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進化史:網路AI超應用 大數據×雲端×區塊鏈 (電子書)

互聯網進化史:網路AI超應用 大數據×雲端×區塊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吉
图书标签:
  • 互联网
  • 人工智能
  • 大数据
  • 云计算
  • 区块链
  • 科技史
  • 数字化转型
  • Web3
  • 未来科技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人們展望未來,我卻回看歷史。」

  隨著時代的發展,
  網路發展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越來越快,無法遏止。
  「工業4.0」、「互聯網工業革命」、「物聯網」……
  一個又一個新生的名詞目不暇給的冒出水面,占據我們的生活,
  於是當互聯網+的概念被提出,
  你忍不住要停下來問一問自己,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網際網路(Internet)的在阿帕網(ARPANET)的基礎架構下發展,網路與網路之間的點與點,無數的電腦和裝置之間互相透過網路連接在一起的串連,這些網路之間以特定的通訊的協定,形成了龐大的網路體系。

  Internet的基礎上發展出全球性的網際網路,儘管網路的發展經歷了西元兩千年的路泡沫化,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網路的便利性,網路在現代正發揮著強大的重要性。由於網路的便捷讓世界形成了地球村,催生了許多BBS、PTT、Blog(部落格)、Facebook(臉書)、Youtube等虛擬社群的網路文化發展,便利性的通訊軟體如MSN、Line、Wechat等,強大的網站巨人谷歌、微軟、亞馬遜、eBay、維基百科等。

