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美食、人性與慾望的浮世對話 (電子書)

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美食、人性與慾望的浮世對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菊貞
图书标签:
  • 美食
  • 電影
  • 人性
  • 慾望
  • 文化
  • 飲食文化
  • 電影美食
  • 浮世繪
  • 文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4部經典電影的人性料理饗宴!
  以料理為引線,認識電影的敘事方法,
  剖析電影中的社會、階級、心理與生命課題。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期待著成為好人,優秀的人,成功的人;當然也包括成為聽話的人,聽爸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老闆的話、聽那些握有權力者的話,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心服從,我們不願意臣服,也不甘願接受命運的安排,更不願意成為失敗者。於是心裡有太多壓抑的情緒需要出口,有太多的慾望渴求解放,有太多的禁忌想要打破,有太多的秘密想要曬太陽。

  所以人們愛吃、愛看電影,期待快速療癒受傷的心靈,找到情感的共鳴,在一餐內快速提升血清素,在兩三個小時內,滿足現實中不能實踐的渴望,甚至為自己的孤單與挫折找到一些安慰。

  而電影需要故事,故事需要衝突,人性裡隱藏的矛盾與衝突,在現實中解決不了,正好電影可以幫你完成;食物裡夾帶著太多的慾望與記憶,曖昧不明卻又喬裝得若無其事,正好跟電影的特色合拍。於是乎美食、人性和慾望,美妙地在電影的餐桌上,進行著一場華麗的浮世對話。

  本書選了24部經典電影,以「美味之下的偷渡」、「美食裡的寂寞慾望」、「餐桌上的家滋味」、「料理場上的人生競技」四大主題跟讀者分享。一起品嚐電影作者的色、香、味藝術表現,剖開故事中的社會意識與價值觀,一窺作者的觀點,當然你也可以灑上自己的調味料,那是只屬於我們的人生滋味。

名家推薦

  李明璁(作家)沈邑穎(《經絡解密》作者)董成瑜(鏡文學總編輯)劉梓潔(作家、編劇)鄭秉泓(影評人)鴻鴻(詩人、導演)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好評推薦

  有兩種滋味最難用文字表達,一個是食物,一個是電影。食物要用味覺品嚐,電影要用視覺和聽覺領略。好不好吃、好不好看,其實非常主觀。別人講得再好,你也不見得能被說服。然而,菊貞用文字傳述這兩者交互作用的滋味,不是要扭轉你的主觀,而是以一個資深電影創作者的敏感與眼界,示範品味的門道。由於都是經典電影,所以沒有劇透的疑慮,反而能在夾議夾敘的抽絲剝繭當中,展現說故事的魅力,並剖析魅力的根由,讓人豁然解悟。

  這24篇文章不止是美食與電影的小百科,更是人性與慾望的大觀園。學到這兩把刷子,不但讓你更懂得吃、更懂得看,還能深入更多音樂、時尚、政治、文化的面向,以及最重要的,學會怎麼理解生活裡的點點滴滴。――鴻鴻(詩人、導演)

  《餐桌上的電影物語》有24則故事,有的從食材切入,有的從人心出發,即使只是平凡至極的烏鴉蛋披薩到午餐便當,或者是很難與罪惡一刀切割的美味巧克力,最終都呼應著禪宗六祖的那句「風吹幡動」的偈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讀著蕭菊貞的文字,從舌動,意動到心動,亦有一場文字的饗宴了。――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蕭菊貞以她身為紀錄片導演的敏銳之眼,娓娓道來24部電影的美麗與哀愁,而這些精彩故事的交集,正是食物。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芭比的盛宴》到今年剛問世的《小偷家族》,從印度《披薩的滋味》到台灣《總舖師》,片中形形色色的食物豈止是食物而已,它們既是奢華享受,也是觸媒手段,還肩負維持生命與寄託情感的功用,食物即生活,就食、用餐和烹調,不只是一門技藝,同時更是人生哲學。――鄭秉泓(影評人)

