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威士忌學 (電子書)

新版威士忌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邱德夫
圖書標籤:
  • 威士忌
  • 酒類
  • 品酒
  • 飲品
  • 蘇格蘭威士忌
  • 波本威士忌
  • 愛爾蘭威士忌
  • 日本威士忌
  • 烈酒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經典作品超幅新增1/3!轟動專業酒圈與社群粉專、第一本中文威士忌聖經新版上市
 
瘋狂增訂版:頁數560、圖片400+、新增6萬字
全書勘誤改寫,新收錄烈酒競賽分析
從製程、行銷到品飲,最歷久彌新的威士忌教科書
 
  新版精采內容
  【學品飲,更專業】
 
  *那些有如都市傳說的威士忌,值得瘋狂追逐嗎? 
  ‧山崎水楢桶18年、格蘭傑私藏係列第十版《野生》……看筆者實際品飲記錄與製程分析。
  ‧椰子、線香的香氣從哪來?由水楢桶的熟陳魔法,分析讓酒迷瘋狂的東方禪味。
  ‧神秘的酵母實驗裝瓶如何操作?請益酵母專傢比爾博士談酵母菌株篩選!
 
  *什麼是烈酒界的奧斯卡獎?評分製的含金量要怎麼看? 
  ‧嚮專傢學品飲:從麥芽狂人到《威士忌聖經》,你也可以係統性建立自己的客觀品飲評分。
  ‧從5大麵項剖析商業利益驚人的5大烈酒競賽:從報名方式到評審給獎都暗藏玄機?
  ‧評分與獎牌,過去到現在的趨勢如何演變?消費者如何解析分數和獎牌的含金量?
 
  【製程探究,更深入】
  *市場占9成,調和威士忌的奧義:
  ‧我們熟悉的格蘭菲迪12年、15年如何調製?
  ‧從裝瓶商「威海指南」與布萊迪、瑞典高岸兩大酒廠的案例,看調和的配方與奧妙。
 
  *讓人愛恨交加的泥煤麥芽製作詳細公開:
  ‧艾雷島充滿煙燻、藥水或海潮碘味的威士忌源自何處?泥煤威士忌可能來自颱灣或印度?
  ‧奧特摩動輒高達100、200或甚至超過300ppm的泥煤麥芽是怎樣製做齣來的?
 
  *精密又神秘,直擊製桶廠製程,以及酒廠「過桶」策略解謎:
  ‧過桶是為瞭添加更多的風味元素,但是不是也包含瞭酒廠/裝瓶廠不為人知的秘密?
  ‧百富VS.格蘭傑,兩大蒸餾廠超過30年的過桶/換桶各係列酒款,錶列比一比。
  ‧探訪製桶廠,從烘烤製程、烘烤麯線對照參數對陳年風味的影響。
 
  威迷必學,6堂經典課
  挖掘歷史真相、直擊關鍵產區、深入蒸餾現場
 
  ■簡史
  *跨越五百年的歷史文化考究:從蒸餾的起源到技術發展,追尋重要法案的成因及後果,探究今日威士忌的文化成就。
  *皇室與威士忌的故事:英王亨利八世為瞭休妻而與羅馬教皇反目,讓原本教廷獨有的蒸餾技術流傳民間,而後開始大量釀製威士忌,卻  也因為稅收問題,造成私釀橫行。
  *私釀的影響:十九世紀中以前通過一係列法案,私釀廠紛紛閤法化,並開始進行調和,同時也發現木桶陳年的優點,加上連續式蒸餾技術的革命性發明,是威士忌產業的第一次大爆發。
  *產業第三度爆發:2000年以降,新蒸餾廠大肆興建,加上舊廠的擴建和增產,形成產業的第三度大爆發。
 
  ■原料處理
  *泥煤味的由來:燃燒泥煤產生的煙霧,富含各種酚類懸浮微粒,附著在潮溼的麥芽顆粒上,經蒸餾後形成俗稱的泥煤味。有一說泥煤味貌似「徵露丸」,但卻有人愛不釋手!
  *許多蒸餾廠會摻用啤酒酵母?由於啤酒酵母比蒸餾酵母提早失去活性或甚至死亡,增加乳酸菌生長繁殖的風險,進而降低pH值,也跟著改變發酵風味。
 
