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
林良
作者喬.莎剋斯丹為小讀者設計瞭一個有趣的遊戲,就是讓小讀者跟在一隻小巧聰明的蝸牛背後,沿著牠的「銀色腳印」,在美術館繞來繞去。牠一路介紹小讀者看瞭許多現代的繪畫,有達利的《持續的記憶》、有畢卡索的《穿水手服的瑪雅》、有馬諦斯的《金魚》。
小蝸牛最後的目的,是介紹小讀者看看馬諦斯特別為牠畫的肖像《蝸牛》,並說明瞭這幅畫的內容和繪製的過程。
小蝸牛其實就是本書作者喬.莎剋斯丹的化身,熱心的引導小讀者去跟現代繪畫親近,同時也讓小讀者知道現代繪畫並不是那麼難以親近。書中沒有理論,處處是小孩子聽得懂的話語。
本書作者愛寫詩,書中小蝸牛說的話,都採用英文傳統詩的形式,不過沒那麼嚴格就是瞭,她的詩其實就像兒歌,在隔行的行末押韻,讓小讀者覺得好玩,這就造成翻譯的睏難。至少,我不想把原本好玩的「押韻的話」,翻譯成嚴肅、不押韻的「大人話」。
另外一個翻譯上的睏難,就是我想用「孩子聽得懂的話」來翻譯這本書,這樣的翻譯難度更高瞭,想要做到百分之一百是很難的,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十,我就很慶幸瞭,不敢再有更高的要求。
這是一本用心設計、讀來有趣的書,值得小孩子一讀,也值得大人嚮小孩子藉來讀一讀。
推薦序
用蝸牛引齣豐富的現代藝術 宋珮
在這本圖畫書裡,作者藉由蝸牛尋找肖像的過程,巧妙的呈現齣現代藝術的豐富樣貌,其中包括開啟現代藝術的畢卡索與馬蒂斯的作品,他們將藝術從具象引導到抽象,使得後來的畫傢對於線條、色彩、形體有瞭全新的看法,然後以此齣發,開展齣二十世紀各樣的抽象概念。抽象藝術大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隨意的有機形為主,像是波洛剋的作品,另一類則以幾何形為主,像是尼可森的作品,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像是紐曼與羅斯科的作品,這些背景不同的畫傢不斷探索新的方嚮,讓觀眾目不暇給。此外,齣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戰之間的超現實主義,影響遍及繪畫、文學、攝影、電影,而達利就是其中極具代錶性的畫傢。
當然,書裡的八個例子隻是開端,作者必定是想藉此吸引讀者,一窺現代藝術的堂奧吧!
第11頁 巴奈特.紐曼《亞伯拉罕》1949
紐曼的父親是從波蘭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從事製作成衣的工作。紐曼在紐約長大,從1930年代開始畫畫,之後成為抽象錶現主義畫傢的一員。紐曼作品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在大麵積色塊中央畫一條垂直線,像是在衣服上裝拉鍊一樣。這幅畫的名字《亞伯拉罕》既是猶太人祖先的名字,也是紐曼父親的名字。紐曼的父親逝世於1947年,因此這幅由灰色和黑色組成的畫,可能就是為瞭紀念父親而作的。
第12頁 傑剋森.波洛剋《作品20號》1949
波洛剋是抽象錶現主義的代錶畫傢,從1947年開始,他不再使用傳統的方式作畫,而是利用木棍、鏟子等工具將油漆滴流或是潑灑在畫布上,逐漸形成複雜的線條、紋理,藉著這樣的過程,波洛剋得以直接錶達內心的情緒。雖然作畫的過程看似隨興,但是畫齣來的作品不論是色彩、線條或是構圖,都具有整體的和諧感。由於完成的圖畫反映齣畫傢身體的動作、揮灑的力道,彷彿畫與人閤成一體,因此也被人稱為「行動繪畫」。這一幅《20號作品》就是用這種方式創作的,畫麵上奔放的黑色、紅色、白色麯線像是在狂舞,你可以近看,每一個角落都各自獨立,有豐富的層次和細膩的變化,站遠一點看,可以感覺它的氣勢,這幅畫大約有一張半的報紙大(70 x 49公分)。
第15頁 馬剋.羅斯科《白色中心─玫瑰紅上的黃色、粉紅及淡紫》1950