  如果電影是「生活在他方」最適切的索引,銀幕裡外與各種人生虛實交錯的飲食,便是出現頻率最高、聯結最廣的語𢑥。菊貞巧妙料理五感,把觀影經驗帶到另一層次。讀畢不僅想重看一次佳片,更想同時再來一盤與一杯啊。――李明璁(作家)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二個小時的電影濃縮了許多精彩的人生故事,蕭導以24部電影為例,揭開隱藏在餐桌美食下層層疊疊的人性慾望,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加以剖析,令我十分佩服,果然處處有學問,電影藝術裡也藏有中醫精神!――沈邑穎(《經絡解密》作者)
烹饪与历史的交织:从古老食谱到现代餐桌的演变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人类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食物本身的味道与制作技巧,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和哲学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早期饮食形态与农业革命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最早的觅食行为,从采集野果、捕猎野兽到驯化动植物,详细描绘了农业革命如何彻底重塑了人类的生活结构与社会组织。我们将考察新石器时代早期定居点出土的陶器和食物残渣,结合考古学证据,重建早期文明的餐桌图景。 谷物之歌: 重点分析了小麦、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在全球不同文明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它们如何从单一的生存需求,演变为宗教仪式、社会等级的象征。我们不仅探讨了种植技术的发展,还深入研究了研磨工具和发酵工艺的进步,这些技术突破如何间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动物的驯化与伦理困境: 深入剖析了牛、羊、猪等牲畜的驯化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肉食消费模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早期关于食用动物的道德思考,对比不同文化(如早期美索不达米亚与黄河流域)在对待动物资源上的差异。 早期烹饪技术与火的艺术: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关键一步。本书详述了埋坑烧烤、陶罐慢炖等早期烹饪方法的出现,并解释了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食物的营养结构和口感,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第二部分:帝国的盛宴与贸易的涟漪 随着早期国家的形成与贸易路线的开辟,食物开始承载更复杂的文化含义。本部分聚焦于古代大帝国——从罗马到汉唐——的宫廷饮食与民间风尚。 罗马的奢华与节制: 细致描绘了罗马贵族的宴饮文化,分析了名厨阿皮修斯留下的食谱所揭示的社会阶层差异和对异域香料的迷恋。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斯多葛学派对过度享乐的批判,以及基督教兴起后对禁食与简朴饮食的推崇。 丝绸之路上的风味传输: 香料、茶叶、糖的贸易路线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交流的管道。本节详细追溯了胡椒、肉桂等珍贵食材如何从东方远播至西方,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如何被“本土化”,成为新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糖在伊斯兰黄金时代从一种药材转变为大众消费品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食医”思想: 探讨了中国传统医学中“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分析了《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对食物养生的指导。不同朝代的饮食风尚,如宋代点心制作的精细化和元代游牧民族烹饪技艺的融入,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饮食的多元面貌。 第三部分:宗教、禁忌与身份的构建 食物从来都不是中立的。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宗教信仰、社会禁忌和阶级区分如何通过餐桌被明确地表达和维护。 犹太洁食法与伊斯兰教规: 深入解析了卡什鲁特(Kosher)和清真(Halal)饮食规定的历史渊源和神学意义。这些规定如何在隔离特定群体、维护社群认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不作价值评判,而是客观呈现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社会功能。 中世纪欧洲的等级餐桌: 分析了中世纪领主与农奴在食物获取和食用方式上的巨大鸿沟。领主餐桌上的野味、精致的白面包代表了权力;而农奴的主食——黑麦或大麦粥——则象征着生存的底线。餐桌礼仪(如使用餐具、坐次安排)是如何固化社会等级的工具。 殖民主义与口味的征服: 考察了欧洲扩张时期,全球性作物的交换(如美洲的马铃薯、番茄传入欧洲)如何引发了原产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剧变。同时,也审视了殖民者如何利用食品供给来强化其统治地位,以及被殖民者如何通过对入侵食材的接纳或抗拒来表达文化抵抗。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与现代餐盘的诞生 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和城市化进程,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食物、准备食物的方式,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现代餐饮景观。 罐头、冷藏与时间的解放: 详细阐述了罐头制作技术和早期冷链物流的出现,如何首次将食物的保质期与地理限制剥离。这不仅是保存技术的进步,更是对“季节性”概念的挑战,使得城市居民能全年享用多样化的食物。 “吃得科学”的兴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营养学的诞生对传统烹饪观念构成了冲击。从卡路里计算到维生素的发现,本书探讨了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如何利用科学话语来规范民众的饮食行为,以及这种“科学化”如何与传统家庭烹饪产生摩擦。 快餐的崛起与全球化: 分析了亨利·福特式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如何被引入餐饮业,催生了现代快餐模式。这种模式如何以效率和标准化为名,重塑了劳动者的午餐习惯,并最终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 结语:未来餐桌的哲学反思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气候变化、可持续性、基因编辑技术对未来食物的潜在影响。我们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平衡效率、风味与伦理责任?餐桌,这个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场所,将如何继续承载我们对生存、社群和意义的永恒追问。这不是一本食谱集,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通过餐盘折射自身的厚重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菊貞