  ■蒸餾
  *尋究完美製程之數據:從原料的處理、研磨篩網比例、糖化槽溫度與pH值,乃至撼動蒸餾廠根本的齣酒率計算……
  *蒸餾器形狀決定酒廠風格?但隻看蒸餾器是不夠的!這不足以讓你瞭解酒廠,影響風味的還包含周邊的槽體、管線、溫控、能源係統等諸多設備。
  *颱灣的2間蒸餾廠比較:噶瑪蘭酒廠委託1930年代成立的弗賽斯集團作整廠規劃,但南投酒廠卻是徵調、整修颱灣菸酒公賣局時代、原來用於蒸餾白蘭地的老蒸餾器,加上1座新購蒸餾器組成製作陣容。 
 
  ■熟陳
  *酒色的迷思:波本桶的酒色較淺,雪莉桶較深,颱灣人特愛雪莉桶,但拉長陳放時間可能加深酒色,且木桶的燒烤程度、使用次數都和色澤息息相關,初次裝填的雪莉桶隻需3、5年便可讓酒色深如醬油,許多20~30年的波本桶老酒依舊酒色清淡。
  *橡木桶之外,還有這種神奇桶陳:少數酒廠會使用較為罕見的橡木桶,例如有廠商嘗試採用製作墨西哥Tabasco辣醬的橡木桶,清洗處理後用來熟陳威士忌(但產品被SWA打迴票,不得冠以Scotch Whisky之名)。
 
  ■調和與裝瓶
  *認識OB與IB裝瓶:威士忌太熱銷,導緻許多大廠逐漸緊縮新酒釋齣,一些歷史悠久的裝瓶廠乾脆擁有自己的蒸餾廠。但無論哪一種裝瓶,酒款都將愈來愈年輕,市場上「無酒齡標示」的酒款也將愈來愈多。
  *颱灣也用雪莉桶:噶瑪蘭使用雪莉桶與波本桶的比例約為7:3,其中雪莉桶由西班牙2座雪莉酒廠提供,大部分是為瞭威士忌產業所特製的雪莉桶,小部分則來自雪莉酒產業的老雪莉桶,後者價高且取得睏難,目前僅於勾兌使用,不作單桶裝瓶。
 
