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追劇套書(共兩冊):《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我們來追劇!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 (電子書)

我們來追劇套書(共兩冊):《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我們來追劇!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桂文亞
图书标签:
  • 戏曲
  • 莎士比亚
  • 经典故事
  • 中国戏曲
  • 戏剧
  • 文学
  • 文化
  • 青少年
  • 电子书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戲曲 × 莎士比亞 × 十大經典
追劇,追進經典文學裡!

  ★精選20篇文化經典,改寫為二千至三千字短篇故事,四年級至九年級適讀。
  ★享受故事趣味,品味經典精髓。閱讀素養與文化素養,一次到位!

  打開書頁,來一趟古代社會自由行,走進古代劇場來追劇。

  《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
  ★精選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宋元戲曲,改寫為每篇三千字短篇故事,刻劃宋元時候的社會民風、人性與人情。

  ★擺脫拗口文言文,來追宋元雜劇。原來雜劇這麼多采多姿:
  ◎〈宦門子弟錯立身〉:男主角完顏壽馬是個愛唱戲的公子,與小戲班女主角擦出愛的火花,他決定做「拒絕聯考的小子」,不顧科考、功名,跟著戲班跑江湖,每天可以「團練」唱個過癮。原來古人也可以這麼熱情的活著!

  ◎〈感天動地竇娥冤〉:反映社會對弱勢、對女性的壓迫。如何翻轉弱勢處境,是每個時代都需要處理的社會議題。

  ◎〈迷青瑣倩女離魂〉:倩女為了陪伴心上人進京趕考,竟然靈魂出竅,展現古代女子勇敢追愛、奔放的一面!

  ★各篇篇後均附【走進雜劇的勾欄瓦舍】單元,提供背景知識小補充。

  《我們來追劇!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
  ★精選十個最具代表性的莎士比亞劇作,改寫為每篇二千字短篇故事,對人性刻畫入微,展示親情、愛情、嫉妒、野心等複雜的人生課題。

  ★進入十六世紀英國倫敦的劇場,來追莎翁名劇。原來莎劇對人性的刻畫如此深刻入微:
  ◎〈威尼斯商人〉:扣人心弦的黑色喜劇。男主角安東尼奧寫借據向奸商借錢,承諾不還錢就還身上的肉,差點性命不保,還好機智的富家女鮑西亞救了他。這不就像現今社會地下錢莊不擇手段的逼債嗎?故事裡,人心的狡詐、命運的捉弄、正直或機巧,都是重要的生命課題。

  ◎〈李爾王〉:探討親子關係的倫理悲劇。李爾王向女兒「討拍」,要三個女兒比賽說說誰最愛他。很多父母跟李爾王一樣,喜歡測試小孩愛不愛他,愛用「分配財產」的方式來給小孩打分數。這個故事有很多面向值得探討。

  ★各篇篇後均附【追劇也追句】單元。莎士比亞的劇本對白雋永、機鋒處處,不時有明喻、暗喻、雙關語……很多經典名句直指人性、深入人心。【追劇也追句】單元,為每個故事選出一兩句淺顯的經典名句,或是一小段關鍵內容,雙語呈現,讓讀者追「劇」也追「句」,累積中英文素養。

  宋元雜劇、莎士比亞,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這些故事,對人性刻畫入微,具時代性、多樣性、普世性,是最好的人生講義。
  輕鬆閱讀,就能為素養奠基!

本書特色

  早安!經典  適合中小學晨讀
  ★高手精心改寫,文字典雅簡潔、具現代感。
  ★特殊語詞或內容,製作隨頁附註,掃除閱讀障礙,增進理解。
  ★篇後均附閱讀補充單元,提供背景知識補充、關鍵句雙語學習。閱讀素養與文化素養一次到位!
  ★字大好讀,難字加注音。
  ★文圖並茂,全彩插圖,圖多生動。
  ★做為國中國文-元代文學、高中英語-莎士比亞專題的先備閱讀。

