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谷系狂潮:改變日本樂壇,從90年代街頭誕生的流行文化 (電子書)

澀谷系狂潮:改變日本樂壇,從90年代街頭誕生的流行文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音樂Natalie
图书标签:
  • 澀谷系
  • 日本流行文化
  • 90年代
  • 音樂
  • 街頭文化
  • 流行文化
  • 電子書
  • 文化研究
  • 日本音樂
  • 次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改變日本的90年代音樂文化狂潮!
  \首度徹底考察/
了解日本流行文化發展的關鍵變革,
澀谷系一統音樂與時尚的真正魅力。
 
  【樂迷必藏】收錄10多張音樂達人推薦歌單,一掃QR碼,即刻串流聆聽~
 
  ▎一場從「現場」誕生的運動,改變人們吸收音樂和文化的態度與方式 ▎
  在網路未興、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上世紀末,成千上萬熱愛音樂的心靈,
  如何透過口耳相傳,從東京街頭擴散,掀起勢不可擋的文化狂潮?
 
  ───全面探究澀谷系狂潮之來龍去脈與深遠影響───
  ◆深度訪談→14組關鍵人物現身說法,立體還原「澀谷系」豐富多元的真實樣貌
  ◆養分追溯→100張達人引薦唱片,認識提供澀谷系養分的60-80年代經典唱片
  ◆聆賞推薦→9位1990世代音樂人不藏私澀谷系主題歌單,QR碼隨掃隨聽
  ◆知識齊備→逾350個音樂註解,全面裝備求知若渴的愛樂心靈
 
  「澀谷系」音樂是匯聚一代人精神、意念、行動而成的文化狂潮。它興盛於九〇年代東京街頭,汲取西方音樂養分,卻東洋味十足,孕生出獨特美學,締造狂烈的時代熱浪,撼動日本音樂走向,更推動流行時尚、影音藝術,引發生活風格的全面性變革,影響力甚至遍及海外。
 
  音樂文化的誕生、傳布與演化,不僅發生在CD歌曲、耳機音響中,更活躍於每一次口耳相傳、每一處音樂場景中。在網路未興的上世紀末,熱愛音樂的人們究竟是如何在東京街頭集結、交流,透過唱片行、Live House、夜店等音樂場域積蓄、串聯起豐沛動能,而掀起勢不可擋的狂潮?
 
  本書以14篇深度訪談為主軸,探究澀谷系狂潮的誕生、傳布與演化,不只有90年代當時各擅曲風的音樂創作人與DJ,在那黃金時代中活躍於音樂現場的關鍵要角也一一現身說法:唱片行店員、夜店店長、評論鑑賞家等,還收錄了吸取澀谷系養分的新生代音樂人訪談。透過兼容中心與外圍、多重角度的交織映照,首度立體還原澀谷系黃金時代的真實樣貌,及其啟發新興世代的核心精神與關鍵魅力。
 
  ▎什麼是澀谷系?親臨現場的音樂人這麼說!▎
  ‧「後來被稱為澀谷系的文化,其所有出發點都是我們自願推廣自己認為好的東西。」
 
  ‧「澀谷系是因為處在一九九〇年代才能誕生的反主流文化。一個必須靠自己四處奔走才能找到想要的資訊的時代。在那裡,你和朋友分享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音樂,而它就產生像漣漪一般傳播開來的連鎖效應。」
 
