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應用4.0: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電子書)

數位科技應用4.0: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文男
图书标签:
  • 數位科技
  • 工業4
  • 0
  • 智慧社會
  • 未來趨勢
  • 科技應用
  • 數位轉型
  • 人工智慧
  • 物聯網
  • 大數據
  • 科技共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
  究竟如何影響你我未來的生活與社會


  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y)指以「資訊」、「數據」為核心的知識、工具與方法,比如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雲端與邊緣運算,都屬於數位科技的討論範疇,由於其所帶來的變革潛力巨大,因此數位科技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又經常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然而,這樣的影響力不僅存在於生產、製造,數位科技已然滲透到人們一般的生活環境之中,並且持續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更可以被視為當前社會發展、演化的主要動力。

  本書從個人到環境,各別從家庭與親密關係、工作與就業、醫療與照護、媒體與傳播、教育與學習、交通與運輸、都市與公共治理七個面向,系統性地探討數位科技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嘗試分析各種觀點與案例,說明數位科技在這些面向之中,帶來了何種技術生產力的提升效益、產生了何種新型態的創新服務,以及帶來了什麼樣的倫理與風險。

  本書進一步以「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情境作為基礎,提出值得思考的關鍵議題,讓人們除了能夠瞭解數位科技的影響力之外,也可以納入更多前瞻性的探索。這些內容,都是探討數位國家、數位轉型不可或缺的思考。

  目標讀者群
  本書主要探討數位科技對社會所產生的變化與影響,向來是科技與社會(STS)、科技管理、科技社會學、社會與國家發展等跨領域學科所關注的議題,內容橫跨資訊管理、科技管理、商學、社會學、國家發展等大學系所的教學課程。

  目標讀者群歸納為三類:
  1.大學院校,科技典範、社會學與未來學通識課程之教師與學生。
  2.數位科技類群,如資訊管理、資訊工程等描繪科技應用與情境之專業人員。
  3.新興產品與服務應用之創新投資人員。

