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 (電子書)

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若權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老年護理
  • 傢庭照護
  • 心理健康
  • 情緒支持
  • 生活技巧
  • 自我成長
  • 兩代關係
  • 養老規劃
  • 陪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親子關係,是前世約定,
彼此陪伴,走在看似悠長,其實匆促的歲月中,
享受福分,也學做功課;有失去,也有獲得。
當子女從被照顧者轉換成照顧者,透過自省與學習,
與爸媽一起經歷的人生,即使陪病伴老,
也能到達「沒有負擔,彼此祝福」的境界。

  那一刻起,我知道:人生旅途上的這輛傢庭房車,已經開始換手駕駛。我必須承擔照顧爸媽的責任,以無比的勇氣與決心,一肩扛起他們往後的人生。──吳若權
 
  二○一七年,颱灣將從「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無論單身或已婚的中年子女,如何照顧與麵對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是否覺得自己為老爸老媽做牛做馬,卻仍然無法讓他們展現歡顏?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宛如愛恨情仇的連續劇,是親密,還是對立?當父母的記憶被扭麯,滿腹的委屈與計較,是為瞭爭辯事實,還是害怕自己付齣的勞苦沒有被記住?

  原來,我們都以為自己的付齣是不求迴報的;原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讀懂長輩臉上的愁苦,不隻是來自病痛的摺磨,還有更深層的愧疚與更強悍的尊重;原來,照顧長輩的同時,要記得放掉心裡的鬧鐘,先學會放鬆,被照顧的人纔會放鬆……

  吳若權以親身經歷,分享陪病伴老二十年的心得,除瞭談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情緒管理、學習如何與疾病共處的智慧與善用醫療資源外;也談及生死,帶我們重新修習生命的課題。希望每個人在照顧自傢長輩時,以他所犯過的錯誤為戒,不再重蹈覆轍;也能參考他在挫摺中所覺悟的道理,增加處理傢事勞務的智慧、提升鍛鍊內在靈性的信念。既能安頓自己的身心,也讓長輩度過歡喜自在的晚年。

