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住宅設計學:陳宗鵠建築師的能量綠建築 (電子書)

健康住宅設計學:陳宗鵠建築師的能量綠建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宗鵠
图书标签:
  • 健康住宅
  • 綠建築
  • 能量建築
  • 永續建築
  • 建築設計
  • 陳宗鵠
  • 住宅設計
  • 生態住宅
  • 環境心理學
  • 室內環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健康住宅設計學》

唯一疾病醫學營養切入健康好宅
提高綠色節能無毒住宅及社區
全家人全方位高效率舒適的家
東西方建築教育觀創好宅 
友善高齡者終身養生保健宅
創造紓壓療癒能量的快樂環境
營造心靈安住宅迎接大趨勢


│強力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榮進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
林聰明 南華大學校長
林松洲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名譽教授/日本國立東京大學藥理學博士
張 磊 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南麗 健康與建築雜誌社社長/澳門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孫建行 中華學校財團法人中華科技大學董事長
趙 怡 政治大學副校長/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潘文忠 教育部長 
蘇一仲 和泰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 禾 肯愛協會秘書長

   
  「身體就像蓄電池,今天用完今天充」,現代人每天在外奔波耗費能量以致於 回家以後身心非常疲憊,需要一個舒適、安心、愉悅又可享受家庭和樂的「健康好宅」,補充能量恢復身心靈健康。現在市而上推出的住宅大部分以追求豪華絢麗為口號的「豪宅」,以高端富人為模凝購買對象,往往忽略了大部分消費者對住宅空間的心理威受、有效率空間合理價格、不增加社會環境負擔的所謂「好宅」產品。

  過去全球的住宅產業發展都以「建築物體」為主要訴求,1973年作者在美國執業建築遭遇能源危機時,大家都致力於發展節約能源建築到近年的綠建築產業,這半世紀以來,住宅產業大都關注在經濟性因素,考量建築物體為主要對象,往往忽略住宅應是以人體的「身心健康」為基本考量目標。

  經濟高度發達後,住的需求已經逐漸由「物質滿足」轉化提升為「心靈安住」的共同意識需求,應將使用者及設計專業考量的因素,轉化為以「身安、心安、靈安」為目的,塑造人性化居住空間,打造讓人越住越健康的幸福好宅。


健康好宅應是讓人越住越健康的載體,
是居住者的安全庇護所,更是終身終老、永續傳承的住所。

  大環境發生突發病毒傳染流行已經變成常態,現代住宅規劃概念及設計技術必需考慮減少病毒傳染的方法,形成現代住宅的基本功能以及健康住宅設計新趨勢。經過作者實踐建案體驗經驗,住宅設計之空間分區規劃可減少病菌空氣感染途徑兼具個體化舒適環境及節約能源功效、進口門廳氣密規劃及設施設備可減少病菌物體介質感染途徑,採用適當個體化空氣清淨機亦有抑制病毒活化之效益等等,許多設計技術成為現代健康住宅基本要求。

  本書提出如何讓你家變成「健康好宅」的設計及使用方法,内容包含:從物理環境塑造健康綠住宅、從維生要件建構健康綠住宅、降低有毒化學物質的健康綠住宅、健康友善的社區環境、心理性環境影響因素、公平性環境影響因素,分析每項因素包括的影響因子如何對身心產生疾病隱憂,如何選擇適當的使用方法及專業設計策略等。本書作者特別以實際設計興建完成「李院健康好宅」作案例實證,驗證本書所提環境影響因素可行性及可信度,消費者可安心居住避免引發身心疾病,還能儲蓄每天身體需要的能量,讓你的身、心、靈越住越健康的好宅。


│本書特色│
1 住得健康是邁入「高齡化社會」預防醫學的關鍵
現代人壽命增加、環境卻日漸惡化,許多身體的問題來自於不當的居住環境,房子不是新建、豪華就是好宅,能住得健康,遠離疾病威脅,讓身心靈平衡,才是未來好宅的趨勢。

2 專業內容深入淺出,以案例實證「健康住宅」設計
作者專業橫跨學界、業界,從實驗研究與實際案例操作,驗證健康綠住宅的六大影響因素,做為消費大眾及建築從業人參考使用。