得獎記錄

  ★第十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特別貢獻獎。
  ★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童書獎。
  ★宋慶齡兒童文學獎。
  ★作品被選入兩岸國語文教材為數最多的作者之一。
  ★世新大學傑出校友獎。

閱讀專家 樂讀推薦

  林文寶∣ 國立臺東大學榮譽教授
  張子樟∣ 閱讀推廣人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游珮芸∣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曾淑賢∣ 國家圖書館館長
  陳幸蕙∣ 作家
  王淑芬∣ 作家
  林世仁∣ 作家
  張嘉驊∣ 作家
  謝鴻文∣ 兒童戲劇工作者、作家

  ◎王淑芬︰別再說「看戲是傻子」了!捧讀經典好戲,加上與現代接軌的解說;看好戲,養智慧,才不傻呢。 
  ◎林世仁︰美文名家+戲劇名家=古典戲劇變好看囉! 
  ◎謝鴻文︰十六世紀的莎士比亞戲劇,甚至更遠的中國宋、元戲曲,跨越時空的恆久魅力,在白話又不失古典文學韻味的再現中,折射的思想如日光煦然可親。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目内容: --- 图书系列:《穿越古今的文化探秘》 主编: 李明哲 出版年份: 2023年 系列总览: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多个维度 《穿越古今的文化探秘》系列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塑造了我们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的关键时刻。本系列集合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和艺术史等领域的顶尖学者,致力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揭示隐藏在经典文献、宏伟建筑和日常器物背后的深层意义。 本系列共包含六卷独立成册的专著,涵盖了从史前文明的起源到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力求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文化知识图谱。 --- 分册一:《尼罗河畔的永恒之光:古埃及文明的日常生活与宇宙观》 作者: 艾米莉亚·霍金斯(古埃及历史与考古学教授) 本书超越了对金字塔和法老的传统叙述,深入挖掘了古埃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信仰体系及其与永恒观念的复杂关联。 核心内容剖析: 1. 河流的恩赐与约束: 详细考察尼罗河的水文变化如何直接影响了农业实践、社会阶层划分以及神权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古代农具、灌溉系统遗址的分析,重构了古埃及人如何管理自然资源。 2. 灵魂的旅程: 专注于对《亡灵书》的深度解读,探讨古埃及人对“卡”(Ka)、“巴”(Ba)和“阿赫”(Akh)等灵魂概念的理解。书中通过对中王国时期墓葬壁画的细致考证,展示了来世准备如何渗透到生者的每一项决策中。 3. 工匠的智慧: 首次系统性地整理了代尔麦地那(Deir el-Medina)工匠村落的档案记录。读者将了解到雕刻师、泥瓦匠、画师在制作法老陵墓艺术品时所遵循的严格规范、报酬结构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细节。 4. 历法与天文观测: 揭示了古埃及人如何通过天狼星的升起来预测尼罗河泛滥,以及这种天文知识在宗教仪式和国家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和对非精英阶层生活的关注,为理解古埃及社会的整体运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分册二:《轴心时代的回响:东西方哲思的早期碰撞》 作者: 哲学家兼思想史家,陈子健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区域同时迸发出的深刻精神觉醒——即“轴心时代”。 核心内容剖析: 1. 苏格拉底的诘问与雅典的民主: 分析了苏格拉底对城邦道德基础的挑战,并探讨了这种哲学思辨如何与新兴的直接民主制度相互塑造、相互冲突。本书特别关注了柏拉图学院早期的教学方法及其对西方理性主义的奠基作用。 2. 儒家思想的社会伦理: 探讨了孔子及其后学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春秋战国时代,构建了一套以“仁”和“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模型。书中对比了当时道家和法家的观点,以凸显儒家思想的独特性。 3. 吠陀的终结与奥义书的探索: 考察了印度思想从婆罗门教的祭祀传统,如何转向对个体内心真理的探求(梵我合一),并简要介绍了早期佛教思想的萌芽。 4. 早期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思想流派对“理想统治者”、“人的本质”和“超越性”的理解,揭示了人类精神寻求普世真理的共同冲动,以及文化土壤如何塑造了不同的表达形式。 本书的叙事流畅,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思想家的细微差别,对于理解人类核心价值观的起源至关重要。 --- 分册三:《哥特式的高塔与光线:中世纪欧洲的建筑美学与技术革新》 作者: 建筑史学家,马丁·施密特 本书以圣殿骑士团、主教和工匠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切入点,详细解析了哥特式大教堂从诞生到鼎盛时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意义。 核心内容剖析: 1. 飞扶壁的秘密: 突破性地分析了飞扶壁(Flying Buttress)作为一种结构工程的突破,如何使得墙体得以解放,从而容纳巨幅彩绘玻璃窗。本书附有详细的结构力学图解,解释了哥特式尖拱的受力原理。 2. 光线神学: 深入探讨了修道院院长苏热(Abbot Suger)提出的“光线即神圣临在”的美学理论,以及这种理论如何指导了圣丹尼教堂的设计,并成为后续所有哥特式教堂的核心目标。 3. 石匠行会的运作: 揭秘了中世纪石匠和玻璃工匠的行会组织结构、知识保密制度以及他们跨越国界的迁移模式,这些模式深刻影响了建筑风格的传播。 4. 从罗马式到哥特式的过渡: 通过对比圣母院(Notre Dame)与克吕尼修道院(Cluny Abbey)的建筑特征,清晰界定了两种风格在空间感、采光和垂直感上的本质差异。 --- 分册四:《文艺复兴的阴影面:美第奇家族的权力、赞助与道德困境》 作者: 历史社会学家,朱莉娅·里佐 本书避开传统上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浪漫化描绘,转而聚焦于佛罗伦萨的权力核心——美第奇家族,探讨其财富积累、政治操控与艺术赞助之间的共生关系。 核心内容剖析: 1. 银行帝国的崛起: 详细剖析了美第奇银行如何利用复式记账法、汇兑系统和教廷的财政网络,建立了跨越欧洲的金融帝国,并阐述了这种财富如何转化为政治资本。 2. 人文主义的双刃剑: 研究了美第奇家族如何通过赞助新柏拉图主义学者,来为他们的世俗权力披上“高尚”的外衣,同时压制来自教会和传统贵族的反对声音。 3. 教皇的操纵: 重点分析了两位美第奇后裔(利奥十世和克莱门特七世)在罗马的执政风格,揭示了他们的财政需求如何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的加速。 4. 艺术的工具性: 通过对佣金信件和私人书信的解读,展示了艺术作品(如大卫雕像或宫殿装饰)在当时被用作政治宣传和家族合法性巩固的具体案例。 --- 分册五:《工业革命的蒸汽与汗水:技术变革中的社会重构》 作者: 经济史学家,大卫·陈 本卷聚焦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英国,探讨蒸汽机的应用如何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彻底重塑了家庭结构、城市形态和阶级意识。 核心内容剖析: 1. 从家庭手工作坊到工厂系统: 分析了珍妮纺纱机和瓦特蒸汽机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导致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并促成了“工作时间”这一概念的诞生。 2. 城市化的急速膨胀与卫生危机: 基于当时政府的公共卫生报告和私人日记,描绘了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的拥挤、疾病传播和社会隔离现象。 3. 新兴阶级的形成: 探讨了早期工厂主(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无产阶级)的文化差异、消费模式和彼此的认知冲突,为理解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奠定基础。 4. 技术的“中立性”神话: 批判性地审视了进步论的观点,指出早期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资本积累,而非普遍福利。 --- 分册六:《现代性的焦虑:20世纪初的艺术、科学与心理边界》 作者: 跨学科研究员,苏菲·勒鲁瓦 本书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知识界如何面对科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心理学(弗洛伊德)带来的认知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如何在艺术和文学中得到体现。 核心内容剖析: 1. 时间与空间的瓦解: 考察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如何动摇了牛顿式的确定性世界观,并分析了这一哲学影响如何在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中,转化为对线性叙事的颠覆。 2. 潜意识的发现: 聚焦于弗洛伊德对梦境、性欲和“本我”的探讨,解释了为何“内在世界”突然成为20世纪艺术创作的核心主题,并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兴起建立了联系。 3. 未来主义的狂热: 分析了对速度、机器和暴力的颂扬,揭示了现代性早期对传统和旧秩序的彻底反叛心理。 4. 理性主义的崩塌: 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如何加深了知识分子对启蒙运动“理性万能”信念的怀疑,为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穿越古今的文化探秘》系列,是为渴望超越碎片化知识、建立系统性人文素养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文化指南。它不仅提供知识,更引导读者学会如何提问、如何批判性地理解我们所继承的文明遗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桂文亞