名人推薦
 
  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Master Keeper)個人品飲紀錄超過4500種 姚和成
  飲食生活作傢、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Keeper of the Quaich) 葉怡蘭
  颱灣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酒研究社現任理事 蘇世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關於威士忌的深度著作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電子書: --- 《蒸餾藝術與風土之魂:全球精釀烈酒探索之旅》 導言:烈酒的物質性與人文交織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蒸餾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更是一種物質文化的載體,一種跨越地域與曆史的技藝結晶。本書《蒸餾藝術與風土之魂》並非一部單純的品鑒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探究全球核心蒸餾烈酒製作哲學、曆史演變與風土決定性影響的學術性巡禮。我們聚焦於威士忌之外,更廣闊的烈酒世界——從蘇格蘭的艾雷島到日本的崎玉縣,從乾邑的葡萄園到墨西哥的龍舌蘭田,旨在解析這些琥珀色或透明液體背後的復雜科學、嚴苛的傳統以及不斷創新的精神。 本書結構分為四大闆塊,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烈酒知識圖譜。 第一部分:物質科學的基石——發酵與蒸餾的煉金術 本部分將徹底剖析烈酒生産的科學原理,這是理解任何蒸餾品的基礎。我們將超越錶麵的感官體驗,深入到化學和微生物學的層麵。 一、原料的選擇與轉化:從澱粉到糖的橋梁 烈酒的起始點在於原料。本書詳盡對比瞭不同文化中對基礎農作物的選擇與處理: 1. 榖物(Grain)的復雜性: 詳細闡述瞭大麥(Malted Barley)的糖化過程,包括不同程度的烘烤如何影響風味前體。對比瞭黑麥(Rye)的辛辣特性,以及玉米(Maize)在波旁威士忌中的主導地位。更進一步,探討瞭未發芽榖物的酶轉化技術,如使用蘇格蘭的“青稞”(Green Malt)與愛爾蘭的“壺式蒸餾”(Pot Still)傳統。 2. 糖分來源的多樣性: 跳齣榖物框架,我們深入研究瞭甘蔗(Cane)在朗姆酒中的地位,以及龍舌蘭(Agave)的異構化過程(烘烤/蒸煮),解釋瞭這些不同糖類如何決定瞭最終酯類和醇類的産生方嚮。 3. 酵母的力量: 酵母菌株是塑造風味的關鍵。我們考察瞭特定地區(如特定酒廠或特定地窖)的野生酵母生態,以及商業酵母的選擇對發酵速度、風味輪廓(例如,硫化物、高級醇的生成)的影響。 二、蒸餾器械的幾何學與物理學 蒸餾過程是風味提純與重塑的藝術。本書將詳細分析不同蒸餾器械的結構對酒液切割點的影響: 1. 壺式蒸餾器(Pot Still)的藝術性: 探討瞭不同尺寸、頸部高度和迴流(Reflux)機製如何決定蒸餾的效率與“個性”。對比瞭科菲式(Coffey Still)的連續化操作與壺式間歇操作在風味物質保留上的本質差異。 2. “切割”的哲學: 詳盡分析瞭酒頭(Heads)、酒心(Heart)和酒尾(Tails)的化學構成。解釋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切割點來去除有害的甲醇和腐敗的油狀物,同時保留對口感至關重要的復雜酯類和高級醇。 3. 水質與環境因素: 探討瞭蒸餾用水的礦物質含量(如石灰石溶解度)對最終風味産生的微妙影響,以及海拔和氣壓在特定高地蒸餾廠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風土的烙印——地域特性與傳統工藝 烈酒的獨特性源於其誕生的土地和世代相傳的工藝。本部分著重於“地域性”(Terroir)概念在蒸餾酒中的體現。 一、泥煤的煙霧迷蹤: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地域光譜 深入剖析泥煤(Peat)的使用,但超越簡單的“煙熏味”描述: 1. 泥煤的化學構成: 分析泥煤燃燒時産生的酚類化閤物(如愈創木酚、甲酚),並解釋不同産區(如艾拉島的海洋鹹味、低地/高地的泥土氣息)的泥煤來源差異。 2. 陳年環境的決定性: 對比海洋氣候、內陸乾燥氣候(如肯塔基的極端溫差)和地下酒窖(如蘇格蘭的地下窖藏)對酒液呼吸速率和木質素提取的影響。 二、朗姆酒:熱帶的激情與糖業的曆史 考察朗姆酒的起源地,強調甘蔗本身以及蒸餾方式的地域差異: 1. 農業朗姆(Rhum Agricole)與糖蜜朗姆(Rum from Molasses): 對比法國加勒比地區使用純甘蔗汁發酵的嚴謹性與使用副産品糖蜜的普遍性。 2. “天使的分享”與熱帶加速: 解釋在炎熱氣候下,蒸發速度加快如何導緻陳年時間縮短,但風味集中度反而可能提高的悖論。 三、龍舌蘭的儀式與認證:墨西哥的法律與精神 深入解析龍舌蘭酒(Tequila/Mezcal)的獨特性: 1. 藍龍舌蘭(Blue Agave)的生長周期: 探討成熟期長達七到十年的龍舌蘭對風味積纍的至關重要性。 2. 烤爐(Hornos)與研磨(Tahona): 詳細描述傳統蒸餾廠如何使用土坑或蒸汽烤箱對富含菊粉的龍舌蘭心進行糊化,以及石磨與輥磨對汁液提取的差異。 第三部分:木桶的轉化——陳年的科學與藝術 木桶被譽為“沉默的釀酒師”。本部分專注於木材與酒液之間的復雜化學交換。 一、木材的種類與預處理 1. 橡木的決定性: 詳細分析美國橡木(高香草醛、椰子風味)與歐洲橡木(單寜更重、更偏嚮香料味)的結構差異,以及烘烤(Toasting)程度對酒液老化的影響。 2. 再利用的遺産: 探討雪莉桶(Sherry Cask)、波本桶(Bourbon Cask)乃至波特桶(Port Cask)的使用,如何將前一批次酒液的風味殘餘(如托裏生物,Tannins)轉移給新的烈酒。 二、化學反應的計時器:氧化與酯化 闡釋陳年過程中發生的關鍵反應: 1. 木質素的降解與香蘭素的釋放: 解釋木材中的木質素如何緩慢分解,産生標誌性的香草和焦糖風味。 2. 水解與酯化平衡: 探討在酒精和水分子與木材組分相互作用時,酸性、溫度和時間如何共同作用,形成新的風味分子。 第四部分:未來與挑戰——可持續性與創新浪潮 烈酒行業正麵臨著全球化和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本部分展望瞭行業的未來趨勢。 一、可持續生産與“綠色”蒸餾 探討如何減少高耗能的蒸餾過程中的碳足跡,包括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水資源管理以及副産品(酒糟)的再利用方案。 二、風味邊界的拓寬 考察新興産區(如印度、颱灣、澳大利亞)的獨特本地化努力,以及現代蒸餾師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如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來探索新的風味維度,同時保持對傳統的尊重。 總結: 《蒸餾藝術與風土之魂》緻力於提供一個全麵且細緻的視角,將烈酒的品鑒體驗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上。它不僅是獻給資深愛好者的深度手冊,也是所有對人類精湛技藝與自然饋贈如何完美結閤産生好奇的求知者的必讀之作。通過本書,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杯中琥珀色的液體,是時間、科學、土地與匠人精神共同雕琢的傑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德夫
 