  資深紀錄片導演。曾任記者、專欄作家、戲劇監製、編劇、導演。現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喜歡說故事,在大學四年級時發現影像的迷人力量,於是開始拍攝紀錄片,《紅葉傳奇》(1999)和《銀簪子》(2000)連續兩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台北電影獎、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並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以及山形影展等重要國際影展,對於台灣的紀錄片風潮起了帶動作用。監製電視戲劇作品亦多次獲得金鐘獎及亞洲電視獎肯定。

  著有《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大毛&Coffee:一個紀錄片導演與流浪狗的故事》、《蔬果密碼:中醫師與營養師的健康對談》、《導演的人生筆記:光影背後的感動與追尋》、《我們這樣拍電影》、《故事的秘密:寫在劇本之前的關鍵練習》。
 

图书目录

名家推薦
序曲:人性料理的盛宴

1 美味之下的偷渡

戀戀銅鑼燒:看!櫻花真美
披薩的滋味:烏鴉蛋與資本主義披薩
香料共和國:在政治的天空下,捻一抹鄉愁的滋味
靈魂餐廳:無關階級,誰才能品嚐到美食的靈魂?
芭比的盛宴:食物是罪惡還是恩典?
濃情巧克力:北風帶來的魔法巧克力
美味不設限:印度咖哩與法國料理的階級對抗

2 美食裡的寂寞慾望
美味情書:便當盒裡的愛情渴望
美味不孤單:當型男主廚遇上厭食美女
刑男大主廚:美食、性與權力的角力擂台
歡迎光臨愛情餐廳:盡覽人生百態的現代浮世繪
完美陌生人:分食秘密的危險饗宴

3 餐桌上的家滋味
飲食男女:人之大慾,不想也難!
海街日記:被思念圍繞的味覺記憶
吐司,敬!美味人生:以愛為名的美食爭霸戰
小偷家族:最壞的日子也有最快樂的餐桌時光
小森食光─夏秋冬春:來自土地的療癒力量

4 料理場上的人生競技
巴黎御膳房:尋找奶奶料理的美食記憶和溫度
美味關係:闖關成功也跨越不了的文化距離
料理鼠王:超現實的人鼠狂想曲
食神:虛實之間的人性料理
料理絕配:料理是生活的藝術
五星主廚快餐車:古巴三明治的真滋味
總鋪師:人鬼神的美食競賽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1393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2MB

图书试读

序曲

人性料理的盛宴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期待著成為好人、優秀的人、成功的人;當然也包括成為聽話的人,聽爸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老闆的話,聽政府的話,聽那些握有權力的人的話,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心服從,我們不願臣服,也不甘願接受命運的安排,更不願意成為失敗者。每個人內心都有太多壓抑的情緒需要出口,有太多的慾望渴求解放,有太多的禁忌想要打破,有太多的秘密想要曬太陽。

