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印象派浪子高更:〈黃色的基督〉、〈經過海中〉、 〈布列塔尼的風景〉捨棄世俗與文明生活,逃向原始野性並充滿藝術和美的天堂 (電子書)

後印象派浪子高更:〈黃色的基督〉、〈經過海中〉、 〈布列塔尼的風景〉捨棄世俗與文明生活,逃向原始野性並充滿藝術和美的天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星辰
图书标签:
  • 高更
  • 後印象派
  • 藝術史
  • 布列塔尼
  • 原始主義
  • 黃色的基督
  • 畫作分析
  • 藝術天堂
  • 文明批判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拋下世俗,追尋原始生活
流浪的異鄉人╳極具爭議的天才畫家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了。」

  若用一句話形容高更的藝術,那會是──「尋找心中的夢」。
  身為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他追求的是帶著色彩和畫筆,遠離喧囂的人群,在藝術的天地中奮鬥,這幅畫是高更畢生創作的集大成者。

  高更的藝術創作生涯充滿了冒險與傳奇。
  藝術的獨特性展現在表現形式上,這種表現便是藝術家思想的呈現。

  ▎〈布道後的幻象〉(Vision après le sermon)
  藝術是一種抽象,人們是在面對自然而浮想聯翩時,從自然提取這種抽象的。
  一群布列塔尼農婦在聽完布道之後,眼前出現了《聖經》中「雅各與天使摔跤」的幻象。西元一八八二年二月,高更踏上了阿旺橋的土地,高更及其追隨者們在阿旺橋的理念討論和繪畫實踐漸漸促成了 「綜合畫派」,他對主觀直覺和內心投射的強調,背景和對象中大量使用虛幻和神祕的元素,讓他披上了鮮明的 「象徵主義」特徵。

  ▎〈畫向日葵的梵谷〉(Le Peintre de Tournesols)
  兩顆巨星相撞──他是隨時可以爆發的火山,而我的內心也是翻騰的沸水。
  高更在阿旺橋與他的追隨者們探討繪畫時,認識了梵谷,他們兩人都不追求空間的縱深感,在用色上也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但當在藝術見解上出現糾紛,他們兩人便如同針尖對上了麥芒,互不妥協,在兩人的衝突中,甚至發生了「割耳事件」,自此兩人互無往來。

  ▎〈死亡的幽靈在注視〉(Manao tupapau)
  女孩俯臥在床上,勻稱健美的軀體長長地伸展著;她的臉向外側著,半露出一部分,表情驚恐,床腳邊,側坐著一個奇怪的人,形狀恐怖。

  眼前的少女是如此純潔,如此天真,她眼神中的惶恐驚嚇卻又是多麼豐富!她彷彿看見了死者的靈魂,又好像是被靈魂所注視。這幅畫彷彿瞬間而永恆的電影鏡頭,兼具了劇本和音效:起伏的視平線和諧流淌,跳動的黃色和紫色以及微綠的閃光如同樂章中輕鬆的頓音。故事包含了黑夜與白晝,講述著活人靈魂與死人靈魂的銜接。

  ▎〈你何時結婚〉(Quand te maries-tu)
  高更彷彿一條涸澤之魚,在乾渴許久後被重新放歸大海,在大溪地的原始風情中盡情呼吸暢遊,屬於大溪地的他熱愛這裡原始淳樸的氣息。
  西元一八九一年,經過近兩個月的航行,高更終於到達了天堂大溪地,旖旎的熱帶風光和純樸的生活讓高更在藝術上的靈感也迸發出來,在此地以當地女性為主題,繪製出了一系列名作。畫面背景以綠、黃和藍色構成,主角為分別穿上傳統服飾與西式服裝的大溪地當地女性。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D'où venons-nous ? Que sommes-nous ? Où allons-nous ?)
  在臨終前,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幅畫中了!

