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電子書)

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振愷
图书标签:
  • 電影看板
  • 手繪
  • 顏振發
  • 大井頭
  • 台灣電影
  • 視覺文化
  • 海報設計
  • 電影史
  • 藝術設計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對街騎樓下,一位身穿格子襯衫的忙碌職人,衣服上沾滿顏料,微微駝背著,靜默地坐在比他還高大的看板前。

  飽和的灰色打底是他準備恣意揮灑的畫布,他一手握著A3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上頭滿是原子筆打好的方正格子,另一隻手則緊握粉筆,慢條斯理地在看板上打底、畫框。板凳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油漆桶,他時而微蹲、時而思索,躲在陰影下繪畫,彷彿時間並不存在。他沉浸於創作的世界裡,當白色粉筆描好輪廓後,他揮灑筆刷逐步展開一幅看板的旅程。他就是本書故事的主人翁──顏振發師傅。

  在書中,顏師傅回憶下營老厝的童年、離鄉背井追求畫師生涯的磨難過程,每當想起多年的艱辛困苦,他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感慨看板江湖上只剩他還在作畫,當桃園中源戲院宣布歇業之後,「北有謝森山、南有顏振發」的台灣手繪看板傳奇也隨之落幕。從此,他成為台灣最後一個為戲院服務的手繪看板師傅,而全美戲院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保留手繪看板傳統的老戲院。

  昔日默默作畫、堅守執業的畫師們,一起走過台灣戰後電影、戲院與廣告的歷史。年輕時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時代淘汰、被數位與電腦打敗,當時都是單純地對畫圖充滿憧憬與理想,可能只是因為走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在報紙廣告上學著描繪明星肖像、仰望著一大幅大型看板而開始嚮往畫師職業,因為不同的因緣而在這片江湖裡交會。

  在許多地方有無數隱姓埋名的畫師,他們離開江湖、轉行他途,畫筆被遺留在某個不再打開的抽屜中,桶裡的油漆也早已乾涸凝固,但身上仍留有手繪魂。這段熄滅不了的記憶與技藝被存放在心底深處。藏著不等於被遺忘,他們的精神正由顏振發與研習班的學員一同傳承下來。

  他的雙手仍如少年般有力地緊握著筆刷和油漆,將電影、廣告、美術與手工藝匯集於一塊看板上。五十年來他畫過數千部電影,終生奉獻給電影產業最末端的廣告招牌,卻是戲院觀眾面對每部電影的第一印象。然而,他的名字在電影尾聲的工作人員名單中缺席了。

  在這裡,顏師傅仍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本書特色

  ★「大井頭」系列《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續集。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50年手繪看板生涯、首部不藏私傳奇全紀錄。
  ★描繪顏師傅的生命小史、手繪技藝,並首度彙整其精彩的看板和油畫作品。
  ★攝影藝術家陳伯義親自操刀貼身記錄。
  ★優美的文字充滿感情,搭配300張精彩海報和圖片,圖文並茂。

名人推薦

  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小島裡創意總監
  江振誠∣國際名廚
  但唐謨∣影評人
  李光爵(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林育淳∣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吳東龍∣美學設計觀察作家
  吳俊誠∣全美戲院經理、赤嵌朋派發展商圈協會理事長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許承傑∣《孤味》電影導演
  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聞天祥∣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影評人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魏德聖∣電影導演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

  「面對即將消失的故事,顏振發老師勇敢且堅持的走著,一筆一畫,感動更多人一起珍惜自己所生長的土地。」──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小島裡創意總監)

  「如果人生的縮影是電影,全美戲院就是台灣最美的電影海報,而顏老師傅的一筆一觸代表的是那最美時代的證明。」──江振誠(國際名廚)

  「曾經是一份日常到不行的城市視覺,經過台灣奇異的歷史軌跡,變成了最時尚,最酷最炫的電影符號。《大井頭畫海報》透過看板藝術家顏振發師傅的生命史,全盤解鎖戲院看版的歷史與藝術,它背後的台灣青春成長史,以及更多好玩的fun stuff。對於影迷,電影的海報/看板/視覺,永遠是越大越漂亮越好,站在大井頭旁鐵皮捲門前朝著上方看,超級大看版的那份壯麗,滿足了我們這份永恆的癡迷。」──但唐謨(影評人)

