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鏡人生 (電子書)

掌鏡人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文錦
图书标签:
  • 摄影
  • 人生
  • 回忆录
  • 自传
  • 电子书
  • 纪实文学
  • 个人成长
  • 影像艺术
  • 摄影师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個田庄囝仔的夢

  金馬獎攝影師林文錦自傳
  見證1950-1980年代台灣電影發展史


  金馬獎電影攝影師林文錦,為戰後台灣第一代電影從業人員,於一九五○年進入中影的前身──農業教育電影公司──擔任練習生,從錄音及攝影助理開始歷練,在台語片熱潮中抓住機會成為中影公司攝影師,曾擔任影視組組長、技術組組長及研究員,一九九八年退休。

  本書以回憶錄的形式,歷歷描繪了五○至八○年代台灣電影發展的軌跡,從早期的反共電影、台語片熱潮、健康寫實,再到風靡全台的瓊瑤電影、愛國巨片等等,一生參與近兩百部電影,曾與李嘉、張曾澤、丁善璽、陳耀圻、劉立立、蔡揚名、朱延平等知名導演合作,並以《我女若蘭》榮獲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攝影殊榮,中影的《英烈千秋》、《八百壯士》、《辛亥雙十》等戰爭巨作均由他掌鏡。

  自傳式的筆法,豐富的影像敘述,一一還原了經典作品的拍攝梗概,處處有眉角;更有林青霞、林鳳嬌、秦祥林、秦漢等知名影星拍片現場的幕後花絮;也藉由本書,詳述了台灣電影拍攝沖印技術的進化過程、各行各業在片場裡穿梭的人生百態;在這風起雲湧的拍攝熱潮當中,生氣蓬勃的產業樣貌。

  林文錦的掌鏡人生,與新電影之前的台灣電影史密不可分。戲裡戲外,同樣精彩。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李  行、陳耀圻、倪重華、朱延平、廖本榕

  *推薦*
  李屏賓    電影攝影師
  林文淇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陳煒智  《台灣電影筆記》廣播節目主持人
  黃建業    國家電影資料館前館長
  楊力州    紀錄片導演
  鄭秉泓    影評人
  賴俊羽    電影導演
  藍祖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簡莉穎    劇作家
  魏德聖    電影導演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电子书《掌鏡人生》量身定制的、不提及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时空碎片:遗失文明的低语》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潜入一个由失落的文明、被遗忘的知识以及潜伏在历史褶皱中的秘密所构建的宏大叙事。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场穿越时间与认知的探险,它将挑战我们对于“已知”的界限,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真正起源与走向。 第一部:沙海之下 故事的开端,聚焦于一处位于撒哈拉沙漠深处、被沙暴掩埋了数千年的遗址。考古学家艾莉亚·文森特,一位以对古老语言学和非主流考古学研究而闻名的学者,偶然发现了一组无法被现有任何已知文明体系所归类的铭文。这些铭文并非刻在石头上,而是以一种奇异的、类似生物晶体的物质为载体,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随着初步破译工作的深入,艾莉亚发现这些记录指向一个被称为“以太人”的古老群体。根据这些零散的片段,以太人似乎拥有远超我们想象的技术和哲学深度,他们不仅掌握了能量的终极秘密,更似乎洞察了宇宙运行的底层代码。然而,他们的文明并非在战争或瘟疫中消亡,而是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集体“隐退”。记录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谐振”、“回归点”和“帷幕”——暗示着他们选择了主动离开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维度。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考古现场的紧张感、团队内部的科学争论,以及艾莉亚在面对这些颠覆性证据时内心的挣扎。她必须在主流学术界的排斥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风险之间做出抉择,同时还要应对一股似乎不希望这些秘密重见天日的神秘力量。 第二部:代码的低语 当艾莉亚的团队将焦点从物理遗址转向数字解析时,他们发现以太人的知识并非完全失传。在现代世界中,那些看似无关的领域——如量子物理学的某些前沿理论、特定的音乐频率模式,甚至是一些古老的炼金术符号——都蕴含着“以太代码”的残余。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以太人似乎并不依赖于书面文字,而是将信息编码在自然界的基本结构之中,等待特定频率的接收器——即具有特定思维模式的人类——去“解码”。 读者将跟随一位隐居的密码学家,卡莱布·霍尔,进入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迷宫。卡莱布在分析一组来自深海热泉口的声纳数据时,意外地捕捉到了可以被“听见”的数学序列。这些序列揭示了关于时间流逝的非线性概念。如果以太人的理论是正确的,时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张多层交织的网,而我们所经历的“现在”,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稳定的节点。 这一部分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推演和令人不安的哲学思辨:我们是否只是更高级文明留下的一个受控实验场?如果知识的获取依赖于特定的“意识频率”,那么现代教育体系是否在无意中阻碍了人类的觉醒? 第三部:交汇与抉择 随着破译工作的深入,艾莉亚和卡莱布的发现开始相互印证。他们意识到,“回归点”并非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一个能量场达到临界点的交汇之所。而这个时刻,正在迅速临近。 神秘力量的阻挠也达到了顶峰。这不是一支由特工或军队组成的传统反派,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系统维护者”——那些维护现有时间线稳定的、可能是无意识的机构或实体。他们的行动旨在压制任何可能导致人类文明“跳跃”或“失控”的信息。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地球上一个长期被视为能量异常点的古老天文台遗址。艾莉亚和卡莱布必须决定:是公开这些足以颠覆人类所有知识体系的真相,引发可能导致社会秩序彻底崩溃的混乱;还是将“以太人的钥匙”——那个可以开启新认知维度的信息包——深埋,继续扮演历史的旁观者。 主题与深度 《时空碎片:遗失文明的低语》探讨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知识的代价,以及文明自身的迭代机制。它质疑了进步的线性假设,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我们终于触及文明的极限时,真正的下一步,是向外拓展,还是向内回归?这是一部融合了硬核考古、尖端理论物理学与深刻存在主义思考的史诗级作品,适合所有对未知世界抱有永恒好奇心的读者。它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但会永远改变你提问的方式。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文錦