  本書徹底分析網路從無到有,從有到發展盛況的精練解說以及精彩的案例,絕對是您不能錯過的一部網路發展概論史。
 
电子书:《数字文明的宏伟蓝图:信息时代的技术演进与未来图景》 导读:一部深度剖析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的恢弘巨著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鲜有哪场变革能如信息技术革命这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思维方式。本书《数字文明的宏伟蓝图:信息时代的技术演进与未来图景》,并非对某一特定技术栈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旨在为读者勾勒出整个数字文明演进坐标系的深度专著。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自早期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复杂数字生态,并以前瞻性的视角审视这些力量将如何塑造我们尚未抵达的未来。 第一部分:信息时代的黎明与基石的构建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数字时代的起点,聚焦于那些奠定现代信息社会基石的关键性技术突破。 第一章:计算范式的迁移与硬件的革命 本章详细阐述了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如何成为一切数字创新的前提。从真空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硬件层面的飞跃不仅关乎速度的提升,更在于计算的“普适化”。我们探讨了摩尔定律的实际影响,以及它如何在悄无声息中,将原本仅限于科研机构的超级计算能力,带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时,本书也深入分析了冯·诺依曼架构的深远影响及其在现代计算中的演变,为理解后续软件和网络架构的复杂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网络的诞生与全球互联的序章 如果说硬件是骨骼,那么网络就是神经系统。本章聚焦于互联网的起源——从军用实验项目到学术研究网络的艰难起步。我们详细剖析了TCP/IP协议族的精妙设计,阐释了它如何解决了异构系统间的通信难题,并奠定了数据包交换的基石。本章特别关注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横空出世,分析了URL、HTTP和HTML这三大支柱如何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网络协议,转化为普通用户可以直观交互的界面,从而开启了信息共享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操作系统与软件生态的成熟 硬件和网络提供了平台,而操作系统则定义了用户与机器交互的方式。本章考察了从批处理系统到分时系统,再到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演变历程。我们探讨了多任务处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的核心概念,它们是保障现代应用流畅运行的幕后英雄。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开源运动的兴起及其对软件生态民主化的贡献,对比了不同操作系统哲学对应用开发和安全性的长远影响。 第二部分:驱动信息爆炸的核心动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这催生了对数据管理、处理和价值提取的迫切需求。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支撑当前数字经济运转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第四章:信息洪流的治理: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演进 本章探讨了信息爆炸时代的数据存储技术发展。我们系统性地回顾了关系型数据库(RDBMS)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企业级应用中的统治地位。随后,本书转向分析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带来的挑战,详细介绍了NoSQL数据库的崛起,包括键值存储、文档数据库、列式存储和图数据库的各自优势与应用场景。理解这些不同数据模型的差异,对于构建现代、可扩展的应用至关重要。 第五章:计算模式的转变:分布式与弹性架构 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单机处理已力不从心。本章深入探讨了分布式计算的原理和实践。我们详细解析了MapReduce、Hadoop生态系统,以及更为现代的Spark等内存计算框架的工作机制。本书强调了弹性计算(Elastic Computing)的概念,即系统资源如何根据需求动态伸缩,这成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可靠、高效服务的基础。 第六章:交互界面的革新与用户体验的设计哲学 人机交互是技术能否被广泛采用的关键。本章分析了从命令行界面到GUI,再到触摸屏和语音交互的连续性进步。我们探讨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原则,以及如何通过精良的界面设计,将复杂的底层技术转化为直观、愉悦的用户体验。此外,本章还讨论了跨设备协同、无缝体验的重要性,以及未来沉浸式交互界面(如增强现实的基础交互逻辑)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通往下一代数字世界的边界探索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当前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的前沿技术领域,探讨它们如何定义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与商业模式。 第七章: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崛起与潜力 本章着眼于如何建立一个无需中央权威即可达成共识的数字信任体系。我们详细剖析了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核心原理,包括密码学哈希、共识机制(如工作量证明和权益证明)的原理和权衡。本书着重于分析这种新型信任架构在金融、供应链管理和身份认证等领域的颠覆性潜力,而非仅仅停留在加密货币层面。 第八章:智能化的普及:从数据分析到自主决策 本章探讨了如何赋予机器“智能”。我们系统梳理了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关键模型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突破。本书强调,真正的价值在于将这些智能模型嵌入到实际业务流程中,实现从数据洞察到自动化决策的闭环,从而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第九章:基础设施的演进:边缘计算与超高速网络 随着物联网(IoT)设备的激增和对实时决策的需求增加,集中式的云计算模式面临新的瓶颈。本章重点分析了边缘计算的必要性,即在数据产生源头附近进行处理的架构优势。我们探讨了5G/6G网络技术如何提供超低延迟和高带宽,为边缘智能的落地提供物理保障。这部分内容描绘了一个高度分布式、实时响应的数字世界的新蓝图。 结语:数字文明的伦理与治理 本书在收尾部分,并未沉湎于技术细节,而是提升至社会和哲学层面。我们探讨了数据主权、隐私保护在技术高速发展下面临的挑战,以及构建一个负责任、公平、可持续的数字文明所需要的技术治理框架和伦理准则。本书旨在激励读者不仅成为技术的消费者,更能成为深刻理解其运作原理,并积极参与塑造其未来方向的思考者。 《数字文明的宏伟蓝图:信息时代的技术演进与未来图景》 是一部面向技术管理者、架构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对信息社会未来充满好奇心的所有人的必备参考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理解复杂世界演变所需的清晰框架和深刻洞察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吉


  法學博士,知名媒體人和財經作家。主要關注領域:知識產權、網路新媒體傳播、互聯網產業。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分布式網路
第二章 阿帕網
第三章 電子郵件
第四章 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
第五章 全球資訊網
第六章 搜尋引擎
第七章 商業化
第八章 風險投資
第九章 電子商務
第十章 對等網路
第十一章 互聯網泡沫
第十二章 互聯網2.0
第十三章 社群網路
第十四章 社會化媒體
第十五章 移動互聯網
第十六章 可穿戴設備
第十七章 大數據
第十八章 雲端運算
第十九章 3D列印
第二十章 中國網路概念股的發展
第二十一章 互聯網金融
第二十二章 國家網路安全
第二十三章 番外篇:互聯網+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2090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5MB

图书试读



當人們展望未來,我卻回看歷史


  二〇一五年五月,當我結束在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為期半年的訪學,我發現我的手機被一個互聯網流行語給洗版了,它叫:互聯網+。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正式提出「互聯網+」這一概念,其相關表述是:「制定『互聯網+』行動計畫,推動移動互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至此,從電視到報紙,從學術圈到產業界,大家爭相討論「互聯網+」,貌似是否談論這個語詞成了檢驗是不是與時俱進、緊跟潮流的標準。對於當時的氛圍,真可用「亂花漸欲迷人眼,滿城盡說互聯網+」來形容。

