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樂珠──白話律呂纂要 (電子書)

東方樂珠──白話律呂纂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綏燕
图书标签:
  • 东方乐珠
  • 白话律吕
  • 纂要
  • 音乐理论
  • 中国传统音乐
  • 律学
  • 乐律
  • 电子书
  • 古典音乐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樂何時流入東土?始作是誰?兩位作者從清朝的四庫全書裡,找到了些許答案,並將歐洲早期東傳的樂理譯成白話,彌足珍貴
 
  ◎讓我們再一次透過音樂驚嘆與發現,歐洲航海時代各領域的連結與偉大輝煌。
  ◎重新思考作為華人學習西方音樂的源頭與意義。
  ◎領悟何謂西方音樂的價值與東方歷史的交會。
 
  生為一個現代台灣人面對遙遠的西方音樂要如何欣賞?
  是盲目的崇拜?還是無底洞的跟進?
  是不是得先了解西方文化的精神和過去對全球的歷史影響?
  而西方文化在台灣進程也有一段時間,
  又跟我們與在地化有何關連?
 
  《律呂纂要》是清代介紹西方音樂理論的重要著作
  兩位作者從《律呂纂要上下篇》(故宮珍本叢刊)、
  《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等文獻,在模糊的古圖譜中,
  猶疑、摸索、斗膽、戰兢、勇敢中,完成了白話譯文。
  可供現代愛好歷史、音樂、文學、文化者,
  作為知識與智慧的交流。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专著简介,内容涵盖了乐律学、音阶、五音、十二律以及音乐哲学等多个方面,旨在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深入的学术探讨: --- 书名:《古韵新声:中国传统乐律学的体系与实践》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位富有学识的学者姓名或团队]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家专业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写一个合适的年份] --- 内容简介: 《古韵新声:中国传统乐律学的体系与实践》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特别是乐律学体系建构、发展脉络及其在实践应用中哲学意涵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对传统乐律的零散记述,力图梳理出一套连贯、系统的理论框架,展现中国古代先贤们在声音宇宙观中的智慧结晶。 全书共分八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第一章:乐律学的缘起与基础框架 本章首先追溯了中国乐律学思想的源头,探讨了其与古代哲学、历法、以及阴阳五行观念的早期关联。重点阐述了“律吕”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了数字在构建基础音高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周礼》、《礼记》等早期文献的细致考证,揭示了乐律作为“天地之和”的媒介在早期社会中的礼仪与政治功能。本章强调,中国乐律并非单纯的物理学计算,而是融合了宇宙秩序与社会伦理的综合性学科。 第二章:三分损益法:律吕体系的构建逻辑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详细解析了中国传统乐律构建的基石——三分损益法。作者不仅复原了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数学原理与哲学意涵。通过对比古今对三分损益法的不同理解,辨析了“律”与“吕”的对称性关系,并探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如汉代、唐代)对三分损益法精度和应用范围的修正与争论。本章辅以大量的图表和算例,力求使读者清晰理解这种独特的声音分割艺术。 第三章:七音与十二律:音阶的结构与功能 本章聚焦于音阶的实际构成。详细阐述了中国音乐特有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体系,并将其与更完备的十二律(十二调)进行对应分析。重点讨论了“变宫”、“变徵”等闰音在不同乐律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调式色彩。通过分析历代典籍中对特定律音(如黄钟、大吕)的描述,展现了声音与特定季节、方向、乃至人格特质的关联。 第四章:律调的流变:汉至唐的乐律变迁 乐律体系并非一成不变,本章着重探讨了乐律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从汉代的“七始律”到唐代的“十二律正律”,梳理了不同朝代在乐律制度上的改革与继承。特别关注了“古今之变”,例如在确定“黄钟”音高上历代尺度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后世音乐实践产生的实际影响。这一章节为理解中国音乐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音高标准的物理学探究 虽然乐律学根植于哲学,但其最终必须落实于物理实现。本章从声学角度审视了三分损益法的物理结果,探讨了古代测音工具(如律管、悬磬)的构造原理及其对音高的影响。通过现代声学仪器对复原的古代乐器进行测量比对,分析了古今音高的差异,为重建古代音乐的音响面貌提供了实证支撑。 第六章:乐律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本章深化了对乐律学哲学意涵的探讨。分析了“中和之美”如何在乐律结构中得到体现,探讨了“律”与“礼”、“乐”与“政”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阐述了古代“乐律学是管理学”的观念,即通过声音的和谐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人心的教化。 第七章:乐律在器乐与声乐中的实践应用 本书不满足于理论建构,更关注其实际应用。本章详细分析了古琴、编钟、排箫等主要传统乐器是如何依据特定的律制进行调校和演奏的。通过对不同乐谱(如工尺谱的音位标记)的研究,展示了乐律知识在实际演奏中的体现,揭示了不同乐器在同一律制下可能产生的细微音色差异。 第八章:现代视野下的乐律学研究与挑战 最后,本章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了在西方十二平均律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乐律的价值。分析了在乐器复原、民族音乐保护以及跨文化音乐交流中,乐律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强调了对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结语: 《古韵新声》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叙事逻辑,将晦涩的古代乐律理论转化为可理解、可深入研究的知识体系。本书不仅是音乐史学、哲学史学者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兴趣的听众与演奏者的必备读物。它所呈现的,不仅是关于声音的知识,更是一部关于古代中国人如何理解宇宙秩序和自身存在的精神史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綏燕
 