  一九三三年出生於台中豐原,資深電影攝影師,於一九五○年進入中影前身──農業教育電影公司──擔任練習生,一生參與近兩百部電影,和諸多知名導演合作,以《我女若蘭》榮獲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攝影殊榮,曾為《英烈千秋》、《八百壯士》、《辛亥雙十》等巨作掌鏡。


 

图书目录

李  行 序
陳耀圻 序
倪重華 序
朱延平 序
廖本榕 序

林仲宏 序
自序──起心動念

第一章 做了一場電影夢
夢想萌芽│成為練習生│一九五○中台灣紀實影片│圓了放映師的夢│《惡夢初醒》──農教的第一部長片│轉入攝影部門│克難拍攝新藝綜合體│嘗試水中攝影

第二章 在台語片熱潮中抓住機會
台語片時代來臨│蔡秋林讓我首度掌鏡│晉升中影攝影師│張曾澤堅持完美│李嘉與我捧回金馬獎│梁哲夫省錢有一套│郭南宏坦率直言│鄒亞子過海來台顯神通

第三章 丁家班
初會丁善璽│月世界裡的《落鷹峽》│影星、攝影軋戲忙│丁家班儼然成型│出國拍電影啦

第四章 中影愛國電影
從跨國緝毒英雄開始│史詩鉅作《英烈千秋》│光與影的藝術│《八百壯士》炸翻天│《辛亥雙十》港台合作

第五章 馬不停蹄
靈異、黑道、娘子、水玲瓏│赴美拍片一魚兩吃│女強人高寶樹│勇闖泰國金三角

第六章 名導追憶
紳士導演陳耀圻│戲裡戲外的感情糾葛│《無情荒地有情天》│《源》│霧散情亦散│劉立立媳婦熬成婆│財神導演朱延平│師徒接力忙拍戲│短暫的導演夢

第七章 國外團隊交流經驗
《聖保羅砲艇》駛進基隆港│《鐵扇公主》西遊火焰山│中影裡的見習聯合國│外人眼中的台灣

第八章 夢裡不只是電影
政校代課│絕對公平│官場記實│轉戰影視業務│拍攝世盟記錄片│長江三百六十度

第九章 夢已圓滿
我們這群練習生│不要回頭望│恩師、摯友與家人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25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6MB

