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饗宴:三十年,十種產業,屢敗屢戰的波瀾人生 (電子書)

生命饗宴:三十年,十種產業,屢敗屢戰的波瀾人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志強
图书标签:
  • 自傳
  • 商業
  • 創業
  • 人生
  • 奮鬥
  • 職場
  • 經營
  • 傳記
  • 台灣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個人的職場生涯,可以經歷多少產業?
  屢敗屢戰,燃燒生命般的職涯,算不算成功?
  擁有斜槓人生的王志強博士,以文字記錄百轉千迴的獨特職涯,
  是你不能錯過的生命饗宴!
 
  1988年,王志強在三十歲那年取得美國航太博士學位,進入麥道太空公司任職,他的一生原本可能會像上世紀的留美學人,在美國工作直到退休。但是命運是捉弄人的,王博士工作數年間,美蘇冷戰結束,柏林圍牆倒塌,歐美航太工業的不景氣給予亞洲國家發展航空工業的難得契機。
 
  1992年,王博士舉家返台加入台翔航太,協助發展台灣的民航機工業,本來以為台翔航太可以像1987年成立的台積電一樣,成為台灣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沒有想到政治力介入公司經營,再加上同事間的同室操戈,台翔航太最終沒能開花結果,王博士選擇離開了這個他最熟悉、也最熱愛的領域,進入完全陌生的管理顧問業。
 
  接下來的二十年,王博士歷經顧問、電子、網路、創投、傳產、光電、通訊、食品,以及養老產業,他的職場觸角橫跨美國、台灣和大陸,參與並見證十個產業的更迭興替,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精彩故事?
 
  王博士波瀾起伏的職場生涯,彷彿是一場「生命饗宴」將十種不同產業的職涯精華結合濃縮成一場盛宴。每一次的轉換都有許多故事,每個產業都充滿高潮迭起的情節,有太多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可供借鏡。
 
  無論你正處在職涯的哪一個階段,相信你都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邀請你一同參與這場生命饗宴。
 
名人推薦
 
  前駐紐西蘭大使 介文汲
  科銳國際CEO、前Mercer大中華區總裁 郭鑫
  中達電通創辦人、悅心健康總裁 王其鑫
  BNI執行董事、前彭博新聞台灣分社社長 彭智明
《时代浪潮下的商业航行:跨越世纪的行业变迁与企业精神》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过去三十年间全球商业环境的剧烈变迁,聚焦于十个代表性行业的兴衰与重塑。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行业经验,结合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画卷。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不仅回顾了技术革命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也探讨了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带来的根本性改变。通过对不同行业周期、竞争策略、人才培养及风险管理的细致梳理,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商业思维框架,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挑战。 ---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准备——全球化初期与技术萌芽(约1990s初至2000s初) 本部分追溯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之交的商业图景,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混乱的过渡时期。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贸易壁垒逐步瓦解,信息技术开始崭露头角,为后来的产业革命埋下伏笔。 一、传统制造业的阵痛与转型: 我们首先考察了重工业与基础制造业(如钢铁、纺织)在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环保法规日益趋严时的生存困境。书中详细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和供应链的全球优化来降低成本,同时描述了部分未能及时转型的企业如何被市场淘汰的案例。特别关注了这一时期“中国制造”崛起的全球影响,以及欧美企业对产业链外包的战略考量。 二、信息高速公路的初建: 聚焦电信与硬件制造行业。这一阶段是PC普及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期。本书深入探讨了早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商业模式探索、固定电话网络向移动通信的过渡,以及硬件巨头在芯片和终端设备领域的激烈竞争。我们解析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成因、破裂的机制,以及泡沫过后,哪些技术路线和商业逻辑真正存活了下来,奠定了未来科技巨头的基础。 第二部分:数字洪流的冲击——互联网泡沫破裂与新经济的崛起(约2000s初至2010s初) 度过泡沫破裂的低谷后,商业世界进入了以宽带普及和Web 2.0为标志的新阶段。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如何驱动产业格局的颠覆。 三、零售业的范式转移: 分析了传统零售业(百货、连锁超市)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的早期冲击。书中详细对比了实体店的选址策略、库存管理与新兴在线平台的订单履行、客户数据分析之间的差异。重点剖析了从“点击付费”到“客户关系管理”的商业逻辑转变,以及供应链对效率提出的更高要求。 四、媒体娱乐的重构: 聚焦内容产业(音乐、出版、影视)。数字盗版猖獗与传播渠道的碎片化,对传统内容制作和发行模式构成了致命威胁。本书探讨了从“购买介质”到“订阅服务”的商业模式进化,分析了流媒体技术和数字版权管理(DRM)在重塑行业生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创作者权益与用户体验。 五、金融服务的科技化萌芽: 探讨了银行业与支付系统在面对技术变革时的保守与突破。详述了金融科技(FinTech)的早期形态,如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平台的出现,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传统银行的存贷利差模式。着重分析了风险管理在数字化环境下面临的新挑战,包括信用评估模型和初期的数据安全问题。 第三部分:移动互联与生态构建——重塑商业疆界(约2010s初至2020s初) 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成熟,以及大数据应用的深化,使商业竞争从单一产品转向了复杂的生态系统较量。 六、能源转型的压力与机遇: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在气候变化压力下,如何面对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强劲挑战。书中对比了不同国家在能源政策、技术补贴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资本如何从化石燃料领域向清洁能源领域进行大规模转移,以及传统能源企业为保持竞争力所做的战略投资。 七、大健康领域的数字化革命: 考察了医疗健康产业在基因测序、远程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等技术驱动下的变革。详细阐述了医疗数据的互操作性、隐私保护(如HIPAA等法规的影响),以及制药公司如何利用大数据加速新药研发周期。分析了医疗服务提供者如何通过技术提升效率、改善患者体验。 八、专业服务的精细化与自动化: 关注法律、会计和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介绍了自动化工具和人工智能在处理合同审查、税务申报等标准化任务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专业人士如何从执行重复性任务转向提供高附加值的战略建议,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化交易中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不确定性时代的战略远见(2020s至今及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立足于当下的全球复杂局势(地缘政治紧张、供应链重构、高通胀环境),探讨企业如何构建韧性(Resilience)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九、供应链的重塑与区域化: 分析了新冠疫情和贸易摩擦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本书详细探讨了企业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韧性并重”的战略转变,包括近岸外包(Nearshoring)、多点布局(Multi-sourcing)的实践,以及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端到端的可追溯性。 十、新消费与体验经济的深化: 总结了消费品行业在追求个性化、健康和道德消费趋势下的演变。探讨了品牌如何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创造沉浸式的购物体验,以及“循环经济”理念如何渗透到产品设计、包装和回收环节,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结语:历经风浪的领导力 全书最终落脚于商业领导力本身。作者总结了在如此多变的环境中,企业家和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跨界学习能力、快速试错的勇气,以及在危机中保持清晰战略方向的定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让读者理解当前商业格局的来之不易,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深厚的历史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志強
 