名人推薦

  賴清德  副總統
  郭耀煌  科技會報政務委員
  龔明鑫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世光  資策會與工研院董事長
  卓政宏  資策會執行長
  黃彥男  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施振榮  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殷允芃  天下雜誌董事長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郭明政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馮展華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周景揚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陳振遠  義守大學校長
  李天任  華梵大學校長
  徐建國  建國高中校長
图书简介:洞察新时代的浪潮:探寻数字化生存的机遇与挑战 书名: 數位科技應用4.0: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電子書)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上。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着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个体的生存哲学。本书并非对某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一部立足于宏观视野,深入剖析“科技共生”时代下,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如何应对深刻变革的综合性指南。它旨在引导读者跳脱出碎片化的技术信息海洋,构建起一个关于未来图景的系统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重塑世界的底层逻辑 本部分将为读者奠定理解未来社会的基础。我们首先聚焦于构成“科技应用4.0”核心驱动力的几大关键技术群落。 数据洪流与智能中枢: 我们将探讨大数据(Big Data)如何从单纯的数据堆积演变为驱动决策的核心资产。这不仅仅是关于收集更多信息,更关乎于如何运用先进的算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从海量、异构的数据中提炼出洞察力(Insight)。特别地,本书将详细分析“数据主权”的概念,以及在数据驱动型经济中,个人隐私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动态博弈。我们不会停留在技术名词的解释,而是深入剖析数据治理结构如何影响产业边界的消融。 万物互联与感知世界: 物联网(IoT)已不再是简单的设备连接,而是构建起一个具有感知、计算和执行能力的庞大网络。本书将考察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低延迟场景(如自动驾驶、远程手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5G/6G网络如何为这一网络的规模化和实时化提供基础保障。我们将对比传统中心化架构与去中心化物联网平台的优劣,并探讨工业互联网(IIoT)在提高全球供应链韧性方面的潜力与瓶颈。 自主化与生产力的跃迁: 机器人学与自动化技术正在超越简单的重复劳动。本书将详细阐述协作机器人(Cobots)如何融入人类工作流,以及人工智能(AI)在复杂任务规划、预测性维护中的应用。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人机协作”的范式转移,而非“机器取代人”的简单论调。这包括对人机交互界面(HCI)的未来形态的预测,以及如何设计出既高效又具有伦理约束的自动化系统。 虚实融合的体验空间: 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与混合现实(MR)构成了下一代计算平台——空间计算的基础。本书将超越游戏和娱乐领域的应用,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革新远程协作、复杂系统维护培训、以及建筑设计流程。我们将分析“元宇宙”概念背后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并审视其在商业、教育和公共服务领域可能引发的社会行为学变化。 第二部分:科技共生时代的社会重构 当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肌理时,传统的制度、规范和道德体系必然面临挑战。本部分着重探讨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冲击。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重塑: 自动化对就业的冲击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本书采取更为细致的视角,区分“任务替代”与“职业消亡”。我们分析哪些技能组合在未来更具韧性(如创造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情商),并探讨终身学习体系(Lifelong Learning Ecosystems)如何成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的核心保障。此外,关于通用基本收入(UBI)或基于技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讨论,也将纳入技术变革的成本分摊视角进行审视。 治理与伦理的边界: 随着算法决策权重的增加,公平性、透明度和问责制成为了治理的焦点。本书将深入探讨“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的来源——往往是历史数据的固化与放大效应——并检视“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在建立公众信任中的必要性。在跨国界的技术应用中,数字主权与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冲突,也将得到详细的分析与比较。 安全与韧性:新型风险的应对: 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攻击面的几何级数增长。本书聚焦于网络安全从传统的边界防御转向主动的威胁情报和零信任架构(Zero Trust Architecture)的演进。此外,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体系的潜在颠覆性影响,以及社会在面对“深度伪造”(Deepfake)信息战时所需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构建,构成了本部分对社会韧性的核心关切。 第三部分:个体赋能:在不确定性中导航 技术变革最终落脚于每一个体的生存状态。本部分提供实用的框架,帮助个人在“科技共生”的时代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数字公民身份的构建: 面对无处不在的数字足迹,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字身份管理”至关重要。本书讨论如何运用去中心化身份技术(DID)来重获对自己数据的控制权。同时,我们强调“数字素养”已超越了操作软件的能力,上升到理解技术背后的商业逻辑和伦理含义的层面。 创造力与差异化生存: 当例行工作被自动化接管后,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将聚焦于那些机器难以模仿的领域。本书鼓励读者发展“跨界思维”,即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汇创新。我们探讨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工具(如生成式AI)作为强大的“认知放大器”,来加速个人项目的迭代与实现。 心灵的栖居地: 长期沉浸于高强度信息流和社会比较中,对心理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本书关注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的科学性、如何建立健康的“注意力经济”防御机制,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如生物反馈、可穿戴设备)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 结语:走向主动的未来塑造者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套预言,而是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和批判性的视角。科技的发展轨迹并非宿命,而是无数选择的集合。我们必须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塑造者”。只有深刻理解技术应用的复杂性、潜藏的风险以及蕴含的巨大机遇,我们才能真正为这个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未来社会做好准备。这是一场关于认知升级的挑战,邀请所有关心社会走向的读者加入这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本书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上述所有主题,旨在提供一个连贯、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博士。從事高科產業情報顧問服務及擔任政府智庫30餘年。曾獲頒中華民國跨越21世紀青年百傑獎-工業類傑出楷模、研發服務卓越獎,領導MIC於2013年榮獲國家服務創新獎績優研究機構。主要研究領域為數位科技發展與應用、數位轉型、高科技產業政策及企業策略規劃。曾擔任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師協進會(APIAA)理事長、經濟部跨智庫團隊計畫「2025台灣產業願景與策略研究計畫」總計畫主持人、經濟部顧問、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審議委員會委員、經濟部審核科技事業上市上櫃案評估委員會委員。著有《數位轉型力》、《不老經濟》、《產業分析的12堂課》、《作自己職場的諸葛亮》(本書榮獲2013年中華民國金書獎)等專書。

施柏榮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專業於雲端運算、邊緣運算、人工智慧倫理與智慧空間等領域研究。曾參與行政院科技會報、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部等科技前瞻計畫,熟悉科技預測、社會與經濟影響評估方法。著有《雲端運算與邊緣運算發展趨勢》、《條條大路通未來2025台灣產業新願景》等 書,曾榮獲林榮三文學獎、臺大文學獎、花蓮文學獎、菊島文學獎。

勵秀玲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博士。研究領域涵蓋國家與區域創新系統與指標研究、產業科技前瞻、服務業國際化、智慧生活空間發展趨勢。曾參與行政院科技會報、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部技術處、新北市政府經發局等計畫。曾任職系統整合服務公司,擔任行銷企劃與通路管理,兼具服務政府與產業的經驗。

林信亨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專業於量子電腦、橘色科技、3D感測等研究領域。曾參與行政院科技會報、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等計畫。曾於鴻海集團、台橡公司擔任策略幕僚,具備豐富的軟硬體與通訊領域研究經驗。著有《2009 雲端運算應用趨勢與我國商機研究》、《2008 SOA應用發展趨勢與我國商機研究》等專書。