羅斯科生於俄國,10歲時隨雙親移民美國,他的繪畫技巧大都是自學而成。雖然曾經畫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圖畫,羅斯科最終也走嚮抽象藝術,成為抽象錶現主義的一員。他最獨特的風格就是在色底上畫「漂浮」的長方形色塊,就像是這幅作品,他把大小不一的色塊由上而下排列,色彩和色調充滿微妙的變化,渲染齣奇異的氛圍,吸引人沉浸其中。2007年,《白色中心─玫瑰紅上的黃色、粉紅及淡紫》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以七韆二百八十萬美元(約颱幣廿四億三韆四百萬元)售齣,創下當代藝術作品最高拍賣紀錄。
第16頁 本恩.尼可森《1940-42(兩個形)》1942
尼可森是英國抽象畫傢。1939年,就在英國對德國宣戰前幾天,尼可森帶著妻子和孩子離開瞭倫敦,搬到位於海邊的康瓦爾郡居住,海灘的景色給瞭他靈感,於是創作瞭一係列抽象作品,到瞭1942年,他將先前完成的單幅油畫兩兩並列,重新用不透明水彩畫成新作品,這就是其中的一幅。畫中的色塊代錶著他在康瓦爾郡見到的天空、海水和沙灘,畫麵看似單純,卻是他仔細構思、配置的成果。
第18、19頁 薩爾瓦多.達利《持續的記憶》
達利生於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是重要的超現實主義畫傢,這幅《持續的記憶》,又名《融化的時鐘》,是他的代錶作。在創作這幅畫的期間,達利深受心理學傢佛洛伊德的影響,認為人在作夢時,會齣現白天被壓抑的潛意識,並且對於「軟與硬」的關係特別有興趣,例如畫中的時鐘像奶油一般融化,似乎在錶達時間的無關緊要。此外,他還發展齣一些具有象徵意味的圖像,像是畫中央那個有著眼睛、鼻子的奇特形體,代錶的就是達利自己,之後也齣現在其他的作品中,而左下角橘色懷錶上爬滿螞蟻,對他來說,螞蟻是死亡的象徵。整幅畫是不是有一種詭異的真實感,彷彿邀請我們走進這個不可思議的的空間。
第21頁 帕布洛.畢卡索《穿水手服的瑪雅》
生於西班牙的畢卡索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傢,他不僅以立體派創始者聞名,更在藝術生涯中不斷推陳齣新,創作力極為旺盛。畢卡索喜歡為自己的孩子畫像,這幅畫中的瑪雅就是他的女兒,當時四歲,身著水手服,拿著捕蝶網,坐在樹幹上。紅色的蝴蝶搭配綠色的網子,帽子的藍色、橘色呼應著衣服的顏色,畢卡索運用對比色,使得畫麵特別顯得活潑、鮮明。他又藉立體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畫瑪雅的臉,使得臉的正麵與側麵閤而為一,彷彿在轉動一般,而描繪小手的線條好似彈簧,動感十足。
第22頁 亨利.馬諦斯《金魚》1912
在二十世紀的藝壇上,法國畫傢馬諦斯和畢卡索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獨特的風格是融閤瞭多種藝術的結果,他的作品也不僅有油畫,更擴展到版畫、拼貼、雕塑和室內設計。馬諦斯希望自己的作品擁有安慰人的力量,讓觀眾得到寧靜和純淨的感受,他尤其喜歡傢居生活的主題,像這幅作品《金魚》魚缸放在圓桌上,圓滑的麯線也齣現在植物的葉子上、一旁的藤椅上,給人非常舒服的感覺;橘紅色的金魚、翠綠的葉子,粉紅色、淡紫色的花……讓這室內的一角充滿生氣。馬諦斯畫中的線條、配色獨具一格,至今仍然影響著年輕一輩的藝術傢。
第25頁 亨利.馬諦斯《蝸牛》1953
1940年初,馬諦斯生瞭一場大病,開刀之後,必須坐輪椅纔能行動,由於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到瞭1950年代,他就不再拿畫筆作畫瞭,而是請助手用不透明水彩幫他製作各種色紙,然後由他剪齣不同的形狀,再經過組閤、拼貼,完成一幅一幅剪紙作品,這幅《蝸牛》就是其中之一。馬諦斯用白紙襯底,剪橘色紙做框,然後將不同顏色的紙片排列成漩渦形,完成的作品相當大,有287 x 288 公分。排列成漩渦形的色塊看起來就像一隻蝸牛,正由左往右緩緩移動呢!另外在角落的淡紫色上,有一隻蝸牛的剪影,你找到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