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是梁思成先生弟子的作品,這個背景就讓人肅然起敬了。梁先生在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的地位,那是不言而喻的,他對傳統建築的保護與研究,留下了無數寶貴的遺產。所以,能由他的弟子來梳理這段「世界建築漫遊史」,我預期會帶有一種傳承的使命感,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建築精神的堅持。台灣的建築學界,雖然也深受西方影響,但如果能從這樣一個深厚的中華文化背景的視角去看待全球的建築演變,或許能提供一個很不一樣的切入點。我希望作者不只是介紹「這是什麼建築、誰蓋的」,而是能點出不同文化在面對空間、材料、採光上的核心哲學差異,那樣才夠勁道。
评分說真的,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追求效率,電子書當然方便,但我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點「儀式感」。尤其是這種關於「漫遊史」的題材,如果能實體翻閱,指尖滑過紙張的紋理,那種觸感是無可取代的。不過話說回來,電子書的好處就是隨時隨地都能掏出來看,臨時在街上看到一棟奇特的建築,馬上就能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這點倒是蠻實用的。我比較好奇的是,這種大量圖文並茂的書,電子版排版會不會跑掉?畢竟建築的細節,線條的粗細、光影的呈現,都是非常講究的。希望製作團隊在電子化時,能盡量保留原著的精髓,不要讓那些細膩的筆觸,在小小的螢幕上失真了。這對一本講究視覺饗宴的書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评分一百座建築故事,這數量聽起來很驚人,感覺像是一場超級馬拉松式的深度導覽。我擔心的是,會不會為了塞滿數量,而犧牲了內容的深度?畢竟,要將一座建築的歷史背景、設計理念、材料運用,還有它對周遭環境產生的影響,都講透徹,真的需要很大的篇幅。如果每座只講個一兩百字,那跟看維基百科也差不了多少了。我比較喜歡那種,挑選幾座最具代表性的,然後花費大量篇幅去「解剖」它們的作品。不過,也許是我的多慮,畢竟是「漫遊史」,也許作者的目的是想建立一個宏觀的版圖,讓我們對全球建築的發展脈絡有個基礎的認識,之後再深入鑽研個別的經典。總之,這個廣度確實很吸引人。
评分身為一個偶爾會跑去歐洲或日本看老房子的人,我對那種「行走中學習」的方式特別有共鳴。建築是活的歷史書,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思潮。如果這本書能將「漫遊」的體驗融入文字,讓我即使人在家裡,也能彷彿跟著作者一起走在羅馬的石板路上,或是站在高第的奇幻結構下,那種沉浸感才是最棒的。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捕捉光線、空氣和時間在這些建築上留下的痕跡。畢竟,好的建築評論,不應該只談論形式和功能,更應該探討空間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情和行為。希望這本電子書能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對生活空間的全新感知角度。
评分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好有深度,光是想像那個「手繪」的過程,就覺得建築師們在創作時的專注跟用心。我總覺得,台灣的建築教育在某些方面,好像比較偏向技術性,少了一點這種將歷史脈絡與人文關懷結合進去的敘事方式。每次在國外看到那些經典的建築物,心裡總會想,他們是如何從一張白紙變成這樣宏偉的結構的?這本書如果能把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用畫筆和文字娓娓道來,那絕對不只是在看歷史,更像是在跟那些偉大的工匠對話。我期待看到那種,不只是冰冷的結構圖,而是充滿了溫度和情感的描繪,畢竟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如果沒有情感的灌注,它就只是一堆鋼筋水泥罷了。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以後看建築時,能看得更「懂」一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