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 (電子書)

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孟穎
图书标签:
  • 台灣公宅
  • 公共住宅
  • 台灣建築
  • 住宅政策
  • 都市發展
  • 日治時期
  • 美援時期
  • 社會住宅
  • 台灣歷史
  • 建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唯一一本台灣社會住宅圖文演進史

社會住宅的樣貌如何隨政權而改變?
為何對你我而言,仍是一屋難求?

 

專文推薦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蕭宗煌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會長暨中原大學副教授 黃俊銘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王俊雄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

 

走進台灣建築最貼近歷史脈動的一頁
從不同年代的公宅風景,看懂近百年的都市規劃


住房是集體消費商品?還是確保人民基本生存權利的必需品?
我們真的住者有其屋嗎?
房地產商炒作土地、墊高地價,都市裡仍一屋難求,
人口高齡化更讓居住偏好發生變化,新二代宅又會是什麼樣?

 

住宅是掌握台灣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面向,從飲食、睡眠、如廁到祭祀,無不與它有關。但是,擁有自宅只能成為一場華麗的美夢嗎?居住正義似乎根本無法落實。 

從日治時期開始,經過戰後美援時期,直到如今;從公營住宅、營團住宅、節約住宅、美援國宅、集中興建國宅,到經濟住宅、國民住宅,及目前的社會住宅;政府大量積極興建公共住宅,原因無他,只因公宅是負有政策任務的公共住宅營建,它是基本人權而非自由市場下的商品。 

