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玉:白玉鑑賞誌 (電子書)

遇見玉:白玉鑑賞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惇傑
图书标签:
  • 白玉
  • 玉器
  • 鑑賞
  • 收藏
  • 文化
  • 艺术
  • 电子书
  • 中国文化
  • 玉文化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傳說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用剩的,隨手撒,其中一顆是賈寶玉的前身,其他的就成了各種玉石,等待有緣人發掘。這就是傳說中「玉」的來源。根據科學研究,中國人用玉的歷史可追溯至八千年前,而且直到清代以前,古代中國認定的玉,一定是指白玉。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非常喜愛玉石,更常拿玉來象徵君子該有的德行。

  但是,玉不同於珠寶,無法單純地用儀器來鑑定真偽,收藏家必須從各種客觀面向學習,才能培養精準的鑑定能力。本書作者從家傳珍品精選出一百件,提供鑑別、賞玩、學習玉的各項知識,還有收藏界的流變,以及目前市場上的收藏趨勢,並分享諸多難得的收藏故事與心得。

本書重點:

  一、說玉篇:包括玉的定義、用玉的歷史,各時代不同玉的風格描述。例如隋唐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大開,玉器的使用也跟著世俗化、生活化、商品化,受到西方服飾觀念影響,開始出現搭扣、髮釵、髮簪等生活用玉器,而紋飾上也大量運用了植物花葉、動物鳥禽等題材,還有胡人、飛天等外來文化的特殊圖案。明清時期,玉飾的使用更加普及,由於新疆和闐玉料的開採,明代玉器的質料相較於以往優良許多,器形上追求方正規矩,線條流暢,雕工細緻;在紋飾上,首次出現以圖案的諧音隱含吉瑞寓意的新型紋飾,如「馬上封侯」等。

  到了清朝先後開通了緬甸翡翠進入中國的商道,及和闐玉料內運的通路,大量質料精美的玉材運進中原地區,致使玉器的工藝迅速發展,玉器的種類和數量繁多,拋光更細緻,無論陰刻、陽刻、浮雕、透雕、巧色、描金、鑲嵌等技法都很卓越,玉器的線條蜿蜒流暢,變化多端。

  二、識玉篇:玉分兩大類,一是「角閃玉」,俗稱軟玉,其中最珍貴的玉種是「和闐玉」(《天工開物》云「凡玉,貴重者盡出於闐」),也就是新疆料,其他還有「青海料」、「俄料」及「岫巖玉」,分別都是中國人應用甚多的玉料。尤其是俄料,常被拿來冒充和闐玉。

  另一個玉類,是現代人比較熟知並重視的「輝石玉」,俗稱硬玉,即「翡翠」,百分之九十產自緬甸。翡翠的開採歷史才六百多年,明末清初進入中土,並不受重視,當時甚至認為它不配稱為玉。乾隆十年時,因為新疆叛變,固定進貢的和闐玉缺了,愛玉成癡的乾隆才接受緬甸來的翡翠玉器,漸漸捧紅了翡翠的價值,一直到今天,更是不斷創下驚人天價。

  三、辨玉篇:玉器還沒有類似GIA寶石鑑定機構可以核發具公信力的證書。收藏家難免要付出學費。作者提出四項重點來辨識:(一)形制(玉器的用途);(二)紋飾;(三)皮殼包漿;(四)琢玉器具與工藝。在數千年的玉器工藝發展過程中,上述四項都會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推陳出新,忠誠體現當時的文化特色。以玉帶板為例,這是由銙和砣尾組成的整套玉飾,唐代以後,對各級官服大帶上的飾物和材質都有規定,歷代的玉帶板在做工和紋飾上都不盡相同,可由其中判別出明顯的時代特徵。