  資深作家,資深編輯,曾任聯合報記者、副刊編輯、民生報兒童組主任、童書主編、「兒童天地週刊」總編輯、聯合報童書出版部總編輯等職。作品屢屢得獎或入選為語文教材。兒童文學代表作品:《班長下台》、《美麗眼睛看界》、《親愛的壞貓先生》、《我愛藍影子》等,對兒童讀者影響尤其深遠廣泛,迄今有二十七篇作品被選入兩岸中小學各版本語文教材。編輯童書近四百五十冊,獲獎無數。
 

图书目录

《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
作者序:書窗共讀好時光
導  讀:追劇如追日,每天都有新鮮的感受   文/許建崑
1. 宦門子弟錯立身
2. 感天動地竇娥冤
3. 沙門島張生煮海
4. 魯大夫秋胡戲妻
5. 迷青瑣倩女離魂
6. 便宜行事虎頭牌
7. 包公智賺生金閣
8. 風雨像生貨郎旦
9. 趙氏孤兒大報讎
10. 西廂記:崔鶯鶯與張君瑞的故事

《我們來追劇!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
作者序:書窗共讀好時光
導  讀:經典名作人人讀   文/張子樟
追劇小指南1:用三分鐘認識威廉莎士比亞
追劇小指南2:重回現場:莎士比亞時代劇場直擊
追劇小指南3:莎士比亞一直離我們不遠
追劇小指南4:莎士比亞時代演員裝扮圖輯
1.威尼斯商人
2.馴悍記
3.李爾王
4.美麗的謊言
5.馬克白
6.雅典的泰門
7.奧賽羅
8.王子復仇記
9.仲夏夜之夢
羅密歐與茱麗葉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0513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9歲~18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3.6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書窗共讀好時光
桂文亞


  喜歡看電影嗎?在劇院裡觀賞過舞臺劇、音樂劇、京劇或是話劇嗎?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曾先後在電影院看過莎士比亞原著改編成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和《馴悍記》;成年後也曾出入劇院,欣賞過京劇《竇娥冤》、《趙氏孤兒》和崑曲《西廂記》的演出,此外還包括以京劇形式搬演的莎翁戲劇《哈姆雷特》(也稱《王子復仇記》)及充滿歡樂夢幻趣味的兒童音樂劇《仲夏夜之夢》呢!

  《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和《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這兩本書的出版,正是取材自經典戲劇的故事集。寫作動機來自我從小對戲劇表演及閱讀的興趣,其中最富挑戰性和感謝的,就是研讀期間,邀請摯友——戲劇學家汪其楣教授,指導閱讀中國戲劇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十個文言文劇本,並改寫成朗朗上口的白話文。

  首先,得讀懂這些有點難度的古文,然後從「落落長」的對白中,尋找重點改寫成白話文。其中第一個故事〈宦門子弟錯立身〉,是現存中國戲劇中最早的三個劇本之一,其他九個故事選自元朝,原著作者包括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鄭光祖的〈迷青鎖倩女離魂〉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故事〉等。

  這些劇本文字典雅生動,除了篇幅不短,難字及典故都特別多,除了截長取短,還要改寫成通暢流利又不「摻水」的白話文,此其時,就有賴汪其楣老師的豐富學養,對劇中角色予以分解疑,深入淺出的講解,不但增強了我的賞析能力,下筆也順暢起來了。

