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世代──基因改造的發展、爭議與規範 (電子書)

基改世代──基因改造的發展、爭議與規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又茗
图书标签:
  • 基因改造
  • 转基因
  • 生物科技
  • 食品安全
  • 伦理
  • 法律
  • 规范
  • 科技发展
  • 生命科学
  • 公共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基因改造技術發展至今,已然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不過,其所造成的爭議卻紛擾不斷,到底這些爭議的癥結點為何?面對主張者與反對者,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何選擇?在本書中,我們將揭開基因改造神祕的面紗,讓讀者在了解新科技的應用與問題所在之後,可以發揮自身的消費權,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基因编辑时代的伦理迷思与科技前沿 一册深入探索生命科学革命浪潮的深度读物,揭示基因编辑技术如何重塑我们对“生命”与“未来”的理解。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作家的某个论述,而是将读者带入一场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编辑领域(如CRISPR-Cas9技术及其后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我们探讨的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当人类掌握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修改生命蓝图的能力时,科学、社会、哲学和法律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巨大机遇与深刻挑战。 第一部分:解码生命:从DNA到精准编辑 本部分将为读者构建理解当前基因编辑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框架。我们不会陷入晦涩的分子生物学细节,而是着重于概念的清晰阐释。 生命蓝图的发现与解读: 回顾人类对遗传物质——DNA的认识历程,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理解“基因”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代码。 传统育种与转基因技术的局限性回顾: 在进入精准编辑时代之前,我们如何通过杂交育种或早期的转基因技术(如将外源基因插入特定生物体内)来改变性状。这些方法的特点是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较高,常常需要漫长的筛选过程。 CRISPR的横空出世:一场技术革命的引爆点: 详细介绍CRISPR-Cas9系统如何从细菌的免疫防御机制中被发掘出来,并被改造成为一种高效、廉价且易于操作的“基因剪刀”。重点分析其工作原理——sgRNA引导Cas酶到特定DNA位点进行切割和修复的机制。 超越CRISPR:新一代编辑工具的演进: 探讨后续发展出的更精细的编辑工具,例如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s)和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ors)。这些工具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写”或“替换”单个碱基对,而无需产生双链断裂,极大地提高了编辑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第二部分:科技的前沿阵地: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 本部分将展示基因编辑技术在各个关键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以及这些潜力正在如何被付诸实践。 疾病的精准治疗(体细胞编辑): 深入剖析体细胞基因编辑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的突破。讨论如何通过体外修改患者的细胞(如免疫细胞或造血干细胞),再回输体内来治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某些癌症或特定类型的失明。重点在于讨论当前临床试验的进展、遇到的技术瓶颈(如递送系统和脱靶效应的控制)。 农业与粮食安全的革新: 探讨基因编辑如何加速传统育种的进程,创造出更具抗病性、耐旱性、营养价值更高的新品种。例如,如何通过精确修改作物的基因来提高产量或减少过敏原。区别于早期的转基因作物(GMOs),精准编辑的作物可能不含外源DNA,这在监管和公众接受度上带来了新的讨论空间。 动物模型与生物医学研究: 阐述基因编辑在构建精确疾病模型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极大地加速了我们对复杂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致病机理的研究。同时,也讨论动物福利与研究伦理的平衡。 基因驱动系统(Gene Drives):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潜力巨大的领域。详细解释基因驱动技术如何确保某一特定基因在种群中快速、强制性地遗传下去。讨论其在控制疟疾传播的蚊子种群或消除入侵物种方面的应用前景,同时也警示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的风险。 第三部分:伦理的十字路口:边界的划定与社会契约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于探讨科学的加速发展与社会伦理框架构建之间的“时间差”。 生殖系编辑的潘多拉魔盒: 深入探讨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争议焦点——“生殖系编辑”(Germline Editing)。一旦修改被写入生殖细胞,这种改变将世代相传。本书将梳理各国对此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法律和伦理立场,以及关于“治疗”与“增强”(Therapy vs. Enhancement)的界限模糊。 “定制婴儿”的社会公平性担忧: 探讨如果基因编辑技术被用于“增强”人类认知、体能或外貌,将如何加剧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富裕阶层是否会获得“基因优势”,从而形成新的生物学上的阶级固化? 知情同意与风险的代际传递: 讨论在进行不可逆的生殖系编辑时,未来世代的知情同意权如何被保障。对未出生个体进行干预的伦理正当性何在? 科学监管的全球化挑战: 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跨越国界的。本书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如WHO)在制定统一标准、防止“监管套利”方面的努力与困境。如何建立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不致滥用的全球性治理框架? 公众理解与科学传播: 强调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性。如何避免过度炒作或不必要的恐慌,确保基于科学事实的公众辩论得以展开。 结论:面向未来的共识 本书最终旨在引导读者形成一种审慎而积极的未来观。基因编辑技术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它承载着治愈顽疾的希望,也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风险。我们需要的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充分理解技术潜力的同时,通过跨学科的、包容性的社会对话,共同为这个“基因重写”的时代建立起清晰、负责任的规范与红线。这本书是为所有关心人类健康、生命哲学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读者准备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又茗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Duke)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淡大歐洲研究所博士、法國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博士後研究。現任中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任財政部關務署稽核。於2009年獲貿易救濟碩博士論文競賽博士組獎。研究領域為全球經貿、WTO爭端解決、中美貿易。
 

