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傳統宗教繪畫:敦煌壁畫×精緻唐卡×坦培拉,在宗教畫中看見藝術家的匠心獨運以及人性之美善 (電子書)

東西方傳統宗教繪畫:敦煌壁畫×精緻唐卡×坦培拉,在宗教畫中看見藝術家的匠心獨運以及人性之美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守峰
图书标签:
  • 敦煌壁畫
  • 唐卡
  • 坦培拉
  • 宗教繪畫
  • 藝術史
  • 佛教藝術
  • 文化比較
  • 匠心獨運
  • 人性之美
  • 東方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藝術,源自於人們對心靈之美的渴望;
  宗教,誕生於人們對美好世界的希冀。
  當兩者結合在一起,精緻的宗教繪畫應運而生!
 
  一本書帶你遍覽東西方的傳統宗教藝術,
  不必親臨現場,也能感受歲月淘洗過的莊嚴之美;
  除了歷史源流、象徵意義之外,更能一窺背後的製作祕辛!
 
  【現在常見的佛畫,原來一開始不存在?】
  千百年來,佛教圖像的表現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早期佛教拒絕偶像崇拜,隨著宣揚和普及佛教教義的需要,一世紀左右,釋迦牟尼的畫像在印度北部出現,並逐漸從象徵符號發展出形式完備、題材豐富的佛教美術。
 
  大約在東漢明帝年間,佛教隨著地域間經濟的交流,由絲路傳播至新疆一帶,並逐漸東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
  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佛教繪畫甚至可以說是中國重彩畫藝術表現之源頭。
 
  【西藏的百科全書——唐卡,到底是什麼?】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其展示形式類似於漢地的卷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完成後用綵緞裝裱。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硃砂手印,供奉於寺廟和民居中。對於藏傳佛教僧尼來說,唐卡不僅是闡釋藏傳佛教教義內涵的藝術形式,還是輔助宗教修持的崇高聖物。
 
  唐卡的起源問題,迄今還沒有一致的說法。據五世達賴喇嘛記載,松贊干布在大昭寺剛剛建成時,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藏地第一女護法神的畫像,這就是傳說中的第一幅唐卡。
 
  【溼壁畫,不是藝術家想畫就隨時能畫?】
  「溼壁畫」源於畫家必須在半溼的灰泥上作畫而得名,具有色彩鮮明、不易龜裂剝落的優點,更有肌理細膩、色彩層次豐富透明的特點。
 
  溼壁畫要求畫家具有高超的繪畫基礎,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用筆果斷,而且無法透過塗改對已完成部分進行修正,所以並非所有的畫家都能勝任這一艱苦的體力工作。
 