  相對於《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這本集子,改寫相對輕鬆。

  莎士比亞一生寫過三十八個劇本,因為早有公論,選出十個代表作不難,除了四大悲劇《李爾王》、《馬克白》、《奧賽羅》和《王子復仇記》外,也不錯過《威尼斯商人》、《馴悍記》、《仲夏夜之夢》和《羅密歐與茱麗葉》。這些經典名篇的精采處,就是犀利幽默又優美的對白,處處藏著機鋒和哲思,對於人性的貪婪自私、權力慾望、仁慈博愛……多有著生動深刻的刻畫。當然,其中主要參考書籍包括了朱生豪先生和梁實秋先生的譯本,以及英國詩人、小說家查理.蘭姆(Charles Lamb)為青少年改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中文譯本和汪老師的指導。這兩本書完成後,曾先後在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七年由民生報出版。

  為了使本書內容更豐富完整,書中也介紹了莎士比亞生平,以及該時代劇場演出情況和演員服裝等資料,歷經多年,這套故事集又有了嶄新面世的機會,這不但肯定了閱讀中外經典名篇的意義和價值,也見證了自己「不忘初心」——至今仍堅守在兒童文學寫作及推廣的崗位上,心中滿是快慰和感謝!

導讀1
 
追劇如追日,每天都有新鮮的感受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愛看戲的人,該知道「戲」是怎麼開演?
 
  最早的人類,他們採擷、捕魚、狩獵,或者戰爭歸來,在營火旁手舞足蹈的述說經過,有時候也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用肢體表演的叫做「劇」,如果再加入唱歌的元素,就像是「歌劇」。
 
  在希臘,最早的表演場是一個人「獨秀」,如果他飾演一個王子,要呼喚所喜愛的公主,公主卻不在現場,該怎麼辦呢?他們在舞臺旁邊,安排一個五十人的歌唱團,代替「公主」,一同向王子回話。
 
  劇場裡有時候需要第二個角色,來與主角演出對手戲,可以是男女戀人、兄弟朋友,也可以是冤家敵人。最常見的搭檔,是一個聰明人欺負一個愚笨人,像隋、唐之間的「踏搖娘」、「參軍戲」;後來發展成「相聲」,如吳兆南、魏龍豪的演出。還有早期的電影《王哥、柳哥遊臺灣》、好萊塢《勞萊與哈台》、卡通《貓鼠兄弟》,以及《星際大戰》裡「阿圖」與「區皮歐」,也都是類似的組合。
 
  到了宋代,因應觀眾的渴望,從說唱的鼓子詞、諸宮調,加入南方戲的特色,有了故事、人物動作、歌曲唱腔,所以稱作「南戲」,延續到元、明兩代;而我們現在看得見的「劇本」,大部分都是經過明代刊刻流傳後,才成為定本。
 
  元代由於外族入主,個性比較強悍,感情表達直接而熱烈,他們不習慣南方緩慢的歌聲與節奏,因此限定戲的長度,並且加入北方音樂,演化成「雜劇」。
 
  「一本四折」,是「元雜劇」的固定形式。與希臘早期的表演類似,只有男主角(末)或女主角(旦)其中一人,才有唱詞,所以有「末本」、「旦本」的區分。其他的配角只有賓白,負責對話和表演而已。
 
  一齣戲為什麼要分為四折呢?會不會像是「起、承、轉、合」的鋪排呢?有時候在四折的前、中、後,加入「楔子」(嵌入家具卡榫上的小木片),來使故事銜接緊密。以〈竇娥冤〉為例,竇天章進京赴考,把女兒託給蔡婆,做為楔子;第一折,賽盧醫謀害蔡婆,為張驢兒父子所救,因此引狼入室;第二折,張驢兒想要藥死蔡婆,沒想到是自己的父親喝了毒藥;第三折,受冤屈的竇娥受刑;第四折,竇天章夜間審查案件,竇娥鬼魂出現,向父親申冤。可以知道,這是個「旦本」,由竇娥主唱。竇天章只有在楔子中唱了一句詞,以後就沒有再唱,算是個小插曲,不影響「規矩」。
 
