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電子書)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佳芬
图书标签:
  • 老年人
  • 精神健康
  • 心理学
  • 家庭护理
  • 蔡佳芬
  • 照顾老人
  • 情绪困扰
  • 疾病预防
  • 健康指南
  • 亲情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附獨家文章《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QA》
※父母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恁麥擱卡啊!」老媽一直打電話到我上班的地方?


為什麼老爸老媽一句話,秒怒中年子女?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

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身為子女,在父母將問題丟過來時,試著體察上一輩的變化,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明明想好好照顧父母,但為什麼總是一觸即發、不歡而散?
  子女滿是挫折、無奈與不解,父母覺得萬般委屈,「我再活也沒幾年了啊?!」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老是嚷著「不想活了」,怎麼辦?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恁麥擱卡啊!」──老媽一直打電話到我上班的地方?
  ‧七十幾歲的老媽想和老爸離婚?
  ‧「可不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傳長輩圖啊?」
  ‧「你看你爸啦……」老媽一直把老爸的問題丟給我?
  ‧越老越固執,越難相處,怎麼辨?
  ‧不斷猜疑、擔心與害怕,越活越沒安全感?
  ‧老是這裡疼、那裡痛,但上醫院,又查不出問題?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每個月平均與近千名長者、失智者或其照護者接觸,因此她深刻明瞭長輩們因為老化,在身體與心靈上造成的衝擊與問題,而這些看似很日常,但通常卻讓子女痛苦不堪的精神折磨背後,其實可能隱藏著疾病,例如失智症、憂鬱症、恐慌症等,愈早發現,愈能做更好的治療。

  但若無身體上的疾病,一個人年老後,在各方面可能都會遭遇到龐大的失落,除了生理、心理退化外,內心也可能潛藏對老化及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這會讓老爸老媽變得很魯又固執、難以溝通與相處。蔡醫師除了提供醫學上的解析,讓中年子女理解爸媽的「找碴」,背後原因可能是撒嬌與討愛,或老爸老媽可能為了突顯自己日益薄弱的價值感與存在感,而願意同理、接納之外,她也提供許多實用的技巧,例如若爸媽堅持不看精神科,可以用「順水推舟」、「買一送一」、「假傳聖旨」、「轉轉遇見愛」、「名人效應」及「實話巧說」等六個方法巧妙因應。

本書特色

  ◎你了解你的父母嗎?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解惑推薦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撰推薦序
  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郎祖筠(全方位藝術表演工作者)
  翁宗斌(仁寶電腦總經理)
  黃宗正(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書評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蔡醫師在書裡第一篇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也許你會問:「可是我們兩代之間的溝通,一直都這樣啊。是要怎麼改變?」
  那我會非常建議,好好看看這本書。

