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中國建築漫遊史:建築大師梁思成弟子,300個中式建築故事一次講透! (電子書)

手繪中國建築漫遊史:建築大師梁思成弟子,300個中式建築故事一次講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克群
图书标签:
  • 中國建築
  • 梁思成
  • 建築史
  • 手繪
  • 漫遊
  • 文化
  • 歷史
  • 傳統建築
  • 建築大師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建築學大家梁思成弟子,張克群
300個中式建築故事一次講透!
 
  皇城宮殿∣祭壇廟宇∣園林∣帝王陵寢∣古城∣祠堂∣牌坊∣民居院落∣商號
  古墓∣佛教石窟∣名山佛塔∣佛教廟宇∣道教建築∣伊斯蘭教建築∣天主教建築 
 
  ■中國建築有意思—
  最趣味的建築史就在這一本
 
  ․哪一個牌坊,是矇騙皇帝得來的建築?
  ․世上最難盜的皇帝陵墓,為什麼是武則天的乾陵?
  ․從一扇大門,怎麼看出北京人對南方人的「地方歧視」?
  ․唐朝木構造被嘲笑只能在日本看得到!梁思成、林徽因勇闖五臺山找給你。
 
  ■典故•觀察•建築元素細部解說—
  讓你快讀易懂的,中國建築科普書
 
  •北京故宮角樓—紫禁城外觀的顏值擔當。傳說當初三重簷角樓建造一直卡關,因而被處死了好幾批人,最後竟是木匠看到賣蟈蟈(螽斯)的精巧籠子,做出了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樓設計。
 
  •團城—號稱園林中的園林。周邊並無水源,樹林竟然不缺水?原來早在當時,已有斗型磚造工法,以及特殊地下吸水材蓄積大量雨水。
  
  •頤和園—中國現存最大園囿。如何讓氣勢再放倍加大?原來是採用借山移景手法,遠借西山,中借玉泉山玉峰塔,近接西側湖泊……遠山近溪都成為視覺的腹地。
 
  •北京四合院—如同圍城般的存在。北京四合院其實並沒有獨立的院落,而是把房屋後牆與後牆連起來,就是一座封閉式院落。許多四合院靠在一起,就形成了胡同。
 
  •荊州古城—保有古城池防護屯兵機能。多孔洞厚牆,可瞭望可用箭。使用乾打壘石灰糯米的輔助牆,硬度如同如今的混凝土,是歷經500年的堅實工藝。
 
  •佛塔—起源於印度進入中國呈現多元化,閣樓式、密簷式、亭閣式、覆缽式、花式、金剛寶座式、經幢式,7大建築型式,7個不同用途與特質。
 
  ■從皇城到民居商號、園林與名山佛塔……
  中國建築欣賞入門!
 
  燕下都          秦始皇陵        北京四合院         北海皇城園林
  唐長安城        漢武帝茂陵      河南馬家大院       頤和園
  明南京城        南京六朝墓      安徽呈坎村         圓明園
  明清北京城      唐太宗昭陵      江西婺源李坑村     團城
  大明宮          武則天乾陵      浙江南潯古鎮       江南園林
  北京故宮        成吉思汗陵      福建永定土樓       南園林
  瀋陽故宮        明十三陵        山西平遙票號       北京醇親王府
  布達拉宮        清東陵          老北京商鋪門臉     北京恭王府花園
 