  但是這些「規矩」隨著時代而演變,例如〈張生煮海〉,看似以龍女為主的「旦本」,不讓男主角開口唱歌,也有些遺憾,因此安排一折讓張生主唱,一折以男女對唱。到了王實甫的〈西廂記〉,他把故事拉長為「五本廿一折」,張生、鶯鶯能獨唱、對唱,連紅娘和長老的徒弟惠明,也加入「歌唱」的行列。顯然他是以「南戲」冗長委婉的特質,多個角色分擔唱工,羼入「元雜劇」當中。
 
  有關戲曲的表演,各代都有變異,到了現代「崑曲」或地方戲劇,也都有不同的表演方式,但所扮演的故事內容,還是一成不變啊!因此,本書作者桂文亞,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倫理、愛情觀念,來為我們編寫再創。
 
  桂文亞為少年讀者編寫的十篇故事,不僅保留元代戲劇的特質,還有個精緻的組合。首篇〈錯立身〉,寫官家子弟愛上的演戲的少女,不惜離家出走,跟著劇團演戲,備嘗辛苦,最後得到父親的諒解。藉由這則故事,打開進入元代戲曲的大門,還會讓人聯想日本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大學生在旅行途中追隨劇團,只為了劇團中一個美麗的女孩。
 
   〈張生煮海〉、〈倩女離魂〉,都是寫男女天真大膽的熱戀,不顧社會制度攔阻,連靈魂脫了竅,也要跟心愛的人在一起。俗語說:「愛到恰比慘死」,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根據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改寫,原本是委婉含蓄沒有結果的愛情,藉著鶯鶯夜間聽琴和張生草橋店夜夢的情節,來表現兩人「心有所屬」,讓人覺得纏綿悱惻!
 
  〈秋胡戲妻〉雖然放棄妻子自殺的結局,改成母親以死要脅,讓妻子原諒了秋胡,但還是讓人生氣。秋胡為了事業離家多年,回家途中,竟然在桑園調戲女子,等回到家裡,才知道那女子原來就是自己的妻子。這是個家庭倫理劇吧!儘管妻子原諒了秋胡,觀眾和讀者可不輕饒他呀!
 
  有四個故事屬於社會劇。〈生金閣〉是包公夜審無頭鬼郭成,好不恐怖!〈虎頭牌〉寫出馬弁武人喝酒誤事的醜態,真真好笑!〈貨郎旦〉中,李彥和好色,導致家破,幸虧奶媽張三姑將七歲的孩子春郎交給完顏拈各,自己跟隨賣雜貨的老人學習說唱。十三年後,否極泰來,一家人神奇的相會,一定吊足大家的胃口。
 
  〈趙氏孤兒〉有春秋時代的歷史背景,很早就被翻譯成法文、英文而名揚海外。為了一個小嬰兒,屠岸賈追殺國內所有的嬰兒,這與埃及法老追捕新生兒的摩西情節極為類似,到底是誰抄誰?也說不準。
 
  桂文亞下筆謹慎,掌握純熟的語言,也精準的表現原作滋味。她喜歡說:「為孩子寫作,不要害怕文字太深。就像把東西擺高一點,讓孩子踮著腳尖才搆得到;得到了,反而珍貴。」我更相信,隨著年歲增長,重覆來看這十篇故事,可以愈看愈有心得。彷彿追日,每一天日出的勝景都不一樣,永遠有新鮮的感受!
 
導讀2
 
經典名作人人讀
張子樟  閱讀推廣人

 
  英國文學大師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1616)逝世已四百多年。他一生共寫了三十八部戲劇,早期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中期以悲劇為主,晚年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從推廣閱讀經典與培養欣賞文學作品風氣的角度來考量,莎士比亞的不朽名作是值得推薦給少年、兒童讀者閱讀的,然而就人生經歷和閱讀經驗而言,少年與兒童可能無法直接進入原典世界,必須借助於適當的改寫本,方能奏效。
 
