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真意:華語影壇第一代玉女巨星甄珍的千言萬語 (電子書)

真情真意:華語影壇第一代玉女巨星甄珍的千言萬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甄珍
图书标签:
  • 甄珍
  • 影壇巨星
  • 華語電影
  • 資深藝人
  • 傳記
  • 八十年代
  • 台灣電影
  • 玉女掌門
  • 電影史
  • 回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何其榮幸,
我碰上了台灣電影業風華絕美的時代,
有大導演的提攜、藝界同仁的指導,粉絲朋友的支持,
讓我有機會成為台灣第一代的瓊瑤愛情電影女演員。

何其浪漫,
我這一生結過兩次婚,
相信這兩位男士都曾深深的愛過我,我也曾愛過他們,
有甜蜜、有浪漫、有感傷、有後悔、有遺憾……

何其感恩,
謝謝這一生所有相遇的人,
你們的善良、美意、疼惜、照顧、愛護、體諒、支持,
我永遠銘記在心!

─甄珍

  甄珍,是七○到九○年代台灣以及華人世界共同的記憶。是1960年代電影公司自三千七百多位報考演員中的唯一錄取。藝名甄珍,是大導演李翰祥取其「甄」選而來,萬裡挑一的「珍」寶。

  她容貌清麗出眾,氣質非凡,聰慧過人。黃梅調、古裝鬼片、歷史大片、歌舞片、浪漫愛情片、社會諷刺片、社會寫實片、喜劇片……角色類型多元、表演層次豐富,榮獲兩屆亞洲影后,是票房與演技兼具的演員。從影十九年拍過八十五部電影作品,堪稱世界級的紀錄,她演出的作品可說是台灣當年電影的近代史,絢麗而傳奇。

  《真情真意:華語影壇第一代玉女巨星甄珍的千言萬語》是甄珍第一次完整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從備受呵護的童年與環境遷移的影響,進入電影圈的機遇與燦爛,從全盛時代到毅然息影的轉折,從對愛情的懵懂到為愛受苦的無奈,歷經兩段婚姻的遺憾與後悔,與台灣近代電影史上重要的導演、資深演員的情誼,以及樂觀面對晚年的豁達與自在……本書寫盡她人生的跌宕起伏、所思所感,是最真性情,最溫暖厚道,最真實的甄珍。

  時光會流逝,一代玉女的身影,永誌難忘。

本書特色

  1. 看七○年代零負評女神──甄珍,首度細說人生故事──
  包括她的家庭、手足、求學、入行、貴人、如何登上國際巨星、難忘的男主角、二秦二林、兩段婚姻、兒子劉子千等,在這本書裡她將娓娓道來。

  2.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文藝電影,精采的明星故事、得之不易的200多幅精采照片,回味七○年代美好記憶──
  (1)    從參加甄選到成名,甄珍的美麗和特殊的氣質,讓她在影壇得天獨厚,自然散發炫人的光彩。演技也獲得眾人肯定,1971年以《緹縈》、1974年以《冬戀》兩度獲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2013年,入行五十年的甄珍,更獲頒第50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電影界每個時期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二秦二林」之前,就是甄珍的時代,也正是文藝片風靡全亞洲時期,這本書不但是甄珍的個人故事,也讓我們回味那些年牽動無數人青春時光的電影風華,以及那些年曾經風靡一時的巨星光彩。
  (2)    全書收錄照片200多幅,包括甄珍從小到大的家族照片、甄選照、電影代表作劇照、巨星美照等等,值得珍藏。

名人推薦

  巨星眼裡的巨星,導演、監製、同行心目中的最佳女主角,真情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方芳芳  金鐘獎主持人
  石  雋  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
  向華強  中國星集團董事會主席
  成  龍  國際巨星 
  朱延平  導演
  呂良偉  資深影視演員
  李  行  導演
  林青霞  金馬影后
  凌  波  金馬影后
  徐  楓  金馬影后
  秦祥林  金馬影帝
  梁修身  金鐘獎導演
  焦雄屏  電影監製
  劉偉強  香港電影導演
  劉德華  華語歌壇、影壇巨星 
  謝  賢  香港金像獎終生成就獎得主
  韓國瑜  高雄市長