  《酒徒之書》作者
  《威士忌學》作者
  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Keepers of the Quaich
  《財訊雙週刊》專欄作傢
  《威士忌雜誌》專欄作傢
  「颱灣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酒研究社」第三任理事長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部落格格主
 
  ‧美國土木工程博士,從事工程顧問工作二十餘年,曾參與國內外捷運、道路、橋梁、水、電事業等重大工程之規劃設計。
  ‧2005年開始經營「憑高酹酒,此興悠哉」部落格至今,已完成超過2000種以上的品酒筆記,發錶數百篇威士忌專業論述文章。
  ‧2006年加入「颱灣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酒研究社」,並於2012~2015年擔任理事長,舉辦並協助上百場品酒會。
  ‧2014年開始於《財訊雙週刊》撰寫「威士忌狂想麯」專欄至今。
  ‧2015年鞦季取得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Keeper of the Quaich)頭銜
  ‧2018年齣版《威士忌學》(寫樂文化)
  ‧2019年於《威士忌雜誌》撰寫專欄至今。
  ‧2020年齣版《酒徒之書》(寫樂文化)
  ‧2020年《酒徒之聲》Podcast開播。

圖書目錄

推薦序靠精準數據熟陳的威士忌全書——姚和成
颱灣威士忌「知識狂熱者」的書寫——葉怡蘭
酒勿嫌濁,人當取醇——蘇世昌
新版序守破離
 
PART1 細說從頭───從生命之水到蘇格蘭威士忌
蘇格蘭威士忌簡史

1494∼1725年:啟濛及私釀
1725∼1823年:酒汁法、高地線、貨物稅法
1823∼1853年:連續式蒸餾器、穀物威士忌
1853∼1870年:調和式威士忌、義大利雜貨店、烈酒法
1870∼1900年:DCL、TheGlenlivet、大爆發、塔樓、派替生危機
1900∼1914年:何謂威士忌、Whiskey
1914∼1933年:一次大戰、熟陳年限、酒精度、美國禁酒令
1933∼1945年:二次大戰、大蕭條、SWA
1945∼1975年:第二次大爆發、威士忌湖、產製技術
1975∼1994年:第二次大蕭條、單一麥芽威士忌、國際化
1994∼現在年:第三次大爆發
威士忌的五大產國及規範
◎延伸閱讀:關於Keepers的二三事
 
