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電子書)

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齊錫生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美国外交
  • 中国外交
  • 历史
  • 政治
  • 1937-1941
  • 二战
  • 国际关系
  • 外交史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盧溝橋事變到珍珠港事件,這段期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
特別是中國政府對美外交的決策過程是什麼?由何人執行?
中國的外交目的是什麼?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麼?
中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
何以在1937年7月盧溝橋戰事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
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齊錫生最新專論《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完全解答

  中華民族自從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建立現代化外交關係以來,八年抗戰最根本性地改變了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顧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強在中國瓜分土地,控制中國的各種資源,但是到了1945年大戰結束時,中國的國家地位徹底改觀,列強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在主權和治權上,中國成為一個充分獨立自主的國家,在戰後新建立的國際秩序裡,中國還成為世界四強之一。

  導致此項蛻變的最關鍵因素是,中國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即和美國、英國和蘇聯結為全球性戰略盟友,對抗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軸心國同盟,而其中特別具有決定性因素的是中國和美國的結盟。

  從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長達53個月之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一書向讀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此外,《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嘗試把這段期間領袖人物的形象、個性、心理狀態、內心深處的盤算策劃等盡量予以呈現,舉凡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光甫、胡適等人的私人檔案,日記等等,都提供讀者極大的啟示。
 
从边缘到中心:二战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1937-1941) 本书聚焦于1937年至1941年间,美国对华政策在战略认知、外交策略和实际行动上的深刻转变过程。 这一时期,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初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和欧洲逐步升级的关键阶段。本书旨在剖析,在面对一个日益复杂的全球局势和中国战场上不断演变的现实时,美国如何逐步从一个相对超脱的旁观者,转变为一个越来越关注并最终致力于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关键外部力量。 第一部分:不干涉的惯性与绥靖的诱惑(1937-1938) 本书伊始,将详细考察二战爆发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不干涉主义”的惯性。在罗斯福政府内部,对欧洲战场的关注往往优先于亚洲事务。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驱动力,更多地是基于维护其在华既得利益(如“门户开放”政策的残留影响)和对国际法与和平的理念性坚持,而非一个明确的、长期的战略布局。 我们将深入分析“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态度的逐步强硬与“七七事变”后的反应差异。特别关注美国外交官和驻华使团提供的早期报告,这些报告描绘了日本侵略的残酷性以及中国抵抗的初期困境。本书将探讨美国如何平衡其对日本的经济依赖(尤其是原材料和军火贸易)与道义上的同情。 在这一阶段,美国采取的主要行动是象征性的谴责和谨慎的经济援助探讨。例如,对《九国公约》的重申,以及在国际联盟层面的外交斡旋尝试。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对日本“面子工程”的满足,未能产生实质性的威慑作用。 第二部分:现实的冲击与“道义上的支持”(1938-1939) 随着战事进入僵持和消耗阶段,以及日本在华北和长江流域的军事扩张,美国对华局势的认知开始发生质变。本书将着重分析美国国内舆论和国会中“亲华派”力量的兴起,他们认为日本的行为不仅是对中国的侵略,也是对国际秩序的系统性破坏。 关键转折点在于美国对日本“新秩序”的抵制态度。 1938年至1939年间,美国开始采取有限但具有指向性的行动,标志着其从纯粹的口头谴责向实质性支持的过渡。 经济援助的初步尝试: 本书将详细考察美国政府在1938年提供的首批对华贷款(如林德伯格贷款的谈判背景),分析这笔资金的象征意义与实际作用。这不仅是对中国财政的直接注入,更是对世界发出的信号:美国并未完全放弃中国。 军火与物资的“灰色市场”: 尽管官方严格执行中立法案,但本书将揭示美国企业和代理人在对华军火和物资出口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美国政府对此的默许态度。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模糊性”——既不愿与日本公开决裂,也不愿让中国完全崩溃。这是一种“保持选项开放”的外交,其核心在于评估中国抵抗意志的持久性。 第三部分:欧洲战场的连锁反应与对华政策的“轴心化”(1939-1940) 1939年欧洲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战略天平。本书将深入探讨欧洲局势如何反作用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随着英国和法国在欧洲的战线吃紧,他们对远东局势的关注度和干预能力显著下降,这迫使美国承担起更多维护远东均势的责任。 对日本“南进”的担忧成为核心驱动力。 本书将剖析,美国安全部门如何将日本对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潜在兴趣,与对中国战局的评估联系起来。美国开始意识到,如果中国战线崩溃,日本将获得无可匹敌的资源基础,进而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构成直接威胁。 《通商航海条约》的终止(1939): 这是美国对日政策的重大信号,标志着美国正式放弃了基于法律框架的对日外交约束,为后续的经济制裁铺平了道路。 战略物资的出口管制探讨: 尽管全面禁运尚未实施,但国内关于限制对日出口废钢、航空燃油等关键物资的讨论日益激烈,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日本战争潜力的担忧。 第四部分:明确的战略转向与“全面援助”的开端(1940-1941)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集中分析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国对华政策如何完成从“边缘支持”到“核心关切”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珍珠港之前”的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 随着美国加速备战,对华援助的规模和形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1. 财政援助的扩大与“飞虎队”的酝酿: 本书将详细描述美国对中国提供更多直接的军事和财政支持的决策过程,包括对陈纳德和“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间接支持和默许。这种通过非官方途径向中国提供军事力量的行为,是美国外交政策极具创新性的体现。 2. 经济制裁的升级与“冻结资产”的铺垫: 随着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特别是限制石油和金属出口。这些措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其目的不仅是削弱日本的战争能力,更是迫使日本在外交谈判桌上做出重大让步,同时也是对中国抵抗的强力担保。 3. 美军战略会议中的中国因素: 本书将展示在对日战争爆发前的“海狮计划”(Plan Rainbow)等战略文件中,中国被提升到了何种战略地位,以及美国计划如何协调对华援助与自身在太平洋的防御部署。 总结而言,本书描绘了1937年至1941年间,美国对华政策从一种被动、基于传统外交理念的“旁观者”立场,逐步演变为一种主动、基于地缘政治现实考量的“关键参与者”角色的复杂历程。 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中国战场上的军事现实、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共同塑造。它为理解美国在二战中对华关系的奠基提供了关键的历史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齊錫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教學研究興趣包括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和中國近當代內政外交問題。年輕時業餘愛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老來還希望能夠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語。目前仍在做學生。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摸索一個務實的對美外交政策
甲. 國民政府在開戰初期的作為
乙. 中美關係的發展和胡適的外交使命
丙. 中國早期戰事失利對內政和外交的影響
丁. 對於抗戰前途的展望
戊. 中國主動展開對美外交
 