  各界真情真意

  我一生拍了五十二部戲,其中和甄珍合作六部,她是我心裡最可愛、也最有才華的演員。我很贊成她出傳記,把一生記錄下來,回顧來時路的美好和甘苦,影迷也能真切的認識這位國語影壇巨星的真實面貌。──李行  導演

  她的作品集幾乎是台灣當年電影的近代史,它們也忠實的反映了台灣社會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經濟的轉型,青年文化的崛起。……歷史會記得,有那麼個一代玉女,在逃避主義的年代,提供了多少觀眾心靈的滿足。玉人終究會隨時間老去,光影卻會長存。──焦雄屏  電影監製

  甄珍女士以活潑亮麗的形象風靡亞洲,是國片黃金時期的超級偶像,不管在影視的專業上,或在為人處事上,甄珍女士代表了時代的經典,是永遠的玉女偶像!──韓國瑜  高雄市長
《星光璀璨:光影流转中的女性群像》 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回溯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电影工业的变迁,聚焦于那些在光影世界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女性艺术家们。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影星,而是通过对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演员、导演、编剧和幕后工作者的深度剖析,展现了电影艺术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以及女性在这一媒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叙事。 第一部分:幕启前的时代回响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二战前后,电影产业在不同文化圈的发展背景。重点探讨了早期电影制作的技术限制如何影响叙事方式,以及女性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和投射的。我们审视了默片时代的魅力如何过渡到有声电影的革命,以及这种转变对演员表演风格带来的冲击。 章节聚焦: 默片时代的剪影: 分析了那些在黑白光影中确立了自身风格的先驱者,她们如何以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弥补了声音的缺失,成为跨越语言障碍的偶像。 技术革新与银幕形象的重塑: 探讨了彩色胶片、近景拍摄等技术的出现,如何使得对演员“完美”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完美背后的工业标准和审美压力。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浮华与挣扎 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战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誉为电影“黄金时代”的时期。这一时期,电影工业达到了商业化的顶峰,明星制度也臻于成熟。本书着重刻画了在高度体制化的好莱坞、欧洲艺术电影中心以及新兴的亚洲电影工业中,女性明星们所经历的荣耀、束缚与抗争。 章节聚焦: “制片厂制度”下的偶像工厂: 详细考察了制片厂如何精心雕琢旗下女演员的公众形象,从台前到幕后的全方位控制。这些“产品”如何成为特定时代价值观的象征,以及她们在合同约束下,个人意愿如何被边缘化。 艺术探索中的反叛者: 对比分析了那些选择游离于主流商业体系之外,与新浪潮导演合作,致力于挖掘更深层次人性与社会议题的女性表演者。她们的表演风格,往往是对既有荧幕美学的挑战与颠覆。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考察了在国际合拍片增多的背景下,不同地域的女性面孔如何被引入全球视野,以及这种文化交融中,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转型期的性别叙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电影工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从古典好莱坞的衰落到新好莱坞的崛起,再到独立电影的兴盛,女性叙事开始逐渐发生质的变化。本书探讨了女性编剧和导演如何努力打破传统男性视角的限制,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章节聚焦: “女性视角”的萌芽: 分析了女性电影人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去描绘女性在家庭、职场和两性关系中的真实困境与力量,而非仅仅作为男性故事的附属品。 “玉女”形象的解构与重构: 探讨了那些曾经被定义为“纯洁”、“甜美”的银幕形象,在时代变迁后面临的转型挑战。一些演员选择挑战既有标签,寻求更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角色,而另一些则经历了公众期待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拉扯。 幕后力量的崛起: 侧重介绍了在电影制作链条中,女性剪辑师、服装设计师、艺术指导等关键岗位上做出的技术与美学贡献,这些贡献共同塑造了银幕上的时代风貌。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多元光谱 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流媒体平台的兴起,电影的制作与消费模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女性形象不再是单一模板的产物,而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章节聚焦: 超级英雄叙事中的女性主体性: 讨论了在商业大片主导的时代,如何赋予女性角色更强的行动力和内在驱动力,使其不再仅仅依附于传统叙事结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探索: 分析了来自非西方文化圈的女性电影人,如何通过国际平台,讲述具有本土根源又具备全球共鸣的故事,拓宽了“电影巨星”的定义范畴。 对“永恒魅力”的再思考: 探讨了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偶像”的期待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完美,而是更倾向于真实、脆弱和坦诚。老一辈光影传奇的经历,为当代追求真实表达的年轻一代提供了历史的参照与启示。 全书通过广泛的案例研究和深入的文本分析,旨在提供一部关于电影史中女性群像的编年史,而非某位个体的传记。它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电影实践的考察,揭示了电影艺术作为一面历史之镜,如何映照出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知演变,以及女性自身争取发声与自我定义的漫长历程。文字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文学性,旨在为电影爱好者、社会学研究者及对性别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体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甄珍