  大部分畫家能工於坦培拉和油畫,卻只有少數能嫻熟溼壁畫。由此可以想像,當年藝術大師們在牆上進行創作的時候,首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泥瓦匠,或者至少要明白基本程序才能指揮身邊的學徒幫忙抹泥灰。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東西方的傳統宗教繪畫為引,帶領讀者熟悉宗教畫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名家學者、表現形式、製作過程等等。內容涵蓋藝術史、繪畫技巧、人類學等各層面學問,不僅適合藝術愛好者作為休閒讀物,更適合作為藝術相關從業人員、學生的參考用書。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东西方传统宗教绘画:敦煌壁画×精致唐卡×坦培拉》的电子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旨在描绘该书的内容主题,同时避免提及任何关于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并保证内容详实,不重复提问。 --- 图书简介:东西方传统宗教绘画:敦煌壁画×精致唐卡×坦培拉 在宗教的殿堂中,凝视人类精神的永恒之光 本书深入探讨了跨越欧亚大陆的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绘画传统:中国敦煌的恢弘壁画、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的精美唐卡,以及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早期的坦培拉画作。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不同文明背景下,艺术家如何通过色彩、线条和叙事,捕捉和传达人类对神圣、信仰、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敬畏的深度考察。 第一部:丝路上的佛教光辉——敦煌壁画的千年回响 敦煌莫高窟,这座位于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艺术宝库,是世界宗教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空,走入这些被黄沙与岁月守护的洞窟,细致剖析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质与精神内涵。 我们将从早期(如十六国至北魏)的质朴与刚健,探讨佛教教义如何以绘画语言初次在中国扎根,画面中人物的造型特征如何体现“褒衣博带”的世俗化与神性的融合。随后,重点聚焦于盛唐时期,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此时的壁画风格,以其饱满的生命力、流动的线条和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而著称。从精美的佛本生故事到气势恢宏的经变画(如《观无量寿经变》),书中共解析了艺术家们如何运用高超的空间处理技巧和丰富的色彩层次,构建出视觉上令人震撼的佛教宇宙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细节的描摹尤为细致,例如敦煌飞天形象的演变,从早期的稚拙到盛唐的飘逸,每一笔都凝聚着画师对天人合一理想的执着追求。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敦煌壁画在材料技法上的独特之处,如矿物颜料的选用、底层的处理,以及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得以流传至今,展现了古代匠人对永恒的承诺。 第二部:雪域上的信仰图景——唐卡的视觉禅修 唐卡(Thangka),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卷轴画艺术,它不仅是宗教仪轨中的重要载体,更是雪域高原上一种深邃的哲学表达。本书将系统介绍唐卡的分类、绘制过程及其在藏传佛教体系中的功能性角色。 我们将首先辨析不同画派(如勉唐派、钦则派)在构图、设色和人物面相上的地域差异和风格区别。例如,勉唐派的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常用于描绘坛城或特定本尊;而钦则派则以其严谨的比例和细腻的笔触见长。 深入剖析唐卡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严格遵循的“造像度量经”规范。书中会详细阐释这些规范如何确保每一尊佛像、菩萨、护法神乃至曼陀罗的描绘都精准无误,因为每一个细节,从手指的姿势(手印)到法器的象征意义,都承载着深奥的密宗哲理。读者将跟随笔触,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坛城”这一几何结构,引导观者进入冥想状态,实现“观想”与“修行”的统一。唐卡的绘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漫长而虔诚的“手工艺”修行,体现了信仰与技艺的完美结合。 第三部:西方信仰的物质载体——坦培拉画派的技艺与精神 视野转向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初期,本书将重点探讨蛋黄油彩(Tempera)这种古老而坚韧的绘画媒介,及其在塑造西方宗教艺术面貌中的关键作用。 坦培拉画作的特点在于其光泽感和色彩的持久性。本书将解析画家如何通过细致的混色和多层罩染,在木板或底子上创造出近乎宝石般的半透明效果。与后来的油画相比,坦培拉要求画家具备极高的耐心和精准度,一旦落笔,修改余地极小,这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超凡的宁静与永恒感。 我们将研究哥特晚期和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如乔托、波提切利等)的作品,看他们如何在保留拜占庭艺术的平面化特征和神圣威严感的同时,开始引入初步的空间透视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坦培拉作品中的金色背景,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象征着神圣光芒和超越尘世的永恒维度。这些作品是西方中世纪世界观的视觉注释,充满了对秩序、和谐以及救赎的渴望。 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与人性之美善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超越技法和风格的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艺术家们所共同展现的“匠心独运”与“人性之美善”。 无论是敦煌壁画中为贫苦信众绘制佛像的普通画师,雪域中数月如一日绘制唐卡的僧侣,还是意大利工作室里遵循严格规范创作祭坛画的匠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将个人技艺完全臣服于更高的精神目标。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名声,而是为了传递教义、抚慰人心。 书中将细致分析,在描绘佛陀的慈悲、菩萨的庄严、圣徒的受难时,艺术家们如何在僵化的教条限制下,依然注入了细腻的人类情感——对痛苦的理解、对希望的描绘、对道德圆满的向往。这种在极致的技艺要求中流露出的,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关怀,正是这些跨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的宗教绘画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欣赏宗教绘画不仅仅是宗教的附属品,而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守峰
 
  現為藝術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曾有多幅作品參展並獲獎。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國宗教繪畫源流
一、復原臨摹與現狀摹寫的案例分析
專欄一 摹拓有方——摹寫之我見——吳守峰
專欄二 臨摹敦煌壁畫的一點體會——馬淑紅
二、唐卡藝術的風格衍變與形式分析
專欄一 芻議藏傳繪畫技法之勉塘派唐卡繪畫技法
專欄二 唐卡製作的課程紀錄朱丹陽
專欄三 傳統工筆繪畫與唐卡繪畫的差異性比較——以繪製仿唐卡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為例