  「顏振發大師的電影手繪看板不愧是一部部會動起來的影片。他的手與眼,描繪出電影院的歲月流轉。銀幕內外的史事,由影音至話語,無論多麼眩目傾心還是千迴百轉,皆在王振愷的筆下娓娓道來,《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有如一本閃動著亮光的動態影像繪本。」──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從小張的電影本事、手繪海報,大到電影手繪看板,皆代表著一部電影從製作走向發行的最後一哩路,而這卻是電影的第一張臉,成為了電影走向觀眾的視覺文化起點。電影手繪文化在鼎盛時期,香港有阮大勇,台灣有陳子福,但隨平面設計與印刷材質的技術革新,手繪海報便愈來愈少見,而電影看板在今日更是稀有。在北台灣,擁有手繪電影看板師傅謝森山的中源大戲院於2018年歇業,而在台南迎接70週年的全美戲院,顏振發師傅至今仍振筆疾飛地繼續揮灑著廣告顏料。謝謝振愷,寫下了這部長達50年鮮活依舊的視覺文化史。」──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貌似大型油畫的看板裡,滿載戲院輝煌的今昔;與其說是宣傳品的臨摹,毋寧更是深植世代的手藝。這裡沒有CD般齊律的樂曲、PS後的完美無暇肌,有的只是木板、顏料、矮凳,和傾注一心的誠意。透過顏振發師傅充滿溫度的彩筆,主角的一笑一顰、字體的一捺一趯,豐富了城市的人文地景,也讓臺南更叫人著迷。感謝振愷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切!」──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浮光掠影:臺灣電影海報藝術的時代側寫 一、 序曲:銀幕之外的光影魔術 電影,作為二十世紀以來最引人入勝的群眾娛樂形式,其進入市場的門檻,往往不是映入眼簾的膠捲,而是那張承載著全部想像與誘惑的平面廣告——電影海報。在數位印刷尚未普及的年代,每一張海報都是藝術家心血的結晶,是時代氛圍的縮影,更是電影內容最直接、也最煽動人心的視覺宣言。本書並非專注於單一畫家或特定風格的探討,而是以更宏觀的視角,追溯臺灣自戰後至九〇年代末期,電影廣告藝術的發展脈絡、技術變革,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變遷。 我們將深入解析,在那個手繪圖版是主流的時代,電影發行商如何透過有限的媒介,創造出跨越語言與階級的視覺震撼力。這不僅是一場關於藝術創作的追憶,更是一部關於臺灣庶民生活、集體記憶與視覺美學演進的立體畫卷。 二、 萌芽與奠基:戰後初期至六〇年代的「視覺飢渴」 臺灣光復初期,電影產業百廢待興,但民眾對於新鮮娛樂的渴望卻空前高漲。此階段的海報藝術,深受早期好萊塢經典風格與本土寫實主義的影響。 技術的限制與手繪的黃金時代: 當時缺乏快速、低成本的複製技術,海報製作高度依賴手工繪製與製版。這催生了一批技藝精湛的畫師,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從極度模糊的片源資訊或簡短的文字描述中,提煉出電影的「靈魂」。 類型化的視覺語言: 俠義武俠片、歷史劇、家庭倫理片各有其固定的符號系統。例如,武俠片的設計強調動態的線條、誇張的肢體語言和強烈的色彩對比;而文藝片則著重於人物面部的細膩刻畫與柔和的光影處理,以烘托情感的張力。 美學的本土化: 儘管背景是異國的電影,但海報的呈現方式逐漸融入了臺灣特有的生活氣息。人物的服飾、背景的景物,甚至色彩的選用,都開始向在地觀眾的審美習慣靠攏,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臺灣味」。 本章將透過對早期戲院張貼樣式、報紙廣告版面配置的考察,勾勒出電影宣傳從「告知」向「藝術」轉化的早期階段。 三、 轉型與衝擊:七〇至八〇年代的風格碰撞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西方文化的湧入,臺灣電影市場迎來了多元化的衝擊。此一時期,電影海報的風格經歷了劇烈的化學反應。 好萊塢大片的風格入侵: 隨著印製技術的進步(如網點印刷的普及),大量進口大片帶來了更精緻、更具現代感的設計。這對本土的傳統手繪風格構成了直接挑戰。設計師們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更具衝擊力的構圖和更複雜的色彩層次來與之抗衡。 臺灣新電影的視覺覺醒: 到了七〇年代末期,隨著「鄉土文學」思潮的興起,臺灣新電影的誕生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商業符號。海報的設計開始從單純的「商業推銷」轉向「藝術闡釋」。許多海報的視覺語言變得更加隱晦、詩意,甚至充滿實驗性。它們不再直接展示情節,而是捕捉電影的核心哲學或某個關鍵的意象,挑戰觀影者的理解能力。 明星肖像的極致運用: 在歌舞片和偶像劇盛行的年代,如何最大化明星的魅力成為設計的核心任務。本章會分析,設計師如何運用光影、角度和群像排列,將演員的形象打造成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商品符號」。 四、 媒介的邊界與時代的落幕:九〇年代的數位前夜 進入九〇年代,印刷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彩色雷射輸出與電腦繪圖軟體的出現,標誌著傳統手繪廣告時代的黃昏。 電腦化設計的衝擊與陣痛: 數位工具的應用,使得製作效率大幅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視覺風格的同質化趨勢。傳統畫師面臨轉型,部分人選擇掌握新工具,但也有許多人堅守傳統技藝,形成了風格上的斷層。 跨界合作與整合營銷: 電影宣傳不再是單純的平面設計,它開始與電視廣告、錄影帶封面、商品周邊等進行緊密整合。海報的設計必須考慮其在不同媒介上的呈現效果。 回歸與重構: 在數位風格佔據主流的背景下,部分電影製作方反而開始有意識地「復古」,尋求那些經典手繪海報的溫度感和獨特性,形成了一種複雜的、對過去美學的反思與挪用。 本書旨在透過對臺灣電影海報這一獨特載體的剖析,呈現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視覺藝術、商業需求與大眾文化交織的豐富圖景。它不僅是電影史的側標,更是臺灣社會心理變遷的無聲記錄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振愷