  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航太碩士,美國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 Space Institute)航太博士。三十年職涯歷經十種不同產業,曾任美國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資深工程專家、台灣安達信(Andersen Consulting)企業戰略經理、中國和光集團戰略長、鴻海董事長特別助理、友達光電高階主管、廣泰(美國林肯電氣在台合資公司)執行副總、美世顧問(Mercer)台灣區總經理,以及上海佳格(Shanghai Standard Foods)營運長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不平凡的人生征程  介文汲
推薦序二 两岸三地发展变化最快的年代  郭鑫
推薦序三 真情享受生命的性情中人  王其鑫
推薦序四 用盡全力,活出生命,就是成功!  彭智明
自序生命饗宴
 
第1章 求知若渴
火箭科技/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大學階段/碩士階段/博士階段
 
第2章 蒼穹之上
航空太空/人生無常/職場貴人/蒼穹之上
 
第3章 振翅高飛
千載難逢/台翔航太/國際合作/內憂外患/破蛹而出/功虧一簣/振翅高飛
 
第4章 企業巫醫
蝴蝶效應/管理顧問/戰略學校/打場橋牌/大陸市場/企業巫醫
 
第5章 和光同塵
孤注一擲/戰略模糊/合縱連橫/APEC
 
第6章 萬物互聯
鴻海紅海/兩個一步/互聯元年/萬物互聯/鑽石玫瑰
 
第7章 風起雲湧
風起雲湧/風險投資/軍師聯盟/案例分享/雲淡風輕
 
第8章 冰與火
近鄉情怯/策略規劃/MEMS/背水一戰/由剝而復/中國戰略/夷叔故里/冰與火
 
第9章 高科技
篳路藍縷/兩兆雙星/瑜亮情結/當仁不讓/水晶行動/庭外作證
 
第10章 華為與伊朗
團隊建設/旗語示警/華為與伊朗/領導統御/最後一哩
 
第11章 歲次甲午
歲次甲午/一根稻草/新疆兵團/烏克蘭行/三年規劃
 
第12章 晚霞餘暉
九華山莊/大健康產業/社區居家/一步之遙/晚霞餘暉
 
結語:顛倒夢想
附錄1 致函西北工業大學戴冠中校長
附錄2 升任和光集團副總裁(1999年3月6日) 
附錄3 鴻海深圳BTO工廠申請高新科技過程
附錄4 建議郭董事長參選國民黨內選舉「立於不敗」的策略
附錄5 瀋陽地區信息產業的跨世紀架構(1999 年和光工作時提出) 
附錄6 加速發展大瀋陽地區電子商務的幾點建議(1999 年和光工作時提出)
附錄7 斯米克圍廠事件
附錄8 AUO法務室發函感謝協助SEL Deposition工作進行
附錄9 新疆建設兵團出差報告
附錄10 全球葵花油籽(seed)及毛油(crude oil)產出量與出口量(2012年11月)
附錄11 各國養老項目說明
附錄12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大事紀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380947
  • EISBN:978957438966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9MB

