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與大腦:重度毒癮者的自白及成癮行為的形成和治療 (電子書)

成癮與大腦:重度毒癮者的自白及成癮行為的形成和治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亞.莎拉維茲
图书标签:
  • 成癮
  • 毒癮
  • 大腦科學
  • 心理學
  • 成癮行為
  • 治療
  • 自白
  • 電子書
  • 康復
  • 成癮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腦科學等角度闡釋 :「成癮」其實是一種學習失調

  你是個成癮者嗎?在下意識否認之前,讓我們先來自我診斷:或許你不菸不酒不吸毒、不依賴安眠止痛藥、也沒有催吐瘦身習慣,但你是否整天掛在微博或臉書上?搭車必滑手機、靠大吃或購物減壓?  

  常春藤名校畢業的獲獎作者瑪亞.莎拉維茲(Maia Szalavitz)以個人經歷加上 25 年研究,有意識地避用帶有刻板印象的標籤詞彙,從自然、腦醫學、文化、心理和數據分析等諸多面向,以流暢優美的敘事梳理社會誤解和歷史,從嶄新的角度說明什麼是上癮(不管是吸毒或瘋狂瘦身),並為現在的治療和成癮政策提供了極具翻轉性的分析建議。

  作者認為,上癮不是道德有缺陷,也不是像阿茲海默症一樣的腦部疾病,而是一段需要時間和學習才會形成的發展障礙——成癮是在社會、個人成長環境中紮根的。跟許多高功能自閉症患者類似,上癮者的緊張和破壞行為也是一種應對機制—因為環境對他們來說太極端而難以負荷。癮頭能帶給他們自我保護的安全感。

  如果將上癮視為社會學習障礙,那麼所謂的「毒品戰爭」便毫無意義:研究顯示,使用那些被污名化(stigmatized)的藥物如海洛因、安非他命的人,其中只有 10% 到 20% 的使用者最後會上癮,而這些人一般有著成長創傷或先天心理疾病,通常自我用藥的傾向很強烈。因此打擊販毒集團或列舉禁藥,就像從洗手強迫症患者身邊拿走肥皂或洗手乳一樣徒勞———消滅一個癮頭,還有成千上萬個。

  如果上癮真的是學習發展失調,戒癮機構、政府、甚或家庭,都應該重新思考對策。以美國為例,近百年來官方對成癮抱持懲罰性觀點,但緝毒大戰總是進一退二。只有真正理解何謂(且何非)上癮,才有可能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本書從歷史、家庭、同儕、生理變化、腦科學等角度闡釋「成癮」其實是一種學習失調,並為「如何理解」、「克服」成癮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解讀。

本書特色  

  ◎Amazon 讀者評價4.5顆星。
  有位讀者評論為「關於成癮,這是我看過最好也最重要的一本書」

  ◎出版後佳評如潮,在美國亞馬遜中的變態心理學、認知心理、藥物濫用分類中數次登上榜首,半年內已四度再刷,更售出德國 (Riva Verlag) 跟俄國 (AST License Limited) 版權。

  ◎美國著名醫藥記者與暢銷神經科學作家 瑪亞.莎拉維茲 Maia Szalavitz最新力作。

  ◎本書來自作者年輕時身為一名重度毒癮者的自白,及其後投入毒癮與戒毒研究二~三十年的心血,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提供給您關於各種成癮行為(如酒精、藥物、性、賭博、網路成癮等)背後形成機制的嶄新觀點以及可行的治療介入方針。
 
衷心推薦

  白明奇   成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柯慧貞  亞洲大學副校長兼網路成癮防治中心主任
  海苔熊  知名心理學作家
  翁仕明  兒童神經學博士
  張進益  下流青春作者
 