图书目录

基改作物科技與應用的糾葛/郭華仁


第一章 什麼是基因
第二章 基因改造的歷史
第三章 基因改造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及風險
第四章 基因改造產品的爭議現況
第五章 世界主要經濟體對基因改造產品的政策
第六章 臺灣對基因改造產品的政策
第七章 基因改造產品與有機產品市場發展
第八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27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6MB

图书试读



  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閩南語更有「吃飯皇帝大」一說,「吃」的確是民眾最在乎的一件事。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觀念逐漸從「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吃得巧」,如今更強調要「吃得健康」。然而,近年來發生了一連串的食安事件,不肖商人捨棄良知,為了牟取暴利,使用非法的製程或原料來生產食品,危害消費者健康甚鉅。這樣的行為嚴重地傷害了消費者與商家彼此之間的信任,也讓享譽全球的臺灣美食蒙上一層陰影。

  連續數則食安事件的發生,讓食品業者的背書不值一哂,以往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似乎也不再是安全的保障。在政府檢討法規、徹查食安問題之餘,我們作為消費者,似乎只能自立自強,從食品包裝上標示的成分、來源來判斷選擇。那麼,您是否曾注意到一部分產品上有著「含基因改造」的標語呢?您在選擇時是否曾有一絲遲疑,或認為「基因改造」與「非基因改造」兩者並無太大差異,無須在意?

  我在研究歐洲經濟與貿易的時候,發現美國、歐盟兩方對於「基因改造」產品具有迥然不同的審視原則,導致雙方在貿易上一直以來都有相當大的衝突,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在進一步瞭解基因改造技術與美、歐兩方的見解之後,我驚覺:民眾具有選擇產品的權利。我們可以透過消費習慣的改變,影響企業、政府的作為。可是現今政府的法規與執行實有不足之處,消費者的「選擇」其實並不完全,加上坊間仍有不少民眾尚未理解其重要性,故在購買產品時往往沒有多想,無形中放棄自己的權益,故興起了撰寫本書的念頭。

  在本書的前三章中,我們會先概略地認識何謂基因,簡述基因改造的歷史與技術,並說明「支持基因改造」與「反對基因改造」論戰中的立場及觀點。第四章則從消費者知的權利——基因改造標示切入,說明作為生產者陣營龍頭的美國,對基因改造產品標示的立場,再探討基因改造種子專利權對農民及農業的影響,最後我們會提出新科技與公共利益角力的最新發展現況。除了分別闡述促進基因改造新科技的立場,與站在維護公共利益的相抗衡立場外,我們還要把角力戰場綜觀至基因改造產品所引起的國際貿易爭端。