图书试读

自序
 
生命饗宴
 
  三十年職場生涯經歷過十個不同產業,而不是只更換過十個工作;雖然沒有建立什麼了不起的工作上的成就,但是跌跌撞撞經歷過十個不同產業的經驗似乎也值得被紀錄下來,可供年輕人在開展職場生涯上做個參考。
 
  成功經驗雖然不多,但是失敗經歷卻是不勝枚舉,尤其是如何獲得十個不同產業雇主的青睞,如何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這種經歷在華人圈恐怕也不多見,或許還值得野人獻曝,分享一點自己在職場上的學習與成長。
 
  我是1981 年航空系畢業,1983 年偕同新婚一個月的妻子一起赴美留學,1988 年取得航空太空博士學位後開始在美國工作,1992 年自美返台參與民航機產業建立,1996年離開自己的工程專業,進入全然陌生的管理顧問業,曾經在兩岸三地包括台北、北京、上海、瀋陽、唐山、深圳、香港等地工作過,總共在十個不同產業擔任過高階主管:
 
  一、航太工業(Aerospace Industry)
  麥道(McDonnell Douglas)、台翔(Taiwan Aerospace)
  二、管理顧問(Management Consulting)
  Andersen Consulting(現改名Accenture)、Mercer
  三、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
  和光、鴻海、Compaq
  四、互聯網(Dotcom)
  城市通(China Quest)
  五、創投私募(VC/PE)
  WebFoster、Delta
  六、傳統產業(Traditional Industry)
  華新麗華、廣泰金屬、唐山億泰
  七、高科技(Hi-Tech)
  友達光電(AUO)
  八、通訊產業(Communications)
  台林通信
  九、食品產業(Food Industry)
  上海佳格
  十、養老產業(Elderly Industry)
  天來福
 
  我是在1988 年進入職場,當時一般工作已經開始使用電腦,聯繫事務主要是靠有線電話與傳真機,麥道不同地點分公司開視訊會議是靠人造衛星;TCP/IP 通訊協定已經在1974 年提出,但是開放商業應用要等到1995 年才逐漸普及,至於Internet(互聯網、或稱網際網路)這個名詞是從1996 年才開始廣為流傳, 全球進入一個globally connected, locally segmented 的新紀元。
 
  上個世紀結束前,互聯網與手機開始逐漸普及,當時消費性電子業都在推測用戶端設備(User Terminal) 到底會是桌上型電腦(Desktop Computer) , 還是筆記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 , 甚至連3Com 生產的行事曆(Organizer) 都曾經被考慮過,結果賈伯斯(Steve Jobs) 設計的第一款iPhone 手機在2007 年橫空出世,智慧型手機就毫無疑問地成為最普及的用戶端設備;於是互聯網加智慧手機共同主導消費性電子業近二十年的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互聯網的影響更是無遠弗屆,不但開啟移動支付(Mobile Payment) 、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y) 及區塊鏈(Blockchain) 等嶄新領域,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動駕駛(Autopilot)、電動汽車(Electric Vehicle, EV) 在5G 通信架構的推波助瀾下方興未艾,人類社會未來十年的樣貌將會發生革命性改變。
 
  個人有幸出生在1950 年代,在1988 年從航空太空領域開始職場工作,不知道是命運作祟、還是個性使然,居然在三十年的職場生涯經歷過十個既刺激又陌生的不同領域;從而立之年的胸有成竹、不惑之年的屢戰屢敗,逐漸走入知命之年的感激感恩、耳順之年的怡然自得。
 
  三十多年的職場生涯與家庭生活早已密不可分,所以想將自己的職場經歷以半自傳體方式紀錄下來,當成是一場與年輕人分享的「生命饗宴」;天下固然無不散的宴席,但是杯觥交錯之際,觀照生命的流逝,顯得格外的珍貴與清晰。
 