  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著有《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個人網站:www.jkwang.art

傳者簡介

顏振發


  臺南下營人,1953年生,目前擔任全美戲院電影手繪看板首席畫師。從十八歲開始在延平戲院向陳峰永師傅學習繪製電影手繪看板,已累積五十年的職業生涯,先後登上《美聯社》、《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從2013年開始,為保存與傳承手繪技藝,開設「手繪看板文創研習營」,也透過異業委託合作進行推廣。2018年獲頒臺南市卓越市民的殊榮。

图书目录

導讀/蔡錦堂
推薦序/吳俊誠
作者序

楔子 與手繪看板初相遇
看板之前,撿起戲尾/與電影飄洋過海的海報/海報藝術新浪潮/「扛棒」在哪裡?/手繪看板的前輩們

第一章顏振發的生命小史
看板一:從前有個愛畫畫的男孩(一九五三-一九六五)
來自顏水龍的大家族/亭仔腳下長大的男孩/童年記憶中的戲院

看板二:進城習畫的少年郎(一九六六-一九七三)
跟著電影廣告一直畫/進城拜師學藝/職人或藝術家?

看板三:戲院是我的工作室、我的家(一九七三-一九九九)
郭柏川與他的徒弟/遠走屏東修行練功/出師回臺南,走跳「電影里」

看板四:在全美戲院的日子(二○○○-)
全美戲院六代畫師/手繪看板作為文創之道/臺灣國寶與卓越市民

第二章大井旁畫海報──手繪看板現場
現場一:戲院下的公眾畫室──手繪看板文創研習營
現場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顏師傅的工具箱
現場三:手繪看板技藝傳承──不藏私步驟拆解

第三章顏振發作品集

後記 看板之後,背面的背面
附錄 對照年表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81041
  • EISBN:97898650810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3.0MB

图书试读

導讀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本書可說是今年(二○二一)初出版的《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的續集,以全美戲院電影手繪看板繪師顏振發為主角,敘說顏師傅的生命小史、習畫生涯、發跡過程和手繪看板技藝,以及他的精彩作品集。

