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經典增修版) (電子書)

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經典增修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戴蒙
图书标签:
  • 教育
  • 亲子
  • 成长
  • 儿童心理
  • 自我发现
  • 人生规划
  • 英雄之旅
  • 青少年
  • 心灵成长
  • 目标设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108課綱即將上路的「後生涯探索」時代,
  幫助青少年探索生涯、定錨人生的經典之作!


  在世界變動愈來愈快、不確定性愈來愈高的時代,孩子的生涯路徑已很難被「被安排」,
  焦慮的父母師長,如何幫助孩子勇於承擔,
  成為掌握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找到人生的使命與目的?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與青少年中心主任,
  是當今研究人類發展的傑出知名學者之一。
  他指出:目的感,讓漂浮的青春有方向,讓卡住的人生有力量,
  唯有透過深刻理解自己出發的「主動選擇」,
  才是幫助孩子建立人生座標的重要關鍵。

  全書立基於全美12~22歲年輕人所做的大型調查與深度訪談,精闢刻劃出年輕世代
  「疏離者(the disengaged)、空想者(the dreamers)、「半吊子the dabblers」的漂浮狀態,
  更細緻描繪年紀輕輕便找到內心召喚者(the purposeful),如何探索自我、定錨人生。

  面對當代年輕人情願躲在學校不畢業、賴在家裡不工作、成就感低落、拒絕長大,  
  面對繭居族、尼特族、啃老族比例攀升,甚至懷疑「這一生所為何來」的焦慮,
  比鼓勵成功更重要的事,是幫助他們「尋找並發現生命的召喚」。

  究竟該如何引導孩子,才能激發出他的企圖與動機,發現人生的使命與意義?
  奠基於大型實證研究,權威學者為讀者歸納出:
  12道步驟,回溯「高目的感」年輕世代的心路歷程,
  9大祕訣,啟動關鍵對話,幫助孩子邁向目的之路!

  本書適用:
  ★家有青少年、長期陪伴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者
  ★有心協助孩子,找到天賦與熱情所在的師長
  ★願成為孩子人生路上「不經意的貴人」的你

本書特色

  ★長銷經典重新改版,收錄作者為讀者親筆書寫的手寫再版感言
  ★新增兩度接受《親子天下》越洋作者專訪,進一步理解作者書寫此書的初衷
  ★作者為領域內權威學者,前作《更高的期望》(Greater Expectations),曾贏得美國「父母最佳選擇獎」(the Parents’ Choice Award)

