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論(下):運用之書【2019年全新修訂版】 (電子書)

戰爭論(下):運用之書【2019年全新修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卡爾‧馮‧剋勞塞維茨
圖書標籤:
  • 戰爭論
  • 軍事戰略
  • 戰爭史
  • 剋勞塞維茨
  • 軍事理論
  • 戰略戰術
  • 曆史
  • 電子書
  • 經典
  • 軍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防禦為戰爭製定最初法則。
  防禦絕不是單純的防守,而是在其中穿插巧妙的攻擊行動。


  一八一二年六月,拿破崙率領六十萬大軍渡過尼曼河。陣容浩大、驍勇善戰的法軍,雖一度攻陷莫斯科,卻迷失在俄羅斯廣袤的大地之中。由於俄軍拒絕正麵迎戰,法軍無法徹底擊潰敵人,到瞭鼕季,法軍隻好倉皇後撤。俄軍開始反攻,一路追擊逃跑的法軍。最後,六十萬大軍中僅存六萬人不到迴到法國。普魯士軍官剋勞塞維茨此時正在俄軍服役,親身見證拿破崙徵俄之役失敗的關鍵。

  剋勞塞維茨一再強調,防禦是更強的作戰形式,防禦者可以占有地利、構築工事、充分準備,也能獲得充足的資源與民眾的支持。此外,時間站在防禦者的一邊。當進攻者不斷深入敵境,卻遲遲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並越過瞭勝利的頂點之後,就是防禦者反攻的開始。相對而言,由於進攻有更積極的意圖,等待便是荒謬的。進攻者必須發起狂風暴雨、毫不停歇的攻擊,不斷尋找敵人的重心,以求能一舉擊潰敵人。

  在下冊〈運用之書〉中,剋勞塞維茨將他對戰爭本質、戰爭經驗的認識,融入到對戰術原則與戰略計畫的探索之中。他區分瞭「絕對戰爭」與「現實戰爭」的分野,將戰爭無限製的暴力天性與受政治條件製約的現實,都貫串到具體戰爭場景的運用之中。剋勞塞維茨告誡我們,戰爭有自己的「語法」,但沒有自己的「邏輯」。不但要以符閤戰爭原理的方式來行動,也不能遺忘政治賦予戰爭的目的。

名人推薦

  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颱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
  鄭祖邦(佛光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滕昕雲(老戰友軍事文粹主編/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荷馬的作品、聖經和《戰爭論》是幾本真正形塑我思想的著作。──老毛奇(德國陸軍元帥,總參謀長)

好評推薦

  在所有論述戰爭的作品當中,《戰爭論》不僅是最偉大的,應該說是唯一的偉大著作。──伯納德‧布羅迪(美國軍事戰略傢,耶魯大學、蘭德機構研究員)

  所有被剋勞塞維茨分析過的論證,仍如同一百五十年前一樣有價值。──麥可‧霍華德(英國軍事史學傢,牛津大學現代史教授)
 
  剋勞塞維茨的原則已成為職業軍人的信條,全世界多數的軍事學府都把《戰爭論》視為軍事經典。──鈕先鍾(著名軍事學者)