  所以人們愛吃、愛看電影,期待快速療癒受傷的心靈,找到情感的共鳴,在一餐內快速提升血清素,在兩小時內,滿足現實中不能實踐的渴望,甚至為自己的孤單和挫折找到安慰。

  而電影需要故事,故事需要衝突,人性裡隱藏的矛盾與衝撞,在現實中解決不了,電影正好可以幫你完成;食物裡夾帶著太多的慾望與記憶,曖昧不明卻又喬裝得若無其事,正好和電影的特色合拍。於是乎美食、人性和慾望,多麼美妙地在電影的餐桌上,進行著一場華麗的浮世對話。

  在《餐桌上的電影物語》這本書中,我選了24部電影上菜,在「美味之下的偷渡」、「美食裡的寂寞慾望」、「餐桌上的家滋味」、「料理場上的人生競技」四大主題桌上與讀者分享。我們不必相識,不必有責任與義務,就是一起好好享用這二十四道電影,品嚐電影色、香、味的藝術表現,剖開故事中的社會意識與價值觀,一窺作者的觀點。同時也可以一邊灑上自己的調味料,那是只屬於我們的人生滋味。你可以喜歡,可以感動,可以有意見,可以邊吃邊吐骨頭,因為這是一場電影與觀眾之間約定好的秘密派對!

  對了,難免劇透,勿喜勿怨。

  食物油封著成長的記憶

  記得應該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會跑進廚房玩,喜歡跟在媽媽前後繞著,看看她怎麼料理食物,大菜我不懂,光是看著料理的小魔術就很滿足,例如油鍋下菜前放進幾顆拍碎的蒜頭,總是瞬間散發出一股溫暖的香味;簡單的蛋花湯關火前,淋上幾滴麻油,湯就多了滋潤的口感;青菜要大火炒,菜梗、菜葉要分批下鍋;還有媽媽拿手的客家菜,封高麗菜、封冬瓜,那一大鍋的熬燉,整顆蔬菜窩在鍋裡的模樣和香味真是太有趣了,我總是忍不住去掀開鍋蓋,看一下它的變化,而媽媽肯定在後頭嘀咕,「不要打開!熱氣會跑掉了!」

  其中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媽媽做的饅頭、包子,雖然已經是小時候的滋味,但現在仍可毫不猶豫的說出,那是我至今吃過最好吃的饅頭和包子了。尤其是看著麵糰從黏糊糊的一團水跟麵粉的混合物,膨脹~膨脹~,變成白胖胖的模樣,真是太可愛了!最後放進蒸籠,它們又會再長大一次。等待的時間裡,整屋子都是白麵糰的香味,每次我都會自己捏幾個不同形狀的饅頭,證明那是我做的,然後等爸爸回家時,向他炫耀……。後來在外頭工作,只要在路上聞到手工饅頭店家散發出蒸籠裡的麵糰香味,我一定會停下來買幾顆,但說也奇怪,就是吃不到媽媽的那款滋味。

  寫稿至此,好像又聞到蒸籠裡飄散出水氣瀰漫的麵香味,就像一提到粽子,我總會想起整條巷子一起大鍋蒸粽子的記憶,媽媽們聚集在大鍋邊,我們一群小孩在旁邊嬉鬧著,粽子的香味真是太美妙了,粽葉的草葉香、米香、炒過的香菇、滷肉香……,很難不讓人動心,明明才吃過午飯,但一串粽子起鍋,我立刻又可以吃上一大顆,尤其自家包的粽子,餡料更是又大又多……。到底是嗅覺記憶,還是味覺記憶牽動著我的情感呀,難以分辨。
 
  食物就是那麼神奇,不只提供了身體養份,也安撫了我們的飢餓感與焦躁不安,還陪著我們一起成長,一起經歷著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彷彿也把我們的成長記憶包裹在食物裡一起油封,儲存起來。

  還記得高中時期在高雄五福路上的德州炸雞店,不是喜歡炸雞,而是有一天下著滂沱大雨,我在二樓的大窗內,看著雨中街景、人群,那一幕疏離中的孤獨感,深深觸動了當時大女孩的心事。之後每次看到炸雞店,我都會想起那場午後大雷雨中的窗外景象,那片大玻璃,彷彿是侯孝賢導演《風櫃來的人》當中,大男孩們被騙爬上未完工的大樓,朝外看出去的鏤空景框。當時,我也從大窗戶看著外面的世界,人們在雨中狼狽,而我安靜地看著,這就是我的炸雞記憶。

