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這個詞很熱門,跟氣候變遷的連結越來越緊密。面對極端降雨和缺水交替的挑戰,單純種幾棵樹已經不夠看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思維,例如,如何將「海綿城市」的概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個街廓層級的微觀設計中去?想像一下,如果每一棟大樓的屋頂、每一條巷弄的停車格,都能夠成為一個小型滯洪或涵養水源的單元,那整體城市的防災能力就會大幅提升。這中間肯定涉及到雨水收集、灰水再利用,以及如何設計出既能蓄水又能透氣的複合式土壤層。我期待看到這些看似零碎的設計元素,是如何被整合進一個宏觀的都市規劃藍圖裡,讓城市的「綠」不只是美觀,更是城市的「免疫系統」和「備用水庫」。
评分翻開書皮前,我就在猜,這類主題的書通常會分成兩種極端:一種是超級學術化,充滿了複雜的環境工程數據和難懂的規範條文,讀起來像是在啃磚頭;另一種則是太過理想主義,通篇都是「綠色能源」、「永續生活」這些美好的願景,但完全不接地氣,讓人覺得「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比較偏好那種介於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建築師在跟你喝咖啡時,半開玩笑地跟你分享他接案時遇到的鳥事,同時又穿插著他如何運用一些創新的工法或材料來解決這些問題。譬如說,面對颱風和暴雨,那些「種在牆壁上」的植物系統是否真的耐得住?或是面對都市熱島效應,那些新式的透水鋪面和植栽覆蓋率的提升,在實際的夏天午後,體感溫度真的能下降幾度?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數據化的對比,那就太棒了,讓我的懷疑能夠被扎實的證據說服。
评分說真的,現在很多都市景觀設計,美則美矣,但總給人一種「擺飾品」的感覺,跟周遭的環境格格不入,風一吹、雨一打,可能就壞光光了。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亞熱帶、高濕熱的氣候環境下,植物的選擇和維護成本是個大哉問。我對那些強調「生物多樣性」的設計很感興趣,但更關心的是「在地性」——這些綠化設計用的植物,是不是真的適合我們本土的土壤和病蟲害壓力?如果設計師引進了一堆外來種,結果幾年後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去救治,那跟當初不如直接鋪水泥有什麼兩樣?我希望這本書能多著墨在「養護管理」的階段,這才是決定一個綠色空間能否長久存活的關鍵。也許書中會有提到一些低維護成本、高生態效益的植物選用清單,或是社區居民參與維護的成功模式,讓「綠色」不只是一種視覺美學,更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评分最讓我感到好奇的是,這本書在討論「地價高漲」這個經濟約束時,是如何處理「公共利益」與「私人資本」之間的拉扯?在寸土寸金的商業區,建商或地主願意投入資源去做犧牲性的小面積綠化,背後的誘因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換取容積獎勵那麼簡單嗎?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綠色金融」或是「環境信託」在都市更新中的實際操作案例。也許有些案例是透過設立「環境銀行」,讓開發商透過購買或捐贈綠色資產來抵銷部分義務,進而創造出符合經濟效益的綠色空間。如果這本書能揭露這些「遊戲規則」背後的權力結構和創新操作手法,那就太有價值了。畢竟,要在高價的城市裡種下一片綠,需要的技術和智慧,可能比種下樹本身還要複雜得多。
评分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像是在講我們每天切身經歷的事情,對吧?尤其是「地價高漲」這四個字,簡直是直擊台北或高雄市中心居民的痛處。我個人最近在關注一些關於公共空間改造的討論,很多時候都卡在經費和地主協調這些現實層面的問題上,搞得大家心灰意冷。這本書的標題暗示它可能不會只停留在理論空談,而是會深入探討在這種寸步難行的情況下,設計師和規劃者到底是如何找到出路的。我期待看到一些非常具體的案例,不是那種在郊區、地價不貴的地方做出來的「樣板工程」,而是真的在鋼筋水泥叢林裡,用巧妙的方式擠出綠意,而且還能抵禦未來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的設計。例如,能不能在頂樓或狹窄騎樓空間裡,創造出具有生態價值且能實際降溫的微氣候區?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實戰經驗,對我們這些在城市裡掙扎求生的人來說,比空泛的口號重要一萬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