  至今世人多把莎翁劇本的通俗化歸功於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 1775 ~1834)和他的姊姊瑪麗.蘭姆(Mary Lamb, 1764~1847)。姊弟二人從三十八個劇本中選出二十種,改寫成可讀性很高的故事《莎士比亞名作選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弟弟負責四大悲劇:《李爾王》、《馬克白》、《奧塞羅》、《哈姆雷特》(又譯︰王子復仇記),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雅典的太門》六冊;姊姊則改寫其餘的十四冊:《暴風雨》、《仲夏夜之夢》、《錯中錯》、《馴悍記》、《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又譯︰美麗的謊言)、《冬天的故事》、《辛白林》、《終成眷屬》、《維洛那二紳士》、《一報還一報》、《第十二夜》、《皆大歡喜》、《太爾親王配力克里斯》。姊弟二人對莎士比亞時代的語言和文學都很熟悉,他們盡量將原作語言的精華融入故事,文字深入淺出;經過剪裁、整理的情節,輪廓清楚鮮明,使小朋友讀起來容易明瞭。本書所選的十大經典故事,蘭姆姊弟改寫的版本也都有選入,確實具代表性。
 
  細讀莎士比亞的名作,往往會想到:為什麼故事中的主角永遠是皇室貴族,平民與卑微者則扮演永恆的配角或丑角?從某個特殊角度去思索,我們可以了解,在封建年代裡,教育並不普及,文盲特別多,識字成為一種特權。只有皇室貴族成員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他們有能力閱讀文字。為了教化一般百姓,借助舞臺劇的演出,多少可以達成教忠教孝的功能。但統治者沒有想到,戲劇演出會激發臺下觀眾去思考其他的問題:為什麼人生而不平等?為什麼人性如此醜陋?常人要如何力爭上游,才能造成社會階級的變遷?以現代傳播理論來說,觀賞戲劇演出也是一種閱讀方式,只不過當時居於上位者,沒有聯想到戲劇內涵會觸動某些現實問題的衍化。
 
  莎士比亞的劇本主要以成人為訴求對象,主題挖掘人性各個面向,因此,許多人性中的醜陋面,都一一呈現在讀者或觀眾面前,例如自私、貪婪、小氣、仇恨、兇殘等。關心傳播效果的有心之士,也許會擔心這些人性的醜陋面,充滿暴力兇殘的畫面,會不會給小讀者帶來過多的負面影響?其實這是杞人憂天。青少年在電子媒介薰陶下,心身早已練成百毒不侵。或許在他們眼中,莎士比亞故事中的種種,只不過是人生劇場中的小案例而已,何必大驚小怪?
 
  閱讀莎士比亞名作,當然有它的正面功能。故事藉由人性醜陋面、黑暗面的揭露,突顯並襯托出人性高貴面、光明面的可貴,例如友誼、堅貞、誠實、倫理、勇氣等。誠如蘭姆姊弟在原序所說的:「希望這些改寫過的故事,能教孩子們一切美好的、高貴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禮貌、仁慈、慷慨和有同情心的人。」這就是我們倡導閱讀經典名作的主因。年輕的讀者看完了,一定會認為這些故事足以豐富大家的想像,提高大家的品質,使他們拋棄一切自私的、唯利是圖的念頭,這些也正是我們自己的願望。希望年輕的讀者長大後,有機會細讀莎士比亞原典的時候,更會證明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為莎士比亞的每個故事,都展示了評論家共同要求的人性的「普遍性」和「恆久性」,確實充滿了教人美德的範例。

 

用户评价

评分

另一個部分,莎士比亞的經典故事,這可就更讓人興奮了。坦白說,雖然從小到大在學校裡多少接觸過《羅密歐與茱麗葉》或《哈姆雷特》,但總覺得那是一種學術上的「必須知道」,而非發自內心的喜愛。那些翻譯腔的文字,常常讓人讀起來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所以,這本《我們來追劇!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如果真能做到用「追劇」的視角去重新詮釋,那將是多麼迷人的事情啊!我期待它能把那些宏大的悲劇或鬧劇,拆解成一集一集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劇情,讓我們看到人性在極端情境下的掙扎、愛恨糾葛、權力鬥爭,這些主題即便放在當代社會,依然是永恆的母題。想像一下,如果能用現代人追劇時那種討論劇情、猜測走向的熱情,去重新品味《馬克白》的野心勃勃,或是《奧賽羅》的嫉妒焚心,那種共鳴感絕對會比教科書上的分析深刻好幾倍,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對話,讓莎翁的文字「活」在我們這個時代。