图书试读



我與文錦
李行


  我與文錦結緣很早,拍《街頭巷尾》的時候,攝影師賴成英是我主動向中影爭取的,攝影助理則由中影指派林文錦擔任。文錦和成英都是中影在農教公司時期招訓的技術練習生,文錦是第四期,成英則是第五期,當時我心裡納悶,五期的賴成英都獨當一面做攝影師了,四期的林文錦怎麼還幹攝影師的助理。後來相處久了,才瞭解中影原先調派林文錦到錄音組,林文錦對這個工作興趣不大,打了幾次報告上去,又數度向長官當面陳情,將自己迷戀電影的情感,渴望從攝影機的鏡頭、捕捉光影的迷離變幻,讓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似真如夢的畫面。這是文錦童年時期看電影的感受,也是他投身電影工作的夢想,終於說服了長官,讓他進入中影攝影組,從攝影助理幹起。

  拍完《街頭巷尾》,中影邀請我拍《養鴨人家》,攝影依舊是賴成英和林文錦搭檔,他們倆人的默契相當好,將台灣的農村拍得像一首田園詩。《養鴨人家》在草屯拍農產品的產銷與競賽大會,這場戲場面很大,當時沒有高台,場務組在現場臨時用竹竿、木桿、鐵絲、繩索,沒有打樁,用很快的速度紮起一座大約三層樓的高台,被風一吹就會倒的高台,儘管危險,賴成英和林文錦依舊扛著笨重的攝影器材爬上高台,劇組所有工作人員都為他們捏著一把冷汗,直到工作完成,他們爬下高台,我們心中的那塊大石頭才安心的放下來。

  文錦的妻子是豐原人,她回娘家探親,因豐原離草屯路途不遠,就帶著兒子竣隆到草屯探班。當天拍的戲正好需要一個兒童蹲在鴨寮外面看見鴨子下了一顆蛋,趁人不注意,偷偷的打開鴨寮的門進去撿蛋,鴨群這時趁隙蜂擁而出,大家追趕鴨子,造成農產品展銷會場一片大亂。飾演這個兒童的演員就是文錦的兒子林竣隆。

  文錦被中影指派外借拍了幾部台語片之後,因為成績不俗,終於回到中影,拍了黑白片《誰能代表我》,接著彩色片《我女若蘭》、《悲歡歲月》、《源》、《英烈千秋》、《八百壯士》、《辛亥雙十》……等。文錦拍的大片多,合作過的導演多、演員多,他見證了台灣電影的起飛,他見證了台灣電影的黃金歲月,現在他八十多歲的高齡,用筆寫下他的電影工作經驗,和他所接觸的人、所接觸的事。

  文錦寫的這本著作《掌鏡人生》,紀錄著上世紀中葉台灣電影從克難中成長,電影在創作過程中百轉千迴的變化,書中有逸聞、有情牽夢迴、有就事論事,總之讓人感慨,台灣電影的飛黃時代雖然已悄然遠去,但是台灣中影公司對人才的培育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容抹滅的歷史。



陳耀圻


  「開麥拉」經常是影片拍攝時的口令,個人拍片生涯一九七七─一九八九年間最緊密工作夥伴應該是掌開麥拉的林文錦攝影指導。台灣電影發展初期從農教到中影第一代攝影師代表性之一的林文錦先生,美學風格沉穩大氣、剛柔並濟。

  讀者若有興趣檢索上世紀本土電影工業攝製盛況記實,文錦攝影師一生傳記書寫肯定是一部掀起蓋頭探究之文本。

代序

透過鏡頭,看見台灣電影的發展縮影
倪重華


  「林桑」林文錦先生是七零年代攝影界赫赫有名的大攝影師,當時的《英烈千秋》、《八百壯士》、《辛亥雙十》和《蒂蒂日記》等都出自他的拍攝。民國六十七年,我進入中央電影公司舉辦的技術訓練班,從訓練班結業後,我很幸運地加入了中影公司投入五千萬台幣預算的大片《源》,擔任攝影助理,開始接受林桑的教誨。