深入探索人類心智與行為的複雜領域:一窺心靈的奧秘與轉化之道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人類心靈運作的深層機制、複雜的行為模式養成,以及在面對生命中的重大轉折與挑戰時,如何尋求並實踐有效的轉化。我們將一同踏入一個對人性更深層次的理解之旅,探索那些驅動我們決策、塑造我們日常行為的隱性力量。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了心理學、認知科學、社會學以及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精華,旨在提供一個全面而細膩的視角,以解析個體如何在其生命歷程中建構自我、應對壓力,並最終尋求意義與和諧。 第一部:心智的建構與運作機制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人類心智的基礎架構,從個體如何感知世界到如何形成信念體系。我們探討了兒童時期經驗對成年人格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強調早期依戀關係在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方面的核心作用。 認知偏誤與決策科學: 我們將詳細審視大腦在處理資訊時所依賴的捷徑——認知偏誤。內容涵蓋了確認偏誤、錨定效應以及框架效應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日常判斷,尤其是在壓力或資訊不完全的情況下,這些偏誤如何導致非理性決策。我們不僅列舉了學術上的經典案例,更結合了當代社會情境,闡釋這些內在機制在職場競爭、人際互動中的實際表現。 情緒的生理學基礎與調節: 深入探討情緒(如恐懼、憤怒、喜悅)的生理學起源,包括邊緣系統與皮質層之間的複雜對話。著重分析情緒調節能力(Emotional Regulation)的發展路徑,闡釋為何有些人能有效管理強烈情緒,而另一些人則容易被情緒淹沒。此處輔以實用的技術,如正念(Mindfulness)練習對杏仁核活性的長期影響分析。 自我概念的流動性: 我們批判性地審視了「穩定自我」的迷思。探討身份認同(Identity)是如何在社會角色轉換、生活危機中不斷被重新協商和建構的。內容涉及社會心理學中關於鏡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理論,以及當代數位環境對自我認知的衝擊。 第二部:行為模式的養成與社會情境的影響 行為並非孤立的現象,它是個體與其所處環境持續互動的產物。本部分將焦點從內在心智轉向外在世界,解析環境因素如何固化特定行為模式。 習慣的形成與路徑依賴: 詳盡解析習慣迴路(Habit Loop)的結構——提示、慣常行為與獎勵。這部分探討了行為如何從有意識的選擇轉變為自動化的反應,以及一旦形成,打破這種「路徑依賴」需要何種程度的認知努力和環境重塑。我們特別分析了例行公事(Routines)在維持系統穩定性中的雙重作用——既是保護傘,也可能是束縛。 社會學習與模仿機制: 探討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在當代媒體環境下的應用。分析榜樣人物(Role Models)如何透過觀察學習來傳遞複雜的行為腳本。內容特別關注群體規範(Group Norms)的力量,解釋為何個體會傾向於遵從群體壓力,即使該行為與其內在價值觀相悖。 壓力、創傷與適應: 深入探討長期壓力對神經生物學和行為適應的影響。區分急性壓力與慢性壓力,並闡述創傷後應激反應(Trauma Response)的表現形式,包括迴避、過度警覺和記憶碎片化。重點討論身體記憶(Somatic Memory)在行為表達中的作用,強調理解行為背後的非理性防禦機制的重要性。 第三部:轉化與整合:邁向有意識的生活 最後一部分著重於實踐性的轉化策略,提供了一套整合性的框架,以幫助讀者理解和重塑其生活中的關鍵領域。 意義的追尋與價值觀的釐清: 借鑒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視角,探討人類對意義的內在需求(Will to Meaning)。指導讀者如何辨識並區分外在期望與核心價值觀,並提供工具來建立與價值觀一致的生活目標,從而增強內在的驅動力和韌性。 關係的深度與修復: 分析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石——界限設定(Boundary Setting)和有效溝通。探討在親密關係中,恐懼和不安全感如何阻礙真正的連結,並提供溝通模型來促進更清晰、更富同理心的互動。此處特別強調了自我寬恕(Self-Compassion)在修復人際創傷中的療癒作用。 心智的彈性與持續成長: 闡述心理彈性(Resilience)並非天賦,而是可以培養的能力。內容介紹了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的具體步驟,幫助讀者識別和挑戰限制性的自動化負面思維。總結全書觀點,強調個人成長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整合過程,而非一個終點。 本書以其豐富的理論深度和貼近生活的實例分析,為渴望理解自身、優化決策、並尋求更深層次生活和諧的讀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指南。它不提供速成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亞.莎拉維茲 Maia Szalavitz