各界推薦

  霍華德.迦納(全球著名心理學家,「多元智能」理論之父)
  馬汀.賽利格曼(全球著名心理學家,「正向心理學」權威)
  丁亞雯(前台北市教育局局長)、
  白崇亮(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
  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名譽教授)
  李偉文(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崇建(作家、薩提爾推手、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
  杜明翰(台灣世界展望會前會長)
  侯文詠(作家、醫師)
  卓火土(宏達基金會董事長)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柯華葳(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
  陳安儀(親職作家)
  陳偉泓(前建國中學校長) 
  陳鳳馨(「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張文亮(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
  張碧娟(前北一女中校長)
  黃迺毓(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
  曾志朗(前教育部長)
  彭菊仙(親職作家)
  楊俐容(知名親職教養專家)
  詹志禹(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簡菲莉(十二年國教專案辦公室規劃委員)
《點燃潛能:引導青少年探索自我價值與未來藍圖的實用指南》 導言:時代的呼喚與青少年的迷航 在資訊爆炸、變動不居的當代社會,青少年面臨的挑戰比以往任何世代都更加複雜。他們不僅要處理學業壓力、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更要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定位和意義。許多父母、教育者和青少年自身,都在努力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幫助年輕的心靈,在眾多選擇和外界期望的喧囂中,聽見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點燃潛能:引導青少年探索自我價值與未來藍圖的實用指南》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本書並非探討心靈召喚或個人英雄旅程的哲學思辨,而是著重於提供一套結構化、可操作、基於心理學與教育學實踐的工具箱,旨在協助青少年建立穩固的自我認知,並為他們設計一條清晰、自主的成長路徑。 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能動性」(Agency)的培養與「目標設定的實務操作」。我們相信,真正的潛能激發,來自於對自我能力的清晰掌握和對未來方向的積極規劃。 --- 第一部:解構現代青少年的心靈地圖 (The Inner Landscape Mapping) 本部分深入探討當代青少年在自我認知上常見的困境,並提供診斷工具,幫助他們準確描繪出當前的心理狀態與興趣光譜。 第一章:迷霧中的羅盤——當代身份建構的挑戰 我們首先剖析青少年在尋找「我是誰」時所面臨的幾大阻礙:同儕壓力下的從眾效應、社群媒體對「完美人設」的無形塑造,以及傳統教育體系對「標準答案」的過度強調。本書將探討如何區分「被期待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並引導讀者認識到,身份的建構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探索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靜態標籤。 第二章:興趣的光譜與核心價值觀的錨定 許多青少年感到迷茫,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真正熱衷的領域在哪裡,或是將「興趣」與「職業」混為一談。本章提供一系列視覺化的練習,幫助青少年繪製他們的「興趣光譜圖」,區分表層的喜好(如追劇、玩遊戲)與深層的驅動力(如熱愛解決複雜問題、享受協作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引導他們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排序與提煉。通過情境模擬和決策練習,確立如「誠信」、「創造力」、「服務」、「穩定」等在人生決策中起指導作用的內在準則。這些價值觀將成為未來任何選擇的「錨點」。 第三章:優勢識別系統:從「不足」到「卓越」的視角轉換 傳統的教育往往著重於彌補學生的弱點。本書則採取「正向心理學」的視角,專注於挖掘和強化青少年的既有優勢(Signature Strengths)。我們介紹經過實證研究的優勢分類模型,並設計了一套「優勢情境回溯法」,讓青少年能夠在過去的經歷中,精確地捕捉到自己運用天賦的時刻,從而建立「我擅長做這件事」的堅實信心。 --- 第二部:從認知到行動:實用化的目標設定與規劃 發現內在潛能只是第一步,將其轉化為具體行動,才是成功的關鍵。《點燃潛能》的第二部分,專注於提供從宏觀願景到微觀執行的橋樑。 第四章:願景繪圖:描繪「理想的未來樣貌」 本書強調,設定目標必須先有明確的未來藍圖。我們將引導青少年進行「未來自我訪談」和「時間軸倒推練習」,而非僅僅列出短期的待辦事項。這包括對五年後、十年後的生活模式、工作環境、人際網絡進行細緻的想像與書寫。這項練習的目的是將抽象的「成功」概念,轉化為清晰可感的、具有情感連結的「願景圖像」。 第五章:任務分解與里程碑設定的科學方法 當願景確立後,本書提供一套「多層次目標拆解術」。這套方法區別於傳統的SMART原則,更側重於「動能的維持」。我們將引導讀者學會如何將龐大的長期目標(如「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分解為: 1. 關鍵里程碑(Quarterly Milestones): 季度性、需要驗收的大目標。 2. 戰術行動(Monthly Tasks): 需協調資源的小型專案。 3. 每日微習慣(Daily Micro-Habits): 確保每日進度不中斷的最小可行行動。 本書會詳細說明如何使用數位工具輔助進行進度追蹤,確保目標的「可視化」與「即時回饋」。 第六章:資源盤點與障礙預演:建立風險緩衝機制 成功的規劃不僅在於知道要做什麼,更在於知道自己「缺乏什麼」和「可能遇到什麼困難」。本章教導青少年進行徹底的「內外部資源盤點」(包括人脈、時間、知識、物質資源)。 更為關鍵的是「前瞻性障礙預演」(Pre-mortem Analysis)。在開始行動前,我們假設計畫已經失敗,然後回溯分析可能導致失敗的原因,並提前制定應對策略。這項練習能有效降低計畫實施過程中的挫敗感,並建立強大的心理韌性。 --- 第三部:實踐的智慧:韌性、協作與持續迭代 成長的道路從來都不是直線,韌性與適應性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三部分聚焦於執行過程中的心態調整與有效協作。 第七章:從「失敗」到「數據點」: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實戰技巧 本書提供具體的語言和思維框架,幫助青少年將失誤視為有價值的數據,而非個人能力的否定。我們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事後檢視」(After Action Review, AAR),區分「過程中的失誤」與「決策層面的錯誤」,從而指導下一次的行動優化。重點在於建立一種健康的、對反饋持開放態度的文化。 第八章:有效溝通與尋求支持的藝術 青少年的目標實現往往需要外部支持(師長、導師、同儕)。本章著重於提升青少年「有目的性的求助」能力。這包括如何清晰地闡述自己的需求、如何禮貌地尋求指導,以及如何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個人成長委員會」(Personal Advisory Board)。本書提供了不同場景下的溝通腳本範例。 第九章:保持動能:自主學習與習慣的鞏固 在目標實踐的漫長過程中,如何避免倦怠和分心?本書將介紹如何運用「獎勵系統的微調」、「環境設計」以及「間歇性審視」來維持長期專注力。核心在於,讓自主規劃的過程本身成為一種自我滿足的體驗,而非一種沉重的負擔。 --- 結語:自主人生的設計師 《點燃潛能》的最終目的,是將引導者和受助者從「追隨者」的角色,轉變為「自我人生的設計師」。它提供的是方法論、框架和實用工具,讓青少年能夠清晰地看見前方的路徑,有勇氣邁出第一步,並具備在旅途中不斷修正航向的能力。這是一本關於如何自主規劃、如何持續精進、如何將內在價值轉化為具體成就的實用手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也是當今世界上研究人類發展最傑出的學者之一。