  當時的電影攝影技術,在操作上遠比現在複雜,經驗和技術只能倚靠師徒傳授。林桑是位話不多、個性沉穩的前輩――總是準時抵達拍攝現場,把攝影機架好之後就安靜地坐著,在嘈雜的片場環境中,冷靜沉著地觀察,並且做出正確的決策,一步步地完成龐大的拍攝工作。一九七○年代的攝影機是沒有監看器的,拍攝時只有攝影師能夠透過觀景窗觀看效果,這意味著所謂拍攝成果的好壞全由攝影師一個人承擔,必須仔細而精準;另一方面,攝影師也是拍攝現場的靈魂人物,必須掌控燈光、美術、演員表演及走位,以及許許多多的細節,而這些都要靠攝影師的規劃和安排。我當時每天上工都兢兢業業、絲毫不敢鬆懈,午餐飯後都要配一包胃乳――因為心情太緊張所以得了胃潰瘍。但也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扎實地奠定了專業的技術基礎。

  林桑以驚人的記憶力,完成了這本個人的回憶錄,同時也記載了那段近代台灣電影的重要階段――當年的中央電影公司製片廠,不僅是台灣電影的生產重鎮,更背負著以電影作為凝聚民心的責任,因此當時的電影作品多環繞在國家歷史的大題材上;另一方面,因為中影這樣的大型機構,培育了許多優秀的電影專業人才,進而促成之後台灣新電影的開展。

  這本書寫的是林文錦先生畢生的電影從業歷程。我們對於當年的電影樣貌,都是透過媒體的描述,而林桑這本書,豐富地呈現了他在攝影機後冷靜觀察的人生百態。這本書同時是一部能夠讓老影迷們重溫舊夢、年輕讀者們認識台灣電影史的著作;另外,對於文化研究者來說,更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值得人們深入閱讀和思考。身為林桑的徒弟,雖然後來我終究未能像他一樣在電影的道路上堅持前行,但他敬業專注的態度卻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發,讓我畢生受用。



朱延平


  林文錦先生可以算是我導演生涯的啟蒙老師,我剛做導演,就跟大攝影師合作,除了滿滿的安全感,在擺鏡位跟分鏡方面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至今難忘。

  當年一個鄉下小孩在看露台野戲時,對電影放映機產生濃厚的興趣,看著一閃一閃光束射在巨大白布上面變成了的影像,心裡暗自下了決定,林桑從練習生做起,開始了他橫跨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從黑白拍到彩色,從戒嚴拍到開放,合作過的大導演、大明星超過百人,看過的,經過的電影圈的形形色色,七掛八卦不計其數,可以算是電影圈的活字典、照妖鏡。

  有人說拍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我認為幕後瘋子的點點滴滴,有勾心鬥角,也有溫馨動人,比幕前的表演精彩太多。林桑終身拍片,把大明星大導演不為人知、沒有包裝的另一面向真實呈現,一定精彩。



廖本榕


  看到林桑回憶錄的初稿,內心跌宕,漣漪翻生。那不僅是我夢寐想要知道早期台灣電影生態活記錄,更是台灣影史的重要拼圖之一。

  我對林桑的稱呼和別人不同,因為他是我二姊夫,我在家排行老么,四個姊姊,所以和二姊年齡差距剛好一輪,人家說長姊如母,在跟姊夫學拍電影時,感覺上不僅是師徒或親戚關係,有時候更像父子情誼,我和自己的父親單獨相處的時間都沒有我和他相處的時間多,跟著他早出晚歸,默默從旁觀察,學的不僅僅是拍電影技術,也是學習如何溝通應對與指揮控制場面。

  在我接受媒體訪問,或講座QA時,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請問你都怎麼和導演溝通?」這個答案,其實就是我跟隨林桑當助理期間,默默觀察,加上個人領悟的結果。這本書裡沒有刻意明說到攝影師如何和導演溝通應對,但字裡行間,可以發現,只要和他合作過的導演或是製片,都會希望繼續和他合作,這除了他敬業和高超的攝影技術之外,如何為人處世,應對進退,更是本於原則,不失專業自尊的高明身段,我從他身上學習到的,攝影技術固然非常豐富,但處世道理卻是讓我受用無窮。