  到了大學時期,我不記得吃過什麼,唯一有的印象是社團(那時辦報,雙週刊)年終聚會,大家總是喝得爛醉,那是看藝術電影、讀哲學書、滿肚子憤怒與困惑的年代,我對竹葉青、紅葡萄酒和啤酒的味道就從那時刻建立起連結,現在想想有點好笑,當時就是狂。而現在大概只剩下對咖啡的嗜好。

  所以當我看到《香料共和國》、《海街日記》、《小森食光》這類電影時,濃濃的食物與記憶的刻痕,總是感到特別有滋味。

  餐桌上的食物以文化背景和社會階級的桌腳托著

  餐桌上的食物,與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階級息息相關,尤其是外省眷村的廚房更明顯,來自大江南北的家鄉味,擠在仄陋狹小的眷村裡相聚,看你餐桌上偏好的食物屬性、口味(甜、酸、辣),就可以猜到你是哪裡人,更不用提每個地區都有它的重點美食。

  台灣土地面積雖小,但族群複雜度高,不只原住民各族有特色,閩南、客家味道也有不同。母親是客家人,我家廚房就常備有油蔥酥、酸菜、福菜,父親來自湖南,每年過年一定要帶他買到湖南臘肉。現在台灣有更多新住民,更多不同國度的食物湧上岸來,異國美食的品嚐除了嚐鮮外,我更喜歡聽他們說著自己文化的故事。尤其是做紀錄片田調時,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走進採訪對象家裡一起吃飯就沒問題了,家鄉菜一上,故事就登場了。

  社會階級當然也影響著餐桌上的食物,這是最現實的。電影《小偷家族》桌上的泡麵加可樂餅,與《巴黎御膳房》麵包上的黑松露、魚子醬,撇開美味,最現實的距離就是錢,金錢與權力造就了社會階級的差異,當然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在電影《披薩的滋味》故事裡,最是明顯,透過一片披薩的誘惑,挑戰的豈是味蕾,更是社會階級的柵欄呀。所以在許多電影故事裡,食物一直是最容易取得的階級象徵物,想要創作寫故事、拍電影的人不能不善用。

  食物是電影中慾望符號的代表

  食與性,在人性慾望與人體生理的運作中,存在著密不可分的曖昧,這點在醫學與心理學研究中都已得到證實。

  食物的營養成份濡養著生命的運轉,維繫著身體的機能,也直接影響著腦內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換言之,我們的身心都受到食物的影響。所以巧克力能讓我們感受到愉悅,香蕉是很好的抗憂鬱食物,壓力大時特別想吃又香又脆的炸物,咖啡也會讓人上癮……。而在性慾上無法得到滿足時,人們竟然會轉而從尋求美食上得到滿足,這兩者在大腦的反應區竟有著高度的重疊。

  電影中,食與性更是好搭檔,美食與性愛都很容易營造畫面感,也能很快地與觀眾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有些現實生活中不能吐露的慾望,更是許多電影創作者想要挖掘、琢磨的寶石原礦。其中食物更經常成為性暗示符號與象徵,形體的暗示如香蕉、桃子、朝鮮薊等,刺激性慾的成份暗示如巧克力、辣椒、榴槤等,甚至包括食物吃入口的姿勢,都能成為各種慾望的暗示。反之,節制飲食與禁食也成為控制慾望的手段和象徵。

  在電影《芭比的盛宴》、《濃情巧克力》、《刑男大主廚》等作品中,這些討論與辯證更是成為故事表面下,波濤洶湧的主旋律,食物擺盪在個人慾望與宗教、傳統約束力與自由解放間的對話非常精彩。

  電影上菜,誰來點餐?

