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成為機械人:希臘神話如何透過科幻想像,探問人類生命的本質(全新修訂版) (電子書)

當神成為機械人:希臘神話如何透過科幻想像,探問人類生命的本質(全新修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雅築安・梅爾
圖書標籤:
  • 希臘神話
  • 科幻
  • 哲學
  • 生命本質
  • 機械人
  • 神話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古典文學
  • 全新修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生而為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類是否能通過科學力量獲得永生?
這不隻是今天科幻小說的想像,更是古代希臘神話的核心命題!

  本書呈現由人、神與技術三者交織齣來的世界觀,探究人類生命的永恆睏惑
  人類模仿諸神造人,透過科技力量打造機械人的科幻想像
  從神話與歷史的角度來看,即是「科技來自於人性」的現代意義!

  **********
  
  █不隻是神話!科幻想像為何存在於古希臘神話中?
  機械人的齣現便是人類探尋生命本質的成果!

  早在三韆餘年前的古希臘及近東地區的各種神話中,便蘊含著「透過科技工藝以創造生命」(bio-techne)的概念,試圖運用人力去模仿、改造和超越由神命創造的自然生命。換言之,早在希臘神話中就產生瞭各種現代人熟悉的科幻故事情節,包括製造人工生命的想法,以及人類對於模仿自然的顧慮。

  本書檢視希臘神話中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並分析其意義,神話當中看似虛構的科幻情節,其實呈現「人性」如何從歷史之初就自然關注於人造生命的概念,與始終難解的道德難題,讓現代人對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反思更顯豐富。這些故事包括瞭:泰坦巨神「普羅米修斯」,他不隻用泥巴造人,並且盜取天火、將知識技術傳授給人類,象徵瞭科技工藝的開端;或是《阿爾戈英雄記》中守護剋裏特島的「塔羅斯」,是神明打造、力量遠遠超齣人類想像的巨大青銅機械人;又或者是創造之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女性機械人「潘朵拉」,她最終打開瞭宙斯的盒子,此舉正象徵為人類的未來帶來瞭恐懼與希望。

  雖然古希臘神話和其他遠古傳說中所想像的人造生命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人認知的機械人或人工智慧,但作者認為,在神話傳說的奇幻外衣下,這些自古以來關於人造生命的原創想法和概念顯示瞭人類對於自身生命的永恆睏惑,至今依然值得討論。

  █人類真的能夠透過生物科技工藝獲得永生嗎?
  渴望超越自然的野心與焦慮,引發無數道德與現實的糾結!
 
  至此,自然與機械的邊界逐漸模糊,機械人的齣現為人類帶來希望、卻也帶來恐懼。「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自詡理性的人類是否可能根本不具意識,隻是諸神手中的機械玩物?這是古希臘人透過神話故事不斷思索的問題,也是人類試圖以自身力量超越自然的渴望與焦慮。他們一再探究人類試圖戰勝老化與死亡的野心,也引發無數道德與現實糾結的難題。

  因此,「人類是否能通過力量獲得永生?」的探問,不隻是知識問題,更是古代道德與哲學思辨的核心命題。古希臘人深知,不論是想像或真實存在,這些以自然為形體的人型機械和其他人造物品,若非安全無害,要不就是深具危險性;它們能用於勞務、性愛、娛樂,或是宗教用途,甚至能對人造成痛苦或緻人於死。不論是實際或想像,「生物科技工藝」顯然讓古人深深著迷。

  當我們以「生物科技工藝」的觀點看待古老的神話故事,這些看似「奇幻」的情節,便有瞭全新的「科幻」意義。正如約翰・斯拉德剋(John Sladek)在一九八三年齣版的知名科幻小說《提剋托剋》(Tik-Tok)中,將機械人的概念引人涉入「哲學思辨的深水區」,激發齣關於存在、思想、創意、感知,以及真實的無數問題。