  本書以輕快易懂的方式,介紹並收錄中國300多處別具特色的經典建築,從皇家宮殿、廟宇、園林、陵寢、民間建築與民居、紀念建築、商號、佛教石窟……作者運用精彩的手繪圖解,以及建築故事、文化歷史等角度切入,提供建築感興趣的入門者,與建築方面的從業者,做為欣賞、理解中國建築的必備指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建筑类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建筑著作,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 建筑之旅:从世界经典到当代思潮 1. 《世界建筑史话:从金字塔到摩天楼的建筑文明之旅》 本书并非简单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部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人类文明与建筑形式之间深刻联系的叙事长卷。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将建筑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技术水平和精神信仰的物质载体。 核心内容: 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详细剖析了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宗教建筑(如神庙与陵墓)如何反映了对永恒的追求;古希腊建筑的理性美学和柱式系统的确立,对后世西方建筑思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罗马的工程奇迹与帝国扩张: 重点阐述了混凝土的革命性应用、拱券结构的成熟,以及万神殿、罗马斗兽场等标志性工程如何服务于帝国的治理与民众生活。 中世纪的信仰空间: 深入探讨了拜占庭的穹顶艺术(圣索菲亚大教堂)与西欧哥特式大教堂(沙特尔、巴黎圣母院)的结构创新(飞扶壁、肋拱),分析了光线如何在宗教体验中扮演的角色。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戏剧性: 考察了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实践,以及帕拉第奥“古典回归”的理论基础。巴洛克时期,建筑如何通过强烈的动感和光影效果,服务于反宗教改革的需要。 工业革命的冲击与现代主义的诞生: 详细记录了钢铁和玻璃技术的进步如何催生了早期摩天大楼的出现。分析了包豪斯学派、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等现代主义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对传统美学的颠覆。 当代建筑的多元探索: 涵盖了解构主义(如盖里)、高技派(如罗杰斯)以及生态建筑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代建筑如何回应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阅读价值: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叙事性,它将冰冷的结构转化为鲜活的历史片段,让读者在阅读中构建起完整的建筑知识框架。 --- 2. 《结构之美:解析决定建筑命运的力学逻辑》 这本书专注于建筑技术层面,旨在弥合“艺术表现”与“工程实现”之间的鸿沟。它以清晰的图解和案例分析,向非专业人士揭示了伟大建筑得以屹立不倒的内在科学原理。 核心内容: 基础理论入门: 解释了力、荷载、应力与应变等基本概念,是理解一切结构行为的基石。 从石块到桁架: 详细研究了传统材料(石材、木材)在不同承重体系下的工作方式,重点介绍拱、梁、柱的受力机制与局限性。 钢筋混凝土的革命: 深入解析钢筋在混凝土中如何协同工作,承担拉力和压力,并讲解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现代核心体系的形成。 超越传统的挑战: 探讨了超高层建筑(如哈利法塔)中,如何应对风荷载与地震力,以及核心筒、伸臂桁架等特殊抗侧力系统的设计思路。 预应力与张拉结构: 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如何提高结构的跨越能力,并分析了膜结构、索结构等轻型结构的力学特性和美学潜力。 阅读价值: 对于建筑系学生或对建筑工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理解“为什么能建起来”的实用指南,它将复杂的力学原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模型。 --- 3. 《栖居的哲学:建筑与人的生活方式》 本书转向建筑的社会学和现象学维度,探讨建筑如何塑造、反映并引导人类的居住经验和精神状态。它侧重于空间体验和文化语境。 核心内容: 空间的人类学: 讨论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如庭院、街道)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对“家”的定义。 光线、声音与触感: 关注建筑环境的非物质元素,分析了自然光在不同气候带建筑中的利用,以及声学设计对室内氛围的影响。 城市肌理的叙事: 研究了城市规划中的尺度感与步行体验,对比了传统街区与现代隔离式规划对社区活力的影响。 场所精神(Genius Loci): 探讨了建筑如何通过吸收或抵抗其地理和历史背景,从而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结,避免成为“无地域性”的盒子。 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聚焦于旧建筑在新功能下的重生,分析了如何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注入当代生活的血液。 阅读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居住”的书,它引导读者跳出形式的讨论,去感受和思考建筑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层意义。 --- 4. 《大师的草图簿:从贝聿铭到扎哈·哈迪德的创作轨迹》 本书是一本专注于特定建筑大师及其工作室的设计方法论的深度研究集。它通过对经典项目的设计演变过程的剖析,揭示了顶尖建筑师的思考逻辑。 核心内容: 灵感源泉的捕捉: 分析了贝聿铭如何从中国传统园林和几何学中提炼现代设计语言,以及他如何通过场地分析确定建筑体量。 形式与功能的辩证: 重点考察了路易斯·康(Louis Kahn)如何通过光影和材料的“真实性”来赋予建筑以崇高感,并解析了萨克勒美术馆等作品的层次结构。 参数化设计的先驱: 深入研究了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如何利用数字工具探索流线型、非线性形态,以及这些形态如何与结构工程进行整合。 场地与文脉的对话: 选取了伦佐·皮亚诺的敏感设计案例,展示建筑师如何以轻盈、透明的姿态介入历史环境,实现“少即是多”的哲学表达。 设计草图的价值: 通过大量未发表的设计手稿和模型照片,展示了从最初的模糊概念到最终落地的复杂决策过程,强调了直觉思维在设计中的关键作用。 阅读价值: 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跟随建筑巨匠的思路,学习一套系统性的、高度成熟的设计方法论,是培养建筑批判性思维的绝佳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克群
 
  生於德國柏林,4歲時隨父母回到中國。
 
  清華大學建築系,中國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為建築大師梁思成弟子,現退休定居美國。除了建築作品,另有小說體傳記《飛》、《藝術人生》等。

图书目录

概說 古代建築長什麼樣子?