  現在我忝為人師,上課經常把他以前給我的訓示告訴學生,比如他說:「堅持到最後一秒。」拍電影經常是日夜顛倒,或是為了演員檔期,瘋狂沒日沒夜趕拍,全體工作人員幾乎都是看在孫中山的面子上咬牙苦撐,最最希望聽到的一句話是:「OK,收工。」但OK兩個字,在那個沒有監視器的年代,卻必須是出自攝影師口中才算數,攝影師要說這兩個字,必須要肯定看毛片時,絕對是品質保證。可是人都會累的,周遭的工作夥伴也殷殷期待你說聲OK,如果一時心軟,或是自我妥協,可能在認為差不多的情況下,意志鬆懈的隨口喊聲OK,大伙皆大歡喜的收工回去,可是,林桑說:等到看毛片時,發現不滿意,事態嚴重的,可能就此斷送未來前途,即使不嚴重,或大家沒有發覺明顯不優,但自己覺得與理想有差距時,後悔或愧疚,都已經於事無補,因此,「堅持到最後一秒」成為我當攝影師後最重要的工作守則,每每工作到最勞累,整組工作同仁都已經進入半催眠狀態下,機械式的堅持著慣性動作,此時現場還能保持清醒的,大概只有導演和攝影師,能不能固守陣地,堅持完美不放棄的,就看攝影師的意志力,導演即使內心想妥協,也會苦撐支持攝影師的判斷,這就是片場倫理的尊重專業。

  每個人都有學習成長過程,我們能感受到的是自己跌跌撞撞的辛酸與痛苦,能看到的是年輕一代學藝不精、眼高手低,卻又趾高氣揚,規劃不足任意闊氣揮霍資源。不能感受與看到的是我們的前輩,他們如何學習與成長?從國民政府遷台,農教開始到台北士林建廠,成立中央電影公司。業界赫赫有名的幾位前輩,三林一賴洪大都,原來也是和我們一樣,從練習生助理一步步往上爬出來的,甚至在當時的經濟條件和資源有限環境下,他們不僅不畏艱苦,且極為珍惜所有能夠參與的機會,勇往直前。這種精神,無論現在或短期的未來,應該都不會再體現於新進入行的年輕人身上了。二十一世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際遇,科技進步到任何人都不需經過嚴厲考驗與學習,就可以任意掌機拍片,掛名當攝影指導,真是何其幸運,有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總是要一段時日後,才緩慢死在沙灘上,而所有的後浪也未必有機會功成名就,光榮的死在沙灘上;就像氣候型態改變一般,如今的後浪,越來越洶湧,未達陣沙灘就消聲匿跡,也越來越多,能夠一本初衷,長青影壇,留名影史的,更是珍貴難得。

  林桑表面看起來不苟言笑,甚為嚴肅,但偶而也會從嘴裡蹦出幾句出人意表的話,引起全場哄堂大笑。他退休後,露出他沒有刻意壓抑的本性,話變多了,親朋好友相聚時,喜歡講過去拍片時的幕後花絮,口條順暢,詼諧逗趣。寫這本書,就像親耳聽他說故事,會像連續劇一樣,一幕幕把過去電影人的摸索奮鬥,活生生的呈現眼前。或許讀者不知道書中提到的諸多人名,何許人也,或許讀者對於過去電影如何帶給人們娛樂、夢想與希望,不感興趣。但,當你學習、工作、事業遭遇挫折與困境時,閱讀他,你會發現,原來書本裡藏著許多面對困境的生活哲理。

  歷史不是一個人的回憶,歷史建構在綿密長遠的社會時空網絡之上。幾十年的工作歷程,能夠有那麼清晰的記憶,並且撰述出書,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猶如編織起頭,架構脈絡,梳理頭緒,讓台灣電影攝影史的研究,得以源遠流長的賡續。

  感謝林桑對我的教導和培養,謝謝你讓我優先閱讀原文。



林桑,謝謝您
林仲宏


  我頭頂著紗窗,手抓著窗沿,眼淚不聽使喚的倏地奪眶而出。
  夜深了,我壓抑住不安的情緒沒敢哭出聲,怕吵醒同房熟睡中的兄弟。
  我捱著窗子,哭紅的雙眼在陰暗巷弄中不斷的搜尋與祈盼。
  想著,父親怎麼還沒回家?