  他是史丹佛教育系的教授,青少年中心的主任,為著名的《兒童與青少年發展新方向》系列創刊編輯,也是《兒童心理手冊》第五與第六冊的總編輯。在1997年來到史丹佛大學之前,戴蒙是布朗大學的教授,以及人類發展研究中心的主任,經常針對大眾與學術團體演講有關當今兒童發展的趨勢,也廣泛探討各年齡階段的個人發展與道德承諾等議題。

  著作包括:《道德的孩子》(The Moral Child),《真心關懷》(Some Do Care),《更高的期望》(Greater Expections),《青年憲章》(The Youth Charter),以及《高尚的工作》(Good Work),現居住於北加州。

 

图书目录

導讀  陪年輕人尋找生命的主題 詹志禹
推薦序        對話式陪伴,讓內在召喚更有力量李崇建
活出亮麗、價值的一生 張文亮
誰是解題人? 黃迺毓
年輕人生命需要引導 柯華葳
目的,激勵自我的動能 楊俐容
眼光放遠,以終為始,認清自己的志向 簡菲莉
發現召喚才能引燃熱情發揮潛能 李偉文
國內佳評
作者序        啟動正向的人生

第一章        漂浮的青春
年輕人的目的研究
青春期大幅延長下的寧靜革命
壯志未酬的中年
目的與承諾,攸關年輕人和社會的福祉

第二章        為什麼目的對生命的成長茁壯這麼重要?
目的的確認
我在皮亞傑實驗室的日子
崇高的目的與卑劣的目的
哪裡可以找到目的?
召喚,將例行公事化為驕傲感來源
務實主義與更大善行

第三章        誰正在成長茁壯,誰還沒找到方向?
年輕人目的的來源
疏離者、空想者、半吊子,與有目的感的一群
疏離且沒有目的的一群
空想者
半吊子
有目的感的一群
深陷麻煩的年輕人

第四章        目的者側寫
堅持終究會有回報
目的可以提升並改變生命
務實才能實踐夢想
給年輕人支持和指引

第五章        超越短視近利的文化
超越短視近利的思考:在學校裡
超越短視近利的文化:在社區和媒體
超越短視近利的指引:在家庭裡
深化父母指引的泉源

第六章        教養出有目的感的孩子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人有目的感?
秘訣1:找出火花,然後煽風點火
秘訣2:利用平常的機會展開對話
秘訣3:對子女的興趣保持開放的心胸,並且表達支持
秘訣4:傳遞你對人生目的的想法,以及從工作中獲得的意義
秘訣5:教導孩子務實的生活智慧
秘訣6:介紹孩子認識潛在的人生導師
秘訣7:鼓勵創業家精神
秘訣8:培養正向的人生觀
秘訣9: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責任感