  整整一個月,高更一直處在難以形容的癲狂狀態之中,晝夜不停畫著這幅畫。人類一直在追尋關於自身的真相,卻永遠無法真正得到答案。高更,在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和折磨,決心回歸天國時,再一次問出了這個振聾發聵的問題:「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

  追尋對原始古樸生活的夢,高更的畫反映自己對這種生活的炙烈感情,而越來越多展現出明顯的象徵主義色彩,啟發了日後的「納比派」和「野獸派」。

本書特色

  高更是一位在藝術領域獲得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家。他善於客觀的色調賦予主觀的感覺,用色彩明確傳達出畫家的感受。以色彩來表達在大溪地的體悟與內心的感受,不會僅憑視覺的刺激而流於膚淺。那些濃烈的色澤給人的印象並非拙劣的對比,而是舒適的協調。本書將詳細為讀者介紹印象派畫家高更的一生。
 
艺术史的瑰宝: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的辉煌历程 (电子书) 导言:时代的转折与艺术的革新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个世纪的艺术史长河,深入探讨西方艺术从古典的辉煌巅峰,经历中世纪的沉寂与转型,最终在文艺复兴的觉醒中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并逐步迈向现代主义的多元探索。我们聚焦于那些奠定西方艺术基石的时代、运动和大师们,解析他们如何应对社会变革、哲学思潮的冲击,并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和技术来描绘世界与人类的内在景观。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详尽的框架,理解艺术如何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忠实记录者与先驱者。 第一部分:文艺复兴的曙光——人性的复苏与古典的回归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伟大觉醒。我们将从其发源地佛罗伦萨开始,探讨“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如何取代中世纪的“神本主义”,将焦点重新投向人体的完美比例、理性与和谐。 1. 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者: 本章详细考察马萨乔(Masaccio)在绘画中引入的透视法(Perspective)的革命性意义,以及他对人物造型的写实处理。此外,多那太罗(Donatello)雕塑中对古典理想与自然主义的融合,预示了未来艺术的走向。 2. 盛期文艺复兴的“三杰”: 盛期(High Renaissance)是艺术成就的巅峰。我们将深入分析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对解剖学、光学以及心理描绘的精湛掌握,特别是他如何通过“晕染法”(Sfumato)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无疑是“神圣的创作者”,本书将细致剖析他在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中展现的史诗般的叙事能力和对人体的英雄式颂扬,以及他在雕塑《大卫》中体现出的古典理想与内在力量的完美结合。而拉斐尔(Raphael)则代表了和谐、优雅与构图的典范,他的《雅典学院》被视为文艺复兴精神的集大成之作。 3. 威尼斯画派的色彩革命: 与佛罗伦萨的线条和结构不同,威尼斯画派,如提香(Titian),将色彩和光影的运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节讨论他们如何利用油画媒介,创造出丰富、感性的质感和对光线的细腻捕捉,这为后来的巴洛克艺术铺平了道路。 第二部分:风格的演变——从巴洛克到新古典主义的张力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和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艺术风格开始体现出更强烈的戏剧性、情感冲击力,以及对理性秩序的回归。 1. 巴洛克的激情与戏剧性: 巴洛克(Baroque)艺术是反宗教改革的有力工具,其特点在于运动感、强烈的明暗对比(Chiaroscuro)和对情感的直接表达。我们将详细分析卡拉瓦乔(Caravaggio)如何运用极端的光影对比来营造瞬间的震撼,以及贝尼尼(Bernini)在雕塑中如何捕捉动作的顶点,使冰冷的石头仿佛拥有生命。在北方,鲁本斯(Rubens)则以其丰沛的生命力和动态构图,展现了巴洛克式的欢快与宏大。 2. 洛可可的精致与享乐: 在法国宫廷的影响下,洛可可(Rococo)风格应运而生,它以轻盈、柔美、装饰性极强为特征。本章探讨华托(Watteau)和弗拉戈纳尔(Fragonard)如何描绘贵族的闲适生活和浪漫情趣,尽管这种风格最终因其脱离现实而被批评。 3. 新古典主义的回归: 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对古希腊罗马理想的重新推崇,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成为主流。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如《贺拉斯兄弟之誓》,强调道德、公民责任和清晰的线条,是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过度感性的一种理性反拨。 第三部分:动荡中的创造——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 19世纪是剧烈社会变革的时代,艺术不再仅仅服务于宗教或贵族,而是开始关注个体的经验、民族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审视。 1. 浪漫主义的狂热与个体精神: 浪漫主义(Romanticism)高举情感、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敬畏。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通过其色彩的自由运用和对异域风情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和激情的追求。泰奥多尔·籍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的《梅杜莎之筏》则标志着艺术开始直接介入当代政治事件,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唤起公众的道德反思。 2. 现实主义的直面: 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现实主义(Realism)拒绝理想化,致力于描绘普通人、日常劳动和未经美化的社会面貌。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名言“我无法画天使,因为我从未见过它们”精辟地概括了这一思潮。本书将分析他如何通过《采石工》等作品,将劳动者置于历史叙事的中心。 第四部分:现代艺术的开端——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视觉革命 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摄影技术的发明,以及对东方艺术的接触,彻底动摇了传统学院派的根基,艺术进入了对“如何看”的探索阶段。 1. 印象派的瞬间捕捉: 印象派(Impressionism)是对光线、色彩和瞬间视觉感受的解放。莫奈(Claude Monet)通过对同一景物在不同光照下的反复描绘,证明了主观感知的重要性。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则捕捉了巴黎市民生活的闲适与欢乐。本书将详细解析德加(Edgar Degas)对动态捕捉的创新,以及他们如何将画室搬到户外(Plein Air)。 2. 后印象派的结构与情感: 紧随印象派之后,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的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更稳定、更具个人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塞尚(Paul Cézanne)致力于通过几何结构来重建自然,他的工作预示了立体主义的诞生。梵高(Vincent van Gogh)则将强烈的、非自然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作为表达内心痛苦和精神激情的载体。高斯(Paul Gauguin)则转向象征主义,探索原始与精神世界的联系,他追求超越表象的内在真实。 结论:迈向20世纪的艺术多元宇宙 通过对这些关键阶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不断的继承、反叛和突破。从对神性的描绘转向对人性的探索,再到对光影、色彩和个体主观经验的解放,每一步都凝聚了艺术家的智慧与时代的精神。本书的终点,正是现代主义喷薄而出的前夜,为读者理解20世纪纷繁复杂的艺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书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星辰