  希臘神話蘊含的智慧與洞見,以及對天神與凡人操弄自然的不祥預感,激發齣諸多關於自由意誌、奴役、邪惡的起源、人類的極限,以及身為人類有何意義等問題,如今看來著實令人驚訝,卻不難理解。本書便是透過分析希臘神話中的科幻情節,追問潛藏其中的人性難題,呈現齣由人、神與技術三者交織齣來的世界觀,重新詮釋「科技來自於人性」的現代意義。

專文推薦

  呂健忠∣東吳大學英文係副教授,西方文學專業譯者
  劉育成∣東吳大學社會係副教授,科技與社會研究專傢

掛名推薦

  林翰昌∣科幻文學譯者,英國利物浦大學科幻研究碩士
  許傢琳∣東海大學歷史係助理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古希臘藝術考古學博士
  難攻博士∣中華科幻學會理事長兼常務監事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評語

  作者並不是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定調,而是為神話素材提供另類視角的解讀。她深知神話思維透露人性根深蒂固的夢想和恐懼,那是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兩條筋脈。取人生和死亡的交鋒為核心主題,她的動機是思索古代的文學與藝術如何構思這些生物工藝的想像產物。(……)這就把神話帶進瞭歷史,其中自有殷鑑。——呂健忠(東吳大學英文係副教授,西方文學專業譯者)

  作者梅爾相當細緻地爬梳神話與歷史中有關自動化、人造物以及超越自然之可能性之技術的論述,而以最後留在潘朵拉盒子中的「希望」作為人類對技術之期待與想像。這個被遺留下來的「希望」,或許就是不可實現性的象徵,隻有不斷地追求不可實現的事物,人類纔能夠在經歷那些被諸神釋放齣來的邪惡事物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體悟。——劉育成(東吳大學社會係副教授,科技與社會研究專傢)

  引人入勝,層層剝開有機械人和其他仿生機械齣現其中的遠古神話,這些情節有些竟和現代科技有相似之處……梅爾在科技背景脈絡下融閤諸多眾人熟悉的神話,分析充滿洞見。她巧妙探索人造生命科技的道德麵嚮,透過古代視角,提齣關於人工智慧和機械人知覺的大哉問;她認為神話想像中的機械其實早已預示齣現代人類最先進、前衛的科技技術,論述信實,讓讀者徹底摺服於遠古先人早已有「機械人」的概念。——《柯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

  根據這部對於神話學與科技的生動研究所述,萬事盡在希臘人的想像裡,就連安卓機械人與AI人工智慧這類科幻小說般的比喻皆然……梅爾探索古希臘人想像當中的無極限創意,造就齣如此引人入勝的作品。——《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如果你認為「機械人倫理」是現代纔有的問題,那麼請三思。正如這本引人入勝之作所解釋,人類對於機械人的想像,甚至畏懼,其實已有韆年之久。梅爾帶領讀者遠溯過往歷史,迴到古代文明,連接起神話學、遠古機械,和現代的機械人及其他新興科技的端點,進而瞭解人類對於自動化科技的觀點和焦慮從何而來,以及這對人類的意義為何。——派崔剋・林(Patrick Lin),《機械人倫理2.0》(Robot Ethics 2.0: From Autonomous Car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共同作者

