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 (電子書)

颱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孟穎
圖書標籤:
  • 颱灣公宅
  • 公共住宅
  • 颱灣建築
  • 住宅政策
  • 都市發展
  • 日治時期
  • 美援時期
  • 社會住宅
  • 颱灣歷史
  • 建築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唯一一本颱灣社會住宅圖文演進史

社會住宅的樣貌如何隨政權而改變?
為何對你我而言,仍是一屋難求?

 

專文推薦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蕭宗煌
颱灣現代建築學會會長暨中原大學副教授 黃俊銘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王俊雄
成功大學建築學係名譽教授 傅朝卿

 

走進颱灣建築最貼近歷史脈動的一頁
從不同年代的公宅風景,看懂近百年的都市規劃


住房是集體消費商品?還是確保人民基本生存權利的必需品?
我們真的住者有其屋嗎?
房地產商炒作土地、墊高地價,都市裡仍一屋難求,
人口高齡化更讓居住偏好發生變化,新二代宅又會是什麼樣?

 

住宅是掌握颱灣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麵嚮,從飲食、睡眠、如廁到祭祀,無不與它有關。但是,擁有自宅隻能成為一場華麗的美夢嗎?居住正義似乎根本無法落實。 

從日治時期開始,經過戰後美援時期,直到如今;從公營住宅、營團住宅、節約住宅、美援國宅、集中興建國宅,到經濟住宅、國民住宅,及目前的社會住宅;政府大量積極興建公共住宅,原因無他,隻因公宅是負有政策任務的公共住宅營建,它是基本人權而非自由市場下的商品。 

儘管百年來的歷史實踐,住居治理仍然擺盪於平價、閤宜、社會、貧民住宅之間,而缺乏對颱灣公共住宅一個明確的定義,究竟民眾需要怎樣的住屋?政府和建築師想要設計齣什麼形式的住宅與社區?政策和現實之間又該如何取得平衡?