第七章        為年輕人創造一個有目的感的文化
為了年輕人的目的進行社區營造
邁向社區發展的成功模式
打造一個自信、勇於接受挑戰的舞台
有目的感的學校
公共領域裡的正向角色典範
從短視近利的文化,超越到一個有崇高目的的文化

附錄  研究問卷:年輕人的目的研究問卷
作者專訪:父母,別替孩子寫人生的劇本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034481
  • EISBN:97895750344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图书试读

導讀

陪年輕人尋找生命的主題   

詹志禹(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讀博士班時,就讀過本書作者威廉.戴蒙寫的大學教科書,關於社會心理與人格發展;他的作品邏輯清晰、文筆流暢、旁徵博引且有自己的主張,讓我保存到現在。

  當時我觀察美國社會的年輕人,就曾經產生一個重大的疑問:他們比台灣的年輕人更富有、自由和享樂,但為什麼不見得更快樂?為什麼吸毒的人很多?為什麼抱怨的人很多? 從生命的召喚到時代的召喚

  我回台後這二十多年來,觀察台灣社會的發展,再度產生一個重大的疑問:難道一個社會系統真的必循某些階段來複製演化?難道台灣年輕人的文化真的必須步入美國文化的後塵?戴蒙這本探討年輕人與目的感的作品,在台灣來的正是時候。戴蒙寫這本書,是他生命的召喚,而台灣社會出版這本書,是一個時代的召喚。

  戴蒙在美國發現四類年輕人:對外在世界漠不關心的疏離者以及只有想法沒有行動的空想者,約各佔二五%,興趣短暫而浮動的半吊子約佔三一%,長期獻身投入有興趣、有意義的行動而擁有目的感的年輕人,只佔二○%。

  在台灣,升學考試導向越強的中學,越是培育疏離社會與環境的青少年,因為家長與學校大多要求孩子專心讀書、應付考試,不希望孩子太關心社會、參與行動。有些家長與學校會鼓勵孩子「關心社會」,因為社會科考試也許會出「時事題」或作文題目也許用得到。有些家長與學校會安排孩子參與社會服務,只為了志工經驗的紀錄也許有助於甄選入學。工具性目的過強,恰恰摧毀了事物的內在趣味與行動的深層意義;考試或甄選一結束,行動也就消失,所以也就只能培養出空想者或半吊子。

  大學雖然提供較多的探索與選擇機會,也發展通識教育處理生命的意義,但整體高教的氛圍,在市場就業導向與功利績效管理的推波助瀾之下,大部分教師仍偏重研究工作與知識講授,較少碰觸年輕人的人生意義與價值觀問題;許多單位只強調國考、高考、證照考試與就業考試等,卻忘掉知識的趣味;只追求工作的機會,卻忘掉工作的意義。所以,許多年輕人即使到了大學畢業,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所為何來。綜觀各階段教育系統,只有部分社區大學在社會參與和公民實踐這個層面做得較好,難怪行政院青輔會在二○○九年做了一個「青年暨少年趨勢調查」時發現:六一%的青年暨少年(一五〜四五歲)對社會參與「都沒興趣」,七一%的人「都沒參與」,其中對政治團體尤其避之唯恐不及,參與者只有大約一%。這個圖像和戴蒙在本書所擔心與描述的美國年輕人圖像極為相似。

  長期調和知、情、意三大系統發展生命主題我和這本書的觀點產生感通,是因為我研究傑出創造性人物的觀點,頗受葛魯柏(Howard E. Gruber)的演化系統觀點所影響。葛魯柏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達爾文,他發現傑出的創意作品或創造性成就,不是來自一個頓悟或神祕的繆思,而是來自經年累月的發展、進步與演化;傑出創造性人物的成功,需要長期協調自己內在的知識系統、情感系統和目的系統,才能克服內外環境的許多困難,完成傑出的成就。這三個系統和一般人所熟知的知、情、意三個概念頗為相通。