3 跨領域整合健康生活、綠住宅設計的方方面面
從建築、疾病、心理學、科學風水等專業面向分析六大環境影響因素,並提供與時俱進的嶄新思維,提供全齡人都適用、健康綠住宅的規劃策略與使用方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健康住宅设计学:陈宗鹄建筑师的能量绿建筑”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信息,而是专注于探讨更广泛的健康、可持续建筑设计原则和相关领域,以满足您的要求。 --- 建筑的未来:人、健康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一本深度探索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实现居住者身心健康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指南。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花费了生命中绝大部分时间于室内空间。然而,传统建筑的建造与使用模式,往往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我们健康的主要“隐形杀手”。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到不佳的空气流通,再到对自然光和能源的过度消耗,我们居住的环境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精神状态乃至生理机能。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健康建筑”的真正内涵,并勾勒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生活空间蓝图。它超越了简单的节能或环保口号,聚焦于建筑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有益于居住者的“第三健康器官”。 第一部分:重新定义“居所”——从庇护所到疗愈场域 我们探讨了人类对居住环境的本能需求,以及现代建筑实践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健康的住宅设计并非仅仅是安装昂贵的空气净化器,而是从最基础的选址、朝向、材料选择,到空间布局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人为本。 空间心理学与环境疗愈: 光线的艺术与科学: 深入解析自然光对人体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关键作用。我们如何利用光的强度、色温和角度,影响人体的褪黑素分泌、情绪调节和睡眠质量?本书将展示如何在室内环境中重建甚至优化自然光照的生物学效应。 声景设计: 探讨噪音污染如何引发慢性压力,并介绍如何通过建筑声学设计(如隔音材料、空间布局、甚至是利用自然水景声)来创造一个宁静、专注的声学环境。 色彩与材质的情绪影响: 研究不同纹理、触感和色彩对居住者心理状态的潜移默化影响,强调使用自然、低冲击的表面材料带来的感官愉悦和减压效果。 第二部分:隐形的健康威胁——室内环境质量的科学管理 本书致力于揭示居住空间中最常被忽视的健康风险,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室内空气、水质和材料的选择成为主动的健康投资。 空气质量的终极目标: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新屋症候群”: 详细剖析常见的室内污染物来源,从家具、涂料到清洁剂。我们不仅要关注“零VOC”产品,更要理解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通风系统的设计如何协同作用,确保持续的新风交换。 通风策略的革新: 比较传统的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如新风系统)的优缺点。重点介绍基于需求控制的通风(DCV)策略,如何根据室内人数和污染物浓度动态调节换气量,以最低的能耗达成最高的空气洁净度。 湿度平衡与生物防制: 探讨霉菌、尘螨等过敏原的滋生条件,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湿度控制,预防结构性湿气问题,保障呼吸系统健康。 水系统与材料的纯净: 饮水与用水的健康考量: 讨论管道材料的潜在风险(如重金属溶出),以及高效过滤和水质监测的重要性。 “无毒”建筑材料的选择哲学: 介绍材料的环境健康声明(EPD)和健康产品声明(HPD),指导读者如何穿透营销术语,辨识真正对人体无害且对环境负责的建材。 第三部分:走向净零与生物气候适应——可持续设计的深度实践 健康与可持续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一个不消耗地球资源的建筑,才能真正为后代保障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本部分聚焦于先进的能源效率策略和生物气候适应性设计。 从被动到主动的能效革命: 高性能围护结构的设计精髓: 强调“保温、隔热、遮阳”的集成策略。深入探讨超级隔热层、热桥消除技术,以及高性能门窗的选择,目标是将建筑对外部气候的依赖降至最低。 太阳能的智慧应用: 不仅是安装太阳能板,更重要的是建筑自身的“太阳能捕获与控制”能力。如何通过建筑形态、屋顶设计和立面遮阳系统,最大化冬季采暖增益,同时有效阻挡夏季过热? 地热与中水回用系统: 介绍如何利用地球的恒定温度进行高效供暖和制冷,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在节约资源和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潜力。 生物气候适应性设计哲学: 本土化与气候响应: 强调不存在普适的“最佳”设计,只有最适合特定气候带和场地条件的方案。分析不同地区(寒冷、温和、炎热潮湿)的建筑形态调整策略。 微气候的营造: 如何通过庭院、绿色屋顶、垂直绿化和水景,调节建筑周边的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为居住者提供自然冷却的缓冲空间。 结语:构建一个有责任感的居住未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新的建筑观:将建筑视为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它必须与居住者互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共存。通过掌握这些跨学科的知识——从环境科学、人体生理学到先进工程技术——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居住未来的行动中去。它不是一套僵硬的规范,而是一套灵活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框架,指导我们走向下一代建筑的典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宗鵠
陳宗鵠 教授/建築師
美國與台灣開業、教學的建築師。結合東西文化致力於「健康建築」推廣。首創兩岸健康建築策進會並發行「健康與建築雜誌」推動兩岸交流,以創造全民越住越健康的好宅為目標。