  那時我幾歲?忘了。父親是中影的攝影師,有時會因為拍夜戲很晚都還沒回家。那一陣子中影積極拍攝《英烈千秋》、《八百壯士》等戰爭愛國片,拍攝過程中有很多爆破場景。有天父親回家,一隻胳臂纏著厚厚的紗布,原來是沒計算好火藥量,意外炸傷現場一票工作人員,包括我的父親。換藥時解開紗布,父親一整隻胳臂紅通通的像曬傷,不過上頭還有黃色、白色的其他很難形容的液體,黏答答的看了就覺得好噁,即使小心翼翼剝開已結成硬塊的紗布,一整片薄薄的皮還是黏著被扯下來,血水流成一片。

  會痛嗎?他沒說。我看著看著都覺得好痛。
  那時還小,不知道原來那個就叫做心痛。

  那天之後,父親每次出門拍戲我就很惶恐,生怕他再受傷或就此無法回來。尤其是大夜班的戲,我會擔心到睡不著,一個人爬起,坐在上鋪,倚著窗子,痴痴的等待父親回來。等著等著,等到恐懼在黑暗中慢慢越擴越大,把我整個包圍,然後,眼淚又像斷了線珍珠開始流個不停。

  直到遠遠巷口出現一道強烈的光線,趕走了黑暗,計程車緩緩停在家門口,助理七手八腳把攝影器材搬下來,我確定看到父親掏出鑰匙開門,才匆匆抹去臉上的淚水,躺平,拉上被子,假裝睡覺。

  這個畫面,即使過了數十年,仍然清楚烙印在我的腦海中。自有印象起,父親就是中影公司的攝影師。我從小常常在放假時跟著父親去片廠看大人拍電影,也見過許多大導演跟大明星;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是書櫃中一整排的電影腳本跟瓊瑤小說;家中一直有寄宿的攝影助理來來去去。親友中多人也在圈內:舅舅是攝影助理,舅公是燈光師,他的兒子也是攝影助理,乾爹是攝影師,姨丈、表弟也是劇組人員,還有一個堂姊是演員,眼裡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盡是電影;大銀幕上一般人心中遙不可及的璀璨光環,對我來說卻像是呼吸空氣般稀鬆平常,我就是在這種環境長大的。

  高中開學前的暑假,父親擔心我跟著朋友學壞,於是把我帶在身邊,擔任劉立立導演新片《彩霞滿天》的第二攝影助理。這部片的主角正是當紅明星林青霞跟秦漢。我這個攝影助理的頭銜當然是假的,其實我對攝影一知半解,只管搬運鏡頭箱、腳架,最多只能校正攝影機水平與看顧攝影器材。每天跟著劇組更換地點拍攝,從白天拍到晚上,從天黑拍到天亮,雖然累,倒也覺得新鮮,就此開啟我對電影工作的興趣。高中三年甚至到畢業之後,我一直持續在課餘時間跟著父親參與影片拍攝。

  片場人員通常稱父親為「林桑」,他沉默謙遜、認真負責,對畫面的要求絲毫不肯妥協,不斷嘗試突破現有條件,絞盡腦汁依劇情需要設計更流暢、更優美的運鏡。我看著他在片場氣定神閒指揮若定,設定拍攝鏡位、調整燈光強弱角度與演員走位,每個細節都要求到滴水不漏。試鏡若不滿意,就再要求一次,直到所有演職員都清楚知道自己的責任與動作,才告訴導演可以正式拍攝了。每每一個鏡頭拍完,導演喊卡,現場演員停頓不動,劇組人員全看著林桑,導演也看著父親徵求意見,直到父親口中吐出一聲OK,寂靜的片場才彷彿又活轉過來般充滿生氣,七手八腳準備下一個鏡頭。

