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月亮:藝術、科學、文化,從精彩故事與超過170幅珍貴影像認識人類唯一登陸的外星球 (電子書)

Moon月亮:藝術、科學、文化,從精彩故事與超過170幅珍貴影像認識人類唯一登陸的外星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莉珊德拉・羅斯柯(Alexandra Loske)
图书标签:
  • 月亮
  • 太空探索
  • 艺术
  • 科学
  • 文化
  • 历史
  • 摄影
  • 天文学
  • 登月
  • 非虚构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水丰刀/閱部客創辦人、說書Youtuber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一起來看月亮──多變卻忠實的陪伴者。
這本圖文並茂的書,帶我們從更多的角度看月亮,不只是天文與科學,更是從歷史和藝術的水流中去看見月亮對人類的影響。
──閱部客/水丰刀

【重點特色】
.從藝術、科學、文化的角度呈現出自古以來人們如何以各種方式瞭解夜空中最醒目的星體,也呈現出月亮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地位。
.超過170幅古文物、壁畫、雕刻、繪畫、科學攝影、插畫、電影劇照、玩具、時尚設計等難得的精彩作品。
.適合天文、科學愛好者及藝術文化愛好者。

【內容介紹】
你對於月亮有什麼樣的想像?
掌管黑夜的神祇、天空中的那只銀盤、夜遊者、大自然的計時器、探索太空的第一站、沉思的對象,或是愛、憂鬱與孤獨的象徵?

在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中,藝術史學家亞莉珊德拉.羅斯柯(Alexandra Loske)和天文學家羅伯特.馬西(Robert Massey)介紹了人們對於月亮無限痴迷的歷史,從月球狂暴的誕生,到太空競賽和持續的探索努力等這些觸動人心的故事,呈現出月球的眾多面孔,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幾千年來人類在詩歌、繪畫、小說、電視節目與電影中不斷表達出對月球的無限憧憬,直到科學進展成功近距離探究之後得到了灰色岩石與鐵鏽的回應。但這一點也不阻礙人們繼續將月亮當成溫和、寧靜、浪漫的比喻。人類對太空旅行的渴望與最終登月方式等集體經驗依舊被當代藝術家融入作品中,著實令人著迷。無論近距離看月亮是多麽讓人興奮或失望,從遠處反看自己也許是更重要的。只有12個人曾經站在月球上,不過地球在月亮後方升起的景象卻永駐人心。
 
