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舞臺邊緣走嚮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電子書)

從舞臺邊緣走嚮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齊錫生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美國外交
  • 中國外交
  • 曆史
  • 政治
  • 1937-1941
  • 二戰
  • 國際關係
  • 外交史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盧溝橋事變到珍珠港事件,這段期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瞭何種變化?
特別是中國政府對美外交的決策過程是什麼?由何人執行?
中國的外交目的是什麼?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麼?
中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
何以在1937年7月盧溝橋戰事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
而到瞭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齊錫生最新專論《從舞臺邊緣走嚮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完全解答

  中華民族自從和西方帝國主義國傢建立現代化外交關係以來,八年抗戰最根本性地改變瞭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瞭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迴顧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強在中國瓜分土地,控製中國的各種資源,但是到瞭1945年大戰結束時,中國的國傢地位徹底改觀,列強廢除瞭一切不平等條約,在主權和治權上,中國成為一個充分獨立自主的國傢,在戰後新建立的國際秩序裡,中國還成為世界四強之一。

  導緻此項蛻變的最關鍵因素是,中國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即和美國、英國和蘇聯結為全球性戰略盟友,對抗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軸心國同盟,而其中特別具有決定性因素的是中國和美國的結盟。

  從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長達53個月之間的中美關係,到底經歷瞭何種變化?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嚮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一書嚮讀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嚮。

  此外,《從舞臺邊緣走嚮中央》嘗試把這段期間領袖人物的形象、個性、心理狀態、內心深處的盤算策劃等盡量予以呈現,舉凡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光甫、鬍適等人的私人檔案,日記等等,都提供讀者極大的啟示。
 
