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築可以怎麼做?:預測設計,一個人造與自然共存的願景 (電子書)

生態建築可以怎麼做?:預測設計,一個人造與自然共存的願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經文
图书标签:
  • 生態建築
  • 永續設計
  • 綠色建築
  • 環境共生
  • 自然共存
  • 預測設計
  • 建築設計
  • 環境心理學
  • 未來建築
  • 生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際知名馬來西亞華裔建築師楊經文(Ken Yeang)親自撰述,
獻給業界人士、普羅大眾之專業權威又淺顯易懂秒上手的生態建築圖文書!

  「在五十位有能力拯救地球的人士當中,楊經文(Ken Yeang)是其中之一。」──《英國衛報》(Guardian
  
  建築設計的初心,是避免環境損傷又要物盡其用。

  在地球未來走向毀滅以前,生態建築學還是有機會挽救,楊經文歸納了三種途徑:
  1. 執行建構前,在設計新建構環境初期,預測建構對地球環境的損傷,以避免製造負面的環境結果,達到零衝擊與正面成果。
  2. 重新設計現有的製品來矯正其帶來的負面結果。
  3. 設計時考量到建構與製造的產品,物盡其用以後,如何在最終整合回歸自然環境。
 
  預測設計是生態設計最基本的態度,
  前瞻性設計將可能產生的結果先提出,才能避免環境損傷。

  「不是只有一個設計途徑,也不是只有一個單一的綠化美學……,我們不但要設計綠色建築,我們的地球也需要綠色企業、綠色食物生產、綠色娛樂、綠色行旅、綠色工業、綠色經濟與種種綠色生活方式,這是活生生的系統,與自然互惠共生的一部分。」
 
  現代有許多設計者對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無知,如建築師、工程師、工業設計與策展人、那些工作上關係到衝擊自然環境的從業人,然而,他們的行動與決定卻深深地影響環境後果,無論是在他們所在地的生態系統或更廣的生物圈。
 
  綠色環境理念,不單只是應用太陽能、風能、再生材料那麼簡單,而是一個人造環境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生死與共的願景。
 
  改變必須從你我做起,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改變在自然環境的行為,
  那樣,我們就不再是貪婪的掠奪者,而是守護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生態建築可以怎麼做?:預測設計,一個人造與自然共存的願景》主题不同。 --- 图书名称: 《城市演化與未來規劃:韌性空間的建構與社會脈絡》 作者: 李明德、王靜儀 出版社: 現代建築評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复杂性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超大都市圈的连绵蔓延到旧城区的活化再生,城市不再是静止的结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重塑的动态有机体。《城市演化與設計:韌性空間的建構與社會脈絡》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潜在的危机点,以及规划者应如何以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视角来介入和塑造未来的居住环境。 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实践。我们不再将城市视为一个必须抵抗所有冲击的堡垒,而是视其为一个能够吸收、适应并从危机中快速恢复的复杂系统。这种范式的转变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工程技术思维,深入理解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耦合。 第一部分:城市演化的动力学解析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驱动当代城市形态变化的关键力量。我们首先探讨了全球化、技术进步(如智慧城市技术与数据分析)与气候变化对城市边界和功能的重塑作用。不同于宏观的理论梳理,本书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宏观力量如何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中产生差异化的影响。例如,探讨了“后工业城市”如何通过功能置换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都市圈边缘地带”如何因交通网络的优化而加速郊区化进程,并随之带来基础设施超载与社会隔离的新问题。 我们特别关注了“渐进式演化”与“突变式重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城市的发展往往是缓慢、非线性的积累,但偶发的冲击事件(如金融危机、重大灾害或疫情)却可能引发规划和政策的急剧转向。通过对历史决策路径的追溯,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识别哪些是城市长期稳定的基础,哪些是需要灵活调整的脆弱环节。 第二部分:社会脉络与空间公平 城市规划绝非纯粹的技术活动,它深刻植根于社会结构与政治权力分配之中。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了城市中的“人”。我们强调,一个缺乏社会包容性的城市,无论其硬件设施多么先进,都难以称得上是真正具有韧性的。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城市空间中的不平等现象,包括住房可负担性危机、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特定社群(如移民群体、低收入者)在城市空间中的可见性与政治参与度。我们采用“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考察了社区组织、地方文化遗产与非正式经济活动在维持城市日常运转中的关键作用。规划者必须学会倾听这些“非官方”的声音,将自下而上的需求融入到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之中。 书中提出了“共同设计”(Co-design)的实践模式,鼓励打破传统规划师与市民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起基于信任和互惠的学习型伙伴关系。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社区工作坊、参与式预算等工具,将空间改造的目标与居民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从而避免“鬼城”式开发和“士绅化”的负面效应。 第三部分:韧性空间的建构策略 在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上,本书的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面向未来的空间设计与管理策略。韧性规划不再仅仅是修筑更高的堤坝或更宽的道路,它要求一种多重冗余、系统弹性和功能灵活性的设计哲学。 我们详细介绍了在基础设施设计中如何融入“软性”解决方案。例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硬性防洪工程,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不同气候带的适应性改造,包括湿地恢复、雨水花园和分散式蓄水系统的集成。在能源系统中,我们考察了微电网(Microgrids)的部署如何提高局部社区在电网大面积中断时的自给能力。 此外,本书对城市更新和存量改造提出了审慎的建议。面对既有建筑存量巨大的城市,强制性的推倒重建往往是资源浪费且破坏社会连续性的行为。我们推崇“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与“增量式改良”,鼓励在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的前提下,通过微小的干预和功能调整,提升建筑和街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本书的最后,是对未来城市治理模式的展望。韧性规划要求规划部门从“控制者”转变为“促进者”和“协调者”,搭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变化、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城市管理框架。通过对全球前沿实践的深入分析,《城市演化與未來規劃》为城市管理者、建筑师、社会学家以及所有关心城市命运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深刻且极具操作性的理论工具箱。本书旨在启发读者,共同构筑一个既能抵御风暴,又能滋养人类生活与福祉的,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經文(Ken Yeang
 