  回到觀眾的位置,既說觀影過程是電影、作者、觀眾的三方對話,作者的創作企圖與藝術表現,觀者的生活經驗與觀影投射,都影響著電影如何被閱讀,甚至直接影響了票房。在電影市場的操作下,賣座必然是第一優先的考量,瞭解觀眾想看什麼,也成為製片與電影公司不能不面對的課題,創作者如導演、編劇,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電影要上菜,那誰來點餐?筆尖轉向自己,想想我們又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走進電影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光是看封面那種帶點復古又有點文藝氣息的排版,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裡頭的文字,雖然我還沒細讀完,但光是那幾個標題,就讓人感覺到作者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我想,這應該不是那種純粹的食譜書,比較像是透過食物這個載體,去探討更深層次的社會現象或是人際關係。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怎麼將那些看似平凡的餐桌風景,昇華成一種哲思的起點。畢竟,吃飯這件事,對台灣人來說,遠遠不只是填飽肚子,它牽動著家族情感、文化認同,甚至是某種對生活的堅持。如果這本書能把我對「吃」的認知,從味覺層面拓展到精神層面,那我就覺得這錢花得值了。光是從文字的氣味上,我就嗅到一股不流俗的氣息,很像那種在老舊巷弄裡,突然發現一間隱藏版小店的驚喜感。

评分

我對於「浮世對話」這個詞特別有感。在台灣這個社會,大家好像總在忙碌中,但其實心裡頭有很多話不知道該跟誰說,或許只有在共食的場合,那些平日裡緊繃的神經才會稍微鬆弛下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對話瞬間的?是透過描寫餐桌上的肢體語言?還是對特定菜餚的特定情感投射?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美食的「場景感」拉到讀者面前,讓人在閱讀時彷彿能聞到食物的香氣,聽到湯匙碰撞碗緣的聲音,那才是真正的高級文學享受。它不該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一種情感的共振,讓讀者在闔上書本後,會對自己家裡的餐桌產生一種全新的審視角度。

评分

坦白說,這類主題的書籍,最怕的就是為了迎合市場而矯揉造作。但這本《餐桌上的電影物語》,光從書名那種跨界的聯想(電影、美食、哲學),就讓人覺得作者的企圖心不止於此。我期待的,是一種對「慾望」更坦誠的探討。在台灣社會,物質慾望和精神追求經常是矛盾的。食物,常常是慾望最直接的體現,無論是物質上的豐盛,還是情感上的填補。如果作者能勇敢地將這些隱藏在餐桌下的暗流,用一種既優雅又不失犀利的方式剖析出來,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讀物」的範疇,簡直像是一場隱藏在日常裡的心理治療。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而不是空洞的說教。

评分

從排版風格上來看,這電子書的版本似乎很注重閱讀的流暢性,這點對我來說很重要,畢竟我習慣在通勤或睡前閱讀。我猜測作者在文字的節奏掌握上,應該是下了苦功的。它必須像一部好的電影,有高潮迭起,也有寧靜的過場。台灣的讀者對於「慢活」的追求是與日俱增的,而餐桌正是體現這種追求的最佳舞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見解,更是一種「慢下來」的儀式感。如果它能讓我重新思考,下一次我端起碗筷時,除了品嚐味道,還能看見什麼樣的故事和風景,那麼它就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讀書體驗,而是生活美學的啟發。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場上的美食文學作品,很多都流於表面,不然就是過度渲染感官刺激,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但這本的調性,從簡介裡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穩的力量。它不像有些網紅作家那樣急著把所有東西都「講白」,而是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給讀者自己去填補。我個人偏愛這種需要動腦去「咀嚼」文字的書。尤其在探討「人性」這塊,如果能穿插一些台灣特有的社會脈絡,像是小吃攤文化與鄰里關係的連結,那絕對是加分項。我猜測作者應該是個觀察力極強的人,能從一碗滷肉飯裡,看到不同世代的價值觀拉扯。這種深度,是光靠幾張精美的食物照片是無法傳達的。我希望它能像一杯需要細細品味的單品咖啡,苦澀中帶有回甘的層次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