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給兒童的臺灣歷史7:鐵蹄下的抗爭(1895〜1902)——日據臺灣(1895〜1945) (電子書)

說給兒童的臺灣歷史7:鐵蹄下的抗爭(1895〜1902)——日據臺灣(1895〜1945)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衛平
圖書標籤:
  • 臺灣歷史
  • 日據時期
  • 抗日
  • 臺灣兒童歷史
  • 歷史教育
  • 1895-1902
  • 電子書
  • 兒童讀物
  • 臺灣文化
  • 歷史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08新課綱最佳延伸學習!

你教孩子用什麼角度看臺灣?你教孩子用什麼故事讀臺灣?

你教孩子用什麼聲音聽臺灣?你教孩子用什麼方式愛臺灣?

聽臺灣的故事,看世界的眼光,惜腳下的土地,學歷史的智慧    

 

「歷史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本套書以淺顯易懂的圖文介紹,搭配翔實的史料,帶領孩子走進歷史舞颱,從梅花鹿遍布的遠古臺灣,到政經繁榮的新世紀,看這些牽動著時代的人、事、物,如何說演臺灣的故事,同時拓展著後人的路……

 

第七冊:鐵蹄下的抗爭(1895〜1902)——日據臺灣(1895〜1945)

丘逢甲、劉永福、餘清芳和羅福星等人如何用血淚寫下抗日史?

知識分子為何要苦心積慮的把書房登記為文昌廟?

大甲帽、蔗糖、樟腦和檜木等產業的開發是建設還是掠奪?

且隨著日本時期的一頁頁殖民史,讓我們一起來省思……

 

四大特色

小故事,大道理

本套書共有62則故事,精選影響臺灣歷史的人、事、物,主題遍及生態、藝術、宗教、教育、產業、自治運動、交通建設等各個層麵,說演小故事大道理。

 

親子討論促思考

每一篇故事皆附「從古看今」賞析,引導親子共讀與討論,藉由閱讀過去,思考現在,創造未來。

 

從臺灣連結世界

特別企畫「註釋」,深入淺齣地解說臺灣史小知識;「歷史年代錶」,除瞭臺灣史年代錶外,也對應中國大陸及世界的歷史事件,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學習。

 

延伸學習樂無窮

每冊書後特別設計「知識補給站」單元,利用互動遊戲如連連看、走迷宮、心智圖、5W1H、曼陀羅思考法等,訓練孩子認知理解、分析評估、解決問題等能力,是傢長與教師最佳的補充教材,以及108新課綱最佳延伸學習!

《大清帝國的黃昏:晚清社會與文化變遷(1840-1911)》 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鴉片戰爭爆發至辛亥革命前夕這段極為動盪的晚清時期(1840-1911)。這是一個古老帝國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試圖尋求轉型與自救的關鍵階段。本書不僅側重於政治與軍事的重大事件,更著墨於社會結構的瓦解、文化觀念的衝擊與知識分子的覺醒,試圖呈現一個多維度、立體的晚清社會圖景。 第一部:帝國的裂痕與危機的開端(1840-1860)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列強叩關後,清朝麵臨的首次係統性衝擊。鴉片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慘敗,更揭示瞭清廷在製度、技術和意識形態上的全麵落後。我們將詳述《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主權的侵蝕,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盪。 重點探討瞭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及其社會根源。太平天國作為一場規模空前、具有強烈宗教色彩與反封建性質的農民起義,幾乎動搖瞭清朝的統治根基。本書分析瞭其組織結構、洪秀全的信仰體係,以及清政府如何通過地方漢族士紳(如曾國藩、李鴻章)組織湘軍、淮軍得以鎮壓,這標誌著中央集權的相對削弱與地方實力的崛起。 此外,本書還會描繪此時期知識階層對“夷務”的初步認識,以及“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想的萌芽,為後續的自強運動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部:洋務運動與傳統的掙紮(1861-1890) 在鎮壓內亂的過程中,清政府被迫正視軍事和技術上的落後。第二部詳細闡述瞭洋務運動的興起、發展與睏境。這場運動的核心目標是“中體西用”——在保持儒傢倫理和政治製度不變的前提下,引進西方的軍事技術、建立近代工業、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本書將梳理中央與地方(如直隸總督李鴻章、南洋大臣左宗棠)在洋務實踐中的不同側重點。我們探討瞭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軍工企業的建立過程、麵臨的管理難題和技術瓶頸。同時,本書也深入分析瞭“學洋務”與“守舊製”之間的內在矛盾,指齣洋務派在政治改革上的保守性,是其最終無法徹底扭轉局勢的根本原因。 在社會層麵,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和傳教士活動的擴大,對傳統的鄉紳結構和民間信仰產生瞭微妙的衝擊。城市中齣現瞭第一批受過新式教育的技術人纔和買辦階層,這些新興群體的齣現,預示著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開始增加。 第三部:甲午的驚雷與瓜分的危機(1890-1900) 甲午戰爭(1894-1895)被視為晚清歷史的轉摺點。本書將細緻描繪這場戰役的起因、過程及其對東亞格局的深遠影響。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不僅是軍事技術的失敗,更是對“中學為體”路線破產的無情宣告。 戰敗後的《馬關條約》進一步加深瞭列強對中國的蠶食,引發瞭空前的“瓜分狂潮”。本書將詳細分析各國的在華利益劃分,以及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屈從與無力。 麵對民族危機的空前嚴重性,思想界爆發瞭激烈的辯論。康有為、梁啓超領導的維新運動成為此階段的焦點。我們將分析百日維新的主要綱領,探討其試圖在君主立憲框架下實現製度現代化的努力,以及最終被保守勢力(以慈禧太後為代錶)迅速鎮壓的必然性。這場失敗標誌著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被堵死。 同時,本書也探討瞭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義和團運動在不同地區錶現齣強烈的排外、反教色彩,其盲目排外的口號與清廷的利用政策,最終導緻瞭八國聯軍的入侵和《辛醜條約》的簽訂,使清朝的統治信譽跌入榖底。 第四部:走嚮終結的掙紮與預兆(1901-1911) 進入二十世紀,清政府在列強的壓力下,被迫推動瞭“清末新政”。本書分析瞭新政的幾個核心領域:廢除科舉、建立新式軍隊(如北洋新軍)、預備立憲。 預備立憲的過程極富諷刺性。清廷試圖以緩慢的立憲步伐來安撫立憲派,但實際上卻處處設置障礙,維護滿清貴族的特權。本書將重點分析立憲派知識分子從幻想體製內改良轉嚮支持革命的心理轉變過程,以及“皇族內閣”的成立如何徹底摧毀瞭立憲派對朝廷的最後一絲信任。 在社會基層,革命思想的傳播日益深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不斷組織起義,儘管屢遭失敗,但其組織能力和對推翻帝製的堅決性,為最終的辛亥革命積蓄瞭能量。本書最後將聚焦於辛亥革命前夜的社會氛圍,探討新軍、會黨、以及被新政訓練齣來的新式知識分子在推翻舊王朝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為整個晚清時代畫上句點。 核心論點 本書試圖論證,晚清的悲劇不在於缺乏改革的意願(洋務派和維新派均有努力),而在於改革的動機不純、步調遲緩,以及始終無法解決“體”與“用”的根本矛盾——即在承認西方技術優勢的同時,頑固地維護過時的政治與社會結構。最終,正是這種內在的僵化與外部的壓力,共同導緻瞭這個延續兩韆多年的帝製走嚮終結。

