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古典音樂漫談:6部歌劇,12部電影,一本書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 (電子書)

樂讀,古典音樂漫談:6部歌劇,12部電影,一本書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解磊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歌剧
  • 电影音乐
  • 音乐史
  • 音乐欣赏
  • 乐读
  • 文化艺术
  • 电子书
  • 轻松学习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弄臣》比起女人,小丑才是「善變」這領域的最強者?
《莎樂美》在歌劇中狂加特效,聽眾聽得腎上腺素狂飆!
《第五元素》花腔女高音一唱到底,音域一跨就是4個八度?
《金牌特務》華麗「爆頭」中,聆聽最具英倫風情的古典樂!
《樂來越愛你》被改編後隱藏的日本民謠,你有聽出來了嗎?

  本書將帶你來場在古典音樂宇宙中的漫遊之旅,
  準備好了嗎?祝大家賞「樂」愉快──


  ▎莫札特的外掛人生,沒有他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天才是不打草稿的】
  莫札特自童年起,就能即興演奏任意時長的曲子,直到你喊停,或者他自己覺得累了為止,而且無論寫多麼複雜的曲子基本都是一氣呵成,連草稿都不打!

  【真‧過耳不忘】
  梵諦岡對《上帝憐我》這部作品嚴加保密,任何人不得複製,可是十四歲的莫扎特同學隨便聽聽,回到旅館就寫下了完整的樂譜,讓這部曲子提前結束了專利保護!

  ▎文藝界閃耀新星貝多芬的處女作就要出版了,心動不如行動!
  貝多芬利用現在最潮的概念「眾籌」,出版了他第一部作品集《三首鋼琴三重奏》,具體操作方式是先刊登廣告,大致內容為:
  ★貝多芬首版樂譜限量印刷,極具收藏價值!
  ★只要888元,你就能獲得這份超值大禮包!
  ★現在訂購,拿尊享版套裝,還能獲得貝多芬的親筆簽名!

  ▎聽巴哈,不僅要用心,更要燒腦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能立刻感受到它飽含的情感,巴哈的作品就像是精美的懷錶,錶盤之下,零件之間咬合得絲絲入扣,極盡完美!
  想要真正聽懂巴哈,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專注聆聽,不要將巴哈的音樂當成背景音樂;
  【2】理解核心概念,例如「音樂織體」和「複音」;
  【3】嘗試捕捉不同的旋律線,體會巴哈音樂的「精妙結構」。

  ▎《尼伯龍根的指環》:史上最大、最花錢,也最要命的作品
  【最大】要演這部作品,最基本也得上百人(1896年的拜律特版是124人編制)!
  【最花錢】為了演出這部作品,該劇作者華格納的狂粉、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為他專門投資建了一座歌劇院!
  【最要命】這部劇分為:前夕《萊茵的黃金》、第一日《女武神》、第二日《齊格菲》、第三日《諸神的黃昏》,完整演下來需要整整三天!

  ▎創作歌劇沒有資助人怎麼辦?那就來一點「腥羶色」!
  19世紀,劇作家華格納橫空出世,他深知如何才能讓聽眾腎上腺素狂飆,拚命往歌劇裡加特效;然而理查·史特勞斯沒有土豪投資人,浮誇的《魔戒》演不起,那就演一部《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吧!於是他接來下端出來的歌劇《莎樂美》,暴力、亂倫、色情、虐戀……所有抓眼球的元素一應俱全!

