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出發了:帶你去找一幅現代名畫 (電子書)

蝸牛出發了:帶你去找一幅現代名畫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喬.莎克斯丹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现代艺术
  • 绘画
  • 艺术欣赏
  • 文化
  • 科普
  • 旅行
  • 蜗牛
  • 电子书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一隻可愛可親的蝸牛,一路走一路留下一條痕跡,沿著牠的銀色腳印往前滑行,去尋找它的肖像畫,我們跟著牠,看到一幅幅的現代繪畫作品,尋找他獨特的「蝸牛肖像」。書中看到達利、馬諦斯、畢卡索等大師的作品,跟年幼的孩子一起分享和欣賞現代藝術,本書可以說是很棒的介紹方式。

  一看到這本書的封面,你會被鮮黃色的顏色吸引,看到一隻背著鮮豔外殼的蝸牛,正對著你笑呢!

  這隻蝸牛出發了要去那兒呢?走過粉紅色的蝴蝶頁,留下一條轉了彎的路徑,我們跟著牠繞來繞去,原來牠要帶我們去找牠的畫像。

  接著我們爬進一扇門,看到了一件件的藝術品,但是有的顏色不對,有的造型不對,有些混了色,有些是方塊,有些圖太熱,有些則太清涼,終於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終於有了柳暗花明的結局,原來就是它,蝸牛終於找到了馬諦斯的那一幅蝸牛圖。

  小蝸牛其實就是本書作者喬.莎克斯丹的化身,熱心的引導小讀者去跟現代繪畫親近,同時也讓小讀者知道現代繪畫並不是那麼難以親近。書中沒有理論,處處是小孩子聽得懂的話語。

  本書作者愛寫詩,書中小蝸牛說的話,都採用英文傳統詩的形式,不過沒那麼嚴格就是了,她的詩其實就像兒歌,在每隔一行的行末都會押韻,讓小讀者覺得好玩,譯者林良爺爺盡了最大的努力,讓這本書保持親切自然的兒童語言,保證會讓「小孩子都聽得懂」。

  這本圖畫書裡,作者藉由蝸牛尋找肖像的過程,巧妙的呈現出現代藝術的豐富樣貌,其中包括開啟現代藝術另一道門的畢卡索與馬蒂斯的作品,他們將藝術從具象引導到抽象,使得後來的畫家對於線條、色彩、形體有了全新的看法,然後從這些畫作出發,開展出二十世紀五花八門的抽象概念。

  現代藝術不再是只有單一種面貌,可以利用木棍、鏟子等工具將油漆滴流或是潑灑在畫布上,也可以用剪刀剪剪貼貼,顏色更是繽紛多采,帶領孩子認識更多現代藝術的豐富樣貌,就跟著蝸牛出發了,一起去尋找、去發現、去玩耍。

本書特色

  從小朋友的視角,進入現代藝術的大門!

作者簡介

喬.莎克斯丹

  12歲時跟她的好朋友莎拉第一次去參觀國家美術館,就深深的愛上偉大的繪畫作品。後來成為一位專業的美術史學者,以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的研究方面獲得博士學位,同時也成為學齡兒童藝術教育的專家。她曾經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任職,在劍橋大學、市中心公立學校及學院任教,並受聘為政府的顧問。

譯者簡介

林良

  筆名「子敏」,散文作家、兒童文學作家。以「子敏」筆名寫散文,以本名為小孩子寫童話、故事和詩歌。著有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等。獲有中山文藝創作獎、國家文藝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獎、信誼基金會幼兒文學特別貢獻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終身成就獎……等榮譽,曾任國語日報董事長。