林巧珍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an Diego)經濟學士。長年觀察大眾生活科技需求變化,近年聚焦研究AI人機介面、AR/MR等新興互動科技(Interactive Technology),應用領域包括居家、工作與車內空間,具備豐富的政府專案與企業顧問案執行經驗。

盧冠芸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分析師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專業於前瞻科技、人才教育和工作變革領域,近年關注AI、機器人等自動化科技,對未來工作與勞動的影響,研究領域包含技術與應用趨勢、大廠與新創策略及前瞻政策觀測等。曾參與「台灣中長期科技願景與系統化落實計畫」、「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布局及策略推動計畫」、「台灣2030跨智庫集思平台計畫」、「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計畫」等專案。

陳俐陵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分析師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曾參與「水利署水資源物聯網專案管理計畫」,於人工智慧實驗室擔任產品經理,推動AI人機介面技術及產品。近年以災害治理與自然環境中的物聯網、通訊科技、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及水下機器人等技術發展為研究主題。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理解數位科技 打造智慧國家  賴清德
推薦序  認識生活裡的數位科技  卓政宏
推薦序  啟發你的未來數位生活   馮展華
推薦序  未來如何因應數位科技的衝擊是一大議題  黃彥男

導讀:未來社會全面邁入數位科技應用4.0

第1章 不斷演化的數位科技    
一、對於人類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細緻影響的數位科技
二、科技對社會與經濟影響的構面
三、以個人生活為出發點的章節安排

第2章 數位科技下的家庭與親密關係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家庭與親密關係
二、數位科技對於家庭與親密關係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家庭與親密關係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3章 數位科技下的工作與就業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工作與就業
二、數位科技對於工作與就業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工作與就業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4章 數位科技下的醫療與照護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醫療與照護
二、數位科技對於醫療與照護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醫療與照護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5章 數位科技下的媒體與傳播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媒體與傳播
二、數位科技對於媒體與傳播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媒體與傳播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6章 數位科技下的教育與學習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教育與學習
二、數位科技對於教育與學習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教育與學習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7章 數位科技下的交通與運輸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交通運輸場域
二、數位科技對於交通與運輸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交通與運輸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8章 數位科技下的都市與公共治理    
一、數位科技應用於都市與公共治理
二、數位科技對於都市與公共治理的影響
三、數位科技所推動的都市與公共治理情境
四、後續關注的焦點

第9章 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    
一、數位科技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
二、數位科技在未來的關鍵議題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62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理解數位科技 打造智慧國家
賴清德


  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牽引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來提升產業競爭力,也是許多國家致力推動的科技發展政策,所有的努力都是要朝著發展「智慧國家」的方向前進,而最終目的則是要促進全國人民的福祉,讓數位科技為我們帶來更安全、友善和永續的數位生活環境。

  近年來,政府積極運用5G 與AI 發展,來協助產業數位升級,同時也在努力的為國民創造智慧生活環境。我在行政院長任內推動了「台灣AI 行動方案」,就是要讓臺灣在工業4.0 時代,藉由軟硬體的加乘發展,讓臺灣企業,能夠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在新科技時代裡拔得頭籌。

  但是,要邁向智慧國家之路,不能只專注於將數位科技導入社會發展,還必須同時關注數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思考每一項數位科技與人類的共生關係,究竟是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還是剝奪了人們的需要;是在讓人們的工作逐漸消失,還是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讓社會擁有更多元的科技應用環境,還是因為過於仰賴科技,反而削弱了社會的危機應變能力。

  當前的社會環境,已經可以很明顯的看見,數位科技為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政府的施政、產業經濟的互動,同時也逐漸滲透到社會大眾的「生活」之中。
 
  許多以通訊、網路、雲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為核心發展基礎的科技應用,都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發展演變的速度,快得讓我們感覺不到。

  因此,當政府愈努力的推動數位科技來促進產業創新、創造智慧永續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必須引導社會大眾去關注理解,數位科技可能為社會環境帶來的衝擊;從社會不同的角度切入,解讀數位科技與社會生活結合之後,所創造的科技社會意涵;帶領社會大眾思考更全面的科技與社會圖像,認識更長遠、前瞻的視野,為數位科技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奠定更好的共生發展環境。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出版這本書,就是在協助政府引導社會大眾,理解認識數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對未來的數位科技應用發展,勢必會帶來更多正向的助益,促進政府、產業與社會大眾,共同建構一個正向的經濟發展循環;能夠以更正面的態度,在未來更努力的協商解決「數位教育、數位落差、城鄉發展差距」等問題;讓我們能夠更清晰的思考,數位科技與國家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
 