  長期研究藝術史,喜歡印象派畫作、音樂文學、藝術戲劇,曾寫作多本藝術家傳記,著有《新歌劇藝術的領路人理察.華格納》等書。

音渭

  專職編者。
 

图书目录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在流離中成長
高貴身世
生活在陽光下
重返法國

第2章 初入印象派之城
偷竊到一顆璀璨的丹麥明珠
初入藝術殿堂
印象派的魔力
在困境中下定決心

第3章 投入藝術的熔岩
裸體的真實
黎明前的黑暗
從阿旺橋到馬丁尼克
光輝歲月
兩顆巨星相撞

第4章 通向藝術之巔的坎坷
走進象徵主義
天堂大溪地
巴黎之痛

第5章 魂歸大溪地
亙古的發問
在孤獨中走向死亡

附錄:高更年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6248
  • EISBN:978626332683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7MB

图书试读

代序

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也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有一個溫暖快樂的童年;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生了一個成為20世紀著名導演的兒子;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最先是一位從事金融業、收入豐厚的業餘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賣出一幅畫;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情人無數,80歲時還迎娶了35歲的妻子;孟克(Edvard Munch)一生在親人去世、病痛、菸酒、精神癲狂中度過,卻活到81歲高齡……每一幅經典畫作,不再是展覽牆上的木框,而與鮮活的生命有所關聯。你能夠如此真切的感受到那些線條與色彩是由怎樣的雙手來勾勒的。

  當這許多位美術家匯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術史,他們是美術史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的傳記主人,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徜徉在巴黎的羅浮宮,漫步在楓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你看到他們在塞納河畔背著畫板寫生,在學院的畫室研究著比例與筆法,在街角煙霧繚繞的酒館進行著思想的爭鳴,在為參加各種沙龍而忙著選畫、貼標籤、裝箱、布展……

  你的美術素養不再停留在知道幾幅畫作、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結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美術展覽中關注畫作的派別和技巧,你會在子女接受美術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畫作,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美術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藝術的美好。面對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泉〉(The Source),你是否為少女潔白自然的胴體而讚嘆?面對米勒的〈晚禱〉(L'Angélus),你是否為農民的虔誠、寧靜、純潔而感動?面對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你是否聽到陽光在樹葉的空隙中歡躍喧鬧?面對梵谷的〈向日葵〉(Sunflowers),你的雙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點燃?