艺境探寻: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书籍名称: 艺境探寻: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电子书) 书籍简介: 在这部深入浅出的艺术导览中,我们将暂时放下对特定现代名画的直接探索,转而聚焦于艺术史长河中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审美观念的宏大叙事与底层逻辑。这是一趟关于“如何看艺术”的哲学之旅,而非仅仅是“看什么艺术”的清单罗列。 本书旨在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古典的严谨与现代的奔放,让读者在面对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时,都能拥有独立思考和深度解读的能力。我们将从文艺复兴的理性光辉出发,细腻剖析西方艺术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其审美标准——对透视法、人体解剖学和神学叙事的精妙掌握。这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解读达芬奇的手稿、米开朗基罗雕塑的肌肉线条,来体会人类对“完美”的追求如何定义了数百年来的艺术范式。 随后,我们将急转直下,进入一个充满张力的时代: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锋。马奈的“不敬”为何能在沙龙中掀起滔天巨浪?印象派的户外写生,究竟是对光学现象的科学探索,还是对资产阶级享乐生活的逃避式描摹?我们会深入探讨特纳笔下那变幻莫测的光影,如何预示了摄影术的诞生,以及库尔贝如何用最朴素的画笔,挑战了学院派对“高雅主题”的垄断。这里的重点在于理解“视角”的革命——艺术不再仅仅是对既定现实的模仿,而开始成为个体主观感受的载体。 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着眼于艺术赞助体系和艺术家的社会身份变迁。在传统时代,艺术服务于教堂和贵族;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艺术品如何从唯一的、神圣的偶像,转变为可复制、可交易的商品?我们将探讨艺术评论的兴起,以及画廊系统在塑造“大师”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从巴洛克时期炙手可热的鲁本斯,到蜗居于巴黎阁楼的后印象派画家——读者将能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经济与社会驱动力。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一件作品的“价值”往往是社会共识构建的产物,而非纯粹的内在美学判断。 第四章,我们将把目光转向非西方的艺术传统,尤其是东方艺术体系的独特逻辑。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例,重点不在于其题材,而在于“气韵生动”这一核心美学理念。我们讨论留白如何超越了简单的构图技巧,成为一种哲学表达,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对“有”与“无”的辩证思考。这种对“内在精神”的强调,与西方对“外在形体”的精确描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我们理解艺术的多元性提供了重要参照系。 最后,本书以“现代性”的到来为引子,为读者建立起评估任何新艺术流派的基础框架。我们将讨论诸如“原创性危机”、“媒介转换”以及“去中心化”等概念。我们不直接评述某幅现代名画的技法或主题,而是教导读者如何去解析艺术家面对一个被工业文明、两次世界大战和信息爆炸彻底重塑的世界时,所采取的策略。他们是如何打破画框、扭曲空间、甚至质疑“绘画”这一行为本身的?这涉及到对传统美学语汇的解构与重组。 通过这趟跨越数个世纪的宏大叙事,读者将学会辨识艺术史的脉络,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语言的必然性。我们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分析的工具箱,让读者在未来面对任何令人困惑的当代艺术作品时,都能回溯其历史渊源,自信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有深度的评价体系。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超越视觉表象,进入艺术精神内核的求知者的邀请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8336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图书试读

譯者的話

林良

  作者喬.莎克斯丹為小讀者設計了一個有趣的遊戲,就是讓小讀者跟在一隻小巧聰明的蝸牛背後,沿著牠的「銀色腳印」,在美術館繞來繞去。牠一路介紹小讀者看了許多現代的繪畫,有達利的《持續的記憶》、有畢卡索的《穿水手服的瑪雅》、有馬諦斯的《金魚》。

  小蝸牛最後的目的,是介紹小讀者看看馬諦斯特別為牠畫的肖像《蝸牛》,並說明了這幅畫的內容和繪製的過程。

  小蝸牛其實就是本書作者喬.莎克斯丹的化身,熱心的引導小讀者去跟現代繪畫親近,同時也讓小讀者知道現代繪畫並不是那麼難以親近。書中沒有理論,處處是小孩子聽得懂的話語。

  本書作者愛寫詩,書中小蝸牛說的話,都採用英文傳統詩的形式,不過沒那麼嚴格就是了,她的詩其實就像兒歌,在隔行的行末押韻,讓小讀者覺得好玩,這就造成翻譯的困難。至少,我不想把原本好玩的「押韻的話」,翻譯成嚴肅、不押韻的「大人話」。

  另外一個翻譯上的困難,就是我想用「孩子聽得懂的話」來翻譯這本書,這樣的翻譯難度更高了,想要做到百分之一百是很難的,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十,我就很慶幸了,不敢再有更高的要求。