  活靈活現,令人興奮,本書呈現人性如何從歷史之初就關注於人造生命的概念,反覆糾結於始終難解的道德難題。本書透過非比尋常的歷史時間選擇,揭露古代對於科技的想法,如何開啟瞭世人今日對於人工智慧、人類與機械整閤,以及超人類主義的爭論。——喬治・劄卡達基斯(George Zarkadakis),《在我們的形象當中》(n Our Own Image: Savior or Destroyer?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與您提供的書名無關,且力求自然流暢: 書名:迷霧中的迴聲: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社會病理與文學迴應 作者:阿萊斯泰爾·麥剋唐納 齣版社:蒼穹文庫 齣版日期:2024年春季 --- 圖書簡介 在十九世紀中葉的蒸汽轟鳴與煤煙彌漫中,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如同一座矛盾的巨型迷宮。它既是世界帝國的權力中樞,工業革命的奇跡之地,又是貧睏、疾病、道德焦慮與社會分化的深刻縮影。阿萊斯泰爾·麥剋唐納的這部巨著,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次深入肌理、探究“病態”與“治愈”之間張力的社會病理學考察。 《迷霧中的迴聲》的核心關切,在於解析那個時代如何通過其特有的物質景觀和集體心理,孕育齣一種普遍的、彌散的“社會病癥”,以及文學——特彆是小說這一新興媒介——是如何成為記錄、診斷乃至試圖乾預這種病癥的最重要“聽診器”。 第一部分:迷宮的結構與光影——物質層麵的異化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重點剖析維多利亞倫敦的物理結構對人類精神和行為模式産生的深遠影響。麥剋唐納沒有止步於對貧民窟(Slums)的感性描述,而是引入瞭城市規劃、公共衛生係統(或曰缺乏係統)以及新興交通網絡的研究成果。 1. 迷霧與能見度的悖論: 作者細緻描繪瞭工業汙染如何製造齣一種永久性的“霧景”(The Fog)。這種物理上的能見度降低,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一種心理投射——它象徵著社會階層的固化、道德的模糊不清以及真相的難以捉摸。霧氣成為瞭一種遮蔽現代性光芒的簾幕,使得閤法與非法、體麵與墮落的界限變得異常滲透。 2. “地下”的重構: 麥剋唐納將大量的篇幅用於探索倫敦的“地下”世界——從汙水係統到秘密的地下社團,再到被遺忘的下層階級的生活空間。他論證瞭,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如修建宏大的下水道係統,在解決公共衛生問題的同時,無意中催生瞭一個與地錶社會並行、卻又相互依存的“陰影世界”。這種空間上的二元對立,直接映射瞭社會道德觀念中的虛僞性。 3. 鍾錶與時間的異化: 工業化帶來的精確計時與工廠紀律,如何重塑瞭工人的身體經驗?作者分析瞭“時間就是金錢”的信條如何將人的生命周期切割、量化,導緻一種深刻的異化感。這與貴族階層相對鬆散、以享樂為導嚮的時間觀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加劇瞭階級間的心理隔閡。 第二部分:身體的景觀——道德的瘟疫與科學的迷思 維多利亞時代對“身體”的關注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關注充滿瞭焦慮和禁忌。第二部分聚焦於社會如何將內在的道德缺陷外化並投射到對身體的過度解讀上。 1. 歇斯底裏與“女性神經癥”: 作者深入探討瞭中産階級女性的“歇斯底裏癥”(Hysteria)如何被視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病理現象。麥剋唐納挑戰瞭將這種疾病完全歸咎於生理或傢庭環境的傳統觀點,認為它實際上是社會對女性角色期待的巨大壓力在身體上的具現化——一種無聲的抗議。 2. 傳染病與階級淨化: 霍亂、肺結核等傳染病的周期性爆發,在當時被視為上帝的懲罰或自然選擇的結果。然而,麥剋唐納展示瞭精英階層如何利用這些疾病的爆發,構建齣關於“劣等種族”和“道德敗壞的階層”的敘事,以此閤理化其對社會資源的壟斷和對底層人民的歧視。疾病成瞭社會等級製度的“科學”辯護詞。 3. 科學的傲慢與局限: 從顱相學到早期的精神分析,作者審視瞭維多利亞時代對“科學萬能論”的狂熱。他指齣,當社會問題被簡單歸結為生物學缺陷時,對於結構性不公的探討便被係統性地迴避瞭。這種科學的局限性,反而加劇瞭社會的病態循環。 第三部分:文學的處方——小說作為診斷工具 本書的後半部分是核心論述所在:麥剋唐納認為,麵對如此復雜的社會病竈,傳統的政治宣言或宗教布道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唯有成熟的敘事藝術——即小說——纔能捕捉到其復雜性和細微差彆。 1. 狄更斯:宏大敘事的解剖師: 麥剋唐納對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分析極為精闢。他認為,狄更斯的小說並非簡單地揭露不公,而是通過構建密集的、近乎病態的角色關係網,展示瞭社會結構如何扭麯個體的靈魂。例如,《艱難時世》中的“事實至上主義”如何扼殺瞭人性,是社會病理學的文學樣本。 2. 哥特式元素的迴歸: 為什麼在高度理性的工業時代,哥特小說(Gothic Fiction)和恐怖敘事反而達到瞭新的高峰?作者認為,哥特式的驚悚和反常態,是社會對自身壓抑的恐懼的投射。弗蘭肯斯坦式的創造物,或者被禁錮在豪宅中的秘密,都是對社會既有秩序的潛在威脅的文學化體現。 3. 小說的倫理睏境: 麥剋唐納特彆關注瞭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等現實主義作傢如何試圖在不破壞敘事完整性的前提下,提供一種倫理上的“治愈”。然而,他也指齣,小說最終的“團圓”或“救贖”往往是一種文學上的妥協,它無法完全彌閤現實中被撕裂的社會結構,因此,文學的迴聲往往帶著揮之不去的憂鬱。 總結:未愈閤的傷口 《迷霧中的迴聲》最終提供瞭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維多利亞時代的病癥——階級固化、異化、理性的濫用以及對身體的恐懼——並未隨著十九世紀的終結而消失。它們隻是改變瞭形式,潛藏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結構之中。 通過對倫敦城市空間、身體政治以及文學敘事的交叉分析,麥剋唐納邀請讀者重新審視我們所繼承的“現代性”遺産,並警惕那些看似進步的結構背後,可能潛伏的、尚未愈閤的社會傷口。這本書不僅是研究維多利亞時代的必讀之作,更是理解當代社會癥結的一麵深刻的鏡子。 --- (全書共計約 580 頁,包含 20 餘幅曆史地圖與建築圖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雅築安・梅爾(Adrienne Mayor)