  ‧「比起每個人都穿著鉚釘皮夾克,我覺得像保羅・威勒(Paul Weller) 那樣敢於展現自己獨特的時髦風格,才是真正的龐克。澀谷系周邊的文化就給我這種感覺。」
 
  ‧「澀谷系是將無價值的事物賦予價值的一種文化。」
 
  ‧「如何找尋大家都不知道的靈感來源,並敢於呈現出來,就是澀谷系的感覺。自己探索有趣的音樂,並將其昇華為自己的表現方式,然後分享給大家。」
 
  ‧「是一群喜歡音樂到無法自拔的人們,用各自的方式吸收世界上各個時代的音樂,並透過創造出自己的作品而誕生的文化。」
 
本書特色
 
  「澀谷系」至今仍是個難以一語概括、內涵繁複的詞彙。本書以田野考察的精神,訪談當時在不同職位、但都同樣參與澀谷系熱潮的各種當事者:音樂人、演員、唱片行店員、唱片行銷售計畫負責人、夜店店長、吸收澀谷系養分而成為音樂人的後輩等,每位參與者都從不同視角談論他們親身的經歷與感受到的印象,許多都是平時靠網路難以蒐集到的第一手珍貴資訊,也因此讓讀者對於「澀谷系」的印象能更加立體鮮明。
 
專文推薦
 
  KATSUNO 太空猴宇宙放送局站長/DJ
  因奉 樂評人
 
愛樂如癡推薦
 
  阿哼 Blow吹音樂主編
  洪申豪 透明雜誌、VOOID主唱/PAR Store主理人
  黃子佼 跨界王
  龍貓大王通信 影評
  DJ Mykal a.k.a.林哲儀 M@M RECORDS主理人
 
樂評盛讚
 
  「在澀谷系的時髦背後,是一場愛樂者的文化運動,做音樂的人既是分享音樂的人,也是渴望超越既有音樂邏輯的人。這本書紀錄了那股拳腳亂戰,音樂裡鬥志尚存的年代,衝動且充滿各種可能。」──阿哼 Blow吹音樂主編
 
  「澀谷系其實並不單單只是一種音樂體系,更是一種象徵90年代日本的流行文化,它在當年融入日本年輕人的世界與各種媒體、周邊甚至遊戲,也締造了90年代日本音樂向歐美開拓市場的重要里程碑。」──KATSUNO 太空猴宇宙放送局站長/DJ
 
  「眾人從未停滯,也不抗拒任何挑戰,最初只是少年少女的不安牢騷,在自己所處的場域,把自己喜歡的音樂,配著穿搭展現出來,然而那些聲音通透澄明,傳著傳著,許多耳朵都聽到了。」──因奉 樂評人
 