  我正在讀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哲理研究的方法有些奇特,但書本身非常好。當問到戰爭屬於藝術或科學,他說,沒有什麼比戰爭更像貿易的瞭。──恩格斯緻信馬剋思,一八五八年一月七日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一份不包含《戰爭論(下):運用之書【2019年全新修訂版】(電子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書名:文明的碎片:二十世紀的衝突、重塑與未來圖景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埃利亞斯·凡·德·海登] ISBN: [虛構ISBN號] 頁數: 892頁 裝幀: 精裝/平裝(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內容提要 《文明的碎片》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試圖穿透二十世紀硝煙彌漫的錶象,探究構成現代世界基石的那些決定性力量、哲學轉嚮和技術爆炸的深度分析之作。作者以其深厚的曆史學、社會學和地緣政治學功底,將這個波瀾壯闊的世紀置於一個宏大的時間軸上進行審視,著重剖析瞭那些塑造瞭今日全球格局的關鍵性“斷裂點”和“連續性”。 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一個世紀中相互交織卻又彼此獨立的敘事綫索,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幅復雜、多維且極具啓發性的二十世紀全景圖。 ---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黃昏與意識形態的誕生(1900-1930)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美好年代”的脆弱錶象之下潛伏的巨大結構性張力。我們首先審視瞭歐洲列強間日益緊張的平衡體係,重點分析瞭俾斯麥體係瓦解後的權力真空如何被民族主義的狂熱和軍備競賽所填補。 作者細緻考察瞭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特彆是電力、化學和新式鋼鐵技術——如何被軍事化,並預示瞭未來戰爭的殘酷性。隨後,敘事轉嚮瞭思想領域的劇變。尼采、柏格森和早期弗洛伊德的思想如何被不同陣營的知識分子誤讀或挪用,為後來的激進政治運動提供瞭理論支撐。 俄國革命被視為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不僅是政治體製的更迭,更是對資本主義邏輯的第一次大規模、係統性挑戰。本章深入剖析瞭布爾什維剋主義如何從邊緣理論迅速轉化為能夠動員數百萬人的實踐力量,以及這種新意識形態對歐洲中産階級心理産生的深刻震懾效應。 第二部分:極限狀態下的技術與道德抉擇(1930-1945) 這是對人類在極端壓力下所展現齣的創造力與毀滅力的雙重考察。作者沒有將焦點僅僅放在主要的軍事行動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技術在戰爭中的異化過程。 本部分詳細描述瞭“總體戰”理論的形成及其對平民生活的影響。從閃電戰的機械化效率,到戰略轟炸對城市肌理的徹底重塑,再到情報戰(如恩尼格瑪機密)成為決定戰局的隱形力量,技術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是戰爭的內在驅動力。 道德層麵,本部分著重討論瞭極權主義政權的運作邏輯。通過對“平庸之惡”的哲學剖析,我們試圖理解,在高度組織化、意識形態驅動的國傢機器中,個體責任是如何被稀釋和轉讓的。二戰的結束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對人類組織能力和道德底綫的雙重考驗。 第三部分:冷戰的結構性對抗與全球化初探(1945-1970) 二戰後的世界並未迎來和平,而是進入瞭一種持久的、非對稱的對抗狀態。本部分核心在於分析“兩極格局”如何塑造瞭全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流嚮。 作者詳細闡述瞭“遏製戰略”的理論基礎及其在不同地域(如柏林、朝鮮半島、古巴)的實踐。冷戰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核平衡”的悖論:絕對的相互毀滅能力反而帶來瞭暫時的穩定。 同時,本部分也關注瞭非西方世界的覺醒。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第三世界的興起,以及發展中國傢試圖在美蘇意識形態競賽中尋求第三條道路的努力,被置於時代背景下進行審視。全球化——盡管初期形態尚不成熟——已在經濟和技術領域悄然播下種子,例如跨國公司的崛起和標準化生産的推廣。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內在矛盾與文化反思(1970-1989)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後工業時代的到來,西方社會開始齣現深刻的文化裂痕。本部分探討瞭對既有秩序的反思與挑戰。 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暴露瞭西方經濟對外部資源的脆弱依賴,引發瞭對“增長神話”的深刻懷疑。在思想領域,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思潮對宏大敘事的批判,直接挑戰瞭冷戰雙方所依賴的確定性哲學基礎。 文化上,大眾傳媒的爆炸性發展(有綫電視、衛星技術)極大地壓縮瞭信息傳遞的距離,但也導緻瞭信息過載和意義的碎片化。對越南戰爭、水門事件的反思,加劇瞭公眾對政府權力的不信任感,為後續的“後真相”時代的齣現埋下瞭伏筆。 第五部分:柏林牆的倒塌與新自由主義的勝利(1989-2001) 蘇東劇變被視為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本部分分析瞭蘇聯解體的內在經濟驅動力、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算,以及曆史學傢福山所提齣的“曆史終結論”的短暫輝煌。 作者審視瞭冷戰結束後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其對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以及對國傢主權的侵蝕,成為本階段的核心議題。 然而,這種“勝利”並非沒有代價。本章也記錄瞭巴爾乾地區的衝突爆發、全球恐怖主義的早期萌芽,以及技術進步在連接世界的同時,如何也為新的、去中心化的衝突形式提供瞭溫床。 第六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預兆:連接與斷裂(2001至今的展望) 最後一章是基於前五部分的積纍,對當前世界的結構性睏境進行的展望性分析。互聯網和數字革命徹底改變瞭社會交互模式,信息流動的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既是巨大的賦能工具,也是社會極化的放大器。 本部分探討瞭氣候變化、資源稀缺、人口遷移等超越傳統國界的新型威脅,以及傳統治理體係在應對這些“超驗風險”時的滯後性。全球政治正從清晰的兩極對峙,轉嚮多極化、網絡化的復雜博弈。 《文明的碎片》 旨在引導讀者超越簡單的曆史敘事,理解二十世紀遺留下的復雜遺産——我們繼承瞭其驚人的技術成就,也背負著其意識形態的殘骸。本書提供瞭一套批判性思維的工具箱,幫助我們在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中,重新構建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連貫理解。 --- 推薦閱讀人群: 曆史愛好者、國際關係專業學生、社會哲學傢、對現代社會結構感到睏惑的普通讀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爾•馮•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生於馬德堡東北邊的布爾格。祖父是路德會的牧師,父親曾為陸軍中尉。他十二歲時入伍,進入普魯士陸軍為步兵軍官生,從此見證法國軍隊橫掃全歐。一八○六年,他以上尉軍官參加耶拿—奧爾斯塔特會戰,兵敗被俘,隔年纔被法國釋迴。一八一二年,由於普魯士協助法國入侵俄國,剋勞塞維茨憤而轉效俄軍。一八一四年,剋勞塞維茨身著俄國軍服,加入普軍攻法的萊比錫戰役。一八一五年,他恢復普軍身分參與作戰,當拿破崙大軍在滑鐵盧潰散時,他正在主戰場附近。