好的,这是一本聚焦于老年心理健康与照护的实用指南,旨在帮助家庭照护者和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老年人在精神健康方面可能出现的复杂挑战。本书深入探讨了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困扰,如抑郁、焦虑、失智症早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以及他们在面对身体衰老、社会角色转变和亲密关系变化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强调“心”与“身”的整体性关联。许多老年人表现出的“不舒服”,并非全然是生理上的疼痛,而是深层心理需求的投射或早期精神健康问题的信号。作者结合临床经验,详细解析了老年人如何通过躯体化症状(如慢性疼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来表达内心的不适感,而这些症状往往是家属最先注意到的,却常常被误诊为单纯的生理疾病。 第一部分:倾听“不舒服”背后的声音——识别老年心理困扰的早期信号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基础,它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抱怨或不适,深入挖掘隐藏在“喊不舒服”背后的真正原因。 躯体化症状的解析: 探讨老年人将心理压力转化为身体不适的常见模式。例如,持续性的疲劳感、莫名的疼痛、肠胃不适,这些可能远超身体检查所能解释的范围。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清单和案例分析,帮助识别哪些“不舒服”更可能指向心理层面。 情绪的“慢燃”: 区分正常的老化情绪波动与临床意义上的抑郁或焦虑。老年抑郁的典型表现常常是非典型性的,可能体现为退缩、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易怒,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悲伤。如何捕捉这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沟通不畅或认知功能轻微下降的情况下。 失智症的前奏与心绪波动: 探讨在轻度认知障碍(MCI)或早期失智症阶段,患者可能出现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对改变的抗拒、猜疑心加重、以及对环境的过度警觉,这些都可能被家属解读为无理取闹或无病呻吟。 第二部分:为何“不去看病”?——跨越就医障碍的心理学分析 本书着重分析了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讳疾忌医”现象,特别是涉及精神健康问题时。这部分内容对理解照护困境至关重要。 文化与代际的烙印: 探讨传统文化观念中对“精神病”的污名化,以及老一辈人“忍耐”和“不给子女添麻烦”的心理负担。许多长辈认为,承认精神上的不适是软弱的表现,或者担心一旦被诊断,会影响到子女的家庭地位或前途。 对失控的恐惧: 深入剖析老年人害怕被贴标签(如“老糊涂”、“疯了”)的深层恐惧。他们担心一旦就医,自己的自主权和生活决定权会被剥夺,从而陷入被动和无助的境地。 医患沟通的鸿沟: 分析了当前医疗体系中,医生在有限的问诊时间内,难以充分挖掘老年患者复杂的心身症状,以及家属在转述病情时可能存在的偏差。如何引导长辈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专业评估。 第三部分:家庭照护的艺术——从对抗到共情 这是本书提供具体实践策略的核心部分,旨在帮助照护者摆脱“心力交瘁”的困境,建立更有效、更具支持性的互动模式。 “倾听”的升级版: 强调如何进行“有效倾听”,即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或反驳“不舒服”的真实性。教授照护者使用开放式提问、反思性倾听技巧,确认长辈的情感体验,即使你无法理解其具体原因。 缓解“控制欲”与“被控制感”的张力: 当长辈反复抱怨时,很多照护者会采取强硬的“你没事,别再说了”的态度。本书提供了一种平衡策略,教导如何在尊重长辈自主权的同时,温和地将对话导向建设性的步骤,例如:“我听到您非常难受,我们现在先一起做一件能让您感觉舒服一点的事,然后再考虑下一步?” 重新定义“照顾”的边界: 探讨照护者如何设定健康的心理界限,识别并管理自身的挫败感、内疚感和愤怒。通过正念练习和自我关怀的工具,帮助照护者恢复精力,避免在无休止的“喊不舒服”中耗竭殆尽。 第四部分:连接资源——跨专业合作与长期支持系统 本书也提供了如何系统性地利用外部资源,为长辈构建一个稳定的支持网络。 初级筛查工具的运用: 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工具(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抑郁自评量表等),供家属在非正式场合下进行初步评估,以便更好地与专业人士沟通。 精神科与全科的衔接: 指导家属如何有效沟通,确保长辈的躯体检查结果与精神评估能够被整合考虑。强调药物协同作用和副作用的监测,尤其是在同时处理慢性病和精神症状时。 社区支持的激活: 介绍老年心理支持小组、日间照料中心以及临终关怀(Palliative Care)服务在稳定老年人情绪、减轻照护压力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长辈和家属参与到社会连接中,打破孤立感。 总结: 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快速治愈方案”的读物,而是一份真诚的陪伴指南。它理解老年人“喊不舒服”背后的复杂性、无奈感和深深的无助,同时也为照护者提供了实用的工具,使他们能够以更平和、更有力量的方式,去理解、去陪伴,最终实现“照顾长辈,不心力交瘁”的目标。通过这本书,读者将学会如何将目光从“让他(她)停止喊不舒服”转移到“理解他(她)为何需要喊出来”,从而建立起更深厚、更少消耗的照护关系。

著者信息

 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一位步入中年的老年精神科醫師。
 
現職: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陽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研究中心研究員,擁有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次專科醫師、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失智症推薦醫師證照。目前是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世界失智症青年領袖(World Young leader in Dementia)。
 
曾著《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尊嚴的照護(寶瓶文化)、《今天不開藥,醫師教你抗失智》(希伯崙)、《記不記得,我愛你》(平安文化)。曾譯《實用圖解失智症照護指引》(合記圖書)、《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以友善尊嚴方式照顧失智症親友》(心靈工坊)。
 
臉書:蔡佳芬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185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边的照护书籍,大多是着重于“失智症的照护技巧”或是“慢性病的居家管理”,但很少有书像这本一样,直捣黄龙地讨论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日常抱怨”。这种日复一日的“无效沟通”才是真正侵蚀我们照护能量的元凶。我买这本书,最主要的诉求是想学习如何“降低自己的情绪耗损”。我有时会对着长辈吼叫,事后又深深自责,那种罪恶感会伴随我好几天。蔡医师的背景是精神科医师,她肯定非常了解照护者也会有“替代性创伤”或“照护倦怠”。我衷心期盼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自我关怀”的实用工具,比如,当长辈的抱怨让我快要爆炸时,我可以在五分钟内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用负面情绪去回应?如果能教会我一套有效的“情绪防火墙”技术,让我能以更平和、更具耐心的姿态面对接下来的照护之路,那么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精神上的救命稻草。毕竟,照顾好自己,才能长久地照顾别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但执行起来真的好难啊!