  「聽著喜歡音樂的人聊天分享跟音樂有關的事,總是很讓我著迷。這也是本書充滿魅力的原因之一,提到的不論是『唱片行的全盛時代』、『穿什麼衣服去看演唱會的潛規則』、『英搖時期的熱潮』、還是『想要推廣喜愛音樂的使命感』等等,都讓我深深感到連結與共鳴。」──兔比 樂評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探讨日本音乐史发展、特定文化现象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度研究著作的简介。 书名: 《霓虹交响:战后日本流行音乐的演变与社会张力(1960-2000)》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文化研究者]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严肃的学术出版社] 定价: [此处可虚构一个合理定价] 书籍装帧: 精装/平装,配有大量历史图片、唱片封面设计稿及乐评节选。 字数: 约 50 万字 --- 内容提要 《霓虹交响:战后日本流行音乐的演变与社会张力(1960-2000)》并非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罗列,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了战后日本社会结构、经济奇迹、都市化进程与青年文化心理变迁的社会学著作。本书聚焦于196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的五十年间,日本流行音乐如何作为时代情绪的“温度计”和文化反思的“放大镜”,映照出这个国家在现代化、全球化冲击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文化重塑过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战后日本流行音乐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与特定的社会结构性变化紧密相连。从早期的“歌谣曲”对美国文化的有限借鉴,到1970年代“城市流行乐”(City Pop)中对泡沫经济前夜的精致与焦虑的描摹,再到1980年代地下音乐场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与建构,音乐始终是理解日本社会脉搏的关键切口。 第一部:舶来品与本土消化(1960s-1970s初)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日本战后初期音乐的“模仿”与“转化”阶段。首先,作者详细梳理了“日剧主题曲”和“日文翻唱曲”时代,西方(尤其是美国)音乐元素如何被谨慎地引入日本市场。重点分析了“グループ・サウンズ”(Group Sounds, GS)运动,这一现象如何首次将西方摇滚乐的叛逆精神与日本传统的“美少年”偶像形象相结合,并在短暂的狂热后迅速消亡,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对“真正西方化”的内在矛盾心理。 随后,章节转向了1970年代初的民谣运动(フォーク,Folk)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内省式”音乐。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音乐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下,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对“同质化”社会的反思。通过分析吉田拓郎、井上陽水等人的创作,揭示了他们如何将个人化的、晦涩的诗意表达嵌入到主流叙事中,为后来的音乐实验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二部:泡沫时代的镜像与都市景观(1970s中-1980s中) 本书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城市流行乐”(City Pop)现象的详尽考察。作者不再将其视为简单的“轻快音乐”,而是将其定义为“后工业化、高度消费社会下的精英阶层的心灵配乐”。通过对山下達郎、竹内玛利亚、角松敏生等音乐人的音乐结构、编曲技术(大量使用AOR、放克元素)以及歌词主题的深入文本分析,本书阐释了City Pop如何精准捕捉了东京都市生活的疏离感、对“海外生活方式”的憧憬,以及一种带着优雅的、无可挽回的感伤。 本部分同时关注了乐队文化(如はっぴいえんど、YMO)的兴起。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电子音乐实验被视为日本在技术领域试图超越西方,建立自身“未来主义”叙事的标志性事件。他们的成功不仅是音乐上的,更是对日本作为“技术强国”身份认同的文化投射。 第三部:地下世界的崛起与文化分裂(1980s中-1990s) 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唱片工业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达到顶峰,音乐的“去中心化”趋势开始显现。本书详细描绘了地下场景(Underground Scene)的复杂性,包括后朋克、噪音音乐以及日式硬摇滚(J-Rock)的形成。 作者特别关注了1990年代初“乐队热潮”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经济泡沫破裂带来的社会不确定性,促使青年文化转向更具攻击性、更注重“真实性”(リアリティ)的表达方式。本书拒绝了将1990年代的音乐视为单一“摇滚复兴”的简化论,而是深入分析了视觉系(Visual Kei)如何利用符号学和性别流动性来挑战保守的社会规范;同时,也探讨了独立厂牌(Indie Labels)如何成为对抗主流唱片巨头的文化堡垒。本书强调,这一时期的音乐活力来自于对“精致化”社会结构的反叛,以及对更直接、更原始情感表达的渴望。 第四部:全球化浪潮中的身份重塑(1990s末期) 在本书的尾声,作者审视了世纪之交,日本流行音乐如何应对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初步冲击。这包括对“J-Pop”这一概念的解构——它如何被标准化、公式化,并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出口能力的文化商品。同时,本书也讨论了在成熟的工业体系下,音乐人如何在新旧媒介的夹缝中寻找表达的出口,为进入21世纪的文化景观做铺垫。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本书融合了音乐社会学、文化符号学、都市研究和历史分析,避免了纯粹的音乐评论,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考察。 深度文献挖掘: 引用了大量首次被引入中文研究的日本专业音乐杂志评论、艺人访谈录音带,以及当时政府文化政策的官方文件。 拒绝中心化叙事: 本书平衡了对主流天团和边缘地下场景的关注,揭示了日本音乐生态的复杂性与内在张力。 目标读者: 音乐史研究者、日本文化研究人员、社会学和传播学专业学生,以及对战后日本社会变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音樂Natalie  音楽ナタリー
 