  剋勞塞維茨於一八一八年被任命為普魯士戰爭學院院長。由於他一度投俄的經歷,此後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未被賦予重要指揮職務,他於是投入到熱愛的軍事理論與戰爭史的研究當中,完成《戰爭論》初步手稿。一八三○年,剋勞塞維茨調任西裏西亞砲兵總監,翌年卻因感染霍亂,未及修改《戰爭論》全文便與世長辭。他的妻子瑪麗•馮•剋勞塞維茨將其手稿整理齣版為《卡爾.馮.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其中前三捲即為《戰爭論》,成為近兩百年來的西方軍事正典。
 

圖書目錄

絕對戰爭:解構戰爭巨獸後,最深沉處永存的核心◎滕昕雲(老戰友軍事文粹主編/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第六篇 防禦
進攻和防禦/進攻和防禦在戰術領域的關係/進攻和防禦在戰略領域的關係/進攻的嚮心性和防禦的離心性/戰略防禦的特點/防禦的手段/進攻和防禦的相互作用/抵抗的方式/防禦會戰/要塞(上)/要塞(下)/防禦陣地/堅固的陣地和營壘/側麵陣地/山地防禦(上)/山地防禦(中)/山地防禦(下)/江河防禦(上)/江河防禦(下)/沼澤地防禦和氾濫地防禦/森林地防禦/單線式防禦/國土的鎖鑰/側翼行動/嚮本國腹地撤退/民兵/戰區防禦(一)/戰區防禦(二)/戰區防禦(三):逐次抵抗/戰區防禦(四):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

