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風險社會:分析與策略 (電子書)

面對台灣風險社會:分析與策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新煌
图书标签:
  • 台灣風險社會
  • 風險治理
  • 社會政策
  • 公共衛生
  • 環境風險
  • 災害管理
  • 社會韌性
  • 電子書
  • 台灣研究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現今所面對的「風險社會」,包含了許多生活中的人為而且現代性的風險,以及受人為影響的自然環境災難。這些風險幾乎已全面性地籠罩在台灣人民的居住環境與日常生活之中。

  全書十章內容主題環繞著農地破壞與污染所影響的糧食安全風險、弱勢族群的居住安全風險,以及核廢料風險等三項具體風險課題,並深入解析台灣民眾和學者風險認知之異與同。

  本書清楚鋪陳了當前台灣「風險社會」的各個重要面貌。此外,也探訪學界與民間團體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風險之出路。換言之,本書期望能提供系統的「避凶」政策之途,更盼能讓全民建構「趨吉」之道。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 --- 《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重塑:跨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的当代议题》 本书导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与人口的快速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而是深刻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思维模式乃至文化认同的实在力量。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文化现象所经历的复杂演变、身份认同面临的挑战,以及跨文化交流如何成为构建未来社会的核心议题。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文化碰撞叙事,聚焦于文化在接触、融合与抵抗中展现出的动态张力与创新潜力。 第一部分: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同质化”与“异质性”的辩证 全球化进程中,一股强大的文化均质化力量不容忽视。跨国公司、全球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某些主流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快餐连锁、特定的消费模式)得以迅速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帝国主义”和“地方文化消亡”的深切忧虑。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细致考察这种现象的机制。我们不仅分析了文化产品在不同市场中的传播路径,更重要的是,探讨了“接受方”的能动性。文化并非单向灌输,而是在地方的语境中被重新诠释、挪用乃至解构。例如,当我们观察到某一种国际流行音乐在不同国家被地方音乐家进行“在地化”改编时,我们看到的便是一种积极的文化能动性。 此外,本部分将引入“文化混合性”(Hybridity)的概念,探讨在接触地带,新的、混杂的文化形式如何诞生。这些混合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或“东方”,也非简单的拼贴,而是具备自身独特生命力的全新文化表达。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例如在东南亚美食、拉丁美洲文学或非洲数字艺术中体现出的复杂混合结构,来阐释文化景观的丰富性。 第二部分:身份的流变——数字时代与后民族主义的身份构建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上基于血缘、地域或民族国家的身份结构正经历剧烈松动。数字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拓宽了人们构建和表达身份的可能性。个体不再仅仅是其出生地的附庸,而可以通过网络社群、兴趣小组,乃至虚拟角色,参与到多重身份的构建之中。 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关注这种“多重身份”现象。我们分析了在跨国劳工、留学生群体中常见的“第三空间”身份认同,即个体在原居地文化与移居地文化之间游移和协商的状态。这种状态既带来身份焦虑,也催生了更具包容性和流动性的自我认知。 更进一步,我们深入探讨了“后民族主义”思潮下,民族身份如何被重塑。在强调普世人权和全球公民责任的时代,民族国家的作用受到挑战。然而,民族叙事并未消亡,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有时表现为对文化纯粹性的极端维护,有时则转化为一种更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和多元共存的“软认同”。本部分将审视这些身份构建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斗争。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前沿与实践挑战 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是维持全球社会稳定与合作的基石。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梳理当代跨文化交流理论的核心争点,并分析其实践中的困难。 在理论层面,我们超越了早期侧重于文化差异(如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的描述性框架,转向关注交流中的权力动态、话语权分配以及翻译学的伦理困境。理解差异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理解差异是如何被建构、被利用,以及如何被超越。 在实践层面,本书探讨了全球商务沟通、国际政治谈判以及跨文化教育中的具体挑战。例如,在全球企业管理中,如何平衡统一的企业文化与尊重地方工作习俗的需要?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具备真正“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的人才,而非仅仅掌握几句外语?跨文化能力不再是简单的礼仪知识,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态、认知技能和行为灵活性,涉及自我反思和对他者深刻的同理心。 第四部分:未来的文化生态——技术、伦理与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文化生态系统正面临新的压力与机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颠覆性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消费、创造和传承文化的方式。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对这些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 我们审视了算法推荐系统对文化视野的窄化效应——即“信息茧房”如何限制了人们接触异质文化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濒危语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终,本书回归到伦理维度。在全球文化重塑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确保文化多样性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得以永续?这要求我们在全球治理层面思考文化权利、知识产权的边界,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少剥削的全球文化交流环境。 总结: 《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重塑》不仅是对当代文化现象的细致描摹,更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时代公民的深刻对话。它邀请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那些塑造我们身份的无形力量,并积极参与到构建一个既尊重地方根基又拥抱世界多元性的未来文化生态的进程中。本书适合文化研究者、社会学专业学生、国际关系从业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化未来抱持好奇心的读者。 ---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蕭新煌


