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繪古都:京都陶瓷漫步 (電子書)

色繪古都:京都陶瓷漫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彥璋
图书标签:
  • 京都
  • 陶瓷
  • 艺术
  • 文化
  • 旅行
  • 日本
  • 历史
  • 手工艺
  • 古都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京都人相信,每天使用的器物,
  決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品味。
  京都陶瓷是京都人引以為傲的日常風景,
  京都人用古都自產的陶瓷來盛裝野菜與旬食,
  從天皇到庶民,這樣的京燒器物,在在傳遞出對美好生活的態度與堅持。
  
  作者為專業古董鑑藏家,將其從事日本工藝品的研究心得與市場經驗不藏私分享
  
  ◎挖掘唯有行內人才知道的百年古董老店經營之道!
  ◎京燒陶瓷怎麼找、怎麼看、怎麼買、怎麼選購的完整攻略!
  ◎按圖索驥!附有古董店家的區域位置圖與店舖基本資訊及商品種類!
  
  看見京都在生活器物與實用美學的豐美面向
  
  京都人尊重自然、崇敬萬物,對四季更迭、天地諸相有著特別的感受能力!實踐在生活中,則蔓生出京都料理的優雅意境、形塑出京都器物的工藝美感;而京燒,則代表了京都人所有有形與無形的追求中,最具體而微的京都美學!
  
  十七世紀時,京都的陶藝工匠以京都的土壤燒製陶瓷並加以彩繪,即為京燒。京燒因其器形優美、繪工精巧,又產自天皇居所,深受皇室貴族喜愛,是地位與品味的表徵,時至今日,亰燒使用於一般的生活日常,同樣也是美感與品味的展現。
  
  本書不僅從實用的角度,細述京燒陶瓷如何製作、鑑別、審美?以及如何選購?更揭露多家具有重要地位的百年古董老店舖,深入探訪經營者,挖掘各家經營強項。更從美學的觀點,敘說京燒的發展脈絡、名家流派與歷史演進。一本書就能行家領路透見京燒,看見器物在京都日常裡的生活實用之美。
  
悠遊異國風情:北歐設計的極簡與自然之美 (電子書) 一個關於光影、線條與生活的深度探索 這本《悠遊異國風情:北歐設計的極簡與自然之美》並非僅僅是一本介紹北歐家具或裝飾風格的圖鑑,它是一次深入挖掘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人民如何將「生活」提升為一種藝術實踐的旅程。我們將超越那些常見的、關於「簡約」的刻板印象,去探討支撐起整個設計哲學背後的文化根基、歷史演變,以及它如何巧妙地應對寒冷氣候與漫長冬季的挑戰。 第一部:設計哲學的根源——光、木與民主 北歐設計,尤其以丹麥、瑞典、挪威和芬蘭為核心,其美學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深深紮根於北方的地理、氣候與社會結構之中。 一、對光的頌歌: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的平衡 在緯度極高的北歐,冬季白晝短暫,光線成為最珍貴的資源。本書將細緻剖析北歐設計師如何將「光」視為一種建築材料。我們將探討丹麥國寶級設計師 Poul Henningsen(PH)如何透過分層燈罩系統,消弭刺眼的直射光,創造出溫暖、柔和且均勻分佈的「無眩光照明」。書中將配以詳細的剖析圖,展示這些燈具如何在家中營造出 Hygee(丹麥語:舒適、愜意)的氛圍,即使在室外冰雪覆蓋時,室內依然能維持著人性化的溫暖感。 二、取自森林的溫暖:木材的無限可能 北歐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這使得木材成為了主要的設計語言。然而,這並非粗獷的鄉村風格,而是對材料本質的極致尊重。從芬蘭國寶級設計師 Alvar Aalto 對樺木膠合板的實驗性運用,到瑞典設計如何利用淺色橡木和白蠟木來最大化空間的亮度,本書將追溯木材從採伐、乾燥到成品的完整生命週期。我們會深入探討不同木材的紋理、色彩如何影響空間的感知溫度,以及如何透過極簡的線條來凸顯木材本身的自然紋理,而非過度雕琢。 三、社會契約與功能至上:設計的民主化 北歐設計的另一核心支柱是其強烈的社會平等意識。設計的目標是為「所有人」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而不僅是少數精英。我們將回溯瑞典的「漂亮家居」(Vackrare Vardagsvara)運動,探討為何實用性、耐用性和可負擔性始終是評斷設計優劣的黃金標準。從 Arne Jacobsen 的《卵椅》到 Stig Lindberg 的日常餐具,解析這些經典設計如何在功能性與美學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第二部:材質的對話——從極簡到觸覺的豐富 北歐設計常被誤解為「冰冷的白盒子」,但深入其中,你會發現它是一個充滿觸覺體驗的空間。 四、織物的溫度:羊毛、亞麻與圖騰的迴響 在嚴酷的氣候下,織物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專章介紹瑞典 Kvadrat 和丹麥 Gabriel 等頂級紡織品牌的創新,以及傳統的幾何圖案(如芬蘭的 Marimekko 印花)如何在現代設計中被重新詮釋。我們將分析羊毛的密度、麻料的粗獷感,如何與光滑的玻璃、冷調的金屬產生對比,從而豐富了感官體驗,避免了純粹的極簡主義可能帶來的單調感。 五、琺瑯、陶瓷與磨砂玻璃:光線的柔化劑 除了木材,玻璃和陶瓷在北歐設計中也佔有重要地位。芬蘭 Glass Studio 的作品展示了如何將熔爐中的液態玻璃塑造成具有有機形態的雕塑。本書將探討瑞典 Orrefors 等品牌如何利用磨砂處理和內斂的色彩,將玻璃從透明的媒介轉化為捕捉和漫射光線的工具,使其成為室內空間中柔和的視覺焦點。 第三部:當代演繹與城市生活 北歐設計並非停留在博物館的靜態展示,它在當代城市生活和永續發展議題中不斷演化。 六、小空間的藝術:效率與靈活性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居住空間日益緊湊。北歐設計師展示了如何透過模組化家具、巧妙的隱藏式收納(如芬蘭的「壁櫥文化」)和多功能傢俱,將有限的空間發揮到極致。我們將分析幾種經典的變形桌椅設計,它們如何在不犧牲舒適度的前提下,實現了空間的靈活轉換。 七、永續性的核心: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思維 永續性是新一代北歐設計的靈魂。本書將探討如何將「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理念融入產品設計中,強調材料的可回收性、耐久性以及對環境的最小化衝擊。探討新興設計師如何使用回收塑料、再生纖維等創新材料,延續北歐設計「為未來而造」的責任感。 八、戶外延伸:將自然帶入室內 北歐人對戶外的熱愛催生了「將戶外元素帶入室內」的設計趨勢。從大面積的落地窗設計,到使用植物作為主要的室內裝飾元素,本書將解析如何透過視覺連接,模糊室內與室外的界線,使居住者即使在室內也能感受到季節的變化與自然的氣息。 總結 《悠遊異國風情:北歐設計的極簡與自然之美》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真實生活、追求質感細節的讀者的指南。它提供的不僅是風格的指導,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一種簡潔、真誠、以人為本,並深深植根於自然光與材質之美的態度。這是一場關於如何讓日常生活,因為設計的介入,而變得更有意義、更具詩意的深度對話。