  浙江杭州人,出生北京,五歲隨家人從台灣到東京,十一歲再回台灣,文化學院五專舞蹈科肄業。

  容貌美麗出眾、演技自然生動。十六歲受李翰祥導演青睞,成為國聯電影公司當家紅星。從影十九年,拍攝八十五部電影。個性活潑開朗,戲裡戲外皆是可愛的小淘氣。台灣第一代玉女巨星,第一位走紅港台、東南亞的台灣藝人,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第一代女主角,掀起國語文藝片熱潮,台灣最資深且永遠的超級偶像。

  代表作:《新娘與我》、《今天不回家》、《緹縈》、《白屋之戀》、《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一簾幽夢》、《我心深處》、《煙水寒》。

  為人真誠善良、溫柔敦厚,深受朋友、影迷愛戴。與兩任前夫謝賢、劉家昌的合離,比主演的愛情故事更加曲折離奇,令人感嘆。

  1971年,以《緹縈》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74年,以《冬戀》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77年,以《煙水寒》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2013年,從影五十年,獲得第五十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採訪撰稿│徐紀琤

  1961年出生。銘傳商專國際貿易科畢業,二十七歲轉行任《中國時報》記者。先後在《蘋果日報》、《中國時報》擔任執行副總,專責娛樂生活新聞。2016年退休。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我最欣賞的演員──甄珍 李行
推薦序    昔日光影玉人來 焦雄屏
推薦序    「甄」情「珍」意  經典在高雄 韓國瑜
自序      獻上我的「真情真意」  甄珍

前言    深入一代巨星的生命 徐紀琤

1.    將門之後  天生乖巧迷人
2.    妹妹銀霞  媽媽的小寶貝
3.    日本童年  可愛的小白兔
4.    芳華十六  甄選出的珍珠
5.    喜逢貴人  躍為華語巨星
6.    李行再造  第一代瓊女郎
7.    淘氣小姐  另創新型戲路
8.    赴日拍片  難忘跪地之苦
9.    影壇搭擋  多少奇人軼事
10.    銀幕情侶  義氣哥鄧光榮
11.    甄珍引領  二秦二林接棒
12.    提攜後進  秦祥林感念深
13.    初戀謝賢  香港祕密結婚
14.    公然搶妻  劉家昌不放手
15.    連番誤會  謝賢痛提離婚
16.    意外事件  毅然嫁劉家昌
17.    拍片辛苦  如願告別影壇
18.    白天做工  晚上充當貴婦
19.    丈夫豪賭  甄珍為子離婚
20.    母子相依  快樂的二十年
21.    首度公開  致前夫劉家昌
22.    一生二淚  後悔離婚再嫁
23.    台灣玉女  真善美的全形
24.    超級粉絲  記憶鉅細靡遺
25.    喚起影迷  共有年輕歲月
26.    樂觀自在  坦然面對老病
27.    重逢謝賢  最對不起的人

後記  書寫傳記  修改百轉千回 徐紀琤

甄珍大事記
甄珍電影作品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7831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昔日光影玉人來                             