  瑪亞.莎拉維茲為暢銷書《在狗籠裡長大的小孩》(The BoyWho Was Raised as a Dog) 作家,也是美國著名醫藥記者。作品刊登於 Time.com、紐約時報等一線科普刊物,研究範圍涵蓋腦神經科學與上癮議題。

  她曾獲得美國心理協會(APA)、藥物政策聯盟(DPA)等重要組織表揚其專業貢獻。

  目前替雜誌 VICE 撰寫藥物與成癮相關的雙週專欄報導。

譯者簡介

鄭谷苑


  台灣台北人。台大心理系畢業,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博士,主修認知心理學。現任教於中原大學心理系,從事心理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喜歡討論雙語歷程,多語言比較,以及語言與演化等問題。

  著有《走出峽地:鄭清文的人生故事》(麥田),《魔鏡,魔鏡,可知我心?:讀小說,談心理》(人本)。譯有《健全的社會》(志文),《追蹤亞當夏娃》(遠流,合譯),《愛在暴力公園》(遠流),《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遠流,合譯)。
從來愛好文學,平日認真閱讀小說與看電影。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作者筆記 
緒論
第1章:針頭
第2章:成癮之路
第3章:成癮的本質
第4章:極端的世界
第5章:成癮人格的迷思
第6章:標籤
第7章:中學的悲慘世界
第8章:觸手可及的黃昏
第9章:吸毒和多巴胺
第10章:設定與情境
第11章:愛與成癮
第12章:行險的生意
第13章:被逮
第14章:谷底的問題
第15章:反社會行為
第16章:十二步驟的難題
第17章:減害
第18章:奇異島路線
第19章:教你恢復健康
第20章:神經多樣性和成癮的未來之路
誌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840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麒麟之翼

☉ 白明奇


  接到出版社來信要我為美國瑪亞.莎拉維茲(Maia Szalavitz)暢銷著作《Unbroken Brain》的中譯本《成癮與大腦》寫序時,我不禁想起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長篇推理小說《麒麟之翼》。

  東海道、日光街道、奧州街道、中山道及甲州街道是日本江戶時代以江戶(今東京都)為起點的五條陸上交通要道,因為重要性被稱為五街道。五街道的起點都在日本橋的中央,此處矗立著一對長著翅膀的麒麟雕像,麒麟之翼象徵著「日本的發展從這裡振翅高飛」。

  麒麟之翼是一部基於親情的推理偵探小說,銷售量創下紀錄。我是在一次長途旅行的飛機上欣賞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劇中提到,一開始就背錯公式,到後來永遠解不了題目。

  我的博士班課程是在一個以生理心理學(psychophysiology)研究為主軸的實驗室度過,這個研究室的研究內容主要是藥物成癮的動物模型以及如何戒斷的嘗試。那幾年,我逐漸了解藥物成癮者的精神狀態與大腦神經系統的運作機轉,除了酬賞(reward)機制之外,一開始形成這種迴路的情境(context)也扮演著極為重要角色。成癮的人一旦身陷這個情境,即使下定決心戒斷,經常難逃脫誘惑。

  回想過去10年之間,我曾兩度邀請新港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陳錦煌醫師來到成大醫學系與老年學研究所分享社區營造的經驗。十年前,陳醫師說當年成立基金會的目的是要匡正人民瘋狂簽賭大家樂、六合彩的怪現象,希望把民眾的時間與精力導向正面的活動;而如今,陳醫師在新港小鎮陸續看到許多國中、國小學生輟學,卻在八家將的團體得到溫暖,不知不覺之中染上毒癮,為了日益增加的買藥錢,一步一步的誤入歧途,而終於無法自拔。或許有人把這個悲劇歸因於父母離異、父母外地工作或其他原因導致的隔代教養,但這真的是源頭嗎?