  榮獲諸多國際建築殊榮的知名馬來西亞華裔建築師。透過書寫自小在英國私立寄宿學校的成長期、在倫敦 AA 建築學院與劍橋大學的建築專業訓練及時代背景,讓讀者了解他在成為生態建築設計先驅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不同思維與構思的演變如何將他導向生態設計之路。
 
  楊經文專長高樓層建築生態環境設計,針對摩天大樓及生態建築設計準則及實務應用出版過許多著作。有感於因為人口密度過高及建築基地容積比等因素使得超高層建築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他致力為超高層建築物天生破壞環境的傳統印象提出解決方案。其中,針對摩天大樓開發出一種名為「生物氣候設計」的被動式低耗能設計。
 
  從1992年在馬來西亞雪蘭莪落成的Menara Mesiniaga摩天大樓就可以看出他的生態建築設計,包括垂直景觀設計、外露遮陽百葉、大規模自然通風及採光,以及自動節能的智慧型大樓系統。其他國際知名建築作品有:東京—奈良塔樓(1994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2005年)、香港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2012年);曾榮獲中國建築學會「梁思成建築獎」(2016年)。有別於主流建築師將節能視為美學型式的一般考量,楊經文關切的是更基本的問題。
 
繪者簡介
 
梁賢德(Tuck Leong
 
  建築師、插畫家。作品觸探多種藝術與圖像風格,從線上藝術,插畫繪本,傳記,活動展覽,以及複合式主題多所涉獵。曾多次獲獎,贏得多次美術競賽。
 
譯者簡介
 
蘇威任
 
  巴黎第十大學戲劇系碩士。譯有《論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什麼是遊戲》、《吉他魔法書》、《當代電影的好視野手冊》、《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藝術史的一千零一夜》、《當代花園的奇境》等十餘種。不翻譯時,就好好過日子。

图书目录

介紹
為什麼需要綠設計?
第一章  我的早年建築經驗 
第二章  劍橋的自主住宅 
第三章  研究生態設計 
第四章  生態學與系統生物整合 
第五章  生態系統的生物結構 
第六章  在現實世界裡做設計 
第七章  生物氣候設計 
第八章  批判性地域主義 
第九章  以義肢為喻 
第十章  物用零浪費 
第十一章  現有的城市和建築 
第十二章  寬鬆規畫的綠設計 
第十三章  建築的角色 
第十四章  更多綠點子 
終章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1214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5MB

图书试读

前言
 
為什麼需要綠設計?
 