第七篇 進攻
與防禦相關的進攻/戰略進攻的特點/戰略進攻的目標/進攻力量的減弱/進攻的頂點/消滅敵人軍隊/進攻性會戰/渡河/進攻防禦陣地/進攻壕溝陣地/進攻山地/進攻警戒線/機動調度/進攻沼澤區、洪氾區和林地/進攻戰區:尋求決戰/進攻戰區:不尋求決戰/進攻要塞/進攻運輸部隊/進攻捨營的敵人軍隊/牽製性進攻/入侵/勝利的頂點

第八篇 戰爭計畫
引言/絕對戰爭與現實戰爭/戰爭的內在聯繫與目的/明確的戰爭目標(一):打垮敵人/明確的戰爭目標(二):有限目標/政治與戰爭目標/有限目標的進攻戰/有限目標的防禦戰/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戰爭計畫
別冊  戰爭原則
 
人名解釋
地名解釋
剋勞塞維茨與拿破崙戰爭年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7279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圖書試讀

導讀

絕對戰爭:解構戰爭巨獸後,最深沉處永存的核心

滕昕雲(老戰友工作室負責人)


  剋勞塞維茨在動筆撰寫《戰爭論》(Vom Kriege)時,曾這麼說道;「要寫一本在三、五年內不會被人遺忘的書。」他實在太客氣瞭,這本《戰爭論》不但成為傳世之作,其重要性甚至影響到數代人韆百萬身傢性命。一直至今日,《戰爭論》仍為戰略研究者必讀之經典著作,許多名句至今仍朗朗上口,其中最常為人引用者,莫過於「戰爭不過是政治以另外一種形式的延續!」(Der Krieg ist eine bloße Fortsetzung der Politik mit andern Mitteln)《戰爭論》能夠受到後世軍事傢與戰略學者如是的尊崇,這點可能是剋勞塞維茨始料未及的事。

  西方撰寫戰爭的著作所在多有,何以剋氏的這本《戰爭論》會受到廣泛的重視,成為戰略學界的經典名著。其原因就在於,剋勞塞維茨引用瞭當代的哲學思考方法,來做為檢視分析戰爭的途徑,這點使他的這本《戰爭論》的價值,從一本錶麵上評述拿破崙戰爭的著作,提升為對恆常戰爭行為精闢分析的曠世經典。在《戰爭論》的首章中,剋氏從戰爭的本質著手,去探究戰爭最深沉、最核心的構成。因此,《戰爭論》可以說就是對於戰爭這個人類活動的一種本體論建構。

  所謂的本體論(Ontology),又稱存在論,主要探討事物存在的形式,亦即一切事物的基本特徵。本體論不但分析事物究竟是什麼,同時也講求觀察者自身看待這個事物的立場與態度。也就是說,對於事物本質的界定,通常和觀察者自身的理解相關,而這又會左右後續對該事物研究的思維與方嚮,甚至影響到觀察者在相關事務上的行為模式。所以說,本體論被認為是學術界在研究方法論上的根本議題,也就在此。於是乎,戰爭的本體論,就是在釐清一個問題:戰爭是什麼?戰爭的本質是什麼?

  剋勞塞維茨說,戰爭就是一種暴力行為(ein Akt der Gewalt),戰爭的本質即為「暴力的無限行使」(Äußerste Anwendung der Gewalt)。這個定論來自剋氏對其所親身參加的拿破崙戰爭的觀察。拿破崙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對於戰爭形貌的改變,有著重大的意義。與此前那種小規模皇室軍隊之間較陣的君主戰爭不同,法國革命戰爭與拿破崙戰爭,齣現瞭大規模流血的殲滅戰。首先是徵兵製的齣現,供給瞭法軍廣大的兵源,而動員舉國之力投入生產,使得軍備的數量獲得擴充。如此一來,法國軍隊不畏懼消耗,因此不怕打硬仗;加上革命意識型態在部隊兵員精神上的狂熱動員,均使得戰爭的內涵與本質,日趨嚮於猛烈而殘酷。至此,戰爭又迴歸到以殲滅敵軍主力為本的戰爭型態。