  然而,就在「互聯網+」被加以強調、委以重任之前,曾迎來過另一個流行語:互聯網思維。它是隨著「小米」的迅速崛起的雷軍的商業成功而開始受到關注。

  正如在去美國交流前的差不多近一年時間裡,我作為網路與新媒體領域的研究者和教學者,曾多次受邀為各級政府組織、媒體單位講課,主題基本上是「互聯網思維」或「媒體融合」,這裡面既有我個人興趣要分享的內容,也有對方 「指定動作」而要求的內容。所以,承蒙各界友人的信任與抬愛,我收到了許多會議、論壇的邀請,讓我談談在美國的訪學經歷、觀察心得,尤其是那裡的傳媒和互聯網業的現狀,當然,主題要圍繞「互聯網+」展開。

  很多時候,我為此而迷茫。一是美國沒有「互聯網+」,少許有點沾邊的或許是「工業互聯網革命」(Industrial Internet Revolution)。另外,我認為要全面理解「互聯網+」,必須從德國的「工業4.0」說起,這既是必要的追根溯源,也是應當的脈絡梳理,可惜,邀請方對這些不感興趣。二是按我的理解,「互聯網+」是用互聯網的資訊技術去融合其他行業,並試圖連結人、物、服務、場景乃至一切,旨在打破資訊不對稱、減少中間環節、高效對接供需資源、提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使用率。它和「互聯網思維」在很多地方有相似。可為什麼就把後者拋之腦後,隻字不提了?三是要把理念轉化為實踐,把口號落實到行動。在「互聯網+」的問題上,我認為當務之急要著重解決四個實際問題,或者說理順四個思路。一個是策略:為什麼要加,為什麼能加?一個是規則:其中誰為主,誰為次,換句話說,究竟誰說了算?一個是結構:互聯網與X是什麼關係,是顛覆還是互補?催生的是新產業還是新業態?再一個是行動:是否貫徹落實、說到做到?我奇怪為什麼很多明明不是互聯網業的人對「互聯網+」如此感興趣,而且大談特談,我認為即便要談(加),也應該是「X+互聯網」而不是相反,這裡「X」指的是一切傳統行業。

  當很多人不明就裡、盲目跟風,然後人云亦云,他們事實上已經被詞或概念所「挾裹」,但是作為「一根思想的蘆葦」,人不應該僅僅去牢記語詞或句子,而忽略了思考乃至批判。我們都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但別忘了,還有一句古話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回顧歷史或捫心自問,對於概念、口號,我們還見得少嗎?從「互聯網思維」往前推,我們還經歷了「影視IP」、「互聯網金融」、「新常態」、「風口論」、「雲端運算」、「大數據」……所以在一次公開演講場合,我曾就「媒體融合」作了題為《當我們談融合的時候,看看我們都做了些什麼?》的演講,觀點和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因此對於回國後邀約的第一次「互聯網+」主題演講,我給主辦方擬定了一個標題:《從「互聯網思維」到「互聯網+」:一地雞毛與一以貫之》。「一地雞毛」的是層出不窮、喧囂塵上的概念,「一以貫之」的是前呼後應、一脈相承的思想。

  時間倒退至一年前的七月二十八日,晴,微風至,黃曆上說月空、解神、金堂、鳴犬,宜祭祀祈福,緊接著我補了一句「著書立說,忌空口大話」。這一天,本書寫作正式啟動。按照計畫,整一部「互聯網史」將耗時一年,不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但求提綱挈領把握主線——在行文框架上,我不否認「主題先行」,用概念(沒錯,就是它)引出歷史、劃分章節。當天,我嘗試寫了第一章的部分篇章,它正是你們看到的「分布式網路」,直至一年後全書完成,收錄概念詞條二十三個,包括「互聯網+」,涵蓋半個多世紀的互聯網歷史,時間起始一九五〇年代末,一直寫到眼下的二〇一五年年中。因為畢竟不是第一次寫書,算上這本,前前後後滿意和不滿意的也出了十一本書,所以寫作還是按照「設定路線」有條不紊的進行,到寫完最後一章作為「番外篇」的「互聯網+」,真的如預計的那樣,用了一年左右時間。如果有「計畫外」,那便是不知道後來去了美國訪學大半年以及成品不是起初以為的「一部大部頭」。