著者信息

作著簡介

陳彥璋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現為台北高野美術有限公司執行總監。為專業的美術教育者與古董鑒藏家,也是一位傳統工藝的復興者及古典博物學的研究者。多年來致力於中國文化教育與文藝推廣,以講堂或傳統學堂的授課方式,來傳遞古今工藝用品與推廣生活實用美學。
 

图书目录

序言──探索色繪陶瓷境界,鞠取京燒實用美學

Chapter1 前進!自由行與陶瓷器的巡禮
簡單!打開生活古都風
別怕!一切盡在預算中
切記!老謀深算行不通
迴避!婆娑羅京百鬼行

Chapter2 京都人的氣場
文化的氣場:京燒理想中的民藝與都市
自然的氣場:京燒生活中的料理與季節
心靈的氣場:京燒奧義中的蛻變與復興

Chapter 3古董店家的魅力值與京燒陶瓷的平價化
店鋪‧地理位置優勢
都屋/加津羅清/堂上(GALERIE Doué)/古美術やかた(Yakata)/古美術 柳 博/奧田連峯堂/田澤 古美術店/  店主‧眼光精準勝出
清水三年坂美術館/八木美術店/古美術 下中/ギャラリー安原/てっさい堂(貴道 昂)/思文閣/
店家‧手感溫馨無敵
丸福商店/東哉/菅沼 清峯堂/福丸太平堂
開店‧口傳心授別無他方
京都市大古董祭/東寺弘法古董市

Chapter 4平安京的四神獸與陶瓷器的鑑別學
源起、色繪的京燒與絢麗的光琳派
洛東的青龍與曼妙的仁清写
洛西的白虎與侘寂的乾山風
洛南的朱雀與富麗的薩摩燒
洛北的玄武與宮廷的古清水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40609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7MB