  拿破崙承繼瞭法國革命戰爭的遺產,以其軍事天纔運用快捷的兵力分閤,將殲滅戰爭予以發揚光大,而陸續擊敗瞭墨守舊式戰術戰法的各國封建軍隊,橫掃歐陸。各國軍隊在遭到拿破崙打敗之後,莫不痛定思痛,開始思索軍隊轉型與改革之道。他們觀察、模仿法軍的軍製與軍事準則,追隨拿翁的用兵藝術,於是纔能夠在各國聯盟作戰下,閤力將拿破崙打敗。在這波軍事改革浪潮中,成效最大者,當屬剋氏所在的普魯士軍隊。

  剋勞塞維茨親身參與瞭拿破崙戰爭猛烈而血腥的大規模戰事,根據他長時間在戰場上的現地觀察,並研究歷代一百三十餘次大戰役,得齣瞭戰爭的本質乃是「暴力無限行使」的結論。戰爭暴力論,可以說是戰爭論的核心思想。剋勞塞維茨從此齣發點,建構齣瞭「絕對戰爭」(absoluter Krieg)與「現實戰爭」(wirklicher Krieg)的觀念,作為其後續延伸觀點的立論基礎。

  所謂的「絕對戰爭」,係指一種「理想」的戰爭,這種理想戰爭無論就投入之資源與遂行之範疇均無任何人為限製,戰爭的發展係按照其自身的邏輯而將暴力發揮至極緻。換言之,「絕對戰爭」是剋勞塞維茨心目中所認為的終極戰爭形式。不過,剋氏也承認,「絕對戰爭」僅隻存在於抽象的概念之中,現實生活中,絕少有「絕對戰爭」形成的主客觀條件。任何戰爭均會受到人為因素或其社會條件的影響與限製,而限縮瞭戰爭的規模與範圍。所以真實世界中的戰爭,剋氏創造齣瞭「現實戰爭」(wirklicher Krieg)一詞,用以作為和「絕對戰爭」相對應的概念。

  「絕對戰爭」與「現實戰爭」觀念的建構,實際來自當代哲學大師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思想的影響,而剋勞塞維茨正身處於這樣的思潮之中。康德認為凡事萬物均有兩種存在的模式,亦即「物自身」(das Ding an sich)與「現象」(Phänomen)。物自身就是物體本身,其係以自外於人類的感官認知的形式獨立存在;現象,則為人類經驗感知所塑造齣的世界中的事物。

  戰爭固然是人類所產製的高端複雜行為,由交戰雙方的意誌與行為所主導。然而剋氏觀察到,戰爭確有其自主的生命與規律性,假如去除掉人為與社會因素的影響與限製,讓戰爭隨興自由發展,最終所呈現的形式就會是「絕對戰爭」。因此若論戰爭的「物自身」,就是以「絕對戰爭」的方式存在;而戰爭的「現象」,則是錶現於歷史上所記載的各次「現實戰爭」之上。剋勞塞維茨認為,在戰爭指導與遂行時,誰人能將「現實戰爭」導嚮於越趨近「絕對戰爭」,則穩操勝券。

  「絕對戰爭」與「現實戰爭」的理論建構,構成瞭剋氏《戰爭論》立論的根本。「絕對戰爭」由於是獨立於人的意誌與認知以外的「理想戰爭」,因此戰爭研究就必須以這個具備一切戰爭性格的「絕對戰爭」為分析的標的,「絕對戰爭」不受政治與摩擦(Friktion)的影響,因果關係可以清楚辨識,在這種純粹邏輯性的領域中,戰爭原則始有產生的條件。所以「絕對戰爭」就是戰爭與戰略「理論」(Theorie)的產齣所在。

  剋勞塞維茨建構瞭「絕對戰爭觀」,以其作為拿破崙戰爭老兵的資歷,他自然也不可能忽視現實條件下所進行的真實戰爭。對於「現實戰爭」,剋氏在《戰爭論》中是這樣說的:

  戰爭的形式不隻是純粹由概念決定,也是由戰爭中包含及夾雜的所有因素決定。這些因素包括戰爭中各方麵的自然惰性和阻力,以及作戰人員行動不徹底、知識不完備和沮喪怯懦。我們必須知道,戰爭及其形式是從當時具有主導作用的想法、感覺和具體情況產生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就算拿破崙所指揮的絕對戰爭也是如此。(《戰爭論》第八篇第二章)

  剋勞塞維茨對於「絕對戰爭」與「現實戰爭」之間的作用,在《戰爭論》第八篇第三章〈戰爭的內在關聯〉(Innere Zusammenhang des Kriegs)中,有以下的闡述:

  第一種看法(絕對戰爭)是基本觀點,一切應以它為基礎,而第二種看法(現實戰爭)是在具體情況下修正第一種看法。

  「絕對戰爭」的觀念建構,讓《戰爭論》對戰爭的分析從一般現象描述,提升至哲學層次的探討。剋勞塞維茨將「絕對戰爭」視作為一種「極緻」(Ideal),這種「極緻」係作為一種範本,一種調節的觀念,以使各種時代不同類型的戰爭中之各種現象,在研究分析時,因有所對照而具有一緻性與客觀性。這個卓越的觀念建構,即決定瞭《戰爭論》必然成為一本不受時空影響之經典著作。

  剋氏「絕對戰爭」與「現實戰爭」觀的建構,解決瞭長久以來的一個爭辯,那就是究竟戰略是一門科學還是藝術。近來軍事傢與戰略學者已經形成瞭一個共識,那就是戰略「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已故國內戰略大師鈕先鍾對此即指齣,「戰略傢/軍事傢是在戰爭的科學基礎上,去進行藝術性的操作與發揚。」剋氏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即以學術理論解答瞭這個問題。在剋氏的觀念中,「絕對戰爭觀」確認瞭戰略是一門科學;從「絕對戰爭」中產齣瞭戰爭的理論與原則,此等理論與原則即透過學術的分析與檢證,使戰略成為一體適用的學科。而「現實戰爭觀」卻供給瞭戰略藝術性發揚的溫床,戰略決策者必須依照當下時空環境而對戰爭理論做彈性與創新的調整,而其運用則存乎一心。

  這就是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所欲闡述的道理:構成戰爭型態的必要條件,終會因為時代所具有的主客觀條件而有所變異,故戰略理論必須隨時做好準備,以麵對任何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而理論則必須要有充分的彈性與開放性,以將這些難以測量與預測的「真實」考量進去,是以理論要有未來發展的潛力。這就是《戰爭論》成為經典戰略名著的主因,剋勞塞維茨運用哲學的思考,將原本僅僅描述、探討拿破崙戰爭的論述,提升為對戰爭恆久現象的解析。

  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論點歷經十九世紀下半葉、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考驗,獲得瞭戰略實務上的驗證,證實瞭剋氏觀念的宏觀與適切性。德國統一戰爭中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k, 1815-1898)與參謀總長毛奇元帥(GFM Helmuth von Moltke, 1800-1891)之間的完滿配閤,軍事始終服膺於政治之下,以配閤國傢目標為用兵之依歸,將剋氏的「戰爭是政策的延續」的格言予以實踐。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則適反之,歐戰西線的僵局,正是軍事作戰過分淩駕於政治指導之上的惡果,所以法國老虎總理剋裏濛梭(Georges Clemenceau, 1841-1929)纔會感嘆道:「戰爭這種事太過於嚴肅,並無法委給軍人!」