  我們的人類社會,已經把地球塞滿了東西。

  社會用生產來剌激景氣,製造業以工業規模生產出商品(包括像汽車、卡車等大型物品,以及電子產品,大型家電,食品等等),數量龐大。

  人類比自然界中的任何物種,製造出更大量的東西,此外,人類的能源生產系統所排放的廢物更污染了生物圈的生化循環,並使得全球氣候惡化。

  人類比起地球上其他物種製造出來的東西都多,又大規模建造人數眾多的群聚結構,諸如鄉鎮、城市,再用高速公路和大型運輸系統做網絡連結,將整個星球變成了一個單一的人工製品。
 
  這些不考慮環境的大量生產,絲毫不受限的使用方式,和肆意妄為的傾倒,至今仍源源不斷的「生產流」,正是造成當今環境破害的元兇。即使我們人類現在停止對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環境破壞行動,已經被破壞的狀態仍然會持續到未來。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具體的行動,那麼,新的千禧年很可能就會是我們的最後一個千禧年。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就已預期到這種損害,在設計新建築環境時就避免了這種負面的環境影響,在實際建造之前就以對環境零衝擊和正面回饋作為目標?有沒有可能在朝這個目標邁進同時,我們還得以對現有的造物作重新設計,彌補原本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設計上已經能做到預期產品從製造生產到壽命屆臨盡頭的命運,考量到它們如何能夠對環境無害地分解,得以重新再利用,回收,重新製作,以及最後不留痕跡地重回自然環境之中?來回答「為什麼我們需要綠設計」?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正確該做的事。
 
  像是建築以及其他基本上無法被生物降解的人造物,我們應當將它們的生命週期納入設計之後,才能開始生產它們:從開採原物料之際,到生產和加工,一直到最後,使用壽命結束時所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設想這個週期結束後該做什麼事。與其在產品生產後再擔心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在它們還沒被生產之前就設想好產品或物品廢棄之後的問題。我們必須盡可能消除廢棄物處置的問題。
 
  「這種預期性的設計方式,就是生態設計的根本目標。綠設計的挑戰,就是如何有效地達成這個目標。明瞭這件事的重要性,對設計師的設計方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同樣的,一旦我們的社會在未來面臨到一個不可逆的關口,或者更迫在眉睫的是,當人類社會造成的全球環境損害超出地球的承受能力,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時,整個社會都會開始反省原因,並且得出相同的結論:
 
  要是我們從設計之初就已經開始計入這些後果,而不是事後才做事倍功半的補救措施,這種環境損害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當社會和設計界都開始對我們現有的設計方法和生產系統提出質疑,並且看出其中明顯的缺陷,所得出清一色的解決之道,一定是從根本上來進行重新設計,以及改造我們的物品製造方式,我們的能源使用,和我們的工業、農業生產體系。
 
  這將導致對於我們所有生產的物品進行全面的重新製造和重新生產,包括我們用的物件,營造體系,它們的製程,以及對既有建物做內部的改造。

  到這個時候,綠設計就已經不再是一種選項,而是成為必要。關鍵點在於,我們切莫不可等到這個不可逆關口成形時,才採取具體行動。

  不幸的是,目前大多數的設計師──包括當代建築師,工程師,規畫師,工業設計師,這些人的工作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嚴重影響──卻都對生態和環境科學一竅不通。

  他們大都不在意自己的行動和決定對環境造成的後果,包括對地方生態系統、生物區域性、以及更大的生物圈層級產生的後果。
  在面對重新設計之前,設計師必須重新接受生態教育。
 
  重新設計=重新教育
 
  不僅現在的執業設計師要重新教育,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設計師──我們的學生。設計學院必須現在就開始教生態學,它怎麼影響設計,以及設計如何反過來影響生態環境。
 