  ►音樂家都很窮?其實有低調的富二代!
  ▷蕭邦的《雨滴前奏曲》,竟是夢遊時寫的作品!
  ►放下鋼琴,你隨便敲什麼,莫札特都能報給你神準音高!
  ▷巴哈、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角逐最受電影配樂歡迎的作曲家!
  ⋯⋯

  ★跟著本書「樂讀」一下,古典音樂其實並不高冷!
  欣賞音樂的第一步,是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到這些線索,找到一個切入點深入探索。本書將提供作者探索古典音樂的角度和最終成果,循著這種方法,讀者也可以選擇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角度,發現更多有趣的內容!
一、《古典音乐的魅力:从巴赫到肖邦的辉煌乐章》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尤其是初入古典音乐殿堂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导览。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或体裁,而是力求勾勒出古典音乐发展史的全景图,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与华丽,到古典主义的典雅与平衡,再到浪漫主义的激情与个人表达,直至印象派的色彩与氛围。 第一部分:巴洛克之声——秩序与情感的交织 (约1600-1750年) 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一时期音乐的奠基性贡献。我们将详细解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赋格艺术,探究其对位法的精妙结构,并分析《平均律键盘曲集》如何确立了西方调性音乐的基础。随后,我们将转向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重点剖析其清唱剧的宏伟气势,特别是《弥赛亚》中“哈利路亚”颂歌的结构与情感张力。此外,我们还将介绍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写作技巧,特别是他如何通过音乐描绘自然景象,如《四季》中的季节更迭。读者将了解到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在这一时期音乐中的核心作用及其演奏实践。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的曙光——清晰、平衡与形式之美 (约1750-1820年) 随着启蒙运动思潮的兴起,音乐追求清晰的结构和清晰的情感表达。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约瑟夫·海顿这位“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贡献。我们将拆解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三个主要部分——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并分析海顿如何娴熟地运用主题发展的手法。 随后,焦点将转移至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除了他歌剧中的人性深度(此处不涉及具体歌剧分析),我们更侧重于其钢琴协奏曲和晚期交响曲中的旋律天才与和声创新。我们将分析莫扎特在继承传统结构的同时,如何注入前所未有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第三部分:贝多芬的革命——从古典到浪漫的桥梁 (1770-1827年)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音乐生涯标志着音乐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本部分将着重分析他如何打破既有的形式规范,尤其是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我们将探讨《第三交响曲“英雄”》如何扩展了交响曲的篇幅与主题深度,以及《第九交响曲》中“合唱”的引入,预示着浪漫主义对“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追求。 第四部分:浪漫主义的狂想——情感的无限扩张 (约1820-1910年)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和对自然、文学、民族精神的歌颂推向极致。 钢琴独奏的黄金时代: 我们将详细考察弗朗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Lied)创作,分析其钢琴伴奏如何与人声旋律进行“对话”;并解析弗雷德里克·肖邦的夜曲、叙事曲和波兰舞曲中,如何将波兰民族元素与极致的钢琴技巧完美融合,确立了“钢琴诗人”的地位。 交响诗与标题音乐: 探讨弗朗茨·李斯特如何发明交响诗这一新兴体裁,用管弦乐讲述文学故事,以及理查德·瓦格纳的“主导动机”(Leitmotif)理论,及其对后世音乐戏剧的深远影响。 晚期浪漫主义的宏大叙事: 涉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对古典形式的坚守与浪漫主义情感的融合,以及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曲中,如何通过对人声和庞大乐队的运用,探讨生与死的哲学命题。 