  這是一本用心設計、讀來有趣的書,值得小孩子一讀,也值得大人向小孩子借來讀一讀。

推薦序

用蝸牛引出豐富的現代藝術 宋珮

  在這本圖畫書裡,作者藉由蝸牛尋找肖像的過程,巧妙的呈現出現代藝術的豐富樣貌,其中包括開啟現代藝術的畢卡索與馬蒂斯的作品,他們將藝術從具象引導到抽象,使得後來的畫家對於線條、色彩、形體有了全新的看法,然後以此出發,開展出二十世紀各樣的抽象概念。抽象藝術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隨意的有機形為主,像是波洛克的作品,另一類則以幾何形為主,像是尼可森的作品,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像是紐曼與羅斯科的作品,這些背景不同的畫家不斷探索新的方向,讓觀眾目不暇給。此外,出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戰之間的超現實主義,影響遍及繪畫、文學、攝影、電影,而達利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畫家。

  當然,書裡的八個例子只是開端,作者必定是想藉此吸引讀者,一窺現代藝術的堂奧吧!

  第11頁 巴奈特.紐曼《亞伯拉罕》1949

  紐曼的父親是從波蘭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從事製作成衣的工作。紐曼在紐約長大,從1930年代開始畫畫,之後成為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一員。紐曼作品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在大面積色塊中央畫一條垂直線,像是在衣服上裝拉鍊一樣。這幅畫的名字《亞伯拉罕》既是猶太人祖先的名字,也是紐曼父親的名字。紐曼的父親逝世於1947年,因此這幅由灰色和黑色組成的畫,可能就是為了紀念父親而作的。

  第12頁 傑克森.波洛克《作品20號》1949

  波洛克是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從1947年開始,他不再使用傳統的方式作畫,而是利用木棍、鏟子等工具將油漆滴流或是潑灑在畫布上,逐漸形成複雜的線條、紋理,藉著這樣的過程,波洛克得以直接表達內心的情緒。雖然作畫的過程看似隨興,但是畫出來的作品不論是色彩、線條或是構圖,都具有整體的和諧感。由於完成的圖畫反映出畫家身體的動作、揮灑的力道,彷彿畫與人合成一體,因此也被人稱為「行動繪畫」。這一幅《20號作品》就是用這種方式創作的,畫面上奔放的黑色、紅色、白色曲線像是在狂舞,你可以近看,每一個角落都各自獨立,有豐富的層次和細膩的變化,站遠一點看,可以感覺它的氣勢,這幅畫大約有一張半的報紙大(70 x 49公分)。

  第15頁 馬克.羅斯科《白色中心─玫瑰紅上的黃色、粉紅及淡紫》1950

  羅斯科生於俄國,10歲時隨雙親移民美國,他的繪畫技巧大都是自學而成。雖然曾經畫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圖畫,羅斯科最終也走向抽象藝術,成為抽象表現主義的一員。他最獨特的風格就是在色底上畫「漂浮」的長方形色塊,就像是這幅作品,他把大小不一的色塊由上而下排列,色彩和色調充滿微妙的變化,渲染出奇異的氛圍,吸引人沉浸其中。2007年,《白色中心─玫瑰紅上的黃色、粉紅及淡紫》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以七千二百八十萬美元(約台幣廿四億三千四百萬元)售出,創下當代藝術作品最高拍賣紀錄。

  第16頁 本恩.尼可森《1940-42(兩個形)》1942

  尼可森是英國抽象畫家。1939年,就在英國對德國宣戰前幾天,尼可森帶著妻子和孩子離開了倫敦,搬到位於海邊的康瓦爾郡居住,海灘的景色給了他靈感,於是創作了一系列抽象作品,到了1942年,他將先前完成的單幅油畫兩兩並列,重新用不透明水彩畫成新作品,這就是其中的一幅。畫中的色塊代表著他在康瓦爾郡見到的天空、海水和沙灘,畫面看似單純,卻是他仔細構思、配置的成果。