  顏師傅與全美戲院

  在前一部《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中,透過作者所提供的資訊,我們得以了解臺南市民權路與永福路交口、市定古蹟「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如何經歷戰後七十年「劇場、戲院、電影館、影城」的演變挑戰。曾以「插片」(插播色情片)、「首輪改二輪」、「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牛肉場」(情色歌舞團)等方式苦撐經營,又度過第四台、錄影帶、VCD、DVD、盜版光碟,以及電影放映從膠捲汰換成數位化的巨大衝擊,全美戲院堅韌經營的哲學,以及尋找與顧客群同步成長的「陪伴哲學」文創方式,讓它得以在繼續提供臺南、甚或臺灣的電影文化養分的同時繼續生存。透過全美戲院「拒絕被打敗」的辛酸經營史,我們也看到戰後臺南甚或全臺灣的電影映演史。

  《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則是作者王振愷以全美戲院七十年映演史中,自千禧年迄今二十多年間,與全美戲院共存共榮的「電影手繪看板畫師」顏振發為對象,先敘說顏師傅的生命小史、手繪技藝,並將他的精彩看板作品等彙整後,首次公諸於世。

  談到臺南全美戲院,眾所周知名聞國際的大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期經常到這家二輪戲院「觀摩」電影的製作與拍攝手法。全美戲院還有一個吸引眾人目光的亮點:高掛於戲院二樓牆面上的大幅電影手繪看板。那是二○○○年起擔任全美戲院手繪電影看板首席畫師,也就是右眼失明、背部微駝、貌不驚人的「國寶級」畫師顏振發的作品。

  電影「海報」與電影「看板」

  商業電影崛起之後,為吸引群眾進入劇院觀戲,「海報」(poster)成為重要利器之一。商業廣告用的海報,大約十七、八世紀就在歐洲出現,起初使用石版印刷,十九世紀後半葉有了木版、銅版、石版等多種印刷方式,也出現了可以印製等身大作品的大型印刷機,十九世紀末的法國,已能製作大幅的彩色石版海報。同年代在東方,江戶時期的日本,則盛行以木版製作多種色彩的「浮世繪」錦繪畫作,並可大量製版印刷販售。這些浮世繪作品也曾風靡歐洲,甚至影響了印象派畫家梵谷等人的畫風。

  日本統治臺灣後,因為電影事業的崛起,日本的電影公司如東寶、松竹、大映、日活等,競相模仿西方的電影宣傳活動,製作「電影海報」(日本時代的稱呼是「映画ポスター」),隨著電影的拷貝分送各地映畫館,以進行宣傳招徠觀眾。但因為印刷技術的限制,電影海報無法大幅製作,而且會破損,分發份數也常短缺。當時的電影海報雖尺寸不一,但一般長寬大約是七十五公分乘五十二公分或更小,差不多是全紙對開的大小(報紙的兩版大),因此多半張貼於戲院櫥窗內或柱子、牆壁上,適合近距離觀看,不利於遠端欣賞。於是,劇場發展出新的宣傳手法,延請畫師依電影海報或劇照內容,依樣「格放」(將原圖或草圖依比例放大到大圖上的手法)繪製或重新設計成數倍大的大型手繪「看板」(日語かんばん之漢字),畫好後張掛於劇院或群眾聚集處的高牆上,讓觀眾從遠處即可看見劇院目前或近期將上映的電影名稱。而附屬於劇場、負責繪製電影看板或製作一般招牌的「廣告社」也因應產生。

  二戰之後的臺灣,「電影手繪看板」的設計繪製與製作,即依循著這樣的模式,繼續傳承。「電影海報」作品超過五千幅,大名鼎鼎的「人間國寶」陳子福(一九二六-)原本是電影手繪看板的畫師,後來因為擁有繪製電影海報的才華,遂從「電影看板」轉到繪製「電影海報」的領域。另外還有去年(二○二○)六月結束營業的二輪戲院桃園中壢中源戲院的手繪看板畫師謝森山(一九四六-),以及十三歲起即在嘉義中華戲院工作,後來輾轉於彰化、南投各地繪製電影手繪看板,現年六十五歲的張玉村,他們都是這門即將消失行業的「職人」。