  在全球化下,代表促進基改新科技的美國在拓展基改產品國際貿易市場時,受阻於歐盟市場,因而訴諸於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作為取消貿易障礙為宗旨的WTO,如何判決此一基因改造產品爭端,眾所矚目。此外,歐盟在現實面,又必須面對目前(2016年7月)與美國的自由貿易談判《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基因改造爭端議題的燙手山芋,又無可避免地浮上談判桌。對同樣是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的臺灣,在積極想加入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談判TPP的政策下(TPP雖遭美國川普總統以簽署行政命令退出而前景未定,但繼之而來的美國貿易政策,轉向由多邊轉雙邊的貿易談判,例如《臺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更使臺灣要面對美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的重大議題,屆時寄望臺灣的整體公共利益也可以納入考量。

  第五與第六章概要地分析了世界主要經濟體(最支持基因產品的生產國美國與最反對的歐洲國家,加上緊臨臺灣的中國及日本)以及臺灣目前對於基因改造產品管制的政策方針,並介紹世界貿易組織是如何裁決基因改造引起的重要歐美貿易爭端案例。臺灣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會員國,我們有必要清楚知道贊成與反對基因改造雙方秉持的理由。

  為了讓讀者更加瞭解「選擇權」,第七章以基因改造產品及有機產品的市場發展作為主軸,希望讀者能從其他國家的例子中,感受到何為「知的權利」,進而透過消費行為——甚或凝聚民意來改善臺灣社會。

  本書的完成歷經兩年餘,因涉及技術面與法律議題甚多,為力求正確客觀,除多方研讀文獻求證外,更就教相關專業人士,如技術面向臺灣大學郭華仁博士多次請益,也對本書編輯吳育燐的專業經驗仰賴甚多。在撰寫過程多虧東吳法律系高材生李珮瑾小姐的仔細校對與意見交流,他們是本書的重要推手。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之餘撰寫本書,常感覺力有未逮,正因不斷修改,撰稿過程萌生中途放棄意念之時,在礁溪巧遇一對年輕的咖啡達人,他們在國內偏鄉用最天然的有機方式種植咖啡豆,雙手親力親為,現已累積一番成果,談到他們的計畫,他們表示接下來將用一年的時間,自費去巴西學習咖啡的烘培手法,在追求更好的咖啡品質之餘,主要目的則是為了讓土地休養生息。看著他們充滿溫柔的決心,我被深深震懾、感動,也攜著他們對待環境的嚴謹態度完成此書。時至此刻,我仍惦記著他們堅定地說:「為了臺灣這塊土地。」

推薦序

基改作物科技與應用的糾葛


  近代農業科技從十九世紀開始,而以1960年代的高產品種集其大成,稱為「綠色革命」。在化學肥料、農藥與單一化栽培技術配合下,高產品種表現亮眼,是糧食增產之所賴,有研究者因研發此類品種而獲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那些攸關綠色革命品種的育成,是公立研究人員利用傳統育種技術創造出來的。

  另一方面,DNA雙螺旋結構在1952年提出,揭開遺傳學分子秘密,學者因此得到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分子遺傳學的進展,在1983年首次將外源基因轉殖到菸草,乃是基改作物品種育成這項新科技的先驅。此發展讓化工公司孟山都敢於涉足農業生物科技,先是1980年代併購生技公司取得技術上的優勢,1990年代更買入多家公司,轉型成為世界最大的種子生產銷售者,因而能夠掌握種子市場,領先其他農藥公司,於1996年推出基改種子進行商業生產。

  基改作物在五大跨國農藥生技公司的推展下,全球栽培面積一路攀升,2016年已達1.85億公頃,占全球耕地面積的一成多,「基因革命」可以說是繼綠色革命後近代農業科學再次的成就,也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即使如此,種植基改作物的國家至今仍不到三十,而且91%的面積集中五國,禁止種植的國家更不在少數。我國迄今尚未開放基改作物的商業生產,然而目前已大量進口基改黃豆與玉米穀粒,主要作為飼料用,但也有不少進入食品鏈。

  科學發展是一回事,科學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科學方法經常採用化約的方式,簡化研究環境,以利提出學理解釋自然現象。不過這樣的學理在應用時,經常因製造者目的不同而有截然相反的後果。原子物理學的學理用來開發核磁共振儀,造福許多患者,可是拿去製造原子彈,大災難就很難避免。綠色革命一方面提升單一作物產量,但是用在廣大的農地,對環境、對人體健康,以及對農村社會的影響早已浮現,慣行農法廣被批評,認為無法永續經營。