Part I 皇家建築
第1章 天子之城和宮殿

‧皇城
燕下都 荊軻由此出發 
唐代長安城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明代南京城 奇怪的葫蘆形城牆 
明清北京城 壯觀的帝王之都 
‧宮殿
大明宮 唐帝國的統治中心
北京故宮 明清皇城六百年 
北京景山 大明王朝終結於此
瀋陽故宮 皇太極的發祥地 
布達拉宮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殿

第2章 祭壇廟宇和園林
‧祭壇廟宇
天壇 與上天對話的地方 
先農壇 祈求豐收之壇 
太廟 明清皇家祖廟 
大高玄殿 皇家御用道觀 
‧皇家園林
北海 四朝皇家園林 
團城 園林中的園林 
頤和園 慈禧太后曾在這裡散步 
圓明園 歷經劫難的皇家園林 

第3章 帝王陵寢
古燕國王公墓 西周燕國諸侯之墓 
中山國王陵 東周中山國君之墓
秦始皇陵 塵封的帝國之謎
漢武帝茂陵 規模最大的西漢帝陵 
霍去病墓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南京六朝墓 半部六朝史 
唐太宗昭陵 開創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 
乾陵 李治、武則天合葬墓 
宋陵 看守農田的皇陵 
松贊干布陵 與大山同壽 
成吉思汗陵 一代天驕的衣冠塚 
金陵 鮮為人知的陵墓
明十三陵 群山環抱的愚昧與睿智 
瀋陽三陵 埋著入關前的後金皇帝 
清東陵 半部清朝史

Part II 民間建築
第4章 古城風貌

‧城市
山西平遙 晉商的家 
河南開封府 包龍圖坐鎮之地 
遼寧興城 袁崇煥戰鬥過的地方 
山西分水亭 分得公平合理 
湖北荊州 兵家必爭之地 
福建趙家堡 王朝遺民後代的思念 
臺灣臺北府 岩疆鎖鑰 
‧學校
北京國子監 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

第5章 紀念性建築
‧祭祀場所
曲阜孔廟 儒家的誕生地 
泰山岱廟 歷代封禪之地 
‧祠堂
安徽棠樾村鮑家祠堂 一部徽商家族史 
北京文丞相祠 千秋永唱正氣歌 
成都武侯祠 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 
太原晉祠 護佑山西兩千年
‧牌坊
安徽棠樾牌坊 關於烈女的記憶 
安徽歙縣許國牌坊 矇騙皇帝得來的建築

第6章 民居
北京四合院 如同圍城 
河南馬家大院 中州第一名宅 
山西平遙住宅 最早銀行家的家 
安徽呈坎村 按八卦設計的村子 
江西婺源李坑村 歷史文化名村 
浙江南潯古鎮 水邊的恬靜小鎮 
福建永定土樓 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 

第7章 商號、園林及古墓
‧商號
山西平遙票號 中國最早的銀行
老北京商鋪門臉 花俏的外表 
‧園林
北京恭王府花園 數代王爺的享樂之地 
北京醇親王府 後海邊的美麗王府 
江南園林 樸素恬靜之地 
嶺南園林 夾雜了商業氣息 
‧古墓
北京醇親王墓 慈禧太后妹夫的墳 
桂林靖江王陵 傳承十四代藩王的派頭 
北京田義墓 葬著個難得的好太監 

Part III 宗教建築
第8章 佛教石窟、名山及佛塔
佛教石窟 文化藝術的寶庫 
四大佛教名山 佛寺密集之地 
佛塔 逐漸中國化的建築形式 

第9章 佛教廟宇
五臺山佛光寺 梁思成林徽因的偉大發現 
天津獨樂寺 僅存的三大遼代寺廟之一 
遼寧奉國寺 歷經劫難倖存至今 
山西大同華嚴寺 附設圖書館的廟 
北京潭柘寺 比北京城還古老的寺廟 
北京天寧寺 姚廣孝所終之地 
河北正定隆興寺 神奇的轉輪藏 
北京法源寺 為忠魂祈禱 
山西廣勝寺 《金藏》歷險記 
拉薩大昭寺 拉薩的「城市精神中心」 
雲南曼春滿寺 南傳佛教寺廟

第10章 道教建築及媽祖廟
道教石窟 傳遞道教文化 
道教名山 洞天福地 
北京白雲觀 一言止殺有奇功
北京呂祖宮 百年道觀 
四川文昌宮 供奉掌管文運之神
山西懸空寺 建築奇觀 
媽祖廟 對一個好女孩的祭拜 

第11章 伊斯蘭教建築
廣州懷聖寺 中國最早的清真寺 
揚州仙鶴寺 中阿建築風格的結合
杭州鳳凰寺 中國四大清真古寺之一 
泉州清淨寺 中阿友好交流的見證 
北京牛街禮拜寺 清真寺的一個佳例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 六百年歷史的清真寺
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 能容納萬人的禮拜寺 
吐魯番額敏寺 沙漠裡的寺院 
福建泉州聖墓 鄭和在此立碑 