  四、樂玉篇:精選百件珍品,實際鑑賞玉之美。例如明代玉松鹿山子擺件,就是相當難得的一個玉山子作品。玉山子是非常獨特的一種形制,必須隨著玉本身的形狀雕琢出山水、人物等立體景觀,這種山林景觀的雕刻,從取景、布局到層次排列,有如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立體模型,足可見出中國的玉雕技法已達到了無巧不施、無工不精的境界。由於山子必須採用整塊玉材雕琢而成,因此玉材選擇往往重量而輕質,但這件玉山子卻採上等白玉製作,極為罕見。
璞玉浑金: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中国古代玉器鉴赏专著。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历史长河,探索玉石温润内涵与精湛工艺的文化之旅。本书聚焦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发展脉络,旨在为玉器爱好者、收藏家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严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鉴赏体系。 全书结构宏大,内容详实,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二章,辅以数百幅高清晰度文物图片及艺术手绘图,力求在视觉和知识层面实现完美结合。 --- 上卷:玉石之源——材质、历史与文化意蕴 第一章:玉之本源:中国传统玉材的地理与特性 本章首先从矿物学的角度,详细解析了中国古代玉器最主要的材料——软玉(如和田玉、独山玉)和硬玉(翡翠,虽在晚期应用广泛,但作为重要对比物被纳入讨论)。深入探讨了不同玉材的颜色(青、白、黄、墨、碧等)变化、油脂光泽的形成机制,以及古人如何根据玉石的天然禀赋进行选材和设计。特别辟出专节讨论了“和田玉”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形成历史。 第二章:史前的回响: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宗教与社会功能 聚焦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重要玉器遗址。详细剖析了“玉琮”、“玉璧”、“玉钺”等礼器在早期社会结构、祭祀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本章通过对出土器物形态的细致描摹,推演史前先民“事神”与“王权”的初级形态,探讨玉器如何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最早标志。 第三章:礼制的确立:夏商周三代玉器的“礼”与“法” 重点阐述了玉器在周代“礼乐制度”中的制度化地位。系统梳理了玉璧、玉璜、玉圭、玉璋等“六器”的组合与象征意义。分析了商代玉器中常见的神祇形象、动物纹饰的宗教内涵,以及西周时期玉器风格如何从神性逐渐向世俗化、礼仪化的方向转变。本章的重点在于辨析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的玉器规格差异。 第四章: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玉器的世俗化与写实主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变革的时代,玉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章详述了“仿古玉”的兴盛与“创新玉”的崛起。重点剖析了“玉剑饰”、“玉带钩”等实用玉器的出现,以及“龙凤纹”、“谷纹”、“蒲纹”等装饰母题的程式化与精细化。着重介绍了楚文化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玉器风格。 第五章:大一统的恢宏:秦汉玉器的权力象征与丧葬观念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玉器工艺水平达到新的高峰。本章集中探讨“玉衣”、“玉琯”等丧葬用玉的制度及其背后反映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同时,分析了汉代玉器中常见的“组佩”文化,以及象征长寿和不朽的“仙禽瑞兽”纹饰的流行原因。 --- 下卷:技艺之巅——雕琢、审美与传承 第六章:流变的风尚: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玉器的审美转移 本章分析了自魏晋至隋唐近千年的审美变迁。介绍了佛教艺术对玉器雕刻的影响,以及“片雕”和“镂雕”技法在这一时期的成熟。唐代玉器在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域艺术元素,呈现出雍容华贵、线条圆润的时代特征。 第七章:内敛的雅致:宋辽金元玉器的文人趣味 宋代审美转向内敛、精微,玉器也从宫廷的宏大叙事转向士大夫阶层的案头清玩。重点分析了宋代玉器对古物(如商周礼器)的重新解读,以及“仿古”的最高境界——“神似”而非“形似”。元代玉器则展现出游牧民族艺术的粗犷与汉族技艺的结合,特别是大型玉山子的出现。 第八章:集大成者:明清两代玉器的工艺巅峰与流派 这是全书最为详尽的一章。明清时期,玉器雕琢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湛程度。详细区分了明代玉器的风格——浑厚、生动、装饰性强,以及清代玉器的特点——繁缛、精细、世俗化。重点对比分析了清代宫廷玉作的“痕都斯坦玉器”风格,以及“巧色玉雕”技法的极致运用。 第九章:雕琢的秘密:玉器雕刻技法与工具的演进 本章是技术分析的核心。系统梳理了从史前石器打磨到秦汉的“砣具”技法,再到宋元以后“线刻”、“镂空”、“钻孔”技术的进步。详细介绍了玉器制作中“开料”、“粗坯”、“细磨”、“抛光”等各个环节所需的专用工具,帮助读者理解“一块玉石的诞生需要付出多少心血”。 第十章:纹饰的语言:中国古代玉器纹饰的符号学解读 通过大量图例,系统解读了玉器上常见的抽象纹饰。例如,对“云雷纹”的起源与发展,对“螭龙”、“凤鸟”、“神兽”等瑞兽形象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和象征意义的解析。理解纹饰,是理解玉器“言语”的关键。 第十一章:鉴定的门径:玉器的时代风格与仿制辨识 为实践性学习者提供实用的鉴别知识。本章从“气韵”、“沁色”、“工艺细节”三个维度入手,讲解如何区分真伪和断代。重点分析了明清时期文人仿古玉的特点,以及现代仿品的常见破绽,强调“时代感”在鉴定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十二章:玉的哲学:儒家、道家与玉的君子观 总结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深入探讨孔子“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如何深入人心,玉的温润、坚韧、光洁如何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自我修养的道德标杆。本书在文化哲思的高度上,完成了对中国玉器艺术的全面考察与致敬。 ---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玉器的物质形态,更在于揭示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审美变迁。它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如何被固化在温润的石头之中的百科全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惇傑