第二章 溼壁畫技法研究——審視色彩的物性之美
一、神話化的媒介
二、西方藝術史寫作中的溼壁畫技法研究
三、溼壁畫的製作過程

第三章 坦培拉技法研究——疊繪,作為間接畫法的表現手段
一、坦培拉概述
二、水性坦培拉的學習過程
專欄一 坦培拉間接畫法中的提白法——美術學院教授 張元
專欄二 喬托坦培拉作品材料與繪製方法解析——美術學院博士 夏理斌

第四章 宗教繪畫比較研究高級研修班教學文獻
一、課程方案
二、藝術考察
專欄 宗教繪畫高級研修班山西考察(節選並刪改)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7382
  • EISBN:978626332763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1MB

图书试读

 
  宗教往往借助形象化的語言進行傳播,這也是佛教被稱為「像教」的原因。這些圖像並非單純的觀賞對象,對於佛教僧侶,就如《觀佛三昧海經》中所說: 「佛為法王,能令人得種種善法,是故習禪之人先當念佛。念佛者,令無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禪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為王所念,冤家債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諸餘惡法不來擾亂;若念佛者,佛常在也。云何憶念?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
 
  對於世俗之人,就如 6 世紀時額我略教皇所說:「文章對識字的人能造成什麼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造成什麼作用。」所以,《唐朝名畫錄》記吳道子畫地獄變,「京都途沽漁罟之輩,見之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在這裡,宗教不同,東西有異,但是在利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想像」方面,卻有驚人的一致。建築作為人造的空間,聖域中的壁畫自然就承擔起了載體的功能,只是由於文化的差別,同是以線條為主,印度在線條中參以凹凸法,向達說:「印度畫傳入中國,其最引人注意與稱道者亦為此凹凸法一事,與明、清之際西洋畫傳入中國之情形正後先同轍。」唯西洋畫並非一般所理解的油畫,還有溼壁畫、坦培拉等等不同的創作手法。我常想,如果古代能夠讓東西方不同技法之間的藝術家同臺競技,一定能夠異彩紛呈。
 
  「技近乎道」,中外皆然,在壁畫的繪製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表現效果,在料、工、形、紋等方面,各種類別的藝術工匠都在盡力做著潛心的探索,材料強烈地影響著工藝,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對壁畫的地仗製作有一段描述:「造畫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絡畢,候稍乾,再用泥橫被竹篦一重,以泥蓋平,又稍乾,釘麻華,以泥分披令均,又用泥蓋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拱眼壁,只用粗泥各一重,上施沙泥,收壓三遍。方用中泥細襯,泥上施沙泥,候水脹定,收壓十遍,令泥面光澤。凡和沙泥,每白沙二斤 ,用膠上一斤,麻搗洗淨者七兩。」
 
  這樣一個工序,也許一個工匠並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師徒相傳,壁畫也能夠繪製,但是,我相信在形成這樣一個原則之前,一定有許許多多的工匠「試錯」,為什麼是一重而不是四重?為什麼是七兩而不是一斤?這些都是經過工匠對材料摸索之後的經驗總結,只是,這種總結沒有形成理論層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常說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就是憑藉經驗總結而臻於化境的技藝展現,這樣的展現近乎「道」,但還不是「道」。提起技,我們就會想起工匠,想起工匠精神,似乎現在許多藝術形式的衰落都是因為工匠能力不足,其實「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沒有知「道」的主人,哪裡能奢望有「近乎道」的技藝。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我們不再會囿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狹隘心理,但是,對於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要既能傳藝,又能授道,並非易事。本書旨在促進不同的壁畫技法之間的學習,一有利於傳承,二有利於交流,共同促進當代壁畫藝術的發展,是一件值得推廣的事情。