  就知識系統而言,個體要長期善用一些核心概念、原則、主題、哲學或思考形式,並加以重組和轉化,例如富蘭克林長久使用的核心概念包括:守恆、均衡、循環、原子論、吸引與排斥、熱與電的物質概念、大氣組成的靜態觀等,又如達爾文在其龐大的知識系統與多領域的著作成果當中,始終採取漸進主義做為思考形式,經驗哲學家洛克經常使用「蠟版」來比喻心靈等。由於概念有複製、重組和轉化,所以,知識系統會演化,透過演化歷程的蝴蝶效應,微小的變異可以發展成巨大的概念革命。

  葛魯柏對於情感系統的著墨較少,我綜合相關研究發現,對一個傑出創造性人物而言,情感系統當中最重要的是:穩定的生活情緒、正向的人際情感與忘我的工作熱情。生活情緒穩定,比較不會干擾思考與工作;人際情感積極正向,可以提供情緒充電與交互支持;工作熱情專注投入,可以忘記自我、糖衣與挫折,雖覺辛苦但又感到享受,雖無獲利卻又獲得意義感與成就感。

  在目的系統方面,個體的終極關懷通常很高、很遙遠、很抽象,因此必須鋪陳許多階段性目標,並逐一加以克服;在這過程當中,困難、延遲、錯誤皆在所難免,因此必須自我管理工作方式,並維持一個方向感,例如使用初始構想,並隨著工作的發展而修改構想,但始終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生命主題。

  知、情、意三大系統的整合,很像一首交響曲,有音律、有調性、有主題,但卻是諧和的一體。人一生的成敗,決定於是否整合工作、生活與生命的需求,以長期調和的方式來演化。這超越了知識,成為智慧。

  我觀察過許多大學生的案例,有些在校成績名列前茅,甚至課外活動表現也惹人羨慕,但是畢業之後的發展卻極為平凡;有些在校成績平凡,甚至課外活動表現也不突出,但是畢業之後的發展卻有更高成就;可見兩者的關鍵差異似乎不在於成績與課外活動,而在於誰能長期調和知、情、意三大系統,追求一個屬於自己的生命主題。成績與課外活動只能做為這個主題的一種養分或過眼雲煙。

  *從年輕人到老人都「做得到」

  本書所呈現的案例,不論反面或正面,都非常具有啟發性。有些學生自甘墮落,在追逐短暫狂歡和幻滅疏離之間擺盪,覺得快樂又空虛。有些案例年紀輕輕就產生職業倦怠感。但同樣年紀,有些人主動積極、低調而自信,有些人甚至從兒童期就能幫助弱勢而無所求,從利他行動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本書對於考試支配的學校文化、向下沉淪的媒體文化與急功近利的社會文化,都提出了鞭辟入裡的分析與批判,對父母也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包括:人生經驗的分享、人生意義的討論、開放的心胸、智慧的提問、引導而非指令的對話、創業家精神的鼓勵、亮點的暈染、責任與風險的提醒、社會資源的連結等等,都頗具參考價值。

  本書並不落入個人主義的窠臼,除了針對年輕人、家長及教師所能努力的範圍提供有效策略之外,也針對社區發展、學校經營及社會文化形塑等層次提供良好建議。無論在何種層次,本書都特別強調如何讓年輕人發現自己可以創造改變:家長要信任孩子,堅定地傳達「你做得到」的訊息;社區要跳脫失敗主義的思維,以年輕人的正向資產為起點;學校要跳脫考試訓練的模式,把意義、道德、公民參與、社會行動、真實情境的學習以及自信心的培育擺在核心地位。

  近年來,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Taiwan)所提供的系列活動,標舉「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就是在培育孩子「我做得到」的自信,戲稱「傳遞I-can病毒」;此外,「大學小革命」的計畫也發現許多大學生對自己和環境都充滿無力感,大學生不認為自己能創造任何改變,因此,「大學小革命」計畫意在啟動大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透過關懷想像、校園實驗、社區參與、行動實踐和體驗操作等歷程,重建年輕人創造改變的信心。這兩個團隊的活動和計畫都受到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的支持。可見太平洋的兩岸,都有相同的關心與相似的努力。