  生於台北藝文世家,父執輩皆為收藏家。自幼便經常出入古董文物店,隨著長輩在古物堆中尋寶,訓練辨識眼光及鑑賞能力,與玉器、牙角、琥珀等古玩雜項結下深厚因緣。負笈紐約市攻讀藝術相關科系,在人文薈萃的美學殿堂居住六年,並進入頂尖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進修,中西文化交融下,碰撞出全新的藝術思維。抱持「藝術必須深入生活」的堅定信念,與友人成立了台灣第一間文創會所,渴望讓藝術收藏更貼近人心。著有《中國琥珀賞玩誌》。

  相關著作
  《中國琥珀賞玩誌》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226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2.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溫潤的色澤和精緻的排版,讓我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裡頭的內容。我覺得作者在選材上很有一套,光是從書名和視覺上就能感受到那種對材質的細膩觀察和深深的熱愛。它給人一種很沉靜、很值得細細品味的感覺,就像在古董店裡看到一件心儀已久的寶物那樣,讓人想靜下心來慢慢欣賞。我猜這本書肯定不只是單純的圖鑑,它更像是一趟心靈的旅程,引導我們去感受那些玉石背後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厚度。光是想像書中那些關於玉石紋理、光澤、甚至是觸感的描述,就覺得非常迷人。這種視覺和文字的結合,讓我覺得這是一本能提升生活品味的書,很適合在悠閒的午後,泡杯茶,靜靜地閱讀。

评分

最近台灣的文創風氣越來越盛行,大家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也越來越高。一本關於玉石鑑賞的書籍,在這個時間點出現,我覺得時機非常好。它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媒介。我猜測,書中對於現代設計與傳統玉石結合的可能性也會有所著墨。畢竟,老東西要活下去,就得跟上時代的脈動。我希望這本書能激發更多人,不論是設計師還是普通愛好者,去重新認識和珍視我們身邊的這些寶貴文化遺產。這種與時代連結的深度,決定了一本書的生命力。

评分

我總覺得,每一件好的玉器,都承載著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給人一種探索未知的美感,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出這些「玉中祕密」的。我很期待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關於玉石的傳說、典故,或是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軼事。畢竟,沒有故事的寶物,就少了一份靈魂。我希望作者能用生動的筆觸,將冰冷的礦物轉化為有溫度的藝術品。如果書中能深入探討不同玉種在不同時代的文化意涵,那就太棒了,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光想就覺得過癮。

评分

說真的,我對古物和傳統工藝一直都很有興趣,但總覺得專業書籍看起來太枯燥了,讓人望之卻步。然而,這本書的氣質很不一樣,它散發出一種很親切、很生活化的氛圍。我猜測,作者一定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來介紹這些看似高深的知識,讓一般讀者也能輕鬆入門。這點非常重要,因為真正的美學教育,應該是普及的,而不是只鎖在少數專家圈子裡。我對書中可能提到的各種玉器的鑒賞標準很感興趣,特別是那些關於如何分辨真偽、如何欣賞雕工的細節。這種實用性與知識性的平衡,我想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讓讀者在學習的同時,也能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评分

從排版風格來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極度講究細節的。台灣出版業的用心,往往體現在這些地方,每個字、每張圖片的配置都經過深思熟慮。我完全可以想像,書中的圖片質量一定非常高,能夠真實呈現出玉石那種溫潤的光澤和細微的紋理變化。對於一個注重視覺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是最基本的尊重。而且,一本好的鑑賞書籍,絕不會只是單純的圖片堆砌,它必須有清晰的脈絡,引導讀者的目光,從宏觀的器型到微觀的沁色,層層遞進。這種專業而又優雅的呈現方式,讓人覺得購買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