用户评价

评分

光看到「看見藝術家的匠心獨運以及人性之美善」這幾個字,我就覺得這本書的立意非常高遠。宗教藝術常常給人一種遙不可及、過於神聖的距離感,彷彿創作者本身就是脫離凡俗的聖人。然而,藝術之所以偉大,往往是因為它能夠捕捉到藝術家作為「人」的真實情感。我希望能看到,在描繪佛陀的慈悲、菩薩的願力時,藝術家們自身的信仰掙扎、對人世苦難的體會是如何巧妙地融入畫面。或許,某位唐卡畫師在反覆描繪阿彌陀佛的眼睛時,也曾短暫地放下塵世煩惱,在那一刻,他與他所描繪的對象產生了某種共鳴。這種「人」與「神」的交會點,正是探討「人性之美善」的絕佳切入點。我期待這本電子書能提供的不僅是冰冷的圖像分析,更是一場關於信仰、技藝與人性光輝的溫暖對話。

评分

坦白說,我對「坦培拉」這個詞比較陌生,但衝著「東西方傳統宗教繪畫」這個宏大的主題,我就知道這本書絕非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宗教畫多半是用蛋黃調和顏料,那種質地和光澤感,跟東方的礦物顏料繪製出來的唐卡,那種斑斕、近乎永恆的色彩,簡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學體系。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架構起這兩大體系之間的對話或對照的。藝術家的「人性之美善」,如果僅僅是描繪聖潔的形象,那或許流於表面。更深層的解讀,應該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將自身的掙扎、對完美的追求,甚至是如何理解並轉譯那些難以言喻的神性,投射到畫布或牆壁之上。這種將神聖拉到人間層面來再現的努力,才是最打動人的地方。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獨到的比較視角,讓我從不同的文化脈絡中,重新審視宗教藝術的普世價值。

评分

這本書名取得很有層次感,從「敦煌壁畫」的宏大敘事,到「精緻唐卡」的細膩工筆,再到「坦培拉」的西方古典技法,涵蓋範圍極廣,讓我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發散而失焦。不過,既然主題鎖定在「匠心獨運」,或許就是從技術層面切入,用精準的分析工具來解構這些藝術品。舉例來說,敦煌壁畫中暈染的技巧如何模仿光影的變化,唐卡繪師如何使用天然礦物達到色彩的穩定性與鮮豔度,這些都是硬核的藝術史知識。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探討藝術技法之餘,也能點出藝術家在面對宗教教義時,如何透過視覺語言來「詮釋」而非「複製」教義。畢竟,真正的匠人,總是在既定的規範內,找到屬於自己的突破口,那種在限制中綻放的創造力,才是最迷人的光芒。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真是引人入勝,光是「敦煌壁畫」、「唐卡」、「坦培拉」這些關鍵詞,就讓人對這跨越地域與時代的藝術瑰寶充滿好奇。我一直覺得,宗教藝術不單單是信仰的載體,更是那個時代社會風貌、哲學思辨最直觀的展現。特別是敦煌,那兒的壁畫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佛教藝術史,從犍陀羅的犍陀羅風格到中原的本土化演變,每一個筆觸、每一尊佛像的姿態,都藏著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痕跡。我很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這些龐雜的材料,尤其是在「匠心獨運」這塊,究竟是著重在顏料的秘方、線條的精準,還是構圖的巧妙佈局。畢竟,要在那麼艱困的環境下創作,藝術家們展現的毅力本身就是一種美善的體現。如果這本書能深入剖析一些鮮為人知的創作細節,例如描繪菩薩面容時如何捕捉那種慈悲而又超脫世俗的神韻,那絕對會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

评分

我個人對於宗教藝術的興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儀式感」的著迷。無論是寺廟中莊嚴的壁畫,還是信徒家中懸掛的唐卡,它們都是被賦予特定功能與能量的物件。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到這些藝術品在被創作出來之後,它們在宗教實踐中扮演的角色,那就太棒了。例如,敦煌的某些壁畫場景是否與特定的祈願儀式相關?唐卡在灌頂或冥想時,其構圖的複雜度如何引導觀者的心神?而坦培拉宗教畫在西方教會中的使用場景又如何?這種藝術品與活生生的信仰生活之間的連結,常常被純粹的藝術史分析所忽略。如果作者能用更貼近生活、更具故事性的筆調,展現出這些藝術家如何用他們的手藝,服務於廣大信眾的心靈需求,那種美善的傳遞感就會更加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