  第18、19頁 薩爾瓦多.達利《持續的記憶》

  達利生於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是重要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這幅《持續的記憶》,又名《融化的時鐘》,是他的代表作。在創作這幅畫的期間,達利深受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影響,認為人在作夢時,會出現白天被壓抑的潛意識,並且對於「軟與硬」的關係特別有興趣,例如畫中的時鐘像奶油一般融化,似乎在表達時間的無關緊要。此外,他還發展出一些具有象徵意味的圖像,像是畫中央那個有著眼睛、鼻子的奇特形體,代表的就是達利自己,之後也出現在其他的作品中,而左下角橘色懷錶上爬滿螞蟻,對他來說,螞蟻是死亡的象徵。整幅畫是不是有一種詭異的真實感,彷彿邀請我們走進這個不可思議的的空間。

  第21頁 帕布洛.畢卡索《穿水手服的瑪雅》

  生於西班牙的畢卡索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不僅以立體派創始者聞名,更在藝術生涯中不斷推陳出新,創作力極為旺盛。畢卡索喜歡為自己的孩子畫像,這幅畫中的瑪雅就是他的女兒,當時四歲,身著水手服,拿著捕蝶網,坐在樹幹上。紅色的蝴蝶搭配綠色的網子,帽子的藍色、橘色呼應著衣服的顏色,畢卡索運用對比色,使得畫面特別顯得活潑、鮮明。他又藉立體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畫瑪雅的臉,使得臉的正面與側面合而為一,彷彿在轉動一般,而描繪小手的線條好似彈簧,動感十足。

  第22頁 亨利.馬諦斯《金魚》1912

  在二十世紀的藝壇上,法國畫家馬諦斯和畢卡索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獨特的風格是融合了多種藝術的結果,他的作品也不僅有油畫,更擴展到版畫、拼貼、雕塑和室內設計。馬諦斯希望自己的作品擁有安慰人的力量,讓觀眾得到寧靜和純淨的感受,他尤其喜歡家居生活的主題,像這幅作品《金魚》魚缸放在圓桌上,圓滑的曲線也出現在植物的葉子上、一旁的藤椅上,給人非常舒服的感覺;橘紅色的金魚、翠綠的葉子,粉紅色、淡紫色的花……讓這室內的一角充滿生氣。馬諦斯畫中的線條、配色獨具一格,至今仍然影響著年輕一輩的藝術家。

  第25頁 亨利.馬諦斯《蝸牛》1953

  1940年初,馬諦斯生了一場大病,開刀之後,必須坐輪椅才能行動,由於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到了1950年代,他就不再拿畫筆作畫了,而是請助手用不透明水彩幫他製作各種色紙,然後由他剪出不同的形狀,再經過組合、拼貼,完成一幅一幅剪紙作品,這幅《蝸牛》就是其中之一。馬諦斯用白紙襯底,剪橘色紙做框,然後將不同顏色的紙片排列成漩渦形,完成的作品相當大,有287 x 288 公分。排列成漩渦形的色塊看起來就像一隻蝸牛,正由左往右緩緩移動呢!另外在角落的淡紫色上,有一隻蝸牛的剪影,你找到了嗎?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如何巧妙地平衡了「深度」和「可讀性」。很多寫給大眾看的藝術書,為了追求簡單易懂,往往犧牲了論述的嚴謹性,讀起來像是打折的產品;而另一些專業書籍,又寫得過於艱澀,讓人望而生畏。這本書簡直是找到了那個完美的甜蜜點。它讓你感覺自己像一個被賦予了特殊鑰匙的「局內人」,可以優雅地走進藝術殿堂的後台,看到那些畫作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和創作的掙扎。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擅長捕捉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並將這些細節放大,成為理解整幅作品的關鍵。例如,對畫中某一個特定顏色的運用,就能連結到畫家當時的心理狀態,這種層次豐富的解讀,極大地提升了鑑賞的樂趣。它不是要你記住畫家的生平,而是要你學會如何與藝術品進行「有效溝通」。對於我這種過去只敢遠觀、不敢深究的門外漢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了通往藝術自信的大門,讓人迫不及待想把書闔上,然後立刻衝到畫廊去實踐所學。