第五部分:迈向现代——印象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探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音乐如何开始脱离严格的调性束缚,探索新的音响世界。我们将分析克劳德·德彪西和莫里斯·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风格,他们如何运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微妙的配器,创造出如水彩画般的音乐意境。同时,也将提及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如何以其原始的节奏活力,预示着现代音乐的到来。 本书特色: 本书强调“聆听的艺术”。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分析,但核心目的是引导读者学会如何主动聆听,理解不同时代作曲家在面对同样音乐元素(如和声、节奏、配器)时所做出的独特选择。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读者将能更好地感知古典音乐的演变逻辑,从而真正体会到跨越数百年的音乐遗产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 二、《电影配乐的幕后故事:从好莱坞黄金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声画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电影配乐的辉煌世界,探讨音乐如何成为视觉叙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聚焦于电影配乐从早期的默片时代伴奏,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管弦乐的复兴,再到当代电子合成与混合配器手法的演变历程。本书分析了不同流派的配乐大师如何运用音乐技巧,塑造角色、烘托气氛、并驱动情节发展,是所有电影爱好者和音乐学徒的理想读物。 第一部分:默片时代的余音与管弦乐的回归 (1900s-1940s) 我们将回顾默片时代,音乐家如何通过即兴演奏和“情景音乐库”来弥补视觉的沉默。随后,本书将重点剖析好莱坞“金牌配乐家”的崛起。 马克斯·施泰纳(Max Steiner): 分析其如何将古典音乐的“主导动机”概念系统地应用于电影,特别是在《乱世佳人》等史诗巨制中的宏大叙事技巧。 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 研究其如何将瓦格纳式的厚重管弦乐配器法带入好莱坞,为超级英雄电影奠定早期基调。 第二部分:风格的多元化与情感的精雕细琢 (1950s-1970s) 战后,电影配乐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模式,配乐师们开始探索更具个人风格和实验性的手法。 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 本部分将深入分析他与希区柯克(如《惊魂记》中弦乐团的极致运用)和奥逊·威尔斯(如《公民凯恩》中对音乐的断裂式使用)的合作。重点解析赫尔曼如何通过非传统的乐器选择和紧张的半音阶和声来制造心理恐惧。 尼诺·罗塔(Nino Rota): 分析其在费里尼和科波拉电影中的音乐风格,探讨其如何将质朴的民间旋律与深刻的人性洞察相结合。 主题与摇滚的融合: 探讨如约翰·巴里(John Barry)在早期詹姆斯·邦德系列中对“冲浪摇滚”与宏大管弦乐的创新性结合。 第三部分:新好莱坞与电子合成器的革命 (1970s-1990s) 电子合成器和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配乐的可能性。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复兴: 本章将系统解析威廉姆斯如何继承施泰纳和科恩戈尔德的衣钵,通过对传统交响乐手法的娴熟运用,为《星球大战》、《大白鲨》等影片创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经典主题,并讨论其“主题导向”的创作哲学。 电子乐先驱: 分析范吉利斯(Vangelis)在《银翼杀手》中如何完全依赖合成器,营造出反乌托邦的冷峻未来感,以及乔治·迪克森(Giorgio Moroder)对电子节拍在动作片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当代配乐的混合艺术与技术前沿 (2000s至今) 进入新世纪,配乐愈发倾向于混合风格,将管弦乐的厚度与电子音景的纹理相结合。 汉斯·季默(Hans Zimmer)的“声音设计”哲学: 重点分析季默团队如何开创“氛围配乐”流派,强调节奏的侵略性、对低音的偏爱,以及如何通过模进和音景而非传统旋律来推动叙事,如在《盗梦空间》中的“延展时间”概念的音乐实现。 情感的细腻捕捉: 探讨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和亚历山大·德·鲁斯(Alexandre Desplat)等大师,如何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用精巧的室内乐配器和微妙的和声色彩来细腻地描绘角色内心世界。 技术革新: 讨论交互式音乐(Interactive Music)在电子游戏和新兴沉浸式媒体中的应用,及其对未来电影配乐的潜在影响。 本书特色: 本书的分析基于对具体电影片段的“听觉解剖”,揭示配乐师如何通过和声色彩、配器法、节奏模式以及动机发展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影叙事的完美支撑。读者将学会识别配乐中的“潜台词”,从而极大地提升观影体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解磊