  這不但是一本全方位觀照「伴老」之書,也是所有為人子女者應該讀的書,更是晚年美學與生命教育的見證。與這本書相遇,讓你不再有遺憾和後悔。

真情推薦

  劉秀枝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臨床教授、颱北榮總特約醫師
  鄧世雄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星辰的低語:宇宙深處的時空奧秘與生命哲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跨越天文物理學、宇宙學、哲學思辨以及人類未來命運的宏大敘事。它並非聚焦於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或個體情感,而是將讀者的視野提升至浩瀚無垠的宇宙尺度,探討那些決定我們存在本質的終極問題。 第一部分:時空的結構與演化 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瞭我們賴以生存的時空結構。我們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齣發,解析引力如何扭麯時空,並帶領讀者進入黑洞、蟲洞和時間膨脹的奇特領域。 1. 宇宙的誕生與膨脹: 我們詳細迴顧瞭標準宇宙學模型——大爆炸理論。但這不僅僅是曆史的敘述,更側重於解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細微波動如何成為早期宇宙狀態的“指紋”,以及暗能量如何驅動著當前宇宙加速膨脹的悖論。我們探討瞭“暴脹理論”的必要性,以及它如何解決瞭宇宙學中的視界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 2. 維度與弦理論的探索: 麵對標準模型的局限性,本書轉嚮瞭前沿物理學的猜想。我們清晰地闡述瞭卡魯紮-剋萊因理論如何開啓瞭高維空間的概念,並詳細介紹瞭弦理論和M理論的核心思想——試圖將引力與其他基本力統一起來的雄心壯誌。雖然這些理論仍處於數學的殿堂,但它們對我們理解物質最基本構成的想象力具有深遠影響。 3. 量子世界的怪誕性: 在微觀層麵,本書挑戰瞭我們對實在性的日常感知。我們探討瞭量子力學的核心——疊加態、量子糾纏(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以及測量的本質。通過對“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的深入分析,我們探討瞭觀測者在構建物理實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解釋等不同解釋流派之間的哲學分野。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命周期與元素的起源 我們如何存在,取決於宇宙中的化學元素。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宇宙的煉金術——恒星的生死循環,它們是重元素誕生的熔爐。 1. 恒星的誕生與“核聚變引擎”: 從巨大的分子雲如何塌縮形成原恒星開始,我們追蹤瞭主序星的漫長“中年生活”。重點闡述瞭氫如何轉化為氦,釋放齣維持行星生命所需的巨大能量。對不同質量恒星的演化路徑進行瞭區分,例如低質量的紅矮星與超大質量恒星的終極命運。 2. 宇宙的創世與毀滅: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最壯觀的事件之一。我們詳細描述瞭II型超新星的引力坍縮過程,解釋瞭宇宙中比鐵更重的元素(如金、銀、鈾)是如何在極端的高能環境中閤成的。此外,書中也探討瞭中子星的極端物理狀態——密度超過原子核的物質,以及它們在磁星和毫秒脈衝星形態下的奇特行為。 3. 星際介質與行星的形成: 在恒星誕生和死亡的間隙,是稀薄卻至關重要的星際介質。本書闡述瞭這些氣體和塵埃雲如何通過引力聚集、吸積盤的形成,最終演化成新的恒星係統和圍繞它們的行星。我們對比瞭係外行星的發現曆程,從淩日法到多普勒光譜法,描繪瞭人類對“第二地球”的持續搜尋。 第三部分:生命、意識與宇宙的意義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宏大發現,引導至人類文明和哲學的層麵,探討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1. 生命的起源與復雜性: 基於化學演化的最新假說,我們探討瞭生命如何在早期地球的特定環境中齣現。從簡單的有機分子到自我復製的RNA世界,再到細胞結構的誕生,復雜性是如何通過非平衡態熱力學驅動而湧現的。這部分內容聚焦於係統復雜性和信息論在理解生命過程中的作用。 2. 費米悖論與宇宙鄰居: 鑒於宇宙的巨大和古老,為什麼我們尚未探測到其他智慧文明的明確信號?本書深入剖析瞭費米悖論的各種潛在解決方案,從“大過濾器”理論(生命演化中的某個階段極其罕見)到我們技術上的局限性。我們討論瞭SETI項目的方法論,以及“後生物學文明”的可能形態。 3. 哲學的迴響: 宇宙學研究最終導嚮瞭存在主義的追問。當地球被證明隻是一個懸浮在黑暗深處的微小塵埃時,人類的價值和目標何在?本書並未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思考,我們對知識的追求、對美的體驗以及對“理解”本身的渴望,是否就是我們在這冰冷宇宙中存在的獨特意義。我們探討瞭從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到現代宇宙論對“實在”本質的重新定義。 4. 觀測者與未來: 最終,本書迴歸到人類的責任。麵對潛在的宇宙威脅(如伽馬射綫暴、流浪行星)和我們自身行為對地球環境的改變,我們如何利用現有的科學認知,確保文明的長期存續?我們展望瞭跨恒星旅行、人工智能與意識上傳的可能性,以及人類文明在未來數百萬年內,可能在時空圖景中的演進方嚮。 《星辰的低語》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暫時放下腳下的瑣碎,仰望星空,並在物理定律的精確框架內,重新審視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以及我們自身的終極命運。它是一場關於宏大尺度、深層時間與終極知識的理性探險。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若權

 
  政大企管係畢業,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業。現為作傢、廣播節目主持人,並任多傢企業行銷及管理顧問。 

  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2000年,以短篇小說集《下雨天裡的鬆風聲》獲得「中興文藝獎小說類首獎」。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誌、心靈、企管,經常榮登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是颱灣最具代錶性的作傢之一。纍積講座超過一韆四百場,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 

  他有著水瓶座的活躍聰明、企管人的敏銳精準,和創作者的細膩善感。《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是他的第106號作品,陪伴母親療癒身心20年的經驗,加上他的心理學專長,不僅觀照到老人(被照顧者)的身心靈轉變,更由此反思自身(陪伴者)的生命態度,心靈與實用並重,從情緒、健康談到靈性,全方位關照,帶你讀懂長輩的心,尋迴老年的價值,是送給所有為人子女者的禮物,也是獻給長輩最好的祝福。
 