  一個人為何會藥物成癮?成癮能戒斷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哲人William Osler教導我們,去搞懂甚麼樣的人會得這種病,遠遠比這個人得了甚麼病來的重要(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know what sort of a patient has a disease than what sort of a disease a patient has)。

  再問一次,一個人為何會藥物成癮?是不是不去接觸任何有成癮可能的物質,就是對抗成癮最好的方法。如果我們把成癮看得如此簡單,那天下已經沒有犯罪,也可以廢除法院、監獄了!並非所有人類都是來自同一條生產線的成品,人的情感特質與生理需求各有不同,對物質或藥物的依賴程度也不一,這也是成癮問題所以複雜的原因之一。

  從本書作者瑪亞.莎拉維茲的現身說法,讀者或許深信成功戒斷藥癮並非不可能;讀者也可以發現,作者字裡行間完全沒有忌諱與隱瞞,將自身經驗一五一十全盤托出,這確實是一本深入探討藥物成癮的難得好書。

  文末,筆者仍然提醒讀者看完本書不妨捫心自問,成癮果真純屬偶然?
 
  (本文作者是心理學博士,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2017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得主,多年來陸續於健康世界、中國時報、遠見雜誌、康健雜誌、健康2.0等,以專欄型式介紹失智症。著有《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彩虹氣球:失智症天空》及《松鼠之家:失智症大地》)。
 
推薦序二

高四感生活是成癮和戒癮關鍵

☉柯慧貞


  亞洲大學副校長兼心理系講座教授、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心理學會前理事長、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
 
  收到遠流出版公司寄給我成癮與大腦的書稿,閱讀下來,精彩的內容吸引我手不釋卷。作者以具體的吸毒與戒癮的實際經驗,結合相關的研究資料,細膩描述與詮釋從接觸、吸用、到注射毒品的各種生理心理反應,以及相關的家庭、人際、社會、文化脈絡,並透過接受治療及改變過程經驗的剖析,對治療方法及相關政策提出深刻反思。

  其中,作者以她的生命經驗強力主張,成癮不是道德有缺陷,也不只是藥物的神經化學作用和腦部疾病,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習得的行為問題。因此,了解藥物使用行為的學習和發展過程是重要的。使用藥物可使現實中的壓力得到暫時抒壓、可得到生活中得不到的歸屬感、快樂感,因此養成透過藥物使用忘憂解愁、找到自尊、消除寂寞的信念與習慣,即使現實生活中被退學、身體變差、和家人關係疏離、週遭不斷指責,卻已形成對藥物的心理依賴。接下來,明知過度使用,想要減少,但耐受、戒斷使無法自拔,因過度使用,使得行為克制、情緒調控及酬賞滿足的腦功能弱化,產生耐受性,需要施打更多、更刺激藥物,才能感到滿足;也在不能施打更多時,戒斷症狀難受;只好想盡辦法繼續施打藥物,才能感到舒服。最後,沮喪和自我痛恨的信念更是一再粉碎改變和重生的希望。

  作者也認為並非使用藥物如海洛因、安非他命的人,最後都會成癮;有不錯的工作、堅強的人際關係和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很少為了陶醉藥物而放棄這些;相反的,藥物能強而有力影響那些心理和生活的其他部分已破損不堪的人。因為生活中缺乏愛和受歡迎人際關係、因為情緒常憂鬱焦慮,而需藉由藥物來得到抒解,也更及時行樂而不能延宕滿足。行為經濟學家喬治‧艾恩斯利提出的理論認為,成癮的行為是當事人重複的選擇及時行樂而不去擔心將來會產生的痛苦。同時,成癮的人也持續的高估當下的愉悅的價值,卻低估延宕滿足可以帶來的更多美好。憂鬱及對週遭的不信任是否更強化了這傾向? 作者這些觀點提供了當今政府、社會、學校推動毒品防治的重要指引; 除了強化緝毒外,心理健康的促進、維護及復原更是不可忽視的工作。

  作者特別強調青春期青少年階段是重要的,如果在青少年的階段因受霸凌、缺乏人際歸屬感、情緒常憂鬱焦慮、在生活中沒有找到自我角色認同,則很容易逃避到藥物中來得到愉快感、歸屬感、自我認同感。這種現象也同樣可解釋當今台灣社會約有一成青少年的過度沉迷網路遊戲的行為問題。透過個案分析和系列研究探討,我也發現這些青少年也是透過沉迷網路來逃避壓力、忘憂解愁,並得到高四感(愉快感、歸屬感、成就感及意義感)。因現實生活得不到,而從網路遊戲得到滿足。因此,養成了透過玩網路遊戲解禁慾望、忘憂解愁、找到自尊、自我認同的信念與習慣。父母若要預防網路遊戲沉迷,則平時就要了解與協助孩子安排高四感的非網路生活。若孩子已依賴網路遊戲來得到這四感,則重要的是,幫孩子找到可帶來高四感的非網路替代性活動。