  非典型音樂學習者,典型古典音樂愛好者,將古典音樂作為自己認識和探索世界的媒介,願與大家共同探索古典音樂的精彩。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開始聆聽
何為古典音樂?
開始欣賞古典音樂
為什麼古典音樂最好去現場欣賞?
音樂會完全指導手冊
 
第2章 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
古代音樂、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
巴洛克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
啟蒙與狂飆
浪漫主義時期
印象主義時期
 
第3章 大師往事
莫札特:《最強大腦》算什麼,我來告訴你他究竟有多猛
貝多芬:跟他相比,你那點痛苦都不算什麼
巴哈:複音音樂應該這樣聽
巴哈:揭祕「音樂之父」作品被遺忘的真相
孟德爾頌:獻給蒸餃與起司捲餅的二重奏
蕭邦:《雨滴前奏曲》,來自夢境的鋼琴詩篇
海頓:《告別交響曲》,來自音樂家們最文藝的抗議
海頓:《弦樂四重奏「皇帝」》,德國國歌背後的祕密
李斯特:《第15號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的民族之聲
德弗札克:《自新世界交響曲》,飛向月球的旋律
帕烏.卡薩爾斯:一曲滄桑
阿爾伯特.科特比:不想當百萬富翁的作曲家不是好指揮
杜普蕾:她用悲愴慘烈的一生,實現了人們對浪漫的所有幻想
 
第4章 當電影遇見古典音樂
大數據解讀,誰是最受電影製作者歡迎的作曲家
古典音樂與電影工業的百年恩怨
那些被冷落和重新認識的作曲家
《桂河大橋》:這口哨,吹的是滿滿的情懷
《金牌特務》:帶你聆聽最具英倫風情的古典音樂
《陽光燦爛的日子》:告訴你什麼叫感染力
《愛在遙遠的附近》:從小清新到大尺度
《鐵達尼號》:詩人與農夫
《第五元素》:杜鵑啼血
《樂來越愛你》:隱藏的日本民謠,你聽出來了嗎?
《東成西就》:古典音樂究竟能通俗到什麼程度?
《重裝任務》:音樂與人性,永遠不會被壓抑
《大開眼界》:別樣的優雅
《大進擊》:快樂如此簡單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你聽過英國的紅歌嗎?
 
第5章 歌劇漫談
《三橘愛》:這大概是世界最早的先鋒劇
《唐懷瑟》:13世紀《我是歌手》冠軍背後的心酸往事
《弄臣》:一場注定的悲劇
《弄臣》:善變的不一定是女人
《魔笛》:一部另類童話
《阿依達》:一段蕩氣迴腸的曠世之戀
《莎樂美》:歌劇中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附錄 推薦曲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4022
  • EISBN:978626332448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0MB

图书试读

前言 PREFACE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於一本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在小說中,一個具有超級智慧的種族設計了一臺「宇宙及一切空間、時間中第二強大的電腦」,之後問了它一個問題:「生命、宇宙及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是什麼?」經過750萬年的運算,這臺電腦給出了答案──42。

  是的,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無厘頭的數字。至於它代表什麼意義,你盡可以用你的想法和思路解釋,而這個解釋過程,恰恰是小說作者所要諷刺的。有些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不要放棄追尋和探索。欣賞音樂的過程也是如此。一提起古典音樂,總有朋友會問:「這首曲子要表達什麼意思呢?」、「我為什麼聽不懂這首曲子呢?」、「古典音樂太高深了,我能聽懂嗎?」

  當然聽不懂!這個世界上也根本沒人能聽懂。我們欣賞音樂,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聽懂它,而是為了享受在音樂的世界中漫遊探索的過程。如果硬要給這些作品強加一個解釋,那一定會像小說中的「42」一樣荒謬可笑。那麼,除了陶冶情操,欣賞古典音樂還有其他益處嗎?