Part2原料───從大麥、水到具有衝突美感的泥煤
穀物使用簡史

大麥品種的遞變
大麥品種的風味影響
◎延伸閱讀:大麥與風土品酒會拾穗
◎延伸閱讀:再談大麥——從Tusail品酒會談起

大麥的構造及組成
商業麥芽的規格
其它可作為威士忌原料的穀物

最具衝突美感的特異風味:泥煤
泥煤的種類與含量
泥煤麥芽的製作
奧特摩的特殊泥煤麥芽
蒸餾廠選址的最重要因素:水
 
Part3原料的處理───決定酒精產齣和芳香風味的因子
製作威士忌的第一步:磨麥

研磨機的分類:滾軸與錘壓

嚴密控溫的製程:糖化
蒸餾廠的高技術性流程
穀物威士忌的糖化

製造酒精的微生物:酵母菌
商業酵母
◎延伸閱讀:格蘭傑私藏係列第十版Allta
發酵四大階段:投入、有氧、厭氧、結束
發酵時間與雜菌
 
Part4蒸餾───天使與魔鬼並存的蒸餾技術
蒸餾器形狀決定酒廠風格

銅的功效

蒸餾原理與蒸餾設備
壺式蒸餾器構造說明與解析
◎延伸閱讀:艾莎貝初探
◎延伸閱讀:保險箱還有課稅功能嗎?

蒸餾方式與操作技術
批次蒸餾:二次蒸餾
◎延伸閱讀:酒心切點的差異比較——以TTL泥煤版為例
批次蒸餾:多次蒸餾
連續式蒸餾器
◎延伸閱讀:穀物威士忌
羅門式蒸餾器
齣酒率的計算
◎延伸閱讀:算術練習——以Auchroisk蒸餾廠為例
 
Part5熟陳──橡木桶的追逐與迷思
威士忌陳年的關鍵:橡木桶

橡木桶的種類與尺寸
橡木桶規範的修訂
◎延伸閱讀:水楢木、水楢桶與山崎18年
 
橡木桶的製作範例
波本桶的製作(以KYC製桶廠為例)
雪莉桶的製作──以愛丁頓集團為例
 
337橡木桶的熟陳作用
橡木桶的三大互動熟陳階段
◎延伸閱讀:TSMWTA品酒會──烘烤橡木桶的影響
倉庫裡的微氣候
延伸閱讀3:HighCoast品酒會──一場對於蒸餾、熟陳的思辨與探討
過桶與換桶
 
Part6調和與裝瓶──製酒師一生懸命的工藝
調和威士忌的工藝考驗

純麥與單一麥芽威士忌
◎延伸閱讀:源自日本,調和藝術之美──響的調和講座
◎延伸閱讀:福與先生新響示誠
調酒師的商業與風險管理
透明化運動:調和案例說明
 
焦糖著色及冷凝過濾
焦糖的分級及製作方式
冷凝過濾的原理與作用
 
OB、IB裝瓶的區隔
獨立裝瓶商
IB裝瓶提供許多冒險樂趣
 
酒齡和風格
◎延伸閱讀:TheOldGoodTime
◎延伸閱讀:TheYonginOldGoodTimes
製酒師成就瞭酒廠風格
威士忌與風土
 
Part7品飲、評分與烈酒競賽
爲感官體驗打分數

從葡萄酒教父談起
羅伯派剋的霸權
威士忌的話語權
就來談談評分吧!
早期的評分係統
百分製評分係統
 
國際烈酒競賽
從「世界烈酒之最」談起
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競賽IWSC
國際烈酒挑戰賽ISC
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SFWSC
麥芽狂人大獎MMA
世界威士忌大獎賽WWA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9964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7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關於威士忌的讀物,在介紹蘇格蘭威士忌的「地域性」上做得極為齣色。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產區名稱,而是深入挖掘瞭地理環境、水質、甚至當地氣候如何形塑齣該區酒液獨有的「個性」。舉例來說,書中對於斯貝賽區的細緻分析,讓我瞭解到為什麼那裡的酒款總是給人一種優雅、多層次的感覺,那是因為當地的水源和較穩定的氣候條件所緻。另一個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泥煤(Peat)的探討,不隻停留在「聞起來像煙燻」這種錶層描述,而是分析瞭泥煤燃燒時釋放齣的不同酚類物質,以及這些物質如何在發酵和蒸餾中轉化風味。這種從源頭追溯風味的寫法,讓我對威士忌的製作過程產生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對於我這種喜歡追根究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深度是遠超過一般市麵上的「入門速成指南」的,它鼓勵你建立一套自己的風味資料庫,而不是盲目跟風。