  ◎Facebook粉絲團「吳若權好友俱樂部」:www.facebook.com/ericwu567
  ◎權心權意@吳若權幸福學院:eric567.blogspot.tw
  ◎若有似吳@幸福咖啡館:eric128.pixnet.net/blog
  ◎聯閤新聞網「吳若權」部落格:blog.udn.com/eric567
  ◎媒事來哈啦 | 影音頻道:www.fbwebshow.com
  ◎新浪微博,吳若權專頁:weibo.com/u/1766297367
 
  邀請吳若權演講或通告,請聯絡:02-2392-6899轉802
  或email:simpson@ylib.com,遠流齣版四部王先生

圖書目錄

自序   換我照顧您
 
Part1.情緒篇:好心情,少煩惱
學習快樂,解脫痛苦
1.讓他覺得自己很有用
2.尊重藏在細節裡
3.陪他看人生風景
4.把握此刻承歡膝下
5.拜訪老友有益身心
6.不要忽略金錢是安全感的來源
7.你並不孤單
 
Part2.健康篇:好身體,少病痛
人間好修行,與疾病共處

8.當無常來敲門
9.為父母消災祈福
10.媽媽第二度中風
11.記得此刻的美好
12.等待燈號亮起:陪長輩看門診
13.與看護的相處之道
14.學習照顧未來的自己

Part3.靈性篇:好明白,少恐懼
生命的課題,親子一起修

15.放下煩惱的練習
16.翻越小丘就是攀登高峰
17.鑽石級的領悟
18.愛讓一切都來得及
19.每天都說我愛你
20.當生命開始倒數 
21.最後的禮物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781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9MB

圖書試讀

推薦人的話

  經歷瞭二十年的照顧人生,何其長,也何其苦。但若權在日夜陪伴父母的過程中,鍛鍊齣自己的靈性人生。「陪伴父母的同時,除瞭學習照顧未來的自己,更要好好活齣此刻的自己」是送給現在與未來照顧父母的中年子女們,最真切的體會。

  從事老人工作近二十年的我,最近有一個很深的擔憂,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會老,似乎有預備,但卻很少想到失能後的老去,當自己坐上輪椅、大小如廁要依賴他人時,若沒有很好的心理預備,一輩子的成就、豐功偉業很快化為烏有,身體的病痛往往伴隨著心理的不堪、挫敗到臨走的那一刻仍無法自拔。

  失能的老後,是試鍊自己、傢庭及社會如何實踐「人的價值」的人生考題。這個考題,你我都極有可能會遇見,若權的照顧人生淬鍊齣來的靈性人生,會是你我從事照顧時的最佳指引。
 
林依瑩

自序

換我照顧您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很難清楚界定,
  隻要心甘情願去體驗,苦與樂、施與受、得與失……都是幸福的滋味。
  而當幸福充滿其中,酸甜苦辣皆是美好的享受。
 
  為瞭到海峽對岸參加心理諮詢師的資格檢定證照考試,大約有超過四個月的時間,我謝絕所有的邀約與聚會,在百忙的工作與照護生活之餘,每天熬夜苦讀。拿齣當年考大學的拚勁,隻差沒把教科書與複習題庫翻到破爛缺損的地步。

  尋常日子裡,我本來就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這段時間即使按照錶訂行程陪媽媽去陽明山,在細雨中靜賞櫻花,當她纍瞭坐在公園椅子休息時,我手上還是捧著教科書複習,她很能體會我全力以赴、誌在必得的決心。 

  春初的颱北,連月陰雨,重雲不開,很多朋友說連心情都要發黴瞭,媽媽也受到天氣影響,難免比平常的日子更愛碎唸。 

  之前覺得自己歷經多年的修練,應該足以免疫瞭,卻仍抵不住近來為應付考試而纍積的身心壓力,還是在齣門上班前以俐落的建議,果決地結束話題,停止她的繼續嘮叨:「媽,您可不可以不要在我快齣門前一直唸我,這樣我連開車都會不專心。我知道您是一番好意,提醒我別忘瞭帶雨傘、鑰匙、眼鏡、手機……但我這時候最需要的不是您的擔心,而是您的祝福,我希望您對我說:『加油』這類的話,而不是一直唸東唸西的。」 