  我們不聊那些歷史、文化之類的,先來簡單算個數。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樂手,從很小就要開始練習。從入門到檢定,而後進入音樂學院學習,很有可能還要出國深造。學藝的時間,十年只是起步。一旦決定將音樂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那件樂器就成了音樂家新的肢體,不能割捨,無法放下,無論寒暑,勤學苦練。我們一到節假日就迫不及待的休閒娛樂、放飛心情;而他們,一旦放下手中的樂器,就會莫名的心慌。這樣的樂手在一個交響樂團裡,不算替補,至少也得有60人。也就是說,你聽到的每一部交響曲,光是演奏者學習的時間成本,至少也凝結了600年的光陰。

  難道你就不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值得我們如此投入、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嗎?學音樂這事,在如今這個年代並不算小眾,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每天晚上在我住的社區轉上一圈,能聽到彈鋼琴的、吹小號的、拉小提琴的……感覺離組一個管弦樂團也差不多了。

  讓孩子學一門樂器,已經成了家長的自覺,現在更加普遍的問題是,孩子不喜歡練琴怎麼辦?我有一位教鋼琴的朋友,曾講了這麼一段她與學生的對話:

  「學鋼琴是為了什麼呀?」

  「考檢定!」

  「考完檢定之後呢?」

  「當鋼琴老師,教別的小朋友考檢定!」

  乍看之下,這是童言無忌、天真爛漫,不過這也暴露出一個問題:在許多家庭中,演奏樂器是被當成一門技術、而不是藝術來學習的。說真的,沒有哪種樂器是能夠輕鬆學會的,練習過程必然充滿了重複、乏味和痛苦,你根本沒辦法讓孩子愛上一種樂器。但是,你可以讓孩子愛上音樂。當然,更可靠的方法是,你和孩子一起愛上音樂。

  那麼,要怎樣開始欣賞古典音樂呢?無論內容還是形式,欣賞古典音樂確實與聽流行歌曲有很大不同。本書第1章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即我們提到「古典音樂」時究竟指的是什麼,又該如何去音樂廳欣賞古典音樂等。但這並不代表古典音樂僅存在於音樂會與錄音之中,它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潛入我們的生活。

  舉個例子,熱門電影中出現的古典音樂,一直是我一個重要的選題素材。為了搜尋方便,我寫了個網路爬蟲(web crawler),將電影資料庫中所有用到古典音樂的電影全都抓取了下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在一共取得的15,276筆資料中,涉及古典音樂的電影有9,590部──這還是在僅爬取最受歡迎的50位作曲家的情況下(詳細內容參見本書第4章)。換句話說,只要看電影,幾乎就能聽到古典音樂,只是你可能沒有覺察到它而已。這個問題更合適的問法應該是:「怎樣才能感知到我們身邊的古典音樂?又怎樣能以此為切入點,欣賞古典音樂呢?」

  這就是本書的寫作目的了:將音樂作品放回到它所處的時代背景中,與其他藝術形式相參照,理解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第2章),還原作曲家和作品創作的故事(第3章),再現其出現的場景(第4章)。至於這些音樂作品聽起來如何,又有什麼意義,應該由聽眾自己感受。掃描本書附錄的QR Code,可以聆聽推薦曲目,在相關章節一邊閱讀,一邊享受作品本身。此外,書中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無法準確列出出處,盡請諒解。

  希望本書能夠開啟你在古典音樂宇宙中的漫遊之旅,發現屬於你自己的那片星空。祝大家賞樂愉快!

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欣賞古典音樂,必須對它背後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否則聽起來總像在霧裡看花。《樂讀》這個書名,給人一種「閱讀的樂趣」和「音樂的享受」完美結合的期待感。特別是它提到了「音樂史」,我希望作者在講解這些作品時,能巧妙地穿插當時的社會氛圍、藝術思潮,讓聽者明白這些偉大的作品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誕生的。光是能從六部歌劇中窺見歐洲歌劇發展的脈絡,就已經很吸引人了;再加上十二部電影作為現代的註解或對話,這中間的對比和銜接肯定充滿了趣味。我猜測,作者應該會選用一些極具代表性、且在電影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配樂片段來進行分析,這樣一來,讀者在閱讀時,腦海中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出畫面,大大降低了理解音樂的難度。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音樂普及讀物,更像是一份精緻的跨藝術賞析指南,讓我能更立體地感知古典音樂的生命力。