  鑒於本書的定位不是一部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大眾的互聯網啟蒙讀本,所以書名「互聯網:一部概念史」在邏輯上未必十分嚴謹。至於以章節名形式出現的「概念」,它們既不同於哲學意義的使用,也區別於詞條維度的解釋,它可能指代「觀念」,也表示「思想」,有時還代表「理論」,甚至它還可以被當作「模式」、「趨勢」的近義詞。總之,用「概念」的視角去梳理與回顧互聯網史,可以對其每個發展階段和歷史時期的把握上避免傳統審視歷史時常犯的「直線發展的錯覺」。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恩比就說過:「把進步看成是直線發展的錯覺,可以說是把人類的複雜的精神活動處理得太簡單化了。我們的歷史學者們在『分期』問題上常常喜歡把歷史看成是竹子似的一節接著一節的發展,或者看作現代的掃煙囪者用來把刷子伸入煙囪的可以一節一節的伸長的刷子一樣。」

  你會發現,從最早的出於軍事目的的「阿帕網」到「全球資訊網」再到後來的「互聯網」一直到今天的「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整個互聯網的發展就像是凱文.凱利觀察的「蜂巢」或傑夫.斯蒂貝爾筆下的「蟻群」一樣,整個群體都基於各自利益有意識的行動。隨著個體數量的增加,整體的密集程度會突破某個臨界點。這樣,「集群」就會從「個體」中湧現出來,最終使得最初用於部門聯絡的「局域網」發展成為可以連結一切的「互聯網」。其中,差不多每一個歷史階段總會興起或流行各式各樣的概念,它們或源於學界,或出自業界;或有意為之,或事出偶然,總之都一度推動著互聯網科技向前邁進。

  以「概念」的視角來回溯互聯網歷史在已有的相關作品中是不多見的。在印象中,以互聯網/IT產業史為主題的作品大致有三種寫作模式:其一,編年體寫法,以時間軸(年代、階段)為貫穿,記述互聯網的誕生、發展,如英國人約翰.諾頓(John Naughton)寫的《互聯網:從神話到現實》 (A BriefHistory of the Future: The Origins of the Internet)、阿倫.拉奧(Arun Rao)和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ruffi)合著的《矽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歷程(1900—2013)》(A History of Silicon Valley: The Greatest Creationof Wealth in The History of The Planet)以及「矽谷必讀經典書目之一」的大衛.卡普蘭(David Kaplan)的《矽谷之光》(The Silicon Boys)、「互聯網老兵」財經作家林軍的《沸騰十五年:互聯網一九九五至二〇〇九》等。

  其二,列傳式寫法,以人物或公司為線索,在互聯網、IT產業宏觀歷史背景下講述它們各自的創業史和商業故事。這一類代表作有前Google公司研究員現為騰訊公司搜尋業務副總裁的吳軍博士寫的《浪潮之巔》、方興東和王俊秀合寫的四卷本《IT史記》、著名傳播理論家美國人埃弗雷特.羅傑斯(EverettM. Rogers)的《矽谷熱》(Silicon Valley Fever:The Growth of High-TechnologyCulture)、保羅.弗賴伯格(Paul Freiberger)和麥可.斯韋因(MichaelSwaine)合寫的《矽谷之火》(Fire in the Valley: The Making of The PersonalComputer)等。

  其三,記述式寫法,其通常是為了闡明主題的需要,作者用一定的篇幅簡單回顧互聯網歷史,如有著「科技的牛虻」之稱的美國科技批判作家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的新書《互聯網並非答案》(The Internet Is Not theAnswer)。書的開始兩章,基恩就帶領讀者回顧了互聯網的發展簡史,譬如如何從「冷戰」產物的軍用阿帕網逐漸變成今天的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商業化(大量風險資本的進入、矽谷創業和網景上市等)。還有像另外一位我欣賞的互聯網文化責罵家葉夫根尼.莫洛佐夫(Evgeny Morozov),他在代表作《技術至死:數位化生存的陰暗面》(To Save Everything, Click Here: The Folly of Technological Solutionism)也採取了同樣的處理手法。相較而言,本書用歷史上曾先後冒出過的新詞、概念去把互聯網作「橫向」的切割,再「縱向」的連結到一起,一部別樣的互聯網史便呈現在了諸位面前。我希望本書能帶給讀者有別於其他同類作品的全新的閱讀體驗,我也自信於這一點。