  臺灣在數位科技產業的發展是國際知名的強項,同時也是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製造國之一。在全球競逐的科技產業裡,臺灣應該更積極主動的以「臺灣經驗」作為拓展國際的基礎,協助世界探索數位科技與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同時也讓世界看到臺灣,是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建構成為一個更安全、友善和永續的「智慧國家」。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副總統)

推薦序

認識生活裡的數位科技
卓政宏


  回顧20 年前人們對於即將跨入21 世紀的Y2K 疑慮,再看看今日我們正面臨人工智慧、物聯網、5G 等新科技同時衝擊的數位轉型時代。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觀察這樣的科技迭代歷程,我們很容易就能夠察覺到,這是一個數位科技不斷滲透到人們生活所需、改變人類生活型態的科技與社會發展史。數位科技的發展、演進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1960 年代,許多專家學者關注科技快速發展對社會可能產生的衝擊,認為有必要深入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STS)之間的複雜關係。探討STS 有兩個研究取向,首先是從工程的角度思考,研究科技可能對社會與環境帶來的衝擊;其次是與人文有關的思考,引導人們理解科技力量帶來的價值,運用哲學思維探索認知,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價值關係。
 
  歐盟與美國的學者在探討人工智慧發展時,也會同步融入社會調適(Social Adaptation)的觀點,探討人工智慧影響既有勞動結構、社會倫理的可能範圍;目的是要探索數位科技,對社會各層面活動的影響與變遷,評估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反觀國內,我們不乏「科技導向」的工程思考,習慣將科技視為主體,探討科技在效率與生產力的表現,反而較缺少「需求導向」的人文思考,忽略科技被人們應用與採用的互動關係,缺乏探討社會對於科技的需求與適用性。
 
  資策會近年來致力於協助政府、產業擘劃數位轉型,勾勒數位科技的未來發展樣貌,闡述數位科技的演變趨勢,提醒產業留意科技疊加發展,可能產生的數位創新與轉型契機;同時資策會也更應該提醒大眾認識數位科技,已經對生活各層面所帶來的影響與變化,理解數位科技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共同演化」。

  科技與社會的交互關係,仍然持續在演進,這是一個必須持續思考的議題,更是台灣要邁向下世代數位經濟,不能不重視的思考角度。本書的出版,期許能為各界激起拋磚引玉的效果,引領正視與思考生活各層面,科技與社會互動的關鍵議題。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

推薦序

啟發你的未來數位生活
馮展華


  2020 年因為COVID-19 疫情的爆發,數位科技在防疫應用上,對人們產生極大的幫助與改變。如無接觸的線上宅經濟需求、遠端工作、線上會議、線上教育、虛擬教室、智慧教材、醫療及醫學研究、無接觸科技等等。數位科技深入且全面影響著我們,為生活及工作等帶來了各種便利。但是真的是如此美好嗎?是不是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問題也同時產生?

  面對新型態的數位科技社會,要如何瞭解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全面、巨大且重要的影響呢?資策會MIC 的新書《數位科技應用4.0》, 每個章節皆以為什麼(Why)、如何(How)、什麼樣(What)及總結數位科技可能對此一場域所造成的正面、負面觀點;並且以前瞻的分析視角,提出未來在特定場域之中,可以重點觀察哪些「關鍵議題」。

  書中並以「個人」生活環境、生活場域作為出發點,由近至遠地從個人家庭、工作、醫療、媒體、教育、交通、都市與公共治理等不同的主體,來探討數位科技對於社會與經濟環境的影響。

  本書既生動又全面地整理並介紹了科技各個層次,以深入淺出的話語帶領讀者瞭解科技。過去我們總是只能瞭解到科技的特定面向,而本書以有系統的方式探討數位科技對我們生活所帶來的衝擊。

  推薦您閱讀資策會MIC 的新書《數位科技應用4.0》,相信本書能帶給您科技各種層面的思考與想像,以及因應科技接踵而來的問題與省思,無論好或壞,相信閱讀本書,能對您想知道的未來數位生活有所啟發。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推薦序

未來如何因應數位科技的衝擊是一大議題
黃彥男


  從18 世紀以來,人類科技的發展有了很大的突破,如蒸汽機、電力及其設備、電話、網路,行動通訊的發明及廣泛的運用,都對人類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改變。

  然而科技在過去200 年所造成的一些改變,可能會遠不及近10 年來所發展出來的數位科技,對未來社會及產業的影響。

  數位科技包括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等。這些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全面、巨大且重要的影響。數位科技也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工作的機會。在未來的世界,我們該如何去適應數位科技所帶來的衝擊?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一直扮演著,政府的智庫及產業的顧問角色。過去數十年來,給予政府及產業界很多的政策建言。