王志強寫於台北
2020 年9 月9 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成功學的書已經多到讓人有點審美疲勞了,大家都在講「複製成功」,但往往忽略了「失敗」才是最寶貴的資產。這本書的副標題「屢敗屢戰」立刻讓我眼睛一亮,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啊!我現在從事的是相對穩定的公職工作,雖然生活無虞,但總覺得少了點「衝勁」,總在安全邊緣徘徊。因此,我特別想從這本電子書裡頭,偷學一點那種「即便跌倒也要帥氣地落地」的本事。我猜,作者在轉換產業的過程中,一定累積了非常多跨領域的知識和人脈,這在現今這個強調「斜槓」和「多元發展」的時代,簡直就是一本活教材。我好奇的是,當他面對第N次失敗時,是靠什麼心理建設撐過來的?難道沒有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創業這條路?如果有的話,他是如何調適那種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產業紀錄,更是一部探討心靈韌性的實錄,讓我這個在舒適圈待久了的人,也能感受到一點點「搏命演出」的熱血沸騰。

评分

這本電子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生命饗宴」聽起來就充滿了故事感,而「三十年,十種產業,屢敗屢戰」這幾個詞簡直就是台灣中小企業精神的縮影啊!我從小在台灣長大,看著身邊的長輩和朋友為了生活打拼,這種「不服輸」的韌性是刻在骨子裡的。我猜這本書裡頭一定有很多關於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找到定位、如何面對接踵而來的失敗,然後又擦乾眼淚爬起來的血淚經驗談。特別是「十種產業」,這代表作者的觸角非常廣泛,橫跨的領域肯定需要極強的適應力和學習能力。我很好奇,在這樣不斷轉型的過程中,他如何保持初衷?是資金周轉的壓力,還是夥伴間的信任危機更讓他印象深刻?畢竟在台灣做生意,人情世故和商業考量常常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兩條線。我期待看到他如何解析這些看似光鮮亮麗的「饗宴」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堅持,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面對人生低谷時的實戰智慧,畢竟,誰的人生不是一場持續的「屢敗屢戰」呢?

评分

這本書的調性給我的感覺,比較貼近台灣早期那種「拚經濟、搏未來」的草根精神,沒有太多華麗的理論包裝,而是腳踏實地在泥巴裡打滾出來的體悟。我猜測,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能不會太過學術,而是帶有濃厚的「江湖味」和「實戰感」,很接地氣,讀起來會讓人很有共鳴。我特別好奇,在這十種產業的探索裡,是否有哪一個行業的「失敗經驗」,反而成為他日後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轉捩點?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挫敗,其實是另一個領域的入場券。如果作者能清晰地描繪出這種「因果鏈結」,那將會非常有啟發性。對於想在職涯上尋求突破,卻又害怕跨出舒適圈的廣大上班族來說,這本書不啻為一劑強心針。它提供的不僅是創業的SOP,更是一種面對不確定性時,台灣人特有的那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樂觀與務實並存的生存哲學。我已經準備好,要好好享受這場屬於台灣精神的「生命饗宴」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書籍行銷戰都很誇張,什麼百年一遇、影響世界格局,聽久了都會麻痺。但《生命饗宴》這書名,少了點商業的銳氣,多了點生活的重量感,讓我感覺作者是個願意分享真實生命體驗的人,而不是只在包裝成功故事。台灣社會近幾年對「中年危機」的討論越來越多,許多人在事業顛峰時反而感到迷茫。這位作者能跨越三十年,嘗試十種不同的人生跑道,這本身就是對「中年不惑」最好的註解吧。我尤其想知道,在這過程中,他對於「家庭」和「事業」的取捨是如何平衡的?畢竟,這種高強度的「屢敗屢戰」肯定會犧牲掉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特別是對於需要長期投入的產業試錯。如果書中能探討到這種人文層面的拉扯,而不是純粹的商業技巧,那它就會從一本「職場指南」升級為一本「人生指南」。我非常期待能看到那種「成功背後的孤獨感」是如何被這位飽經風霜的旅人所化解的。

评分

身為一個在傳統產業打滾多年的老鳥,看到「三十年」這數字就忍不住想親近。三十年,足以讓一個行業從萌芽到成熟,再到沒落,這期間的滄海桑田,絕對不是看幾篇商業新聞就能體會的。我特別關注「十種產業」的交叉對比。舉例來說,如果作者從製造業轉戰到資訊服務業,那中間的思維模式轉變得多大?是技術層面的挑戰,還是管理哲學上的根本不同?我總覺得,台灣的企業家,很多時候像是「萬事通」,必須在不同遊戲規則間迅速切換。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種「跨界思維的鍛鍊過程」,那對我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而且,電子書的閱讀便利性也很重要,我常在通勤時閱讀,如果排版清晰、結構邏輯分明,我會更願意一口氣讀完。我希望作者能大方地分享那些讓他差點撐不下去的「關鍵決策點」,而不是只呈現修飾過的完美結局,畢竟,我們讀書就是為了看別人怎麼「爬出來」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