评分

說真的,要找到一本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好奇心,甚至想一頁一頁做筆記的藝術書,真的屈指可數。市面上太多藝術導覽書,讀起來就像在背誦維基百科的條目,重點是「誰、在哪裡、什麼時候」,對「為什麼」的探討總是淺嘗輒止。但這本不一樣,它處理「現代名畫」這個主題的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的示範。它並沒有專注於追溯某個流派的起源,而是像偵探一樣,從一幅畫的細節切入,層層剝繭,把當時的社會背景、甚至畫家個人的心境都給「還原」出來。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結構上的安排,它不是依時間軸線性敘事,而是像星圖一樣,將幾幅看似不相關的作品串聯起來,展示了不同藝術家之間那種隱晦的對話和互相啟發的關係。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歷了一場高強度的腦力激盪,對於「什麼是美」、「什麼是創新」有了更複雜的認知。它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給了我一套分析問題的工具箱。對於想要深入了解藝術脈絡、但又怕被學術語言淹沒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天降甘霖,讓人讀完後,看世界的眼光都變得銳利了不少,非常推薦給所有對深度內容有追求的朋友們。

评分

我個人對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法情有獨鍾,而這本書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它不只是在「告訴」你這些畫很偉大,更是在「引導」你去體驗那種偉大。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圖錄,反而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密室逃脫遊戲,只不過我們的「謎題」就是畫作本身。作者的文字充滿了畫面感,彷彿能聞到當時畫家工作室裡的油彩味,能感受到他們在創作時的呼吸節奏。例如,在描述某幅畫的筆觸時,文字的節奏也會隨之變化,變得急促或舒緩,這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變成了一種沉浸式的藝術體驗。我特別喜歡那種作者假設我們讀者已經站在畫前,開始提問的寫作手法。這種「帶入感」極強,讓我不用真的飛到紐約或巴黎,也能感受到原作的震撼力。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打破了實體與虛擬的界線,它讓人意識到,藝術鑑賞其實是一種主動的、充滿情感的參與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資訊。對於想把藝術知識「內化」而不是「背誦」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絕佳的範本。

评分

坦白說,我買過不少名畫集,通常都是精美的印刷,放在客廳裡當裝飾品,但很少能真正讀完。這本不同,它成功地把「藝術史」這個看似沉重的題目,處理得像是一部懸疑小說。作者的敘事線索設置得非常巧妙,總能在看似不相關的兩幅畫之間,找到一個隱藏的文化連結或哲學命題。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現代」這個詞的重新定義。在我們現在看來,有些「現代」作品已經被學院派奉為圭臬,但作者卻能回溯到它們當初是如何衝擊當時社會的,那種「打破常規」的勇氣和孤獨感,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它讓我重新思考,所謂的「名畫」,其實都是當時最前衛、最「叛逆」的作品。這種理解,讓我對當代藝術也多了一層寬容和期待。這本書的編排極具巧思,沒有任何冗餘的贅述,每一個段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像是一部精密的機器,推動著讀者不斷向前探索,直到最後的驚喜揭曉。讀完後,我對如何欣賞「新」事物有了一個更成熟的框架。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給我們這些對藝術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普通人開了一扇窗!我一直覺得美術館裡的那些畫作,動輒幾百萬幾千萬,高高在上得讓人不敢靠近,總覺得自己缺乏那種「藝術素養」才能真正欣賞。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親切,像鄰家大哥大姊帶著你去逛畫廊,而不是那些一本正經的藝術史教科書。它沒有用一堆拗口的學術名詞把我給轟炸過去,而是用很生活化的語言,把畫家當作一個跟你我一樣,有煩惱、有熱情、有生活故事的人來描繪。尤其對於那些標榜「現代」的藝術品,我以前看總是一頭霧水,心想:「這我也會畫啊!」但透過作者的引導,我開始理解了當時社會的脈動、畫家選擇那種風格背後的掙扎與突破。那種「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真的非常過癮。我特別喜歡它如何將藝術賞析和生活哲學巧妙地結合起來,看完之後,我不是學到一堆畫家的名字,而是學到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角度。下次再去博物館,我會更有自信地站在那些畫面前,試著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變成藝術家,而在於讓你從此不再害怕藝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