  我在2007 年至2008 年,擔任過資策會的副執行長,後來擔任行政院科技會報的副執行秘書,和MIC 的研究團隊有很多的互動,十分欣賞及重視MIC 同仁們的努力及成果。MIC 過去出版的專書,例如《贏在未來——產業分析的12 堂課》、《臺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洞燭機先——競爭情報探勘》、《企業需要的創新地圖》等,都對政府及產業發展有很正面的幫助。

  數位科技帶動技術生產力、創新服務的效果是難以否定的,但導入數位科技的過程之中,也同樣會衍生出很多的社會問題。這本專書,討論了數位科技對社會影響的幾個重要的議題。例如數位科技是否會造成某些工作的消失?數位科技是否會取代醫生、會計師或律師的工作?數位科技是否會變成惡意傳播者的工具,讓有心人士在網路散佈虛假資訊?駭客是否可以利用數位科技,攻擊國家及產業的重要系統,影響我們的生活?數位科技對教育與學習所帶來的影響為何?是否會造成更

  大的「數位落差」?數位科技對個人隱私權的影響?數位科技所造成的倫理、歧視、法規、風險的問題,如何解決?

  以上的問題,這本專書都給了讀者很好的分析及討論。專書的最後結論提到數位科技對於社會經濟影響的關鍵議題,在不同層面皆回應了政府「數位國土」、「數位公民權」的發展目標。例如AI 倫理回應了新的「人機關係」、數位國土回應了安全性(Safety)、「網路中立性」回應了數位公民權(Digital Citizenship)、「開源協作」回應了知識與資訊的開放性、「區塊鏈與帳聯網」則回應了新的數位信任(Trust)與管制問題、「科技與性別平權」及「數位落差」則分別回應以性別、地域發展的資源近用性。MIC 綜合近年來,在數位科技研究而出版的這本《數位科技應用4.0》專書,也必然會成 政府未來數位國家發展及產業數位轉型的重要參考文件。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導讀

未來社會全面邁入數位科技應用4.0
詹文男


  自1946 年美國賓州大學J.W. Mauchly 與J. Presper Echert 為美國陸軍設計製造出做為砲彈彈道研究之用的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世界第一部電腦(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之後,數位科技即不斷的向前演進,應用的層面也愈來愈廣泛。

  早期的數位科技應用以大型電腦(主機)為主,主要運用在政府、軍方及大型企業(如金融銀行)之中,用來進行入口普查、導航計算、金融交易及資料處理、企業資源規劃⋯⋯等等用途,筆者將之稱為數位科技應用1.0;之後個人電腦開始普及,逐漸擴散至廣大的家庭及中小企業,主要的應用在於提高個人及辦公室工作生產力,常見的應用包括文字處理程式、試算表及簡報等辦公軟體。也因為其普及至一般家庭,因此有關於教育學習及娛樂等方面的應用也逐漸開展,多媒體及遊戲等家用軟體市場開始快速成長,這是2.0。

  而在網際網路(Internet)與智慧型手機的蓬勃發展下,數位科技應用進入另一個階段。每一個人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點透過手機擷取各種公共服務或者商業資訊:政府服務民眾、商家尋找與獲取客戶、企業掌握組織內即時動態,都可以一指搞定。人與人之間也幾乎沒有空間距離,隨時可以透過即時通訊軟體進行溝通與聯繫,實現天涯若比鄰的境界,數位科技應用進入3.0。

  隨著各種數位科技的持續進步與突破,尤其是過往分別獨立發展的數位科技如今疊加交會,產生龐大的數位創新與轉型契機。這些關鍵的數位科技包含iABC DEF 等7 類:

  1. i: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科技讓實體資產、機器、設備與各種物件可以與虛擬軟體、網路進行連結,讓企業得以控制實體物件並進一步結合網路、軟體進行自動化。萬物聯網下,人物、物物可通,帶來了巨大的應用創新的機會。

  2. A:AI 及AR/VR: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模擬人的智慧,可以協助企業人員決策並能讓機器智慧化、自動化,有效率協助人們完成相關作業。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則是運用電腦視覺技術以及其他感測技術(震動、聽覺等),讓企業可以結合實體與虛擬,協助人員工作效率、教育訓練、遠端安全操作機器等。

