處理
第三節 不適合心理治療的人
第四節 諮詢、轉介與個案管理

第十五章 在組織中從事諮商工作
第一節 學校諮商工作
第二節 企業諮商工作
第三節 政府機構的諮商工作
第四節 較佳的諮商場所與條件

第十六章 專業倫理
第一節 專業倫理的意義與重要性
第二節 專業倫理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諮商專業倫理的實踐
第四節 專業倫理的衝突與處理

第十七章 有效學習心理治療的方式
第一節 充實諮商相關知能
第二節 臨床實習
第三節 臨床督導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189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MB

图书试读

自序

  這本書怎麼來的呢?我想做個說明和交代。本書的前身是我和王麗文合著的《心理治療實務》,該書出版至今超過19年,心理出版社的林敬堯總編輯每隔幾年,就會問我有沒有修訂該書的計畫。之前,我都會說沒有需要,直到現在,一方面我認為該書出版都快要20年了,這段時間,臺灣有了《心理師法》和《學生輔導法》的通過和實施,社區裡有了心理諮商所和心理治療所,各級學校有了專任輔導教師,很多大學增設心理輔導相關系所,大陸心理諮詢服務也蓬勃發展,國內外心理衛生領域的變化也是相當巨大的,說實在的,該書的確是有點過時。另一方面,我現在已經從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時間比較充裕,可以認真考慮這件事了。

  後來,有一次和林敬堯總編輯開會的時候,他建議我不如將《心理治療實務》和《諮商與心理治療進階》這兩本書的精華合併改寫成一本新書。本書的內容主要來自《心理治療實務》,少部分來自《諮商與心理治療進階》,另外有一部分是新增的內容。因此,本書可以說是合併前述兩本書的精華,重新組織章節與增加內容,並更新參考文獻而成的一本新書。本書涵蓋了《心理治療實務》一書的主要內容,但是和《諮商與心理治療進階》的內容只有少部分的重疊,有關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對話實例」、「案例討論」和「諮商實務Q&A」等,仍然保留在《諮商與心理治療進階》一書裡。

  本書書名是《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內容是根據我從事臨床工作和教學研究35年的經驗分享。是從一位臨床工作者與心理師培訓者的觀點來論述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實施和程序,從初次晤談到結案要怎麼操作,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對於實際接案的諮商師、心理師和輔導老師,應該是非常實用的參考指南,而正在實習的助人工作者甚至可以拿本書作為實務操作的手冊。

  諮商專業書籍的撰寫自然反映作者的諮商風格和理論學派,我在成為心理師的過程中,曾經深入的學習過個人中心學派、認知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在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會說自己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師。因此,本書在論述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時候,便是以精神分析取向的諮商理論作為背景。我認為精神分析是每個諮商師和治療師都應該知道的基本知識。對於還沒有選擇或者還沒有固定諮商理論的讀者,閱讀本書也會受益很多的。

  本書內容包括17章,總計17萬字。第一章緒論為本書做了導讀;第二章至第十三章,主要在論述個別諮商或心理治療怎麼進行,包括基本架構、諮商歷程、初次晤談、心理評估、個案教育、諮商態度、諮商技巧、有效治療的方式、個案的諮商經驗、移情與反移情、結案、個案紀錄等。最後面的四章,則論述特定議題與危機個案的處理、在組織中從事諮商工作、諮商專業倫理、如何有效學習心理治療。 怎麼閱讀本書呢?本書內容是依照實施心理諮商的順序撰寫,初學者可以依照章節順序閱讀,逐步熟悉諮商與心理治療常用的概念與技術。第二次閱讀時或者較為資深的治療師,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直接挑選有興趣的章節閱讀。若要真正從本書中獲益,讀者還需要在一個諮商或治療機構實際操作,並且在督導下進行實際應用書中的建議。每章後面列有問題討論,可以作為教師命題的參考,也可以作為學生自修和選擇重點的參考。

  本書非常適合作為大學部和研究所諮商技術與實務,以及諮商實習課程的教科書,這是一本融合本土經驗所撰寫的教科書,學生閱讀本書很容易理解,而且也會覺得比較接地氣,可以現學現賣,學以致用,拉近理論學習和實際接案的落差。本書也可以作為各類助人工作者,包括精神科醫師、精神科護理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職能治療師、臨床社會工作師,在職進修諮商與心理治療的一本參考書,對於資深的諮商師和治療師,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則會獲得溫故知新的好處。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很多人,包括我在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時的前輩老師和督導、提供我臨床工作機會的舊金山列治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洛杉磯太平洋診所亞太家庭服務中心、提供我教學研究工作機會的臺灣師大心輔系,以及長期提供我生活和專業支持的王麗文老師。我要感謝上過我課的學生、接受過我督導的受督者,以及接受過我諮商的個案,因為這樣的教學相長、臨床互動,慢慢幫助我成為成熟的治療師。這是一本臨床經驗交流與分享的書,也是我對心理諮商專業學習和工作機會的回報,希望與我有緣的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獲益,在成為有效能的治療師路上與你同行。

