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犯罪學(含概要)[警察特考/一般警察] (電子書)

110年犯罪學(含概要)[警察特考/一般警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強
图书标签:
  • 犯罪學
  • 警察特考
  • 警員
  • 刑法
  • 刑事訴訟
  • 犯罪分析
  • 犯罪心理學
  • 警察考試
  • 法律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千華數位文化出版
書號:2U331101
實體書籍購買連結:https://goo.gl/H6vnv2
各類考試介紹連結:http://goo.gl/Q3edo7

◎考試重點彙整,精準命中紅心
犯罪學的範疇涵蓋法學、心理學、社會學、醫學,又如同一般法律科目,可以再分成「總論」與「各論」。「總論」所探討的是全面性且較為抽象的理論。「各論」則是局部地、具體地將部分犯罪現象深入探究,並進一步提出防治方式。
本書將兩者收納其中,且針對各章節點出該範圍的重要程度,輕鬆掌握命題趨勢,登榜手到擒來。

◎分門別類整理,加深實力無所遺漏
犯罪學是刑事法學上的重要科目,藉由觀察社會中的偏差行為,分別研究犯罪現象與犯罪人,透過這兩種面向的分析、歸納,進一步找出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對策。犯罪學與刑法息息相關,稍嫌沉重,總論和各論二類,更是難以摸透。因此,必須經過有系統地整理,才能釐清脈絡。本書各章以樹狀圖呈現章節體系,而後將重要觀念、著名理論分項條列,關鍵處並加以圖示說明。