  其實,何止年輕人?多少中、老年人都還缺乏一個生命的主題?也缺乏自信長期投入一個有意義的行動來創造改變?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生命主題,自信而忘我地投入,生命會變年輕,離開時會變瀟灑。

推薦序

大標:對話式陪伴,讓內在召喚更有力量
        
李崇建(作家、薩提爾推手、曾任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二十歲的女孩,來參加成長工作坊,這對我而言較少見,年輕人正充滿活力,身心都向外擴張,不易向內探索。若是想朝內探索,通常是遇到極大的困頓,或者家人邀請來參加。

  當我靠近二十歲的女孩,女孩舉起了手,示意我不要靠近。我很尊重她,當眾稱讚她為自己說話,女孩眼眶紅了起來。

  有幾次我和工作坊學員對話,站得離她近一點兒,她眼神一看見我,眼淚就不斷湧現了,她在人群中躲得遠遠的,我表達我的關心,但是給她空間讓她沉澱。

  工作坊結束之後,我收到女孩很長的信,女孩訴說她的困難,訴說她成長的經驗,在一個嚴格管教的家庭,她也很想努力往上,看來她遇到了挫敗。她表述自己二十年來,從未與人談過這些,我是她第一個願意談的人。

  這不是一個個案,我已經遇過多次,很多青少年、青年狀況如此。

  在工作坊中青壯一輩,不乏名校畢業的成人,他們來參與工作坊,有些是遇到子女問題,有些是期望當更好的父母、教師,還有一些是想要找回「自己」。有人自承是醫生、教師、經理……有人生活感到茫然,不知道為何而活?

  這些現象愈來愈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我們的生活條件愈來愈好,但是心靈、人際,或者本書談的人生「目的」,為何卻成為困擾人的主題?

  這三十年來時代巨變,我們處於資訊普及,什麼都迅速且擁有的年代,社會結構在無形中變化。因此學校教育轉型了,傳統方式的教學,學生提不起興趣,也缺少對權威的服從,家庭不能只用道理、命令與指責了。好友張輝誠推動學思達,推展教師與父母推動對話運動,都是一個迥異於過去的變革。

  過去傳統權威的應對,在現代家庭、學校中已不適用。堅持權威的養成,會產生的問題,一則是如前述二十歲女孩的狀態,達不到社會的期待,也達不到自己的期待,無能為自己做出選擇。而經常面對失敗的孩子,比過去三十年的上一代遭受更多擠壓、也更常鑽入網路、影音、媒體之間。

  現代的年輕世代,少了沉澱與生存壓力,也少了如何面對失敗的歷程;物質條件豐富了,輕易在生存上滿足了,卻也無能應對失落了。

  什麼是失落呢?失落是人成長的歷程。本書提供發展心理學家的論點,提及J型曲線的位置,結果發現J型曲線的最低位置,是一些「愚笨的錯誤,卻是成長必經的錯誤,一旦學習者通過這個低點,表現就會屢創新高。

  當孩子失落的時候,父母是如何應對的呢?我們不妨檢視,當孩子失敗了、失落了,沒有達成目標時,大人的應對方式如何?是安慰、說教、滿足他、指責他?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我稱之為「對話」的陪伴方式進行?

  這個現象,也發生在有著眾多名校畢業生的中產階級。當社經條件已經達到過去衣食無虞的穩固目的,反而內在缺少一股「召喚」力量,亦即本書提及的「年輕人很少被鼓勵去發現他們內心的召喚……我們經常勸告年輕人去尋找對未來生活比較有保障的職業。」在本書第一章,便引用了兩位青少年訪談,青少年表現出一種疏離感,拒絕承認有任何長期的目標。因為在成長期間,他們未曾有好的連結經驗,未曾有機會為自己負責,內心無法體驗「召喚」的力量。