從邊緣到中心:二戰前夕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 (1937-1941) 本書聚焦於1937年至1941年間,美國對華政策在戰略認知、外交策略和實際行動上的深刻轉變過程。 這一時期,正值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的初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和歐洲逐步升級的關鍵階段。本書旨在剖析,在麵對一個日益復雜的全球局勢和中國戰場上不斷演變的現實時,美國如何逐步從一個相對超脫的旁觀者,轉變為一個越來越關注並最終緻力於支持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關鍵外部力量。 第一部分:不乾涉的慣性與綏靖的誘惑(1937-1938) 本書伊始,將詳細考察二戰爆發初期,美國對華政策的基調——“不乾涉主義”的慣性。在羅斯福政府內部,對歐洲戰場的關注往往優先於亞洲事務。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驅動力,更多地是基於維護其在華既得利益(如“門戶開放”政策的殘留影響)和對國際法與和平的理念性堅持,而非一個明確的、長期的戰略布局。 我們將深入分析“九一八事變”後美國對日態度的逐步強硬與“七七事變”後的反應差異。特彆關注美國外交官和駐華使團提供的早期報告,這些報告描繪瞭日本侵略的殘酷性以及中國抵抗的初期睏境。本書將探討美國如何平衡其對日本的經濟依賴(尤其是原材料和軍火貿易)與道義上的同情。 在這一階段,美國采取的主要行動是象徵性的譴責和謹慎的經濟援助探討。例如,對《九國公約》的重申,以及在國際聯盟層麵的外交斡鏇嘗試。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對日本“麵子工程”的滿足,未能産生實質性的威懾作用。 第二部分:現實的衝擊與“道義上的支持”(1938-1939) 隨著戰事進入僵持和消耗階段,以及日本在華北和長江流域的軍事擴張,美國對華局勢的認知開始發生質變。本書將著重分析美國國內輿論和國會中“親華派”力量的興起,他們認為日本的行為不僅是對中國的侵略,也是對國際秩序的係統性破壞。 關鍵轉摺點在於美國對日本“新秩序”的抵製態度。 1938年至1939年間,美國開始采取有限但具有指嚮性的行動,標誌著其從純粹的口頭譴責嚮實質性支持的過渡。 經濟援助的初步嘗試: 本書將詳細考察美國政府在1938年提供的首批對華貸款(如林德伯格貸款的談判背景),分析這筆資金的象徵意義與實際作用。這不僅是對中國財政的直接注入,更是對世界發齣的信號:美國並未完全放棄中國。 軍火與物資的“灰色市場”: 盡管官方嚴格執行中立法案,但本書將揭示美國企業和代理人在對華軍火和物資齣口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美國政府對此的默許態度。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模糊性”——既不願與日本公開決裂,也不願讓中國完全崩潰。這是一種“保持選項開放”的外交,其核心在於評估中國抵抗意誌的持久性。 第三部分:歐洲戰場的連鎖反應與對華政策的“軸心化”(1939-1940) 1939年歐洲戰爭的爆發,徹底改變瞭美國的戰略天平。本書將深入探討歐洲局勢如何反作用於美國對華政策的製定。隨著英國和法國在歐洲的戰綫吃緊,他們對遠東局勢的關注度和乾預能力顯著下降,這迫使美國承擔起更多維護遠東均勢的責任。 對日本“南進”的擔憂成為核心驅動力。 本書將剖析,美國安全部門如何將日本對法屬印度支那、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潛在興趣,與對中國戰局的評估聯係起來。美國開始意識到,如果中國戰綫崩潰,日本將獲得無可匹敵的資源基礎,進而對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構成直接威脅。 《通商航海條約》的終止(1939): 這是美國對日政策的重大信號,標誌著美國正式放棄瞭基於法律框架的對日外交約束,為後續的經濟製裁鋪平瞭道路。 戰略物資的齣口管製探討: 盡管全麵禁運尚未實施,但國內關於限製對日齣口廢鋼、航空燃油等關鍵物資的討論日益激烈,反映瞭政策製定者對日本戰爭潛力的擔憂。 第四部分:明確的戰略轉嚮與“全麵援助”的開端(1940-1941)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集中分析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國對華政策如何完成從“邊緣支持”到“核心關切”的轉變。這一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珍珠港之前”的美國對日政策的核心組成部分。 隨著美國加速備戰,對華援助的規模和形式都發生瞭質的飛躍: 1. 財政援助的擴大與“飛虎隊”的醞釀: 本書將詳細描述美國對中國提供更多直接的軍事和財政支持的決策過程,包括對陳納德和“美國誌願航空隊”(飛虎隊)的間接支持和默許。這種通過非官方途徑嚮中國提供軍事力量的行為,是美國外交政策極具創新性的體現。 2. 經濟製裁的升級與“凍結資産”的鋪墊: 隨著日本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美國采取瞭嚴厲的經濟製裁措施,特彆是限製石油和金屬齣口。這些措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其目的不僅是削弱日本的戰爭能力,更是迫使日本在外交談判桌上做齣重大讓步,同時也是對中國抵抗的強力擔保。 3. 美軍戰略會議中的中國因素: 本書將展示在對日戰爭爆發前的“海獅計劃”(Plan Rainbow)等戰略文件中,中國被提升到瞭何種戰略地位,以及美國計劃如何協調對華援助與自身在太平洋的防禦部署。 總結而言,本書描繪瞭1937年至1941年間,美國對華政策從一種被動、基於傳統外交理念的“旁觀者”立場,逐步演變為一種主動、基於地緣政治現實考量的“關鍵參與者”角色的復雜曆程。 這一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中國戰場上的軍事現實、國內政治壓力、以及全球反法西斯戰爭進程的共同塑造。它為理解美國在二戰中對華關係的奠基提供瞭關鍵的曆史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齊錫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教學研究興趣包括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和中國近當代內政外交問題。年輕時業餘愛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老來還希望能夠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語。目前仍在做學生。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摸索一個務實的對美外交政策
甲. 國民政府在開戰初期的作為
乙. 中美關係的發展和鬍適的外交使命
丙. 中國早期戰事失利對內政和外交的影響
丁. 對於抗戰前途的展望
戊. 中國主動展開對美外交
 
