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電子書)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逸達
图书标签:
  • 臺灣電影史
  • 電影
  • 歷史
  • 文化
  • 臺灣
  • 紀錄片
  • 影視
  • 百年
  • 電子書
  • 記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設立特別企劃★
二十二部電影=百年臺灣電影史
二十二部電影=百年臺灣文化史
二十二部臺灣電影=我們與我們的時代
 
  ▌二十二部臺灣電影,隨選隨看一次滿足 ▌
  文藝老中青年們,二〇〇〇年前的臺灣電影,除了那些新電影經典,你還看過哪一部?都沒看過沒關係,這裡有二十二部臺灣電影(其實遠遠不止),任你隨選隨看,超值全餐一次滿足!
 
  ▌使用方法①:順著看掌握脈絡 ▌
  你可以依篇章順序看,輕輕鬆鬆跟著各擅勝場的作者兼導遊,遍覽百年臺灣電影史:從一八九五年電影發明與日本殖民同時來到臺灣、五〇年代臺語片興起、六〇年代主流彩色國語片及非主流電影實驗並起、七〇年代鬼片武俠片愛情片鄉土紀錄片百花齊放、八〇年代解嚴前夕黑電影新電影接力出現,到九〇年代戒嚴結束創作者終於可以在大銀幕討論白色恐怖。
 
  ▌使用方法②:跳著看掌握類型 ▌
  你也可以跳著欣賞,片單裡有各式各樣類型主題任君挑選:想認識臺灣女導演?快點開李美彌《未婚媽媽》;想知道《賽德克.巴萊》之前還有哪部電影也拍霧社事件?請點選何基明《青山碧血》;李安學生時期拍的短片是否已具大導風範?瞧瞧《蔭涼湖畔》便知分曉;改編自《聊齋》的《倩女幽魂》叫好叫座,臺灣影史上有沒有過類似例子?有的,姚鳳磐《秋燈夜語》;新電影做為臺灣「特有種」何以在八〇年代橫空出世?麻煩搜尋侯孝賢《尼羅河女兒》,從產業面告訴你答案。想來個重口味,以社會寫實之名,無碼描寫犯罪、肉慾與復仇的黑電影有沒有興趣?有的話看一下蔡揚名《錯誤的第一步》;想來部瓊瑤電影?陳鴻烈《我是一片雲》最魔性;不喜歡情情愛愛喜歡打打殺殺?胡金銓《空山靈雨》很經典。六〇年代文青在幹嘛?他們如何想像與實踐「現代」?《上山》、《劉必稼》必看。
 
  ▌二十二部臺灣電影,二十二面記憶的鏡子 ▌
  本書為春山出版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成果。我們認為,電影是富含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既反映又保存了時代。二十二部臺灣電影,就像二十二面記憶的鏡子,映射出時代的光影。電影史不該只是電影史,也是文化史,更是我們應該共同珍視的「看得見的記憶」。