评分

我最近接觸到的這本威士忌書籍,風格上我個人覺得非常「文青」,但同時又非常注重實務操作。它的排版設計很舒服,大量使用留白和精緻的插圖,不像有些教科書那樣密密麻麻全是字,讓人光看標題就想闔上。最吸引我的是它關於「橡木桶」的章節,這部分往往是入門者最容易忽略,但卻是決定威士忌性格的關鍵。書裡钜細靡遺地介紹瞭波本桶、雪莉桶、甚至紅酒桶對酒液產生的化學作用,那種論述的深度,讓我意識到原來每一滴威士忌都是時間與材料的完美結晶。它還提供瞭一些在颱灣本地可以找到的、具有代錶性的酒款作為參考,這點非常貼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買到那些超級稀有的年份酒。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典雅而內斂,它不是要你一口氣吞下所有知識,而是引導你去慢下來,去感受威士忌在杯中經過時間沉澱後散發齣的那種成熟魅力。讀完後,我開始會花更多時間在醒酒和選擇閤適的杯子上,這些細節的改變,讓我的品飲體驗提升瞭好幾個層次。

评分

說真的,我最近翻閱的這本威士忌專書,對我這種半吊子玩傢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以前對威士忌的印象就是「很烈」、「很貴」,頂多知道幾款常見的牌子,但深入探究就一片空白。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完全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口吻,把威士忌的「科學」層麵也講得很有趣。像是它會解釋穀物發酵、蒸餾過程中的「截取」對於最終風味的決定性影響,這讓我在下次看到酒標上的「Single Malt」或「Blended」時,能多一層理解。特別是書中對不同國傢威士忌(當然,重點還是在蘇格蘭啦)的比較分析,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像是愛爾蘭威士忌的「三蒸餾」帶來的柔順感,跟日本威士忌那種精緻的平衡美學,都有很深入的探討。讀完後,我對「風味輪」的理解也更深瞭,不再隻是看著酒標上的形容詞發呆,而是能試著去分辨齣那股隱藏在深層的皮革味、太妃糖味或是泥煤味。這本書不隻是一本介紹,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聽懂」威士忌語言的入門指南,讓我對未來的品飲之旅充滿期待。

评分

我最近翻閱的這本威士忌專書,讓我對「收藏」和「投資」這塊領域有瞭更務實的認識。在很多威士忌的書籍中,常常會過度渲染稀有酒款的炒作價值,讓人覺得買酒就是為瞭增值。但這本書的態度比較中立,它會分析市場趨勢,但更著重於提醒讀者,真正的價值在於「品飲體驗」。書中有一段專門討論「如何正確儲存威士忌」,這對我這種會買幾瓶好酒留待日後開啟的人來說非常實用,像是濕度控製、避光等等細節,都講得非常專業。此外,它還分享瞭一些關於「酒廠參訪」的實用攻略,哪些酒廠值得去、參觀時要注意什麼眉角,甚至連預約流程都略有提及,非常貼心。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是:享受當下,理性規劃未來。它成功地平衡瞭威士忌的浪漫與現實層麵,讓我感覺自己不隻在學習如何品酒,更是在學習如何「對待」這項美好的飲品。

评分

哎呀,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威士忌的書,感覺真是收穫滿滿,尤其對於像我這種剛踏入這個品飲世界的新手來說,簡直是及時雨!這本書的編排很有條理,從最基礎的威士忌歷史淵源開始講起,像是帶你迴到蘇格蘭高地的霧氣瀰漫之中,感受那份古老又神秘的氛圍。書裡詳細介紹瞭不同產區威士忌的風味特點,像是艾雷島的煙燻味、斯佩塞的果香甜美,還有像我這樣對複雜層次感著迷的人,會特別喜歡那些慢火慢蒸餾齣來的細膩風味。作者的文字功力很不錯,讀起來完全不會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很有耐心的前輩聊天,他會很耐心地把那些看似高深的術語,像是「天使的分享」、「橡木桶的影響」這些,用很生活化的方式解釋清楚。而且,書裡還附帶瞭一些關於如何品鑑威士忌的實用技巧,教你如何觀察色澤、聞香、嚐味,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畢竟買酒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希望能喝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總之,這本給我的感覺是紮實又充滿樂趣,讓我覺得品味威士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而是一種可以細細品味的文化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