星辰的低語:跨越時空的宇宙探索與人類文明的迴響 本書是一部宏大敘事,旨在深入探討人類文明與宇宙深層聯繫的複雜織錦。它聚焦於那些引領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激發無數夢想與哲思的關鍵天文現象、科學突破以及文化符號。我們將從古老的觀星傳統出發,追溯人類如何試圖解讀天體運行規律,將混亂的星光編織成秩序與神話的網絡。 第一部:塵世的起源與天體的召喚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回史前時代,探討早期人類如何將天文事件融入其生存法則與信仰體系。從巨石陣的精確方位到古代文明(如巴比倫、瑪雅、中國)中對行星軌道的細緻記錄,我們將揭示早期天文學如何與曆法、農業、祭祀活動緊密相連。這不僅僅是關於計算,更是關於在廣袤無垠的宇宙背景下,尋找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定位。 我們將詳細考察古典時期的宇宙觀,從地心說的邏輯體系到哥白尼革命的顛覆性衝擊。這部分內容將著重分析科學思維的演變:從純粹的觀察與類比,到數學模型與實驗驗證的引入。伽利略望遠鏡下的新世界、克卜勒對行星運動定律的確立,以及牛頓力學對宇宙運行的終極框架描繪,將被視為人類理性思維跨越式發展的里程碑。我們將分析這些科學發現如何不僅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的理解,更重塑了人類對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認知。 第二部:超越視野的疆界:望遠鏡與未知領域 隨著光學與射電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展。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深入探討近代天文學的幾次重大飛躍。我們將討論恆星光譜學的誕生,它如何讓我們能夠「閱讀」遙遠天體的化學成分與生命歷程;以及如何通過對星雲和星系的觀測,確認我們的銀河系並非宇宙的全部,從而引發了「島宇宙」的爭論與最終的確定。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我們理解時空結構提供了全新的透鏡。本書將以清晰易懂的方式闡述廣義相對論對引力、黑洞形成以及宇宙學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索二十世紀以來觀測天文學的重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偶然發現如何成為大爆炸理論的鐵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概念如何挑戰了我們對宇宙質量與能量組成的基本認知。這些內容將揭示,科學進步的本質往往是發現更多、更深刻的未知。 第三部:生命在何方?宜居性與系外探索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太陽系之外,一個古老而永恆的問題浮現:我們是孤獨的嗎?本書的這一部分專門探討了尋找地外生命的努力及其背後的科學依據。 我們將考察「宜居帶」的定義及其局限性,探討系外行星探測技術(如凌日法和徑向速度法)的精妙之處,以及開普勒望遠鏡和TESS任務所帶來的海量數據,這些數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繪製出銀河系中行星的分佈圖。從超級地球到氣態巨行星,從岩石行星到可能擁有海洋的衛星,我們將審視不同類型的天體具備生命潛力的條件與挑戰。 此外,本書還將詳細介紹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的歷史、方法論,以及「費米悖論」的深刻內涵——如果宇宙如此廣闊,生命如此普遍,那麼「他們」在哪裡?這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對人類自我認知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文化中的星圖:藝術、神話與哲學的交匯 天文學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實驗室與觀測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藝術史、文學批評和哲學思辨融入宇宙探索的宏大敘事中。 我們將分析在不同文化中,星體形象如何被轉化為神祇、英雄或命運的象徵。從希臘神話中的星座故事到文藝復興時期將科學與宗教調和的嘗試,再到浪漫主義詩人對無限宇宙的敬畏與恐懼,星空一直是人類情感投射的畫布。 本書將考察當代流行文化、電影和文學作品如何處理宇宙邊緣的題材,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我們對未知、對殖民、對技術的焦慮與希望。最後,我們將探討宇宙學的進展對當代哲學產生的衝擊,特別是在決定論、自由意志以及我們對「現實」本質的理解方面。 總而言之,這部著作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圖:人類如何從觀察火焰上的陰影,發展到繪製宇宙的演化圖景;它是一部關於好奇心、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以及人類心靈不斷尋求超越自身局限的史詩。它涵蓋了從古老星盤到尖端太空望遠鏡的工具,從神話敘事到量子引力理論的思考,呈現了人類文明與頭頂星空之間那永不磨滅的、深刻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莉珊德拉・羅斯柯(Alexandra Loske)
藝術史學者、編輯,以及英國皇家閣(The Royal Pavilion)和布萊頓博物館(Brighton Museum)館長。

羅伯特・馬西(Robert Massey)
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副執行主任。

譯者簡介

林潔盈
臺灣大學動物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物館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如果,你來佛羅倫斯:漫步在天堂美食與文藝復興之間》、《法式料理聖經》、《希利爾講藝術史》等。

图书目录

月亮之書:序言 6

女性月亮 12
古代月神 26
憂鬱的月亮 34
月亮與死亡 39
天文現象「蝕」中的月亮 44
月亮X:畫月亮 50
登月第一人 54
登月彩排 63
內布拉星象盤 70
喬治.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 75
《地出》 76
內史密斯與卡彭特的月球視野 80
月球車:在月球行車 86
蘇聯太空競賽宣傳 90
謝蓋爾.科羅列夫 99
瑪格麗特.漢密爾頓 104
太空時代的時尚 107
紙月亮 115
狼人 126
精神失常 132
超級月亮 141
月相 144
月球熔岩隧道:未來的棲息地? 156
月亮大騙局 160
伊斯蘭教與月亮 162
托馬斯.哈里奧特於1609年製作的月球地形圖 172
不(只)是月中人 175
月亮的名稱 178
《藍色彈珠》 185
月亮與命運 186
月亮越來越遠 195
月球基地 198
論月亮 204
  起始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信仰 月亮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如何擄獲人心
  探索 月球觀察簡史
  浪漫 月的意象;象徵性與崇高性
  抵達 人類的登月幻想史
  旅行 從太空競賽到阿波羅時代之後
  達成 宇宙夢想成真以後
  回歸 回到月球

索引 236
圖片來源 239
謝詞 24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9231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6.0MB

图书试读

月亮之書:序言
 
  從地球看向太空,只有太陽和月亮在肉眼看來不只是光點。月亮至今仍是人類唯一造訪過的天體,目前暫時也是人類重返外太空最可能的目的地。月亮非常明亮,足以照亮夜晚的道路,她每天都會改變形狀,更有著動盪的歷史,因此許多天文學家、作家、藝術家與太空人都曾受到我們這位鄰居的光影風景所啟發。
 