  正如前面提到的莫洛佐夫,他愛挑流行觀念和熱門事物的刺,擅長從人文、社會的角度去討論科技對現今世界的影響,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以毒辣的眼光和銳利的筆鋒去審視互聯網科技領域。這樣做的結果,正如「賽博朋克」的定義者《差分機》的作者布魯斯.斯特林所講的那樣「他的新書就像砂紙,用來打磨那些『互聯網權威人士』的作品」。當然,還可以加一句,他把大眾偶像拉下神壇的同時,透過自己一部部深刻的作品、一次次理性的發聲,使得自己成了這個時代最新銳的科技批判者與數位思想者。就在二〇一三年,莫洛佐夫對「Web 2.0之父」蒂姆.奧萊利提出了質疑。當人們習慣認定奧萊利是「矽谷的意見領袖」、「趨勢布道者」時,以及包括「開源」、「Web 2.0」、「作為平台的政府」、「參與架構」等眾多科技流行語的締造者,莫洛佐夫就提醒人們注意,這些概念真能救人民於水火嗎?盲目膜拜創新與高效真的所向披靡嗎?以及光鮮亮麗的詞語安慰著我們,但是他真的能夠拯救一切嗎?在他看來,奧萊利更像是一個經過精心策劃、商業包裝靠兜售觀念發財的「彌母騙術師」 [「彌母」一詞最早出自英國著名科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其含義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而非「矽谷天才」。隨後,這篇題為《奧萊利的「詞媒體」帝國》(The Meme Hustler: Tim O'eilly’ Crazy Talk)的責罵文章發表在了《異見者》(The Baffler)雜誌上。

  然而更早之前,同樣的細究、質疑落在了一度神一般存在的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身上。對於這位在全球享譽盛名的企業和科技界天才,莫洛佐夫毫不客氣的分析了賈伯斯的思想源流。他指出,賈伯斯之所以是賈伯斯,關鍵在於兩大觀念支撐:一是德國的包浩斯,二是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的《創新者的窘境》。也就是說,產品本身純粹的至善至美成為了賈伯斯追求的目標,而且是唯一的目標,至於封閉體系、權力控制、冷酷偏執、暴躁傲慢、一意孤行等則在所不惜。雖然這篇《iGod》的文章只有三四萬字,但就角度、力度和高度來看,甚至優於沃爾特.艾薩克森版的《史蒂夫.賈伯斯傳》。有評論就說:「我本期待艾薩克森會寫出這樣的賈伯斯傳,卻由莫洛佐夫在此寫出來了。」

  如果我對本書還有更多期許的話,那就是希望能向莫洛佐夫的《技術至死》以及他之前的那本《網路錯覺:互聯網自由的陰暗面》(The NetDelusion: The Dark Side of Internet Freedom)致敬,後者能就人們關心的科技話題給出真知灼見、指引清晰方向,況且文本本身文筆上乘、可讀性極佳。不管能在多大程度上借鑑和受啟發,我希望本書能傳遞理性的聲音,給熱衷於傳播科技流行語和身陷「互聯網中心主義」、「解決方案主義」兩種思潮而難以自拔的大眾敲記警鐘:當心,可千萬別被美麗的表象和動聽的修辭給矇騙了!

  正當「互聯網思維」氾濫、什麼都可以「互聯網+」,而且大數據、雲端運算、可穿戴設備、3D列印、網真技術等在主流媒體版面隨處可見,並一度借由商業暢銷書籍傳遞著貌似主流、大勢所趨的商業見地,人們眾聲喧譁、歡欣鼓舞,不禁樂觀憧憬,訊息科技將創造美好未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就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網路中立」理論提出者吳修銘(Tim Wu)在《總開關:訊息帝國的興衰變遷》(The Master Switch: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一書中所揭露的訊息帝國中不容忽視和不容忘卻的真相:

  互聯網同廣播、電視、電影等訊息媒介的發展週期規律是一致的,必將經歷如下這樣的輪迴:新資訊技術的發明,新產業的建立,一段開放的發展期,最終由幾個行業巨頭占據統治地位,掌握著訊息流的總閥門(the master switch)。