第12章 天主教建築和基督教建築
‧天主教堂
北京東堂 融合中西建築風格 
天津望海樓教堂 飽經滄桑 
濟南洪家樓教堂 華北地區最大的教堂 
上海徐家匯天主堂 一座標準西式教堂
‧基督教建築
廣東湛江維多爾教堂 絢麗的花窗 
北京亞斯立教堂 建築風格別具特色 

Part IV 其他構築
第13章 長城與古橋

北京明長城 好漢當到此
河北趙州橋 最古老的橋 
北京盧溝橋 數不清的石獅子
北京通州通運橋 蕭太后年間建的橋 
河北贊皇縣鳳凰橋 與古松共生千年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72977
  • EISBN:978986940557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4.6MB

图书试读

序言
 
  記得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並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恆。
 
  媽媽從小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麼多年裡,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間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家園。
 
  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築,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年輕時的容貌也毫不遜色)。那時,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先生在清華勝因院與我家比鄰而居,媽媽最終聽從梁先生的建議,讀了清華建築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語系,從此對古建癡迷一生。並且她對中西建築融匯貫通,家學淵源又給了她對歷史細部的領悟,因此才有了這本有趣的歷史圖畫(我覺得她畫的建築不是工程意義上的,而是歷史的影子)。我忘了這是媽媽寫的第幾本書了,反正她充滿樂趣的寫寫畫畫,總是如她樂觀的性格一樣情趣盎然,讓人無法釋卷。
 
  媽媽從小教我琴棋書畫,我學會了前三樣並且以此謀生。第四樣的笨拙導致我家迄今牆上的畫全是媽媽畫的。我喜歡她出人意表的隨性創意,也讓我在來家裡的客人們面前常常很有面子。「這畫真有意思,誰畫的?」「我媽畫的!哈哈!」
 
  為媽媽的書寫序想必是每個做兒女的無上驕傲,謝謝媽媽,在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後的很多年,又一次給了我做您兒子的幸福與驕傲。我愛你。
 
高曉松(中國音樂人、文化人)
 
前言
 
  我們老祖宗雖說偏愛詩人、畫家,把實際動手幹活的叫做「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還加上什麼「君子不齒」 之類貶低的話,但在老百姓的心裡,對工匠(尤其是木匠)是很尊重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古代蓋房子的工匠,基本上是以木匠為主,加上瓦匠來幫點忙,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房子就是這樣一間間蓋起來的。
 
  都說安居樂業的,沒有居可安,怎麼樂業。沒有房子,上哪兒避風躲雨去呀!要不怎麼有關魯班的神話世世代代流傳極廣呢?
 
  詩人杜甫的破房子漏雨後,想起光寫詩是擋不了雨的,還是得有房子,遂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中國的祖先們之所以對木結構情有獨鍾,大抵上有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是自從步入農耕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指著土地。衣有棉麻、食賴五穀,住呢,自然也是要用土地奉獻給我們的樹木。其二是周天子太過勤快,他把後世子孫應該做的事,諸如城市規畫、搭建房屋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使得蓋房子一類的事從此有規矩可依。既然如此,那後人照搬這些規矩就得了。所以中國古建築幾千年來,瞧著似乎沒多大變化,直到出現了鋼筋水泥。
 
  其三,木結構房子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材料易找、施工神速、抗震性好。古代的君王們常常比賽著建宮殿並以此為榮。那速度可是很重要的!可當前朝被滅之後,他們又比賽著燒宮殿。這一壞毛病就顯示出木結構的最大缺點:容易著火。這就是大量的古代建築沒能留存至今的原因。
 
  那麼,我們的祖先們用木頭都建造了哪些至今讓我們自己,乃至於讓全世界都驚歎的建築呢?我們目前看到的古建築,按類型大致可以分為皇家建築(包括宮殿、壇廟、苑囿、陵寢等)、民間建築(包括古城、祠廟、牌坊、民居、商號、墳墓等)和宗教建築(包括廟宇、宮觀、清真寺、教堂等)。此外,長城、古橋之類歷史悠久的構築物,在本書中也被算在古建築裡面。
 
  建築既是實用之物,又是一種藝術品,而且多數是一種公共藝術品,一般情況下,人們很容易看到和觀賞它。然而,與文學、戲劇、繪畫等藝術門類相比,建築藝術又有它獨特的內涵和魅力。它自己不會說話,需要有人加以指點、講解才行。本人不才,卻是學這一行的,自覺有責任當個講解員,把前人留下的美好的東西掰開了、揉碎了展示給大家。讓各位讀者和我一樣,愛上這份獨特的遺產。當然,我們這本書不是教科書,只是「小講」,也就是走馬觀花,觀其大略,為讀者介紹一下中國古建築的脈絡,不會讓人感覺很深奧的。不懂建築的人完全可以拿它當科普讀物來把玩。
 
張克群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