《穿梭光影的百年回响:一部不一样的台湾电影史》 内容提要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并非聚焦于某特定年代或类型,而是试图描绘一部跨越时间、融合多元视角的台湾电影发展全景图。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大片”,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技术革新或社会议题的触及,而对台湾电影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之作”。全书结构清晰,分为“萌芽与奠基”、“黄金与变革”、“转型与回归”三大板块,辅以“技术革新与美学探索”的专题章节,力求全面而又不失趣味地展现台湾电影的生命力与复杂性。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从默片时代到台湾本省光影的觉醒 此部分追溯台湾电影的起始,远早于我们通常认为的起点。我们将细致考察日治时期影像制作的努力,尽管初期多受制于殖民政策,但已孕育出早期叙事尝试的种子。重点解析战后初期(1940s末至1950s),随着大批上海电影人才的涌入与本地创作者的努力,国语片在台湾扎根的过程。 早期类型片的探索: 讨论以健康写实主义为代表的早期电影如何反映战后台湾的社会心理与道德重建。不同于后来的新浪潮,早期的叙事相对直白,但其在技术和制片流程上的初步建立,为后续发展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工业基础。 闽南语电影的地下叙事: 深入剖析在国语片主导下,以台语发音为主的“本省挂”电影如何艰难地生存与发展。这些影片往往更贴近底层民众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结构,尽管受限于技术和审查,却构成了台湾本土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我们探讨其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表演风格,如何与后来的台湾新电影形成有趣的张力对比。 邵氏与中央电影公司的早期角色: 分析香港和台湾本地大型制片公司在资源整合与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早期台湾电影的市场格局与审美取向。 第二部分:黄金与变革——新浪潮的冲击与社会书写 本部分是台湾电影史上最受瞩目的时期之一,重点聚焦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然而,本书将新浪潮的成因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察,而非仅仅将其视为艺术家的个人选择。 “我们这一代人”的凝视: 探讨这些年轻导演,如何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身份认同困惑的大背景下,重新“发现”台湾的土地、家族历史与集体记忆。电影不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成为一种反思的媒介。 镜头语言的革命: 细致分析以杨德昌、侯孝贤为代表的导演如何突破传统的叙事范式。他们摒弃了强情节推动,转而采用更具生活质感的长镜头、固定机位和留白处理,挑战观众的主动参与性。我们探讨这种“慢节奏”如何有效地传达出台湾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疏离感与无力感。 女性视角的崛起: 专门开辟章节讨论女性创作者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她们的作品如何从性别和家庭内部的角度,对既有的父权结构和社会规范进行细腻而尖锐的批判。 第三部分:转型与回归——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 进入1990年代,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资本的流动,台湾电影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一部分聚焦于产业化尝试、类型片的复兴以及“第二代新浪潮”的延续。 商业与艺术的拉扯: 探讨以蔡明亮等为代表的导演如何将新浪潮的哲学思辨推向更极致的身体经验与空间焦虑,以及他们如何努力在国际影展的认可与本地市场的接受度之间寻求平衡。 武侠片与偶像剧的回归: 分析在好莱坞大片冲击下,台湾电影如何试图通过重新激活本土类型片(如武侠、校园爱情)来吸引年轻观众。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明显的市场导向,但也涌现出许多高质量的商业制作。 新世纪的“小清新”与“社会写实”的两极分化: 审视2000年以后,台湾电影在保持深刻批判性的同时,如何运用更精致的制作技术和更具共鸣性的情感表达,重新占领市场。本书将对比那些聚焦于具体社会事件的写实作品与那些更偏向个体情感探索的作品,分析它们共同承担的文化责任。 专题篇章:技术的“可见性”与电影美学的演进 本书不仅关注“拍了什么”,更关注“如何拍摄”。此专题部分将选取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 1. 声音的重塑: 早期国语片的配音模式与新浪潮时期对环境音效的精细捕捉之间的对比。 2. 胶片质感的消逝与数位的探索: 探讨从35毫米胶片到数字摄影的转换对台湾电影美学的影响,尤其是在低成本独立制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3. 场域的捕捉: 分析城市空间(如台北的眷村、西门町)在不同时期导演镜头下的符号意义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场景设计来映照时代精神。 结语:未完成的叙事 总结台湾电影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强调其作为“见证者”的独特地位。台湾电影史是一部不断在外部压力与内部渴望中寻求自我定义的历史,其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如何用影像记录了一个族群的迁徙、身份的构建与情感的流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对话性、更少教条的阅读体验,鼓励读者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视觉经验的影像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逸達
 
  臺灣花蓮人,歷史學碩士,長期從事應用史學工作,曾擔任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研究員,製作《聯經臺灣史》互動應用程式,編輯歷史人文類書籍數十種,現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組組長。
 