  音樂Natalie為日本娛樂新聞網站Natalie旗下單位,成立於2007年2月,即時掌握音樂界最新資訊,並發布滿足各種類型音樂愛好者需求的新鮮話題。
 
  Natalie為日本高人氣與影響力的娛樂傳媒,twitter追蹤人數逾257萬。提供音樂、漫畫、電影、舞台劇、搞笑藝人等娛樂新聞報導,由獨家記者根據原始研究與第一手採訪,撰寫即時新聞與專題報導,每月發布超過3500篇文章。也策劃和生產與流行文化相關的活動與原創商品。
 
  natalie.mu/music
 
譯者簡介
 
兔比
 
  熱愛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流行樂,每天都在挖掘沒有聽過的音樂。因為喜歡J-POP而進入東吳大學日文系。現為自由工作者,並在個人部落格中持續推廣各種喜愛的音樂。作品散見於網路、報章雜誌、串流平台。
 
  u5mr.com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234
  • EISBN:97862631432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0.8MB

图书试读

譯者序
 
聽音樂人分享跟音樂有關的一切,是如此令人著迷
兔比
 
  澀谷系於1990年代初,由喜愛歐美文化的圈子中孕育、發跡,受到年輕族群歡迎,以小澤健二及小山田圭吾組成的The Flipper's Guitar、與小西康陽領軍的PIZZICATO FIVE為首,其作品從獨立進入主流視野,直到90年代末告一段落。它代表的不僅只是音樂標籤,而是從時尚、電影藝術、價值觀都包含在內的生活風格。
 
  90年代也是日本流行音樂與偶像劇的黃金年代,那時候的日本流行音樂在台灣擁有不少聽眾,由於日劇、動畫在第四台的強力放送,讓許多台灣人認識恰克與飛鳥、小室哲哉、ZARD、宇多田光等藝人團體。小田和正的〈愛情故事突然發生〉(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久保田利伸〈La La La Love Song〉(《長假》主題曲)等歌曲,對於1970、80年代出生的台灣人來說,是一聽到歌曲前奏就感到熟悉懷舊的青春回憶。
 
  雖然所謂的J-POP(日本流行音樂)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澀谷系」在台灣是一個小眾日本樂迷才知道的名詞。在還沒進入網路普及的時代之前,音樂資訊大多透過電視、雜誌書籍與唱片行取得,而澀谷系則要透過日本出版社發行的音樂雜誌,才能接觸到最新或是更深入的資訊。
 
  * * *
 
  話雖如此,實際上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台灣人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或多或少接觸過澀谷系的文化(或是其延伸)。
 
  例如和澀谷系圈有關連的人物,包括:藤原浩,帶起裏原宿風潮的時尚教父,90年代初他擔任音樂製作人,和澀谷系圈子的人走得很近。視覺藝術大師信藤三雄,也被認為是日本唱片封面設計的重量級人物,經手過Mr. Children、坂本龍一、米希亞(MISIA)的作品封面,在職業生涯初期他便與Pizzicato Five合作,隨後為澀谷系眾多音樂人設計唱片封面,確立澀谷系的視覺風格,被稱為「澀谷系的專屬設計師」。電影《重金搖滾雙面人》(デトロイト・メタル・シティ,Detroit Metal City)中男主角喜歡的清新音樂風格暗指的就是澀谷系,「澀谷系王子」加地秀基還參與主題曲創作呢。Hide──在台灣擁有眾多死忠樂迷的X JAPAN傳奇吉他手 ,因為喜歡聽Cornelius(小山田圭吾)而促成視覺系與澀谷系的兩大代表的雜誌對談,在當時引發一陣話題,以此為契機,兩人後來在音樂作品上也有合作。
 
  就連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透過小時候每天準時收看的《櫻桃小丸子》的片頭曲〈ハミングがきこえる〉(聽見哼唱的聲音),也第一次接觸到澀谷系。演唱的Kahimi Karie是澀谷系中最知名的女歌手之一。由小山田圭吾作曲,漫畫原著者櫻桃子作詞,搭配上她如夢似幻的輕柔囈語,以及通往神祕世界的階梯、魚在天上悠游的奇幻畫面,和當時聽過的任何日本音樂都很不一樣。那時的我心想,如果夢境實際存在,那麼在那唱歌的肯定就是像這樣的歌姬吧!
 