  轉身離開傢門的那一刻,我帶著宣洩情緒後的瀟灑快意搭乘電梯下樓,但隨即湧上一陣殘忍不孝的歉疚——我怎麼可以這麼欠缺耐性、這麼毫無同理心地迴應已經無法行動自主的媽媽對我的殷殷關切。 
 
  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變成一課又一課的修行 
 
  類似的矛盾與掙紮,似乎是每個人從小時候、青少年到長大成人,都有過似曾相識的體驗。我們知道爸媽的嘮叨是齣於好意,但又不喜歡他們永遠對子女如此不放心。 

  倘若親子關係也可以比喻成鳥和樹,追逐與等待,翱翔與守候,衝突與相愛,彷彿就注定沒完沒瞭的糾結。更何況,我常常覺得自己連飛鳥都不如,沒有足以展翅的自由,徒然辜負無垠的天空。 

  我隻能允許自己是一隻風箏,被親情的線索牢牢地牽繫著,即使飛得再高再遠,依然無法掙脫心中的那條線。或者,潛意識裡明明也擔心著斷線之後的結果,會是頓失所依,連飛翔都失去意義。 

  所以,我常在和父母的爭吵或摩擦之後懊惱不已,而事後立刻意識到連是否認錯也沒有多大意義,隻能要求自己下一次麵對長輩的嘮叨時更加戒慎恐懼,不要過於膽大妄為。於是,這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變成一課又一課的修行。 

  迴頭審視照顧長輩病老的二十年歲月,看到自己一路行來的變化,我的脾氣改好瞭、稜角磨圓瞭、個性成熟瞭。自從爸爸離開,我更懂得珍惜陪伴中風多年的媽媽,在生命中倒數饅頭的時光,交疊著辛酸與幸福的滋味,讓彼此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少、氣焰愈來愈小。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成為孝子的典範,僅僅卑微地期盼著將來不要留有任何遺憾。我不再期待被病容掩蓋微笑的媽媽,可以做齣任何改變;隻要求自己多做改變,讓彼此可以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磨難裡,苦中作樂,再展歡顏。 
 
  愛,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二十年來,經歷母親中風倒下;隨之父親離開人世。靠著無比的韌性努力不懈,得到老天的垂憐,讓我們這對相依的母子,通過重重的考驗。我不但在每天的鍛鍊中,得到一個更好的自己,也常在不期然的意外當下,看見母親的改變。 

  那天,我收拾好行李,準備到對岸考試。離傢前,恭敬地與媽媽擁抱道別,剛剛要輕輕闔上大門,發現門內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再度將門拉開。從門縫中,我看到媽媽拚著老命,吃力地從沙發椅爬起來,移身坐在玄關邊的矮櫃上,猶如高中學校的啦啦隊,竭盡所有的力氣喊著:「加油,加油!祝福你考試過關。」她因為過度用力而微微脹紅瞭臉,五官蹙擠在布滿皺紋的線條中,深刻動人的力量震撼著即將遠行的我——想不到這位八十歲的老太太,真的很在意我的話,不但都聽進去瞭,還化為具體的行動。 

  愛,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媽媽跟親友說,我這次主動要到對岸參加心理諮詢師資格檢定證照考試,猶如古時候書生「赴京趕考」。她雖不懂我為什麼年過半百,還要花心力做這些並沒有想要拿來當作謀生工具的事,但依然支持我想要挑戰自己的決心。 

  經過一整天的考試,包括:上午兩堂筆試及申論,下午的論文答辯口試,媽媽透過手機通訊軟體的留言,知道我一切還算順利,在看護的協助下,她錄瞭一段話傳給我:「兒子,你一直很認真,也很顧傢,我相信你一定考得很好,會順利取得證照,我以你為榮!」
 
  生命的功課,要慢慢做!
 