  到瞭第二次世界大戰,齣現瞭總體戰爭(totaler Krieg)的形式。國傢除瞭投入其全般軍事武力外,還將國傢之人力、社會與天然資源進行瞭全方位的動員,並發揮其工業產能之全部,來打一場全麵性的戰爭。總體戰的遂行,已經讓戰爭的形貌,趨近於剋氏所稱的「絕對戰爭」。最終由美國挾其超越參戰各國的雄厚工業實力,帶領盟國打敗瞭軸心國,贏得瞭二次大戰的勝利。美國實具有舉世無雙的國力,比其他參戰各國傢更能夠支持這場趨近於「絕對戰爭」的全球大戰。

  固然《戰爭論》具有瞭如是不凡的價值與意義,然而事實上,對於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批判之聲,仍時而可聞,各個時代皆有之,尤以對於剋氏「戰爭暴力論」的論述,更是所有批判的焦點。自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普魯士軍隊便將《戰爭論》作為其兵學研究與軍事教育的聖經,並努力於剋氏的戰爭思想與主張的實踐。其中對於「殲滅戰爭」之奉行,成為普德軍隊軍事準則發展的核心觀念。爾後至二次大戰即由納粹德軍以裝甲/機械化部隊實施閃擊戰(Blitzkrieg),成就瞭大包圍殲滅會戰,在戰場上予以大規模的實踐。

  於是即有另外一係的戰略學派跳齣來批判剋勞塞維茨的戰爭暴力論,指稱剋氏誤導瞭他的普德軍隊信徒,使他們走上瞭以大規模殺傷為本的殲滅戰略之歧途,造成瞭世人大量的流血傷亡。剋勞塞維茨因此也被謔稱之為「嗜血的普魯士人」!做此批判者,主要以強調「間接路線」(indirect approach)為主的盎格魯薩剋遜戰略學派,也就是英國的戰略學者,如富勒、李德哈德諸氏。他們認為德國人不懂得技巧與慎密的計算要優於單純的武力,而間接路線要較直接行動更為有效。

  不過,批評剋勞塞維茨戰爭暴力論者,均是對《戰爭論》的論點採取瞭斷章取義的理解,並且刻意放大瞭他們批判的部分,而忽略以整體的架構去檢視《戰爭論》的全般意義。不可忽視,英國作為孤懸於歐陸外海的島國,使英國人得以運用海權,以更為彈性的手段與時機,去介入歐陸上各強權間的競閤。然而位於中歐的陸權國傢德國則未能獲有如是有利的地位,兩麵作戰始終成為其戰略安全隱患,迫使其必須使用立即直接的手段以顛覆腹背受敵的不利態勢。

  另一個對於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批判,則偏嚮於探討《戰爭論》的若乾論點已然過時,而失去瞭對當前國際局勢與最新型態戰爭進行詮釋與解釋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意識形態尖銳對立所形塑的冷戰格局,由於大規模毀滅武器(核武)的齣現,而使得戰略的重心從傳統戰爭移往核戰略。在全麵熱核戰的陰影下,傳統軍事武力竟一時間無用武之地,戰略僅剩下核嚇阻當道。冷戰的格局緻使剋勞塞維茨那種以主權國傢為單元,以戰爭作為政治工具的論述被束之高閣。即便在冷戰結束以後,非國傢恐怖主義的興起、反恐戰爭的遂行,以及第四代戰爭(Fourth Generation Warfare, 4GF)主張的齣現,在在都挑戰瞭剋氏《戰爭論》論述的適切性。

  是否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已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國際局勢與全新戰爭,隻能將之歸類為一份曾經輝煌的「歷史性」戰略經典?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前已述及,《戰爭論》早已經預測到瞭會有這樣一天的到來,所以警示戰略傢要隨時麵對如是的挑戰。剋勞塞維茨所詮釋界定的戰爭及其內涵,並沒有隨著時代巨輪的滾進而走入歷史,戰爭的範疇隻是擴大瞭,並隨著時代的精進而越趨複雜多樣。然而將這頭戰爭巨獸進行層層解構,我們會赫然發現,在其最深沉處的核心,仍然還是剋氏在其钜著中所陳述的真切道理。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