评分

说真的,光是看到“不心力交瘁”这几个字,我的眼睛就亮起来了。现在的医疗资讯爆炸,网路上充斥着各种关于老年照护的建议,看得我头昏眼花,到底哪些是真正针对我们台湾本土文化背景和医疗体系设计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本土的精神科医师,这背景就很加分。我最怕看到那些翻译过来的国外书籍,里面的照护模式和我们这里长辈的个性、邻里关系、甚至健保制度都有点脱节。我猜想,蔡医师的分享肯定更贴近我们日常会遇到的真实情境,比如长辈对药物的疑虑、对子女干预的抗拒,或是因为身体机能退化而产生的焦虑感。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教我们如何“应对”长辈的抱怨,而是更进一步,教我们如何“理解”这些抱怨背后的“语言”。有时候,一句“不舒服”可能只是在表达“我感到被忽略了”或者“我害怕失能”的潜台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实用的解码工具,让我能更精准地回应,而不是陷入无止尽的猜谜游戏,那对提升我们照护的品质和效率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这种从心出发的照护,才是长久之计。

评分

坦白讲,很多照护书籍都会把重点放在“生病”这件事上,但这本书的切入点是“不去看病”,这本身就很有意思,非常贴合台湾社会“爱面子”和“怕麻烦”的文化。很多长辈明明知道自己身体有状况,但就是不愿意面对,更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所以用“喊不舒服”这种模糊的方式来试探。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心理学上的解释,关于“拒绝就医”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不是有些长辈对医疗系统本身存在不信任感?或者说,这是一种对自主权的最后捍卫?如果能理解他们“不去看病”的深层动机,或许我们就能设计出更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应对方案,而不是一味地用“为你好”的说辞去压制。我更希望看到,如何在维持长辈自尊心的前提下,温和地引导他们接受必要的检查和帮助。这种处理人际边界和尊重个体意愿的艺术,远比单纯的医疗知识更难掌握,也更需要专家来指点迷津。

评分

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长辈一旦进入退休生活,生活重心突然消失,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掌控感,这时候,身体上的不适感就很容易被放大,成为他们重新建立存在感的方式。这本书的标题点出了一个核心困境:他们“喊不舒服”,我们却觉得“有病就要看医生”,这种认知上的落差,常常演变成权力斗争。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老年人的“失控感”是如何投射到身体上的。蔡医师会不会提到,当长辈拒绝就医时,我们该如何巧妙地避开“对抗模式”,转而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与其强迫他们去看某个专科,不如换个方式,从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细节入手,比如“我们一起去体检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让你更舒服地继续种花/看电视?”这种迂回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更有效。而且,精神科的视角,想必会对失智症早期的一些非典型表现有更细致的观察,这对我家那个最近记忆力有点退化的老妈来说,可能更具指导意义。总之,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既有专业深度,又充满人情味的实操指南。

评分

这本书名也太直接了吧,一看就知道是打到我们这些夹在中间的三明治世代的心坎上了!我家里那个老人家,从前是说啥听啥的权威,现在动不动就说这不舒服、那不舒服,问他哪里痛,他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最后医生一检查又说啥事都没有。搞得我天天神经紧绷,深怕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重要的警讯,结果是陪着跑了多少次诊所、做了多少检查,钱花了一堆,自己快被精神衰弱拖垮。看到书名,第一个感觉就是“终于有人懂我了!”那种百爪挠心的无助感,就是卡在“不去看病,怕有事”和“看了又说没事,心力交瘁”这两难之间。我特别好奇,蔡医师作为精神科专家,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剖析这种现象吗?是不是很多我们以为是生理上的抱怨,其实背后藏着的是更复杂的心理需求或情绪表达?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让我不用每次都像在打仗一样,光是能减少家庭冲突的频率,那就值回票价了。现在的照护压力真的太大了,不只是身体上的照顾,精神上的耗损更是让人吃不消,真希望里面能有些安抚照顾者情绪的章节,毕竟我们自己也要喘口气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