  基改作物科技研發者的認知是,只要轉殖一兩個基因,就可以解決複雜的農業與營養問題,可說是化約論的極致,而在其實際應用推出的前後,立刻就有不少學者提出具有風險的警告,這在之前的科學應用上是很少見的。二十年來的實際生產,的確許多方面已然呈現缺失,印證了先前學者的憂慮,包括基改食品健康風險的科學疑慮至今未能釐清、種植基改作物的環境風險已然出現、若干國家農村社會因基改作物的推廣而受害等。

  基改作物科技以及應用,除了遺傳工程這樣艱澀的科技外,還有相當複雜的農學,更牽涉到國際法、國際貿易、商業壟斷、智財權、農民權等龐大的政治經濟學,是引人入勝卻又讓人卻步的課題。吳又茗博士在研究、撰寫論文時,花了很大的心力。現在又將所學以較為淺顯的文字加以介紹,寫成《基改世代》一書,提供各方全盤理解之憑藉,個人相當佩服,故為文。

郭華仁(臺大農藝系名譽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说书人”的特质,尽管主题宏大,但笔触却时不时地流露出一种亲切感。有些段落读起来,感觉就像是邻桌学识渊博的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教材。尤其是作者在描绘那些科学家们在突破性发现时的心路历程时,那种人性的光辉和挣扎,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知情同意权”的那部分讨论,它不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时,普通民众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充分知情”。这种对个体权利的关注,让整本书的基调从纯粹的技术探讨,升华到了对社会伦理和公民教育的呼唤。这种人文关怀的介入,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与未来共存”的社会学观察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像是DNA螺旋的抽象图形,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个充满未知与伦理拉扯的世界。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享有的生活,有多少是建立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基因工程上的?作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去梳理这个复杂议题的脉络。从最早的农业改良,到如今更精密的基因编辑技术,那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不得不佩服。尤其是在谈到一些早期的实验案例时,那种描述的细致程度,简直就像把你带回了那个充满实验试剂气味的实验室里。当然,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很多技术细节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消化,但整体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它成功地把一个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硬科学议题,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知识探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食品标签上的“非基改”标识,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审视。那种感觉,就像是获得了某种“解锁”了世界底层逻辑的钥匙。

评分

坦白讲,刚翻开这本电子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深度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基改的讨论早就泛滥成灾了。但这本书的“规范”部分,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敷衍地带过法律和监管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国际组织如WHO、FAO在制定标准时所面临的政治角力和科学壁垒。对于一个习惯了看热闹不看门道的读者来说,这种对“游戏规则制定”过程的揭示,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安全”或“不安全”,往往不是绝对的科学结论,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协商、经济利益权衡以及社会接受度的结果。尤其是在涉及到知识产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章节,那种对全球资源分配不均的隐忧,处理得非常深刻,让人读完后不由得反思,我们手中的“科技力量”,究竟是解放了人类,还是无意中加剧了某些不平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可以说是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定义-发展-争议”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应用场景”作为切入点,比如从“餐桌上的安全”切入到“农业的未来”,再过渡到“医疗上的突破与伦理困境”。这种由近及远的布局,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代入感。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它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分析,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民众会对某些技术产生根深蒂固的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又是如何被媒体和利益团体利用的。这种对“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融合应用,让这本书的分析工具箱显得异常丰富。读完后,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产品消费者,更像是一个主动参与到这场全球性技术辩论中的思考者,这对于一本关于前沿科技的书籍来说,是最高的褒奖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平衡感,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它不像某些社论那样,一味地鼓吹或抨击,而是非常老练地将正反两方的论点都摆在台面上,让读者自己去权衡。比如,在讨论到“超级作物”的潜力与潜在的生态风险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他们详实地引用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利益团体的研究报告和公开声明,那种多角度的审视,真的非常“台湾式”的——不轻易站队,但求信息完备。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作为读者感到很安心,知道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多方检验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它对比了欧美在基因编辑监管上的不同路径,那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思考,究竟哪一种规范模式,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这个岛屿社会的福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