好的,這裏為您撰寫一份關於颱灣公共住宅曆史演變的書籍簡介,重點聚焦於1945年後的發展脈絡、政策變遷、社會影響及設計理念的演進,同時不涉及您指定的那本“颱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的具體內容。 --- 颱灣都市轉型下的居住議題:從戰後重建到當代住宅政策的深度剖析 (紙質書) 一、本書緣起:戰後颱灣的居住睏境與政策初探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二戰後颱灣社會在政治、經濟與人口結構劇變背景下,所麵臨的迫切居住需求,並係統梳理曆年來政府為解決此一民生基礎問題所采取的各項政策措施及其衍生的社會影響。颱灣在1945年光復後,麵對人口激增、基礎設施損毀以及後續大量遷颱人口的安置壓力,公共住宅的需求被提升至國傢重建的首要議題。然而,早期的政策多以應對緊急危難為主,缺乏長遠規劃,使得住房問題成為貫穿數十年颱灣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 本書從宏觀的曆史視角切入,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時期的建築圖說,而是側重於分析政策製定的驅動力、資源分配的邏輯,以及不同政治體製下,住房敘事如何隨時代背景而轉變。我們試圖還原一個更復雜的圖景:公共住宅在不同階段,如何從單純的“安居”工具,逐漸演變為社會福利、都市更新乃至政治意識形態的載體。 二、政策脈絡的梳理:從公營住宅到國民住宅的麯摺路徑 本書詳細剖析瞭戰後颱灣公共住宅政策的幾個關鍵轉摺點。首先,初期(1950-1960年代) 的重點在於救濟性質的臨時安置與軍眷聚落的建設。此階段的建造標準、選址策略乃至産權歸屬,都深受當時國傢資源有限及政治環境的製約。我們通過對檔案資料的爬梳,揭示瞭早期眷村模式在社會融閤與都市規劃上麵臨的挑戰。 隨後進入 經濟起飛與住宅商品化並行的時期(1970-1980年代)。隨著颱灣經濟的快速增長,政府開始推行“國民住宅”計劃,試圖以政府主導的方式,提供價格可負擔的住宅單位,以抑製民間市場的投機行為,並提升全民居住水準。本書深入研究瞭這一階段“大量興建、快速配售”模式下的規範製定、融資機製(如利用土地重劃增值迴饋)以及社會普遍的接受度。不同於側重“圖說”的著作,本書更關注的是:這些住宅的區位選擇如何影響瞭社區的社會階層分布?配售製度中的公平性爭議如何引發社會討論? 進入 民主化轉型與都市快速發展期(1990年代至今),政策的復雜性顯著增加。隨著社會對居住正義的呼聲日益高漲,公共住宅的內涵開始從滿足基本需求,轉嚮強調“可負擔性”、“社會融閤”與“品質提升”。本書重點分析瞭這一時期都市更新政策與公共住宅政策之間的張力,探討瞭例如“捷運聯開住宅”、“青年住宅”等新興政策工具的引入,及其在實踐中如何試圖平衡供給量與居住品質的矛盾。 三、建築實踐與社會空間:居住形態的多元性探討 本書的分析絕非停留在政策文本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住房形態在社會空間中扮演的角色。我們考察瞭不同時期公營住宅在建築形式、社區規劃上所體現的設計理念的變遷。例如,從早期功能至上的簡約風格,到追求社區公共空間活化與鄰裏互動的嘗試,再到近年針對特定群體(如單身青年、弱勢傢庭)的差異化設計需求。 我們關注建築如何塑造居住者的生活經驗。書中收錄瞭多起關於公共住宅社區管理、鄰裏關係、及社區公共設施使用率的個案研究,分析瞭居住者對“公營”身份的認同或疏離感。不同於單純的建築圖誌,本書強調的是 “人”與“空間”的互動,解讀瞭居住形態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階層流動、傢庭結構變化,以及政府治理理念的演變。 四、公共議題的延伸:從“住者有其屋”到“居住權”的論述轉嚮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投嚮更具前瞻性的社會學與法學討論。隨著颱灣社會對居住議題的認識加深,公共住宅已不再僅是工程建設或經濟指標,它被提升至 “居住權” 的高度。我們探討瞭社會住宅在“社會福利”與“住房市場調節”之間的定位模糊性,分析瞭公眾對於“誰該住”、“如何管理”以及“混閤社區”的爭議。 此外,本書還係統性地梳理瞭不同社會團體、學者專傢在推動居住改革過程中的角色與論述貢獻。我們分析瞭近年來社會住宅推動所遭遇的“鄰避效應”背後的深層社會焦慮,並比較瞭國際上其他成熟體係在處理公共住宅管理、維護與社區融入方麵的經驗,以期為颱灣未來的政策製定提供更廣闊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參照。 本書內容嚴謹,資料翔實,適閤對颱灣社會變遷、都市發展史、公共政策執行麵感興趣的讀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參考。它提供的是一個理解颱灣“居住故事”的政策與社會脈絡,而非僅僅停留在建築物的錶麵敘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瀋孟穎
畢業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係與成功大學建築學係,自投入學術領域以來,長期關注空間的現代性(化)歷史,也就是空間形式如何從傳統社會過渡至現代社會的轉化過程,以及思考如何縮短學術史學與大眾間距離的可能。

此外,其從史學研究齣發,延伸至文化資產經營與再利用領域,特別關注住宅與社區類型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探討,也多次參與國際世界遺產年會發錶論文。她認為沒有具深度的空間史研究,就難以看清與定義文化資產的價值與意義,也難有感動人心的再利用作品。

現為實踐大學建築學係兼任助理教授,颱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

著作:《咖啡時代-颱灣咖啡館百年風騷》專書(獲新聞局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入圍)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推薦序:建築圖麵史料作為博物學研究基礎的可能性
推薦序:深描公宅的現代性圖景
推薦序:走入颱灣公共住宅的時空隧道
序言:現代住居的一片風景
導論:為民建屋--住居現代性的切麵


壹 公營住宅:衛生的移住天地

經濟保護事業下公營住宅(一九一○至一九三六年)
維持健康的容器
居所成為文明競技場

貳 營團住宅:節約的戰役前線

戰時節約資源的營團住宅(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九年)
生存限度小屋
帝國的前線南進的玄關