焦雄屏   電影監製


  我初中讀的是古亭女中。那時放學總喜歡往反方向走,從泉州街到南海路到牯嶺街,這樣我就可以經過國聯電影公司,那個李翰祥導演建得風風火火的地方。我每次假裝路過,伸著腦袋往大門裡看一眼,期待能看到銀幕上報紙上的人物。那一天,我就看到了甄珍。

  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影迷、粉絲。電影幾乎是唯一的國民娛樂,比流行歌曲還深入人心。像我這種家庭單純、過得呆頭呆腦的女學生,看到明星一次,可以映在腦海中回味好幾天,以至數十年過去,歷歷在目彷彿昨日,清楚的記得那個紮著馬尾、站在門口,有銀鈴般笑聲的小女孩甄珍,那麼驚人的靈秀之氣。

  怪不得李翰祥大舉招考明星,人海中就挑了她。從三千七百多名應徵者中,就挑了唯一的一位。李大導演當年在台灣算得上家喻戶曉,他拍的《貂蟬》、《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部部風靡大街小巷,似乎每個人都會哼上那麼一兩段。後來他和邵氏東主爆出合約糾紛,從香港出走到台灣,就憑他在台灣的知名度,雄心大志的要建大片廠,與香港影壇一別苗頭。首先大張旗鼓的建立電影公司,自己簽約培養明星,自己出宣傳雜誌,儼然就是另一個邵氏或電懋片廠的翻版,母模板就是美國的八大片廠。

  國聯簽約數十個演員(其中還包括當時叫做康凱的秦漢),開始造星運動,首先推出的就是「國聯五鳳」,成員是江青、汪玲、鈕方雨、李登惠,小鳳就是甄珍。我們小時候生活實在太單調了,讀書看電影看電視,剩下就是讀報紙看雜誌了。《南國電影》、《國際電影》、《國聯電影》,電影雜誌五花八門。雜誌比教科書容易滲透腦海,國聯五鳳來歷到我們口中簡直如數家珍。江青、汪玲來自香港(後來才知道她們是來自大陸),鈕方雨是大鵬劇校的花旦(小時候常看到她在台視演《拾玉鐲》這類平劇劇碼),李登惠是福州戲的坤角,甄珍則是唯一從數千人中公開招考來的。其實這也沒什麼懸念,她當年那股靈秀嬌憨之氣,在任何人群中都會招人眼球,何況她還有一個滿映明星美人胚子的媽媽張鳳琴(藝名張鳳),用現在的話來說叫「星二代」。

  可能因為李翰祥名聲太大,過去電影又太令人印象深刻,像《兒女英雄傳》、《後門》、《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一毛錢》到今天看都絕不褪色,如此豐富了我們渴望故事的少年時代,我覺得我們那一代的觀眾對國聯電影是充滿信仰和忠誠的。國聯繼《七仙女》票房打敗邵氏版後,再接再厲以電影《狀元及第》獲當年國片賣座冠軍,使李翰祥對邵氏出了一口悶氣,但是做一個片廠需要量產,出品電影一多水準就參差不平了。我們觀眾卻一如既往的什麼國聯電影都追,沒有什麼標準,也不發表好片爛片的意見。基本態度挺鄉愿的,好看的記在心裡,不好看的就漸漸遺忘。國聯電影出品還真不少,好的有《冬暖》、《幾度夕陽紅》、《破曉時分》,混亂甚至不知所云的也有《塔裡的女人》、《黑牛與白牛》、《遠山含笑》、《明月幾時圓》。

  作為國聯一份子,甄珍當然在許多片中都有份參加。縱使電影品質參差不齊,她的扮相卻一逕百毒不侵的清麗出眾:《天之驕女》的古裝麗人、《鳳陽花鼓》的江湖賣藝女,當然還有無數時裝片的時尚形象。李行導演曾誇她具有明星「祖師爺賞飯吃」的外型:「即使在片場裡睡著,一被叫醒就拍,不用補什麼妝,臉上也不見浮腫。」