  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班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
  國、高中國文教師,現已退休
  興趣:散文、新詩、童話創作
  作品:麻雀搬家、小動物中有趣的動物性格、老石民宿
 
林逸軒 博士
 
  出生在台灣台北,旅美二十年,畢業於紐約茱莉亞學校(復古演奏科系),
  同時擁有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音樂演奏博士文憑,
  演奏碩士、學士文憑均在加州舊金山音樂學院取得。

图书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律呂纂要上篇〈故宮珍本叢刊〉
樂用五線說
五線所用啟發說
四聲說
剛柔樂說
樂音說
排樂音說
乏半音說
樂音合不合說
樂名序說
掌中樂名序說
讀音條例說
易用樂音說
審用樂音說
 
律呂纂要下篇
樂音長短之度說
樂音長短之形號說
八形號之式說
用八形號說
排寫長短形號說
樂音遲速之三形號說
用遲速三形號說
三分樂度說
一樂中平分度三分度互易之說
樂音間歇說
樂圖說
觀樂圖說
辨識六音說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05061
  • EISBN:97862671052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2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序言(一)
 
  日常對話可以成就不朽,在東方有孔子,在西方有蘇格拉底,於是人類智慧不限時空,延伸了。
 
  在日常對話裡,今與古、東與西、人與書、雅與俗、今日觀念與昔時之思……,逐漸地我們話著巴洛克時代藝術。或音樂或美術或建築,直談著文藝復興概念,我問年輕人眼下除了創作,你還研究什麼?
 
  逸軒博士研究復古演奏——巴洛克時代的音樂。為此,我們尋到一個趣味,試問西樂何時流入東土?始作是誰?有紀錄嗎?於是在清朝的四庫全書裡,找到了些許答案。
 
  逸軒博士針對古書研究其中音樂的部分,而我負責古書的文法修辭。我們依據海南出版社在西元2000年10月出版的《律呂纂要上下篇》(故宮珍本叢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等,在模糊的古圖譜中,猶疑、摸索、斗膽、戰競、勇敢中,完成了白話譯文。
 
  在日常對話裡得到靈感,將歐洲早期東傳的樂理譯成白話,這是逸軒與我共同努力的小小成果,只想拋磚引玉期有道前輩斧正。
 
陳綏燕 寫於2021.11.1
 
序言(二)
 
  我學古典音樂裡的過程中,從見證「教學法的興起」、「早期音樂復興」,到現在的大潮流在各領域的「去殖民化運動」。我們可以從這些零碎與歷史平行發展的當下找出共通點,矛盾與價值。生為一個現代台灣人面對遙遠的西方音樂要如何欣賞?是盲目的崇拜?還是無底洞的跟進?是不是得先了解西方文化的精神和過去對全球的歷史影響?而西方文化在台灣進程也有一段時間。又跟我們與在地化有何關連?
 
  在疫情和網路科技的變化,大眾所知道的「古典音樂」一詞顯然已經不適用在年輕人身上。無論是聽眾還是學習者,是否還停留當年上世紀的榮景和催眠自我無止盡的追隨西方的表演節奏腳步。時間與空間是無法無止境的保存,我們現在學習西洋音樂很明顯的已失去當初在歐洲作曲家的初衷。歐洲音樂發展的歷史其實跟台灣的生活環境毫無關連。但,如果以「復古演奏」與「早期音樂復興」後的角度來探討,歐洲文化及其音樂其實是有透過傳教士在東方發跡過,而且有深厚的血緣。
 
  當各國傳教士把西方知識傳出中土在當時的大清帝國,音樂只是傳教工具之一。因此,西洋音樂理論得以用毛筆記載當時歐洲音樂理論所創造出的「六聲音階系統」,分別為烏,勒,鳴,乏,朔,拉。也就是現代稱之為早期音樂的樂理被記錄了下來。
 
  旅美期間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博士論文研究二十世紀初「小提琴教學法」到發現歐美早已發展半世紀之久的「早期音樂復興運動」,因此在博士畢業後完全投入在復古演奏研究。其實更早在舊金山求學時就有發現一些同學參與不起眼的巴洛克樂團選修課程,最後歷經當時一位香港美籍華裔好友的影響,他是位專注中國西洋古樂歷史學者暨研究復古演奏家──廖煜洋博士多年來的開導。
 
  值此,我非常感謝廖博士啟發我重新思考作為華人學習西方音樂的源頭與意義,領悟何謂西方音樂的價值與東方歷史的交會。把歐洲航海的時代的音樂,再次載到中土發展的貢獻,讓當下年輕的古典音樂家能夠在一次驚嘆與發現歐洲航海時代各領域的連結與偉大輝煌。也促使我個人在這段疫情期間激起了以這些文獻為主要動機譜曲新的作品,並且提筆著作白話翻譯四庫全書律呂纂要上下篇。期待可供現代愛好歷史,音樂,文學,文化作為知識與智慧的交流。
 