  後來,我開始買錄音帶、買CD,每天都在聽音樂,經過了那個《櫻桃小丸子》裡面提到的恐怖大預言「1999年世界末日」之後,才開始知道「澀谷系」這個名詞。當我回頭開始挖起澀谷系的資料,知道他們歌曲中大量引用海外的音樂,並重新構成新的曲子,就像是在聽喜歡的音樂人介紹他們喜歡的文化,越挖越有樂趣。
 
  * * *
 
  本書捨棄一般書籍介紹澀谷系的方式,除了澀谷系中心所發生的事之外,還向AIR JAM、Neo GS、YURAYURA帝國(ゆらゆら帝国)、偶像、松浦俊夫等相同世代的圈外人進行訪談,藉由了解澀谷系登場前夕以及爆紅之後的周邊人物,鋪展開他們和澀谷系的關聯與影響,為澀谷系的背景補上更全面的輪廓,反而讓澀谷系的定義更加清晰。相信即使已經是對澀谷系很熟悉的樂迷,也能找到之前不知道的音樂故事。
 
  乍看之下,本書好像是只針對單一音樂文化的對談,但在「澀谷系」一詞背後其實藏有滿滿的「音樂原材料」,附有超過三百個音樂資料註解,真的是寶庫般極其豐富的內容,我一邊查資料一邊翻譯,常常就一不小心開始深挖起音樂來(笑)。像是1960年代日本有很多實力驚人的搖滾樂團,或是致敬哥吉拉的合輯《A TRIBUTE TO GODZILLA》,聽起來也十分有趣,諸如此類,裡頭還有更多更多厲害的音樂值得挖掘,因此,要說它是音樂工具書也絕對夠資格。
 
  澀谷系的背後是一個高度喜歡西方音樂、電影的文化,所以也很推薦喜歡西方音樂的樂迷打開本書。在書中提到的布勒(Blur)、原始吶喊(Primal Scream)、保羅威勒(Paul Weller)、嗆辣紅椒(Red Hot Chili Peppers)等,從同樣是90年代的英式、另類搖滾,到60年代的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還有法國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著名藝術家們,絕對也能夠引起喜歡西洋文化的讀者注意。對長年接觸並喜愛日本與西洋文化的我來說,更像是找到同溫層般,一邊閱讀一邊心裡湧出溫暖的感覺。
 
  聽著喜歡音樂的人聊天分享跟音樂有關的事,總是很讓我著迷。這也是本書充滿魅力的原因之一,提到的不論是「唱片行的全盛時代」、「穿什麼衣服去看演唱會的潛規則」、「英搖時期的熱潮」、還是「想要推廣喜愛音樂的使命感」等等,都讓我深深感到連結與共鳴。書中有許多地方會觸動到聽音樂的人共同的語言與記憶,也能讓新一代的樂迷們對於當年日本的音樂文化有更鮮明立體的認識。
 
  很開心能夠擔任本書的翻譯。希望讀這本書的你也能夠跟我一樣從中找到許多樂趣!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想像閱讀這本關於「澀谷系狂潮」的書,就彷彿能聞到九○年代東京空氣中那種混合了咖啡香、煙草味與新潮服飾店內香氛的特殊氣味。這不只是一本音樂史,它應該是一部時代精神的速寫。我預期作者會非常細膩地捕捉到那種「無所適從的優雅」,即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年輕人試圖用最高標準的品味來武裝自己,以抵抗外界的庸俗與壓力。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的視覺元素對照,例如當時的唱片封面設計、服裝目錄,因為澀谷系的「看」和「聽」是分不開的。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當年圈內人的訪談,哪怕是隻字片語,都會讓整本書的立體感瞬間增強,彷彿能聽到當年的他們,在錄音室裡為了挑選一個完美的鼓點,而爭論不休的聲音。這才是「狂潮」背後,最真實、最接地氣的樂音。