  一九六四年,台中豐原上空的空難事件重創了電影界:國聯幕後金主之一的新馬大財閥陸運濤和台港一批精英製片遇難,也帶走了國聯公司巨大的金源,致財務吃緊終於破產。甄珍此時提前解約,並簽約入中影。這時候是台灣逐漸從農業社會轉為都會生活之際,觀眾對古裝、黃梅調,還有健康寫實的農村電影漸漸喪失興趣,而甄珍都會的時代感正是奇貨可居。《新娘與我》、《今天不回家》內容縱或稚嫩粗疏或天真漫畫般的不易消化,卻成就了甄珍的大開大闔事業。

  我們細數她那時的拍片歷史:一九七○年八部,一九七一年九部,一九七二年十三部(!),一九七三年七部,一九七四年十二部,一九七六年七部,一九七七年九部,如此密集的軋戲,不要命一般,令人猜疑她什麼時間吃飯睡覺?可議的是,她還在這段時間談了兩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從影十九年,她拍了八十五部電影,囊括各種類型:像民初動作片《落鷹峽》、古裝鬼片《喜怒哀樂》、歌舞片《群星會》、反映社會現象的嘲諷片《新娘與我》、《今天不回家》、探討親子關係的《母與女》、社會寫實片《騙術奇譚》,甚至還有三部台日合拍片《薔薇的標誌》、《畢業旅行》等等。這種數字和紀錄簡直是世界級的。

  老天爺賞了她外型,但是眾多的作品中她的許多表演也可圈可點:《緹縈》中大義凜然犯蹕喊冤救父的孝女、《落鷹峽》中英姿颯爽勇敢矯捷的金娃、《富貴花開》身段優雅調皮嗔嗲的千金、《群星會》中能歌善舞的曼妙少女、淘氣促狹的本色系列(小淘氣系列)、《母與女》中驕縱叛逆的女兒、《海鷗飛處》的多變千面身分、《一簾幽夢》中為戀愛苦惱的典型瓊瑤女孩……她的戲路是如此寬廣,彷彿老天也在考驗她的演技。

  她的多產說明她的重要性,市場認她。而她的作品集幾乎是台灣當年電影的近代史,它們也忠實的反映了台灣社會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經濟的轉型,青年文化的崛起。瓊瑤小說和瓊瑤電影鑴刻了冷戰時期年輕人對情感的渴望,和對父執輩價值的不屑,甄珍是當仁不讓的愛情扛鼎女主角。她的片目中不乏當時那種抒情帶點「悲秋」文藝腔的片名,《煙水寒》、《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我心深處》、《秋詩篇篇》,部部傷景詠物,把虛幻的愛情當飯吃,也不時冒出莫名其妙的金句(「雖然我們迷了路,但我們找到了人性,找到了自己」)。

  瓊瑤小說早期源自《簡愛》、《咆哮山莊》、《米蘭夫人》 式的哥德式小說(gothic novel),套路式的配備著為愛情瘋掉的女人、沉默容忍的中年男人,其實放在台灣的社會顯得突兀,甄珍卻能以她的美麗傷情和憂鬱,賦予所有轟轟烈烈愛情以正當性。新一代觀眾以女學生和新興工廠加工區的女工為主,她們都在電影中化身甄珍,夢想著如鄧光榮、秦漢、秦祥林式的白馬王子。瓊瑤電影如洪水猛獸席捲電影界,造就了一代幽幽的少女心,憂傷悲情的腔調偶爾輕鬆輕快起來會轉為愛情喜劇,再包裝點流行插曲,《晴時多雲偶陣雨》、《微風細雨點點晴》,不管怎麼變,甄珍是唯一的愛情品牌。

  這一波來勢洶湧的台灣電影暴漲的聲勢,不僅發酵到東南亞和港澳,也把當年的大導演李行、白景瑞都捲入。在眾多呢呢喃喃的愛情囈語裡,《海鷗飛處》、《一簾幽夢》是比較精緻的作品,也提升了台灣電影的產業地位,當然甄珍功不可沒。今天回顧,甄珍在這些愛情片中並不褪流行,她的美既不落伍也沒有當代的人工味,只是當鏡頭不在她身上臉上時,其他配角顯得那麼靡弱乏味,與她無法匹配。