李道明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碩士課程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製作及編導逾百部劇情片、紀錄電影與電視影集,曾入選及獲得金馬獎等國內外影展獎項。著有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Cinema (2013)、《動態影像的足跡:早期臺灣與東亞電影史》(編著,二〇一九)、《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二〇二〇)等書,並有中英日文專書專章二十餘篇、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陳允元
 
  一九八一年生於臺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現代詩、戰前東亞現代主義文學。著有詩集《孔雀獸》(二〇一一),並有合著《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二〇一八)、合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二〇一六)、《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二〇二〇)、《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二〇二〇)、譯作《人生的乞食》(四方田犬彥,二〇二〇)。
 
林傳凱
 
  研究者,探索戰後臺灣的白色恐怖史。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陳睿穎
 
  宜蘭人,大學學電影,研究所念臺文,目前任職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平浩
 
  一九八〇年生,臺灣桃園人,影評人。近年的關注包括:電影做為藝術與技術,影像的美學與政治,電影與文學,電影與當代藝術,重探臺灣電影史。影評散見於《破報》、《紀工報》、《週刊編集》、《放映週報》與《電影欣賞》等刊物。
 
林奎章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約聘規劃師。投身文化行政工作,曾服務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等。碩論:〈尋找臺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二〇〇八)、著作:《臺語片的魔力》(二〇二〇)。
 
林亮妏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英國牛津布魯斯大學電子媒體研究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所,喜歡挖掘與研究電影文化資產領域的各種趣味與奧義。著有《柬埔寨吳哥行》(二〇〇六)、《嬉遊電影》(二〇〇八)、《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電影青春物語》(二〇一四)等書。
 
江怡音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厄巴納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博士,目前是淡江大學英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冷戰時期華語電影、香港電影史和臺灣電影史、戲曲電影、電影理論和文化研究。
 
林木材
 
  從事紀錄片推廣,做過編輯、採訪、出版、映演、策展……等工作,亦曾走訪多個國際影展並擔任評審,著有《景框之外:臺灣紀錄片群像》(二〇一二)一書,拍有《自由廣場》短片。自二〇一三年起,擔任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鄭秉泓
 
  高雄人,寫影評、策劃影展、在東海大學及義守大學教電影。著有《臺灣電影愛與死》(二〇一〇)、《臺灣電影變幻時:尋找臺灣魂》(二〇一九),編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二〇一三)、《她殺了時代: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二〇一七),監製作品《伏流》(二〇一八)。
 
但唐謨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影評人,自由寫作。曾任二〇〇〇年代《破週報》影評撰述,文章見於《鏡週刊》、《關鍵評論》、《博客來OKAPI》、《放映週報》等處。著有電影文集《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二〇一三),譯有《猜火車》、大衛.林區傳記《在夢中》等。
 
楊元鈴 
 
  影評人、策展人。曾創辦小電影主義電子報,擔任金馬影展、臺北電影節等各大影展專刊編輯,編輯策展經驗逾二十年。二〇一六年起擔任臺北文學閱影展之策展人,並策有「在路上」、「雕刻時光」、「流浪者之歌」等專題影展。曾擔任紀錄片《臺灣黑電影》製片,劇情片《等待飛魚》、《南方小羊牧場》編劇。影評散見於《放映週報》、《釀電影》。
 
王君琦
 
  南加大電影電視批判研究博士,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現任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相關著作發表於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藝術學研究》、《文化研究》、《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等期刊及其他中英文專書,並曾主編《百變千幻不思議:臺語片的混血與轉化》(二〇一七)一書。
 
蘇致亨
 
  一九九〇年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國家電影中心研究員及文化部首長幕僚,現專事臺灣戰後文化史研究、教學與寫作。著有《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獲頒二〇二〇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與Openbook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
 
  (依書中出現順序)