  這是一本身為重度毒癮者作者的自白,也是作者戒癮後投入毒癮與戒毒研究的心血著作。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多了解何謂成癮、為何成癮、如何戒癮及預防成癮。並且,這本書也是很有用的實例教材。長期以來,我開設成癮相關的課程,也常應邀對大眾進行有關成癮的教育;我常要製作個案教材,因為透過具體的實例,才易引發學習者或聽眾的的興趣,並提高對抽象理論原則及研究資料的情緒與理智的理解度,因此,相信許多成癮的教學訓練可由這本書獲益。
 
推薦序三

在地獄的門口重生

☉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有下面這樣的狀況嗎?

  每天早上起來看的第一面玻璃是手機

  如果沒有喝一杯咖啡,就無法開始工作

  一定要洗完澡之後才能坐到床鋪上,只要有髒東西碰到床鋪,你就會抓狂

  你在意的人超過半天沒有回你訊息,你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如果上面有些是你經常會做的事,那麼你是「有意識」地在做這些事情嗎?如果突然叫你不要做了,你真的有辦法讓自己停下來嗎?
 
  無所不在的成癮發現了嗎,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活在某種程度的成癮當中,雖然不一定造成危害,但也不是說停就能夠停下來。我記得多年前一個老師曾經在課堂上面邀請我們參加他的一個體驗研究,他請我們選定一個日常生活習慣(例如睡前滑手機30分鐘),然後嘗試兩個禮拜不要做這件事。我記得我那個時候選的是「喝飲料」(想當年我是一天要喝三杯飲料的飲料的人),結果到第三天就受不了了,我回過神來,我已經在手搖杯的飲料店前面結完帳、插入吸管準備開始喝了。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上面這樣「失去自我控制」的經歷,那麼在讀這個作者的親身經歷時,一定會心有戚戚。她在一開始就談到有兩個分裂的自己,理性上面知道應該要戒癮,但身體卻不聽使喚,直到她走向了地獄的路口,才在千鈞一髮之際進了戒毒中心,也開啟了她研究上癮的這條路

  上癮的真相

  關於什麼是「上癮」、為什麼會「成癮」,一直以來學界有不同的定義和看法,作者主張成癮是一種學習障礙(p.55),主要包含:
 
  目的性:你是有目的的使用它,讓自己爽,或者是讓自己興奮、降低壓力等等。

  強迫性:用到後來,神經迴路讓這個行為變成自動化和強迫性。

  無法停止:當行為無法再帶來快樂,或者是已經帶來傷害時,儘管這行為已經不合時宜,但你仍然沒有辦法停止。

  你學習到一種方式從你的世界遁逃,這個逃跑的方法相對於其他你所面臨的生命困境可能更為有效;你透過網路、毒品、性愛、或者是對某一個東西的成癮,來填補你內心對於愛與被愛匱乏的需求;你知道繼續這樣做並沒有辦法解決真正的問題而且還會越陷越深,可是你無力阻止它發生——上癮就像是漩渦一樣,讓你在扭曲當中變形,讓你失去原本的模樣,這就是成癮的螺旋式發展(The Spiralling Distress/Addiction Perspective),讓你逐漸要用更大的劑量,來維持原先的快樂,或者是避免戒斷所產生的痛苦。
然而,我覺得這本書跟其他的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作者本身也是從陰影裡面走出來的人,所以更能夠指出一些市面上流行的方法不切實際之處。例如,我過去曾經看過很多類似的書籍採用「匿名戒酒會」的方式,都覺得有點疑惑,因為倘若當事人沒有辦法很信賴團體、或者身體仍然在「中毒」的狀況下,很可能因為他覺得為什麼其他成員都可以但自己卻無法控制,就會開始出現自我責備、自我放棄,然後這個負面情緒又形成了一種壓力,反而更助長了成癮的行為:我不可以再用海洛英—>可是我竟然昨天還是打了一針—>我真沒用(挫折感)—>繼續吸食。當然,這並不代表匿名戒酒會之類的介入沒有效,而是我們能否提供這些成癮者多一點寬容,難道在他們成癮行為背後,還有更多污名化、社會地位、工作等等的危險因子促使他們繼續留在這樣的循環當中,當我們看見階級和個別差異,或許就比較能夠了解,是什麼讓某些人一直沉溺在地獄裡無法脫身。