林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們總愛將高更貼上「叛逆者」或「異端」的標籤,但或許,更貼切的形容詞是「先行者」或「先知」。他對當時主流藝術圈的決絕告別,其實預示了二十世紀藝術發展的幾個重要方向:從客觀描繪轉向主觀表達、從強調形式結構轉向強調象徵意義。他的「野性」並非真的回到穴居時代,而是一種對藝術語言的激進重塑,一種對既有美學標準的徹底解構。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極致的自我實現的悲劇性,那種藝術家必須承受的孤獨與不被理解。他用自己短暫而絢爛的一生,證明了藝術的邊界是可以被不斷拓展和突破的,他的每一次揮灑,都是在為後來者開闢道路。讀他的故事,就像是參與了一場盛大的精神淨化儀式,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文明、與自然、與藝術之間最真實的關係。

评分

談到高更的藝術風格,那種強烈的「平面化」和「符號化」,真的是讓人過目難忘,初看之下,可能會覺得線條粗獷、色彩對比過於鮮明,缺乏古典學院派那種細膩的光影過渡,但細細品味之後,才會發現這背後的深思熟慮。他似乎在刻意拉開與西方傳統繪畫的距離,用最原始、最直接的視覺語言,去傳達那些連語言都難以捕捉的深層意象和精神狀態。那種大塊著色的手法,簡直就像是將內在的情緒直接潑灑到畫布上,毫無保留。特別是他對「黃色」的偏愛,那種帶著神祕、病態,卻又極度熱烈的黃,彷彿成了他個人精神世界的標誌。這種對色彩的解放,對後來野獸派的興起絕對有著不可磨滅的啟發性影響。每一次看他的作品,都像是一次感官上的衝擊,迫使觀者跳脫慣有的視覺框架,去感受藝術家靈魂深處的吶喊與渴望,這種顛覆性的力量,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评分

高更這位「浪子」的生命軌跡,從來就不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他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看著他拋棄了巴黎光鮮亮麗的金融業菁英生活,那種毅然決然的姿態,簡直像極了我們在小說裡讀到的浪漫主義英雄,只不過,他的戰場不在沙場,而在於心靈深處對「真實」的渴求。我想,每一個在都市水泥叢林裡感到窒息的現代人,心底都藏著一個想逃離的「高更」。他那種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執著,去追尋一種未經汙染的純粹,雖然聽起來有點理想化到不切實際,但正是這種「不妥協」,才造就了藝術史上那些石破天驚的作品。他不是隨波逐流的畫家,他是在用生命去搏鬥,試圖在異域的陽光和色彩中,為人類的靈魂重新繪製一張地圖。光是想像他在那些南洋島嶼上,面對著與歐洲完全不同的自然光影和原住民的純樸生活時,內心那種不斷被衝擊和重塑的過程,就讓人感到無比的震撼與著迷。這份對世俗價值觀的徹底背棄,其實比他畫布上的顏料更為鮮豔、更具感染力。

评分

高更在塔希提島上的「流亡」,絕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像是一場深刻的文化人類學實驗。他企圖透過浸淫在所謂的「原始」文化中,來對抗歐洲文明帶來的僵化與虛偽。這種探索的動機,其實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文化焦慮——他們意識到工業革命和理性主義正在掏空人類的精神家園。高更的選擇,是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去尋找那些被現代性拋棄的「本真」與「神性」。然而,有趣的是,他並非一個純粹的模仿者,他並非只是將塔希提的風景簡單地複印下來。他所描繪的島嶼生活,其實是他自己投射出的烏托邦想像,是經過他內心濾鏡轉化後、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創造」。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交織著異域風情與他個人的孤獨、焦慮與哲學思辨,這使得他的「浪子」形象,多了一層複雜的內在辯證,遠比單純的逃避來得深刻得多。

评分

如果說印象派捕捉的是瞬間的光影流動,那麼高更的後印象派則是在試圖捕捉永恆的「本質」。他對構圖的處理,那種近乎儀式化的排列表現,賦予了畫面極強的穩定感和宗教般的肅穆氣氛。仔細觀察他對人物的刻畫,那些身體線條的簡化與雕塑感,以及他們那雙深邃、幾乎望不穿的眼睛,總讓人感到一種被審視的重量。高更對「象徵」的運用,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不再滿足於描繪眼睛所見的客觀世界,而是要將內心深處的夢境、信仰、乃至於對死亡與生命的哲學思考,圖像化。這是一種藝術家對抗時間、試圖留下永恆印記的偉大嘗試,將個人經驗提升到普世寓言的高度。這種精神上的探險,無疑是極具挑戰性,卻也最能打動那些尋求深度意義的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