儘管百年來的歷史實踐,住居治理仍然擺盪於平價、合宜、社會、貧民住宅之間,而缺乏對台灣公共住宅一個明確的定義,究竟民眾需要怎樣的住屋?政府和建築師想要設計出什麼形式的住宅與社區?政策和現實之間又該如何取得平衡?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台湾公共住宅历史演变的书籍简介,重点聚焦于1945年后的发展脉络、政策变迁、社会影响及设计理念的演进,同时不涉及您指定的那本“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的具体内容。 --- 台湾都市转型下的居住议题:从战后重建到当代住宅政策的深度剖析 (纸质书) 一、本书缘起:战后台湾的居住困境与政策初探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二战后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与人口结构剧变背景下,所面临的迫切居住需求,并系统梳理历年来政府为解决此一民生基础问题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衍生的社会影响。台湾在1945年光复后,面对人口激增、基础设施损毁以及后续大量迁台人口的安置压力,公共住宅的需求被提升至国家重建的首要议题。然而,早期的政策多以应对紧急危难为主,缺乏长远规划,使得住房问题成为贯穿数十年台湾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 本书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建筑图说,而是侧重于分析政策制定的驱动力、资源分配的逻辑,以及不同政治体制下,住房叙事如何随时代背景而转变。我们试图还原一个更复杂的图景:公共住宅在不同阶段,如何从单纯的“安居”工具,逐渐演变为社会福利、都市更新乃至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 二、政策脉络的梳理:从公营住宅到国民住宅的曲折路径 本书详细剖析了战后台湾公共住宅政策的几个关键转折点。首先,初期(1950-1960年代) 的重点在于救济性质的临时安置与军眷聚落的建设。此阶段的建造标准、选址策略乃至产权归属,都深受当时国家资源有限及政治环境的制约。我们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爬梳,揭示了早期眷村模式在社会融合与都市规划上面临的挑战。 随后进入 经济起飞与住宅商品化并行的时期(1970-198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开始推行“国民住宅”计划,试图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提供价格可负担的住宅单位,以抑制民间市场的投机行为,并提升全民居住水准。本书深入研究了这一阶段“大量兴建、快速配售”模式下的规范制定、融资机制(如利用土地重划增值回馈)以及社会普遍的接受度。不同于侧重“图说”的著作,本书更关注的是:这些住宅的区位选择如何影响了社区的社会阶层分布?配售制度中的公平性争议如何引发社会讨论? 进入 民主化转型与都市快速发展期(1990年代至今),政策的复杂性显著增加。随着社会对居住正义的呼声日益高涨,公共住宅的内涵开始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强调“可负担性”、“社会融合”与“品质提升”。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都市更新政策与公共住宅政策之间的张力,探讨了例如“捷运联开住宅”、“青年住宅”等新兴政策工具的引入,及其在实践中如何试图平衡供给量与居住品质的矛盾。 三、建筑实践与社会空间:居住形态的多元性探讨 本书的分析绝非停留在政策文本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住房形态在社会空间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考察了不同时期公营住宅在建筑形式、社区规划上所体现的设计理念的变迁。例如,从早期功能至上的简约风格,到追求社区公共空间活化与邻里互动的尝试,再到近年针对特定群体(如单身青年、弱势家庭)的差异化设计需求。 我们关注建筑如何塑造居住者的生活经验。书中收录了多起关于公共住宅社区管理、邻里关系、及社区公共设施使用率的个案研究,分析了居住者对“公营”身份的认同或疏离感。不同于单纯的建筑图志,本书强调的是 “人”与“空间”的互动,解读了居住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阶层流动、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政府治理理念的演变。 四、公共议题的延伸:从“住者有其屋”到“居住权”的论述转向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投向更具前瞻性的社会学与法学讨论。随着台湾社会对居住议题的认识加深,公共住宅已不再仅是工程建设或经济指标,它被提升至 “居住权” 的高度。我们探讨了社会住宅在“社会福利”与“住房市场调节”之间的定位模糊性,分析了公众对于“谁该住”、“如何管理”以及“混合社区”的争议。 此外,本书还系统性地梳理了不同社会团体、学者专家在推动居住改革过程中的角色与论述贡献。我们分析了近年来社会住宅推动所遭遇的“邻避效应”背后的深层社会焦虑,并比较了国际上其他成熟体系在处理公共住宅管理、维护与社区融入方面的经验,以期为台湾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广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照。 本书内容严谨,资料翔实,适合对台湾社会变迁、都市发展史、公共政策执行面感兴趣的读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参考。它提供的是一个理解台湾“居住故事”的政策与社会脉络,而非仅仅停留在建筑物的表面叙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沈孟穎
畢業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自投入學術領域以來,長期關注空間的現代性(化)歷史,也就是空間形式如何從傳統社會過渡至現代社會的轉化過程,以及思考如何縮短學術史學與大眾間距離的可能。

此外,其從史學研究出發,延伸至文化資產經營與再利用領域,特別關注住宅與社區類型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探討,也多次參與國際世界遺產年會發表論文。她認為沒有具深度的空間史研究,就難以看清與定義文化資產的價值與意義,也難有感動人心的再利用作品。

現為實踐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

著作:《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專書(獲新聞局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入圍)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推薦序:建築圖面史料作為博物學研究基礎的可能性
推薦序:深描公宅的現代性圖景
推薦序:走入台灣公共住宅的時空隧道
序言:現代住居的一片風景
導論:為民建屋--住居現代性的切面


壹 公營住宅:衛生的移住天地

經濟保護事業下公營住宅(一九一○至一九三六年)
維持健康的容器
居所成為文明競技場

貳 營團住宅:節約的戰役前線

戰時節約資源的營團住宅(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九年)
生存限度小屋
帝國的前線南進的玄關

參 美援國宅:自強的示範櫥窗

軍事威權體制下中美合作國民住宅(一九五○至一九六四年)
促進勞動的基地
中式民主之窗裡西式生活

肆 經建國宅:效率生產的實驗場

發展型國家體制下經建國宅(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
效率生產實驗場
富國強民的表徵