  在地獄的門口重生

  如果說上癮是一種學習,那麼告別上癮也是一種學習。學習用健康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學習在對的地方找到自己要的答案,學習放棄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達到暫時的滿足,說起來容易,操作的過程卻是困難重重。也正因為這是條充滿荊棘的路,這本書顯現了它非常獨特的價值——作者用他的親生經驗結合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告訴你,她在這條路上跌倒了多少次,並且結合許多神經心理的研究,提醒你有時候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完全是你的問題。我並不期待看了這本書之後你就能夠從某種強迫行為或上癮當中脫身,但我衷心期待被某種症狀或者是上癮困住而受苦不堪的你,能夠在作者的理解裡重生。
 
推薦序四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成癮」面面觀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所副教授 翁仕明


  該如何對本書作者下個註解呢?「神農嚐百草」,不,也許「生命的鬥士」較為貼切吧!

  一開始仔細閱讀本書時,看到作者動用第一人稱的視角,我還好奇地翻了翻前言,心想:「這本該不是部小說吧?」直到後來才恍然大悟,作者利用親身「試毒」的經歷,告知我們有關成癮的一切!

  「成癮」,醫學上又稱為「物質濫用」,記得今年初在中廣知名主持蘭萱的專訪節目中,我們除了聊青少年的感情事件外,也略提了這個話題。「成癮」在神經科學上,與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而「多巴胺」正是行動力的來源。曾經有科學家發現,「成癮」的行為與「賭徒」的養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舉例來說,相同的毒品成分,某些人即使淺嚐,卻絲毫無感,而另有某些人卻完全無法抵抗,一碰立馬晉升「毒粉」!進賭場似乎也雷同,有的人是無論輸贏,都早早收山,而另一群人卻不斷加碼,上演那齣「一日賭神」或是「傾家盪產」的大戲。除此之外,難道僅有壞事會上癮,不、不、不,更有一群朋友,成天「書癮」上身,好書不離手,一本接一本,說不定諸位看倌,正有幾位「大書蟲」,捧著這本好書,準備拎它回家呢!

  事實上,更令人關注的是,臺灣青少年的物質成癮現況,其實遠低於教育現場各級學校的回報;根據精神科醫學會的推算,粗估約有兩到三成的莘莘學子,曾經在同儕的鼓動或壓力下,以身試毒!可想而知,瞭解何謂「成癮」,並明白其成因與後續如何因應,是刻不容緩的!

  很高興見到本書中譯本在臺上市,也期盼藉由本書作者生動的筆觸,讓我們更加深入看見「成癮」的世界!
 
推薦序五

拒絕讓生命陷入成癮現象

☉下流青春作者  張進益


  看完這本書一則喜一則憂,高興的是一位毒癮者重生,並且將自己所經歷的戒癮成功方法告訴大家,憂的是在書本最後提到各種新興合成藥物不斷的出現,讓人真的防不勝防,透過這本書讓我再度思考,書中提到成癮是學習的!?戒癮是必須跨界的!社會拒絕及挫敗是讓人進入成癮是戒中重要一個環節!