评分

這本《澀谷系狂潮》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那個充滿霓虹燈與獨特時尚的年代,尤其對於我們這些經歷過九○年代、對日本流行文化有著一定情懷的台灣讀者來說,簡直是直擊靈魂的誘惑。雖然我還沒開始細讀,但單從這個主題切入,就讓人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文化斷層與美學轉變充滿好奇。澀谷系,那不只是一種音樂風格,它像是一個符號,代表著在那個全球化浪潮衝擊下,日本如何將自身的細膩情感與西方元素完美揉合成一種既時尚又帶點疏離感的「都會氣味」。我預期作者會深入剖析,這些樂團如何從街頭的小眾品味,一步步滲透到主流市場,甚至影響到台灣同期熱愛日系風格的年輕人。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復古元素的現代解構,都是澀谷系迷人之處。如果書中能多描寫一些當時發行實體唱片的場景,或是獨立音樂場館的氛圍,那就更棒了,畢竟那個年代的「追星」與「追樂」方式,跟現在聽串流的感覺完全不同,充滿了尋寶的樂趣和儀式感。

评分

身為一個資深樂迷,我對於九○年代的音樂生態變遷始終抱持著極高的興趣。那是一個實體唱片銷量還在巔峰、地下音樂還有一席之地的黃金時代。澀谷系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似乎完美地避開了主流 J-Pop 的俗艷,卻又比純粹的地下搖滾來得更具設計感和親和力。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微觀」與「宏觀」的平衡,那就太成功了。宏觀上,它要能解釋時代背景,例如泡沫經濟破裂後人們的心態轉變,如何催生了這種帶有懷舊與逃避色彩的美學;微觀上,則必須詳細描述像 Flipper's Guitar、Pizzicato Five 這些指標性樂團的幕後故事,他們如何選歌、如何合作、如何定義自己的美學。我非常期待看到對於那個時代,音樂人與媒體之間那種微妙的共生關係的描述,畢竟那時候的雜誌影響力,絕對不亞於現在的網路平台。

评分

說實話,現在看來,澀谷系已經成為一個被高度「符號化」的標籤,許多年輕人可能只知道那個名字和幾首代表作,卻不了解其內部驚人的多樣性和矛盾性。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去魅」或「再魅」,也就是深入挖掘其內核,那將是極有價值的貢獻。我最想知道的是,這種強調精緻品味和疏離感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究竟是屬於上流階級的專屬語彙,還是一種透過大眾傳播策略滲透到一般消費者的「精英意識」操作?這牽涉到文化權力的分配問題。而且,我不曉得書中會不會觸及到澀谷系對當時台灣樂壇的「間接影響」,畢竟那時候唱片公司為了製造話題,常常會用「台式澀谷系」這類詞彙來包裝新人。如果能把這種跨文化傳播的複雜路徑描繪清楚,這本書的深度就會大大提升。

评分

光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當年華語樂壇對日本音樂的模仿與借鑒,那種「日系」風格的氾濫與變形,其實背後都有澀谷系的影子。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梳理出從早期的 City Pop 遺緒到九○年代澀谷系崛起的那個關鍵轉捩點,對我理解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史也會有極大的幫助。我好奇作者如何定義「狂潮」,究竟它只是音樂圈的熱鬧,還是真的引發了服裝、廣告乃至於整個生活美學的連鎖反應?畢竟,時尚的推動者往往是音樂人,而音樂的養分則來自於城市的生活樣貌。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書本內容過於學術化地去分析和歸納,或許會削弱了澀谷系那種本該有的「輕盈感」和「無所謂的酷」。我希望它能像一杯調酒,入口是甜美流暢的,但尾韻卻帶有一絲難以言喻的時代惆悵感,那才是真正成熟的澀谷味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