  地球與月球有著共同的歷史。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了體積較大的地球前身,這個撞擊事件的規模比我們今天看到的任何事件都來得龐大。撞擊讓地球前身脫去了好幾層皮,而殘留的碎屑則合併形成了月球。後來,在一次更大範圍的「大轟炸」中,大塊岩石如雨點般撒落在地球與月球上,不過該事件在地球表面造成的結果,現在早已被侵蝕掉了。相形之下,月球表面沒有厚重的大氣層與天氣變化,幾乎完整保留了早期的紀錄。即使是月球表面最龐大的特徵,也就是滿月時非常明顯的深灰色「月海」,也是因為穿透月球地殼的大規模撞擊,讓熔岩從內部流出而形成。整個月球表面的形貌,滿是隕石高速撞擊遺留下的隕石坑(環形山)。
 
  沒有月亮,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會非常不同。這個大型的自然衛星有穩定地軸的功能,而受到月球影響的海洋潮汐變化更是對整個生態系非常重要。我們可以說,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它們成了「雙行星」,這種相互作用造成月球受俘自轉,從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這種作用也緩緩向月球提供軌道能量,而且月球也以每年約1.5 英吋的速度慢慢漂離地球。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近距離與親密關係,反映在人類與這位宇宙鄰居的關係之上。人類幾乎是自從出現創作的嘗試起,就開始描繪月亮。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岩石、獸角與獸骨上刻畫的月亮記號表示,月亮是人類最早記錄故事的主題之一。古代的觀察家與早期文明通常尊月為神,甚至授與她高於太陽的至高地位,也替她取了許多不同的名字,賦予不同的個性。矛盾的是,她同時是黑暗與希望的象徵,即使在當代社會,月亮仍然是神話、傳說與迷信的主題,對於她的本質也有許許多多迥異的解讀。就像白日黑夜以及季節的變化一樣,觀察月亮的相位也給了我們一種能夠標記時間流逝的自然方式。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標誌著月升與月落,伊斯蘭教曆(陰曆)中,新月的出現代表每個月的起始。在單筒望遠鏡出現之前,一些最重要的月亮觀察就是來自伊斯蘭世界,這些觀察被用來幫助校準月亮這個不完美的計時器。古代文明可能將陰曆運用在儀式上,藉此在持續變化的季節中引導他們的活動。美國原住民替每個月的滿月起了名字,藉此標記季節的行為,以及該季節的動植物相。
 
  我們對月球的觀察也激發了有關週期性的聯想。生命、生育能力、季節與潮汐都與月亮有關,這種關聯性有時是具體的,有時是比較具譬喻性的。古時將月亮與命運和有限生命放在一起的聯想,讓月亮成為極其強大且讓人畏懼的天體,而她也一直是黑暗、死亡與相關恐懼的象徵。
 
  儘管人類在迷戀與恐懼之間搖擺,卻也反覆地夢想著要踏足這個魅力十足、讓人嚮往不已的目的地。數世紀以來,我們的文學、電影、藝術與文化中充斥著有關太空旅行的幻想。不過一直到1960 年代,這些瘋狂的想像才終於成真。
 
  阿波羅11號於1969 年7 月16日載著愛德溫.伯茲.艾德林(Edwin “Buzz” Aldrin)、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與麥可.柯林斯(MichaelCollins)等3位太空人發射升空。4天後,在7 月20日,尼爾.阿姆斯壯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壯與艾德林四處走動了兩個半小時,進行實驗並搜集樣本。人們對於這個成就的期待,以及太空任務的照片與影片,引起了太空主題商品與時效性商品的大量生產,以及新一輪的科幻文學與電影浪潮,甚至帶來太空人風格服飾流行與室內裝潢的新審美觀。西方世界完全沉浸在太空競賽之中,這是一場為月球而戰的政治鬥爭,月球既是未來的避難所,也是權力與所有權的象徵。
 
  在阿波羅11號成功以後,許多人欣然接受了一種新的科學理解與充滿可能性的感覺,不過月球的去神祕化卻是永遠都不會發生的。即使在今天,高掛天空的那個銀盤仍然是我們傳說、神話與夢想的主角。然而,儘管月球的形象、儀式與信仰仍然存在,我們也許能透過反思,獲得一個具有徹悟性的新視角,無論對月亮或對人類而言。
 