  反諷的是,她因為自己的愛情和三角關係,提前退休把棒子交給了林青霞和林鳳嬌。我雖然和甄珍近來交流頗多,但也一直沒好意思問,她是不是自己也中了瓊瑤的套,把銀幕上的反抗父母意旨、追求浪漫愛情搬演到了現實生活中。

  瓊瑤片之外,甄珍對另一個一九七○年代的風潮「愛國片」也出力頗多。這是台灣當時的「主旋律」,源自這個世代初爆發的斷交潮。中華民國被退出聯合國,接著日本、美國等邦交國一一選擇與中共建交,台灣集體群情悲憤,有一股被世界遺棄的亞細亞孤兒情結。這股民氣無法對陌生也不理解的大陸發洩,於是奇特的轉喻成為「抗日」民族情緒(何況日本的確是率先與我們斷交的)。《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乘風而起,甄珍也沒有缺席。她在《英烈千秋》中與陳莎莉飾演張自忠的女兒和妻子,那場雨中窄巷與父親交錯而過卻隱忍不相認的戲曾令多少人啜泣;《黃埔軍魂》顯然襲自好萊塢的《西點軍魂》,甄珍的表演也多少救了這部煽情大戲。這股風潮一直延續到一九八○年代,甄珍也拍了《揹國旗的人》、《聖戰千秋》,可惜台灣新電影運動已起,顯得不合時宜。

  甄珍唯一缺席的是健康寫實潮流。可能因為她的外貌氣質與鄉土味的村姑漁家女相差太遠。我也可惜她沒有機會參加台灣新電影運動。她可能很難融入黃春明式的鄉土故事中,但楊德昌式的台北與都會她應該可以有一席之地。這些都屬於比較寫實的台北電影,而甄珍,她是逃避主義時代的象徵,是出塵的玉女。

  彼時我已經出國專攻電影,對瓊瑤片軍教愛國片興趣缺缺,(就像我一直不相信鄧光榮的港式阿飛造型可以是台灣抱洋書的大學生,或文謅謅的小說家。又或者在聽過柯俊雄的台灣國語後看到他扮演張自忠或謝晉元,會沒法接受陸廣浩的配音而一直出戲)。回國我又一直在推動新電影,與甄珍緣慳一面,許多電影也是最近補看。固然內裡不乏糟粕,但總體代表了新電影崛起前台灣當代電影史的一部分,不容小覷。

  歷史會記得,有那麼個一代玉女,在逃避主義的年代,提供了多少觀眾心靈的滿足。玉人終究會隨時間老去,光影卻會長存。

自序  

獻上我的「真情真意」


  何其幸運,父親給我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母親賜予我演戲的細胞,弟弟胖子、妹妹銀霞,陪伴我度過此生的風風雨雨。

  何其榮幸,我碰上了台灣電影業風華絕美的時代,有大導演的提攜、藝界同仁的指導,粉絲朋友的支持,讓我有機會成為台灣第一代的瓊瑤愛情電影女演員。

  何其浪漫,我這一生結過兩次婚,相信這兩位男士都曾深深的愛過我,我也曾愛過他們,有甜蜜、有浪漫、有感傷、有後悔、有遺憾;隨著年邁,希望他們都能快樂安度老年,笑看人生的喜怒哀樂。

  何其美好,生命中有了子千,是上帝應允並賜予我最美的天使,從他呱呱落地、踉蹌學步、牙牙學語、讀書成長、就業工作,我們一路相伴、互相依賴,滿滿的愛,讓此生沒有缺憾,這份母子情緣,是我這輩子最深的依戀。

  何其珍惜,我老了,卻總有一群好朋友圍繞在身邊,天天有問候,日日有歡笑,這份情誼希望一直持續到有一天我走不動了、吃不了了。我想說的是「有你們真好」!

  何其感恩,謝謝這一生所有相遇的人,你們的善良、善意、疼惜、照顧、愛護、體諒、支持,我永遠銘記在心!

  謹以本書獻上我的「真情真意」!