  3. B:Blockchain:區塊鏈運用加密技術可以讓企業間、企業顧客間進行自動契約簽訂、自動化交易等,加速企業交易以及發展新的生態系交易。

  4. C:Cloud/Cyber Security。雲端運算運用技術可以分享大量運算資源,並容易連結創造生態系共享資源。企業除了可以善用雲端服務的運算資源降低IT 軟硬體成本,也可以運用雲端運算服務聯結顧客、供應商與創造生態系。Cyber Security 技術則協助企業保護資訊安全,避免數據外洩、病毒攻擊。

  5. D:DataTech/Drone。DataTech 指的是大數據處理技術,可以協助企業蒐集、儲存、運算各種數據以協助數據透明化、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發展。Drone 則是無人機,可以讓企業進行遠距離操控,提升效率、減少操作危險。政府也可利用無人機進行交通監控與災難救援。

  6. E:Edge Computing。Edge Computing 為邊緣計算,可以讓企業將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運算在工廠端、零售店面端運算,加快回應速度、運算效率。

  7. F:the Fifth G:5G 除了可提供一般消費者使用外,5G 的三大應用場景也可在機器間通訊和物聯網(IoT)領域發揮極大的價值。大頻寬提供可高達10Gbps 的資料傳輸率, 遠超當前4G 標準。5G 的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要求非常苛刻,端到端延遲低至毫秒級;大規模物聯網連接(mMTC)則可提供每平方公里數十萬個物聯網設備的連接。

  以上的數位科技影響的層面包括家庭、工作與就業、醫療與照護、媒體與傳播、教育與學習、交通與運輸及都市與公共治理等等面向,不僅對國家經濟有所影響,對於社會發展更是有重大的衝擊。即在這些數位科技應用的交互影響下,未來的經濟社會將有全新的面貌,數位科技應用邁向4.0。

  舉例而言,人工智慧的技術這幾年有驚人的進展,其不僅已融入在個人生活、工作之中,更已廣泛應用於多元的開放場域內,

  1. 智慧交通與車輛:新興自駕車技術透過外部相機、雷達與光達所蒐集的環境數據,如交通號誌、行車標線、車間距離等,經由強大的AI 系統進行感測數據融合與分析,由系統接手自動駕駛、徹底解放駕駛的雙手,並可迅速判斷周遭突發狀況。譬如障礙物掉落或行人穿越馬路等,系統即時採取安全駕駛干預與控制;最終目標是達到L5(自動駕駛第五級)的全自動駕駛理想情境。同樣的自駕車技術,更有機會應用於無人巴士、無人計程車(Robotaxis),透過共享經濟模式讓商用自駕車加速市場化。

  部份廠商在路燈或十字路口裝設車輛感測雷達或相機,可以計算道路的車流量,作為交通號誌的自動控制,又或進行空位停車格的影像辨識,提供民眾方便即時查找停車位,政府更可以運用AI 分析最佳動態費率,提升離尖峰時段的車位週轉率。另可以安裝安全監控相機,用以辨識特定車牌的可疑車輛與目標失智老人比對協尋等服務。

  2. 智慧能源與環境:智慧路燈是近年興起的城市智慧化複合式感測設備,它可以根據環境的明暗度,自動調整最適的燈光照度,扮演一週七天,一天24 小時全年無休的城市守護者,並提升電力使用效益。除此之外,它還可以感測周遭的溫濕度、PM 2.5 濃度,作為區域空氣品質的監測依據,並自動啟動附近大樓、學校、醫院的空氣清淨機與空調設備運作,降低民眾吸入過多有害氣體的風險。

  3. 智慧金融與零售:AI 未來也將大幅應用到智慧金融,讓銀行帳戶不再只是支付工具,更轉型為個人化的理財幫手,更有效率地服務客戶。譬如,客戶透過智慧音箱Alexa 要購買高爾夫球具,但Alexa 建議不要買,因為本月支出已超過預算,若執意購買將影響暑期的出遊行程。等到出遊之日,銀行App 判斷使用者的手機行事曆與訂票記錄,自動按天投保旅遊平安險,等到回國再中斷投保。過程之中完全不需主動申請。上述顯示未來AI 透過技術層提供內嵌式銀行服務(Embedded Banking),讓銀行金融服務無所不在——Bank 4.0 新趨勢。

  4. 智慧農業:未來智慧農業也將廣泛應用AI 科技。例如,智慧農場布建各種感測器,如溫度、土壤水份與濕度、CO2 含量、照度等,當溫度過高即連動電風扇或空調降低溫度,土壤過於乾燥則啟動灑水系統等。畜牧業亦可以利用AI 進行動物生理數據感測或圖像辨識,以進行疾病的預防與飼養高品質的健康動物。