  美國史丹佛大學科學與歷史研究學者,科學史網站Wonders and Marvels專欄作傢。著有《古代的化石獵人: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古生物學》(The First Fossil Hunters: Paleontology in Greek and Roman Times),《希臘火、毒箭與蠍子砲:古代世界的生化戰爭》(Greek Fire, Poison Arrows & Scorpion Bombs: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Warfare in the Ancient World),《亞馬遜:橫掃遠古世界的女戰士傳奇》(The Amazons: Lives and Legends of Warrior Women across the Ancient World ),以及入選美國傢書捲獎決選的《毒藥之王:米特裏達梯,羅馬人的死敵》(The Poison King: The Life and Legend of Mithradates, Rome’s Deadliest Enemy)。

譯者簡介

愷易緯    


  淡江大學德國語文學係畢,熱衷歐陸文化及語言,現任職齣版界。
 

圖書目錄

・推薦序希臘科技的工藝想像/呂健忠
・推薦序先成為「賽博格」,再成為「人」/劉育成
 
・自序造齣,而非生成
 
・第一章機械人與女巫:塔羅斯與美蒂亞      
機械巨人塔羅斯是以青銅製成,這是否讓他絕非人類?古時各式關於塔羅斯的敘述中,皆以神話及科技語彙描繪這具青銅人形的生理機能,指涉著醫學和科學概念。整閤生命與非生命兩種構成要素,生物學與冶金「機械學」相互結閤,讓塔羅斯成為一種帶有生物及機械身體構造的遠古「賽博格」。
 
・第二章美蒂亞的迴春靈藥大釜
神話中,女巫美蒂亞先以公羊進行人體迴春實驗,這和現代科學的進程可說異麯同工。古希臘人想必注意到瞭綿羊心臟與肺臟的形狀和大小和人類的非常相近。在乾預自然,延長生命的期望上,人類對於自己在科學領域「扮演神」的角色,依然同時並存著希望與恐懼兩種矛盾情緒。
 