图书目录

【序言】
每個時代都需要重寫自己的記憶
作者:陳逸達
 
【序幕】
臺灣與電影的兩種第一次接觸 
作者:李道明
 
【01劉吶鷗,《持攝影機的人》,一九三三】
他的燦笑,與搖搖晃晃的風景
作者:陳允元
 
【02清水宏,《莎韻之鐘》,一九四三】
電影與臺灣原住民
作者:李道明
 
【03白克,《黃帝子孫》,一九五六】
「省籍和解論」的影像敘事:重探白克存世的唯二作品
作者:林傳凱
 
【04何基明,《青山碧血》,一九五七】
冰山上,海面下,看不見的何基明與他的霧社事件電影
作者:陳睿穎
 
【05林摶秋,《錯戀》,一九六〇】
從劇場到片廠,現代派臺語片
作者:陳平浩
 
【06潘壘,《颱風》,一九六二】
男性的條件:潘壘早期電影作品新繹
作者:陳睿穎
 
【07邵羅輝,《流浪三兄妹》,一九六三】
自前現代跋涉到現代:歌仔戲電影的揭幕與謝幕
作者:林奎章
 
【08李行,《街頭巷尾》,一九六三】
李行導演與他的「健康寫實」行李
作者:林亮妏
 
【09李翰祥,《西施》,一九六五】
邵氏大導渡臺灣:李翰祥與國聯影業
作者:江怡音
 
【10陳耀圻,《劉必稼》,一九六七】
陳耀圻、《劇場》與臺灣六〇年代電影實驗
作者:林木材
 
【11辛奇,《危險的青春》,一九六九】
性.金錢.大都會:臺語異色電影
作者:林奎章
 
【12牟敦芾,《跑道終點》,一九七〇】
禽獸導演的文青時期:牟敦芾與他早期的兩部「禁片」
作者:鄭秉泓
 
【13黃春明、張照堂,《大甲媽祖回娘家》,一九七四】
白蘭洗衣粉的另類貢獻:從鄉土紀錄片「芬芳寶島」談起
作者:林木材
 
【14姚鳳磐,《秋燈夜雨》,一九七四】
失落的臺灣鬼片世代:姚氏恐怖與姚氏女鬼
作者:但唐謨
 
【15陳鴻烈,《我是一片雲》,一九七七】
用浪漫對抗現實:瓊瑤電影的魔性與感性
作者:鄭秉泓
 
【16胡金銓,《空山靈雨》,一九七九】
胡金銓武俠片的銀幕熱戰與哲思禪意
作者:林亮妏
 
【17蔡揚名,《錯誤的第一步》,一九七九】
假社會寫實之名:禁不住的臺灣黑電影
作者:楊元鈴
 
【18李美彌,《未婚媽媽》,一九八〇】
看見她的身影:李美彌的非典女性三部曲
作者:王君琦
 
【19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大輪迴》,一九八三】
老電影也可以是新浪潮
作者:陳平浩
 
【20李安,《蔭涼湖畔》,一九八三】
大導演的起手式:李安、短片、金穗獎
作者:鄭秉泓
 
【21侯孝賢,《尼羅河女兒》,一九八七】
天才何以成群地來?臺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
作者:蘇致亨
 
【22萬仁,《超級大國民》,一九九四】
描繪「剛剛消逝的過去」:解嚴初期探索「白色恐怖」的三部電影
作者:林傳凱
 
【附錄】
老電影如何重生:數位修復手術的不思議與不容易
作者:林亮妏
 
【作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492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8.7MB

图书试读

序言
 
每個時代都需要重寫自己的記憶
陳逸達
 
  臺灣曾是電影大國,一九六六年的出品量高居世界第三,大城小鎮戲院林立,臺港日歐美片熱映不歇,反映出看電影曾是臺灣人最重要的休閒娛樂。然而,無論賣座與否,映期結束後大抵無人聞問,多數膠捲拷貝都逃不過毀損佚失的命運,就此從歷史中下檔,僅有極少數的台灣電影能撐過磨難,輾轉來到中心片庫獲得保存。但是,這些幸運兒當中的絕大多數,可能再也不會有機會重新登上大銀幕,因此,設法採取其他形式將它們的故事說給當代人聽,正是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存在的意義。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臺灣電影史,而是在影視聽中心樹林片庫珍藏的幸運兒裡選出標誌性作品,不只因為其中有些是珍貴的海內外唯一孤本,也不僅因其具備高度藝術價值而優先被數位修復,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曾見證時代的轉折。本書策劃立意,就是以當代分析視角試圖看見它們折射出的歷史殘影、臺灣史的某些面向、我們共同的記憶。
 