  現任中央硏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暨總統府資政。研究領域包括:環境運動與永續發展、亞洲中產階級、公民社會組織與民主化、台灣與東南亞的客家族群認同。最新相關著作有《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主編)(2015,巨流)、《臺灣的都市氣候議題與治理》(合編)(2017,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等。

徐世榮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台灣農村陣線前理事長、惜根台灣協會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士及碩士、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政治學系碩士、都市事務及公共政策學院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土地政策、都市計畫,及第三部門等。強調溝通實踐及行動參與,認為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需要有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獲得2017年文化部圖書金鼎獎。

杜文苓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環境規劃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主任、國際責任科技網絡理事、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以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董事。研究領域為: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科技與社會、風險溝通與決策、公民參與/審議民主等。著有《環境風險與公共治理:探索台灣環境民主實踐之道》,曾獲中央社十大潛力人物――社運環保類、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的肯定,是一位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並重的學者。
 

图书目录

總論 面對台灣三大風險與因應風險策略/蕭新煌、徐世榮、杜文苓
一、前言
二、本書論述架構
三、剖析台灣風險及衝擊和對策:糧食安全風險、居住風險與核廢料風險
四、因應風險與社會共識:民意與行動
五、面對風險台灣社會的策略芻議

第一章 農地受難記:溫水煮青蛙的糧食安全/徐世榮、廖麗敏、蔡宜錚
一、前言
二、嚴重的農地流失問題──到底還有多少優良農地?
三、農地流失所產生的糧食安全風 030
四、農地流失的問題根源
五、農地流失問題的解決
六、結論

第二章 農地變形記:蔓爬於農地的違章工廠/吳沅諭、蔡宜錚、徐世榮
一、前言
二、風險理論與文獻回顧
三、違章工廠圖像
四、農村現場,農民不能與不願面對的風險
五、風險資訊的系統性隱蔽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三章 農地違章工廠的農地環境風險/林耀東、徐世榮、林正錺
一、前言
二、農地與灌溉渠道污染
三、農地污染潛勢及風險
四、預防及減輕農地污染風險方案

第四章 原住民居住風險與韌性:屏東與台東三個部落的探討/紀駿傑、李佩純
一、前言
二、文獻探討
三、來義部落的遷村困境
四、紅葉部落的異地重建共識
五、好茶部落的文化韌性
六、結論

第五章 環境不正義的省思:民間核廢論壇的諍言/杜文苓
一、前言
二、文獻回顧
三、核廢政策中的公民審議
四、重返社會的核廢政策辯證
五、總結

第六章 核廢何從:遷不出的蘭嶼惡靈/杜文苓
一、前言
二、停滯不前的核廢處置政策
三、風險溝通失焦與信任喪失
四、回饋制度的衝擊與蘭嶼社會發展的挑戰
五、在地反核的難題
六、結語:後核廢時代的蘭嶼想像

第七章 環境風險到社會實踐:氣候變遷下的風險知覺與公民參與環境行動/蕭新煌、林宗弘、許耿銘
一、前言
二、從風險知覺到集體行動
三、研究方法
四、迴歸分析結果
五、結論與建議

第八章 社會資本,且慢?天災、食安、全球風險與民眾感知/林宗弘、許耿銘、蕭新煌
一、前言
二、風險社會與社會資本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四、分析結果
五、結論