林逸軒 2021.10.20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我過去對電子書的觀感一直有點「將就」的味道,覺得它們終究比不上實體書拿在手裡的觸感和翻頁的儀式感。但這本《東方樂珠》讓我稍微改變了看法。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那種對傳統律學考究的嚴謹性,光是從它的文獻引用就可以看出來,絕對是下了苦功的。我記得有一次在研究某個古代音律的定調法時,卡住了很久,無論看哪本工具書都解釋不夠徹底。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找了這本電子書,它的註釋部分特別紮實,對比了不同朝代的說法,還附帶了原文的出處連結(雖然是早期光碟的設計,但概念是相通的),那種刨根究柢的態度,讓我對編纂者肅然起敬。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紮紮實實地帶你鑽進去紋理之中,去感受古人在訂定這些規範時的思維邏輯。這不是一本「快速閱讀」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慢慢咀嚼、反覆參照的學術寶庫,電子載體只是它傳播知識的載體,內容本身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评分

說真的,我對於這種電子書的體驗,已經很久沒有這麼「踏實」的感覺了。現在市面上很多電子書,看起來都是一堆文字複製貼上,讀起來眼睛很容易酸,而且重點也抓不到。但是這本《東方樂珠》,它的編排方式讓我覺得作者真的很用心在思考「如何讓讀者在螢幕上舒服地吸收知識」。它不是單純的PDF翻頁,而是真正利用了電子媒介的特性,比如在講解複雜的比例關係時,它會用動態圖表來呈現,那個流暢度,比我翻閱好幾本厚重的線裝書來得直觀多了。我特別喜歡它在不同章節間的切換流暢度,像是搭乘著一列穩健行駛的火車,每一個站點的知識點都介紹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感到突兀或中斷。而且,它的搜尋功能做得極好,只要輸入一個關鍵詞,相關的釋例和註解會馬上跳出來,這對我這種需要經常回頭查閱特定名詞的「老讀者」來說,簡直是效率的救星。總之,它成功地將傳統的學術內容,以一種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重新包裝了起來,這點非常值得肯定。

评分

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早期的電子書都因為系統不相容而成為硬碟裡的「古董」,無法開啟。但這本《東方樂珠》的生命力卻出奇地強韌。我前陣子還特地在舊筆電上嘗試運行它,雖然過程有點曲折,但一旦成功啟動,裡面的知識脈絡依然清晰如昨。這本書的「纂要」二字取得很貼切,它不是巨細靡遺的百科全書,而是將繁雜的理論進行了精煉和提煉,只留下最核心、最關鍵的部分。這對於現代人碎片化的學習時間來說,簡直是量身打造。我最欣賞它在特定章節後面的「延伸思考」區塊,它拋出的問題往往能引導讀者跳脫書本的框架,去思考這些古老的定律在當代音樂創作中還能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這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讓讀者不只是被動接收知識,而是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一本好的電子書,不僅要傳遞資訊,更要啟發思考,這本書無疑做到了這一點,即便過了這麼多年,它的價值依然在持續散發光芒。

评分

要我說,這本電子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解構」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傳統樂律知識,讓它們變得平易近人,但同時又保持了應有的學術尊嚴。我還記得我姑丈,他是一位資深的傳統樂師,對電腦這類東西總是敬而遠之,但後來我試著讓他接觸這本光碟時,他竟然也看得津津有味。他特別欣賞書中對於「正律」與「偏律」之間細微差異的論述,他說以前這些東西只能靠師徒口傳心授,很難留下白紙黑字的精確記載。這本電子書的優點就是,它把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之處,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做了極好的橋樑搭建。我觀察到,連光碟裡的排版邏輯,似乎都隱藏著某種音階的和諧美感,雖然是無意識的,但確實讓閱讀過程變得舒適。對於想跨界學習的樂師或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它提供了一條非常友善的入門路徑,不會讓人一開始就被艱澀的術語嚇跑。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拿到手的時候,我還在唸大學,那時候對傳統音樂的研究才剛起步。光碟外殼的設計就很古典,那種淡雅的米黃色配上朱紅色的標題字體,一拿出來就覺得很有書卷氣。我記得當時在圖書館的電腦上第一次打開它,那個介面雖然不如現在的手機App那麼華麗,但卻有一種沉穩的感覺,點擊進去後,裡面的資料庫結構非常清晰,各種樂律的術語和圖表都排列得井井有條。對於初學者來說,最棒的就是它提供了一種視覺化的學習方式,不像傳統課本那樣死板,光碟裡的動畫展示了音階是如何透過樂器振動產生的,那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非常強烈。我記得有一次為了準備期末報告,光碟裡面的案例分析幫了我大忙,它不只是理論堆砌,更結合了實際的樂曲範例進行解說,讓抽象的音律知識變得具體可感。對我這種偏好實作多於純理論的學生來說,這簡直是挖到寶了,讓我對傳統音樂的理解,從紙上的符號,真正進入到了聲音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