  5. 民生福祉:在未來的超高齡社會,AI 也能發揮極大的效用。例如智慧穿戴或尊重隱私的去識別化居家遠距照護科技(如:熱影像、毫米波雷達、肢體動作影像辨識等)。當發生異常或緊急狀況再進行即時通報,藉以減少照顧者長時間負擔,使其獲得足夠的喘息支持,進而能夠兼顧家庭與工作兩方角色;另一方面,也可採用AI 科技延長老人自立健康、減少臥病在床的時間。例如結合科技的感官互動遊戲(AR/VR)或非藥物治療,鼓勵老人持續動腦、活動身體以及與人相處,甚至發揮更多自我價值,延緩生理老化或失智的情況。這般的創新「老人福祉科技」目前普及率還低,卻擁有相當大的市場潛在需求。

  此外,現階段城市建設多未完全考量高齡者需求,設計符合樂齡、安老且友善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空間。以日常生活為例,老人可能就會遇到社區既有的空間和動線設計不適合助行器、輪椅,上下樓梯很吃力。當獨身老人需要外出購物、看診或旅遊,首先就會遇到交通或移動的障礙;到了商場可能也會碰到標示的字體太小或商品分量過多等問題,然而若他們不願意出門,又將衍生更多的社會安全問題。

  基於此,未來城市預期將發展適合老人居住的社區,建構高齡友善的居家、移動和休閒環境,讓老人能夠使用科技獨立自主且無礙地自在生活。譬如:住宅建構智慧語音管家系統,可以聲控所有的家電產品、採購所需日用品,以及語音訂餐、叫車、繳費、掛號服務等。同時為了撫慰獨居老人的寂寞心靈,可以提供AI 陪伴機器人可與老人聊天、兼具管家身分。針對城市移動解決方案,可針對偏鄉老人提供無人自駕車友善共乘服務平台,增進老人自主外出的意願。

  6. 健康養生。未來民眾飲食習慣將講究吃得好、吃得安心、更要吃得有感情。因此,食物的追本溯源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運用無線射頻辨識物聯網與區塊鏈技術,將可完整地記錄食品產銷履歷,消費者透過掃描即可得知「食品原料來源、生產與物流運送過程以及生產商背後的品牌故事」等,讓資訊公開透明、無法被竄改,多重保障生產商、供應商、消費者的權益。當食安問題發生時,就可串連到區塊鏈後的資料來找出發生問題的環節,讓民眾免於擔心食安問題,並可安心地品味美食文化。

  未來大眾市場也將重視休閒文化,尤其體現在「運動經濟」。消費者更願意花錢在購買運動服裝與產品,衍生智慧衣、智慧穿戴的應用需求,搭載接觸式感測器可記錄呼吸、心率、血壓變化與各種運動數據,據此提供未來健身與運動成績改善的建議。此外,「數位健身教練」未來市場值得期待,在新興5G、物聯網技術演進與普及發展下,消費者可以在家中運動,如瑜珈、飛輪有氧,同時接受遠距或虛擬的3D 全息投影健身教練的帶動做或即時建議,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在家中體驗專業的健身訓練課程。

  整體而言,數位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效用是無庸置疑的,但也為社會帶來許多的問題與隱憂。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為了讓更多的民眾瞭解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全面、巨大且重要的影響,進而思索如何適應及迎向新型態的數位科技社會,特別集許多產業研究同仁之力撰寫此書。希望透過此書讓更多學子及民眾瞭解數位科技的進展與應用,以及可能面臨的倫理議題及風險,以提升全民的數位素養。

  本書嘗試以「個人」生活環境、生活場域作為出發點,由近至遠地從個人的「家庭與親密關係」、「工作與就業」、「醫療與照護」、「媒體與傳播」、「教育與學習」、「交通與運輸」、「都市與公共治理」等不同的主體,以人為核心,由近而遠地來探討數位科技對於社會與經濟環境的影響。每章的分析,都包含四個部分:

  第一,為什麼數位科技會在此一場域發生作用?且在此一場域中已有哪些數位科技的產品、技術與服務出現。

  第二,數位科技對此一場域是如何產生作用,以及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這裡所謂的影響包含「生產力提升」、「創新型服務」及「新倫理與風險」三個分析架構,分別從生產效率、創新服務與衍生的倫理與風險問題進行分析。

  第三,數位科技落在此一場域之後,創造、產生了什麼樣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人類生活境況與條件以及數位科技所可能衍生出的新興課題與隱憂。

  第四,總結數位科技可能對此一場域所造成的正面、負面觀點。以前瞻性的分析視角,提出未來在此一場域之中,可以重點觀察哪些關鍵議題(比如符合人性化的使用者介面、科技倫理與道德風險、數據信任關係等)。