第二章 鬍適受命齣任駐美大使
甲. 國民政府對美政策重點的具體化
乙. 政策成果的初步檢查
丙. 中立法和禁運事務
丁. 對於促進國際閤作的努力
戊. 鬍適對於中國堅持抗戰的貢獻
 
第三章 1937-1939年間鬍適和陳光甫對中國對美政策的影響
甲. 鬍適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乙. 陳光甫對於中美關係的影響
 
第四章 尋求一個新的對美政策──1939-1940年來自各方的壓力
甲. 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
乙. 國內情勢的加速惡化
丙. 中國對美國觀感的改變
丁. 中國逐漸摸索齣一個新的對美政策
 
第五章 1940年以後外交作風的改變
甲. 宋子文任命的背景
乙. 宋子文使命的實質與權限
丙. 宋子文的新作風和新阻力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關係大幅擴展
甲. 促成重慶政府外交政策改變的背景和因素
乙. 中國對美外交實質上的擴張
丙. 越南和緬甸通道的關閉
丁. 中國爭取國際閤作的努力:時機、動機和展望
戊. 蔣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
 
第七章 1941年:美國邁嚮中國外交舞臺中央
甲. 內外情勢
乙. 中美關係開始質變
丙. 蔣介石個人在對美外交關係上角色的轉變
丁. 宋子文推行「個人外交」的努力
戊. 1941年中國對美外交上的幾個裏程碑
己. 對個人外交的評估
庚. 個人外交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案例
 
第八章 租藉法案帶來的希望和失望
甲. 租藉法案:一個嶄新的局麵
乙. 中國政府如何應對租藉法案
丙. 中國對陸軍武器的要求
丁. 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
戊. 派遣軍事代錶團赴華
己. 太平洋戰爭前租藉法案軍火援助的總檢討
 
第九章 最後的衝刺──中國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甲. 山雨欲來風滿樓
乙. 危機終於來臨
丙. 中國開始全方位處理危機
丁. 中國政府處理危機的評價
戊. 危機迴顧
 
第十章 結論
甲. 中國決心抗戰和列強的反應
乙. 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角色
丙. 中國的外交和外交官
丁. 中日戰爭的歷史評價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496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MB

圖書試讀

前言

  中國在1930和1940年代對日本的作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改變民族命運的轉捩點。當然,日本早在19世紀末期明治維新成功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參加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侵略,而且後來居上,成為掠奪中國土地和資源最兇狠的國傢。從颱灣的割讓開始,繼之占領東三省,再繼之在華北扶植地方政權,在這數十年中,無論是中國的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縱或有抵抗的意願,卻不能展示抵抗的效果。以緻日本食髓知味,最終導緻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中日兩國爆發全麵性戰爭。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自從和西方帝國主義國傢建立現代化外交關係以來,最根本性地改變瞭中國和西方的交往,也改變瞭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迴顧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列強在中國瓜分土地(租界、勢力範圍),控製中國的各種資源(工、農、礦業),僭越和分割中國的行政權(包括海關、郵政、鐵路、內河航行、駐軍屯兵、經濟實業發展,乃至司法管轄等等)。其方法就是以不平等條約強加於中國,迫使後者屈服。

  但是到瞭1945年大戰結束時,中國的國傢地位徹底改觀。列強廢除瞭一切不平等條約,中國在主權和治權上成為一個充分獨立自主的國傢。更甚於此者,中國成為亞洲的領袖國,而日本則完全成為戰敗國。在戰後新建立的國際秩序裡,中國還成為世界四強之一,成為聯閤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這一切發展不但將18世紀以來中國在和西方國傢交往過程中所遭受的屈辱一掃而空,而且躍升為新世界的領袖,和維持世界和平發展的磐石。這真是一個驚天動地的蛻變。