息影多年平凡的影人  甄珍(章家珍)   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喲,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雖然說是復古,但那個排版風格,說真的,有點讓我這個老人家有點跟不太上時代的脈動。不過,轉念一想,或許這就是一種反差美學吧?畢竟是講述那麼早期的巨星,如果用太過現代的極簡風格,反而失去了那種厚重感。我比較好奇的是,電子書這種載體,能不能完整呈現當年電影海報的細膩質感?以前的電影廣告和周邊商品,那種手工繪製的精緻度,是現在印刷品很難比擬的。我希望作者在描述那些幕後故事時,能多著墨在當年拍攝的艱辛和片場的氛圍,畢竟那個時候的電影工業,跟現在的數位化生產完全是兩回事,那種胼手胝人、用膠片和汗水堆砌出來的藝術,光是想像就覺得很感人。總之,期待它能帶我們穿越時空,體會那個黃金年代的點點滴滴。

评分

坦白說,現在的影視產業發展得很快,技術進步得嚇人,但總覺得少了點人情味。甄珍所代表的那個時代,電影製作雖然資源有限,但每一部作品似乎都注入了更多的心血和情感連結。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描繪出那個「慢工出細活」的年代,對我來說會非常有價值。我希望能看到她對於藝術本質的看法,是如何看待從默片時代走向有聲片,再到彩色時代的巨大變革,以及身為演員,如何在這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時代洪流沖刷掉。這不僅僅是一本回憶錄,它更像是一份珍貴的口述歷史,記錄了一個產業的興衰與轉變,而她,就是那個最閃亮的見證者,光是想到能「聆聽」她的聲音,就已經讓我充滿期待,希望電子書的排版能照顧到閱讀的流暢度,讓這段珍貴的旅程不被打斷。

评分

甄珍這個名字,對我們這輩年紀的影迷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回憶裡泛著淡淡的粉紅色光芒。光是看到書名裡「玉女巨星」這幾個字,腦海中就自動播放起她那些經典的電影場景,還有那種純真到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說真的,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很難想像,在那個黑白片轉彩片的過渡時期,光是看到她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就足以讓全台灣的少男少女心神不寧。我記得小時候家裡剛買了電視,第一次看到她演的戲,那種驚艷,到現在都還記得一清二楚。這本書光是能把這些珍貴的影像和情感重新喚醒,就已經值回票價了。雖然我還沒細看內容,但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歲月沉澱下來的重量,那是多少青春歲月堆疊出來的印記啊,光是想像她娓娓道來,就覺得心頭暖暖的,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純真的年代,那種樸實無華的美,在現在這個過度修飾的年代,簡直是鳳毛麟角了。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行銷策略,我覺得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懷舊的情緒。現在大家都在追求「復古」,但真正的復古,是需要有「故事」和「靈魂」來撐腰的。甄珍的經歷,剛好就是台灣影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聽說,書中可能會提及她與當時許多重量級導演和影帝的合作細節,光是光影交錯間的火花,就足以讓人津津樂道好一陣子。身為一個從小看著台灣電影長大的人,我對那個年代的幕後秘辛有著近乎偏執的好奇心。比如,當年某場戲的鏡頭調度,或是某句經典台詞是如何誕生的,這些微小的細節,往往透露出那個時代的文化氣息和藝術追求。希望能從她的視角,重新解讀那些我們曾經不理解,現在回頭看卻充滿哲理的片段。

评分

說到甄珍,她的人生故事,絕對不只是停留在銀幕上那幾分鐘的光鮮亮麗。我一直覺得,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她的魅力絕不僅限於角色本身,更在於她如何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特別是像她這樣,早早成名,人生又經歷了這麼多重大的轉折,她的「千言萬語」裡,必然藏著許多我們這些局外人難以想像的心路歷程。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談到她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壓力,還有在那個年代,女性如何在光怪陸離的演藝圈中保持自我。這些深層次的探討,才是一個資深讀者真正想看的,而不只是表面的八卦或華麗辭藻的堆砌。我期望讀完後,能從她的智慧中汲取一些面對生活困境的力量,那種歷經滄桑後依然保持的優雅與堅韌,才是最動人的「玉女」風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