  我們期望透過此書,除了解析數位科技社會各領域可能呈現的面貌以及數位科技所帶動的各層面正負面影響之外,也針對研究發現提出台灣在邁向數位科技應用4.0 應關注的八項關鍵課題,這包括:1. 資訊中立與數位近用權;2. 數位技能落差與教育;3. 數位專業之性別平權;4. 跨領域鏈結與人才培育;5. 開源協作與開放生態系;6. 去中心化、分散化數位治理;7. 數位國土與資訊安全;8. 資訊與人工智慧倫理。

  這八項關鍵課題皆為邁向數位經濟時代的數位國家需要關注的面向,它們不僅影響著未來台灣經濟的永續,更牽動著我國社會未來是否能夠健全的發展,絕對需要全民共同提前來面對,而且更需要政府的超前部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下来感觉作者的专业背景很扎实,语言组织上带着一股学者特有的严谨,但同时又努力避免掉入学术术语的陷阱,试图跟普罗大众对话。我特别欣赏它没有回避“风险”这个议题。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毋庸置疑,但数据隐私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对科技巨头的信任度又该如何建立?在台湾这样一个高度依赖网路通讯的社会,个人资料的安全性是每天都会被讨论的话题。这本书有没有对现行的法律框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建议?或者至少,在探讨新的应用场景时,能同步提出对应的风险管控机制。我更倾向于那种“审慎乐观”的态度,而不是盲目乐观,毕竟,只有充分理解风险,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这种成熟、不偏激的论述,对于建立社会对新科技的理性认知非常关键。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有点担心这会是一本老生常谈的“科技万岁论”,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了。但翻阅目录时,特别是看到一些关于“数位鸿沟”和“社会公平”的章节标题,我内心燃起了希望。在台湾,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直存在,如果科技进步只是让有资源的人更有效率地获取信息和财富,而让弱势群体被进一步边缘化,那这种“共生”就变成了一种不对等的寄生关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针对这个痛点提出深刻的批判性思考。例如,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偏乡学校如何真正享受到最新的数位教学资源,而不是沦为形式主义?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探讨,远比单纯介绍最新的AI模型要来得重要。阅读体验上,如果能适时穿插一些发人深省的图表或数据可视化,让冰冷的数据变得有温度,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未来感和一些复古的元素混搭在一起,很抓人眼球。拿到手(或者说点开电子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台湾现在的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面对“科技共生”这个议题,到底能给出什么样独特的视角。毕竟我们这块土地,在电子化、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得挺快的,但同时传统产业的转型压力也很大。我比较好奇的是,它会不会深入探讨AI伦理在我们的文化脉络下会如何展现?比如,当AI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决策制定时,我们如何保持社会原有的那种人情味和人际连接?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对技术本身有多酷炫的描述,而是如何将这些技术“落地”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里,从捷运搭乘的便利到社区照护体系的革新,有没有实际的案例分析来支撑“4.0时代”的论断。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一些全球趋势,那未免就有点可惜了,毕竟台湾的读者更期待看到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深度剖析。那种读完后,能让人忍不住拿起手机研究一下某个新政策或新技术应用的冲动,才是真正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电子书的阅读体验相当流畅,这一点必须先点赞。但光是流畅度是不够的,内容上,我比较关注“面对”这个动词背后的行动指南。我们都晓得科技发展是必然趋势,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主或基层工作者来说,“未来社会”听起来更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口号。这本书有没有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箱,帮助大家理解如何进行“技能重塑”?比方说,传统的制造业工人,面对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告知“你会失业”,而是明确的“下一步该学什么”。我期待的评价标准是,这本书能不能成为一个桥梁,把高深的科技概念,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台湾人听得懂的方式翻译过来。如果书中能多一些访谈,比如专访那些成功转型的前辈,他们的经验分享会比纯理论分析更有说服力,毕竟,台湾的成功故事往往都藏在那些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的小人物身上。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很宏大,试图描绘一个“共生”的蓝图,但我更关注实现这个蓝图过程中的“情绪劳动”和“心理建设”。当工作模式被重新定义,人与机器的关系被重塑时,我们如何维持自身的价值感和心理健康?我想知道,在作者的构想中,台湾的“人”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这种快速的更迭。科技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人其实是处于一种持续的焦虑之中,害怕自己被淘汰,害怕下一波变革又将自己抛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心理调适的建议,或者探讨如何在“人机协作”中保持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和同理心,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指南。我希望阅读后能有一种平静的力量,而不是更深的茫然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