第九章 知道了,行不行?低碳社會轉型的民意基礎/許耿銘、蕭新煌、林宗弘、周桂田
一、前言
二、文獻檢閱
三、研究設計
四、研究分析
五、結論:研究發現與建議

第十章 最遙遠的距離?民眾與中研院學者的風險感知與減災政策偏好/蕭新煌、許耿銘、林宗弘
一、前言
二、風險社會裡的科學社群
三、研究設計與資料來源
四、統計結果與分析
五、結論與討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57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8MB

图书试读

編者序

  這本書是我們執行了三年的「面對風險社會的台灣:議題與策略」整合型計畫的成果。它經學術諮詢總會審查通過,由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所資助,計畫執行期限是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們能在結案後不到一年內順利出版成書問世,算是有效地向前述兩個中研院審查和資助單位交代,我們全體計畫參與者都感到興奮和欣慰。我們當然也要先謝謝中研院的慷慨資助。

  這本專書也是繼前面《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蕭新煌主編,2015)、《臺灣的都市氣候議題與治理》(蕭新煌、周素卿、黃書禮主編,2017)兩本書之後,第三本改寫自中研院永續科學中心研究計畫成果而成的書。從書寫地方環境史、研擬都市氣候治理,再到面對風險社會,分別剖析了台灣三個環境重大主題的時間脈絡;亦即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三部曲。當時我們分別依序提出上述三個大型計畫時,或許沒有這種「三部曲」的構想,但當第三個集體計畫完成出版後,我們回顧一下這三個前後計畫的精神和主旨,的確感到有此趨向。

  本書有十章,分別探討台灣目前已必須面對三大事關公共生活領域的風險問題,和分別研擬政府、民間公民社會部門必須立即採取的對策,以及進一步分析當下台灣民眾的風險知覺、敏感度,和相關的「抗風險個人和集體行動」。換言之,本書希望不但能提供系統的「避凶」政策之途,更盼能讓全民建構「趨吉」之道。

  本計畫參與的研究同仁,為數共7人,總主持人為蕭新煌教授,分支計畫一「農地資源破壞與糧食安全風險」的主持人是徐世榮教授,協同主持人是林耀東教授;分支計畫二「居住安全風險與弱勢族群」的主持人是紀駿傑教授;分支計畫三「科技風險:核廢料之爭議」的主持人是杜文苓教授;分支計畫四「比較台灣民眾與知識社群的風險認知、溝通與信任差距」的主持人是蕭新煌教授,協同主持人是林宗弘教授和許耿銘教授。參與的研究助理人數也多達39人,馬美娟擔任總計畫助理,不但任勞任怨,更是績效優異,在此致謝。此外,各分支計畫諸位前後任期的助理,包括吳沅諭、蔡宜錚、陳泉潽、劉學墉、黃信翔、施香如、李佩純、盧姵岑、謝蓓宜、蔡馥宇、方俐文、陳威志、謝宗震、陳慈愔、許令儒、曾慶瑄、蔡雅琄、張聿婷,也一併表達謝意。

  讓所有計畫參與同仁深深感到遺憾和哀傷的是分支計畫二主持人紀駿傑教授在2018 年3月14日因病過世,距我們完成研究還有8個多月。他的過世讓我們感到人生無常;在出書前夕,更思念他與我們三位編者長年有過的共同合作研究經驗和他對環境社會學領域的推廣和貢獻,我們長記在心,也願以本書做為大家對他的懷念和感佩。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找一些能讓我的思緒真正「動起來」的書籍,這本《面對台灣風險社會》的書名很吸引我,但更吸引我的是它或許能提供一套分析工具,來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實則充滿矛盾的社會現象。我不是學術專家,我只是個關心台灣未來走向的普通讀者,我希望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是清晰且具有說服力的,而不是那種充滿術語、讀起來令人昏昏欲睡的純理論探討。我對書中是否能觸及到「信任赤字」這個議題特別感興趣。在一個資訊爆炸、假消息滿天飛的時代,我們對政府、媒體、甚至鄰里的信任度都在不斷下降,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風險。這種信任的瓦解,如何影響我們面對極端氣候事件、公共衛生危機時的集體行動能力?如果書中能透過紮實的社會學或政治學方法論,來量化或質化地呈現這種信任的流失,並追溯到其深層的制度性原因,那絕對是極為精彩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批判性的、不迴避爭議的論述,而非溫吞水般的折衷說法。