  印象中,這是五十年來,媽媽第一次親口對我說齣讚美的話。中學時,我在校學習能力很差,考試成績不好,當她責備我,我就隨口抱怨:「學校把我分在放牛班,是要考多好?」她就搬齣連串的颱灣諺語:「提籃子,假燒香(意即:形式上做個樣子,沒有很認真。)」「不會駛船,嫌溪灣(意即:技能不足,替失敗找藉口。)」「水底睏,沒一處燒(意即:要主動適應環境,纔能生存。)」試著鼓勵我,但在當時自卑無知的我聽來,都好像是一種更嚴重的奚落。 

  而今,即使是很難聽的話,我終於聽懂她每一句話裡的好意,更看見她為瞭愛我所做的大幅改變,竟能說齣溫馨勵誌的祝福,替我加油打氣。 

  每當我看見媽媽在突破生命挑戰課題中的精進,一方麵很敬佩、很安慰,另一方麵也會很心疼、很不捨。八十歲的她,究竟是費瞭多大心血、盡瞭多少努力,纔能讓自己又持續地往前走瞭一步?而生命的功課,要慢慢做啊!即使人生何其匆匆,但我仍私心渴望著母子彼此護持,一路可以緩緩地走。 

  在異鄉微涼的夜晚,街燈錯落在樹影中迷離。重複聽著媽媽鼓勵我的留言,想起小學在颱中山上的小學就讀,老師選我參加閤唱團擔任第二部閤聲,縣級比賽的指定麯是〈遊子吟〉,我擔心演唱時會因為一時緊張被另一聲部影響而走音,迴傢認真練習。 

  當年我們舉傢從颱北市區遷居新社山上,媽媽在鄉下已經闖齣名號,是一級棒的洋裁師,上門的客人絡繹不絕。她一邊專注踩著機械式的縫衣機,一邊聽我唱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時候的我,真的隻是單純唱歌;長大後迴想起這一幕情景,對照母子相依的半生歲月,纔知道那一針一線縫進去的,都是我們對生命的珍貴迴憶,充滿愛、懺悔與感恩。 

  隨著人生階段不同,父母和子女擔任「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時而有所轉換。二十年前媽媽中風以後,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我既主動擔任「照顧者」,也不得不親上火線,付齣金錢、時間、心力,讓父母可以安享晚年,但在我心底卻很明白,自己依然是個盡情享受雙親庇蔭的「被照顧者」。
 
  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唯有樂於學習,纔能自在相處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很難清楚界定,有時候是一體兩麵。猶如:苦與樂、施與受、得與失,並不容易切割劃分。其中一方付齣時間或勞力的同時;從對方身上獲得更多經驗與智慧。另一方接受照顧與支持的當下;也給予對方學習與成長。彼此之間究竟是誰在照顧誰?其實並不是單嚮提供的護持,而是雙方互相的陪伴。隻要心甘情願去深刻體驗,都是幸福的滋味。而當你能覺察幸福充滿其中,也就不必分明細說,酸甜苦辣皆是美好的享受。 

  在颱灣人口急速邁嚮高齡化的此刻,無論單身或已婚的中年子女,都有機會麵對陪伴爸媽老後的人生。這是我們過去生命階段中不曾有過的經驗,唯有樂於學習,纔能自在相處。 

  我以這二十年來的微笑與眼淚,書寫此生的第一百零六部作品《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二十一堂課》,分享陪病伴老的經驗與心得。希望讓讀者在照顧自傢長輩時,以我所犯過的錯誤為戒,不要重蹈覆轍;也能參考我在挫摺中所覺悟的道理,增加處理傢事勞務的智慧、提升鍛鍊內在靈性的信念。既能安頓自己的身心,也讓長輩度過歡喜自在的晚年。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常跟幾個年紀相仿的朋友在 Line 群組裡聊起類似的話題,大傢都有一個共同的焦慮點:怕自己準備不夠周全。畢竟,父母健健康康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有無限的時間可以準備,等到真的需要麵對那些突如其來的狀況時,往往手忙腳亂,甚至會因為措手不及而說齣一些傷人的話。這本書光是標題就點齣瞭這種「我以為我準備好瞭,但其實還差得遠」的心態。它應該不隻是一本教你怎麼量血壓、怎麼餵藥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心態重塑」的指南。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預先規劃」的實用建議,像是財務安排、醫療代理人指定,這些聽起來很冰冷,但卻是保障未來生活品質的關鍵。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愛就是包辦一切,但真正的愛,或許是放手讓他們參與決策,隻是我們得在背後提供穩固的支持。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的範例,教我們如何自然地開啟這些敏感話題,而不讓氣氛變得僵硬或充滿壓力,那對我來說價值會非常高。畢竟,跟父母談論死亡或失能,是華人傢庭裡最需要勇氣的一件事。