  本書的主角,今年六十八歲的顏振發(一九五三-),或許是這項電影手繪看板業碩果僅存的國寶級「現役職人」。他正與臺南全美戲院的吳家經營群繼續奮鬥,「不想讓手繪電影看板這項技藝消失」。

  二十八歲寫手與六十八歲電影看板繪師的邂逅

  兩年多前,當作者王振愷開始執筆全美戲院的劇院史時,就注意到不太多話、默默存在的看版畫師顏振發,並下定為顏師傅「作傳」的心願。然而,事情不容易進行,對於一位將近五十年來不習慣以「嘴巴」說故事,而是藉著雙手、雙眼、頭腦,全神專注於看板畫布上,以電影角色眼神臉龐輪廓、背景動作、光影色彩來「敘說故事」的畫作職人而言,要他接受學院派歷史研究者進行一般傳主的「口述訪談」,其實相當困難。二十八歲的振愷用盡方法(包括煽動振愷爸爸和顏師傅「交陪」),終於以誠摯之意「打開六十八歲顏師傅的心房」,取得他的信任,開始讓顏師傅敘說自己手繪電影看板的生命小史。如果說《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是振愷走向寫手生涯的起點,那麼本書《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就是振愷跨入「寫手職人」的第二哩路。

  顏振發與顏水龍

  為了敘說自己的歷史,顏師傅帶著振愷回到家鄉臺南下營「溯源」,拜會顏氏家廟與北極殿等,甚至提供自己親撰的《顏振發畢生的奮鬥傳奇》手稿給振愷參考。在顏振發的溯源之旅外,作者也「插播」描繪了同樣來自下營、出生於日本時代的顏氏宗親顏水龍(一九○三-一九九七)事蹟。藉著同為下營顏氏宗親的關係,作者似乎試圖釐清「匠師.職人」與「藝術家」的定位問題。畢業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曾任職於大阪壽毛加齒磨(牙粉)會社的專業廣告人顏水龍,戰後在臺灣推廣手工藝,並於多所大學任教。他曾於臺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創立時(一九六一),為體育場外牆創作大幅的馬賽克壁畫《運動》,也曾為臺中太陽堂餅店製作當時尚處戒嚴時期而有爭議的壁畫《向日葵》,還創作了臺北劍潭公園長達百公尺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俗稱《水牛圖》)、西門町日新戲院的《旭日東昇》等馬賽克壁畫。顏水龍從小張原稿「打格子」,再「格放」到大幅馬賽克元件上,其繪製手法與電影手繪看板取材自電影海報的模式頗為相似,但顏水龍在工藝美術史上有一定的「藝術家」地位,不會被稱為「匠師」。那麼,顏水龍的同鄉,從事手繪電影看板的顏振發呢?顏師傅是「匠師」或「職人」?或是他也可以被稱為「藝術家」?振愷想為顏師傅平反的焦慮心情,似乎還未獲得答案。

  遊走手繪看板江湖到全美戲院的歲月

  在本書第一章「看板二、三」(即第二、第三節)中,作者花了一些篇幅描述自十四歲到四十七歲(一九六六-二○○○),顏振發離開故鄉遊走各地拜師學藝的辛酸過程。顏師傅在二十歲時(一九七三),在臺南延平戲院(前身為日治最具特色的劇場「宮古座」),親自完成了人生第一幅手繪電影看板《丹麥嬌娃》(香港邵氏出品)。其「三年四個月師徒制」的師父、延平戲院首席看版畫師陳峰永,以及戲院報紙廣告設計董日福兩人,是與顏水龍同為東京美術學校出身、戰後在臺南省立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建築系任教的郭柏川(一九○一-一九七四)之弟子。雖然顏振發未直接受教於郭柏川,但輾轉從陳峰永與董日福身上學習到許多諸如靜物、石膏像素描、廣告版面設計、立體美術字設計等,作為一位電影手繪看板匠師應有的知識與技能。