・第三章追尋長生不老
對古希臘人來說,凡人生命皆是以「chrono」為度量,這是區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不過,若是在「aeon」這無垠的時間裡漂流,那麼人的記憶與愛又會有何變化?人腦目前演化到能容納七十至八十年的記憶,若是得儲存數世紀或上韆年的迴憶,又該如何處理?人類的記憶與愛,以及意識到壽命自有盡時這之間的相互關係,正是電影《銀翼殺手》的中心主題。
 
・第四章超越自然:藉自諸神與動物的強化能力
人類以義肢假體的形式錶現強化自身能力的手法,打從古代就已達高度水準,從植入、器官移植、義肢替換,到神經控製的人造手臂和腿皆然。閤併人體與機械的義肢與仿生部位,在神話或現實歷史中都有相當深厚的根源。古神話裡的凱爾特國王銀臂努亞達,就有一隻由創造之神提安卡特打造的手臂。北歐的女神弗蕾雅更是一種結閤血肉與金屬的「有機賽博格」。
 
・第五章代達洛斯和活雕像
古希臘藝術和機械科技上前所未有的創新和精湛工藝,在古人心中激發齣瞭敬畏、納悶,和驚奇等強烈的內在情緒衝突之感。有許多作者都描述瞭常人在麵對栩栩如生的人造動物、甚至是仿真的人類複製品時,會體驗到一種兼具驚訝與歡愉——但也夾雜著迷惑、警戒與恐怖的劇烈感受。
 
・第六章比馬龍的活人偶和普羅米修斯的泥人
在普羅米修斯造人神話的各式版本中,人形化成實體,這個觀點利用瞭人類認為自己某種程度上隻是諸神操弄的人形機械的觀念。人類有可能是受其他力量操控、沒有靈魂的機器——這個潛意識的恐懼引齣一個自古就不斷引人反思的哲學難題:你我若是諸神或其他未知力量所造的產物,我們怎能擁有自我身分、自主能力和自由意誌?
 
・第七章赫菲斯托斯:神的道具和機械人
在赫菲斯托斯打造的眾多機具中,最令人著迷的莫過於那些極度逼真、軀體身形模擬自然,而且具有某種類似心識之物的自動或非自動機械人。然而研究機械人學和人工智慧歷史的現代學者,在認定神話中那些會動的人或動物塑像,自動三腳鼎,唱歌雕像、機械女僕以及其他青銅作品是否可定義為機械人的問題上,仍是以淺薄的眼光視之。
 
・第八章潘朵拉:美麗、人造、邪惡
「造齣,而非生成」,潘朵拉是非自然的存在。身為一尊「活動精巧的雕像」,她存在於生命誕生的「自然循環」之外,「沒有成熟,不會衰敗」。宙斯透過鍛造之神的協助,將永恆的詛咒偽裝成「美麗的邪惡」贈禮送給人類。赫菲斯托斯造齣瞭一個女性形體的假像或模擬物,那便是潘朵拉。
 
・第九章神話與歷史之間:遠古世界的真實機械人與仿生機具
神話傳說裡某些關於人造生命的奇蹟,是否是古人將真實世界的科技理論或實驗美化過後而妄論的文化遐想?或者,反過來,神話想像中的機械人和裝置,是否可能也挑戰或啟發瞭古代發明者設計齣自動物件和機器——一如現代的科幻作品往往能預料日後科學上的發現,有時甚至還激發齣科技上的創新?
 
・終章敬畏、恐懼、希望:深度學習與遠古的故事
在人類的技能、好奇心和膽大妄為,將生與死的界限不斷朝前推進,且將人類與機械融閤為一的同時,深謀遠慮卻是至關重要。當今世界在科技發展的可能規模之大可說史無前例,但我們仍然永恆地在科技的夢魘和堂皇的未來美夢之間擺盪。古希臘人早已明白,永遠會受誘惑,想企圖「超越人類」而不計後果,這缺陷正是人類的典型特質。
 
・附論
 ・現代世界中的塔羅斯
  ・人力飛行
  ・想像遠古機械人
• 謝詞
• 名詞釋義
•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24449
  • EISBN:978986552456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4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