  我近幾年來到過無數的校園、監獄、軍中談反毒,書中內容所描述的戒癮是認知的、學習的,我非常的認同,反毒教育絕對不是告訴人民毒品、毒品分類…,重點是讓生命不陷入成癮現象,當然毒品是讓生理進入生理依賴最快物質,並且因著需要取得毒品而造人害人害己的現象,尤其書中引用許多數據兒少早期接出成癮物質,是大過一般成年人接觸後成癮現象的數倍,這讓我們在兒少拒毒的努力中要更加落實努力,我努力的把書看完,內容雖與我們國人對毒品的認知有所落差,但一些數據及方法確實值得我們探討,誠摯推薦此書,還給我們身心靈健壯的人生,祝福您!!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體風格來看,我預期這本書會是走一種偏向紀實或深度訪談的筆法,畢竟要處理「大腦」這種硬核的科學面向,同時又要兼顧「自白」的感性層次,平衡起來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如果敘述太過於學術化,讀者可能會在中途因為艱澀的術語而流失耐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神經科學的背景;但如果太過於感性煽情,又會讓人覺得不夠專業,無法提供實質的理解和幫助。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寫作,即使內容再沉重,也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框架去承載它。例如,當在談論某個大腦迴路如何被多巴胺劫持時,如果能巧妙地穿插當事人在那一刻的心理活動,那種「科學印證了痛苦」的感覺,會比單純的情感宣洩更有力量,也更有說服力。

评分

我特別好奇的是,這本書在探討「治療」面向時,會採取什麼樣的立場?在這個時代,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解方」,從傳統的心理治療到各種新興的替代療法,莫衷一是。對於一個「重度」的成癮者來說,他們經歷過的失敗的戒斷嘗試,想必比成功者要多得多。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那種「知道該停,卻停不下來」的絕望循環,而不僅僅是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治療流程指南。如果能探討成癮者在治療過程中,如何與自身的「渴望」共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徹底「清除」它,那會是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觀點。畢竟,大腦的記憶和路徑是如此根深蒂固,想完全抹除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何學會與這個「陰影」共處,或許才是更為長遠的課題。

评分

總體來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不僅僅是提供給成癮者或家屬的「工具書」,更應該是一本讓我們這些「局外人」進行深刻反思的社會觀察文本。成癮行為的形成,往往不是單一的生理問題,它深植於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的斷裂,甚至是個人成長經驗中的缺失。我希望透過閱讀這些深刻的個人故事,能夠更細膩地去理解「脆弱性」在人性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常將成癮視為一種道德上的失敗,但如果能從大腦機制的角度,結合親歷者的痛苦告白,或許能減少一些苛責,多一些同理心。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在科學的冰冷與人性的熱度之間找到一個交會點,那它就絕對值得一讀,甚至值得反覆思量,去重新定義我們對「失控」的理解。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複雜的心情。一方面,我很想了解成癮背後的生物學基礎,畢竟科學解釋總能提供一種客觀的距離感,讓我們不用太過於沉浸在情緒的泥沼中去評判對錯;但另一方面,一旦加入了「自白」這個元素,那種直接撞擊心臟的真實感又讓人難以招架。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或是書中引述的對象)在描述這些經歷時,是否能夠保持一種足夠的誠實,而不是為了營造戲劇效果而過度美化或誇張化那種痛苦。畢竟,成癮的過程往往是漫長、重複且充滿自我欺騙的,要能把這些見不得光的細節攤開來討論,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對自身經驗的深刻回顧和提煉。我特別期待看到,在敘述成癮的狂熱與崩潰之間,對於「自我」是如何被逐步侵蝕和重塑的描寫,這才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遠勝過單純描述吸食過程的細節。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在網路書店上掃過去的時候,其實沒有特別吸引我,畢竟市面上關於心理學和腦科學的書籍已經多如繁星,大家都在談大腦的可塑性、成癮的機制,如果沒有一個非常吸睛的切角,很容易就被淹沒在茫茫書海裡。我會點進來看,純粹是因為書名裡的「重度毒癮者的自白」這幾個字。這種親身經歷的敘事,總比純粹的學術論述來得震撼人心,也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或者至少,能提供一個難得的視角去理解那些我們在新聞或社會報導中常常聽聞,卻總覺得距離很遙遠的「邊緣人」的生活。我當時心裡想的是,或許能從這些深刻的痛苦掙扎中,窺見人性最脆弱也最真實的一面,這對我這種平時忙於工作,不太有機會接觸到極端生命體驗的人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觸動。畢竟,我們總是在討論「該如何治療」,卻很少真正去探究「成癮者是如何感受這個世界的」,那種日復一日被困住、被慾望驅使的日常,光是用想的就覺得窒息,非常期待能從文字中讀出那份深刻的掙扎與自我剖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