  由於兵役以及退伍後找尋新的工作,顏振發曾暫時離開臺南,一九八○年再度回到臺南的統一.中國城戲院,重拾臺南中正路商圈、十幾家戲院聚集的一級戰區「電影里」的電影看板畫師工作。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在電影業如同蔡明亮導演的電影《不散》結尾最後一句臺詞,演員石雋向苗天說道:「都沒人看電影了,也沒人記得我們了。」除了少有人看電影之外,此時也正好是電腦繪圖、數位印刷、大圖輸出開始盛行的時候。一般戲院與手繪看板畫師並非薪水制的僱傭關係,而是以看板繪畫大小和件數計算酬勞。當手繪電影看板的計件工資超過大圖數位印刷成本時,手繪看板師注定要面臨被取代的命運。四十七歲正當壯年的顏振發,似乎也不得不考慮收拾畫筆另起爐灶。就在這時,全美戲院向顏師傅招手,希望他能擔任全美戲院的首席手繪電影看板畫師。時間是千禧年的二○○○年。因為全美戲院經營層的「伯樂識馬」,以及仍舊採取傳統手繪看板對抗大圖數位印刷的「逆勢操作」,才有了「電影手繪看版畫師顏振發」與「臺南全美戲院」結合的電影文創傳奇。
  
  手繪電影看板繪師是「職人」還是「藝術家」?

  全美戲院附近的臺南市定古蹟「大井頭」,在歷史上曾經給予古都臺南住民飲水的滋潤,而顏振發與全美戲院自二○○○年開始的結合,為臺南甚至來自臺灣各地的觀影群眾提供的,不只是純粹的「放映電影」,還有「文化的加值服務」。在純粹的電影放映方面,全美戲院並沒有超越其他戲院、影城甚或家庭網路能夠提供的舒適、豪華、立體聲光服務,但全美戲院的播映方式並不是純靜態的,他們採取與顧客群同步成長的「陪伴哲學」文創方式,發展出宛如「大井頭」般提供「電影文化」滋潤飲水的獨特模式。過去在偶然機緣下,曾為培育電影大師李安有所貢獻的「二輪電影.兩部同映.不加票價」策略,仍在執行中。與顏振發師傅攜手同行後,在電影文創策略上,就能確切持續地將屬於「傳統電影文化」重要元素之一的「電影手繪看板」,醒目高掛於戲院牆頭,吸引媒體、雜誌、網路及文青的注目與討論。二○○四年,全美戲院開始推出各不同年份的「手繪電影看板明信片」,供喜愛電影海報與手繪看板的觀眾蒐藏。二○一三年起推動技藝傳承與培育畫作人才的「手繪看板研習營」,也是其中的一環。

  二○一○年,旅遊生活頻道「瘋臺灣」著名主持人Janet在節目中介紹全美戲院與顏師傅;二○一三年AP(美聯社)的採訪則開啟了顏振發師傅的「國際名聲」。二○一八年BBC(英國廣播公司)以「臺灣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畫家」為標題,配合多張相片與文字來介紹顏振發;臺北永康街的GUCCI Art Wall的藝術壁畫創作,更讓顏師傅多次登上國際與國內媒體。臺南市議會、臺南市政府也於二○一八年底通過顏振發師傅為「臺南市卓越市民」。

  手繪電影看板繪師是「匠師」、「職人」或「藝術家」?至少對顏振發師傅而言,這樣的爭議已經沒有意義。

  手繪看板現場與作品集

  本書第二章「大井頭旁畫海報──手繪看板現場」在「現場三:手繪看板技藝傳承──不藏私步驟拆解」一節中,從「看板打底色—原稿打格子—畫布打格子—描輪廓—上色—寫字—晾乾—清潔環境—拼接懸掛」,將手繪看板的程序配合圖像一一說明,非常值得對手繪看板有興趣的觀眾或讀者嘗試、賞析,這應該是顏師傅慷慨大方地送給讀者的一份禮物吧。