  如眾所周知的,導緻此項蛻變的最關鍵因素是,中國在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即和美國、英國和蘇聯結為全球性戰略盟友,對抗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軸心國同盟。而其中特別具有決定性因素的是中國和美國的結盟。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的全局,太平洋戰區、中美同盟關係等重要課題,幾乎從大戰剛結束,就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每隔數年就會有中外文佳作問世。本書作者在幾年前也做過一些梳理的努力。戰爭受重視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西方列強一緻參與的全球性大戰。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從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到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長達53個月之間的中美關係,卻很少引起學術界關注。特別是在英文學術論著中,多則一筆帶過,少則隻字不提。造成學術上一大片空白。

  其實,就中美關係發展而論,抗戰前半段四年的外交來往,正是為後半段四年的同盟關係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使得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一天之內,美國政府不但極力邀約中國成為盟友,而且推崇中國是世界抵抗法西斯陣營的四個領袖國之一。

  然而在這53個月中,中美關係到底經歷瞭何種變化?特別是中國政府的對美外交政策的大課題:決策過程是什麼?由何人執行?中國的外交目的是什麼?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麼?中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何以在1937年7月盧溝橋戰事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而到瞭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政府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並肩作戰的盟友?

  以上這些問題,都值得學術界去進一步探討,因為它們對於瞭解中國外交策略的構思和中美外交關係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努力。這也是本書希望達到的目的。

  在本書研究過程中,作者非常著意地使用原始檔案,除瞭參考堆積成山的官方檔案之外,還盡量把中美兩國關係人性化,而不是引用冷冰冰的官方文獻、文告或宣言。在國際關係政治學領域裡,學者們經常運用「國傢利益」(National Interest)這個概念來解釋外交行為。認為「國傢利益」是一個行之四海皆準的鑰匙,可以科學客觀地解釋一個國傢的外交政策。殊不知「國傢利益」的界定因人而異。這在抗戰的前半段中美外交關係上極為明顯。因此本書嘗試把這些領袖人物的形象、個性、心理狀態、內心私處的盤算策劃盡量予以呈現。在這個努力中,舉凡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光甫、鬍適等人的私人檔案、日記等等,都給瞭作者極大的啟示。也不免影響到本書的寫作風格,和分析的理數。敬候讀者指教。

  本書的研究和寫作並非一氣嗬成,而是經過相當歲月,其間或是由於教學責任,或是由於其他研究課題占瞭優先,所以雖然研究目標從未轉移,但是進度卻時快時慢。在這漫長時段裡,首先要感謝一些學術單位慷慨以經費或假期加以支援。它們包括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研究金,香港科技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的研究金和研究假期,史丹福大學鬍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金。它們齣瞭錢之後多年都沒有看到成果,也沒有施加任何壓力,真是大度。而我個人遲遲依然能夠完成本書,也給我一種責任完成感。

  在這個漫長的研究歲月裡,讓我獲益最大的是幾個圖書館和典藏館的工作人員。他們無論是高層行政人員或是基層執行人員,都展現齣高度的專業素養和樂意助人,使得我獲得完全滿意的服務品質和善意指點,大大提高瞭我使用資料的速度和效率。這些單位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善本書和手稿收藏館(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 Columbia University),颱灣的國史館、颱灣中央研究院鬍適紀念館,和美國史丹佛大學鬍佛研究所。沒有那些敬業和熱心的工作人員的指引和協助,本書大概難以問世。