│現任│
健康與建築雜誌 發行人
台灣、美國加州及新澤西州、全美NCARB、亞太經濟體APEC 開業建築師
中華兩岸健康促進建築環境策進會 理事長
台灣馬偕紀念醫院 顧問

│經歷│
中華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教授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礦所建築節約能源研究室主任兼計畫主持人
Partner, Sander Architects & Associates N.J., USA

│國內外作品│
黎巴嫩國際公園中國公園中國文物館建築設計
台北市青年公園規劃設計
美國賓州Jones太陽能住宅設計(獲刊登於美國Oct.18 1979 NEW YORK TIMES)
工業技術研究院全國首座建築物儲冰式中央空調系統實驗廠房設計
台北和成阿爾卑斯天廈雙座超高層住宅大樓新建工程(1996年內政部建築工程
自動化優良作品獎)
中華民國南港軟體科學園區規劃及第一期建築工程設計
新北市李院健康好宅設計(2020年5月中國設計院建築技藝總第296期雜誌)

│著作│
《築綠-心次元健康好宅》2010年獲頒行政院衛福部國健署健康好書獎
《健康住宅設計學-陳宗鵠的能量綠建築》融貫中西文化、從醫學及身心靈切入的健康好宅建築設計

│服務│
考試院高等考試建築師考試典試委員
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標章評定委員
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委員暨規劃委員
台灣評鑑學會科技大學系所評鑑委員

陳宗鵠教授個人網頁 https://btchen.weebly.com
中華兩岸健康促進建築環境策進會網頁 https://behpatc.weebly.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王榮進 理論與實務兼具的科普好書
林聰明 融貫中西文化全方位健康好宅
林松洲 打通住宅空間奇經八脈氣場的建築奇才
張 磊 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健康好宅
徐南麗 學貫中西,引領健康建築的先行者
孫健行 健康與建築跨領域住宅設計寶典
趙 怡 全民必讀的範本
蘇一仲 實踐健康建築全方位的好書
蘇 禾 為你我的心,打開一扇窗

作者序
陳宗鵠 健康住宅設計學及李院健康住宅簡介

緒論

第一章 從物理環境塑造健康綠住宅
第一節 打造健康呼吸空氣環境
第二節 創造自然健康光環境
第三節 控制溫濕營造舒適室內環境
第四節 創造舒適的聲音環境
第五節 拒絕電磁波輻射環境

第二章 從維生要件建構健康綠住宅
第一節 提供潔淨水環境
第二節 阻止病菌傳染的環境
第三節 鼓勵運動的環境
第四節 家有寵物環境管理

第三章 降低有毒化學物質的健康綠住宅
第一節 使用建材的必知觀念
第二節 避免重金屬危害
第三節 別讓清潔反而危害健康

第四章 健康友善的社區環境
第一節 健康社區的必備條件
第二節 營造健康交流的環境
第三節 對全齢人都友善的環境
第四節 公寓社區健康環境

第五章 心理性環境影響因素
第一節 空間色彩能量
第二節 音聲紓壓環境
第三節 舒適空間格局
第四節 堪輿與黃曆風俗
第五節 修養與修行環境

第六章 公平性環境影響因素
第一節 有效住宅設計術
第二節 公平交易環境及資訊揭露

結語

參考資料

附錄
附錄1 專訪健康與建築雜誌發行人陳宗鵠─談打造身安、心安、靈安的健康建築
附錄2 發行人的話─談打造能量交流的健康建築
附錄3 發行人的話─談沒有石棉的健康建築
附錄4 健康住宅產品參考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864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30歲~65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5.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近來坊間充斥著各種強調「永續」的口號,但許多所謂的綠建築,最終卻因為維護成本過高、或初期建造成本讓業主卻步,而無法真正落實或長期維持其效益。我對這本電子書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套具有財務可行性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書中在介紹任何一種設計策略時,能否提供一個簡單的成本效益分析?例如,多花多少預算在隔熱材料上,可以換來多少年限內的電費節省?這種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的評估,對於說服一般民眾或保守的投資者接受綠建築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環保」與「省錢」、「舒適」這三個要素完美地編織在一起,那麼它就絕對不只是一本給建築師看的教科書,而是一本面向大眾的實用指南。畢竟,只有當健康與經濟效益能夠同時被滿足時,這樣的設計理念才能真正地在台灣的建築市場中扎根,而不只是學術上的漂亮口號罷了。