  這會讓學生能夠從自然生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設計成果,而不僅僅是以藝術家或工藝者的角度來看。他們不應該將自己的設計視為純粹商業成品或是社會企業,而是應該視為有機的、與自然融合的一部分。
基於這樣的理念,驅使我致力於推動生態建築。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滑手機,看到很多設計師在討論如何運用新科技,像是AI或大數據來優化設計流程。我很想知道,這本探討生態建築的書,會如何看待科技在「預測設計」中的角色?科技到底是會讓建築更冰冷、更脫離自然,還是可以成為我們更深入理解自然的工具?例如,透過精確的氣候模型預測,我們可以更早知道某種設計在未來幾十年後會面臨的極端天氣考驗。如果這本書能探討這種跨學科的整合,探討如何用科技的「準確性」來服務自然的「彈性」,那肯定會是一本非常前瞻性的著作。畢竟,我們現在蓋的房子,是要用五十年、一百年,不能只考慮當下的舒適度,未來的氣候變遷才是最大的變數。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未來感」的啟發,而不僅僅是複習舊有的綠建築知識。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讓人眼睛一亮,完全是戳中了我這個熱愛自然、又對未來生活充滿好奇的台灣人G點啊!現在這個時代,建築不只是遮風避雨的鋼筋水泥,更是一種跟土地對話的方式。我一直在想,我們生活在這麼美的島嶼上,怎麼可以蓋出那些跟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怪獸」呢?這本書光是書名就給了我一種強烈的期待,希望它能跳脫出傳統設計框架,真正談談「共存」這件事。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在談環保、談永續,好像都還停留在口號階段,或是只做一些表面功夫,像是種幾棵樹、用幾塊綠能板。但真正的「生態建築」,那種骨子裡就跟自然融為一體的設計,到底要怎麼從概念落地到實踐?我想,這本書如果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更深層次的思考邏輯,那對我來說,絕對是今年書架上最值得期待的一本了。光是想像那種建築物呼吸著、跟著四季變化的畫面,就覺得超酷的!

评分

拿到書的時候,我第一個會想翻的章節,肯定是關於「地方性」(Sense of Place)的論述。台灣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風土、材料和工藝。一個真正成功的生態建築,不應該是個可以被搬到任何地方的標準模組,它必須是那個地方「長」出來的東西。我希望這本書能強調,如何重新發掘本土的建材、傳統的被動式設計智慧,並用現代的技術去詮釋它。例如,我們是不是可以重新研究一下閩南建築的「四點金」或客家建築的「圍龍屋」在自然通風和採光上的智慧,然後用更先進的結構力學去優化?這種「向內看」,向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尋找答案的設計思維,比盲目引進國外的流行趨勢來得更有生命力。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們重新愛上台灣的建築語言,那它就功德無量了。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城市發展的觀察者,我發現我們的都市規劃常常有個盲點,就是把「人」的需求無限放大,卻忽略了周遭生態系統的需求。結果就是,都市越來越熱、排水越來越差,夏天一場大雨就淹水,冬天又面臨熱島效應的煎熬。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人造與自然共存」的哲學基礎,我會非常感興趣。這種共存,不是說蓋個生態公園在旁邊就好,而是建築本身就要成為生態系的一部分,扮演好它的角色。例如,它能如何管理水資源、如何成為昆蟲或鳥類的棲息地、如何調節微氣候。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很接地氣的方式來解釋這些複雜的生態學原理,最好能配上一些圖表,讓我們這些非專業出身的人也能理解,原來蓋房子也可以變成一種「生態服務」。這種觀念的轉變,才是台灣社會真正需要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講生態、講綠建築的書很多,但大部分都偏學術,看得我頭昏腦脹,不是公式就是規範,少了點人味。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真正厲害的設計師,他們在面對一個基地的時候,腦袋裡頭到底跑過哪些畫面?他們是怎麼「看見」土地的潛力,而不是「征服」土地的?特別是台灣,我們地理環境這麼多樣,從高山到海岸,氣候條件也千變萬化,一套標準答案是絕對行不通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們走進一些不一樣的設計現場,或許是偏鄉的社區改造,或許是都市裡夾縫中的垂直森林。重點是,它能不能提供一套「思考的路徑」,而不是只給我們看幾張漂亮的模擬圖。如果它能教會我如何用更謙卑、更像是「參與者」而不是「主宰者」的角度去看待設計,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高了去了。我對那些「預測設計」這幾個字特別有感覺,這不就是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必須提前做的功課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