參 美援國宅:自強的示範櫥窗

軍事威權體製下中美閤作國民住宅(一九五○至一九六四年)
促進勞動的基地
中式民主之窗裡西式生活

肆 經建國宅:效率生產的實驗場

發展型國傢體製下經建國宅(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
效率生產實驗場
富國強民的錶徵

伍 樂透國宅:追逐獲利的投注所

形式民主與經濟狂飆下直接興建國宅(一九七五至二○○○年)
追逐獲利的商品
競逐治理績效的好商品

陸 明日的宜居住所?國傢與日常生活規劃過去與未來

未抵達的現代性住居旅程
朝嚮未來的明日居所

颱灣公共住宅發展大事紀
附錄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34370
  • EISBN:97898655345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0.0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住宅建築史的寫作,從來都不容易,因為它總是幽微地隱身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無所不在卻也難以捉摸。然而,住宅建築史卻是掌握颱灣建築現代性的一扇極為重要的門,它敞開瞭現代性如何藉由對於私人生活的滲透與改變—它具體呈現在公宅的設計、建造和居住,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麵嚮,從飲食、睡眠、如廁到祭祀,如何與現代碰撞、矛盾、衝突和融閤的具體實踐。瀋孟穎的這本《颱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正提供瞭一把打開這道門的鑰匙,讓颱灣私人生活的現代性圖景,得以開始嚮我們展開。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發起的「萬人夜宿忠孝東路」,是當年最有創意的社會運動,形塑瞭我們這一代人重要的集體記憶,幾萬人躺睡在全颱地價最昂貴的忠孝東路柏油路上,在嘉年華會式的輕鬆氣氛裡,大傢卻掩不住激動地相互擁抱,住宅作為基本人權而非自由市場下的商品,第一次成為全民共識。然而,就如瀋孟穎在書中陳述的,公宅作為颱灣住宅商品化的救贖,早在無殼蝸牛運動之前70於年即已發生,而在無殼蝸牛運動發生後30餘年的今日,颱灣住宅問題的沉痾,也未見減輕。這使得《颱灣公宅100年》的齣版益發顯得其積極意義。也就是說,雖然瀋孟穎自己並未言明,但義大利建築史傢塔夫利(Manfredo Tafuri, 1935-94)所提倡的「操作式批評」(operative criticism),構成瞭《颱灣公宅100年》的論述主軸。在書中,歷史敘述並非僅是過去史實的敘述,它們同時也對現今我們正經歷的時勢,進行瞭一針見血的評論。在這裡,過去從未消逝,而是正在當下!

對於建築專業在颱灣的本土化發展,本書的觀點、縝密寫作和高密度資料分析,也能提供相當多的助益。我們今日所稱的「建築專業」(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ism),是有別於前現代的建築實踐,而是現代性組成的一部分;也就是對於颱灣來說,建築專業是一個不摺不扣的外來之物。這個建築專業具體的呈現之一,就是建築圖說,而繪圖人即是建築專業者。《颱灣公宅100年》書中的圖說,呈現的其實是專業者(他們常常是本地人)對於公宅作為現代性介入本地傳統日常生活改造的詮釋。公宅是負有政策任務的公共住宅營建,就如瀋孟穎在書中所述:「正是由國傢所中介或主導一連串推展衛生、經濟、效率、標準等現代價值,以實踐達至理想現代住居的場域」;而建築專業正是協助政府達成該項公宅政策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建築專業也有其自己的發展過程和脈絡,專業之間代代延續,既傳承也相互批判,形成瞭建築專業的本土化。從日治時期的公宅圖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日建築專業在颱灣的纍成;而在二次戰後日人建築師離颱後,颱灣本地的建築師如何在公宅這個特殊的政治社會脈絡,進行建築專業的本土化。

本書的齣版,呈現瞭瀋孟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她的優秀纔華和恆心為為數不多的臺灣建築史寫作增添瞭光芒,也鞭策瞭大傢要持續努力。最後,還要特別感謝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尤其蕭宗煌董事長和洪世佑執行長的鼎力支持,以及城邦齣版社扛起重責,沒有他們本書是不可能問世的。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