  父親把畢生心力全貢獻給台灣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到寬銀幕,他參與了台灣電影的銳變與進化,三十多年職涯中完成超過百部電影,跟諸位大導演一起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在國內外都得到不少殊榮,也在台灣電影史上留有一頁歷史。深受父親的影響,我以為我將來也會以電影為業,沒想到在我赴美之際,他卻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台灣電影沒前途」,我感到錯愕且不以為然,之後雖然進了藝術學院,卻選擇平面設計,從此跟我小時候的電影夢漸行漸遠。

  其實父親並沒有錯,台灣電影產業的確曾經沉寂多年,直到《海角七號》問世,才重新把台灣電影帶上另一個高峰。

  辛苦數十年之後,父親在一九九八年自中影退休,全賴他不眠不休的努力工作,加上母親持家有成,讓家中四個兄弟都順利在美國完成大學或研究所學業,分別成家,也都有正當職業。而他認真負責、求好心切的敬業精神,在無形中潛移默化,深深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在國外轉了一圈,回到台灣成為領薪水的上班族,並未因沒能從事電影工作而感到遺憾(也許有一點點)。我曾在工作上遇到瓶頸,苦思活動企劃卻找不到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我沒有放棄,嘗試用反向思考,也順利解決了問題。這個感覺並不陌生,我突然想起幼時看著父親不斷尋求突破,只為追求更好,原來,這種擇善固執的態度也是會遺傳的。在成長過程中我曾叛逆、迷惘,也差點走上岔路,多虧了父親的教導,讓我沒有迷途。父親的話不多,但給我的影響讓我畢生受用,如果我有達到任何成就,全得歸功他的身教言教。

  林桑,謝謝您。
 
次男仲宏 二○一七年十二月

自序

起心動念


  我生性好動,一刻也閒不下來,自中影退休之後,種植花草蔬果青菜是尋常事。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必到台北市天母三玉里的活動中心跟一群老人打乒乓球,也會參加老人中心舉辦的其他活動,如卡拉OK等(老人中心的設置目的,就是讓當地銀髮族利用中心規劃的一百多項活動或課程來打發時間、與人交流互動,免得他們退休後在家逐漸凋萎,也讓他們的生活更精彩豐富)。如果天候許可,清晨或傍晚則陪同內人在住家附近官邸公園散步。

  二○一六年夏天旅美探視兒子期間,不小心扭傷了腳踝,無法正常活動,只能整天坐在沙發上無聊地撥弄遙控器,讓電視看著我度咕(老人專利一,坐著就愛睏)。想了想,不如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把我畢生從事電影工作的點點滴滴與不為人知的趣聞統統整理出來。

  台灣曾是電影量產王國,每年產量高達三百多部,僅次於美國、印度,與日本並列第三;在那個還沒有充斥著KTV、遊樂園或百貨公司的年代,看電影可是台灣人民的主要消遣。我想要分享的,並不是那許多最終以電影的形式呈現在銀幕上的故事,而是我這幾十年來從事電影工作時,發生在鏡頭外的漏網插曲;這些插曲猶如組合成我一生的片片段段,是我退休後跟熟人聊天或與陌生人破冰的重要話題。但畢竟年紀大了,記憶也跟著一起衰退,講到哪兒,講過幾遍,連自己也不確定;就像俗諺說的:「隨講隨未記,卡講麼講過去(老人專利二,請用閩南語發音)。」我才疏學淺,這些茶餘飯後的插曲也難登大雅之堂。但不管了,人老了臉皮厚也不怕別人笑話(老人專利三)。所以,各位讀者就耐著性子慢慢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掌鏡人生 (電子書)》光是書名就挺有意思的,讓人忍不住好奇,到底作者想透過「掌鏡」這個意象來闡述什麼樣的人生風景。我最近在看書的時候,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在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其實就像透過一面鏡子在觀察,但這鏡子有時候是模糊的,有時候又是過度清晰的,反射出來的可能都不是最真實的樣子。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風格,我猜測可能偏向比較內斂、帶點文藝氣息的風格,也許內容會探討一些關於自我認同、社會期待與內心真實渴望之間的拉扯。台灣的文學創作在這塊著墨其實很多,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個很不一樣的視角,不要只是老生常談地講些什麼「認識自己」之類的陳腔濫調。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非常生活化、貼近我們日常煩惱的描寫,比方說,在捷運上看到別人專注看著手機,心裡會不自覺地想著對方在想什麼,那種瞬間的窺探與自我投射,是不是也是一種「掌鏡」?如果內容能深入探討這種微妙的人際距離感,那就太棒了,讀完或許能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反射」時,能更自在一點。