  最後,我要說的是,這是一本深入淺出,避免艱澀理論與概念的諮商專書,在校對上,我和編輯儘量做到沒有錯別字且容易閱讀和理解的地步。儘管如此,書中可能還有一些疏漏的地方,期待讀者把書中的缺點和疏漏告訴我,把本書的優點告訴你的朋友,我衷心感謝你的閱讀和回饋。

林家興
2019年8月22日
於臺灣新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就讓人覺得挺「硬核」的,畢竟是電子書格式,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紙本書的讀者來說,一開始得適應一下滑動螢幕的閱讀體驗。不過,重點還是內容嘛!我得說,這本書在理論框架的鋪陳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它不像有些教科書那樣只是單純羅列各種流派的重點,而是試圖建立一個比較宏觀的視角,讓讀者理解不同治療取向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展現出各自的獨特性。我特別欣賞它在描述「實務」層面時,並沒有避開那些比較棘手的倫理困境和文化敏感性議題。舉例來說,書中對於如何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下,調整美式的諮商技巧,這部分的探討就相當深入。雖然電子書的檢索功能很方便,但我發覺在閱讀這種需要反覆咀嚼的專業書籍時,實體書的標註和折角反而更有儀式感。整體而言,這本書對於初入行的新手來說,像是一張紮實的地圖,指引了方向,但具體的田野調查,還是得靠自己去跑。它給了工具,但如何磨利這些工具,就看讀者的用心程度了。

评分

翻開這本電子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結構安排極為嚴謹,簡直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儀器。作者顯然是希望讀者能夠從最基礎的「諮商關係的建立」一路爬升到「複雜個案的介入策略」。我很仔細地研究了其中關於「晤談技巧」的部分,它提供的腳本和提問範例,真的非常具體,不是那種空泛的指導方針。例如,在處理個案的抗拒時,書裡提到的幾種「鏡像反應」的應用場景,讓我立刻聯想到我之前在實習時遇到的那個案主。理論上都知道要同理,但真正做到不帶批判地接住對方的負面情緒,難度極高。這本書的好處是,它不斷提醒你,每一次的會談都是一次獨特的「當下」,而不是公式的套用。不過,說實話,電子書的排版有時候還是會讓我分心,尤其是在需要快速查找某個專業術語時,總覺得手指點擊的節奏跟不上大腦的思考速度。如果能有更清晰的章節導覽或是可自訂的筆記功能整合得更順暢,那對深度閱讀者會是更大的福音。

评分

從專業成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只停留在「學會做」,更進一步探討了「如何成為一位好的治療師」。它花了很多篇幅來談論治療師的自我覺察、界限的維護,以及如何處理專業耗竭(Burnout)的問題。這塊內容,往往是課本裡輕描淡寫帶過的,但對於臨床工作者而言,卻是決定職涯長度的關鍵。電子書的優勢在於,你可以隨時隨地利用零碎時間閱讀,通勤時、等個案前,都能快速進入狀態。我個人是這樣利用這本書的:我會把那些關於自我關懷和倫理反思的章節,拆開來,每次只讀一小段,然後花十分鐘在腦中進行「自我對照」。這種碎片化的吸收方式,剛好很適合電子書的載體。雖然我還是希望未來作者能考慮推出附帶影音資源的版本,例如針對某些特定技巧(如「積極傾聽」的語氣掌握)提供實際的示範片段,那將會讓這本理論與實務兼備的著作,達到更完美的境界。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個案概念化」章節印象最為深刻,它顛覆了我過去對於個案分析的僵硬思維。過去總覺得要套用DSM的診斷標準或某個學派的框架來「貼標籤」,但書中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發展性的觀點,將個案視為一個不斷在與環境互動中建構意義的主體。這種敘事取向的強調,對於剛開始執業的夥伴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明白,診斷是為了理解,而不是用來限制。唯一的遺憾是,作為一本電子書,它在視覺呈現上略顯保守。如果能在關鍵的概念圖、流程圖或者個案歷程範例中,多運用一些現代的資訊圖表設計,或許更能吸引那些習慣於圖像化學習的年輕一代讀者。畢竟,實務工作是很視覺化的,治療師的觀察、情緒的流動,如果能透過更生動的圖示來輔助說明,那麼知識的吸收速度和深度都會有顯著提升。

评分

這本《實務》書,讓我體會到撰寫者對於「本土化」的執著,這在台灣的心理衛生領域中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很多引進的教科書,總是在處理西方文化下的個案問題,讀起來總覺得隔了一層紗。但這本書似乎非常努力地在縫合理論與在地經驗之間的落差。它不僅僅是翻譯國外的文獻,更是融入了本土的家庭結構、人際互動模式,甚至是特有的社會壓力源。我特別關注了關於「團體治療」的章節,它討論了在華人社會中,團體成員對於權威(也就是治療師)的依賴性,以及如何從中引導出成員間的相互支持,這點我認為是極為高明的見解。老實說,電子書閱讀起來,少了點「重量感」,但或許這也象徵著知識的輕盈傳播。然而,對於需要反覆參照的關鍵定義,我還是習慣用電腦版去截圖或複製,然後貼到我的筆記軟體裡做交叉比對,這比在紙本書上畫底線要有效率得多,但也少了那種親手「佔有」知識的滿足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