第二章 胡適受命出任駐美大使
甲. 國民政府對美政策重點的具體化
乙. 政策成果的初步檢查
丙. 中立法和禁運事務
丁. 對於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
戊. 胡適對於中國堅持抗戰的貢獻
 
第三章 1937-1939年間胡適和陳光甫對中國對美政策的影響
甲. 胡適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乙. 陳光甫對於中美關係的影響
 
第四章 尋求一個新的對美政策──1939-1940年來自各方的壓力
甲. 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
乙. 國內情勢的加速惡化
丙. 中國對美國觀感的改變
丁. 中國逐漸摸索出一個新的對美政策
 
第五章 1940年以後外交作風的改變
甲. 宋子文任命的背景
乙. 宋子文使命的實質與權限
丙. 宋子文的新作風和新阻力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關係大幅擴展
甲. 促成重慶政府外交政策改變的背景和因素
乙. 中國對美外交實質上的擴張
丙. 越南和緬甸通道的關閉
丁. 中國爭取國際合作的努力:時機、動機和展望
戊. 蔣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
 
第七章 1941年:美國邁向中國外交舞臺中央
甲. 內外情勢
乙. 中美關係開始質變
丙. 蔣介石個人在對美外交關係上角色的轉變
丁. 宋子文推行「個人外交」的努力
戊. 1941年中國對美外交上的幾個里程碑
己. 對個人外交的評估
庚. 個人外交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案例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帶來的希望和失望
甲. 租借法案:一個嶄新的局面
乙. 中國政府如何應對租借法案
丙. 中國對陸軍武器的要求
丁. 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
戊. 派遣軍事代表團赴華
己. 太平洋戰爭前租借法案軍火援助的總檢討
 
第九章 最後的衝刺──中國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甲. 山雨欲來風滿樓
乙. 危機終於來臨
丙. 中國開始全方位處理危機
丁. 中國政府處理危機的評價
戊. 危機回顧
 
第十章 結論
甲. 中國決心抗戰和列強的反應
乙. 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角色
丙. 中國的外交和外交官
丁. 中日戰爭的歷史評價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496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MB