  本書提及「目的者側寫」,提到成立「萊恩的井基金會」的少年萊恩,則是相反的例子。他並非有高度自信,多愁善感且有口吃,從沒想過成為領導者。我很好奇他的家庭,但合理想像,他的家庭可能擁有良性的互動系統,為他提供了協助與支持,讓他能發展出內在力量,並且透過與外界接觸,發展出同理心。他能實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不僅需要「召喚」,更需要在失落時能被支持。

  另一個哈佛女孩妮娜亦然,她的同理心發展於五歲,她與癌症患者的接觸是一次重要經驗,讓她毅然投入防癌、抗癌奮鬥。我們不妨想像,若是有一個五歲女兒妮娜,我們是否願意讓她跟癌友接觸?當她遇見癌友,可能會驚恐、害怕、難過或憐憫,父母如何應對她的內在?若是妮娜不斷陳述這事件,父母如何提供陪伴,發展她的同理心,並且允許她被「召喚」?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我在二○○一年帶學生登山,當時攀登南華山的路斷了,登山老師帶著孩子找路,選擇以繩索高繞的方式,在三百公尺長的斷崖間行走。那天颳風下雨,我們帶著一群十到十八歲的孩子,走了十四個小時山路。孩子們在山屋煮熱食,暫時安頓了身心,經過風雨旅途,他們彼此照顧,隔日朝向登頂之路邁進。

  隨行的公視記者訪問創辦人老鬍子,大意是:登山的路這麼困難,路又斷了,你會不會害怕?

  老鬍子說:我當然害怕!我怕死了,一個孩子出意外,我們要負擔責任,學校也要關門了。

  記者再問,那為何還要讓他們登山呢?

  老鬍子的話語我動容,至今在教育的路上,不斷在我心中迴盪,我引用來做這篇文章的結尾:

  「因為我們有專業的訓練,也接受專業的評估,適不適合走下去,我們相信專業判斷。我相信我們的孩子,更相信要給孩子『責任』,他們才會站得起來!」

  給他責任,允許失敗,懂得應對,那麼孩子內在的「召喚」將顯得更有力量,並帶領著他們勇敢邁向人生的目的之路。

活出亮麗、價值的一生

張文亮(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


  對於一個不甘心於平凡,期待勇於開拓未來,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年輕人,這本書是為你們寫的。對一個迫切想幫助自己孩子的父母,使他們不至於過於得過且過地生活,不斷能重新振作再出發,這本書是個好輔助。對一個思索近代學生問題的教育者,使學生主動奮發,出發尋找人生的標竿,這本書是很好的輔助教材。

  二○○九年,台灣大學請我擔任大學一年級新生專題(大學一○一)的老師,我開了「人生意義的追尋」的課,每星期與三十位同學分享,互相討論。我深知許多學生仍然秉持熱情,帶著夢想,如同求學的雙翼,飛進校園。他們何等期待找到人生的意義,那是超乎成績,高於一時成敗,而肯對自己生命負責的回應。我一直在尋找好的教材,啟迪年輕人走過這段摸索探知的路,這是我看到此書興奮的原因。

  這個時代已經給年輕人太多負面的標籤,但是誰來挪出這些標籤;給年輕人太多不必要的壓力,但是誰來化壓力為助力;給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的要求,但是誰來重提生命有的標竿;給太多年輕人破碎、不完整的家,但是誰來重訴這些缺憾仍有意義。這本書在解析年輕人的失落,重構散落的價值,給予有意義的重塑。