评分

以我多年來在建築相關領域摸索的經驗來看,一本好的設計工具書,重點不在於它介紹了多少新奇的科技,而在於它如何清晰地闡述設計的「邏輯」。這本書如果能被稱為「學」,想必是有其系統性的脈絡。我比較關注的是,書中對於「健康」這個詞的定義會是多面向的嗎?除了物理層面的空氣品質、熱舒適性之外,會不會觸及到電磁波的防護、建材釋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控制,或是聲音的隔絕與控制?這些看似細節的地方,恰恰是影響日常居住品質的關鍵。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非常具體的施工細節圖說,像是牆體構造的斷面圖,說明他們如何處理熱橋(Thermal Bridge)的問題,或者如何設計出有效的熱空氣排出機制。電子書的優勢在於可以隨時放大圖片和圖表,如果這些圖說的精細程度足夠高,能讓現場的監工人員或小型營造廠也能依循執行,那麼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大大提升了。否則,很多時候都是設計師想得很好,但現場工人照著做就變了樣。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型的專業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觀望」的態度,因為市面上太多掛羊頭賣狗肉的產品了,特別是電子書,拿到手後才發現內容空泛,圖文排版也亂七八糟,讀起來非常傷眼。這本《健康住宅設計學》之所以吸引我,主要還是因為「能量」這個詞。在台灣,大家都知道電費越來越貴,如何從建築設計的源頭就減少能源的消耗,是每個屋主和設計師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好奇的是,書中對於自然採光、自然通風的描述,是否已經超越了我們一般設計課本裡教的基礎知識?例如,如何精確計算不同方位開窗對室內熱負荷的影響?或是,對於本土化的太陽能應用,有沒有提出什麼創新的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是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論,讓我們可以從零開始規劃一個住宅,而不僅僅是事後補救地裝上幾片太陽能板或裝設高效率的空調。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案例的數據分析,例如實施前後的能源使用量對比,那將會非常令人信服,也能幫助讀者建立更科學的判斷標準。

评分

閱讀建築設計類的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充滿西方優越感、完全不考慮在地文化脈絡的論述。台灣的居住文化是非常獨特的,從傳統的院落空間到現代的集合住宅,人們對於隱私、光影、濕氣的處理方式,都有著幾千年來的累積與偏好。因此,當談論到「健康住宅」時,我非常在意設計師如何將這些本土的智慧,融入到現代的綠建築技術中。陳宗鵠建築師的名字我雖然不甚熟悉,但既然書名強調了「設計學」,我猜測內容應該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規格表。我希望看到的是,設計如何與人文關懷結合,例如,空間的尺度感、材料的觸感、甚至是色彩對於居住者情緒的影響。如果書中能探討如何利用綠建築的原則,來營造出具有台灣味、讓人感到「安心」的居住氛圍,而不是一味追求極簡的、像樣品屋一樣的空間,那就太棒了。畢竟,家是我們充電的地方,光有節能標章是不夠的,心靈的舒適度才是最高層次的健康。

评分

這本關於綠建築設計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專業與務實的氣息,特別是提到了「陳宗鵠建築師」,在業界應該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吧,這讓人對書中的內容充滿期待,畢竟實務經驗的累積才是最寶貴的。我一直覺得,居住的環境跟我們每天的心情、健康狀態息息相關,從古老的風水學到現代的綠建築概念,核心精神其實都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不過,很多強調「綠色」的書,有時候會陷入理論的空談,或是過度美化一些概念,讓人感覺不太接地氣。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將這些高深的理論,實際應用在台灣的氣候條件與法規限制之下。畢竟,我們台灣的夏天又濕又熱,冬天又濕又冷,這樣的環境條件對建築設計的挑戰性非常高。如果書裡能多分享一些陳建築師在實際專案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是如何克服的,那會比單純介紹幾種節能材料來得更有價值。畢竟,好的設計不僅要美觀,更要能用、能住、能永續,這才是「健康」住宅的真諦。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套可供操作的思維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