评分

我特別欣賞「套書」這種形式,它暗示了兩套書之間存在某種對話的可能性。中國的古典敘事結構,與西方的戲劇結構,它們在處理衝突、高潮和結局時,會有什麼樣的異同?如果作者在編寫時,能隱約地在兩本書中埋下一些比較性的線索,例如,同樣是講述家庭倫理的衝突,在中國戲曲中是如何收束的,而在莎士比亞筆下又是如何爆發的,那這套書的深度就會被極大地拓展。這不再是兩本獨立的介紹手冊,而是一場跨越東西方文明的戲劇高峰會。我甚至可以想像,讀完後,我可以試著去比較一下,在我們華人世界裡,哪種敘事模式更能觸動我們內心的弦,反之,莎翁筆下的那種極致的個人悲劇,對我們理解西方文化核心價值有何助益。這種比較性的閱讀體驗,是單本無法提供的,這也是我決定入手這套書的主要動力之一。

评分

總體來說,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是「親切」與「嚴謹」的完美結合。電子書的形式也很方便,隨時隨地都能掏出來「追」一下。我深信,要讓經典活起來,就必須用當代人能接受的語言和視角去重新包裝,而「追劇」這個詞彙,無疑是最成功也最聰明的包裝。它拉低了進入門檻,卻沒有犧牲內容的厚度。我對作者的功力很有信心,能夠在不失原著精髓的前提下,把這些「神作」轉化成適合現代讀者消化的資訊流,這需要極高的文學素養和敘事天賦。我期待在這兩冊書中,找到的不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種重新連結傳統與現代的途徑,讓那些塵封已久的角色和情節,再次透過我的腦海中上演一場場精彩絕倫的「直播」,真是等不及要開始我的「追劇之旅」了!

评分

這套書光看名字就讓人眼睛一亮,《我們來追劇套書》這個稱呼實在是太貼近年代了,畢竟現在誰不是劇迷呢?尤其又是分成中國戲曲和莎士比亞兩大主題,簡直是為我這種跨文化、跨領域的閱讀愛好者量身打造的。我平常就很喜歡看一些歷史劇和古裝劇,但總覺得對戲曲的認識停留在皮毛,像是京劇、崑曲這些,知道名字,聽過幾句唱腔,但要說出背後的故事和精髓,就顯得有些生澀了。所以,這本專門講述「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的書籍,光是那個「必追」的定調,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想知道那些流傳已久的經典,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能夠讓它在時代的洪流中屹立不搖,甚至被現代人冠以「追劇」的名號。我猜測,作者應該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現代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解構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傳統戲曲文本,讓讀者在輕鬆的語境下,就能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甚至能從中讀出一些人生的況味,這才是「追劇」的最高境界吧,不只是看熱鬧,更是要看門道。

评分

這套書的結構設計,讓我對它的編排邏輯充滿好奇。畢竟要從龐大的戲曲和莎翁作品中,篩選出「十大」經典,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取捨過程。選擇標準是什麼?是戲劇張力最強的?是影響後世最深遠的?還是最適合現代觀眾入門的?如果作者的選材眼光獨到,那這套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導讀本。特別是中國戲曲的部分,光是「十大」就得涵蓋不同劇種、不同風格,是偏向熱鬧的武戲,還是著重細膩情感的文戲?每一個故事背後的文化符碼、歷史背景,如果能被巧妙地融入敘述中,那讀起來肯定津津有味。對於我這種想更深入了解台灣在地文化根源的讀者來說,戲曲是繞不開的一塊,但往往缺乏好的入門磚,希望這套書就是那把能輕鬆開啟大門的鑰匙,讓我能真正跟上劇情的節奏,不再是個旁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