伍 樂透國宅:追逐獲利的投注所

形式民主與經濟狂飆下直接興建國宅(一九七五至二○○○年)
追逐獲利的商品
競逐治理績效的好商品

陸 明日的宜居住所?國家與日常生活規劃過去與未來

未抵達的現代性住居旅程
朝向未來的明日居所

台灣公共住宅發展大事紀
附錄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34370
  • EISBN:97898655345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0.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住宅建築史的寫作,從來都不容易,因為它總是幽微地隱身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無所不在卻也難以捉摸。然而,住宅建築史卻是掌握台灣建築現代性的一扇極為重要的門,它敞開了現代性如何藉由對於私人生活的滲透與改變—它具體呈現在公宅的設計、建造和居住,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面向,從飲食、睡眠、如廁到祭祀,如何與現代碰撞、矛盾、衝突和融合的具體實踐。沈孟穎的這本《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正提供了一把打開這道門的鑰匙,讓台灣私人生活的現代性圖景,得以開始向我們展開。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發起的「萬人夜宿忠孝東路」,是當年最有創意的社會運動,形塑了我們這一代人重要的集體記憶,幾萬人躺睡在全台地價最昂貴的忠孝東路柏油路上,在嘉年華會式的輕鬆氣氛裡,大家卻掩不住激動地相互擁抱,住宅作為基本人權而非自由市場下的商品,第一次成為全民共識。然而,就如沈孟穎在書中陳述的,公宅作為台灣住宅商品化的救贖,早在無殼蝸牛運動之前70於年即已發生,而在無殼蝸牛運動發生後30餘年的今日,台灣住宅問題的沉痾,也未見減輕。這使得《台灣公宅100年》的出版益發顯得其積極意義。也就是說,雖然沈孟穎自己並未言明,但義大利建築史家塔夫利(Manfredo Tafuri, 1935-94)所提倡的「操作式批評」(operative criticism),構成了《台灣公宅100年》的論述主軸。在書中,歷史敘述並非僅是過去史實的敘述,它們同時也對現今我們正經歷的時勢,進行了一針見血的評論。在這裡,過去從未消逝,而是正在當下!

對於建築專業在台灣的本土化發展,本書的觀點、縝密寫作和高密度資料分析,也能提供相當多的助益。我們今日所稱的「建築專業」(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ism),是有別於前現代的建築實踐,而是現代性組成的一部分;也就是對於台灣來說,建築專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來之物。這個建築專業具體的呈現之一,就是建築圖說,而繪圖人即是建築專業者。《台灣公宅100年》書中的圖說,呈現的其實是專業者(他們常常是本地人)對於公宅作為現代性介入本地傳統日常生活改造的詮釋。公宅是負有政策任務的公共住宅營建,就如沈孟穎在書中所述:「正是由國家所中介或主導一連串推展衛生、經濟、效率、標準等現代價值,以實踐達至理想現代住居的場域」;而建築專業正是協助政府達成該項公宅政策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建築專業也有其自己的發展過程和脈絡,專業之間代代延續,既傳承也相互批判,形成了建築專業的本土化。從日治時期的公宅圖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日建築專業在台灣的累成;而在二次戰後日人建築師離台後,台灣本地的建築師如何在公宅這個特殊的政治社會脈絡,進行建築專業的本土化。

本書的出版,呈現了沈孟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她的優秀才華和恆心為為數不多的臺灣建築史寫作增添了光芒,也鞭策了大家要持續努力。最後,還要特別感謝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尤其蕭宗煌董事長和洪世佑執行長的鼎力支持,以及城邦出版社扛起重責,沒有他們本書是不可能問世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厚度一度讓我望而卻步,心想這麼多歷史資料,恐怕要花上我好幾個週末才能啃完。但它的編輯設計非常「聰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穿插「個案剖析」或是「人物專訪」。這些穿插的章節,就像是漫長行軍中的綠洲。例如,其中有一篇訪問了幾位從日治時期公有宿舍遷出的老住戶,他們細膩地描述了當年公共空間的利用方式,以及對空間「私有化」的抗拒與調適。這種來自第一線、帶有強烈情感的敘事,成功地平衡了前面大量的工程圖說和政策分析,讓讀者在冰冷的數據和鋼筋水泥之間,看到了活生生的人。它讓我意識到,一棟房子不只是居住的容器,更是記憶的載體,拆除一棟老舊公宅,可能同時抹去了一整群人的集體記憶結構。