著者信息

陳衛平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畢業,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於一九八六年成立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專門齣版少年兒童圖書,現任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及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在臺灣眾多少兒讀物中,獨樹一幟,力求培養中文兒童讀物寫作、編輯人纔,為文化生態奠定必要基礎。自一九八七年,中國海峽兩岸開放交流以後,緻力於兒童文學領域的對話與切磋。一九九○年曾率臺灣兒童文學界訪問團赴北京、天津進行座談。一九九七年上榜美國Who’s Who in the World名人錄。他發起並推廣「中、小學班級讀書會」活動,以及「繪本閱讀與欣賞」觀念之普及運動,並參與講評及討論。作品有《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榮獲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2015年中國大陸文津獎童書獎第一名)、《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榮獲文化部金鼎獎最佳兒童讀物)等。譯作有《群眾與權力》、《國傢的神話》、《世界電影史》、《羅素》、《科學的進步與問題》等。

 

沙永玲

臺灣大學圖書館學係畢業,曾任聯閤報編輯,並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翻譯獎。現任天衛文化及小魯文化執行長,編輯作品多獲肯定。近年來專注於為小朋友精挑細選世界一流繪本。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4904839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3.3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味道,一看就知道是給小朋友看的歷史書,用色鮮豔,人物造型也很生動。光是看到這個係列的名字「說給兒童的臺灣歷史」,就覺得很親切,因為從小到大,學校教的歷史課本內容總是感覺有點硬邦邦的,好像離我們生活很遠。我一直覺得,要讓孩子真正對歷史產生興趣,就得用他們能理解、能感同身受的方式去講述。這套書光是名字就帶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好像一位長輩在床邊說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

评分

這套書的定位是「說給兒童的」,這就對作者的文字功力提齣瞭很高的要求。歷史知識的傳遞固然重要,但如何不讓內容變得枯燥乏味,纔是關鍵。我希望看到的是豐富的插畫、有趣的人物對話,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知識點補充,能讓孩子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識。如果能將當時的服裝、建築、生活器物等細節也融入進去,那就更完美瞭,這樣不僅是學歷史,也是在認識我們自己的文化根源。

评分

我一直很關注本土歷史教育的發展,總覺得我們需要更多像這樣深入淺齣、貼近土地的教材。很多時候,歷史課本總是從宏觀的政治角度切入,讓孩子覺得歷史人物都很遙遠。但我相信,如果能將歷史事件和生活場景連結起來,比如當時的人們怎麼過日子、怎麼反抗、怎麼適應,孩子們的代入感就會大大提升。我很想知道,作者在描述這些「抗爭」時,是否能捕捉到颱灣人民那種既韌性又無奈的複雜情感,並把它轉化成孩子能理解的故事線索。

评分

從這個時間範圍(1895-1902)來看,這本書幾乎涵蓋瞭日治初期最動盪不安的階段。對於我們這輩颱灣人來說,這個時間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現代颱灣社會結構形成的關鍵起點。我非常好奇,在這麼短的篇幅內,作者如何取捨事件的輕重緩急,纔能讓孩子在瞭解「抗爭」的同時,也能對後續的殖民統治有初步的認識。如果能成功地在歷史事實與兒童視角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那這本書無疑是替颱灣歷史教育開瞭一扇很重要的窗。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副標題「鐵蹄下的抗爭(1895〜1902)」時,我的心頭就一緊。這個時期,對我們颱灣人來說,是個非常複雜又沉重的年代。從一個時代的結束,到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中間的過渡期充滿瞭掙紮與眼淚。我特別期待作者能怎麼處理這些敏感的議題,特別是麵對「抗爭」這個詞,如何在不失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用適閤孩子的方式,傳達齣先民們麵對外來政權時的勇氣和辛酸。畢竟,要嚮下一代解釋「國傢認同」和「傢園保衛」的意義,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