  在第三章「顏振發師傅作品集」中,提供了一些顏師傅過往精彩畫作。蒐藏、欣賞畫作的同時,讀者也可再度回到時光隧道中,品味畫作中的電影主題、男女主角明星、戲劇內容情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主題非常「接地氣」,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藝術評論,而是直接從台灣庶民生活的脈絡中提煉出來的文化瑰寶。電影看板,尤其是手繪的,它代表的不僅是藝術技巧,更是一種在街頭巷尾與民眾直接對話的美學。想像一下,當你走在那個年代的街上,遠遠地就能被那鮮豔的色彩和生動的人物神態吸引過去,那種衝擊力是現在冷冰冰的輸出稿完全無法比擬的。我對書中對於顏老師如何運用色彩學和透視法來創造視覺焦點非常感興趣。手繪看板的尺寸通常都很大,要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幅巨型畫作,對體力和專注力的要求都是極高的。這種「職人精神」,才是台灣社會最寶貴的資產之一。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對於顏老師在不同場合,例如在戲院外搭設的臨時畫架上作畫的情景描述,那種在戶外陽光下,與周遭環境互動的創作狀態,一定充滿了生命力。

评分

老實講,一開始看到「大井頭畫海報」這個書名,其實有點摸不著頭緒,但提到「顏振發」,馬上就讓我知道這肯定是一本重量級的文化記錄。台灣電影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手繪看板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在那個數位影像還不普及的年代,這些看板就是電影的門面,它們的品質直接影響了觀眾的觀影意願。我一直很好奇,在那個沒有電腦輔助、完全仰賴手繪的時代,畫師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精準捕捉到電影的精髓,並將演員的表情、電影的氛圍完美呈現出來的?這需要極高的觀察力、寫實功力和對商業需求的敏感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顏振發老師是如何面對來自片商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及如何在傳統美學與商業實用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對於藝術家來說,如何保持創作的獨立性又同時要符合市場規範,這中間的掙扎與取捨,往往是成就偉大作品的關鍵。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與顏老師同時代畫師的比較,或者當時業界的一些八卦趣事,那就更生動了。

评分

說到電影,台灣的電影史就是一部不斷變遷的歷史。從早期的台語片黃金時代,到後來侯德健、楊德昌等新浪潮導演的崛起,每一部電影的風格都大不相同。顏振發老師作為一名長期活躍於一線的看板畫家,他必然見證了這一切風格上的轉折與衝擊。我特別好奇,當電影風格從寫實轉向更具實驗性時,他的繪畫手法是否也跟著調整?例如,面對一部充滿後現代意象的電影,他會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大眾能夠理解的視覺符號?這不僅考驗他的畫技,更考驗他的理解力與轉譯能力。如果書中能收錄一些「失敗」的草稿,或者某些看板因為解讀困難而被片商退回的案例,那將會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章節,它能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藝術創作背後的試錯過程。總之,這本書絕對是研究台灣視覺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评分

這本關於顏振發老師手繪電影看板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懷舊風情。身為一個從小看著這些手繪看板長大的台灣人,總覺得那種用顏料、畫筆親手繪製出來的溫度,是現在印刷品完全比不上的。以前去戲院看電影,光是門口那幾張看板,就已經讓人對電影內容充滿了想像與期待。顏老師的作品,不只是單純的廣告,更是一種藝術,一種記錄了台灣電影文化發展的活歷史。透過這些畫作,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電影風格,從早期的武俠片、黑白片,到後來國語片、甚至外國片的宣傳,每一筆都承載著當時的時代記憶。我特別期待看到書中對於顏老師作畫過程的描述,那種一筆一畫的細膩工法,絕對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耐心與技藝。書中如果能多收錄一些不同時期、不同類型電影的看板,那就更好了,讓讀者能夠一覽台灣庶民文化中,藝術如何走入大眾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關於畫作的書,更是一本關於青春、關於時代的故事集。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了「懷舊」的範疇,它深入探討了「手工技藝在數位時代的定位」這個嚴肅議題。顏振發老師的看板是那個特定歷史階段,藝術家與商業需求進行深度融合的典範。在現今,AI繪圖技術日新月異,也許未來的手繪看板只會越來越少,那麼,我們該如何保存和傳承像顏老師這樣投入一生在特定領域的職人技藝?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展示他的作品,更要探討這種「慢工細活」的價值觀如何面對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這些手繪看板所體現的「不完美之美」——筆觸的顫抖、顏料的層次感、甚至是偶爾的線條失誤——恰恰是機器無法複製的靈魂所在。對於我們這些關心台灣文化傳承的人來說,閱讀這樣的書籍,就像是在為這些即將消逝的技藝立下一座精神上的紀念碑,提醒著我們,藝術的本質永遠與人的手和心息息相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