  (下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老实讲,很有品味。封面那种略带斑驳的复古感,加上那几个电影片段的意象组合,一下就把人拉回了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那种感觉就像是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老相册。我特地去实体书店摸了一下,纸质的触感很扎实,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而且,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用心设计的,字里行间留白适中,读起来不会觉得压迫,即使是长篇的文本,视觉上也能保持舒适。光是看这本书的外壳,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于“记忆”这个主题的尊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件。你知道吗,现在很多电子书为了追求轻便,牺牲了太多阅读的仪式感,但光是这本书的封面和整体视觉设计,就已经在跟我这个老影迷对话了,让人忍不住想马上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多少宝藏。那个标题的字体选择,更是绝妙,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完美平衡了“经典回顾”和“当代审视”这两种视角。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真的很强,完全不像一般那种流水账式的影评堆砌。作者的叙事节奏拿捏得非常到位,有那种老派知识分子的沉稳和细腻,但在描述具体场景或人物内心时,笔触又变得极其生动、富有画面感。我记得有一段描述早期台湾电影对乡土的刻画,他用的词汇非常精准,那种带着泥土芬芳和时代忧愁的复杂情绪,一下子就被捕捉住了。读起来的时候,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个场景在黑白或泛黄的画面中缓缓展开。这哪里是单纯的文字描述,简直就是一场无声的默片配乐,将抽象的电影史实转化为可感知的氛围。对我这种从小看着台湾电影长大的观众来说,这种“代入感”是评价一本书好坏的关键,它必须能唤醒我深层的集体记忆,这本书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优雅,毫不煽情。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在资料引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学术诚意。我注意到作者在很多地方都做了详实的考据,不仅限于台湾本地的文献,似乎还参考了海外一些关于亚洲电影研究的资料。这种扎实的基础,使得他的论述有理有据,绝非空穴来风。更难得的是,尽管学术性很强,但阅读过程却丝毫没有枯燥感,他懂得如何在严谨的分析和通俗的讲述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你会感觉到作者是真的热爱电影,而不是仅仅在“研究”电影,这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能透过纸面传递给读者的。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电影幕后故事和创作意图的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可靠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选片逻辑,我个人认为相当有见地,它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间线的宏大视野。你不会觉得它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所谓的“十大名片”或者“票房冠军”,而是精心挑选了那些在台湾社会变迁的关键节点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这种选择,让整部作品的结构变得非常清晰有力,仿佛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设置了若干个关键的坐标点,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一个社会议题的爆发或一个美学风格的成熟。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对整个百年电影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记忆,而是一条有因有果的完整叙事线。尤其是它如何将艺术追求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讨论,那种洞察力,绝非一般影评人能够企及,读完后,对我们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都会多一层影视文化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关于“记忆的可见性”这个核心命题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像是在思考,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影像如何成为凝固和抵抗遗忘的唯一方式。作者似乎在试图回答:我们如何通过胶片和银幕来记住自己是谁?那种集体创伤、小人物的挣扎,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身份的迷失与重塑,都被电影这个媒介捕捉了下来。每次读到某个特定年代的电影被剖析时,我都会联想到自己那个时期的生活片段,那种强烈的共鸣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论电影史,更是在重述我们共同的生命史。它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视角,让我们能从这些影像作品中,重新确认我们脚下这块土地的情感纹理和时代脉搏,这是一本充满温度和智慧的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