图书试读

前言

  中國在1930和1940年代對日本的作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改變民族命運的轉捩點。當然,日本早在19世紀末期明治維新成功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參加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侵略,而且後來居上,成為掠奪中國土地和資源最兇狠的國家。從台灣的割讓開始,繼之占領東三省,再繼之在華北扶植地方政權,在這數十年中,無論是中國的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縱或有抵抗的意願,卻不能展示抵抗的效果。以致日本食髓知味,最終導致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中日兩國爆發全面性戰爭。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自從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建立現代化外交關係以來,最根本性地改變了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回顧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強在中國瓜分土地(租界、勢力範圍),控制中國的各種資源(工、農、礦業),僭越和分割中國的行政權(包括海關、郵政、鐵路、內河航行、駐軍屯兵、經濟實業發展,乃至司法管轄等等)。其方法就是以不平等條約強加於中國,迫使後者屈服。

  但是到了1945年大戰結束時,中國的國家地位徹底改觀。列強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中國在主權和治權上成為一個充分獨立自主的國家。更甚於此者,中國成為亞洲的領袖國,而日本則完全成為戰敗國。在戰後新建立的國際秩序裡,中國還成為世界四強之一,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這一切發展不但將18世紀以來中國在和西方國家交往過程中所遭受的屈辱一掃而空,而且躍升為新世界的領袖,和維持世界和平發展的磐石。這真是一個驚天動地的蛻變。

  如眾所周知的,導致此項蛻變的最關鍵因素是,中國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即和美國、英國和蘇聯結為全球性戰略盟友,對抗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軸心國同盟。而其中特別具有決定性因素的是中國和美國的結盟。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的全局,太平洋戰區、中美同盟關係等重要課題,幾乎從大戰剛結束,就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每隔數年就會有中外文佳作問世。本書作者在幾年前也做過一些梳理的努力。戰爭受重視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西方列強一致參與的全球性大戰。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從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長達53個月之間的中美關係,卻很少引起學術界關注。特別是在英文學術論著中,多則一筆帶過,少則隻字不提。造成學術上一大片空白。

  其實,就中美關係發展而論,抗戰前半段四年的外交來往,正是為後半段四年的同盟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一天之內,美國政府不但極力邀約中國成為盟友,而且推崇中國是世界抵抗法西斯陣營的四個領袖國之一。

  然而在這53個月中,中美關係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特別是中國政府的對美外交政策的大課題:決策過程是什麼?由何人執行?中國的外交目的是什麼?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麼?中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何以在1937年7月盧溝橋戰事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而到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以上這些問題,都值得學術界去進一步探討,因為它們對於了解中國外交策略的構思和中美外交關係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努力。這也是本書希望達到的目的。

  在本書研究過程中,作者非常著意地使用原始檔案,除了參考堆積成山的官方檔案之外,還盡量把中美兩國關係人性化,而不是引用冷冰冰的官方文獻、文告或宣言。在國際關係政治學領域裡,學者們經常運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這個概念來解釋外交行為。認為「國家利益」是一個行之四海皆準的鑰匙,可以科學客觀地解釋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殊不知「國家利益」的界定因人而異。這在抗戰的前半段中美外交關係上極為明顯。因此本書嘗試把這些領袖人物的形象、個性、心理狀態、內心私處的盤算策劃盡量予以呈現。在這個努力中,舉凡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光甫、胡適等人的私人檔案、日記等等,都給了作者極大的啟示。也不免影響到本書的寫作風格,和分析的理數。敬候讀者指教。

  本書的研究和寫作並非一氣呵成,而是經過相當歲月,其間或是由於教學責任,或是由於其他研究課題占了優先,所以雖然研究目標從未轉移,但是進度卻時快時慢。在這漫長時段裡,首先要感謝一些學術單位慷慨以經費或假期加以支援。它們包括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金,香港科技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的研究金和研究假期,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金。它們出了錢之後多年都沒有看到成果,也沒有施加任何壓力,真是大度。而我個人遲遲依然能夠完成本書,也給我一種責任完成感。

  在這個漫長的研究歲月裡,讓我獲益最大的是幾個圖書館和典藏館的工作人員。他們無論是高層行政人員或是基層執行人員,都展現出高度的專業素養和樂意助人,使得我獲得完全滿意的服務品質和善意指點,大大提高了我使用資料的速度和效率。這些單位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善本書和手稿收藏館(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 Columbia University),台灣的國史館、台灣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和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沒有那些敬業和熱心的工作人員的指引和協助,本書大概難以問世。