图书试读

前言      

  器物的製作經過層層演進,風格與技藝相輔變化,值得仔細鑑賞與研究,器物誌宛如一座螺旋的階梯上下延伸,溝通了古今生活的文化史,這也造就了古董陶瓷迷人的魅力。本書的立意,在幫助讀者建立京燒陶瓷這整座階梯的結構或骨架,試圖歸納其脈絡與演繹其形式,建構出深入淺出的認識方法,讓初窺京燒色繪的新人,能夠把握合適的認知方式;也冀望已具有諸多經驗的玩家,能夠從此書來擴充審美與鑒賞的見地,一起培養美感與收藏,一同分享京燒的陶瓷大道!數百年來,京燒色繪寄寓了人生的吃喝玩樂,啟迪了實用之美、工巧考據、絲路貿易等等話題,這樣活潑而貼近生活的工藝之道,確實能昇華人心,勵精圖治,富庶內斂!寫書的立意,是期望中文有一本切入京燒陶瓷器的著作,能夠由淺入深、由深成專、由專得精,如此一一延續與通達,使得工藝與美術運動可以再次開展。

  器物源自於學養,而學養自有其境界,境界仍然有所差異。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談到「治學的經驗」,提出了三種境界的成就,藉此來隱喻學養的層次,以及心靈的場域。因而筆者認為:好學猶如製器、勤學必須鑑古、實學應承工巧,這三點雖然也是層層而上,然則心志實在是無二無別、同心同理。先生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的境界」,如此暗喻了人生在世,當有一番成功的磨煉與自我的追尋!因此,話說回來,吾人若能具足「見解與信念、實踐與省察、修己與化人」,有了以上這三者,才能證成工藝之道;也正好呼應先生治學的三個階段!

  據此,我們來總結京燒色繪的學養,可以觀照器物之德與博古之真,蘊育文化之教與生命之善,同參人之樂與成人之美,如此一來一往、有教有證、即知即行。同理,先生的治學經驗,應可歸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正是詞話裡三種境界的「體、相、用」;它們詮釋了器物的見地,發揮了工藝的利生,並且開展了心靈的格局。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本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指志向純正而有所感懷之人,猛然登上高樓眺望,照見生命的自強不息與浩然正氣,正是這個「體」,顯達了成熟的自信與慎獨的自覺,示現為蕭颯秋景,西風黄葉,山闊水長,天然之道,引人入勝,誠所謂:古道識途人,案書何達意?時空循環的變化中,暗喻了至德而有識者的志趣。鑑真學人,應當興發道業而有所為。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詞引自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原詞是表達真誠的摯愛,艱辛而無悔。因此,若把「伊」一字理解為「相」,也就是在工藝美術中所追求的理想和所實踐的理想物,算是順理成章的態度了!工藝之道的美學中,暗喻了至樂而無我者的節操;悟美學人,達及無分別心而離一切妄相。

  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中的最後詞句,梁啟超曾評此為:「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然而,這只是借詞喻事,已非文學賞析的表象,反倒是更加點出了「用」:器物殊相分陳,然而器理本是歸元為一的!器用的圓通奧義,暗喻了至上而無待者的超越;持善學人,存養無所用而天下為。

  無疑地,今人也常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說明人生離合、運途升遷、成敗得失、修養境地等等。然而,先生的闡釋,特別講究學養兼容的歷練,並且洞悉人生起伏的歷程,從三才匯通而道法自然!也就是說,所有成功的學人都有過這三種進程,並且以此來檢證:立定目標而能有志於學,意欲追尋而有所羈絆,離於言說而能所自如;在衝擊中蛻變,在磨難中安忍,在精微中無待;識於學而行於藝,能博古而利今人,端正器而養心神。如此三境,逐步挺進而走過,逐漸歡喜而收割,逐一任運而玅傳。事實上,不少人也往往僅入於第一境界,或僅止於第二境界,對於器物的學養,實在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境界者自得之。

  所以說,工藝之道應當映照出這三種境界,進入其一而想超越它再往下一者,卻不是那麼簡單。凡器宇軒昂者,猶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學養總是訴諸果敢堅毅,不屈不撓,守成創新,這般努力從古迄今,締造了工藝美術的人文精神,也是古今器物的文化生態。因此,建立京燒陶瓷辨識的路徑,沿著歷史帶脈爬梳出演變的各種方式,並且能夠靈活運用在不同階級的各種生活層面,增加對於優秀器物的見識與辨識,從博覽中擢升真知、從類聚中辨別優劣,而後再將理念與學養對觀於實際的器物上,說明了陶瓷器物能夠遊走在想像與現實之間,理解到京燒陶瓷對於人品德性與技藝師承的追求,正是千年工藝能歷經考驗而不斷茁壯的原理所在。

  總而言之,京燒器物的鑑賞,在於訴說出人生的境界,更要創發出生命的價值,蛻變出自我的極限。跨界、昇華、轉化,而終於回歸的大成就者,回望來時路,依然取這三重詞話,來演說工藝的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見山非山,見水非水;觀山即山,觀水即水!京燒色繪的脈動,抑或陶瓷工藝的奧妙,盡在其中,但願此際,意匠之力、聖人之心、以及無言之教,能與讀者再三互勉、砥礪、參學,方能成就器物工藝的文化復興之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