  所以,你會更加明白:為什麼在他們忙著展望未來時,我卻安靜的回看歷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後,關於「進化史」這個主題,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在於「預測的準確性與邊界」。歷史的描繪固然重要,但讀者真正想知道的是:「下一個十年,這些技術會把我們帶向何方?」如果作者只是將現有的趨勢線延長,那跟看新聞特稿沒什麼兩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勇敢地劃出技術發展的潛在瓶頸,或是指出哪些看似紅火的技術,其實只是曇花一現的泡沫。例如,在強調AI超應用的同時,對未來隱私權保護機制的發展,有沒有提出一些具體且可行的構想?一個真正優秀的「進化史」,不該只是記錄過去的腳步,更應該為未來的迷霧點亮幾盞指引方向的燈塔。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媒體的獨到見解,讓我讀完後能對未來產生更清晰的思辨,那絕對是值得入手的好書。

评分

對於「大數據」和「雲端」的論述,我個人比較關心的是它們在「隱私」和「算力分配」上的權力結構轉移。這兩者結合起來,幾乎等同於建構了一座數位世界的堡壘。我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否會探討,當資料的集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時,中間產生的「數位鴻溝」會如何加劇?一個台灣的讀者,面對來自全球科技巨頭的數據洪流,我們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哪裡?是純粹的消費者,還是有潛力的數據創造者?如果這本書能從一個更具批判性的視角出發,而不只是技術上的樂觀主義者,討論這些技術如何重塑社會權力,而非單純描述其功能,那閱讀體驗會更加豐富。畢竟,科技發展到這個階段,討論的就不只是「What」和「How」,更重要的是「Who benefits」和「At what cost」。

评分

老實講,看到「超應用」這三個字,我的心頭就有點警鈴大作了。因為在台灣,我們對這種「大一統平台」的想像,往往會不自覺地連結到某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離不開、但又常常抱怨其壟斷性的服務。所以,這本書如果只是在讚揚超應用的便利性,那可能就太流於表面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技術層面,要如何整合大數據和雲端架構,才能真正實現無縫接軌的使用體驗?而且,區塊鏈這個元素又是怎麼被巧妙地塞進這個「超級巨獸」的架構裡頭的?它會不會只是為了湊齊時髦詞彙而硬加進去的「裝飾品」?如果作者能對這些技術的底層邏輯,提供一些深入淺出的解析,讓我們明白,為何這些技術的組合會催生出「超」級的應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多功能」的層面,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高了。否則,讀完可能只會讓我更想去點擊那些應用程式,而不是理解它們的原理。

评分

這本號稱要帶我們走一趟「網際網路進化史」的書,光看書名那串關鍵字——網路、AI、超應用、大數據、雲端、區塊鏈——就知道作者企圖心不小,想要一網打盡近年來所有科技浪潮的精華。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談科技趨勢的書多到爆炸,每一本都說自己掌握了未來密碼,但真正能把這些複雜的概念,用一個外行人(像我這種只會滑手機、偶爾用一下ChatGPT的普通使用者)聽得懂的方式講清楚的,卻是鳳毛麟角。我特別期待的是,它能不能把「進化」這個詞玩出新花樣,不要只是把教科書上的定義搬過來,而是能真正講出,從撥接時代到現在,我們的生活、工作模式是怎麼被這些技術一步步「重塑」的。如果它能像一個資深工程師在咖啡廳裡,一邊喝著珍珠奶茶,一邊跟你娓娓道來那些光怪陸離的技術演變,那這本書就成功了一半。我希望看到的是,它如何連結起那些看似無關的技術點,繪製出一張清晰的產業地圖,而不是零散的知識碎片。

评分

讀這類型的書籍,最怕的就是行文風格過於學術化,讓人讀到一半就想閤上書去滑手機找點輕鬆的影片。我期盼作者的筆觸能帶有一種台灣特有的「接地氣」感,能夠將這些高深的網路架構、去中心化概念,用我們生活周遭的例子來舉例說明。比如說,當談到區塊鏈時,能不能用我們在夜市裡使用行動支付的經驗來類比?當談到雲端運算時,能不能用我們的家庭網路頻寬和數位內容存取速度來對照?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方式,往往更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如果整本書都是在引用矽谷的案例,對於本地讀者來說,共鳴感就會打折扣。所以,我非常期待它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既有國際視野,又不失本土關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