评分

我常常覺得,現代社會對「居住正義」的討論,很容易陷入一種口號式的、非黑即白的爭論中。但閱讀這本著作,卻能讓人從歷史縱深的角度去理解,所謂的「公共住宅」,它的定義、目標客群,甚至是它的「光榮感」或「污名化」,是如何一步步被形塑出來的。書中對於早期美援時期和中期的「平價住宅」的處理,尤其值得玩味。那時候的公宅,在某種程度上承載了政府穩定社會結構、引導中產階級形成的任務,它是一種「暫時性」的福利,而非現今所強調的「基本人權」。這種歷史定位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後續公宅的規劃尺度、管理維護,乃至於住戶的自我認同。當我們今天在討論「社宅」時,必須回頭看看這些前輩們的努力與錯失,才能避免在追求「新穎美觀」的同時,又重蹈覆轍,製造出另一個世代的居住隔閡。

评分

坦白說,當我決定深入了解台灣公宅的發展脈絡時,市面上有不少資訊零散且多帶有片面批判色彩的論述,讓人看了只覺得更添焦慮。然而,這本「圖說」的編排方式極為清晰且具備宏觀視野。它巧妙地運用了大量的圖表、平面配置圖,甚至還有一些早年設計師的手繪草圖,將抽象的政策演變具象化了。舉例來說,它並未停留在「蓋了多少戶」的數字遊戲,而是深入探討了不同時期公營住宅的空間尺度、社區營造的理念,以及與周邊都市紋理的融合程度。例如,初期眷村強調的緊密性與集體生活,與後來追求現代化、強調個體隱私的設計之間的轉變,背後反映的是社會價值觀的拉扯。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迴避爭議,而是客觀呈現了美援時期引進的「美式標準化」設計,在台灣高濕熱氣候下的水土不服,這份誠懇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大大提升,不再是單純的歌功頌德。

评分

這本厚達數百頁的專著,光是看到封面那張泛黃的老照片,心頭就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時代感。它不像坊間那些只會羅列法條、堆砌數據的政府白皮書,翻閱起來枯燥乏味,反而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輩,娓娓道來台灣社會幾十年來的變遷。從日治時期那些規劃嚴謹,卻也帶有殖民色彩的宿舍群,到戰後接收後急就章的臨時眷村,再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為了安置大量湧入人口而興建的「國宅」雛形,每一個階段的建築樣貌,都深深烙印著當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思潮。特別是那些老照片,有些是從塵封的檔案中挖掘出來的,清晰度或許不高,但那種真實的、屬於那個年代的生活氛圍,是任何文字都無法替代的。讀著讀著,彷彿能嗅到曬過太陽的舊水泥氣味,聽到早年鄰里間的喧嘩聲。這不僅僅是建築史的梳理,更是對台灣人「家」的集體記憶的重塑與追問,讓人忍不住思考,當年的「公家蓋房」究竟承載了多少人民的殷切期盼,又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了哪些未解的課題。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都市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最深刻的貢獻,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演化路徑圖,而非零散的事件剪輯。它清晰地勾勒出,從「滿足基本居住需求」到「追求居住品質與都市融合」的漫長爬坡路。其中對於民國七十年代後,都市發展快速,公共住宅供給量相對萎縮,以及隨之而來的「私有化」浪潮的分析,尤其精準地切中了台灣當前房地產高漲的根源之一。它沒有簡單地指責市場機制,而是將公部門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政策缺位與思維局限,攤開來供人檢視。整體而言,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房子」的書,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台灣社會變遷史,透過建築的視角,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居住困境,以及未來我們該如何更有遠見地規劃「住的未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