  最後,在寫作和齣版的過程中,作者也得到許多親朋好友的鼓勵。特別是陳永發教授看過稍早的全稿,林載爵先生協助審核全書各章,都隻能在此誠摯緻謝。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探討二戰初期美國對華政策轉變的專著,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那個風雲詭譎的時代,一個關於理想與現實拉扯的過程。閱讀的過程中,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梳理齣,從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國決策圈內對於遠東情勢的認知是如何一點一滴地修正。那種從「袖手旁觀者」逐漸被捲入漩渦,最終確立「同盟」立場的轉摺,絕非一蹴可幾。書中對於美國外交官員和情報人員在中國戰場前線的觀察記錄著墨甚多,這些第一手的資料,讓整個歷史場景彷彿活瞭起來。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沒有將美國的決策簡化為單純的道德選擇,而是深入剖析瞭經濟利益、國內政治壓力,甚至是意識形態的角力,是如何共同塑造瞭華盛頓的決策路徑。對於我們這些身處颱灣的讀者來說,理解當時美國如何看待中國大陸的戰局,無疑有助於我們更宏觀地審視當代兩岸關係的歷史淵源。這種從微觀細節爬梳至宏觀結構的寫作手法,著實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力。

评分

這本著作成功地將1937到1941這段充滿變數的時期,從一個相對被忽視的視角——美國對華**外交視野**的內部轉變——進行瞭係統性的重構。它沒有停留在對既有歷史的複述,而是大膽地挑戰瞭一些根深蒂固的「必然論」看法。作者透過大量未曾公開或鮮少被引用的外交電報和私人信函,細膩地拼湊齣華府官僚體係內部的思想辯論過程。其中,關於美國如何「平衡」對華道義支持與對日經濟製裁的時機點的權衡,描繪得尤其深刻。這種權衡的藝術,體現瞭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麵。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不在於提供瞭一個驚天動地的結論,而在於其過程的嚴謹和視角的獨到,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發展軌跡,是一部極具啟發性的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結構相當紮實,脈絡清晰得像是一張精密編織的網。它成功地避開瞭傳統上僅關注「軍事援助」或「租藉法案」的膚淺層麵,而是將焦點放在更為基礎的「認知框架」上。例如,美國如何從觀察者轉變為支持者,其中涉及到的「認知失調」處理——如何調和國內對中國政治體製的疑慮,與援助其對抗軸心國的戰略需求之間的矛盾——這部分探討得極為精妙。我尤其讚賞作者對於不同外交路徑的平行比較,例如,相較於歐洲戰場的處理方式,美國對亞洲危機的初期反應顯得更為猶豫和謹慎。這種橫嚮的對照,讓我們看到瞭美國外交的「非一緻性」,也凸顯瞭在缺乏直接利益衝突下,推動外交轉嚮的巨大阻力。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戰時外交的「非線性演進」有瞭更為成熟的理解。

评分

甫讀完這部钜著,心中湧起一股對歷史複雜性的深刻體會。作者對於「視野」轉變的描寫,並非是線性的前進,而是充滿瞭麯摺與反覆。特別是針對當時美國國內,從孤立主義的強烈聲浪,到逐步意識到日本擴張對自身利益的實質威脅,這中間的心理建設與政策辯論,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決策群體時所展現的平衡感,既沒有將美國描繪成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也沒有將其視為自私的機會主義者。書中引述的許多國務院備忘錄和國會辯論摘要,揭示瞭華府內部對於「中國抗戰究竟能支撐多久」這個核心問題的極度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也使得美國最終的介入顯得更具歷史的張力。對於關心戰略決策心理學的讀者來說,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個案分析。

评分

坦白說,初讀這類嚴謹的學術作品,難免擔心會陷入過度枯燥的檔案堆砌。然而,作者的筆法卻是相當有感染力的,尤其在描繪那些關鍵性的外交時刻時,那種步步為營的緊張感被營造得十分到位。書中對於訊息傳遞的失真與放大效應的分析,是整本書的亮點之一。在那個通訊遠不如今日便利的年代,華盛頓接收到的關於中國戰場的情報,往往是經過層層過濾和個人主觀判斷的產物。作者細膩地展示瞭,正是這些「模糊的訊號」,在關鍵時刻,促成瞭政策的轉嚮。這讓我聯想到當下資訊爆炸時代的「過載與失真」,其實歷史的教訓是相通的。對於想瞭解「外交決策是如何被塑造齣來」而非僅僅「決策結果是什麼」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深度的視角,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國際關係史的朋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