  自阿波羅11號與人類第一次登月50年後,各國太空總署再次考慮進行載人的登月任務。日本、中國、印度、俄羅斯與歐洲都渴望能先後以機器人與真人進行探索,利用最近在月球土壤中發現的水冰,幫助供應永久基地所需的水源。月球科學家也在推動以期能完成他們眼中未竟的事業,而那第一個前哨站,可能只是人類進入太陽系旅程的開端。

用户评价

评分

**科學脈絡的梳理,觀念的更新與震撼** 對於我這種理工科背景的讀者來說,我更期待看到扎實的科學基礎。這本書在闡述月球的形成、地質結構以及它對地球潮汐的影響時,展現了極高的專業水準。它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容易理解的語言去解構複雜的物理和天文現象。尤其在描述阿波羅登月計畫的技術細節時,那種步步為營的工程挑戰,讀來令人手心冒汗,深刻體會到人類探索的艱辛與偉大。我特別欣賞作者沒有回避爭議和未解之謎,反而將其作為引導讀者深入思考的契機。讀完這些章節,我對「太空競賽」的歷史背景和背後的政治角力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這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充滿人性光輝與競爭激情的史詩。這本書成功地將冷硬的科學事實,轉化為一場激動人心的智力探險。

评分

**敘事手法的靈活多變,閱讀體驗的驚喜** 坦白說,市面上介紹月亮的書籍不少,但大多囿於單一的敘事角度,要麼純粹科普,要麼純粹文學。這本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的「跳躍性」和「連貫性」掌握得極好。下一秒你可能還在跟著科學家計算月震的頻率,下一秒就跳到了某位詩人筆下,月亮如何成了他失戀的隱喻。這種多線並進的敘事結構,使得全書的節奏感非常強烈,完全不會讓人產生閱讀疲勞。作者在轉換場景和語氣時,銜接得天衣無縫,仿佛是一位高明的DJ,精準地控制著高昂與低迴的情緒波動。對於習慣碎片化閱讀的現代人來說,這種豐富的層次感,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每次開啟都有新的驚喜等待著我。

评分

**視覺饗宴的極致呈現,影像的魔力** 光說不讀,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但這本書的影像質量,簡直是為「珍貴」兩個字量身打造的。我可以感受到編輯在選圖上的用心良苦,那些從未在主流媒體上大量曝光的早期探測影像,或是那些極高解析度的月表特寫,每一張都彷彿在對你低語,述說著它們誕生的時代背景。當我放大觀看那些太空人的腳印特寫時,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和超現實的寂靜感同時湧上心頭。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插圖或配圖了,它們是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文字難以企及的直觀衝擊力。對於熱愛攝影和視覺藝術的讀者來說,光是欣賞這些影像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享受。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只是對著某張影像凝視許久,去感受那份來自數十萬公里之外的荒涼與壯美。

评分

**星辰大海的永恆魅力,引人入勝的文化巡禮**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已經讓我感到驚豔,那種簡約中帶著深邃的藍色調,立刻把我拉進了浩瀚的宇宙想像裡。我一直對月亮懷有特別的情感,它不只是一個天體,更是文學、藝術和神話的靈感源泉。閱讀這本《Moon月亮》,我發現它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科普讀物範疇。作者巧妙地將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浪漫融為一體,那種敘事的流暢度,讓人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反而像在聽一位知識淵博的朋友娓娓道來月亮的百年故事。特別是提到不同文明如何看待月亮,從古埃及的神秘儀式到中國嫦娥奔月的傳說,這種跨文化的對比,極大地豐富了我對這個我們最熟悉卻又最遙遠的鄰居的理解。它不再只是夜晚高掛的那個圓盤,而是一個承載了人類集體記憶與夢想的文化符號。這本書的編排方式,讓每一次翻閱都像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博物館導覽,知識與美感並存,實在是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

评分

**深遠的文化影響力與現代意義的再闡釋** 這本書最終給我的體悟,已經超越了月亮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文明在不同階段的焦慮、希望與探索精神。書中對於未來太空移民或資源開發的展望部分,雖然篇幅不長,卻引發了我對「人類的邊界」這個宏大命題的深思。我們是否會帶著地球上的紛爭走向新的疆域?月球的永恆循環與地球的快速變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讀者在讚歎人類科技的同時,也不禁反思我們與自然、與宇宙的關係。總體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月亮的百科,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心靈如何尋找立足之地」的哲學探討。對於所有對未知充滿好奇心,渴望在歷史、藝術和科學的交匯處找到共鳴的讀者,我強烈推薦這本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絕佳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