评分

身為一個對流行文化接受度很高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切入點感到非常驚喜。古典音樂常常被貼上「老派」、「艱澀」的標籤,但如果能透過大家熟悉的電影來切入,那無疑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我想像著書中可能會用類似「當你看見某部經典愛情電影時,你其實在聽著哪一段歌劇的旋律」這樣的生活化提問來引導讀者。這種結合方式,既滿足了我們對電影的熱愛,又順水推舟地將古典音樂的知識灌輸進去,簡直是高招。我非常期待它如何解析電影配樂師如何「致敬」或「改編」古典作品,這中間的學問可大了。而且,如果書中能附上一些QR Code或連結,讓我們能即時對照聆聽,那就更完美了,可以讓文字的講解立刻轉化為聽覺的震撼。總之,這本書的企圖心不小,它試圖打破藝術形式間的隔閡,讓古典音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殿堂之音,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娛樂中的美好共鳴。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的古典樂介紹書,不是太過學術化,就是流於蜻蜓點水,很難找到一本能兼顧深度與趣味性的。這本《樂讀》強調「輕鬆讀懂音樂史」,這幾個字簡直是為我這種半吊子樂迷量身打造的。我最怕那種一開頭就要你背作曲家生平、作品創作年代的寫法,讀個幾頁就昏昏欲睡。我比較嚮往那種從生活化的角度切入的敘事方式,像是用現代人都能理解的故事線去串聯過去的音樂發展。而且,能把六部歌劇和十二部電影做對照,這個結構設計實在太聰明了。歌劇本來就是戲劇藝術的極致,結合電影這種視聽結合的媒介,等於是提供了雙重感官的刺激。我希望作者能像個說書人一樣,把那些複雜的音樂結構,轉化成人人都能咀嚼的片段,讓我能從電影的畫面中捕捉到歌劇的精髓,進而對音樂史的演變產生更具體的印象,而不是只停留在抽象的名詞解釋上。這本書若真能做到,那它絕對是書架上常駐的「工具書」,隨時可以翻閱,複習一下那些被遺忘的音樂光芒。

评分

這本《樂讀》光看書名就覺得很對我的味口,畢竟對於古典音樂這種看似高深莫測的領域,一直很想找本可以「輕鬆讀懂」的入門書。我從小就對音樂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但礙於學校教育裡多半是塞硬梆梆的樂理,讓我對古典音樂的認識始終停留在皮毛。最讓我好奇的是,它怎麼能把歌劇和電影結合在一起?這點真是太有創意了!很多時候,我們在電影裡聽到那些氣勢磅礴或柔美動人的配樂,雖然當下會被感動,但事後卻說不出個所以然。如果這本書能像搭橋一樣,把我對電影畫面的印象,連結到背後的古典樂脈絡,那學習起來肯定事半功倍。我特別期待它如何解釋那些經典場景與音樂的搭配,畢竟光是想像一下,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希望它能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嚮導,帶領我這個門外漢,優雅地跨過古典音樂的入門檻,不再只是「聽過」,而是真正能「聽懂」其中的奧妙。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古典音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優雅享受。

评分

老實說,我過去嘗試過幾次想深入了解歌劇,但每次都被那些義大利文、德文的唱詞嚇退,覺得自己完全無法投入劇情。這本《樂讀》如果能把歌劇的「戲劇性」提煉出來,而非只專注在聲樂技巧上,我會非常欣賞。將歌劇的劇情骨幹,透過電影的敘事手法來重新詮釋,應該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我希望它能像個電影評論家一樣,分析那些關鍵場景的情緒是如何透過音樂被放大,讓讀者即使不懂樂理,也能感受到劇情的張力與轉折。而且,能將音樂史濃縮在這樣一個精巧的框架內(六部歌劇,十二部電影),代表作者在選材上一定下了很多功夫,挑選的必然是那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代表作。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讓我對歌劇產生「原來這麼有趣!」的改觀,那它的價值就遠超乎一本純粹的音樂科普書了,它是一份培養新世代古典樂迷的絕佳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