评分

這本關於台灣風險社會的著作,光是書名就夠引人深思了。坦白說,身為一個在島上土生土長的人,對於「風險」這兩個字,我的感受總是比外人來得深刻。我們生活在一個地震頻仍、地緣政治緊張、社會結構快速變遷的環境裡,每天睜開眼,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潛在危機感。我期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些風險的根源,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它必須提供一個紮實的理論框架,讓我們理解,為何台灣會形成一個特殊的「風險社會」。例如,在探討環境風險時,是源於歷史遺留的工業發展路徑,還是當代決策失靈的結果?在社會層面,貧富差距擴大、高房價帶來的世代焦慮,這些「結構性風險」又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我特別關注作者如何平衡全球化視角與在地化的細微差異。很多時候,外來的理論模型套用在台灣,總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台灣獨特的案例分析,指出我們的風險管理體系在哪裡失靈,在哪裡又能展現出韌性,那將會是極具價值的貢獻。總之,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只是一份清單,而是一張能夠讓我們看清迷霧、找出可能出路的複雜地圖。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台灣社會,彷彿隨時都在走鋼索,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這或許就是「風險社會」最寫實的註解吧。我關注的焦點可能比較偏向於「策略」層面。分析再透徹,如果不能導向可行的應對之道,那對於日常生活的改善作用就有限了。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視野,談談我們如何在不犧牲發展的前提下,建立更具韌性的社會防線,那才算真正抓到了重點。例如,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科技進步帶來的失業風險、數位落差擴大,這些「新興風險」該如何防範?我期待作者能提出一些不同於主流的、或許帶點顛覆性的政策建議,而不是重複那些老生常談的「加強溝通」、「提升韌性」之類的空話。也許,它會探討公民社會在風險治理中的角色轉變?或者,我們可以如何從社區層級開始,建立更微觀、更靈活的風險應對機制?我希望這本書能激發讀者,讓我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風險,而是主動地去塑造我們的未來樣貌。

评分

閱讀這類探討社會深層結構問題的書籍,最怕的就是「過度簡化」。台灣的風險來源是多重且交織的,有歷史包袱、有全球供應鏈的壓力、有國內政治的角力,還有不斷變化的國際關係。我希望作者能展現出高度的學術細膩度,能夠將這些複雜的層次分層剝開,讓讀者清楚看到不同風險之間的「疊加效應」是如何放大整體社會的不穩定性。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觸及到「儀式化風險處理」的批判?有時候,政府或社會好像做了一些看似有在處理的動作,但實質上只是在安撫民粹,並沒有觸及到問題核心。例如,每當發生重大工安意外後,政府總會祭出一連串的SOP改革,但幾年後,同樣的悲劇又可能重演,這難道不是一種制度性的「風險麻痺」嗎?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種「表象治理」的陷阱,並探討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治理邏輯,我會認為這是一本極具洞察力的作品。

评分

對我來說,一本好的社會分析書籍,其價值不在於它告訴我「是什麼」,而在於它如何改變我「看世界」的方式。這本《面對台灣風險社會》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必須跳脫傳統的「安全」或「發展」二元對立的框架來看待我們的處境。我們追求經濟成長,但這種成長本身可能就內嵌了環境與社會的不永續性。我們尋求政治穩定,但這種穩定可能建立在對特定群體權益的犧牲之上。我期望書中的論述能像一面鏡子,誠實地映照出台灣社會在追求現代化過程中,所累積的那些「看不見的債務」。這些債務,最終都會以社會衝突、環境災難或經濟衰退的形式爆發出來。如果這本書能引導我們去思考,在承認「風險是常態」的前提下,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進步」與「繁榮」,建立一種能與不確定性共存的生存哲學,那麼它就遠遠超出了學術研究的範疇,而成為一本具有時代意義的行動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