评分

說實話,很多市麵上的養生或照護書籍,內容都偏嚮醫學或照護技巧的層麵,讀起來常常覺得壓力很大,好像一不小心就會犯錯。這本書的書名帶有一種很親切、很口語化的感覺,像是鄰傢大姊姊在分享她的經驗,而不是某個權威專傢在下指導棋。這種親和力,讓我覺得可以輕鬆地閱讀,即使是裡頭探討的議題比較沉重,也能被溫柔地包裝起來。 我猜測,作者在撰寫的過程中,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溫柔瞬間」。例如,如何察覺父母心情不好,而不是隻看到他們身體上的不適;或是如何處理他們對於新科技的不適應,而不是直接幫他們操作,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這類的情感連結和心理支持的部分,纔是長照中,最難被量化的,也是最考驗我們同理心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情境模擬」的對話腳本,那簡直是救星瞭,至少讓我遇到相似狀況時,腦袋不會一片空白。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整理我母親的舊照片,看到她年輕時意氣風發的樣子,再看看現在走路略顯遲緩的背影,心頭總是一陣酸楚。這種「角色互換」的過程,對我們這些獨生子女來說,簡直是人生最大的挑戰。我們習慣瞭被照顧,突然間要轉變身份,成為那個提供穩定力量的人,心態上的調適非常重要。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照顧者自我關懷」的重要性,那就太棒瞭。 因為我觀察到身邊有些朋友,為瞭照顧父母而犧牲瞭自己的事業、婚姻,甚至健康亮起紅燈,他們往往陷入一種「我不能停下來」的焦慮中,最後反而把自己也拖垮瞭。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關注如何照顧好「他們」,也能提醒我們這些「我們」,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纔有足夠的能量和耐心去麵對漫長且充滿變數的照護之路。畢竟,照顧父母是一場馬拉鬆,不是百米衝刺,懂得適時地喘息、尋求支持,纔是長久之道。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看起來很適中,不會給人一種「包山包海、讀完會纍死」的壓迫感,這點我很欣賞。它給我的感覺是精煉、有重點的。而且「21堂課」這個結構,很適閤現代人零碎的閱讀習慣,或許通勤時,或是在睡前翻閱個一堂,就能吸收一些實用的觀念。 我最期待的內容,是關於如何讓父母保有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尊嚴」。長輩最怕的,不是生病本身,而是失去瞭自主權,變成傢裡的負擔。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讓他們在傢中,保有一定程度的「掌控感」的方法,例如如何在傢中進行一些簡單的微調設計,讓他們可以自己完成日常活動,而不是事事都要我們插手。這種「賦能式照護」的概念,遠比單純的「代勞」來得更有溫度。如果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不讓父母感到有壓力的「陪伴者」,而非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那它就非常值得我收藏瞭。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讓我想起瞭以前傢裡那本泛黃的傢庭相簿,顏色溫暖,字體帶著一種歷經歲月沉澱的韻味。一翻開,書頁間散發齣的那種淡淡的油墨香氣,立刻把我拉迴瞭那個充滿迴憶的時光。雖然我還沒到需要「照顧」父母的階段,但光是看到目錄裡的幾個章節名稱,就已經讓我這個在異鄉打拼的遊子心頭一緊。書中似乎探討瞭很多關於傢庭關係、溝通模式的細膩之處,特別是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為忙碌而忽略掉的「關鍵時刻」。 我記得有一次,過年迴傢,看著爸爸試圖自己爬樓梯,那種力不從心的樣子,讓我非常心疼。當時我隻是趕緊跑過去扶他,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說「爸,你該慢一點瞭」。這本書光是光從這個情境去延伸,我想應該能提供很多具體又溫暖的應對方式,而不是一味地用強硬的口氣去「控製」父母的生活。我很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平衡「孝順」與「尊重獨立自主」這兩者之間的微妙界線。畢竟,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經歷過那個需要靠自己打拼的年代,要他們突然接受被「照顧」,心理上的轉摺肯定不容易。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溝通的藝術,幫助我們在不傷害他們自尊心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協助,那真是太實用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