  我們的生命只活一次,不要輕忽而過,要能活出亮麗、價值的一生,請將本書當成良師好友,這書的價值遠超價格。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用詞來看,這本書似乎帶著一種沉穩而堅定的力量,不像有些心靈雞湯那樣輕飄飄的。特別是「經典增修版」這四個字,讓我覺得這不是一本曇花一現的暢銷書,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實踐和反思才得以問世的。我個人對於「目的」這個詞非常敏感,因為在我們台灣的教育體系下,「目的」往往被簡化成「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灌輸。我渴望透過這本書,能重新定義「目的」的意涵,讓孩子明白,找到自己熱衷的事情,並願意為之投入心力,本身就是一種最崇高的目的。我希望能從書中學會如何「聆聽」孩子,而不是急著「糾正」他們。有時候,孩子們會對一些我們覺得很奇怪的興趣展現出超乎尋常的專注力,過去我可能會試圖將這些「非主流」的熱情導向更有實用性的方向,但這本書似乎在鼓勵我們,要相信那些看似無用的好奇心,因為那往往才是通往「內心召喚」的密碼。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期待,特別是那個「英雄旅程」的說法,馬上勾起了我對青少年成長的諸多想像。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孩子壓力好大,從學校到補習班,好像都被塞滿了「應該要成為的樣子」,卻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到底想成為誰?」書名裡的「內心召喚」這幾個字,簡直像是一道光,照亮了我一直以來在親子教養上感到迷惘的地方。身為家長,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幫孩子鋪好一條路,擔心他們走錯方向,卻忘了每個人的人生軌跡本來就是獨一無二的探險。看到「經典增修版」這幾個字,更讓人覺得這本書一定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內容肯定更加紮實、更貼近當代社會的變化。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找到一些具體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去「塑造」他們。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提供一個框架,讓我們能以更尊重、更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孩子們那些看似「不切實際」的夢想和熱情,讓他們敢於朝著自己心之所向的地方邁進,即使那條路看起來蜿蜒曲折,但對他們而言,那才是真正的「正途」。

评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切入點——將人生視為一場「旅程」,而不是一場「競賽」。這跟現在社會氛圍完全是逆向操作,但或許這才是對孩子心靈健康更負責任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看待挫折的全新視角:失敗不是終點,而是下一階段升級的門票。對於那些因為成績不好或交友不順而顯得灰心的孩子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心理重建工具。它讓我們看到,那些看起來像「怪胎」或「異類」的特質,在英雄的劇本裡,往往都是關鍵的優勢和獨特能力。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案例分析,最好是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天賦的孩子如何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這樣對於我這個實務派的讀者來說,會更有說服力。如果這本書能真正地幫助家長們放下對「標準化成功」的執念,轉而為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努力,那麼它就超越了一本教養書的範疇,簡直就是一份對未來世代的溫柔宣言。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強調「心靈成長」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份保留的態度,畢竟現在市面上這類型的書太多了,很多都流於空泛的口號,讀完後感覺好像吸收了很多東西,但一回到現實生活,面對孩子那個總是悶悶不樂的臉,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不過,這本《邁向目的之路》的書名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不像一般教養書那樣急著給出標準答案,反而像是在邀請我們跟孩子一起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我特別好奇「幫助孩子發現內心召喚」這個部分,到底是如何操作的?是透過什麼樣的引導技巧,才能讓一個被課業和社群媒體綁架的孩子,真正有機會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如果它真的能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法,讓我不再只是用「為你好」的名義去干涉他們的選擇,而是成為他們探索過程中的一位堅實盟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限量了。我期待的是那種可以實際應用在日常互動中的小練習、小洞見,而不是高深的哲學理論,畢竟,教養的戰場每天都在家裡的餐桌上開打。

评分

這陣子我一直在思考,我們這一代人,是不是在無意間剝奪了下一代去「犯錯」和「掙扎」的權利?我們太強調效率和結果,以至於孩子們還沒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就已經被我們推向了所謂的「成功」起跑線。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一個年輕人站在十字路口,茫然四顧的樣子。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告訴我們,迷惘並不是問題,迷惘是英雄故事的開端。我尤其欣賞「英雄旅程」這個概念,它暗示著成長必然伴隨著分離、考驗和回歸,這是一種史詩般的、值得尊敬的過程,而不是可以被快速解決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理解,當孩子表現出反抗或逃避時,那可能不是在挑戰我的權威,而是在進行他自己的「啟程儀式」。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將「控制」轉化為「陪伴」,將「擔憂」轉化為對他們潛能的「信任」,那麼我會非常樂意向所有身為父母的朋友們推薦它,因為這關乎的,不只是孩子的未來,更是我們如何與他們建立起真正平等且深刻的關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