评分

對於任何一本標榜探討「人生」的作品,我總會帶著一種審視的眼光,畢竟這個主題太大了,很容易流於空泛。我最怕看到那種作者把自己當成人生導師,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對讀者進行說教。台灣的讀者其實很務實,我們喜歡看「真實的掙扎」,而不是被告知「你應該怎麼做」。所以,如果《掌鏡人生》能呈現的是一種「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的坦誠,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比方說,主角可能面臨一個選擇,無論選A或B都會留下遺憾,而作者並沒有試圖去美化這個遺憾,而是讓讀者跟著主角一起去品嚐那份遺憾的味道。這種誠實地呈現人生的灰階層次,而非簡單的黑白分明,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我期待它能像一面經過歲月洗禮、帶著微微霧氣的古老鏡子,雖然不完美,卻能映照出最溫暖也最真實的自己。

评分

就我個人的閱讀偏好來說,一本好的書不只是情節或文字,更在於它是否能激發出讀者後續的思考,或者說,是否能提供一個「新的工具」讓我們去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假設《掌鏡人生》探討的是某種社會現象,我希望它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提供一個稜鏡,讓我們看到事物的不同折射面。例如,我們常說的「人設」問題,在社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在努力經營自己的「完美版本」。這本書如果能探討,當我們不斷地透過鏡子去修飾自己的倒影時,最後是不是連「鏡子本身」長什麼樣子都忘了?這種關於虛擬與現實界線的模糊處理,如果能寫得巧妙,不至於太過說教,那將會是非常吸引人的。我還蠻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敘事結構來呈現這種多層次的「看」與「被看」,或許採用多線敘事,從不同角色的鏡子裡看到同一個事件的不同樣貌,這樣應該會很有層次感。

评分

提到電子書這個載體,其實對閱讀內容的選材也有一定的暗示性。通常電子書讀者在通勤、零碎時間閱讀的需求比較高,所以內容必須是相對容易進入、不需要花費太多背景知識就能理解的。因此,我推測《掌鏡人生》應該不會是那種艱澀難懂的純文學作品,而是更貼近大眾、但又不失深度的類型。或許它會用一種很現代、很快速的語彙去包裝那些深刻的情感。我個人對那種帶點「黑色幽默」的文字風格很感興趣,就是那種看著主角在窘境中掙扎,你忍不住想笑,但笑完又覺得有點酸楚的感覺。如果這本書能用一種輕鬆的外殼,包裹住一個略帶苦澀的內核,就像是珍珠奶茶裡的珍珠,甜甜的外皮下是扎實的口感,那將會是非常「台式」的魅力。我希望作者的筆鋒可以像一把鋒利的刀,精準地切開生活裡的偽裝,但下手又不會太重,留給讀者足夠喘息的空間。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在文字上的質感。畢竟是電子書,閱讀的體驗少了點翻書的觸感,所以更仰賴作者的文字功力能否緊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我通常對那些描寫城市脈動跟人情冷暖的書特別有感,台灣的都市生活,那種高壓又疏離的氛圍,常常讓人覺得,好像大家都戴著一副面具在生活,只有在深夜獨處時,才敢讓真正的表情露出來。我希望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在人群中很孤單」的感覺,而不是那種空泛的哲學討論。有沒有那種,主角在深夜的便利商店買了杯咖啡,看著店員無神的臉,突然間意識到自己跟對方其實都在扮演著某個社會角色,那種瞬間的共鳴和無力感?如果能有這樣細膩的場景刻畫,配上流暢、不拖泥帶水的敘事節奏,就算是電子書,我大概也會一口氣把它讀完。台灣的作者在描寫這種「存在焦慮」的時候,通常都有獨到的切入點,期待這本《掌鏡人生》能帶來一些新的刺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