◎收錄近年試題,題題詳盡解析
讀完必考重點後練習本書收錄的相關考題集錦,並在書末收錄近年警察特考試題,只要按部就班規劃讀書進度,定能高分考取。
犯罪学核心理论与实务应用精要 (2024年修订版) 本书特色: 体系化建构: 全面梳理犯罪学从古典学派到当代思潮的演进脉络,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深度解析: 不仅罗列理论,更深入剖析其核心命题、研究方法、现实局限性及对犯罪防治政策的指导意义。 跨学科视野: 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展现犯罪现象的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 本土化反思: 结合当代社会变迁,探讨本土犯罪热点问题(如网络犯罪、金融犯罪、新型暴力犯罪)的理论解释力与实务应对。 案例驱动学习: 嵌入经典与前沿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认知。 --- 第一部分:犯罪学的基石与历史沿革 第一章:犯罪学的定位与研究范畴 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且交叉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远超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本章旨在确立犯罪学的学科边界与核心议题。 1.1 犯罪学的学科本质: 探讨犯罪学作为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与规范科学(Normative Science)的双重属性。阐述其研究的“三元结构”——犯罪行为本身、犯罪人及其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对犯罪的反应(包括法律制度与非正式控制)。 1.2 犯罪学的分支领域: 详细介绍犯罪学的专业细分,包括普通犯罪学、刑法学、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生物学、法医学、犯罪预防学、被害学以及青少年犯罪学等。重点区分犯罪学与刑法学的核心差异——刑法关注“应然”(法律规定),犯罪学关注“实然”(事实发生及其原因)。 1.3 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考察定量研究(如统计分析、调查研究)与定性研究(如深度访谈、田野调查)在犯罪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与局限。强调理论假设的形成、数据收集的伦理规范及结果的解释效度。 第二章:古典学派的理性选择与惩罚基础 古典犯罪学是现代刑法思想的源头,强调自由意志与理性计算。 2.1 边沁与功利主义的遗产: 深入解析边沁的“幸福最大化”原则。阐述古典学派如何将犯罪视为个体在权衡“快乐”与“痛苦”后做出的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 2.2 监禁的制度化: 探讨古典学派对刑罚目的的界定——主要在于“威慑”(Deterrence)。分析一般威慑(General Deterrence)与特殊威慑(Specific Deterrence)的内在逻辑与实证检验的挑战。 2.3 早期犯罪地图学的尝试: 简述早期对犯罪空间分布的关注,为后续的生态学派奠定地理基础。 第三章:实证主义的科学转向与人性的决定论 19世纪中叶,犯罪学开始转向生物学与心理学领域,试图寻找犯罪的“内生性”原因。 3.1 龙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 重点剖析“犯罪人”概念的提出及其“退化论”(Atavism)。详细审视龙氏的体征测量方法(如头骨测量、面部特征分析),并批判性评估其种族主义倾向与科学局限。阐述从“犯罪行为”转向“犯罪人”研究的历史意义。 3.2 心理学派的探源: 考察早期对智力缺陷、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犯罪动机(如本我、超我冲突)的解释尝试,以及其在实证层面遭遇的困难。 3.3 意大利学派的综合与修正: 介绍费里(Enrico Ferri)如何引入社会因素,提出“犯罪的综合解释”,将环境因素纳入决定论框架,推动了刑罚的“社会防御”观。 ---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解释 进入20世纪,犯罪学研究的焦点再次回归社会环境与人际互动。 第四章:芝加哥学派与社会生态结构论 芝加哥学派利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现象,构建了犯罪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区域理论。 4.1 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详细解析帕克与伯吉斯的模型,重点分析“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的高犯罪率机制——人口流动性高、社区控制力弱、文化冲突严重。 4.2 社会解组理论的深化: 探讨肖与麦凯(Shaw & McKay)对少年犯罪地图的实证研究,强调社区的“集体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对犯罪抑制的关键作用。 4.3 偏离的文化: 分析梭林(Clifford Shaw)的“文化传递理论”(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ory),解释次文化如何习得和代际传递。 第五章:社会结构失范与张力理论 本章聚焦于社会结构性因素如何导致个体对社会规范产生偏离。 5.1 涂尔干的社会失范(Anomie): 阐述在社会快速变迁中,规范指导力减弱,导致个体目标迷失的社会心理状态,及其与犯罪率上升的关联。 5.2 默顿的结构性张力理论: 核心解析美国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追求(如“美国梦”)与合法达成目标的结构性障碍之间的矛盾(张力)。分类阐述五种适应模式(顺从、创新、仪式化、退缩、反叛),并重点讨论“创新”(Innovation)与犯罪的关系。 5.3 克朗的相对剥夺感: 考察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如何催生不满情绪,并可能转化为群体性的犯罪或越轨行为。 第六章:社会学习与控制理论 本章从微观人际互动层面解释犯罪行为的习得过程与社会关系的维持机制。 6.1 苏瑟兰的差异接触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详细阐述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的技艺、动机、合理化说辞等。强调学习的“倾向性”平衡。 6.2 理论的修正与延伸: 介绍Akers对差异接触理论的修正,纳入“强化”(Reinforcement)概念,使之更接近社会学习理论。 6.3 赫希与特拉维斯的社会控制理论: 区分“推力”(Push Factors)与“拉力”(Pull Factors),强调控制理论关注的是“为什么人们不犯罪”。解析“社会联系”(Social Bonds)的四个要素:依附(Attachment)、投入(Involvement)、信念(Belief)和承诺(Commitment)。 6.4 戈特弗雷森与赫希的自我控制理论(Self-Control Theory): 重点分析“低自我控制力”(Low Self-Control)如何作为犯罪行为的单一、稳定且普适的根本原因,并强调其在早期家庭教养中形成。 --- 第三部分:冲突、标签与新兴犯罪学 本部分关注权力关系、社会反应对犯罪认定的影响,以及当代新的犯罪形态。 第七章:冲突理论与批判犯罪学 批判犯罪学挑战了主流犯罪学的实证主义立场,强调权力与不平等是犯罪的结构性根源。 7.1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产生的阶级矛盾如何导致“统治阶级的犯罪”(如剥削性法律)与“被压迫者的犯罪”(生存性犯罪)。探讨对“法律作为统治工具”的批判。 7.2 拉梅尔的冲突理论: 探讨社会中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对法律制定权的争夺,以及法律如何倾向于保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7.3 交织性与权力分析: 介绍批判理论如何与女性主义、批判种族理论结合,探讨性别、种族和阶级在犯罪化过程中的交叉影响。 第八章:标签理论与社会反应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将研究焦点从犯罪行为本身转向社会如何定义、分类和对待“越轨者”。 8.1 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 阐述格里芬(Edwin Lemert)区分的初始的、非制度化的越轨行为(Primary Deviance)与社会反应引发的身份重塑(Secondary Deviance)。 8.2 污名化与自我实现预言: 探讨正式的司法机构(警察、法院)的介入如何强化“罪犯”的身份标签,导致个体“被卷入”犯罪生涯。 8.3 去制度化与非刑罚化: 分析标签理论对当代矫正和替代性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九章:当代犯罪与犯罪预防的理论整合 聚焦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并审视理论的综合应用。 9.1 犯罪环境学与情境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介绍科恩与费尔森的“日常活动理论”(Routine Activities Theory),即犯罪发生的三个要素:合适的客体、缺乏有能力的监护人、以及动机化的犯罪人。阐述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如增加监视、加强目标保护)来减少机会。 9.2 风险社会与不确定性: 引入乌尔里希·贝克的概念,探讨全球化、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型风险(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网络诈骗)如何重塑犯罪的形态与治理难度。 9.3 犯罪预防的策略分层: 整合不同层级的预防模式: 初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针对一般社会环境,如解决贫困、改善教育(结构性干预)。 次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针对高风险人群或区域,如社区警务、青年辅导(针对性干预)。 三级预防 (Tertiary Prevention): 针对已犯罪者,如刑后回归辅导、假释管理(减少再犯)。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批判性的犯罪学知识框架,使读者不仅理解犯罪的成因,更能有效评估和设计面向未来的犯罪防治策略。

著者信息

千華名師-王強

著作:
《犯罪學(含概要)》
《犯罪學(含概要)[題庫+歷年試題] 》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0177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2.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