  最後,在寫作和出版的過程中,作者也得到許多親朋好友的鼓勵。特別是陳永發教授看過稍早的全稿,林載爵先生協助審核全書各章,都只能在此誠摯致謝。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著作成功地將1937到1941這段充滿變數的時期,從一個相對被忽視的視角——美國對華**外交視野**的內部轉變——進行了系統性的重構。它沒有停留在對既有歷史的複述,而是大膽地挑戰了一些根深蒂固的「必然論」看法。作者透過大量未曾公開或鮮少被引用的外交電報和私人信函,細膩地拼湊出華府官僚體系內部的思想辯論過程。其中,關於美國如何「平衡」對華道義支持與對日經濟制裁的時機點的權衡,描繪得尤其深刻。這種權衡的藝術,體現了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面。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不在於提供了一個驚天動地的結論,而在於其過程的嚴謹和視角的獨到,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發展軌跡,是一部極具啟發性的作品。

评分

這本探討二戰初期美國對華政策轉變的專著,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那個風雲詭譎的時代,一個關於理想與現實拉扯的過程。閱讀的過程中,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梳理出,從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國決策圈內對於遠東情勢的認知是如何一點一滴地修正。那種從「袖手旁觀者」逐漸被捲入漩渦,最終確立「同盟」立場的轉折,絕非一蹴可幾。書中對於美國外交官員和情報人員在中國戰場前線的觀察記錄著墨甚多,這些第一手的資料,讓整個歷史場景彷彿活了起來。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沒有將美國的決策簡化為單純的道德選擇,而是深入剖析了經濟利益、國內政治壓力,甚至是意識形態的角力,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華盛頓的決策路徑。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台灣的讀者來說,理解當時美國如何看待中國大陸的戰局,無疑有助於我們更宏觀地審視當代兩岸關係的歷史淵源。這種從微觀細節爬梳至宏觀結構的寫作手法,著實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力。

评分

坦白說,初讀這類嚴謹的學術作品,難免擔心會陷入過度枯燥的檔案堆砌。然而,作者的筆法卻是相當有感染力的,尤其在描繪那些關鍵性的外交時刻時,那種步步為營的緊張感被營造得十分到位。書中對於訊息傳遞的失真與放大效應的分析,是整本書的亮點之一。在那個通訊遠不如今日便利的年代,華盛頓接收到的關於中國戰場的情報,往往是經過層層過濾和個人主觀判斷的產物。作者細膩地展示了,正是這些「模糊的訊號」,在關鍵時刻,促成了政策的轉向。這讓我聯想到當下資訊爆炸時代的「過載與失真」,其實歷史的教訓是相通的。對於想了解「外交決策是如何被塑造出來」而非僅僅「決策結果是什麼」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具深度的視角,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國際關係史的朋友。

评分

甫讀完這部鉅著,心中湧起一股對歷史複雜性的深刻體會。作者對於「視野」轉變的描寫,並非是線性的前進,而是充滿了曲折與反覆。特別是針對當時美國國內,從孤立主義的強烈聲浪,到逐步意識到日本擴張對自身利益的實質威脅,這中間的心理建設與政策辯論,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決策群體時所展現的平衡感,既沒有將美國描繪成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也沒有將其視為自私的機會主義者。書中引述的許多國務院備忘錄和國會辯論摘要,揭示了華府內部對於「中國抗戰究竟能支撐多久」這個核心問題的極度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也使得美國最終的介入顯得更具歷史的張力。對於關心戰略決策心理學的讀者來說,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個案分析。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結構相當紮實,脈絡清晰得像是一張精密編織的網。它成功地避開了傳統上僅關注「軍事援助」或「租借法案」的膚淺層面,而是將焦點放在更為基礎的「認知框架」上。例如,美國如何從觀察者轉變為支持者,其中涉及到的「認知失調」處理——如何調和國內對中國政治體制的疑慮,與援助其對抗軸心國的戰略需求之間的矛盾——這部分探討得極為精妙。我尤其讚賞作者對於不同外交路徑的平行比較,例如,相較於歐洲戰場的處理方式,美國對亞洲危機的初期反應顯得更為猶豫和謹慎。這種橫向的對照,讓我們看到了美國外交的「非一致性」,也凸顯了在缺乏直接利益衝突下,推動外交轉向的巨大阻力。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戰時外交的「非線性演進」有了更為成熟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